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神行-《发现母亲》读后感

合集下载

《发现母亲》优秀读后感(精选24篇)

《发现母亲》优秀读后感(精选24篇)

《发现母亲》优秀读后感《发现母亲》优秀读后感(精选24篇)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

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发现母亲》优秀读后感(精选24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发现母亲》优秀读后感篇1“上帝之所以先造出男人,并不是因为男人比女人优越,而是因为男人比女人好造——上帝先造出男人这个试验品后才造女人。

当上帝把女人造出来后,上帝造人的任务也就完成了:他把这一任务交给了女人!母亲的工作正是上帝的工作!”这段话是《发现母亲》这本书的卷首语。

我们都知道要开车,先要考驾照,很多行业都要先培训再上岗。

但我们当中有多少人是在孩子出生之前就先学习怎样做父母呢?在孩子出生的那一刻开始,给他把尿、喂奶、止哭之类的琐事,已经让年轻的父母忙的焦头烂额,更不要说去实施自己的教育计划了。

有句话说的是“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真是这样吗?想问一问大家,你对三岁之前的事能记起来多少?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人生的头三年是在组装大脑。

开始,脑细胞纯粹是自然状态,因此不能发挥作用,婴儿出生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智力的发展,逐渐出现连接着细胞与细胞之间的桥梁一样的突触,只有众多的细胞互相拉起手来,才能处理外界的信息,表现出头脑的特有作用,这些脑细胞的连接,正好相当于0岁—3岁这一时期,半岁时,婴儿的脑重是出生时的两倍,三岁时可增加至成人的80%。

3岁之前,宝宝的许多生活习惯、兴趣爱好、性格都基本形成,这是因为有兴趣的神经通路会越来越发达,不用的会消退,由于脑的结构基本形成,以后的改变就少得多。

所以,教育孩子的书不应该做了父母之后才去读,而应该读通读懂之后才去做父母。

我个人觉得优秀及成功的孩子必然拥有非同一般的气质和内在成功要素,同样在一群身体正常其潜质一样的孩子中为什么有的孩子到后来变得非常优秀而有些却变得如此平庸!在一些成功的孩子及家长身上我希望能够提炼出其教育的精华所在,因为不管是特殊教育还是普通教育,他们成功的精髓都是一致的。

《发现母亲》读后感5篇

《发现母亲》读后感5篇

《发现母亲》读后感5篇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

对有妈妈的孩子来说,妈妈就是精神支柱吧。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关于《发现母亲》读后感5篇,欢迎借鉴参考。

发现母亲读后感1在《发现母亲》一书里,我突然觉得很对不起儿子,在我还不懂怎样教育、开发你的潜能时生了你,让你没有那么优秀,那么完美,你会埋怨妈妈吗?我会尽我最大的努力,做一个合格且优秀的妈妈,让你也成为独一无二的优秀男子汉,我们共同努力吧!我突然想起一句话: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

我们父母可以成为孩子的伯乐吗?发现他的优点,发现他的特点,发现他的与众不同吗?我在努力的路上,您出发了吗?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

母误子半轮,子误己一生。

母亲耽误孩子6年,孩子就会耽误自己一生,这真是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童了!要怎样不耽误孩子呢?就是我们做父母应该思考的。

我想应该遵循一个标准。

什么标准呢?家庭教育中的8个优先于:一、理念(优先于)方法。

二、兴趣(优先于)知识。

三、状态(优先于)能力。

四、品德(优先于)分数。

五、空间(优先于)帮助。

六、感受(优先于)道理。

七、习惯(优先于)聪明。

八、关系(优先于)期望。

这个标准最重要的是什么呢?我自己感觉应该是尊重吧。

尊重孩子这个个体,他不是我们任何人的附属品,也不是我们的私有财产。

我们不能随便的把我们的爱好、喜好,强加给他。

尊重他的喜好,尊重他的意见,尊重他的存在。

我想这就是他想要的,也是我们内心深处想要的。

发现母亲读后感2小树苗只有扎根土地才能长大,树苗是孩子,土地是母亲,小树苗能长多大多高取决于土地是否有是够的营养,沙漠里长不出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一个缺乏智慧心灵贫乏的母亲是不能教育出一个聪明而具丰富精神素养的孩子的。

没有母爱,孩子就像插在花瓶里的花,虽然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

我很庆幸在我还未成为母亲之前能够理解母亲对孩子的重要意义。

母亲给了我们生命,教育我们成人,我们回报了她们什么?她们现在积累的只有白发、皱纹、驼下的背。

发现母亲

发现母亲

《发现母亲》读后感
一本由教育学家、社会心理学家王东华写出的一部关于母亲与教育的书籍《发现母亲》深深地打动了我,引起了我的沉思。

“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是天才的母亲”,“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

这两句话贯穿了全书的中心,是作者最有价值的发现。

看完这本书,这两句话久久在我心中回响,虽然我并不是母亲,我深深地感到母亲的伟大。

江山是银,母亲是金。

”母亲不光是生育孩子的生身之源,更是人格和品质塑造的第一老师。

“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是天才的母亲”,“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

这两句话贯穿了全书的中心,是作者最有价值的发现。

阅读过后并仔细揣摩,我懂得了:做一个好母亲并不只是生下孩子给孩子喂饱这么简单,母亲不能只是用手把孩子捧起,更要用心把孩子捧起来。

母亲喂给孩子的不仅仅是奶水,更应该用自己的精神素养喂养孩子幼小的心灵。

因此母亲要有足够的自我认识,知道自己肩负的是怎样重要的使命。

树苗是孩子,土地是母亲。

小树苗只有扎根土地才能长大,小树苗能长多大多高取决于土地是否有足够的营养,沙漠里长不出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一个缺乏智慧、心灵贫乏的母亲是教育不出一个品学兼优的孩子的。

《发现母亲》读后感(通用6篇)

《发现母亲》读后感(通用6篇)

《发现母亲》读后感(通用6篇)《发现母亲》读后感(通用6篇)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

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发现母亲》读后感(通用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发现母亲》读后感1王华东的《发现母亲》一书,我自一年前购来,至今已经读了好几遍。

每一遍都会受到震撼。

发现母亲这一口号是如此振聋发聩,又是如此动人心弦。

我一次又一次地想起过世的母亲。

她虽然没有上过一天学,但她给我的教育却超过了所有的老师。

她一生贫苦,一生节俭,饭无求饱,衣无求暖。

而别人有困难的时候,她却又那么慷慨。

自己家再穷,她也从不让路过的乞丐空过手。

一勺饭,一把米,或者一个窝头,她的眼里充满怜悯。

有时她还留那些孤老乞者住宿,在严冬里燃起一盆火,温暖老人单薄的身子。

母亲教给我同情和怜悯,所以我至今一直保持着对弱势群体的关注。

我已经连续六年参加无偿献血,希望在救助病痛者的同时,也能安慰地下长眠的母亲。

母亲一生勤劳,即使在中风偏瘫过后,也没有停止她的劳作。

小时侯,一从学校回来,总能吃上热腾腾的饭。

我父亲是典型的大男子主义者,一年到头只做两次饭,除夕晚饭和大年初一早饭。

其余的日子,全由母亲操劳。

五十五岁那年,母亲终于病了。

住了一个多月医院,回来时只有右半边肢体活动自如,左臂抬不起来,左腿挪动不灵,而她自小就是个左撇子,可以想出生活该有多难!可母亲硬是学会了右手拿筷子,右手拿一切器具,学会了自理!稍微好一些的时候,她就开始劳动了。

左手扶着盆和面,做出可口的面食;一只手从沟底提水浇菜;一只手摘棉花……母亲是多么坚强!她永远不愿意麻烦别人,哪怕是她的儿女。

每当我有些懈怠时,我的耳旁就会响起母亲的话:“不要爱惜力气,用了还会长起来的。

”如今我有了孩子,我能做些什么呢?广义地说,我的学生也是我的孩子。

做得像我母亲一样好,的确不容易,只希望自己不要耽误了孩子的教育,不要给孩子太多的遗憾。

发现母亲读后感

发现母亲读后感

发现母亲读后感
《发现母亲》是一本让人感动的书籍,它讲述了一个儿子对母
亲的深情回忆和发现。

这本书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在书中,作者讲述了自己在母亲去世后,发现了母亲隐藏多年
的日记和信件。

通过这些文字,作者才发现了母亲曾经的痛苦和坚强。

母亲在生活中承受了很多苦难,但她始终都是乐观坚强的。


为了儿女的幸福,默默地承受着一切,从不向任何人诉苦。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

母亲为了孩子们
的幸福,可以忍受一切痛苦和委屈。

她们默默地付出,从不求回报。

在书中,作者对母亲的深情回忆让我感动不已,也让我更加珍惜自
己身边的母亲。

同时,这本书也让我思考到了自己对母亲的态度。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忽略了母亲的辛苦和付出。

我们应该更加关心和体谅
母亲,让她们过上幸福的生活。

总的来说,《发现母亲》是一本让人感动和思考的书籍。

它让
我更加珍惜母爱,也让我更加明白母亲的伟大。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到这本书,体会到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发现母亲读后感3篇

发现母亲读后感3篇

发现母亲读后感3篇篇一:发现母亲读后感有的人看见这个题目会问:“做个合格的家长?难道我做得不够合格吗?我让孩子吃饱穿暖,还让孩子早日接受教育,参加了好多培训班,不让他输在‘起跑线’上,我这个家长不合格吗?”我想说,合格不合格,你将《发现母亲》看一遍就知道了。

读完了《发现母亲》后,你就会觉得抚育孩子不仅仅是吃好穿好,多参加几个培训班就行了。

它包括对孩子进行习育、教育和化育。

如果能做到这三者的融合,你就不但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家长,还能成为一个杰出的家长。

没准因为你的出色的抚育,你还可能培养出天才来。

《发现母亲》的封面顶部,就有那么一行信心十足的话: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成为天才的母亲。

这是大话吗?非也。

你去书中走个来回,就能感觉到,这句话的力量底气十足,这句话的内涵无比丰富。

这句话的背后,是作者王东华先生历时十年,从文化学、社会学、教育学等不同角度揭示了母亲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影响后,对为人父母者最好的祝福。

读罢此书之后,有一类“成功”人物的形象在我的心目中轰然崩塌了。

这一类人就是为了事业,而不顾孩子的人。

作者说:“在过往的历史里,成功的人往往不是好父亲、好母亲,我们有许多名人教子的故事,但是我们却没有看到几个被教育出来的有作为的孩子,相反,败家子却层出不穷。

”这是多么发人深省呀。

我们不顾孩子的教育、成长,而只热衷于自己所谓的“事业”,而在自以为是的“成功”之后,却为社会“贡献”了一个又一个的“累赘”,难道这样的价值观我们还能弘扬下去吗?王东华更是在书中以“成功:用孩子抵押来的勋章”为专题,提醒人们“我们是孩子的生命之舵,孩子是我们的生命之锚”,提醒人们“如果连关系自己身前身后的子女都不去关注,又何谈去建功立业呢”。

然而,王东华经过考察后发现,有很多的“成功人士”即使有教育好孩子之心,也不知道怎样才能把子女教育好,当然这也是绝大部分“平凡”父母面临的问题。

比如历史上俯拾皆是的“英雄无继”现象,还有现实中仍在上演的“富不过三代”便是明证。

《发现母亲》读后感_初中作文

《发现母亲》读后感_初中作文

《发现母亲》读后感《发现母亲》是教育学家、社会心理学家王东华用十年的时间写出的一部关于母亲与教育的书籍。

“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是天才的母亲”,“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

这两句话贯穿了全书的中心,是作者最有价值的发现。

这是一部能够引人共鸣共思共感共叹的书,阅读之后让人的心久难平静回味无穷的书,因为教育与我们每个人每个家庭都息息相关,与国家的强盛兴衰密不可分。

的确是一部天下人都应该共读之的书。

而不仅仅是母亲。

全书从生理、心理、社会等多方面阐述了母亲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所起的举足轻重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母亲的教育可以影响孩子的一生。

在书中作者从古到今,从中国到世界旁征博引用许许多多的活生生的事例佐证了母亲的伟大和母教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阅读的过程就如同是在浏览一座关于女性关于教育的博物馆,作者像一名讲解员,深入细致的讲解女性作为母亲在教育方面对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所起到的作用。

以及现代女性应该怎样肩负起对孩子教育的责任,同时也分析了现代教育中的一些问题。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作者经过认真考查发现在唐宋时期女性的文化素质普遍较高,甚至高于现代。

比如唐宋八大家中,几手每个人都有一位识书达礼的母亲,他们的成名与母亲从小的教育不1 / 5无关系,欧阳修之母更被称为千古名母,欧母画获的故事流传至今。

在唐代上至妃嫔下至百姓之女多能读书识字,能诗善文,就连当时的名妓也都是以才情出众而不是以色情。

作者认为那时的国富民强与重视女性教育有直接关系,因为母亲的文化素养直接影响着对孩子的教养。

但中国毕竟是个男尊女卑极其严重的国家,唐宋之后女性教育与日俱下,女性所受到的教育多是为了男性的利益,之后女子无才便是得大行其道,禁固女性智识发展,用束胸束腰缠足束傅女性身体的发展,女性不能受到良好教育整体素质不断下降,导致整个民族素质的衰退,其实“东亚病夫”的历史就是“东亚病母”的历史,没有聪慧健康的母亲就没有智识超群身体强壮的孩子,一个民族的未来就是暗淡的。

发现母亲读后感

发现母亲读后感

发现母亲读后感
【篇一:《发现母亲》读后感】
“江山是银,母亲是金。

”母亲不光是生育孩子的生身之源,更是人格和品质塑造的第一老师。

“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是天才的母亲”,“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

这两句话贯穿了全书的中心,是作者最有价值的发现。

读罢这本书,这两句话久久在我心中回响,作为教师同时又作为一个母亲,我深深地感到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

一直努力想做个好的母亲,阅读过后并仔细揣摩,我懂得了:做一个好母亲并不只是生下孩子给孩子喂饱这么简单,母亲不能只是用手把孩子捧起,更要用心把孩子捧起来。

母亲喂给孩子的不仅仅是奶水,更应该用自己的精神素养喂养孩子幼小的心灵。

因此母亲要有足够的自我认识,知道自己肩负的是怎样重要的使命。

树苗是孩子,土地是母亲。

小树苗只有扎根土地才能长大,小树苗能长多大多高取决于土地是否有足够的营养,沙漠里长不出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一个缺乏智慧、心灵贫乏的母亲是教育不出一个品学兼优的孩子的。

“我要做一个向伟大迈进的母亲!我要向优秀老师看齐!”这是我读完《发现母亲》后心底发出的最强音。

【篇二:《发现母亲》读后感】
一本由教育学家、社会心理学家王东华写出的一部关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现神行|《发现母亲》读后感
【--母亲节祝福语】
《发现母亲》是教育学家、社会心理学家王东华用十年的时间写出的一部教育女性如何成为优秀母亲的书。

在这本书中,作者揭开了一个秘密:教育的成败不在学校和社会,而是家庭。

家庭教育尤以母亲的教育素养论成败。

作者认为,教育孩子是世界上最大最深的学问,尤其是在孩子生命最初的几年,他生命中最本质最重要的东西都是由母亲给予的,这种教育不仅影响着孩子自己的一生,而且同样以社会遗传的方式,也强烈地影响着更下一代的成长,没有哪一种教育比、母教的影响更为深远和永久。

“江山是银,母亲是金。

”母亲不光是生育孩子的生身之源,更是人格和品质塑造的第一老师。

作者提醒母亲:“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是天才的母亲”,“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

母亲是孩子的总设计师。

他号召人们不仅要关心母亲,更要给为人之母营造做母亲的环境,让每一个母亲都成为孩子成材的推动摇篮之人。

读罢这本书,作为教师同时又作为一个母亲,我深深地感到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

我们常说:“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花朵,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可是这个未来跟我们的母亲是分不
开的,这个花朵的开放离不开母亲的浇灌,早晨的太阳仍然需要母亲来托起!教育的艺术便是风筝线的艺术,即使远在天边,那风筝线还紧紧地握在母亲和教师的手里。

只要稍微注意我们所熟悉的伟人和名人的成长经历,我们不难发现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有多重要。

母亲最重要的责任是让自己成为一个教育家教育好孩子,如果每一位母亲都能做到不但把孩子养大,而且还能教育成材,那将是对社会做出的最伟大的贡献。

有些父母以为孩子上了学所有的责任都交给了学校和老师。

当孩子在学校发生问题时,家长们理直气壮的指责学校老师的种种不尽职、不尽心。

是的,学校老师难脱其责,可是家长难道就没有责任吗?目前我们国家的教育状况就是一个老师要面对几十个学生,老师的精力是不可能只集中在一个学生身上的。

孩子进入学校并不是父母责任的结束,相反还要更加关注孩子的行为,家庭教育依然不可以放松。

只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完善结合才能让孩子更好的发展。

作者在书中还特别强调了一点:身教胜于言教,比身教更重要的是一个家庭的家风。

我们每个人从不同的家庭中走出来,无不带着各自家庭的印记。

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一个民族有传承的文化,一个家庭也有家庭所祟尚的价值观,在一个家庭中长大的孩子耳濡目染不知不觉中便打上了
一个家庭的印记。

我们经常与一些孩子的家长交流,交流中我们会发现孩子家长的行为带给孩子的影响是最明显的,有的家长表现的没有教养,他的孩子必然也是那种顽劣且不容易教化的孩子,我们都知道这并不是遗传,而是家长的言行对孩子的耳濡目染。

相反,一个有责任的家长,即使孩子身处非常不利的环境或者家庭遭遇重大变故,也能以一个家长的责任化解不利因素,使孩子在家长的关爱中健康成长。

的确如此,我们的语文教学一直重视孩子的阅读,提倡孩子进行早期阅读。

为了这个目标每个老师都想尽了办法,做出了很多的努力。

推荐读物,讲故事比赛,悬疑激趣……各种阅读方法可谓琳琅满目。

但是实际上总有一部分孩子很难爱上读书。

仔细观察那些喜欢读书的孩子,他们大都生活在一个喜爱读书的家庭氛围中。

在书香浸润的家庭中,孩子怎么会不喜欢读书呢?如果父母本身爱读书并且从小就注意和孩子进行亲子阅读,那么孩子喜爱读书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何须老师们这么苦口婆心?当家长为自己的孩子“不成器”而叹息抱怨的时候,请检查自己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都做了些什么。

你可能给孩子买过漂亮的衣服,高级的玩具,带孩子吃过大餐,可是你对孩子进行过多少有益的教育?你可曾在孩子小时候为他声情并茂的读过《大灰狼》或《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你可曾在孩子问你“为什么会下雪?为什么天上有星星?”的时候给过孩子鼓励和慎重的回答,
或者为此引导孩子查阅书籍?你可曾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告诉孩子爱读书,诚实,负责……?许多家长都没能做到这些。

他们有太多的事:做家务,看电视,上网,等等,总之很忙,忙到没有时间陪孩子。

孩子开始都很聪明,都有着强烈的学习愿望,但许多父母都没有以自己的言传身教影响过孩子,也没有正确的引导孩子。

有个孩子在作文中这样写道:“我妈妈的爱好是睡觉和打麻将……”试想这样的父母又怎么会教育出爱学习的孩子呢?
当然,我也从这本书中学到了教育方面的一些理论: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等必要条件,而智力的发展又能促进一个人对知识的掌握。

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而智力则是质的问题,知识是量的问题。

学生的智力教育不在于获取知识的多少,而在于发展孩子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

尽管获取知识也是一种结果,但绝非是目的。

如果把知识和智力的理论运用到语文教学中,那就不只关注知识的积累多少,更要关注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是否发展了智力。

举例来说,我在引导学生背诵精彩句段和古诗词时,往往我注重的是学生记住了多少古诗词。

今天看来,如果记住了古诗词,不会运用,还不行,因此,重要的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背诵古诗词的过程中,关注学生是否学会了积累和运用,这才是教育目的。

为此,我再引导学生记忆和背诵古诗词时,应该创设多种情景,让学生表达已积累的古
诗词,同时,还要学会运用已经背诵的古诗词来自己创作诗词。

这样,就会使积累和创作相结合,更好地发展学生的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在语文教学中,还要建立一种发展学生智力的理念。

学习生字,教学目的不光是记住生字词,更重要的是学会自己认字、解字、记字;理解课文内容,不光是要会读,还要在读的过程中去思考,联系生活实际,读出问题,读出自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