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九死其犹未悔——诗祖屈原

合集下载

从《离骚》看屈原的人格美

从《离骚》看屈原的人格美

从《离骚》看屈原的人格美从《离骚》看屈原的人格美歌德说:“在艺术和诗里,人格确实就是一切。

”(《歌德谈话录》)《离骚》这首气贯长虹的诗作之所以打动人,就在于它表现出了一种崇高的气势磅礴的人格美,一种执着追求和勇敢捍卫人类尊严的人格意识。

但是,历史上对屈原的评价特别是对屈原的人格褒贬不一。

刘安称屈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班固则认为“过矣”。

颜之推说:“屈原露才扬己,显暴君过”,李白则说:“屈平辞赋悬日月”。

孟郊说屈原“名参君子场,行为小人儒”,王国维则说:“其人格亦自足千古”。

历史证明屈原是伟大的,对其人格不公正的评述,是不能为广大群众所接受的。

笔者拟从《离骚》入手,谈谈屈原光辉的人格。

1通过对崇高政治理想的追求表现出屈原的人格美。

崇尚真理,追求美好的人生理想是人格美的基础,也是人格美的最高体现。

屈原一生孜孜以求的政治理想是“美政”。

他主张“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

国富强而法立兮,属贞臣而日娭”(《惜往日》),也就是举贤任能,立法富国。

楚国本是当时的大国,但由于楚王的昏庸,致使政治日趋黑暗,屈原的治国方案就是挽救楚国命运的良药。

细读《离骚》,我们可以感触到诗中充满了诗人不懈追求政治理想的热情。

“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

”为了楚国的强盛,诗人奔走操劳,希望君王能赶上前代圣君的脚步,并主动承担起开路先锋的重任。

诗人追求崇高的政治理想,遭到楚国一伙奸佞的阻挠,连楚怀王也疏远了他。

但是,诗人的决心从未动摇。

诗人反复表示:“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独立不迁,横而不流,百折不挠,宁死不屈,是其崇高人格的体现,是其人格美的核心。

信念是人格的支柱,只有确立了坚定不移的信念的人,才具有审美价值。

屈原的名言

屈原的名言

屈原的名言屈原的名言1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离骚》)2,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芷!(离骚)3,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离骚)4,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离骚)5,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离骚)6,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也。

(离骚)7,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离骚)8,指九天以为正兮,夫惟灵修之故也。

(离骚)9,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

(离骚)10,时缤纷其变易兮,又何可以淹留? (离骚)1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九歌)12,沅有芷兮醴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九歌)14,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

(九歌)15,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

(九歌)17,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

(九歌)18,何灵魂之信直兮,人之心不与吾心同! (九章·抽思)19,心郁郁之忧思兮,独永叹乎增伤。

(九章·抽思)20,曾不知路之曲直兮,南指月与列星。

(九章·抽思)21,世溷浊莫吾知,人心不可谓兮。

(九章·怀沙)22,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故将愁苦而终穷。

(九章·涉江)23,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

(九章·涉江)24,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 (九章·涉江)25,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

(九章·涉江)26,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渔父)27,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衣沧狼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渔父) 28,薄暮雷电,归何忧?(天问)29,魂兮归来! (招魂)30,目极千里兮,伤心悲。

(招魂)32,陟陛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

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扩展阅读】屈原的名言2屈原(约公元前340或339年~公元前278年),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

出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宜昌)。

湖南人屈原爱国诗词

湖南人屈原爱国诗词

屈原是湖北秭归人哦。

不过他的爱国情怀影响深远,以下是关于他爱国诗词相关内容:1.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这话说得多好啊!就像他站在楚国那苦难的百姓中间,眼泪止不住。

你想啊,看着大家吃不饱穿不暖,他能不心痛?就像一位老父亲看着受苦的孩子,那种揪心呐!我有次看到街边的乞丐,那种怜悯之情一下子就涌上来了,屈原当时的心情估计更甚。

2.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嘿!这就是屈原的坚持。

他爱国就像飞蛾扑火一样,啥都不怕。

哪怕知道前面是死路,为了楚国,他也绝不回头。

这就好比战士守着阵地,枪林弹雨也不撤。

我一朋友为了保护家乡的文化遗产,四处奔走,和屈原这劲儿有点像呢。

3.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寻找救国之路多不容易啊!像在黑暗中摸索的人,没有方向但不放弃。

他在朝廷内外探索,就像探险家在未知的丛林找宝藏。

我们做项目遇到难题时,不也得有这种探索精神?不能轻易说不行。

4.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屈原就像个勇敢的骑手,想带着楚国飞奔向前。

他想当先锋呢!像赛场上冲在最前面的运动员,带着大家跑。

要是你在团队里,有这样一个有冲劲的领导,是不是感觉特靠谱?就像当年打仗时那些英勇的将领,一马当先。

5.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屈原多孤独啊!周围人都糊涂,就他清醒。

他像黑暗里的一盏灯,孤独地亮着。

这感觉就像在一个都做错事的环境里,你坚持正确,没人理解你。

就像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大家都不信他,可他就是对的,屈原也是。

6.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屈原对楚王失望呢!他心里肯定在喊“你咋就不明白百姓的苦呢?”像孩子对糊涂的父母那种无奈。

就像我们满心期待领导做个好决策,结果人家根本不考虑实际,能不气吗?屈原这怨气里,是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啊。

7.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屈原坚持自己的品德修养,不管别人咋样。

他这是给自己定了个高标准,像个有洁癖的人,容不得一点脏东西。

离骚全文赏析(详细)

离骚全文赏析(详细)

离骚全文赏析(详细)离骚全文赏析(详细)《离骚》是中国战国时期诗人屈原创作的诗篇,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此诗以诗人自述身世、遭遇、心志为中心。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收集的离骚全文赏析(详细),供大家阅读参考。

宋代著名史学家、词人宋祁说:“《离骚》为词赋之祖,后人为之,如至方不能加矩,至圆不能过规。

”这就是说,《离骚》不仅开辟了一个广阔的文学领域,而且是中国诗赋方面永远不可企及的典范。

原文: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

杂申椒与菌桂兮,岂惟纫夫蕙茝!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

何桀纣之昌披兮,夫唯捷径以窘步。

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

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荃不查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

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

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

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

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

冀枝叶之峻茂兮,愿俟时乎吾将刈。

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

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

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

忽驰骛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所急。

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长顑颔亦何伤。

掔木根以结茝兮,贯薜荔之落蕊。

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纚纚。

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

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高考作文优秀人物素材-屈原

高考作文优秀人物素材-屈原

高考作文优秀人物素材-屈原屈原是我国最早的大诗人,出生于公元前 340 年正月初七日。

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

战国楚人。

初辅佐楚,做过左徒,三闾大夫。

学识渊博,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东联齐国,西抗强秦。

后遭亲秦派贵族的谗言而去职。

为后世留下了《离骚》、《天问》等不朽诗篇,表现了他对楚国国事的深切忧念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

两度使齐竭力救楚屈原很年轻时,楚怀王发现了他的才华,受到重用,被任命为左徒,参与议论政事,起草政会的工作,并且兼管外交。

面对七国争雄的政治局面,楚国上层贵族产生两条路线:一派是以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投降路线;另一派是以屈原等一些策士为首的反投降路线,主张楚国与齐国要联合魏、赵、韩、燕等结成一个“ 合纵”的阵营,以抗拒强秦。

两条路线形成尖锐的对立。

但是由于楚怀王目光短浅,昏庸无能,使亲秦派占了上风。

以楚王、靳尚等最高统治集团,横征暴敛,吏治腐败,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公元前 313 年(楚怀王十六年),屈原出使齐国不久,秦惠文王为破坏六国合纵联盟,打算首先攻打齐国,而当时齐楚友好,关系十分密切。

秦惠文王担心一旦攻齐,楚国会助战,为了说服楚国在他侵略齐国时保持中立,就派张仪带着厚礼游说楚国贵族,并许诺愿意奉送商於的六百里土地。

绝齐连秦的消息很快传到了齐国,在齐国的屈原感到十分痛苦和忧虑,匆忙回楚,被怀王冷落。

果然不出屈原所料,楚怀王派使臣去秦国接受商於六百里土地,张仪却不认账,怀王恼羞成怒。

屈原建议重新与齐和好,以后再合力攻秦。

怀王对秦用兵连连失利,损兵折将,怀王感到势单力薄。

在国家陷入危机的时候,倍遭怀王疏远和冷淡的屈原,再次建议怀王联齐抗秦。

楚怀王虽然还不甘心,但是被形势所逼,也只好答应了。

于是派屈原第二次出使齐国,重修旧好。

当时,屈原是闻名的才辩之士。

他的使齐,在各国反响很大,特别是引起秦国的恐慌。

公元前 311 年,秦国迫于形势,不得不退还汉中之地以求和。

楚怀王想到曾受到张仪的愚弄。

屈原离骚原文及翻译

屈原离骚原文及翻译

屈原《离骚》原文及翻译家世生平帝高阳之苗裔兮,我是古帝高阳氏的子孙,朕皇考曰伯庸。

我的父亲字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岁星在寅那年的孟春月,唯庚寅吾以降。

正当庚寅日那天我降生。

皇览揆余初度兮,父亲仔细揣测我的生辰,肇锡余以嘉名:于是赐给我相应的美名:名余曰正则兮,父亲把我的名取为正则,字余曰灵均。

同时把我的字叫作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天赋给我很多良好素质,又重之以修能。

我不断加强自已的修养。

扈江离与辟芷兮,我把江离芷草披在肩上,纫秋兰以为佩。

把秋兰结成索佩挂身旁。

汩余若将不及兮,光阴似箭我好像跟不上,恐年岁之不吾与。

岁月不等待人令我心慌。

朝搴阰之木兰兮,早晨我在山坡采集木兰,夕揽洲之宿莽。

傍晚在小洲中摘取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时光迅速逝去不能久留,春与秋其代序。

四季更相代替变化有常。

唯草木之零落兮,我想到草木已由盛而衰,恐美人之迟暮。

害怕君王逐渐衰老。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利用盛时扬弃秽政,何不改乎此度也?为何还不改变这些法度?乘骐骥以驰骋兮,乘上千里马纵横驰骋吧,来吾道夫先路也!来呀,让我在前引导开路!以上是第一部分:叙述诗人家世出身,生辰名字,以及自已如何积极自修,锻炼品质和才能政治理想昔三后之纯粹兮,从前三后公正德行完美,固众芳之所在。

所以群贤都在那里聚会。

杂申椒与菌桂兮,杂聚申椒菌桂似的人物,岂惟纫夫蕙茝!岂止联系优秀的茝和蕙。

彼尧舜之耿介兮,唐尧虞舜多么光明正直,既遵道而得路。

他们沿着正道登上坦途。

何桀纣之猖披兮,夏桀殷纣多么狂妄邪恶,夫唯捷径以窘步。

贪图捷径落得走投无路。

唯夫党人之偷乐兮,结党营私的人苟安享乐,路幽昧以险隘。

祖国的前途黑暗而险阻。

岂余身之惮殃兮,难道我害怕招灾惹祸吗,恐皇舆之败绩!我只担心祖国为此覆灭。

忽奔走以先后兮,前前后后我奔走照料啊,及前王之踵武。

希望君王赶上先王脚步。

荃不察余之中情兮,你不深入了解我的忠心,反信谗以齌怒。

反而听信谗言对我发怒。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我早知道忠言直谏有祸,忍而不能舍也。

离骚·原文及释义

离骚·原文及释义

离骚·原文及释义离骚·原文及释义这首屈原的离骚,我想肯定没有人不知道了,这首诗流传了几千年,我们提到屈原就会提到这首诗,鲁迅先生曾经也高度评价屈原的这首诗,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可见他的地位和史记在历史上的地位是一样的。

这首诗主要讲诗人的政治生涯中遭遇挫折之后,不退缩不气馁,兴办教育为国家培养人才。

抒发了作者的政治抱负。

说明:☆为原文、②为何新所注。

其云:《圣歌》是作者尝试解译的《离骚》全诗。

圣歌者,圣哲之歌也。

屈原乃圣哲。

《离骚》:“夫维圣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

”故我以此作为这个新译文本之篇名。

“离骚”,即离诗。

离者,别离也。

骚者,字又作“操”,乃先秦时诗歌之一体。

孔子有“琴操”。

操/骚古音义相通。

骚/操/藻,皆辞也,今语仍言词藻。

《离骚》一诗,是屈原约作于楚怀王30年(公元前299年),其年屈原约55岁。

在这年,秦昭王以婚姻为名约楚怀王相会于秦地之武关。

屈原劝怀王勿行,因秦乃虎狼之国,不可信任。

而怀王畏秦,不敢拒绝秦王,遂成行。

入武关而被秦军劫持扣留。

屈原悲愤哀痛,几不欲生,乃作此长篇诗草以报怀王,遥相寄托其内心的痛苦与思念。

诗中以芳草象征忠贤,以“美人”象征作者所追求的富国强兵的政治理想,以腾奔西方,象征作者犹心系于被拘留于西秦的楚怀王。

因此,《离骚》既是一部象征主义的神话诗篇,又是一部紧密关连于现实的政治诗篇。

故《楚辞》学家姜亮夫说:“《离骚》是屈原作品中最长的诗篇,也是中国古代诗歌中最长的一篇。

从其内容之丰富、想象之强烈、语言之真挚、修辞之丰彤荟蔚、表现其人格之崇高,爱国主义精神之伟大。

置诸世界作者之名也是最宏伟的登峰造极的作品。

汉代人称赞他;虽与日月争光可也,是一点也不夸饰的。

”过去郭沫若、姜亮夫均译过此诗,但均不甚令人满意,兼有重大误解。

我自信这个新译文是前无古人的。

请读者仔细解读本书卷二的“考证与解释”,在那里我说明了之所以作出与前贤不同的解译的根据和理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