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成考专升本教育理论教育学章节考点解析六

合集下载

2015成考专升本教育理论真题答案

2015成考专升本教育理论真题答案

2015年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教育理论试题及参考答案远题一詼肓学一・小Ig.毎小駆2分•共24分。

在旬小瞿翁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舍趙目要求的。

1.对教W于研立对倉的科学衣述見\・硏究救a爭件与敦片绘怒悚索救a理念».研究教仔方针耳教仃政龜.制足教介法规C.研现線勺載口问範•桶示敬介现徐I).研究杯案例勺教学案何•总仙教仔经檢2・近代教育史上•亦度评价教育对社公・(1人发展的作用,并把教弹特为・人阳底下■ 尢辉职业“的戟件家是A・今关细斯B•洛克 C.诗尔巴抽1). ttJft3.视何占代教育家Mt出的”因材施枚…浙&漸进■等枚电報则•对戸当今教肓仍然适用・它幷本随右社会生广力式的变化if改变。

这说刖教与只右A・历史性 B.社会性 c.个依左H性I).相对独立性4.当两我国教育方针中圖确规定的教育13的品A.焰养右社金上义丸iff的仆文化的劳动者B.垮养又红又©的社会主义連设者c・培养右啤想•冇通徳■冇文化、冇纪律的•四冇-新人0.培养卷讦体夬全(《发展的社公主义您设咅和接班人5.我国1922倉颁布、以JUH学制为盘本•一M衍川至斯中倉以立初期的学时足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戌学住1).壬子癸丑学制6.敦师劳动的对很是千雄万别•活生生的个体•对他们的教冇没台同定不变的根式. 这体理了耿卿劳动的唱-特点?A. K削性勺㈣按性B.處杂性^eiaitc.主休性9示范性I).连饯性T广K性7・编弓教科书的宜按依IK址A.课桂H标B.课桎汁划C.课稈标吊I).课稈类笊&我凤厉一轮贰础教育课丹改革中嗟岀&T二缔”课稈「I标是A.知识巧技能•过程,j力曲岛於态度勺价值说B.则识与找能J1念与夂戏、理如仿念与价值迎C.知识与技能&新与实践Jft感杰度与科学《!D.知识亍技能、用解与运用•人生砚与价備观9.貌g帅在课堂教孚中■娶求学生运用事只•通过按动仲血上的时刖、分日wnn *认识时n讥継总4的敦学侔现r哪教学蝉则?A.启发性B.任观性C.巩固件I).懈序渐进10.通过中考•為专以及硏宪生考试成绩來评价宁生的方我屈于A・诊斯性评价 B.彫咸性评价 C.终站性计价 D.发展性评价it. 生息也内部才出斗彳的过用・施中的主翌才・圳楚A.学生道检认帜深与浅的才馬B•学哝逋勰认讥多气少的才炳C.认识正确口错沃的护压1).如会诅徳嘤求与学生□身/徳从础的斤W12.学校艳合的阜本途桧是A.恩想品徳课与共他学科教7B.谍外勺檢外活动C.共评团与少先队活动I).生产劳动‘孑班他社公实减二. 常析越:13-14小题,毎小丸&分,共12分。

成考专升本教育理论考点精解A教育学

成考专升本教育理论考点精解A教育学

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考点精解第一部分教育学第一章绪论一、常见考试知识点考点一:教育学各发展阶段的代表人物、著作及主要观点。

考点二:教育学发展中逐渐形成的理论派别。

考点三:教育学的基础知识,如教育学的概念、教育规律的含义以及教育学与教育科学体系的关系。

二、常见考试题与解题技巧考点一:教育学各发展阶段的代表人物、著作及主要观点。

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例1(2001年统考试题)“教学相长”“及时而教”等教育思想最早出自于我国的()。

A.《学记》B.《论语》C.《大学》D.《中庸》【答案】A【解析】“教学相长”和“及时而教”都出自《学记》,除此之外,还有“不陵节而施…‘学不躐等”“长善而救失”“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禁于未发”等。

【错误防范】对于《学记》中的这些论述,有两个要求:第一,知道这些话出自《学记》;第二,把这些话与当今的有些教学原则等结合起来,如“不陵节而施”和“学不躐等”,它们都体现了当今的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则体现了当今的启发性的教学原则。

例2(2011年统考试题)西方最早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是()。

A.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B.柏拉图的《理想国》C.拉伯雷的《巨人传》D.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答案】A【解析】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又被译成《雄辩术原理》。

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建立(1)夸美纽斯例3(2003年统考试题)在现代教育理论形成的过程中,明确提出“泛智”进步教育思想的教育家是()。

A.夸美纽斯B.洛克C.卢梭D.裴斯泰洛齐【答案】A【解析】夸美纽斯的“泛智”思想是指他提出的把一切知识传给一切人类,这是普及教育的思想,他是外国教育史上最早提出普及教育的思想家。

例4(2006年统考试题)首次从理论上论证班级授课制的教育家是()。

A.夸美纽斯B.洛克C.赫尔巴特D.卢梭【答案】A【解析】夸美纽斯为了实现他的“泛智”的思想,提出了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

2015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真题

2015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真题

2015年成人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专升本教育理论教育学部分一、选择题:1~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对教育学研究对象的科学表述是【】A.对教育事件与教育经验,探索教育理念B研究教育方针与教育政策,制定教育法规C.研究教育现象与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D.研究德育案例与教学案例,总结教育经验2.近代教育史上,高度评价教育对社会、对人发展的作用,并把教师誉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教育家是【】A.夸美纽斯B.洛克C.赫尔巴特D.杜威3.我国古代教育家提出的“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等教育原则,对于当今教育仍然适用,它并未要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而改变。

这说明教育具有【】A.历史性B.社会性C.个体差异性D.相对独立性4.当前我国教育方针中明确规定的教育目的是【】A.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B.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C.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D.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5.我国1922年颁布、以美国学制为蓝本,一直沿用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学制是【】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戌学制D.壬子癸丑学制6.教师劳动的对象是千差万别、活生生的个体,对他们的教育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

这体现了教师劳动的哪一特点?【】A.长期性与间接性B.复杂性与创造性一含翼嚣C.主体性与示范性D.连续性与广延性7.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是【】A.课程目标B.课程计划C.课程标准D.课程类型8.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三维”课程目标是【】A.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B.知识与技能、理论与实践、理想信念与价值观C.知识与技能、创新与实践、情感态度与科学观D.知识与技能、理解与运用、人生观与价值观9.魏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运用学具,通过拨动钟面上的时针、分针和秒针来认识时间。

魏老师的教学体现了哪一教学原则?【】A.启发性B.直观性C.巩固性D.循序渐进10.通过中考、高考以及研究生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的方式属于【】A.诊断性评价B.形成性评价C.终结性评价D.发展性评价11.德育过程是教育者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其中的主要矛盾是【】A.学生道德认识深与浅的矛盾B.学生道德认识多与少的矛盾C.学生道德认识正确与错误的矛盾D.社会道德要求与学生自身品德基础的矛盾12.学校德育的基本途径是【】A.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B.课外与校外活动C.共青团与少先队活动D.生产劳动与其他社会实践二、辨析题:13~14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 成考核心考点笔记 成考 成考重点资料

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 成考核心考点笔记 成考 成考重点资料

教育学部分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概况第三节学习教育学的意义第二章教育的本质、功能和基本规律第一节教育本质和功能第二节教育的基本规律第三章教育目的第一节教育目的的意义第二节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第三节我国的教育目的第四节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第四章教育制度第一节教育制度的概述第二节我国现代化学制的沿革第五章教师与学生第一节教师第二节学生第三节师生关系第六章课程第一节课程概述第二节课程的要素、内容和类型第三节课程改革第七章教学理论与实践第一节教学概述第二节教学过程第三节教学原则第四节教学方法第五节教学手段第六节教学组织形式第七节教学模式第八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第九节教学评价与改革第八章德育理论与实践第一节德育的概述第二节德育的内容第三节德育过程第四节德育原则第五节德育的途径和方法第九章班主任工作第一节班主任工作意义和班主任素质要求第二节班主任的工作任务和内容第三节班主任工作的方法第十章课外校外教育第一节课外校外教育的概念和意义第二节课外校外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第三节课外校外教育的特点和要求第四节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心理学部分第一章心理学概论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标第二节心理学的历史发展第三节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第四节心理活动的脑神经生理机制第二章感觉和知觉第一节感觉第二节知觉第三节观察第四节感知规律与直观教学第三章注意第一节注意概述第二节注意的种类第三节注意的品质第四节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第四章记忆第一节记忆的概述第二节记忆系统第三节遗忘第四节复习第五节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的巩固第五章思维和想象第一节思维概述第二节思维的过程和基本形式第三节问题解决第四节创造性思维第五节良好思维品质及培养第六节想象第六章情绪与意志第一节情绪概述第二节压力与应对方式第三节情绪的调控与应用第四节意志概述第五节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第六节意志品质及其培养第七章需要与动机第一节需要与动机概述第二节动机理论第三节学习动机的激发第八章技能第一节技能的概述第二节动作技能的形成第三节智力技能的形成第九章能力第一节能力概述第二节智力理论和智力测测验第三节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第四节能力发展和能力的个别差异第十章人格第一节人格概述第二节气质与性格第三节人格理论第四节人格测验第十一章社会态度与行为第一节社会态度第二节态度的理论第三节印象形成及其效应第四节人际关系第五节群体心理第六节社会影响第十二章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第一节心理健康第二节心理咨询第三节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全书基本内容框架2012年专科起点转升本科《教育理论》共二十二章分为两部分:教育学部分和心理学部分总要求教育学部分1、理解和掌握教育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把握当前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热点问题。

成考专升本《教育理论》教育学知识精解

成考专升本《教育理论》教育学知识精解

成考专升本《教育理论》教育学知识精解〔三〕考点一: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关系。

例1〔202X年统考真题〕考点一辨析题:在我国,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校具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答案】不精确或错误。

此说混淆了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概念。

教育目的是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标准,是对受教育者的总要求。

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的是相同的,即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开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这一教育目的的规定下,各级各类学校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化。

【解析】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识记这两个定义。

考点二: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客观依据和理论依据〕。

例2〔202X年统考真题〕辨析题:社会需要是制定教育目的的唯一依据。

【答案】错误〔不精确或不全面〕。

除社会需要外,制定教育目的还应考虑人的兴趣、爱好、性格、才能等个性开展的需要。

例3〔202X年统考真题〕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培养全面开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是〔〕。

A.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B.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C.德育与智育、体育相结合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答案】D【错误防范】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开展学说局部,易考的小题有:〔1〕“社会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开展〞,该内简单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选择的局部为“社会分工〞;〔2〕“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别离和对立是人的片面开展的主要特征〞,该内简单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选择的局部为“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

例4〔202X年统考真题〕辨析题:兴旺国家机器大工业生产得到了飞速开展,物质极X富,因此,在这些国家中就可以完成人的全面开展。

【答案】错误或不全面。

机器大工业生产只提供了人的全面开展的根底和可能,并不必定带来人的全面开展;人的全面开展还要受到社会制度的制约;人的全面开展还必须通过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才能完成。

【错误防范】这局部考查的内容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开展学说。

除了上面的内容外,还需要考生掌握以下几点:第一,社会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开展;第二,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别离和对立是人的片面开展的主要特征。

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知识点归纳汇总

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知识点归纳汇总

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知识点归纳汇总第一章绪论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1、我国战国时期出现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的著作。

2、唐朝韩愈的《师说》,较系统地论述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是中外教育史上一篇出色的教师专论。

3、孔子的《论语》、孟子的《孟子》、老子的《老子》、朱熹的《四书集注》、王守仁的《传习录》、无名氏的《大学》等著作中都有许多丰富的、深刻的教育思想。

4、300多年后,西方的第一部教育著作——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又译为《雄辩术原理》)问世。

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1、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出来的学者是:培根2、首次从理论上论述了班级授课制;曾经赞誉教师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的学者是:夸美纽斯3、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主张绅士教育的学者是:洛克4、杜威:新三中心论,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三、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1、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1930年)四、教育学发展中形成的理论派别1、实验教育学2、专升本《教育理论》2、文化教育学3、实用主义教育学: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4、批判教育学五、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提出的是:范例方式教学理论六、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是《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

第二章教育的本质与基本规律一、教育的起源与发展1、神话起源说代表人物:朱熹2、生物起源说是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代表人物:利托尔诺3、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孟禄,观点是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4、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起源说代表人物:苏联及我国的教育学家二、人的发展对教育的制约1、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教育要循序渐进地促进人的发展2、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应在儿童身心发展的某一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3、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在教育中既要注意稳定性,不随意改变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又要考虑可变性,充分挖掘学生发展的潜力4、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5、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互补性,促进人的个性发展三、教育的文化功能1、教育有筛选、整理、传递、保存和继承文化的作用2、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3、教育具有活化文化的作用4、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5、教育具有批判和引导文化的作用四、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遗传、环境、学校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2015年成考专升本《教育理论》重要复习资料

2015年成考专升本《教育理论》重要复习资料

2015年成考专升本《教育理论》重要复习资料一、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要求:1、了解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等概念,心理健康的标准。

2、理解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心理咨询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步骤。

3、运用心理咨询的有关方法和技术,分析和解决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

(一)心理健康1、什么是健康与心理健康2、心理健康的标准(1)心理健康的“自我实现者”标准(15条)正视现实;接纳自我;言行坦率;热爱事业;独立独处;与环境关系和谐;欣赏日常生活;具有高峰体验;同情关心他人;人际关系深刻;待人民主平等;信守道德标准;富于幽默感;富有创造力;不随波逐流。

(2)心理健康的现实标准①自我意识正确;②人际关系协调;③性别角色分化;④社会适应良好;⑤情绪积极稳定;⑥人格结构完整。

3、心理健康的促进(1)促进心理健康的途径与方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心理健康保健网络;增设心理健康专业机构,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关注求学快递网成考专题,了解最新的成考资讯服务和最新2015年成考教育理论复习资料,让你轻松考完成考!(二)心理咨询1、心理咨询的实质(1)什么是心理咨询(2)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联系与区别①联系:都强调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所遵循的理论、方法与原则一致。

②区别:心理咨询的对象主要是有心理困惑的正常人,而心理治疗的对象主要是有心理疾病的人;心理咨询所遵循的主要是发展与教育模式,而心理治疗所遵循的主要是医疗模式;心理咨询重在预防和促进,心理治疗重在补救和矫正。

(3)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联系与区别①联系:目的都在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都是学校整体工作的组成部分。

②区别:工作目标和范围不同;工作方法与手段不同;遵循的理论和原则不同;工作人员的专业方向不同;工作效果的评估标准不同。

2、心理咨询的原则、步骤与形式(1)心理咨询的基本原则①理解支持原则;②保密性原则;③耐心倾听和细致询问原则;④疏导抚慰和启发教育原则;⑤促进成长的非指导性原则;⑥咨询、治疗与预防相结合的原则。

2015年成人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专升本)《教育理论》试题

2015年成人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专升本)《教育理论》试题

2015年成人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专升本)《教育理论》试题一、选择题:1~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目前我国教育在很多方面不同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教育,这反映了教育具有( )A.相对独立性B.历史性C.阶级性D.永恒性2.教育的本质属性是( )A.培养人的社会活动B.相对独立性C.永恒性D.历史性3.马克思认为,正确的教育起源论是( )A.心理起源论B.生物起源论C.劳动起源论D.神话起源论4.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A.课外体育锻炼B.运动竞赛C.运动队训练D.体育课5.古希腊雅典教育比较重视对年轻一代进行( )A.军事体育教育B.天文地理教育C.政治哲学教育D.多方面发展教育6.在人的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可以加快人的发展。

反映了教育要遵循人的发展的( )A.稳定性B.不平衡性C.顺序性D.个别差异性7.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 )A.社会实践B.课外校外教育活动C.教学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8.决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的根本因素是( )A.社会生产力B.政治经济制度C.科学技术D.文化传统9.教育者创设交往情境,提供社会互动机会,组织多方面交往活动以教育学生的德育方法是( )A.疏导法B.交流法C.对话法D.心理咨询法10.19世纪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托尔诺所倡导的教育起源论被称为( )A.生物起源论B.劳动起源论C.心理起源论D.实践起源论11.人类最早的教学手段是( )A.直观教具B.口耳相传C.文字材料D.黑板加粉笔12.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A.家长B.教师C.学生D.校长二、辨析题13~14小题。

每小题6分,共12分。

首先判断正确或错误。

然后说明理由。

13.我国办学体制改革的重点就是强化政府办学。

14.地方课程主要是由区县开发的课程。

三、简答题:15~17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成考专升本教育理论教育学章节考点解析六考点一:课程要素和课程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

例1(2006年统考试题)课程的要素主要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以及()。

A.课程标准和课程结构B.课程标准和课程评价C.课程标准和课程形式D.课程结构和课程评价【答案】D【解析】这道题可以运用排除法。

在前三个选项中,都有课程标准,课程的内容包括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常简称为课程标准)和教材,因此,只能选第四个答案。

【错误防范】课程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也易考。

课程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有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

课程计划的定义要熟悉(课程计划是指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易考的题目是给出课程计划的定义,让考生在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等多个选项中进行选择。

例2(2005年统考试题)编写教材的直接依据是()。

A.教育目的B.课程计划C.课程目标D.课程标准【答案】D例3(2006年统考试题)辨析题:教材就是教科书。

【答案】不全面或错误。

教科书只是教材的表现形式之一,教材还可以包括音像教材、教学软件等。

【解析】教材除了包括文本的资料,如教科书外,还包括音像等其他类型的资料。

例4(2009年统考试题)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称为()。

考点二:课程的类型。

例6(2004年统考试题)在我国当前课程管理的改革中,试行三级课程管理,其中新增的管理课程是()。

A.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B.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C.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D.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答案】C例7(2005年统考试题)简答题:简述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含义。

【参考答案】学科课程是从科学知识的逻辑体系中分化出学科,从中选择学习内容,以学科的逻辑体系制定标准,编写教材,按固定学时教学的课程。

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学生中心课程)是以围绕儿童的发展需要和兴趣为中心的,以儿童活动为组织方式的课程形式。

例8(2007年统考试题)以围绕儿童的发展需要和兴趣为中心,以“做中学”为基本教学方法的课程形式是()。

A.学科课程B.活动课程C.技能课程D.核心课程【答案】B【错误防范】这里的三个选项“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核心课程”是三种课程类型,其中“核心课程”是综合课程的一种。

作为考生,在课程类型这一部分还要注意两点:第一,学科课程的定义和优缺点(当简答题准备),即学科课程是从科学知识的逻辑体系中分化出学科,从中选择学习内容,以学科的逻辑体系制定标准、编写教材、按固定学时教学的课程。

学科课程的最大优点是有利于传承人类的科学文化遗产,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但不足是对学生兴趣考虑不够,容易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

第二,活动课程的定义和优缺点(当简答题准备),即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学生中心课程,它是与学科课程相对应的,以围绕儿童的发展需要和兴趣为中心的,以儿童活动为组织方式的课程形式。

活动课程的优点是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但它忽视了系统科学知识的传授,导致“儿童中心主义”,因此,知识质量难以保证。

例9(2008年统考试题)在对学校隐性课程的分类中,一般把教师无意识的言行对学生所产生影响而构成的课程称之为()。

A.物质性隐性课程B.制度性隐性课程C.心理性隐性课程D.活动性隐性课程【答案】C【解析】请考生首先要记住隐性课程分为三类:物质性隐性课程、制度性隐性课程和心理性隐性课程。

其次,了解书中每类课程所包含的内容。

例10(2010年统考试题)从课程管理的角度,可把课程分为()。

A.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B.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C.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综合课程D.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答案】A例11(2011年统考试题)辨析题:课程都是在教学计划中规定的。

【答案】错误。

课程既包括课程计划中规定的课程,也包括课程计划之外的课程,比如:学校的环境、校风、师生关系等方面构成的隐性课程,也属于课程的组成部分。

考点三: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例12(2003年统考试题)在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初中阶段课程设置的特点是()。

A.以综合课程为主B.以分科课程为主C.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D.分科、综合与活动课程相结合【答案】C例13(2004年统考试题)论述题:在当前国外课程与教学内容的改革中,出现了哪些新的趋势?并就其中一个趋势阐述对我国教学改革的启示。

【参考答案】(1)在指导思想上,各种课程理论相互渗透与融合。

(2)在课程内容上,重视教材的现代化和理论化。

(3)学科类型上,趋于综合化和一体化。

(4)在课程结构上,普通课程和职业课程相结合。

(5)加大课程难度,进行“尖子生”的筛选和培养。

(6)结合其中一个趋势阐述对我国教学改革的启示。

例14(2007年统考试题)辨析题:在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设置中,高中阶段应以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为主。

【答案】错误。

高中阶段应以分科课程为主。

为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

课程标准应有不同水平的要求,同时要设置丰富的选修课供不同的学生选修。

初中阶段设置的课程才是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错误防范】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阶段则以分科课程为主。

例15(常见练习题)简答题:简述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参考答案】第一,改变过于重视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第二,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制的课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第三,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知识与技能。

第四,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的接受信息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合作能力。

第五,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的现状,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的功能。

第六,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状,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

A.课程标准B.课程纲要C.课程要素D.课程规范【答案】A【解析】这里考查的是课程标准的定义。

【错误防范】要明确课程的表现形式有三种: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教材。

它们三者是相互关联、层次递进的关系,即教材是学科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具体化,学科课程标准又是课程计划的进一步具体化。

该部分易出的选择题还有:·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

A.课程标准B.课程计划C.课程要素D.课程规范(答案:B)例5(2010年统考试题)辨析题:课程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就是教材。

【答案】错误或不全面。

教材只是课程内容的表现形式之一,课程内容的表现形式还应包括课程计划(或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

例16(2008年统考试题)在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要改变长期以来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的哪一功能?()A.甄别与选拔B.促进学生发展C.促进教师专业发展D.改进教学过程【答案】A例17(2008年统考试题)辨析题: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之一是加强分科课程。

【答案】错误或不准确。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之一是加强综合化课程,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的综合化,以克服分科的缺陷。

【错误防范】在课程这部分,除了上面的内容,还需要考生掌握我国基础教育课程设置的特点:第一,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阶段则以分科课程为主。

第二,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例18(2009年统考试题)辨析题: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课程管理方面的改革目标是进一步加强国家对课程的统一管理。

【答案】错误或片面。

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方面的改革目标是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错误防范】(1)理解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定义。

具体说来,国家课程是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其管理权属于中央教育行政机关,是一级课程。

它侧重于学生发展的基本要求与共同素质,强调课程内容的一致性。

地方课程是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机构和教育科研机构编定的课程,属于二级课程。

它是一种为突出地方特色与地方文化、满足地方发展需要而设置的课程。

学校课程,又称校本课程,是指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分析,充分利用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它具有适应性和参与性的特点。

(2)记住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将课程划分成不同的类型:从课程管理角度划分,可以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从课程的组织核心划分,可以划分为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

从学生对课程选择的自由度划分,可以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从课程的存在形式划分,可以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3)在学科类型上,趋于综合化和一体化。

(4)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例19(2011年统考试题)在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计划中规定,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学段为()。

A.小学至初中B.初中至高中C.初中至高职D.小学至高中【答案】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