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3).ppt
合集下载
生态学3

二、生长发育速度
生长有两种含义:一种为生物体生物物 质的增加,另一种细胞数量的增加。这 两者并不总是一起增加的。研究生物生 长规律是人们长期以来的愿望,因而也 形成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实际上生 物的生长是我们常见到的S形生长曲线: 分为-1.停滞期;2.指数期;3.静止期。 生物生长 的测量可用重量、长度面积或 体积殖
此阶段是生活史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 所谓繁殖是指有机体生产出与自己相似 的后代的现象。有两个概念:繁殖和生 殖需要我们区分:前者含义较为广泛。 繁殖方式的生态学意义:1.在现有条件 下的扩展性。2.对多变环境的适应性。3. 繁殖速度。 4. 繁殖潜力。5.在自然选择 压力下的进化速度。生物生活史的多样 性导致繁殖特性的一系列相关变化。
四、扩散
植物的扩散: (水生浮游植物外)个体 固着生活只有繁殖体具可动性。 动物的扩散:由于各个动物个体均具一 定的可动性,因而其扩散具有主动性。 扩散的原因:食物资源不足、在社会结 构中处于低等级地位时可被逐出、自然 环境与气候季节变化、避敌、追求配偶、 生境灾变、环境污染等。迁出、入、移。
第二节
第三章
种群生活史
第一节 生活史的概念 一个生物从出现到死亡所经历的全部过 程称为生活史。为遗传物质所决定,一 般是不变的,但在一定范围内某些性状 具可塑性(如,种子大小、数量等), 但生活史格局保持不变。相关点:一、 个体大小 二、生长发育速度 三、繁殖 四、扩散
一、个体大小
这是有机体最明显的表面形状,不公在 不同类群间大小各异且在同种群中个体 大小都有或大或小的变化。这一点一般 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父母高子女也高 反之亦然。大—统治,小—弱势。个体 大小与生长的生境有较大的联系。大个 体除具优势外,也有不同的劣势情形: 如电击大树。
生态学基础讲义3

➢ 生命活动出现周期性变化。特别是光周期和温度周期的季 节性变化,造成植物形成了严格的、适应不同光周期条件 的感光类型和生活周期的严格季节性特性。许多动物也同 样形成了一定的生活活动节律。
➢ 生物钟现象:生物的生命活动随生态因子周期性 变化而表现出严格的节律性,称为生物钟现象。 是生物在宇宙自然节律下长期进化的结果。如候 鸟迁飞,洄游性鱼类。
3.2.2 生态因子
基本概念: ➢ 生态因子—环境因子中一切对生物的生长、发育、
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子。 ➢ 生境(habitat)—具体生物个体或群体生活区域
的生态环境与生物影响下的次生环境统称为生境。
生态因子分类
依据生态因子的性质分为: ➢ 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 依据稳定性,将生态因子分为: ➢ 稳定因子(地心引力、地磁力、太阳辐射常数) ➢ 变动因子:周期变动因子,非周期变动因子
➢ 植被也表现出明显的带性特点,我国自南向北: 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北 方针叶林。
➢ 我国自北向南土壤分布:灰棕壤、棕壤、褐土、 黄棕壤、黄褐土、黄壤、红壤和专红壤。
➢ 动物的种群分布也存在明显的地带性。
2. 生态因子的垂直递变性
➢ 温度、降水随海拔变化:海拔高度每上升100米,气温下 降0.6度。相当于平地北移60公里。降水最初随高度的增 加而增加,但达到一定界限后,降水量又开始降低。
5. 生态因子非地带性变化
➢ 上述的变化是普遍性规律—大气候,但由于存在 许多非恒定因素的影响,使具体的生态因子在特 定条件下并不能全部表现典型的地带性和周期性, 如沙漠绿洲,山区生态环境的复杂性。
➢ 两个不同地带性之间存在过渡型地带性。过渡型 地带内生物的分布也兼备两个不同地带性的特征。
➢ 生物钟现象:生物的生命活动随生态因子周期性 变化而表现出严格的节律性,称为生物钟现象。 是生物在宇宙自然节律下长期进化的结果。如候 鸟迁飞,洄游性鱼类。
3.2.2 生态因子
基本概念: ➢ 生态因子—环境因子中一切对生物的生长、发育、
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子。 ➢ 生境(habitat)—具体生物个体或群体生活区域
的生态环境与生物影响下的次生环境统称为生境。
生态因子分类
依据生态因子的性质分为: ➢ 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 依据稳定性,将生态因子分为: ➢ 稳定因子(地心引力、地磁力、太阳辐射常数) ➢ 变动因子:周期变动因子,非周期变动因子
➢ 植被也表现出明显的带性特点,我国自南向北: 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北 方针叶林。
➢ 我国自北向南土壤分布:灰棕壤、棕壤、褐土、 黄棕壤、黄褐土、黄壤、红壤和专红壤。
➢ 动物的种群分布也存在明显的地带性。
2. 生态因子的垂直递变性
➢ 温度、降水随海拔变化:海拔高度每上升100米,气温下 降0.6度。相当于平地北移60公里。降水最初随高度的增 加而增加,但达到一定界限后,降水量又开始降低。
5. 生态因子非地带性变化
➢ 上述的变化是普遍性规律—大气候,但由于存在 许多非恒定因素的影响,使具体的生态因子在特 定条件下并不能全部表现典型的地带性和周期性, 如沙漠绿洲,山区生态环境的复杂性。
➢ 两个不同地带性之间存在过渡型地带性。过渡型 地带内生物的分布也兼备两个不同地带性的特征。
景观生态学课件第三章-PPT文档资料

边缘地带植物密度高于内部,故营养也高于内 部地带,由于小斑块的饿边缘/内部比大于大斑块, 因此小斑块单位面积的能量与物质不同于大的斑 块。
大斑块比小斑块有更高的营养级的动物,并且 食物链也更长。
2 面积对物种的影响 (1)岛屿 在生物群落里,物种的多样性随面积的增加而增加。 岛上种数与面积大小的关系的三种解释:
单一干扰 (短期)
环境资源斑块 干扰斑块 残存斑块 引进斑块斑块的持久性与稳定性来自3.1.2 斑块的大小
1 面积对能量和养分的影响
一般的情况总是大斑块比小斑块含的能量和养分丰 富。也有不同,比如,一个小斑块(麦田)从边缘到 内部我们会 发现边缘产生的产量高于内部。
原因:充分利用光、温度、水、且竞争少。 动物的分布也会因边缘内部的喜爱程度而有所不同。 许多野兔、野鸡等喜欢在边缘地带活动,食草与食肉 动物也经常在边缘地带活动,边缘单位的生物量也高 于内部。
内、外因(如火灾) 干扰
短期、长期
短期特点:具有最高的周转率、持续时间最短、 消失最快的斑块类型。
2 残存斑块(remant patch) 原 因: 由包围着一小块未受干扰地区的大范围干 扰造成的. 举 例: 寒冷过后阳坡上留下的鸟巢、火灾大火过 后残留的一片森林 松弛期:某些种群灭绝速率升高的时期。 调整期:物种变动速率增高的时期。
形状系数
D L
2 A
D-形状系数 L-斑块固边长度 A-斑块面积
D值说明某一斑块周边长度与面积同该斑块相等的 圆的圆周长之比,比值为1为圆形,比值越大说明该 斑块周边越发达
2 边缘与边缘效应 定义: 边缘是指两个不同的生态系统相交而形成的狭窄地
区。 斑块的边缘部分有不同于内部的物种组成和过渡,
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边缘效应。 特点: 由一种环境条件组合、过渡为另一种环境条件组合,
第三部分群落生态学-群落的组成与结构

对群落概念的不同认识
Alexander Humboldt:特定的外貌,对生境因素的综合反应 E.Warming:一定的种组成的天然群聚
俄国学派:有机体的特定组合,有机体之间及其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
V.E. Shelford: 具有一致的种类组成且外貌一致的生物聚集体 E.P. Odum: 种类外貌一致、具有一定 的营养结构、代谢格局、结构单元、生命部 分
32
影响群落结构的因素
生物因素
干扰 空间异质性
岛屿化
物种丰富度的简单模型
33
生物因素-竞争
竞争对群落结构的影响
资源利用 → 生态位重叠 →
生态学 (Ecology)
主讲人:唐利洲 Email:tanglizhou@ Phone: 18687447267
1
第三部分 群落生态学 (community ecology)
2
群落的组成与结构
生物群落的概念
群落的种类组成
群落的结构
群落组织—影响群落结构的因素
3
第一节 生物群落的概念
生境类型越多
气候稳定学说—进化中,热带的气候最稳定 竞争学说 捕食学说—捕食者的存在将被食者种群数量压低,减轻其种间竞争,
允许更多的被食者种的共存
生产力学说—生产力越高,物种多样性越高
19
种间关联
在一个群落中,如果两个种出现的次数高于期望值,它们就具有正关联。 如果两个种出现的次数低于期望值,则它们具负关联。 种A
•亚优势种(subdominant species):指个体数量与作用都次与优势种,但在
决定群落性质和控制群落环境方面仍起着一定作用的物种。
•伴生种(companion species):为群落的常见种类,它与优势种相伴存在,
Alexander Humboldt:特定的外貌,对生境因素的综合反应 E.Warming:一定的种组成的天然群聚
俄国学派:有机体的特定组合,有机体之间及其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
V.E. Shelford: 具有一致的种类组成且外貌一致的生物聚集体 E.P. Odum: 种类外貌一致、具有一定 的营养结构、代谢格局、结构单元、生命部 分
32
影响群落结构的因素
生物因素
干扰 空间异质性
岛屿化
物种丰富度的简单模型
33
生物因素-竞争
竞争对群落结构的影响
资源利用 → 生态位重叠 →
生态学 (Ecology)
主讲人:唐利洲 Email:tanglizhou@ Phone: 18687447267
1
第三部分 群落生态学 (community ecology)
2
群落的组成与结构
生物群落的概念
群落的种类组成
群落的结构
群落组织—影响群落结构的因素
3
第一节 生物群落的概念
生境类型越多
气候稳定学说—进化中,热带的气候最稳定 竞争学说 捕食学说—捕食者的存在将被食者种群数量压低,减轻其种间竞争,
允许更多的被食者种的共存
生产力学说—生产力越高,物种多样性越高
19
种间关联
在一个群落中,如果两个种出现的次数高于期望值,它们就具有正关联。 如果两个种出现的次数低于期望值,则它们具负关联。 种A
•亚优势种(subdominant species):指个体数量与作用都次与优势种,但在
决定群落性质和控制群落环境方面仍起着一定作用的物种。
•伴生种(companion species):为群落的常见种类,它与优势种相伴存在,
《生态学》第3章:种群生态之一

A. 判断动物濒危状况的一 个重要标志。 B. 经济鱼类的捕捞标志---捕捞种群年龄的低龄化和小型 化现象。
C. 研究人口的有用工具。
年 龄 结 构 应 用
降低人口增长率的措施(政策):
a. 晚育,假如20岁生育,100年生育5代; 25岁生育,100年生育4代,少生一代,对于 我国来说就意味着少生2亿多人。
种 群 数 量
生物量(biomass):个体数目个体的平均体重
(2)密度的类型: 绝对密度:指单位面积或空间的实有 的个体数 相对密度:用其他统计数量指标间接 的表示种群数量高低的相对值。
密 度 的 类 型
根据种群密度的适宜程度,分为: 最适密度(optimal density):种 群增长处于最佳状况时的种群密度。
一、种群密度 1. 种群的大小和密度(size & density): (种群数量) (1)定义: 种群大小指该种群所包含的个体数目 的多少。(绝对量) 种群密度是指单位空间内个体数目或 生物量。(相对量)
单位空间可以指面积:Km2=100公顷(hectare)=100 万m2,亩等。也可以指体积:m3, l, ml等。
生 命 表 说 明
(5)各年龄死亡率qx :从X到X+1时的种群死亡率。 qx = dx/nx
(6)各年龄平均存活数Lx :各年龄期的中点,平 均存活数目。Lx=(nx+n x+1)/2 = nx- dx/2 = n x+1+ dx/2。(nx=nx+1+dx) (7)各年龄及其以上存活的年总数Tx:已活到X年 龄的生物总计还有多少年的存活时间。(所有现有 个 体 存 活 时 间 的 积 累 ) Tx = Lx+L x+1+ Lx+2+……+Lm=∑Tx (X从X到m, m为最长寿命) (8)平均寿命(生命期望值)ex:X龄的生物平均 还能活的时间。ex= Tx/nx
C. 研究人口的有用工具。
年 龄 结 构 应 用
降低人口增长率的措施(政策):
a. 晚育,假如20岁生育,100年生育5代; 25岁生育,100年生育4代,少生一代,对于 我国来说就意味着少生2亿多人。
种 群 数 量
生物量(biomass):个体数目个体的平均体重
(2)密度的类型: 绝对密度:指单位面积或空间的实有 的个体数 相对密度:用其他统计数量指标间接 的表示种群数量高低的相对值。
密 度 的 类 型
根据种群密度的适宜程度,分为: 最适密度(optimal density):种 群增长处于最佳状况时的种群密度。
一、种群密度 1. 种群的大小和密度(size & density): (种群数量) (1)定义: 种群大小指该种群所包含的个体数目 的多少。(绝对量) 种群密度是指单位空间内个体数目或 生物量。(相对量)
单位空间可以指面积:Km2=100公顷(hectare)=100 万m2,亩等。也可以指体积:m3, l, ml等。
生 命 表 说 明
(5)各年龄死亡率qx :从X到X+1时的种群死亡率。 qx = dx/nx
(6)各年龄平均存活数Lx :各年龄期的中点,平 均存活数目。Lx=(nx+n x+1)/2 = nx- dx/2 = n x+1+ dx/2。(nx=nx+1+dx) (7)各年龄及其以上存活的年总数Tx:已活到X年 龄的生物总计还有多少年的存活时间。(所有现有 个 体 存 活 时 间 的 积 累 ) Tx = Lx+L x+1+ Lx+2+……+Lm=∑Tx (X从X到m, m为最长寿命) (8)平均寿命(生命期望值)ex:X龄的生物平均 还能活的时间。ex= Tx/nx
生态学课件第三章2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人为干扰下的种群动态
干扰分为: 自然干扰和人为干扰.
(1)原生环境的破坏;
(2)生物资源的过度猎取;
(3)环境污染后的种群动态.
§10.种群调节理论-六大学派
一、外源性因子调节学说
1. 气候学派:
(1)早期的气候学派
主要观点:种群参数受气候因子的强烈影响;种群的大发生与气象 因子明显相关;强调种群的波动,否认种群的稳定.
周期性:少数动物; 无规律性:大多数动物;昆虫.
§7.种群扩散
种群扩散(dispersal)扩散是种群动态的一个重要方面, 通过扩散可以使种群的个体迁出和迁入,从而增加或降低 当地种群的密度。 种群的扩散可通过:风、水、动物等途径。 种群扩散的原因多种,如集群和扩散性;气候变化分布区 扩大;食物资源变化;河流和洋流的作用;人为因素等。 种群扩散的意义:减少种群压力,扩大分布区,形成新种。
世代不重叠种群变化率估计方法
(自M.C.Molles,Jr,1999)
2. 世代重叠的种群变化率
种群变化率: △N/△t = rNt dN/dt = rNt Nt = N0ert r =ln ( Nt/N0)/t 瞬时增长率(instantaneous rate of increase;per-capita rate of increase)(r): 任一短的时间内,出生 率与死亡率之差便是瞬时增长率。 r = ln λ
非洲蜂(Apis melifera)的种群扩散
(自M.C.Molles,Jr,1999)
领鸽(Streptopelia decaocto)的种群扩散过程
(自M.C.Molles,Jr,1999)
生态学 第三章 种群生态学3

2020/3/6
第三章 种群生态学
第一节 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第二节 种群的遗传与进化 第三节 种内、种间关系
2020/3/6
种间和种内的相互作用
种内的相互作用的主要形式有竞争、自相残杀 和利他等
物种间相互作用的形式主要有竞争、捕食、寄 生和互利共生
➢ 正相互作用:偏利共生、原始合作、互利共生 ➢ 负相互作用:竞争、捕食、寄生、和偏害
N1取胜,N2被排挤掉
K1/α12 K2
K2/α21
·
K1 N1
2020/3/6
N1灭亡, N2取胜
K1 < K2 /α21,K2> K1/α12 N2
N1超过环境容纳量而 停止增长,N2继续增长
N2取胜,N1被排挤掉
K2 K1/α12
K1
· K2/α21 N1
2020/3/6
不稳定共存
2020/3/6
性选择理论
Darwin的理论 ➢ 性选择(sexual selection)一词首先被达尔文在1871年所
使用,主要是指通过选择使某一性个体在寻求配偶时获得比 同性其他个体更有竞争力的特征。达尔文设想性选择是通过 两种方式发生的:①性内选择;②性间选择。 Fisher的理论 ➢ 建立在主动选择基础上的性选择可以导致性二型特征的进化。 Trivers的理论 ➢ 在雄性不承担任何抚育后代责任的物种中,如果雌性个体具 有足够的辨别力,使它所选择的配偶所具有基因质量优于自 身,那么,进行有性生殖仍然是有利的。
两物种种群的平衡线
N2 K1/α12
dN1/dt<0
N2
dN2/dt<0
K2
dN1/dt=0
dN2/dt=0
第三章 种群生态学
第一节 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第二节 种群的遗传与进化 第三节 种内、种间关系
2020/3/6
种间和种内的相互作用
种内的相互作用的主要形式有竞争、自相残杀 和利他等
物种间相互作用的形式主要有竞争、捕食、寄 生和互利共生
➢ 正相互作用:偏利共生、原始合作、互利共生 ➢ 负相互作用:竞争、捕食、寄生、和偏害
N1取胜,N2被排挤掉
K1/α12 K2
K2/α21
·
K1 N1
2020/3/6
N1灭亡, N2取胜
K1 < K2 /α21,K2> K1/α12 N2
N1超过环境容纳量而 停止增长,N2继续增长
N2取胜,N1被排挤掉
K2 K1/α12
K1
· K2/α21 N1
2020/3/6
不稳定共存
2020/3/6
性选择理论
Darwin的理论 ➢ 性选择(sexual selection)一词首先被达尔文在1871年所
使用,主要是指通过选择使某一性个体在寻求配偶时获得比 同性其他个体更有竞争力的特征。达尔文设想性选择是通过 两种方式发生的:①性内选择;②性间选择。 Fisher的理论 ➢ 建立在主动选择基础上的性选择可以导致性二型特征的进化。 Trivers的理论 ➢ 在雄性不承担任何抚育后代责任的物种中,如果雌性个体具 有足够的辨别力,使它所选择的配偶所具有基因质量优于自 身,那么,进行有性生殖仍然是有利的。
两物种种群的平衡线
N2 K1/α12
dN1/dt<0
N2
dN2/dt<0
K2
dN1/dt=0
dN2/dt=0
《生态学》第3章 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12
图3-1 年龄锥体的3种基本类型(Kormondy,1976)
(a) 增长型种群 :有大量幼体,而老年个体较少。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b) 稳定型种群:老、中、幼比例大体相同。出生率与死亡率大致相平衡 (c) 下降型种群:幼体比例减少而老体比例增大,种群的死亡率大于出生率13
(a) 增长型种群: 锥体呈典型金字塔形,基部 宽,顶部狭,表示种群有大量幼体,而老年个体 较少。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是迅速增长的种 群。 (b) 稳定型种群: 锥体形状介于(a)、(c)两类之 间,老、中、幼比例大体相同。出生率与死亡率 大致相平衡,种群稳定。 (c)下降型种群: 锥体基部比较狭,而顶部比较 宽。种群中幼体比例减少而老体比例增大,种群 的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是不断衰退的种群。
第三章
种群及其 基本特征
1
1 第一节 生物种与种群的概念
2
第二节 种群的动态
3
第三节 种群的空间格局
4
第四节 种群调节
2
第一节 生物种与种群的概念
1
生物种的 概念
2
种群的 概念
3
一、生物种的概念
瑞典植物学家林奈(Carolus von Linnaeus)在其出版的《植物种志》中,继承 了J.Ray的观点,认为种是“形态相似的个体 的集合”,并指出同种个体可自由交配,能 产生可育的后代,而不同种之间的杂交则不 育,并创立了种的双命名法。
T=(Σxlxmx)/(Σlxmx)
24
三、种群的增长模型
与密度无 关的种群 增长模型
与密度有 关的种群 增长模型
25
(一)与密度无关的种群增长模型
1. 种群离散增长模型 最简单的单种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通常
图3-1 年龄锥体的3种基本类型(Kormondy,1976)
(a) 增长型种群 :有大量幼体,而老年个体较少。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b) 稳定型种群:老、中、幼比例大体相同。出生率与死亡率大致相平衡 (c) 下降型种群:幼体比例减少而老体比例增大,种群的死亡率大于出生率13
(a) 增长型种群: 锥体呈典型金字塔形,基部 宽,顶部狭,表示种群有大量幼体,而老年个体 较少。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是迅速增长的种 群。 (b) 稳定型种群: 锥体形状介于(a)、(c)两类之 间,老、中、幼比例大体相同。出生率与死亡率 大致相平衡,种群稳定。 (c)下降型种群: 锥体基部比较狭,而顶部比较 宽。种群中幼体比例减少而老体比例增大,种群 的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是不断衰退的种群。
第三章
种群及其 基本特征
1
1 第一节 生物种与种群的概念
2
第二节 种群的动态
3
第三节 种群的空间格局
4
第四节 种群调节
2
第一节 生物种与种群的概念
1
生物种的 概念
2
种群的 概念
3
一、生物种的概念
瑞典植物学家林奈(Carolus von Linnaeus)在其出版的《植物种志》中,继承 了J.Ray的观点,认为种是“形态相似的个体 的集合”,并指出同种个体可自由交配,能 产生可育的后代,而不同种之间的杂交则不 育,并创立了种的双命名法。
T=(Σxlxmx)/(Σlxmx)
24
三、种群的增长模型
与密度无 关的种群 增长模型
与密度有 关的种群 增长模型
25
(一)与密度无关的种群增长模型
1. 种群离散增长模型 最简单的单种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通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空气污染物对人及整个自然界有重要的影响。造成环境 不舒适,腐蚀雕塑,破坏公共设施;防碍人类和其他生 物的健康,同时改变气候以及土壤、湖泊和河流的化学 性质。
2020/10/2 6
《生态学》
14-5
酸雨(acid rain)
酸雨( acid rain )和酸沉降(acid deposition): 酸雨 (1972,英国化学家R. A. Smith提出)是指雨水中含 有一定数量本性物质(硫酸、硝酸、盐酸等)的自然降 水现象。大气中形成酸的物质以雨、雪、雹和雾等形 式从空气中沉降下来,其pH值一般都小于5.6,这种 现象称酸沉降。
生物测试(bioassay)
2020/10/2 6
《生态学》
14-14
指示生物法
指示生物法是指用指示生物来监测环境状况的一种方法。 指示生物(indicator organism)是一些对环境中的某些 物质,包括污染物的作用或环境条件的改变能较敏感和 快速地产生明显反应的生物。通过其所作的反应可了解 环境的现状和变化,起“预警”功能。
➢ 工业余热通过多种途径影响水生生物。
2020/10/2 6
《生态学》
14-7
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
富营养化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的氮、 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 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 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水 体出现富营养化情况下,浮游藻类大量繁殖,形成水 华,因占优势的浮游藻类的颜色不同,水面出现各种 颜色,这种现象在海洋中叫赤潮。
水体污染物可分为生物体、可溶性化学物质、不溶性化学 物质和热四类。
水污染危害:
➢ 有毒物对生物的直接毒害,不溶性固体降低水的质量;
➢ 水中有害生物导致水传播疾病的流行;
➢ 水中有机质引起水体的富营养化 ,引起水体生物耗氧 (BOD)和化学耗氧量(COD)增加;
➢ 水中有毒物质如重多属和多氯联苯等在食物链上的生物放 大作用,使生物体的酶活性受影响;
酸沉降对动物、植物以及森林有明显的损害;改变了 土壤和湖泊的pH值,同时本酸化会导致有毒金属(汞 和铝等)从土壤和沉积物中释放出来。
2020/10/2 6
《生态学》
14-6
水污染(water pollution)
水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而排放的污染物进入水体,使水 体及其底泥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化学性质发生了变化, 从而防碍了对水体的利用,这种现象称水污染。
常见的土壤污染物有:物理类、化学类、生物类等, 其中以化学类最为普遍、严重和复杂。常见的化学污 染物有:无机污染物包括:重金属、放射物质和营养 物质等,有机污染物是化学农药,如有机氯类、有机 磷类、氨基甲酸酯类、苯酰胺类等;石油、多环芳烃、 多氯联苯、甲烷等;多聚物如尼龙、塑料和橡胶等。 物理污染物有工业废渣、城市垃圾等;生物污染物有 大肠肝菌、炭疽杆菌、蠕虫类。
生态监测的原理 生态监测的方法
2020/10/2 6
《生态学》
14-12
生态监测的原理
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协同进化。
生物与环境相互补偿、协同发展是在自然界长期发展 过程中形成的,生物的变化是某一区域内环境变化的 一个组成部分,因此,生态学上个体、种群、群落和 生态系统各组织层次的生物变化可以作为环境改变的 指示和象征。
多数学者认为氮和磷等营养物质浓度的升高是藻类大 量繁殖的原因,由于磷通常是水生生物生长的限制性 营养物,因此是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物质。
2020/10/2 6
《生态学》
14-8
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是指人类活动所产生的物质通过多种途径进 入土壤,其数量特征和速度超过了土壤容纳的能力和 土壤净化速度的现象。
➢ 空气污染(air pollution) ➢ 酸雨(acid rain)
➢ 水污染(water pollution) ➢ 土壤污染
2020/10/2 6
《生态学》
14-4
空气污染(air pollution)
空气污染是由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引起天然与合成有害 物质向大气的排放。污染物直接排放到大气中称初级污 染物,在太阳电磁辐射的影响下,在空气中由其他污染 物制造出来,称次级污染物。主要的空气污染物有:二 氧化硫、固体颗粒、二氧化氮、碳氢化合物、一氧化碳、 臭氧、硫化氢、氟化物、一氧化氮、铅、汞。
2020/10/2 6
《生态学》
14-1
第七章 应用生态学
§1 环境污染及其监测 §2 生物资源管理 §3 生态环境规划与管理
参考文献 思考题
2020/10/2 6
《生态学》
14-2
§1 环境污染及其监测
环境污染 环境监测和风险评价
2020/10/2 6
《生态学》
14-3
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environmental pollution)是指人类活动使 环境要素或其状态发生了变化,从而使环境质量恶化, 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及人类的正常生活条 件的现象。常见的环境污染有:
2020/10/2 6
《生态学》
14-13
生态监测的方法
个体和种群水平
❖ 指示生物法(indicator organism)
群落和生态系统水平
❖ 污水生物系统法(saprobien system) ❖ PFU(聚氨酯泡沫塑料块)法(polyurethane foam unit) ❖ 生物指数法(biotic index)
生态监测(ecological monitoring): 利用生命系统各层次 对自然或人为因素引起环境变化的反应来判定环境质量。
生态监测的特点:
➢ 能综合地反映环境质量状况;
➢ 具有连续监测的功能;
➢ 具有多功能;
➢ 监测灵敏度高。
2020/10/2 6
《生态学》
14-11
生态监测的原理和方法
2020/10/2 6
《生态学》
14测的原理和方法 风险评价
2020/10/2 6
《生态学》
14-10
生态监测的内容及特点
环境监测(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研究和监测环境 质量。其手段有化学、物理学、生物学、生态学、地球物 理、地球化学等,因此其内容有化学监测、物理监测、生 物监测、生态监测、地球物理化学监测等。
2020/10/2 6
《生态学》
14-5
酸雨(acid rain)
酸雨( acid rain )和酸沉降(acid deposition): 酸雨 (1972,英国化学家R. A. Smith提出)是指雨水中含 有一定数量本性物质(硫酸、硝酸、盐酸等)的自然降 水现象。大气中形成酸的物质以雨、雪、雹和雾等形 式从空气中沉降下来,其pH值一般都小于5.6,这种 现象称酸沉降。
生物测试(bioassay)
2020/10/2 6
《生态学》
14-14
指示生物法
指示生物法是指用指示生物来监测环境状况的一种方法。 指示生物(indicator organism)是一些对环境中的某些 物质,包括污染物的作用或环境条件的改变能较敏感和 快速地产生明显反应的生物。通过其所作的反应可了解 环境的现状和变化,起“预警”功能。
➢ 工业余热通过多种途径影响水生生物。
2020/10/2 6
《生态学》
14-7
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
富营养化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的氮、 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 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 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水 体出现富营养化情况下,浮游藻类大量繁殖,形成水 华,因占优势的浮游藻类的颜色不同,水面出现各种 颜色,这种现象在海洋中叫赤潮。
水体污染物可分为生物体、可溶性化学物质、不溶性化学 物质和热四类。
水污染危害:
➢ 有毒物对生物的直接毒害,不溶性固体降低水的质量;
➢ 水中有害生物导致水传播疾病的流行;
➢ 水中有机质引起水体的富营养化 ,引起水体生物耗氧 (BOD)和化学耗氧量(COD)增加;
➢ 水中有毒物质如重多属和多氯联苯等在食物链上的生物放 大作用,使生物体的酶活性受影响;
酸沉降对动物、植物以及森林有明显的损害;改变了 土壤和湖泊的pH值,同时本酸化会导致有毒金属(汞 和铝等)从土壤和沉积物中释放出来。
2020/10/2 6
《生态学》
14-6
水污染(water pollution)
水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而排放的污染物进入水体,使水 体及其底泥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化学性质发生了变化, 从而防碍了对水体的利用,这种现象称水污染。
常见的土壤污染物有:物理类、化学类、生物类等, 其中以化学类最为普遍、严重和复杂。常见的化学污 染物有:无机污染物包括:重金属、放射物质和营养 物质等,有机污染物是化学农药,如有机氯类、有机 磷类、氨基甲酸酯类、苯酰胺类等;石油、多环芳烃、 多氯联苯、甲烷等;多聚物如尼龙、塑料和橡胶等。 物理污染物有工业废渣、城市垃圾等;生物污染物有 大肠肝菌、炭疽杆菌、蠕虫类。
生态监测的原理 生态监测的方法
2020/10/2 6
《生态学》
14-12
生态监测的原理
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协同进化。
生物与环境相互补偿、协同发展是在自然界长期发展 过程中形成的,生物的变化是某一区域内环境变化的 一个组成部分,因此,生态学上个体、种群、群落和 生态系统各组织层次的生物变化可以作为环境改变的 指示和象征。
多数学者认为氮和磷等营养物质浓度的升高是藻类大 量繁殖的原因,由于磷通常是水生生物生长的限制性 营养物,因此是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物质。
2020/10/2 6
《生态学》
14-8
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是指人类活动所产生的物质通过多种途径进 入土壤,其数量特征和速度超过了土壤容纳的能力和 土壤净化速度的现象。
➢ 空气污染(air pollution) ➢ 酸雨(acid rain)
➢ 水污染(water pollution) ➢ 土壤污染
2020/10/2 6
《生态学》
14-4
空气污染(air pollution)
空气污染是由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引起天然与合成有害 物质向大气的排放。污染物直接排放到大气中称初级污 染物,在太阳电磁辐射的影响下,在空气中由其他污染 物制造出来,称次级污染物。主要的空气污染物有:二 氧化硫、固体颗粒、二氧化氮、碳氢化合物、一氧化碳、 臭氧、硫化氢、氟化物、一氧化氮、铅、汞。
2020/10/2 6
《生态学》
14-1
第七章 应用生态学
§1 环境污染及其监测 §2 生物资源管理 §3 生态环境规划与管理
参考文献 思考题
2020/10/2 6
《生态学》
14-2
§1 环境污染及其监测
环境污染 环境监测和风险评价
2020/10/2 6
《生态学》
14-3
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environmental pollution)是指人类活动使 环境要素或其状态发生了变化,从而使环境质量恶化, 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及人类的正常生活条 件的现象。常见的环境污染有:
2020/10/2 6
《生态学》
14-13
生态监测的方法
个体和种群水平
❖ 指示生物法(indicator organism)
群落和生态系统水平
❖ 污水生物系统法(saprobien system) ❖ PFU(聚氨酯泡沫塑料块)法(polyurethane foam unit) ❖ 生物指数法(biotic index)
生态监测(ecological monitoring): 利用生命系统各层次 对自然或人为因素引起环境变化的反应来判定环境质量。
生态监测的特点:
➢ 能综合地反映环境质量状况;
➢ 具有连续监测的功能;
➢ 具有多功能;
➢ 监测灵敏度高。
2020/10/2 6
《生态学》
14-11
生态监测的原理和方法
2020/10/2 6
《生态学》
14测的原理和方法 风险评价
2020/10/2 6
《生态学》
14-10
生态监测的内容及特点
环境监测(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研究和监测环境 质量。其手段有化学、物理学、生物学、生态学、地球物 理、地球化学等,因此其内容有化学监测、物理监测、生 物监测、生态监测、地球物理化学监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