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湖州高中生物公开课: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行为

合集下载

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行为

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行为

色体)的精原细胞能产生几种类型的精子?
2种
•一个有2对同源染色体AaBb(A和a、B和b表
示同源染色体)的精原细胞能产生几种类型
的精子?
2种
•一个有3对同源染色体AaBbCc的精原细胞能 产生几种类型的精子?
2种
•一个有n 对同源染色体的精原细胞能产生 几种类型的精子?
2种
•一个有1对同源染色体Aa(A和a、表示同源染 色体)的卵原细胞能产生几种类型的卵细胞?
数目: 2n 2n 2n 2n n
核内 DNA含量:
2c→4c
4c
4c
4c 2c
后期Ⅱ
2n n
2c c
4n(c) 2n(c)
间期
减Ⅰ
减Ⅱ
时间
4n(c) 2n(c)
间期
减Ⅰ
初级精母细胞
精原细胞
减Ⅱ
时间
次级精母细胞 精细胞
染色单
间期 前期Ⅰ 中期Ⅰ 后期Ⅰ 中期Ⅱ 后期Ⅱ
体数目: 0→4n 4n 4n 4n 2n 0 0
人的体细胞中有23对染色体,那么人在形成精 子
或卵细胞时,可能产生多少种类型的配子呢22?3
如果再把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交叉互换考虑进去 配子种类就更多了
配子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
减数分裂为生物的变异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课本P32) 有利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进化
•一个有1对同源染色体Aa(A和a、表示同源染
同源染色 体对数:
n对
n
n
n0
00
练习
1、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发生在减Ⅰ后 期,同时非同源 染
自由组合

减Ⅱ后
体发生
,染色单体的分一开发生在

【高二】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行为变化与考点例析

【高二】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行为变化与考点例析

【高二】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行为变化与考点例析一、减数分裂过程中几个重要概念当染色体在细胞核中呈高度螺旋状分裂时,染色体呈杆状。

染色质是同一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形式。

同源染色体:一个来自父方,另一个来自母方,其形态、大小相同的一对染色体。

联会(配对):指第一次减数分裂早期的同源染色体彼此接近并配对。

四分体: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由于每条染色体都含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因此,配对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都含有四条染色单体,叫做四分体。

二、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行为三、减数第一次分裂与第二次分裂比较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染色体的主要行为前期有同源染色体和同源染色体配对(联会)无同源染色体、染色体散乱排列在细胞中央中期有同源染色体且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两侧没有同源染色体,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细胞中心的赤道板上后期有同源染色体,同源染色体被分离无同源染色体、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染色体数目的变化2n→nN→2n→N核dna数目的变化2a→4a→2a2a→a四、考点分析1.某一生物有四对染色体。

假设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在产生精子细胞的过程中,其中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在分裂后期有一对姐妹染色单体移向了同一极,则这个初级精母细胞产生正常精细胞和异常精细胞的比例为a、 1:1b.1:2c.1:3d.0:4【解析】本题涉及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异常的结果分析。

要分析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在产生精子细胞的过程中,产生正常精细胞和异常精细胞的比例,必须要从整个减数分裂过程入手,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一个初级精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可以产生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其中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在分裂后期有一对姐妹染色单体移向了同一极,产生两个异常精细胞(一个多了一条染色体,而另一个少了一条染色体);另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分裂正常,形成了两个正常的精细胞,所以在这个初级精母细胞产生的四个精细胞中,有2个正常精细胞和2个异常精细胞,故比例为1:1.[答]:a【特别提示】在减数分裂染色体行为异常的分析中,要注重与正常的分裂的比较,从而得出其产生的子代细胞的染色体组成。

高中生物实验八 植物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的观察

高中生物实验八 植物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的观察

实验八植物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的观察一、实验目的1. 掌握制备植物细胞减数分裂玻片标本的技术和方法。

2. 了解植物花粉形成中的减数分裂各时期的特征及染色体变化。

二、实验原理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动植物性母细胞成熟、形成配子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的细胞分裂方式。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第一次为染色体数目减半,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的两条染色单体分开,最终形成的配子中染色体数目仅为性母细胞的一半。

受精时雌雄配子结合,恢复亲代染色体数,从而保持物种染色体数的恒定。

植物形成配子时,由花药或胚珠中的某些细胞分化为二倍性的小孢子母细胞或大孢子母细胞,这些细胞连续进行两次细胞分裂即减数第一分裂和减数第二分裂,结果一个小孢子母细胞形成4个小孢子,一个大孢子母细胞形成一个大孢子,它们都只具有单倍的染色体。

植物材料的减数分裂制片通常采用涂片法,制片过程包括:取材、固定、染色及压片几个步骤。

三、实验材料葱花(染色体数2n=16)四、实验步骤1. 取材:选取处于减数分裂期的葱花,剪下花序。

2.固定:用卡诺氏固定液固定12~24h,之后用95%酒精冲洗,再转入70%酒精中,可于4℃冰箱保存。

固定的目的与有丝分裂相同。

3.制片:用镊子小心拨开花药壁,挤出花粉粒,涂于载玻片上,用镊子轻轻捣碎,用卡宝品红染色3~5分钟,盖上盖玻片。

4.镜检用低倍镜找到分裂期细胞,再转用高倍镜仔细观察。

五、注意事项不同部位的花粉粒的成熟程度不同,取材时注意避免选取相同部位的材料,以便观察到更多的分裂相。

六、实验结果观察:绘制所观察到的减数分裂各任四个时期的图相,并简述其特征。

第1页共1页。

动植物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动态行为的观察

动植物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动态行为的观察

动植物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动态行为的观察摘要:通过蝗虫的精巢实验比较、观察动植物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重点是学会辨认减数分裂的几个重要时期,并知道其根据是什么。

了解生物性母细胞减数分裂的一般规律及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行为的动态变化过程,掌握制片、染色技术。

1.引言(1)精子的发生在精巢的曲细精管中进行,包括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精子的形成3个阶段:首先是精原细胞产生两类精原细胞,一类继续保持有丝分裂能力,一类进入分化途径分化为初级精母细胞。

初级精母细胞经第一次减数分裂形成两个次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井第二次减数分裂,形成单倍体的圆形精子细胞;圆形精子细胞进行形态学变化以及核蛋白转型、修饰,形成成熟的精子。

(2)在减数分裂中染色体仅复制一次,细胞则连续分裂两次,在两次分裂中分别将同源染色体与姐妹染色体均分给子细胞,最终形成的配子中染色体数目仅为性母细胞的一半。

(3)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可以辨认染色体形态和数量上的动态变化,从而为遗传学研究中远缘杂种的分析、染色体工程中的异系鉴别,常规的组型分析以及三个基本规律的论证,提出直接与间接的实验依据。

(4)各个时期的染色体的形态:2.实验材料:2.1试验材料:固定的蝗虫精巢、卡宝品红染液、载破片、盖玻片、显微镜、解剖针、解剖镜、镊子、生理盐水。

2.2试验方法:2.2.1材料的获取及处理。

(1)取材:用剪刀剪去双翅,再从雄性蝗虫腹部背面剖开,靠近胸节处有桔黄色团状结构,为精巢。

取出精巢,这双精巢紧紧地贴在一起,外被含大量脂肪的薄膜,使整个精巢呈现黄色。

将精巢投入0.7%的生理盐水中,剔去脂肪,就可以看到精巢中细小的纤维状的曲细精管。

(2)取一个或两个精细小管放于载玻片上,用刀片在精细小管上横切两到三次。

(3)以卡宝品红染液染色10-15分钟,同时以小镊子轻轻挤压精细小管外壁,以使性母细胞或减数分裂中各时期的细胞流出精细小管管壁,以利于观察,压片后进行观察,可以见到减数分裂的各个时期。

高一生物第二章《第一节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行为》教案4(浙教版必修2)

高一生物第二章《第一节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行为》教案4(浙教版必修2)

回忆所学
进入新的 学习情境
提出主题 1 一、首先要研究染色体
复习
1.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
思考 回顾旧知
问题推进 讲解
2.染色体之间的关系 图 1:光镜下人体染色体散乱分布图 如何确定染色体之间的关系? 图 2:人体染色体组型图 依据:染色体的形态、大小以及着丝粒的位置
观察 思考
讨论 对比观察
提出概念 设疑反馈 总结
激发研究 兴趣
引导学生 猜想
猜想 1
总结 推论
1. 染色体减半后细胞中的染色体组合情况? 请学生用模型演示结果并解释说明
学生活动
针对学生的猜想结果,围绕同源染色体的行为进行 即时反馈
猜想 2
分析、讨论、归纳总结
2. 由猜想 1 的结果,减数分裂是否已完成?
继续推测
归纳总结
图示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
讨论 回答
问题推进
亲子代之间如何维持染色体数的恒定呢?
亲代
(46)
(23)
减 数 精子
分 裂 卵细胞
(23)

受精卵
丝 分

子 代 回忆旧知 ( 46)
总结
问题推进 提出主题 2 引入模型
亲代细胞以减数分裂的方式产生染色体减半的精 子或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发育为子代,恢复染色 体数目。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如何减半? 减少的是哪一半呢? 二、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行为 出示模型(已复制的 2 对同源染色体) 以此 4 条染色体为例, 利用模型引导学生进行下述猜想:
问题延伸 板书设计
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 下一节课继续学习
第一节 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行为 一、染色体 1.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 2.染色体之间的关系 3.亲子代的染色体数目关系 二、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行为 1.猜想

高中生物2.1 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行为 2

高中生物2.1 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行为 2

3.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减半的原因是 A.细胞连续分裂两次,染色体复制一次 B.细胞分裂一次,染色体复制两次 C.细胞分裂一次,染色体复制一次 D.细胞连续分裂两次,染色体复制两次
4.减数第一次分裂发生的主要特点是
A.染色体复制
B.同源染色体分离
C.姐妹染色单体分离
D. 染色质变成染色体
5.下图为猕猴的细胞分裂曲线图,据图回答:
精原细胞 初级精母细胞 次级精母细胞
精原细胞 初级精母细胞 次级精母细胞
精原细胞 初级精母细胞 次级精母细胞
精原细胞 初级精母细胞 次级精母细胞
精原细胞 初级精母细胞 次级精母细胞
精原细胞 初级精母细胞 次级精母细胞
精原细胞 初级精母细胞 次级精母细胞
精原细胞 初级精母细胞
次级精母细胞
2个次级精母细胞(染色体数:n)
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分离
4个精细胞(染色体数:n)
变形
4个精子(染色体数:n)
联会
Hale Waihona Puke 四分体卵原细胞初级卵母细胞
第一极体
次级卵母细胞
第 二 极 体
卵细胞
特点:
体细胞(染色体数:2n)
有丝分裂
细胞分化
1个卵原细胞(染色体数:2n)
间期:细胞体积增大、染色体复制
1个初级卵母细胞(染色体数:2n)
不 2、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 同 分裂时出现联会、四分体、非 点 姐妹染色单体互换、分离等现象
2、无同源染色体联会等 行为
3、分裂后形成4个精子或1 个卵细胞
3、分裂后形成2个体细胞
4、分裂后所形成的子细胞 4、分裂形成的子细胞中染
中染色体数目减少一半
色体数目与亲代细胞相同

高中生物《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行为》名师课件 浙教版必修2

高中生物《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行为》名师课件 浙教版必修2



受精作用
卵细胞(N)
精子(N)
1. 保证前后代染色体数目的恒定 2. 引起后代变异类型的多样性
2N=4
有丝分裂前期
散乱; 存在同源染色体; 存在染色单体
减Ⅰ前期
联会; 存在同源染色体; 存在染色单体
减Ⅱ前期
散乱; 无同源染色体; 存在染色单体
有丝分裂中期
赤道齐; 存在同源染色体; 存在染色单体
曲线图 下翻
交叉互换
四分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经常发生缠绕,并交换一部分片段。
返回
(二)卵细胞形成过程
形成部位:卵巢 (卵巢内部有许多发育程度不同的卵泡,中央的一个是卵细胞)
为什么卵细胞通过减数分裂最后只形成一 个较大得卵细胞?
• 卵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由于初级卵 母细胞和次级卵母细胞在分裂时细胞质都 是不均等分裂得,最终产生三个较小得极 体和一个较大得卵细胞,而三个极体最后 又退化消失,所以只剩下一个较大的卵细 胞。
• 目的:为以后受精卵的早期分裂提供营 养物质和能量
问题1:
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有何异同?
精子的形成过程
卵细胞的形成过程
染色体的行为变化相同,即染色体先复制,在 相 第一次分裂时同源染色体联会,非姐妹染色体 同 交叉互换,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 点 由组合,第一次分裂结束后染色体数目减半;
第二次分裂时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
一个精原细胞经减数分 两次细胞质分裂均为不
不 同
裂形成四个精子细胞, 均等分裂,结果一个卵 再经变形而成四个精子 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

一个卵细胞,没有变形
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比较鉴别
有丝分裂
减数分裂

高中生物 2.1《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行为》教案 浙科版必修2

高中生物 2.1《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行为》教案 浙科版必修2

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细胞核内染色体和染色质的关系,了解染色体的类型,识记常见生物的染色体数量。

2.理解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概念,过程和遗传学意义。

3.掌握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形态、数量、行为的变化,理解同源染色体,四分体的概念。

4.通过减数分裂模型的制作,使学生加深对减数分裂过程的理解【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构建模型能力,空间想象和逻辑思维能力,用简约的科学术语概括、总结和表达生物现象的能力。

2.通过手工制作模型,在制作过程中设计构思、查阅资料、寻找实验材料、探索发现等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和研究性学习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相应变化规律,来解释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联系实际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2.通过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与遗传规律的联系明确探究性思维,在生物发展过程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对于未知现象的探索、质疑精神。

3.养成学生的探究性思维品质和构建模型的能力。

4.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等内容在于揭示生命延续体会的生物的奥妙。

二、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作用】本章“染色体与遗传”是必修2遗传与进化的基础,从教材编排体系来看,第一章孟德尔定律,重视学生探究性思维的培养,要从遗传学上理解孟德尔定律必须系统的学习“染色体与遗传”。

这一模块的其他内容与本章息息相关,如生物的变异和生物的进化。

同时本章还是选修模块的知识前提如人工授精、试管婴儿等生殖技术,都是以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为必要的知识基础。

只有理解“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行为”,才能理解“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与其是现象和本质的关系,才能从根本上理解“生物变异”的重要来源基因重组以及染色体变异,为以后的生物的进化奠定基础。

总之,“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行为”是“遗传与变异”中的重中之重。

【教学重难点】重点:减数分裂各个阶段染色体行为、数量、特征的变化。

难点:掌握各阶段染色体数量的变化特点;理解同源染色体的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斯曼预言
与孟德尔同时代的德国生物学家魏 1887 年,魏斯曼总结了前人及自己研究 结果,发现了染色体数目减半现象,并 斯曼( A. Weismann,1834—1914)从 将染色体数减半的这一次分裂称为减数 理论上预测: 在卵细胞和精子成熟的过 分裂,这就是减数分裂概念的最初来源。 程中,必然有一个特殊的过程使染色体 后来的观察发现在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 过程实际上包含了两次连续的分裂过 数目减少一半;受精时,精子和卵细胞 程,1905年Farmer等取希腊文 meiōsis(意 融合,恢复正常的染色体数目。 为“减少”),将这两次连续的分裂统称 为meiosis这一英文名词一直沿用至今。
学习目标:
(1)理解减数分裂的概念 (2)理解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行为 (重难点)
二、减数分裂概念(P27第一段第一句和第二句)
对象: 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
第: 细胞连续分裂两次,而染色体只复制一次 结果:
染色体复 制一次
总结减数分裂的特点:1
•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科学素养;通过 分组讨论,培养合作意识
4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细胞分裂
2n=46 2a=46
细胞分化
染色体:2n=46 核DNA:2a=46
细胞数目的增多
细胞类型增多
问1:受精卵如何形成呢?
精子
受精
卵细胞
染色体:2n=46 核DNA:2a=46
问2:何为有性生殖?何为无性生殖? 探究思考1:形成受精卵的精子和卵细胞 (即成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和核 DNA数分别是多少?
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行为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长兴中学 许冰吉
1 教材分析
• 1.1 教学地位 细胞增殖的延续 遗传定律的细胞学基础
理解遗传和变异的关键
• • • • • •
1.2 重难点分析(染色体行为的分析和理解) (1)概念多: 同源染色体 、配对、四分体 (2)连续的两次分裂:复杂抽象 (3)染色体的行为变化: 分离、自由组合、交叉互换
第 二 次 减 数 分 裂
减数分裂的特点:
第一次分裂: 同源染色体分离 非同源染色体自 由组合。 第二次分裂: 着丝点一分为二。
谢谢大家!
2 教学方法
• 2.1 设计思路 什么样的染色体行为导致什么样的结果 为什么有这种染色体行为
• 2.2 引导—探究式教学法
• (用纸剪成的染色体和子母扣制作,取材 方便,且保存更长时间)
3.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 • 精子的形成过程来理解减数分裂的概念及过程 • 能力目标:
• 培养观察、分析并处理有效信息的能力;正确 使用专业术语 • 情感目标:
第一次分 裂(MⅠ) 和第二次 分裂(MⅡ)
探究2:间期完成了一次染 色体复制,接下来的两次 分裂时如何进行才能使精 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初 级精母细胞中的一半?请 合理推测 A:第一次分裂完成成对 的染色体分离,第二次分 裂完成着丝粒分裂,染色 单体分开 B:第一次完成着丝粒分 裂,染色单体分开,第二 次分裂完成成对的染色体 分离
(精原/卵原细胞——》精子/卵细胞)
2
1/2
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比原始生殖细 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减少一半
问4:请问减 数分裂有无细胞周期?
问3:一个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 几个精细胞?
分裂前间期
减数分裂的过程
第 一 次 分 裂
第 二 次 分 裂 前期 中期 后期 末期 前期 中期 后期 末期
分裂期
中期Ⅰ初级精母细胞
后期Ⅰ初级精母细胞
特点:同源染色体分离(着丝粒不分裂)
那么,非同源染色体会怎样?
组合一
组合二
非同源 染色体
A B a b

b
a B
自 由 组 合
第一次分裂(MⅠ)
末期Ⅰ
MⅠ
初级精母细胞
次级精母细胞
探究3:次级精母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与初级精母细胞 相比有什么变化?同源染色体?染色单体? 特点:形成的两个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
学生活动
第一次分裂(MⅠ)
前期Ⅰ
A1 A2
B1 B2
特点:同源染色 体相互配对,非 姐妹染色单体的 交叉互换
前期Ⅰ初级精母细胞
1对同源染色体= 1个四分体 = 4 条染色单体 = 4 个DNA
中期Ⅰ
第一次分裂(MⅠ)
前期Ⅰ初级精母细胞
中期Ⅰ初级精母细胞
特点: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面两侧
后期Ⅰ
第一次分裂(M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