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崇左市宁明县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考点6 隋唐时期的对外关系教学案
广西省崇左市宁明县宁明中学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学案:考点5 隋唐时期的社会经济

考点5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学习目标】【基础知识梳理】一、隋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原因1、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的原因:(从政治、经济、交通、民族、政策等方面分析)⑴政治: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国力强盛---前提。
⑵经济:经济繁荣,国力的增强---物质基础。
⑶交通:交通发达,使中原与边疆来往便利,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空前加强。
⑷民族:魏晋南北朝以来民族融合的发展,使民族交往有了良好的基础。
少数民族主动积极学习汉族先进文明,发展生产,促进了少数民族封建化和边疆地区的开发。
⑸政策:统治者推行较开明的民族政策,有利于改善民族关系,使不同民族和睦相处---政治保障。
二、隋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表现(一)概况1、边疆各族:①北方:突厥、回纥、靺鞨;②西南:吐蕃、南诏2、主要表现:①一些少数民族先后建立政权,开发了祖国的边疆地区②交通的发达使中原和边疆往来密切,促进了边疆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③中央王朝的统治者推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④唐朝前期的疆域:东到大海,西达咸海,东北至外兴安岭、库页岛一带,南及南海(二)具体表现1.西北:突厥的崛起和衰落⑴突厥汗国的建立:①时间:6世纪中期②地区:阿尔泰山一带③影响:A、中亚各国闻风归附;B、成为沟通中原和中亚贸易的桥梁⑵突厥的分裂:①时间:隋朝初年;②两部:东西突厥⑶唐太宗对东突厥的管辖:①措施:A、大败东突厥,俘获颉利可汗,东突厥灭亡; B、采取开明的政策,设都督府管辖,仍以突厥贵族为都督、将军C、一些入朝的突厥首领唐政府皆给以官职D、对颉利可汗归还家属,赐以良田美宅②作用:导致北方民族纷纷归附,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⑷唐朝与西突厥的关系:①打击西突厥的原因:西突厥由于称霸西域,奴役当地各少数民族,影响了丝绸之路的畅通,而且威胁着唐朝。
②措施:A、唐太宗:征服高昌,置安西都护府 B、唐高宗:派兵大败西突厥,西突厥灭亡C、武则天:置北庭都护府,管辖西突厥故地③作用:唐朝恢复在西域的统治,对于巩固西部边防,维护国家统一,发展商业和交通以及对西域社会发展和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起了积极作用。
广西崇左市宁明县宁明中学高考历史复习专题《 隋唐前期的政局》学案

【学习目标】【基础知识梳理】一、唐朝的开国1.唐朝的建立:⑴背景:隋末农民起义勃兴之际,贵族李渊父子于晋阳起兵,势力迅速发展⑵概况:时间:618年;建立者:李渊;都城:长安。
2.唐朝统一全国:唐高祖派兵击败各地的起义军和割据势力,几年后基本统一全国二、贞观之治1.时间范畴: 626年2.主要原因:(结合“步步高”P.26从政治;经济、文化、生产技术的进步、民族关系、对外关系、个人作用等方面分析):3.历史概念:唐太宗在位时,政治较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增强,百姓生活有所改善。
4.唐太宗的主要政绩及影响:①政治上:知人善任,虚怀纳谏,革新政治;抑制门阀士族势力,提高寒门出身的功臣地位---扩大统治基础。
②经济上: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
③文化上:兴科举.以儒为师,大办学校---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促进了教育及文学的发展,尤其是唐代专科学校的出现,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④民族关系上:唐太宗坚持反击突厥的侵扰,在“华夷一体”思想指导下,实行较开明的民族政策,任用少数民族首领进行管理---密切了民族关系,促进了各民族经济、文化交往。
唐政府在边疆地区设立行政机构,加强与吐蕃的友好关系,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5.从“贞观之治”中得到的启示:①必须正确认识人民的力量,正确使用民力。
②制度建设至关重要,当今要依法治国。
③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任人惟贤。
④多听不同意见,依据不同情况,随时调整政策,以适应实际情况。
三、武则天的统治1.背景:唐高宗懦弱多病,武则天协助处理朝政,逐步掌权※武则天成功夺权的原因:武则天称帝与庶族地主势力上升有关。
唐初,士族地主衰落,庶族地主地位上升。
武则天利用庶族官僚,打击了反对她的士族,建立起自己的统治。
她广揽人才,从一个侧面来看,就是利用庶族地主,打击士族地主。
2.国号:周;历史地位: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3.主要政绩:经济方面: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在洛阳引漕渠开新潭,使船进入市内,使洛阳“天下之舟船所集,常万余艘,填满河路”,------国力不断上升。
第七节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教学设计

《唐朝时期的对外关系》课堂设计和教案【课堂设计】本节以讲授法为主,辅以电化教学手段和地图、活动表格等直观教具,让学生了解唐朝对外交往繁盛的条件和盛况,并在此基础上提高认识,说明对现在有何启迪。
1、本节课为高三教材,课堂容量大,学生思维较活跃,接受力强,知识点繁多且旧知识少,因此采用讲授法。
2、采用幻灯片及活动的表格(随讲随贴)作为直观教具,比较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发挥无意注意的作用,使学生对板书和比较繁杂的知识点有一比较深刻的印象。
3、本课涉及如"伊朗的称呼"、"佛教传入我国" 等旧知识,但量很少,为了启发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采用提问方式。
4、"唐朝的对外交往出现前所未有的盛况,对我们现在的启迪" 这一问题,教材中没有要求。
但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采用提问和归纳的方式进行。
5、通过对唐朝与亚洲各国的交往的讲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如要虚心接受外国先进的科技文化和生产技术;唐朝与亚洲各国的交往是一个相互交流,共同发展的过程,既丰富了我国人民的物质精神生活,同时也使我国文化传入欧非,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要平等对待各国人民,尊重他们的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等。
使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受到思想教育。
以上是备课时的一些想法具体操作过程请参照"教案"和课堂录相。
【教案】唐朝时期的对外关系(教案)[教学目标]一、基础知识:唐朝对外海陆交通路线;大都会和市舶使;唐和朝鲜的往来;唐和日本的往来以及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唐和印度的友好往来以及玄奘在中印文化交流中所作的重大贡献;唐和波斯的关系,唐和大食的关系。
二、思想教育目标:1、唐朝时候,我国经济和文化处于世界先进地位,对外交通比过去发达,唐和亚洲各国之间的友好往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
2、唐朝时候,我国的经济和文化对朝鲜、日本等国产生过巨大影响;我国又善于学习各国之长,进一步促进了自己经济、文化的发展。
广西崇左市宁明县宁明中学高考历史复习专题《隋唐制度的革新》学案

【学习目标】【基础知识梳理】一、三省六部制1.目的:为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2.形成:⑴创立:隋文帝建国后,综合汉魏、两晋和南北朝的中央职官的设臵,设三省六部。
⑵完善:唐太宗时,进一步明确了三省的职权3.职能:⑴中书省(决策机构):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⑵门下省(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有不可行的可驳回⑶尚书省(行政机构):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A、吏部:主管官吏的考核和任免(六部之首) B、户部:主管户口、赋税等 C、礼部:主管国家礼仪制度D、兵部:主管军政E、刑部:主管刑法F、工部:主管国家的工程建设4.地位:⑴三省:中央最高政府机构⑵六部:尚书省下设机构5.特点:⑴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从而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
⑵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但大多品级较低。
6.作用:⑴对中央: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⑵对皇帝: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⑶对后世: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上都沿袭这种制度二、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1.含义:是隋朝时开始实行的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科,是考试科目;举,是举荐,选拔人才。
2.原因:⑴根本原因:封建经济的发展使庶族地主阶层力量不断壮大,他们强烈要求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参与国家政权。
⑵南朝末年,士族地主日益腐朽没落、不学无术,但仍然垄断着仕途,成为地方割据势力,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⑶要想加强中央集权,必须要改变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让庶族地主参与国家政权,扩大封建统治基础。
3.形成:⑴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吏⑵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4.完善:唐承隋制:⑴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⑵武则天: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还首创了武举和殿试⑶唐玄宗(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地位)※宋殿试亲自由皇帝主持,废明经科,进士科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考试实行糊名法;明清八股取士,阻碍社会的发展,清1905年废科举。
广西崇左市宁明县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考点6 隋唐时期的对外关系教学案

考点6——隋唐时期的对外关系【学习目标】一、发达的对外交通和唐朝的国际地位1、发达的对外交通:陆路:长安—→经“丝绸之路”—→天竺(印度)、波斯(伊朗)、大食(阿拉伯半岛)、拂菻(东罗马帝国)和非洲许多国家。
水路:①、登州(山东蓬莱)、扬州—→新罗(韩国)、日本②、广州—→经“海上丝绸之路”—→波斯湾2、唐朝的国际地位:①对外政策:开明——表现:鼓励外商来中国贸易、允许他们在中国居住、任官。
②唐朝长安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是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二、对外交往发达的原因1.政治:国家安定统一、政治制度先进;2.经济:经济发达,国力强盛;3.交通:海陆交通发达;4.政策:开放和兼收并蓄的对外政策;5.科技文化:世界领先;6.国际地位:唐朝长安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是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
三、对外交往发达的表现㈠和新罗的友好往来1、唐朝和新罗的友好往来:①留学生:唐朝的留学生中以新罗最多,最著名的是崔致远②商旅往来:唐朝的长安和沿海许多城市设有新罗坊、新罗馆2、唐文化对新罗的影响:①政治上:新罗立国,参照唐制;②经济上:从唐朝引入茶种、雕版印刷术和高超的制瓷、制铜技艺③文化上:A、设立国学、教授儒学;B、喜读唐诗、许多文人会写唐诗④社会生活:在姓氏、服饰、节令、风俗等方面,都有浓重的中华文化色彩※概括:加强了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丰富了两国人民的生活,中华文化在朝鲜得到进一步传播,促进了朝鲜半岛教育的发展和朝鲜社会的封建化进程,推动了朝鲜社会的进步。
㈡隋唐与日本的友好往来及影响1.政治:隋朝时,中日互遣使臣;贞观起,遣唐使十多次;由留唐学生发动的大化改新,以唐制为蓝本。
律令大体采用唐律。
---影响:使日本确立了一套完整的封建体制,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发展。
2.文化经济:京都仿长安;学校教授儒学,祭孔礼仪隆重,文字仿汉字;贸易频繁。
日本出土大量“开元通宝”,中国也出土了日本奈良时的银币。
---影响:丰富了日本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唐朝的文化对日本影响深远。
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教学设计

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教学设计一、引言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不仅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也在对外友好交往方面有着丰硕的成果。
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隋唐时期的对外交往,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历史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的重要性;2.了解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的主要内容;3.了解隋唐时期对外友好交往对中国的影响;4.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三、教学内容1.隋唐时期对外友好交往的背景与意义;2.隋唐时期对外友好交往的主要方式和内容;3.隋唐时期对外友好交往对中国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通过展示一幅隋唐时期的国际贸易图画,引发学生对隋唐时期对外友好交往的兴趣。
2. 介绍隋唐时期对外友好交往的背景与意义(20分钟)通过课件和教师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介绍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以及当时对外友好交往的重要性和意义。
3. 分组活动:隋唐时期对外友好交往的主要方式和内容(3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国家或地区,通过图书馆和互联网等渠道,收集该国家或地区与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的主要方式和内容,并进行汇报。
4. 教师讲解:隋唐时期对外友好交往对中国的影响(2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和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介绍隋唐时期对外友好交往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并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
5. 总结与小结(10分钟)通过让学生回答一些问题,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对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进行小结。
五、教学评价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可以评价学生在以下方面的表现:1.是否理解隋唐时期对外友好交往的重要性;2.是否能够描述隋唐时期对外友好交往的主要方式和内容;3.是否能够理解隋唐时期对外友好交往对中国的影响;4.是否能够进行跨学科的思考,将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与其他学科进行关联。
六、教学延伸1.鼓励学生深入研究某个特定的国家或地区与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撰写一篇详细的调研报告;2.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隋唐时期的外交活动;3.探讨现代中国的对外友好交往,与隋唐时期进行比较,分析异同之处。
《隋唐对外交往》课件

目 录
• 隋唐时期的对外交往概述 • 隋唐时期与东亚国家的交往 • 隋唐时期与中亚、西亚国家的交往 • 隋唐时期与欧洲、非洲国家的交往 • 隋唐时期对外交往的影响
01
隋唐时期的对外交往概述
背景与历史
隋唐时期是中国对外交往的鼎盛时期 ,国家经济发展达到了巅峰,文化艺 术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东罗马多次派遣使节来华,与中国 建立了友好的外交关系。
04
隋唐时期与欧洲、非洲国家的交往
与东罗马的交往
要点一
总结词
隋唐时期与东罗马帝国建立了较为密切的交往关系,双方 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交流。
要点二
详细描述
隋唐时期,东罗马帝国派遣使节来华,与隋唐政府建立了 正式的外交关系。双方在贸易、文化等领域展开了广泛的 交流与合作。东罗马的商品如丝绸、香料等在中国市场上 受到欢迎,而中国的瓷器、茶叶等也深受东罗马人民喜爱 。此外,隋唐时期还吸收了东罗马的许多文化成果,如音 乐、绘画、建筑等,对隋唐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
互利共赢
隋唐时期的对外交往体现了互利共赢的精神,有 助于推动国际合作和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随着国力的强盛,隋唐时期积极开展 对外交往,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建立了 广泛的联系。
隋唐时期,中国经济发展达到了巅峰 ,文化艺术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隋唐时期对外交往的背景是中原地区 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这 为对外交往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主要交往国家
朝鲜半岛
隋唐时期与新罗、百济等国频繁往来,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 行了广泛的交流。
海上交往
随着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 步,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兴 起,大食商人通过海路与 中国进行贸易往来。
隋唐历史复习教案

隋唐历史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隋唐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人物;(2)了解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成就;(3)分析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隋唐历史的认识;(2)运用史料分析、比较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史学研究能力;(3)运用思维导图、时间线等工具,帮助学生系统梳理隋唐历史知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我国辉煌历史的自豪感;(2)培养学生唯物史观,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3)培养学生珍惜和平、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隋唐时期的历史背景(1)隋朝的建立与统一;(2)唐朝的建立与盛世。
2. 隋唐时期的政治(1)隋朝的中央集权制度;(2)唐朝的政治制度与改革;(3)隋唐时期的腐败与革新。
3. 隋唐时期的经济(1)农业生产的提高与发展;(2)手工业的繁荣;(3)商业贸易的繁荣与城市发展。
4. 隋唐时期的文化(1)文学艺术的成就;(2)科学技术的进步;(3)宗教信仰与社会风气。
5. 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1)民族关系的融合与团结;(2)唐朝的对外交往;(3)隋唐时期的战争与和平。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隋唐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主要成就;(2)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3)隋唐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2. 教学难点:(1)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与改革;(2)农业、手工业、商业贸易的发展及其影响;(3)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成就。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隋唐历史知识;2.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启发;3. 史料分析:运用史料引导学生分析隋唐时期的历史现象;4. 比较法:运用比较法引导学生分析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成就;5. 思维导图、时间线:运用思维导图、时间线等工具,帮助学生系统梳理隋唐历史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6——隋唐时期的对外关系
【学习目标】
一、发达的对外交通和唐朝的国际地位
1、发达的对外交通:
陆路:长安—→经“丝绸之路”—→天竺(印度)、波斯(伊朗)、大食(阿拉伯半岛)、拂菻(东罗马帝国)和非洲许多国家。
水路:①、登州(山东蓬莱)、扬州—→新罗(韩国)、日本
②、广州—→经“海上丝绸之路”—→波斯湾
2、唐朝的国际地位:①对外政策:开明——表现:鼓励外商来中国贸易、允许他们在中国居住、任官。
②唐朝长安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是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
二、对外交往发达的原因
1.政治:国家安定统一、政治制度先进;
2.经济:经济发达,国力强盛;
3.交通:海陆交通
发达;4.政策:开放和兼收并蓄的对外政策;5.科技文化:世界领先;6.国际地位:唐朝长安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是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
三、对外交往发达的表现
㈠和新罗的友好往来
1、唐朝和新罗的友好往来:①留学生:唐朝的留学生中以新罗最多,最著名的是崔致远
②商旅往来:唐朝的长安和沿海许多城市设有新罗坊、新罗馆
2、唐文化对新罗的影响:
①政治上:新罗立国,参照唐制;②经济上:从唐朝引入茶种、雕版印刷术和高超的制瓷、制铜技艺
③文化上:A、设立国学、教授儒学;B、喜读唐诗、许多文人会写唐诗
④社会生活:在姓氏、服饰、节令、风俗等方面,都有浓重的中华文化色彩
※概括:加强了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丰富了两国人民的生活,中华文化在朝鲜得到进一步传播,促进了朝鲜半岛教育的发展和朝鲜社会的封建化进程,推动了朝鲜社会的进步。
㈡隋唐与日本的友好往来及影响
1.政治:隋朝时,中日互遣使臣;贞观起,遣唐使十多次;由留唐学生发动的大化改新,以唐制为蓝本。
律令大体采用唐律。
---影响:使日本确立了一套完整的封建体制,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发展。
2.文化经济:京都仿长安;学校教授儒学,祭孔礼仪隆重,文字仿汉字;贸易频繁。
日本出土大量“开元通宝”,中国也出土了日本奈良时的银币。
---影响:丰富了日本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唐朝的文化对日本影响深远。
3.人物:日本的吉备真备;唐朝的鉴真---影响:传播了佛教,加强了中日两国的友谊。
㈢和东南亚、印度半岛各国的往来
1、和东南亚国家的往来:彼此互派使节,交换土特产品
2、和天竺的往来:①纽带:佛教;②遣使:送来郁金香、菩提树
③文化交流:A、表现:中国创立的十进制计数法 B、人物:高僧玄奘和义净
㈣和中亚、西亚欧非各地的交往
1、和波斯的往来:①隋朝是互遣使节②唐朝时波斯遭到大食的侵扰,其王及儿子先后前来求援
③许多波斯商人在中国开设“波斯店”
2、和大食的往来:①唐高宗时起通史②造纸术在唐朝时传到大食
3、和东罗马的往来:①使节往来
②经济文化交流:A、东罗马:医术、杂技传入中国 B、唐朝:丝绸、瓷器大量运往欧洲
4、和非洲的往来:⑴唐朝人杜环在非洲留下行踪;⑵唐太宗时,东非索马里使者来到中国,受到很好的接待
⑶非洲发掘出土了唐三彩和邢窑、越窑产品的陶瓷残片
四、唐朝时期对外交往的特点及方式
1、对外交往的特点
⑴对外交往的范围更加广泛,出现前所未有的盛况,且具有连续性。
⑵同亚洲国家的交往最为密切。
唐朝是亚洲文化的中心。
⑶交往领域全面,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
⑷交往是双向的,但内容不同,中国外传主要是制度、文化、生产技术等,外国传入的主要是土特产、艺术。
⑸对外交往的形式多样,有使节、留学生、民间技术交流、宗教往来、艺术交流等。
⑹从唐对外贸易来看,海路贸易与陆路贸易并举;对外贸易与外交同时进行等。
2、对外交往的主要形式:使节往来、留学生、技术交流、宗教往来、艺术交流等。
五.唐朝对外交往的影响和启示
1、影响:
⑴促进了唐代经济进一步繁荣和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亚、欧、非洲诸国土特产品输入中
国;唐太宗派人去天竺学习熬糖法;东罗马的医术、杂技传入中国;外来宗教佛教、伊斯兰教、景教和摩尼教等,唐朝允许它们在中国建寺传教,对中国的哲学、宗教和文化艺术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⑵大大加强了中国同亚、欧、非各国的友好关系以及民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唐与各国
遣使往来,接纳外商和留学生。
民间贸易交往不断,玄奘和义净到天竺探求佛学,鉴真东渡日本,波斯王及其子客死唐朝都城,成为中外友好交往史上的佳话。
⑶扩大了唐文化在世界的影响,有利于各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对世界经济和文
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中华文化圈的形成。
①新罗参用唐朝制度,行科举、设国学、教授儒学;从唐朝引入茶种和制瓷、制铜等
手工业技艺,姓氏、服饰节令、风俗等方面,都有中华文化色彩。
②日本大化改新是由留唐使回国策动的。
其中的政治经济制度都是以唐制为蓝本;律
令大体采用唐律;儒家经典成为各级学校教材;佛教受到中国影响;文字、建筑、生活风尚都留有唐文化风范。
③中国创立的十进位记算法,推动了天竺数学的发展;中国的造纸术传人大食;唐朝
的丝绸、瓷器大量运往欧洲,促进了各国经济、文化的发展。
2.启示:①唐朝对外关系前所未有,主要取决于经济文化的繁荣发达。
因此,我们应该大力发展经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②唐朝和睦的民族关系也为对外交往频繁提供了必要条件,因此,我们应坚持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发展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
③唐朝统治者对待外国和外来文化采取开明的态度,重视对外交往。
因此,我们
应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扩大对外贸易,
加强与外国的经济技术合作。
【知识拓展】
1.唐朝开明的对外政策的表现——提示:唐朝开明的对外政策表现在众多方面:
(1)鼓励对外平等交往。
如唐政府中有鸿胪寺等机构专门接待外国使节和来宾,许多地方设有商馆接待外商,另设有互市、市舶司等掌管对外贸易,唐政府接受外国的留学生,
又将大批的使臣、僧侣派往国外进行回访。
(2)尊重外国人员。
很多波斯、阿拉伯的商人在中国定居,他们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都受到应有的尊重,在唐朝的外国人,可以有自己的礼拜寺、专用墓地,也可以参加科举考试,授予相应官职,甚至亡国的波斯国王和王子也得到应有的礼遇。
(3)对外交往形式多样,范围广。
唐朝对外交往是政府与民间并行,既有人员往来,也有经济文化交流等。
交往范围不但包括周边国家,还包括欧洲和非洲。
2、汉唐对外交往的共同点、不同特征及原因
⑴共同点:①朝鲜、日本是对外交往的主要对象。
②对外都进行了经济技术交流。
③政府是对外活动的主要参与者。
④对外交往都以陆路为主。
⑵不同特征:(见“步步高” P.33)
【近三年高考真题】
1、(10上海卷)一个唐朝商人从长安出发,沿着丝绸之路的陆路通道行走。
途中可以与他进行贸易的的国家和地区有
A.西域、大食、波斯B.大食、波斯、新罗 C.西域、日本、大食 D.波斯、新罗、日本
2、(10四川卷)隋唐时,中印交流促进了双方文化的发展。
下列人物中为此做出了重大贡献的是
A.甘英 B.玄奘 C.一行 D.鉴真
【解析】:B甘使出使大秦(东罗马);一行主要贡献是天文历法;鉴真东渡日本。
3.(2012年上海卷)日本《养老律令·学令》中规定学校须行“释奠礼”,以祭拜孔子。
该规定最可能出现在
A.公元6世纪 B.公元8世纪 C.公元10世纪 D.公元12世纪4.(12重庆卷.37)(32分)留学生在国家发展和国际交往中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留学生享受唐政府的优待。
为了照顾外国和其他民族的学生,特设宾贡科,考中者称宾贡进士。
宾贡进士以新罗、大食、渤海等国的留学生为多。
宾贡进士在唐朝可入仕做官,如新罗留学生崔致远十八岁考中进士,后在唐淮南节度使军中任职。
各国入唐学生对国际交往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他们在长安招聘人才,交结其他国家使节,搜集或出资购买书籍,特别是他们将学习、了解的唐文化与典章制度传播于各国,从而更增加了盛唐气象的国际色彩。
——摘编自任士英《盛唐气象》(1)根据材料一,概括入唐留学生增加唐朝国际色彩的表现。
(4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罗在教育和科技方面受到唐朝哪些影响。
(4分)
【考点】本题以留学教育为切入点,考查中西方的政治与科技文化知识,旨在考查综合比较分析能力。
【解析】第(1)题,依据材料有效信息概括归纳即可;第二问考查唐朝的教育和科技知识点,依据所学知识,列举相关内容即可。
入唐留学生来自多国;宾贡进士在唐朝入仕做官;推动了国际交往;将唐文化与典章制度传播于各国。
设立国学,教授儒学;从唐朝引入茶种、雕版印刷术和制瓷、制铜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