1.2人口学案10(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
1.2人口同步素材8(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

众多的人口学案学习主题一: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一)读下列资料,回答下面各题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国总人口为12.95亿,相当于欧洲西部30多个国家人口之和的两倍多,相当于非洲和拉丁美洲人口之和。
如果全中国人手拉手站成一列,能环绕地球40多圈。
1、2000年,我国人口总数为亿,居世界第位。
2、2000年,世界总人口数是61亿。
其中,中国占了()A、1/3B、1/4C、1/5D、1/6(二)阅读我国人口增长折线图,回答以下问题1、1589年以前,我国人口增长趋势是怎样的?2、1578—1949年,我国人口增长有什么变化?3、1949年以后,我国人口迅速增长,主要原因是什么?4、1997年以后人口增长明显减慢,为什么?(三)读下列资料,回答下面各题1、A地1万人,B地1亿人,人口自然增长率都是0.88%,A、B两地年增长的人口数分别是多少?2、1970年,我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59%,1960—1970年,我国平均每年新增人口2000多万(超过澳大利亚的总人口数1875万);1999年,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88%,当年新增人口1200万(接近荷兰的总人数1570万,超过希腊、比利时、捷克、匈牙利、白俄罗斯、葡萄牙这些人口总数为1000万左右的欧洲国家)。
近30年我国少生约3亿人(超过美国总人口数2.78亿),仅抚养费一项就为社会节约开支约3万多亿元。
阅读以上资料,说明我国人口基数大,对人口的增长有什么影响?3、阅读下列两段资料讨论:人口众多且增长迅速好还是不好,为什么?资料一:中国的人口年龄构成较年轻,15—64岁的人口为88793万人,占人口的70.15%。
同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增长了3.41个百分点。
年龄构成的变化将使中国劳动力适龄人口的绝对量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增长。
中国现有劳动力资源,接近世界发达国家全部劳动力数量之总和。
资料二:(1)中国是世界资源大国,许多资源数量大,居世界前列,但人增长,居世界之首。
1.2人口迁移(学案)

学案(1课时)【目标解读:】1.基础要求: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类型及其发展状况。
2.核心要求:利用有关资料或图标分析某地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及其对迁出地迁入地的影响【课前自主学习】一、基础概览1. 人口迁移是指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 的行为。
2.按照人口迁移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 和 。
3.影响人口迁移的原因主要有 、 、 、 、 。
其中 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二、预习思考1、 我国古代人口迁移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课堂合作探究】一、人口的迁移 1.人口迁移■特别提示,目前我国庞大的民工潮由于其定居地并没有发生改变故不算人口迁移而是一中 2.不同时期的国际人口迁移※课堂活动:比较二战前后,由迁出地变为迁入地有 ,由迁入地变为迁出地有 ,始终是迁入地的是 。
3.4.人口迁移的意义总的来说人口迁移可以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异。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主要因素-经济因素2.政治因素3.社会文化因素4.生态环境因素5.其他因素〖基础过关〗北京市某学生的爷爷在年轻时响应国家号召,支援边疆,携带全家人到了新疆定居;爸爸在北京寻找到好的工作后携全家落户北京;叔叔求学移民美国,并且在美国结婚,现在全家在美国定居。
分析所给材料,回答1-3题。
1.该同学的爷爷一家的迁移属于A.短期流动B.自发的国内人口迁移C.经济因素迁移D.政策因素迁移1.关于该同学的爸爸迁移的说法,错误的是A.自发的国内人口迁移B.国家有组织、有计划进行的迁移C.爸爸迁移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因素D.爸爸的迁移方向是从落后地区向较发达地区迁移3.该同学的叔叔的迁移属于A.国际人口迁移B.劳务输出C.政治因素迁移D.集团性迁移下图是不同城市间人口流动趋势示意图,读图回答4-5题。
4.符合图中所示人口流动趋势的国家是A.20世纪60年代的法国B.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C.20世纪90年代的英国D.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5.引发图中所示的城市人口流动的最主要原因是A.国家组织B.环境恶化C.经济差异D.投亲靠友6.下图是我国80年代下半期务工经商流动人口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8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人口迁移日趋活跃,其特点表现为。
人口、民族-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人口、民族-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道人口和民族是地理学的重要内容。
2.了解人口数量及其分布、人口变化的原因及其影响。
3.了解中国的少数民族特点及其分布。
二、教学重点1.人口数量及其分布。
2.人口变化的原因及其影响。
3.少数民族的特点及其分布。
三、教学难点1.理解人口变化的原因及其影响。
2.掌握少数民族特点及其分布。
四、教学方法1.授课法。
2.小组讨论法。
3.案例分析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时间:5分钟教师抛出“人口、民族”这个话题,并通过图片、地图等工具引导学生思考。
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出中国地图进行引导。
2. 讲授人口的基本概念时间:15分钟教师讲解人口的基本概念,包括人口数量、人口密度、人口分布等概念,并通过图片、图表等工具进行演示。
教师需要注重与学生的互动,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效果。
3. 探讨人口变化的原因及其影响时间:25分钟教师通过多组数据向学生们介绍人口变化的原因,并分析其影响。
同时,教师也可以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们深入理解人口变化的影响。
4. 介绍中国的少数民族时间:15分钟教师介绍中国的少数民族特点及其分布,并让学生们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分析它们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贡献。
5. 总结课堂内容时间:5分钟教师对这次课堂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相关知识点,并鼓励学生们自主学习。
六、课后作业1.了解你所在县市的人口数量、人口密度以及人口分布。
2.查询你所在县市的少数民族情况,并描述其特点及分布。
七、教学资源1.中国地图、人口数据及图表。
2.相关课件或PPT。
八、教学评估1.课堂发言评分。
2.课后作业评分。
3.练习题评分。
九、拓展思考1.怎么样合理控制我国人口数量?2.少数民族如何在保护传统文化和融入主流文化之间实现平衡?。
1.2人口教案10(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

教材内容详解●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记住中国的人口数量、人口特点,了解中国关于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人口问题,记住我国的人口基本国策。
(2)了解中国的人口分布不均匀——东多西少。
2.过程与方法充分利用图表,分析归纳我国人口分布和增长情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了解我国人口国情的基础上,理解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关系及控制人口的必要性,初步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快乐点击1.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国总人口为12.95亿户国人口占世界人口比重的31.6%,平均每5个人中就有一个中国人。
关于中国的人口的基本国情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人口基数大中国现有人口12.95亿,约占世界人口比重的21.6%,它比美国、俄罗斯、日本、印度尼西亚、巴西几个人口大国之和的人口总数还要多。
(2)人口增长迅速1949年我国大陆人口为 5.4亿人,1981年突破10亿,1988年突破11亿,1995年突破12亿。
(3)总人口中年轻人较多,意味着未来结婚有生育能力的人越多。
1982年普查0~14岁的女性人口约为1.6亿,她们在20世纪前后进人婚育期,使我国面临着一个新的生育高峰。
同时,有些城市的人口开始进人老龄化。
(4)农村人口比重大。
总的来说,我国人口城市化水平不高。
2000年全国市镇人口占36%,农村人口占64%。
农村人口多,生育率又高于城市,所以农村的人口问题比城市更加严重。
中国人口基数大,每年新增人口1200万左右。
要满足这么多新增人口衣食住行的基本需要,必须消耗大量的能源和资源,这给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
如果不注意控制人口,人口的增长超过了物质资料增长的速度,必然会导致生活水平降低,而且还会使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为了使人口的增长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我国政府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的国策。
2.人口东多西少据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结果统计,我国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34人,是世界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39人)的3倍多。
八上初中地理人口教案

八上初中地理人口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了解世界人口的增长历程,掌握世界人口的增长特点;了解我国人口的基本情况,掌握我国人口增长的特点和分布特点。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图表和统计数据,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认识到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关注人口问题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我国人口增长的特点和分布特点。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及如何引导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世界人口增长示意图,引导学生思考人口增长的原因和特点。
2. 新课导入:介绍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和现状,让学生了解世界人口的增长历程。
3. 案例分析:以我国为例,介绍我国人口增长的历史和现状,让学生掌握我国人口增长的特点和分布特点。
4. 课堂讨论:让学生结合教材和课外资料,分析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5. 小组活动:让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解决人口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及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了解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掌握我国人口增长的特点和分布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方法上,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小组活动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同时,还要注重个性化教学,关注学生的差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发展。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世界和我国人口增长的现状和特点,认识到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1.2人口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

从世界看中国
P13人口与民族
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理解我国的人口国策。
运用中国人口分布图描述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
运用中国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民族分布特征。
记住我国的人口
运用我国人口分布图描述我国人口分布特点,找出人口地理分界线,分析其成因,培教
7.9
直观认识不
中国的自然环境
P14运用中国地形图概括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在地图上找出我国主要的河流,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特征。
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长江、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
)举例说明什么是自然资源。
人教版八上地理1.2人口 教学设计

1.2人口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和要求1.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图中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理解计划生育国策的重要作用。
2.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我国人口分布图,找出我国的人口地理分界线,描述人口地理分界线两侧人口分布特点。
二、重点和难点1.我国人口基本国情以及我国人口的分布状况。
2.我国的人口政策,我国人口分布。
三、教材设计思路人口是生活在特定社会、特定区域,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并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同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要素组成复杂关系的人的总称。
它构成了人类活动的主体。
认识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关系,首先要认识人口。
所以,我们在第一章第二节设计了“人口”。
四、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新课】情景导入:多媒体展示一组我国“旅游黄金周”人山人海的图片。
问题引领:看了这组图片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教师小结:大家看了图片最明显的感觉就是人多,我国是世界上人口众多的国家。
【讲授新课】图片展示: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总人口数。
问题引领: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总人口是多少。
学生回答:14.12亿问题引领:那你知道我国的人口总数世界第几吗?学生回答:世界第一图片展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
学生活动一:我国人口增长特点和原因。
方法指导:阅读课本图1.10“中国人口增长示意图”和课本11页文字。
问题引领:1.1949年以前的人口增长特征。
2.1949年以后的人口增长特征,及其原因。
学生小组讨论回答:......教师归纳:1949年之前人口增长较慢,1949年后新中国成立,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医疗卫生条件改善,我国人口快速增长。
议一议:人口众多会对我国社会带来哪些影响?小组讨论回答:......教师小结:人口众多一方面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和消费市场;另一方面对食品、住房、教育、医疗、交通等的需求量巨大,给我国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带来沉重压力。
想一想:新中国成立(1949年)后,我国人口快速增长,但1982年开始人口增速明显放缓,试分析原因。
1.2人口学案9(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

第二节众多的人口设计理念:学生为主体的分层递进、合作与探究相结合的教学理念。
学习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我国人口的数量、分布与增长,理解我国人口数量过多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及对策。
能力目标:解析“人口分布图”和“人口增长曲线图”培养学生分析地理图表和计算的能力。
德育目标:通过认识我国人口国情与国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价值观。
学习重点:我国人口在世界上的地位及其分布,人口过多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
学习难点:人口增长过快、基数过大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
新授课:[引入]人们常说: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那么我国的人口数量有多少?谁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重点是数据掌握][板书]一、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1、教师指导读图[1.9 我国人口的增长],引导学生分析我国人口增长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1)人口增长速度过快。
由曲线分析,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人口呈直线上升的趋势,1949—1982的33年中增长4.9亿,82—90的8年中增长1.3亿,最后三年就增长0.6亿。
(2)我国人口基数过大。
1949年为5.4亿,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达到12.95亿,占世界的1/5。
2、课堂活动--交流讨论: [重点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敢于提出问题,合作交流、解决问题](1)新中国成立以前为什么人口增长缓慢?(2)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什么人口呈直线上升的趋势?(3) 20世纪70年代,人口增长变缓,主要原因是什么?(4)通过[1.10 ]图,进一步理解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内涵和重要意义?<举例分析我国人口增长过快对资源和环境、经济的影响?说明人口增长必须要与环境、经济发展相适应> [递进式研讨,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过渡] 我国人口的特点是:增长速度快、数量大。
那么人口的分布式不是均匀的?[启发学生回答,递进式的交流补充,就能使学生对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有着深刻的影响][板书]二、人口东多西少1、课堂活动[活动最能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彻底完成,不放过任何一个学生]根据图1.12,完成图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众多的人口
课型:新授课
我的目标:1、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及人口过多带来的负面影响。
2、通过图表资料,说出我国人口的增长特点3、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4、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
我重点学: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
我的难点:归纳总结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
我这样学:个人探究小组合作
精彩课堂:
Ⅰ、自学知识我展示:{5-8分钟}
1、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国总人口为亿,占世界人口的以上,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由于我国的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这给和带来巨大的压力。
2、为了使人口数量的增长,同和相适应,我国政府把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3、我国人口多少,分布。
4、中国人口的分界线是—,东部地区面积占%,人口占%。
Ⅱ、学习目标我了解。
(2分钟)
通过自学展示,对比一下目标,掌握了哪些?还有那些没有掌握?
Ⅲ、合作探究我快乐:(20-25分钟)
1、人口过多会带来哪些负面影响?请每个小组说出3条。
2、人口过多会带来负面影响,怎么解决呢?我国采取了什么办法?
3、从图1.9我国人口的增长,我们可以看出,1949年以后,我国人口呈直线上升,为什么呢?请你说说自己的见解。
4、归纳:我国人口的增长特点是
5、从图1.11我国人口密度图,可以看出黑河—腾冲是我国人口的分界线,为什么此线东部人口稠密,你能简要说一下原因吗?请你找出几个人口密度在400人以上/平方千米以上的省区;人口密度在10人以下/平方千米的省区。
6、归纳: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是
Ⅳ、我能掌握我总结:(10-15分钟)
1、我们高青县的人口密度是:
A400人以上B10-100人C1-10人D1人以下
2、某省区的人口密度是1-10人/平方千米
①它可能位于我国的部A东部B西部
②它可能是:A山东省B河南省C江西省D青海省
3、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是A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B东多西少,分布不均
我的作业:同步训练地理填充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