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 轴对称提高练习
八上 1.5 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2)

1.5 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2)--- [ 教案]班级 姓名 学号教学目标:1、掌握等角对等边的性质2、掌握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的性质3、经历“折纸、画图、观察、归纳”的活动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抽象概括能力,感受分类、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4、会用“因为……所以……理由是……”等方式来进行说理,进一步发展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提高演绎推理的能力教学重点:熟练的掌握“等角对等边”及直角三角的重要性质; 教学难点:正确熟练的运用新知解决简单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前一课,我们知道了:在一个三角形中,如果有两条边相等,那么这两条边所对的角相等.反过来,在一个三角形中,如果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呢? 这一节课,我们首先就来探索这个问题.探索1:(1)如图1,在一张长方形纸条上任意画一条截线AB ,所得∠1与∠2相等吗?为什么?(2)如图2,将纸条沿截线AB 折叠,在所得的△ABC 中,仍有∠1=∠2.度量AB 和AC 的长度.你有什么发现? 二、新课讲解:通过上面的探索,同学们发现了AB=AC.这是不是巧合呢?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 在一张薄纸上画线段AB ,并在AB 的同侧利用量角器画两个相等的锐角∠BAM 和∠ABN ,设AM 与BN 相交于点C ,量一量AC 与BC 的长度,AC 和BC 相等吗? (度量后,我们还会发现AC =BC )AB21BAC21 图1 图2于是,我们可以得到结论: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对的边也相等.(简称为“等角对等边”) 即:如上图∵在△ABC 中,∠B=∠C ∴AB=AC (等角对等边)三、例题示范:例1.如图,在△ABC 中,AB=AC ,角平分线BD 、CE 相交于点O ,OB与OC 相等吗?请说明理由.探索2:师生当堂互动(1)任意剪一张直角三角形纸片,如图1. (2)剪得的纸片是否能折成图2和图3的形状? (3)把纸片展开,连接CD ,你有什么发现? 由于经过折叠,①和②,③和④是重合的,所以 ∠A=∠ACD ,∠B=∠BCD 即:AD=CD ,BD=CD 所以 CD=12AB 即“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例2. 如图,在△ABC 中,∠ACB = 90°,CD 是AB 边上的中线且CD = 5cm ,则AB= .四、课堂小结:探究得到了一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条件以及“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这个性质,在应用这些结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了说理、分析、识图和归纳的能力. 六、课后作业:P29 4,5,6 七、教学后记:21O D EC BADCA(1) (2) (3) (4)。
数学八年级上册 第二章《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教案

数学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教案学习目标1.理解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及其相关性质.2.能够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3.能够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解决相关问题.4.经历折纸、画图、观察、推理等操作活动的合理性进行证明的过程,不断感受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都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重要途径.学习重点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及其相关的性质.学习难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证明及其应用.学习过程:【复习回顾】1.观察图中的等腰三角形ABC,分别说出它们的腰、底边、顶角和底角.练习:⑴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10,一边长为4,那么另外两边长为_________.⑵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cm和6cm,则它的周长为______.2. 你能用直尺、圆规作一个等腰三角形吗?【情境引入】把该等腰三角形沿顶角平分线对折展开,你有什么发现?【探究活动】问题一: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它的对称轴是什么?问题二:找出等腰三角形ABC对折后重合的线段和角.问题三:由这些重合的线段和角,你能发现等腰三角形的哪些性质呢?说D CBAF ED CB A一说你的猜想.【归纳总结】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线、中线及顶角平分线重合.思考:1.你能证明上述定理吗?2.你有不同的证明方法吗?课堂练习:课本P61-62第2题.【操作尝试】按下列作法,用直尺和圆规作等腰三角形ABC,使底边BC=a,高AD=h.【例题讲解】例1、如图,在△ABC中,AB=AC,点D在BC上,且AD=BD,求证: ∠ADB=∠BAC.思考:1.图中有几个等腰三角形?2.可以得到哪些相等的角?例2、如图,在△ABC中,AB=AC,点D为BC中点,DE⊥AB,垂足为E,DF⊥AC,垂足为F,试说明DE=DF 的道理。
课堂练习:课本P62第3题.【课堂小结】本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课后作业】课本P66-67第1~5题.教学反思这堂课既是一堂新课,同时也是对轴对称图形的一种深化。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3.2 画轴对称图形(2课时)教案与反思

13.2 画轴对称图形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抑》原创不容易,【关注】,不迷路!第1课时画轴对称图形一、基本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作已知图形关于直线的轴对称图形的方法.【过程与方法】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知识间的关系,并从实践中体会轴对称变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实际操作、认真体验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探究精神.二、重难点目标【教学重点】作出简单平面图形关于直线的轴对称图形.【教学难点】利用轴对称进行一些图案设计环节1 自学提纲,生成问题【5min阅读】阅读教材P67~P68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3min反馈】1.画出下列轴对称图形的所有对称轴.略2.由一个平面图形可以得到它关于一条直线l成轴对称的图形,这个图形与原图形的形状、大小完全一样;新图形上一个点,都是原图形上的某一点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连结任意一对对应点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3.几何图形都可以看作由点组成,只要分别作出这些点关于对称轴的对应点,再连结这些对应点,就可以得到原图形的轴对称图形.环节2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活动1 小组讨论(师生互学)【例1】画出△ABC关于直线l的对称图形.【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画已知图形关于直线对称的图形的关键是什么?【解答】如图所示:【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我们在画一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图形时,先确定一些特殊的点,然后作这些特殊点的对称点,顺次连结即可得到.活动2 巩固练习(学生独学)1.将一张正方形纸片按如图1,图2所示的方向对折,然后沿图3中的虚线剪裁得到图4,将图4的纸片展开铺平,再得到的图案是( B )2.在3×3的正方形格点图中,格点△ABC和△DEF,且△ABC和△DEF关于某直线成轴对称,请在下面给出的图中画出4个这样的△DEF.略活动3 拓展延伸(学生对学)【例2】如图,将矩形ABCD沿DE折叠,使A点落在BC上的F处,若∠EFB =60°,则∠CFD=( )A.20°B.30°C.40°D.50°【互动探索】根据图形翻折变换后全等可得△ADE≌△FDE,∴∠EAD=∠EFD =90.∵∠EFB=60°,∴∠CFD=30°,故选B.【答案】B【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折叠是一种对称变换,它属于轴对称,折叠前后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不变,对应边和对应角相等.环节3 课堂小结,当堂达标(学生总结,老师点评)作与图形成轴对称的图形,关键在于将图形抽象出各点,然后作点的对称点,再连线即可.请完成本课时对应习!第2课时坐标中的轴对称一、基本目标【知识与技】理解并掌握关于x轴、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的规律.【过程与方法】1.在探索关于x轴、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的规律时,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数形结合的思维意识.2.在同一坐标系中,感受图形上点的坐标的变化与图形的轴对称变换之间的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的应用意识和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二、重难点目标【教学重点】直角坐标系中关于x轴、y轴对称的点的特征.【教学难点】能解决有关坐标中的轴对称问题.环节1 自学提纲,生成问题【5min阅读】阅读教材P68~P70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3min反馈】1.(1)点(x,)关于x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x,-y);(2)关于x轴对称的点的坐标的特点:横坐标不变,纵坐标互为相反数.2.(1)点(x,y)关于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x,y);(2)关于x轴对称的点的坐标的特点:横坐标互为相反数,纵坐标不变.3.点P(-4,3)关于x轴的对称点为Q,则点Q的坐标为(-4,-3).4.点P(-3,4)关于y轴的对称点为M,则点M的坐标为(3,4).环节2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活动1 小组讨论(师生互学)【例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A(-3,1)、B(-1,0)、C(-2,-1),请在图中画出△ABC,并画出与△ABC关于y轴对称的图形.【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作已知图形关于坐标轴的对称图形的关键是什么?【解答】如图,△DEF是△ABC关于y轴对称的图形.【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在坐标系中作出关于坐标轴的对称点,然后顺次连结,即可作出已知图形关于坐标轴的对称图形.活动2 巩固练习(学生独学)1.点A(2,-3)向上平移6个单位后的点关于x轴对称的点的坐标是(2,-3).2.点P(3,4)关于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是P′(a,b),则a-b=-7.3.已知点A(2a-b,5+a),B(2b-1,-a+b).(1)若点A、B关于x轴对称,求a、b的值;(2)若A、B关于y轴对称,求(4a+b)2018的值.解:(1)∵点A、B关于x轴对称,∴2a-b=2b-1,5+a-a+b=0,解得a=-8,b=-5.(2)∵A、B关于y轴对称,∴2a-b+2b-1=0,5+a=-a+b,解得a=-1,b=3,∴(4a+b)2018=1.3.画出△ABC关于x轴对称的图形△A1B1C1,并指出△A1B1C1的顶点坐标.解:画图略.其中A1(3,-4)、B1(1,-2)、C1(5,-1).活动3 拓展延伸(学生对学)【例3】如图,在10×10的正方形网格中,每个小方格的边长都是1,四边形ABCD的四个顶点在格点上.(1)若以点B为原点,线段BC所在直线为x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画出四边形ABCD关于y轴对称的四边形A1B1C1D1;(2)点D1的坐标是________;(3)求四边形ABCD的面积.【互动探索】(1)以点B为原点,线段BC所在直线为x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然后作出各点关于y轴对称的点,顺次连结即可;(2)根据直角坐标系的特点,写出点D1的坐标;(3)把四边形ABCD分解为两个直角三角形,求出面积.【解答】(1)画图略.(2)点D1的坐标为(-1,1).(3)四边形ABCD的面积为×1×3+×1×2=.【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轴对称变换作图,基本作法是:(1)先确定图形的关键点;(2)利用轴对称性质作出关键点的对称点;(3)按原图形中的方式顺次连结对称点.求多边形的面积可将多边形转化为规则图形的面积的和或差求解.环节3 课堂小结,当堂达标(学生总结,老师点评)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素材积累】海明威和他的“硬汉形象”美国作家海明威是一个极具进取精神的硬汉子。
八上 1.5 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2)

1.5 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2) [ 教案]班级 姓名 学号教学目标:1、掌握等角对等边的性质2、掌握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的性质3、经历“折纸、画图、观察、归纳”的活动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抽象概括能力,感受分类、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4、会用“因为……所以……理由是……”等方式来进行说理,进一步发展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提高演绎推理的能力教学重点:熟练的掌握“等角对等边”及直角三角的重要性质; 教学难点:正确熟练的运用新知解决简单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前一课,我们知道了:在一个三角形中,如果有两条边相等,那么这两条边所对的角相等.反过来,在一个三角形中,如果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呢? 这一节课,我们首先就来探索这个问题.探索1:(1)如图1,在一张长方形纸条上任意画一条截线AB ,所得∠1与∠2相等吗?为什么?(2)如图2,将纸条沿截线AB 折叠,在所得的△ABC 中,仍有∠1=∠2.度量AB 和AC 的长度.你有什么发现? 二、新课讲解:通过上面的探索,同学们发现了AB=AC.这是不是巧合呢?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 在一张薄纸上画线段AB ,并在AB 的同侧利用量角器画两个相等的锐角∠BAM 和∠ABN ,设AM 与BN 相交于点C ,量一量AC 与BC 的长度,AC 和BC 相等吗? (度量后,我们还会发现AC =BC )AB21BAC21 图1 图2于是,我们可以得到结论: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对的边也相等.(简称为“等角对等边”) 即:如上图∵在△ABC 中,∠B=∠C ∴AB=AC (等角对等边)三、例题示范:例1.如图,在△ABC 中,AB=AC ,角平分线BD 、CE 相交于点O ,OB与OC 相等吗?请说明理由.探索2:师生当堂互动(1)任意剪一张直角三角形纸片,如图1. (2)剪得的纸片是否能折成图2和图3的形状? (3)把纸片展开,连接CD ,你有什么发现? 由于经过折叠,①和②,③和④是重合的,所以 ∠A=∠ACD ,∠B=∠BCD 即:AD=CD ,BD=CD 所以 CD=12AB 即“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例2. 如图,在△ABC 中,∠ACB = 90°,CD 是AB 边上的中线且CD = 5cm ,则AB= .四、课堂小结:探究得到了一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条件以及“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这个性质,在应用这些结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了说理、分析、识图和归纳的能力. 六、课后作业:P29 4,5,6 七、教学后记:21O D EC BADCA(1) (2) (3) (4)。
八上 1.5 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2)

1.5 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2)班级 姓名 学号教学目标:1、掌握等角对等边的性质2、掌握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的性质3、经历“折纸、画图、观察、归纳”的活动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抽象概括能力,感受分类、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4、会用“因为……所以……理由是……”等方式来进行说理,进一步发展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提高演绎推理的能力教学重点:熟练的掌握“等角对等边”及直角三角的重要性质; 教学难点:正确熟练的运用新知解决简单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前一课,我们知道了:在一个三角形中,如果有两条边相等,那么这两条边所对的角相等.反过来,在一个三角形中,如果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呢? 这一节课,我们首先就来探索这个问题.探索1:(1)如图1,在一张长方形纸条上任意画一条截线AB ,所得∠1与∠2相等吗?为什么?(2)如图2,将纸条沿截线AB 折叠,在所得的△ABC 中,仍有∠1=∠2.度量AB 和AC 的长度.你有什么发现? 二、新课讲解:通过上面的探索,同学们发现了AB=AC.这是不是巧合呢?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 在一张薄纸上画线段AB ,并在AB 的同侧利用量角器画两个相等的锐角∠BAM 和∠ABN ,设AM 与BN 相交于点C ,量一量A C 与BC 的长度,AC 和BC 相等吗? (度量后,我们还会发现AC =BC )AB21BAC21 图1 图2于是,我们可以得到结论: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对的边也相等.(简称为“等角对等边”) 即:如上图∵在△ABC 中,∠B =∠C ∴AB=AC (等角对等边)三、例题示范:例1.如图,在△ABC 中,AB=AC ,角平分线BD 、CE 相交于点O ,OB 与OC 相等吗?请说明理由.探索2:师生当堂互动(1)任意剪一张直角三角形纸片,如图1. (2)剪得的纸片是否能折成图2和图3的形状? (3)把纸片展开,连接CD ,你有什么发现?由于经过折叠,①和②,③和④是重合的,所以 ∠A =∠ACD ,∠B =∠BCD 即:A D=CD ,BD=CD 所以 CD=12AB即“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例2. 如图,在△ABC 中,∠A CB = 90°,CD 是AB 边上的中线且CD = 5cm ,则AB= .四、课堂小结:探究得到了一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条件以及“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这个性质,在应用这些结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了说理、分析、识图和归纳的能力. 六、课后作业:P29 4,5,6 七、教学后记:21O DECBADCB A(1) (2) (3) (4)。
认识轴对称知识点总结

认识轴对称知识点总结一、轴对称的定义轴对称是指一个几何图形相对于某条轴线对称,即图形的两侧关于轴线对称。
轴对称是一种基本的几何变换,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研究各种几何图形的性质,解决与几何图形相关的问题。
二、轴对称的性质1. 被轴对称的图形的对称轴上的点不动,对称轴的垂线上的点互为对称点。
2. 被轴对称的图形的对称轴上任意两点的对称点都在对称轴上。
3. 被轴对称的图形上的任意一点,与其对称点关于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三、轴对称的应用轴对称在几何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平面几何中,我们经常通过轴对称来研究图形的性质、判断图形的对称特征、构造具有对称性的图形等。
在日常生活中,轴对称也有很多实际的应用,比如建筑设计、工艺品制作、装饰设计等。
四、轴对称的判定方法1. 通过观察图形的性质来判断是否具有轴对称性。
2. 通过观察图形的对称性来判断是否具有轴对称性。
3. 通过对称图形的性质和定理来判断是否具有轴对称性。
五、轴对称的性质及定理1. 轴对称的图形的对称轴上的点不动定理:轴对称的图形的对称轴上的点不动,即对称轴上的任意一点都是自身的对称点。
2. 轴对称的图形的对称轴是垂直的定理:如果一个图形具有轴对称性,那么图形的对称轴一定是垂直的。
3. 被轴对称的图形的对称轴上任意两点的对称点都在对称轴上定理:对任意一点A在对称轴上,A的对称点B也在对称轴上。
4. 对称中心位置可以通过对称图形的性质来判断定理:对称中心位置是轴对称的图形的重要性质之一。
5. 被轴对称的图形上的任意一点,与其对称点关于对称轴的距离相等定理:被轴对称的图形上的任意一点,与其对称点关于对称轴的距禿相等。
六、轴对称的图形1. 线段线段是具有轴对称性的图形。
2. 三角形三角形也可以是轴对称的图形。
3. 正方形和矩形正方形和矩形也是轴对称的图形。
4. 圆形圆形也具有轴对称性。
七、轴对称的构造1. 利用尺规作图的方法来构造轴对称的图形。
2. 利用计算机绘图软件来构造轴对称的图形。
新人教版教材八年级数学上册第13章《轴对称》全章教案

§13.1 轴对称(1)教学目标:1.了解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知道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区别与联系.2.探索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的性质和轴对称图形的性质,体会由具体到抽象认识问题的过程,感悟类比方法在研究数学问题中的作用.3.了解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概念.教学重、难点:轴对称的概念和性质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引言对称现象无处不在,从自然景观到艺术作品,从建筑物到交通标志,甚至日常生活用品,都可以找到对称的例子,对称给我们带来美的感受!二、课本精讲:问题1 如图,把一张纸对折,剪出一个图案(折痕处不要完全剪断),再打开这张对折的纸,就得到了美丽的窗花.观察得到的窗花,你能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如果一个平面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就是它的对称轴.这时,我们也说这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成轴)对称.教师:你能举出一些轴对称图形的例子吗?问题2观察下面每对图形(如图),你能类比前面的内容概括出它们的共同特征吗?共同特征:每一对图形沿着虚线折叠,左边的图形都能与右边的图形重合.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成轴)对称,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折叠后重合的点是对应点,叫做对称点.教师:你能再举出一些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例子吗?教师:你能结合具体的图形说明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吗?两者的联系:把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看成一个整体,它就是一个轴对称图形.把一个轴对称图形沿对称轴分成两个图形,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轴对称.两者的区别:轴对称图形指的是一个图形沿对称轴折叠后这个图形的两部分能完全重合,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指的是两个图形之间的位置关系,这两个图形沿对称轴折叠后能够重合.问题3 如图,△ABC 和△A′B′C′关于直线MN 对称,点A′,B′,C′分别是点A,B,C的对称点,线段AA′,BB′,CC′与直线MN 有什么关系?教师:你能说明其中的道理吗?上面的问题说明“如果△ABC 和△A′B′C′关于直线MN 对称,那么,直线MN 垂直线段AA′,BB′和CC′,并且直线MN 还平分线段AA′,BB′和CC′”.如果将其中的“三角形”改为“四边形”“五边形”…其他条件不变,上述结论还成立吗?问题3 如图,△ABC 和△A′B′C′关于直线MN 对称,点A′,B′,C′分别是点A,B,C的对称点,线段AA′,BB′,CC′与直线MN 有什么关系?经过线段中点并且垂直于这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教师:你能用数学语言概括前面的结论吗?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的性质: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即对称点所连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对称轴垂直平分对称点所连线段.问题4 下图是一个轴对称图形,你能发现什么结论?能说明理由吗?结论:直线l 垂直线段AA′,BB′,直线l平分线段AA′,BB′(或直线l 是线段AA′,BB′的垂直平分线).教师:你能用数学语言概括前面的结论吗?轴对称图形的性质: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三、巩固提高:教科书60页练习1、2四、课堂小结:(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主要内容?(2)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3)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有什么性质?轴对称图形有什么性质?我们是怎么探究这些性质的?五、课后作业:教科书习题13.1第1、2、3、4、5题课后反思:13.1 轴对称(2)教学目标:1.理解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2.能运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解决实际问题.3.会用尺规经过已知直线外一点作这条直线的垂线,了解作图的道理.教学重、难点: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探索并证明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如图,直线l 垂直平分线段AB,P1,P2,P3,…是l 上的点,请猜想点P1,P2,P3,…到点A 与点B 的距离之间的数量关系.教师:你能用不同的方法验证这一结论吗?二、课本精讲:请在图中的直线l 上任取一点,那么这一点与线段AB 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吗?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与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证明:“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已知:如图,直线l⊥AB,垂足为C,AC =CB,点P 在l 上.求证:PA =PB.用符号语言表示为:∵CA =CB,l⊥AB,∴PA =PB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与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教师:反过来,如果PA =PB,那么点P 是否在线段AB 的垂直平分线上呢?点P 在线段AB 的垂直平分线上.已知:如图,PA =PB.求证:点P 在线段AB 的垂直平分线上.用数学符号表示为:∵PA =PB,∴点P 在AB 的垂直平分线上.与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教师:你能再找一些到线段AB 两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吗?能找到多少个到线段AB 两端点距离相等的点?这些点能组成什么几何图形?在线段AB 的垂直平分线l 上的点与A,B 的距离都相等;反过来,与A,B 的距离相等的点都在直线l上,所以直线l 可以看成与两点A、B 的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教师:如何用尺规作图的方法经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三、巩固提高:教科书62页练习1、2.四、课堂小结:(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2)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是如何得到的?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3)如何判断一条直线是否是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五、课后作业:教科书习题13.1第6、9题课后反思:13.1 轴对称(3)教学目标:1.能用尺规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2.进一步了解作图的一般步骤和作图语言,了解作图的依据.3.运用尺规作图的方法解决简单的作图问题.教学重点: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教学难点: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有时我们感觉两个平面图形是轴对称的,如何验证呢?不折叠图形,你能准确地作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吗?二、课本精讲: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我们已能用尺规完成:(1)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2)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3)作一个角的平分线;(4)经过已知直线外一点作这条直线的垂线.教师:那么利用尺规还能解决什么作图问题呢?例1 如图,点A 和点B 关于某条直线成轴对称,你能作出这条直线吗?教师:怎样作线段AB 的垂直平分线呢?作法:如图.(1)分别以点A,B 为圆心,以大于AB的为半径作弧,两弧相交于C,D 两点;(2)作直线CD.CD 就是所求作的直线.教师:这种作法的依据是什么?教师:这种作图方法还有哪些作用?确定线段的中点.教师:如果两个图形成轴对称,怎样作出图形的对称轴?如果两个图形成轴对称,其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因此,只要找到任意一组对应点,作出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就得到此图形的对称轴.如图中的五角星,请作出它的一条对称轴.你能作出这个五角星的其他对称轴吗?它共有几条对称轴?三、巩固提高:教科书64页练习1、2、3四、课堂小结:(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2)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依据是什么?举例说明这种作法有哪些运用?(3)如何用尺规作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五、课后作业:教科书习题13.1第10、12题.课后反思:13.2 画轴对称图形(1)教学目标:1.理解图形轴对称变换的性质.2.能按要求画出一个平面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图形.教学重点:画轴对称图形.教学难点:画轴对称图形.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在一张半透明纸张的左边部分,画出左脚印,如何由此得到相应的右脚印?二、课本精讲:请动手在一张纸上画一个你喜欢的图形,将这张纸折叠,描图,再打开纸,看看你得到了什么?由一个平面图形得到与它关于一条直线对称的图形.一个平面图形和与它成轴对称的另一个图形之间有什么关系?由一个平面图形可以得到与它关于一条直线l 对称的图形,这个图形与原图形的形状、大小完全相同;新图形上的每一点都是原图形上的某一点关于直线l 的对称点;连接任意一对对应点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教师:如果有一个图形和一条直线,如何作出这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的图形呢?例1 如图,已知△ABC 和直线l,画出与△ABC关于直线l 对称的图形.画法:(1)如图,过点A 画直线l 的垂线,垂足为点O,在垂线上截取OA′=OA,点A′就是点A 关于直线l 的对称点;(2)同理,分别画点B,C 关于直线l 的对称点B′,C′;(3)连接A′B′,B′C′,C′A′,得到的△A′B′C′即为所求.教师:如何验证画出的图形与△ABC 关于直线l 对称?已知一个几何图形和一条直线,说一说画一个与该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的图形的一般方法.几何图形都可以看作由点组成.对于某些图形,只要画出图形中的一些特殊点(如线段端点)的对称点,连接这些对称点,就可以得到原图形的轴对称图形.三、巩固提高:教科书68页练习1、2四、课堂小结:(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2)一个平面图形和与它成轴对称的另一个图形之间有什么关系?(3)画轴对称图形的一般方法是什么?依据是什么?五、课后作业:教科书习题13.2第1题.课后反思:13.2 画轴对称图形(2)教学目标:1.理解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关于x 轴或y 轴对称的点的坐标的变化规律.2.掌握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作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的方法.教学重、难点: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关于x 轴或y轴对称的点的变化规律和作出与一个图形关于x 轴或y轴对称的图形.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如图,如果以天安门为原点,分别以长安街和中轴线为x轴和y 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对应于东直门的坐标,你能找到西直门的位置,说出西直门的坐标吗?二、课本精讲:探究并归纳已知点关于坐标轴对称的点的坐标变化规律对于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任意一点,你能找出其关于x 轴或y 轴对称的点的坐标吗?它们之间有什么规律?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下列已知点及其关于x 轴对称的点,把它们的坐标填入表格中.教师:观察下图中关于x 轴对称的每对对称点的坐标有怎样的变化规律?关于x 轴对称的每对对称点的横坐标相等,纵坐标互为相反数.教师:观察关于y 轴对称的每对对称点的坐标有怎样的变化规律?关于y 轴对称的每对对称点的横坐标互为相反数,纵坐标相等.教师:请你再找几个点,分别画出它们的对称点,检验一下你发现的规律.点(x,y)关于x 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___,____);点(x,y)关于y 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___,____).例如图,四边形ABCD 的四个顶点的坐标分别为A(-5,1),B(-2,1),C(-2,5),D(-5,4),分别画出与四边形ABCD 关于x 轴和y 轴对称的图形.教师:归纳画一个图形关于x 轴或y 轴对称的图形的方法和步骤.先求出已知图形中一些特殊点(多边形的顶点)的对称点的坐标,描出并连接这些点,就可以得到这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步骤简述为:(1)求特殊点的坐标;(2)描点;(3)连线.三、巩固提高:教科书70页练习1、2、3四、课堂小结:(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关于x 轴或y 轴的对称点的坐标有什么变化规律,如何判断两个点是否关于x 轴或y 轴对称?(3)说一说画一个图形关于x 轴或y 轴对称的图形的方法和步骤.五、课后作业:教科书习题13.2第2、4、5题.课后反思:13.3 等腰三角形(1)教学目标:1.探索并证明等腰三角形的两个性质.2.能利用性质证明两个角相等或两条线段相等.3.结合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探索与证明过程,体会轴对称在研究几何问题中的作用.教学重、难点:探索并证明等腰三角形性质.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如图所示,把一张长方形的纸按图中虚线对折,并剪去阴影部分,再把它展开,得到的△ABC 有什么特点?教师:仔细观察自己剪出的等腰三角形纸片,你能发现这个等腰三角形有什么特征吗?教师:同学们剪下的等腰三角形纸片大小不同,形状各异,是否都具有上述所概括的特征?二、课本精讲:教师:在练习本上任意画一个等腰三角形,把它剪下来,折一折,上面得出的结论仍然成立吗?由此你能概括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吗?等腰三角形的特征:(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教师:利用实验操作的方法,我们发现并概括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和性质2.对于性质1,你能通过严格的逻辑推理证明这个结论吗?(1)你能根据结论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吗?(2)结合所画的图形,你认为证明两个底角相等的思路是什么?(3)如何在一个等腰三角形中构造出两个全等三角形呢?从剪图、折纸的过程中你能获得什么启发?已知:如图,△ABC 中,AB =AC.求证:∠B = ∠C.你还有其他方法证明性质1吗?可以作底边的高线或顶角的角平分线.教师:性质2可以分解为三个命题,本节课证明“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上的中线也是底边上的高和顶角平分线”.教师:在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探索过程和证明过程中,“折痕”“辅助线”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由此,你能发现等腰三角形具有什么特征?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底边上的中线(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所在直线就是它的对称轴.三、巩固提高:教科书77页练习1、2四、课堂小结:(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主要内容?(2)我们是怎么探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3)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证明线段相等或角相等的方法?五、课后作业:教科书习题13.3第1、2、4、6题.课后反思:13.3 等腰三角形(2)教学目标:1.探索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2.理解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并会运用其进行简单的证明.3.了解等腰三角形的尺规作图.教学重、难点:理解和运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问题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的内容是什么?这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分别是什么?性质定理的条件是:一个三角形中有两条边相等.结论:这两条边所对的角相等.二、课本精讲:思考性质定理证明方法是什么?作顶角的平分线或底边上的高或底边的中线,将一个三角形的问题转化为两个全等三角形来证明两个角相等.问题一个三角形满足什么条件是等腰三角形?思考1 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有什么关系?这两个角所对的边相等.思考2 这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又分别是什么呢?如何证明这个命题?题设: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结论:这两个角所对的边相等.问题类比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的证明方法,你能选择一种来证明这个命题吗?已知:如图,在△ABC 中,∠B =∠C. 求证:AB =AC.教师:你还有其他证明方法吗?思考能作底边BC 上的中线吗?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简写成“等角对等边”).符号语言:∵在△ABC 中,∠B =∠C,∴AB =AC.思考与等腰三角形性质进行比较看有什么区别?例1 求证:如果三角形一个外角的平分线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已知:∠CAE 是△ABC 的外角,∠1 =∠2,AD∥BC.求证:AB =AC.例2 已知等腰三角形底边长为a ,底边上的高的长为h ,求作这个等腰三角形.作法:(1)作线段AB =a;(2)作线段AB 的垂直平分线MN,与AB 相交于点D;(3)在MN上取一点C,使DC =h;(4)连接AC,BC,则△ABC 就是所求作的等腰三角形.三、巩固提高:教科书79页练习1、2、3、4四、课堂小结:(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2)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有哪几种?(3)结合本节课的学习,谈谈等腰三角形性质和判定的区别和联系.五、课后作业:教科书习题13.3第2、5题.课后反思:13.3 等腰三角形(3)教学目标:1.探索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2.能运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进行计算和证明.教学重、难点:探索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问题满足什么条件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二、课本精讲:请分别画出一个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结合你画的图形说出它们有什么区别和联系?联系: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区别:等边三角形有三条相等的边,而等腰三角形只有两条.问题等腰三角形有哪些特殊的性质呢?从边的角度:两腰相等;从角的角度:等边对等角;从对称性的角度:轴对称图形、三线合一.思考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用于等边三角形,你能得到什么结论?结合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你能填出等边三角形对应的结论吗?对“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这一结论进行证明.已知:△ABC 是等边三角形求证:∠A =∠B =∠C =60°.证明:∵△ABC 是等边三角形,∴BC =AC,BC =AB.∴∠A =∠B,∠A =∠C.∴∠A =∠B =∠C .∵∠A +∠B +∠C =180°,∴∠A =60°.∴∠A =∠B =∠C =60°.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符号语言:∵△ABC 是等边三角形,∴∠A =∠B =∠C =60°思考利用所学知识判断,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若是轴对称图形,请画出它的对称轴.问题等边三角形除了用定义(即用边)来判定以外,能否利用角来判定呢?思考1 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满足什么条件是等边三角形?思考2 一个等腰三角形满足什么条件是等边三角形?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或者一个角为60°的等腰三角形.请你将得到的这两个命题进行证明.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定理1: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符号语言:在△ABC 中,∵∠A=∠B =∠C ,∴△ABC 是等边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定理2:有一个角为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符号语言:在△ABC 中,∵BC =AC,∠A =60°,∴△ABC 是等边三角形.判定等边三角形的方法:从边的角度:等边三角形的定义;从角的角度:等边三角形的两条判定定理.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定理1: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定理2:有一个角为60°的等腰三角形.例1 如图,△ABC 是等边三角形,DE∥BC, 分别交AB,AC 于点D,E.求证:△ADE 是等边三角形.三、巩固提高:教科书80页练习1、2四、课堂小结:(1)本节课学习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2)等边三角形与等腰三角形相比有哪些特殊的性质?共有几种判定等边三角形的方法?(3)结合本节课的学习,谈谈研究三角形的方法.五、课后作业:教科书习题13.3第12、14题.课后反思:13.3 等腰三角形(4)教学目标:1.探索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2.理解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并会应用它进行有关的证明和计算.教学重、难点:探索并理解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问题已知△ABC 中,∠A =60°,().请你在括号内补充一个条件,使△ABC 能成为等边三角形.二、课本精讲:思考1 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若沿着其中一条对称轴折叠,能产生什么特殊图形?思考2 这个特殊的直角三角形相比一般的直角三角形有什么不同之处,它有什么特殊性质?活动用两个全等的含30°角的直角三角尺,你能拼出怎样的三角形?能拼出等边三角形吗?请说说你的理由.问题你能借助这个图形,找到含30°角的直角△ABC 的直角边BC 与斜边AB 之间有什么数量关系吗?猜想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问题请说一说你猜想的命题中,条件和结论分别是什么?并结合图形,用符号语言表述出来.思考这个命题是真命题吗?请进行证明.已知:如图,在Rt△ABC 中,∠C =90°,∠A =30°.求证:BC = AB.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符号语言:∵在Rt△ABC 中,∠C =90°,∠A =30°,∴BC = AB.例如图是屋架设计图的一部分,点D 是斜梁AB的中点,立柱BC、DE 垂直于横梁AC,AB =7.4 cm,∠A =30°,立柱BC、DE 要多长?三、巩固提高:教科书81页练习四、课堂小结:(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2)在应用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时,能解决哪些问题?需要注意哪些问题?五、课后作业:教科书习题13.3第15题.课后反思:。
轴对称的教案八年级

八年级数学《轴对称》教案本教案旨在帮助八年级学生掌握轴对称的概念、性质和应用,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和解题能力。
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精心编写的5篇《八年级数学《轴对称》教案》,供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数学《轴对称》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轴对称的概念,掌握轴对称的性质和应用,能运用轴对称解决简单的几何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和解题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轴对称的概念和性质,掌握轴对称的应用。
2. 教学难点:运用轴对称解决简单的几何问题。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方格纸、彩色笔。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5 分钟)教师通过图片或视频的形式,向学生展示一些具有轴对称性的事物,如飞机、鸟巢、雪花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事物的共同特点。
2. 学习新知 (30 分钟)(1) 教师通过课件向学生介绍轴对称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轴对称的定义和特点。
(2) 教师通过实例讲解轴对称的性质,如对称轴、对称点、对称线等,引导学生掌握轴对称的性质。
(3) 教师通过例题讲解轴对称的应用,如求解线段中点、求解面积等,引导学生掌握轴对称的应用。
3. 巩固练习 (20 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轴对称的概念和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4. 小组讨论 (15 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轴对称的一些应用问题,如“如果一个长方形有一条对称轴,那么它是否一定是矩形?”、“如果一个正方形有一条对称轴,那么它是否一定是菱形?”等。
5. 总结反思 (5 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检查是否达到教学目标。
五、教学评价1. 课堂练习:学生能熟练运用轴对称的概念和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第2题 A B C D 第3题 第4题
第5题 第7题 第8题
八上 轴对称提高练习
『基础练习』
1.“羊”字象征吉祥和美好,下图的图案与羊有关,其中是轴对称图形的个数是( )
A.1 B.2 C.3 D.4
2.如图,已知∠AOB=40°,OM平分∠AOB,MA⊥OA,MB⊥OB,垂足分别为A、B两
点,则∠MOB和∠MAB等于( )
A.50°和30° B.40°和70° C.30°和 20° D.20°和70°
3.如图,DE是△ABC中边AC的垂直平分线,若BC=18 cm,AB=10 cm,则△ABD的周
长为( )
A.16 cm B.28 cm C.26 cm D.18 cm
4.如图,DEFABC≌,点A与D,B与E分别是对应顶点,且测得cmBC5,
cmBF7
,则EC长为( )
A.cm1 B.cm2 C.cm3 D.cm4
5.如图,已知ABAD,那么添加一个条件后,仍无法判定ABCADC△≌△的是( )
A.CBCD B.BACDAC∠∠ C.BCADCA∠∠ D.90BD∠∠
6.∠AOB的平分线上一点P到OA的距离为5,Q是OB上任一点,则( )
A.PQ>5 B.PQ≥5 C.PQ<5 D.PQ≤5
7.如图,已知AC和BD相交于O,且BO=DO,AO=CO,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只能证明△AOB≌△COD B.只能证明△AOD≌△COB
C.只能证明△AOB≌△COB D.能证明△AOB≌△COD和△AOD≌△COB
8.如图,OP平分AOB,PAOA,PBOB,垂足分别为A,B.下列结论中不一
定成立的是( )
A.PAPB B.PO平分APB C.OAOB D.AB垂直平分OP
ABCD
EF
G
2
B
A C
E
D
N
M
『重点讲解』
1.如图,点A、B、C在同一直线上,△ABD,△BCE都是等边三角形.(1)求证:AE=CD;
(2)若M,N分别是AE,CD的中点,试判断△BMN的形状,并证明你的结论.
2.如图,已知E是正方形ABCD的边CD的中点,点F在BC上,且∠DAE=∠FAE,求
证:AF=AD—CF.
3.如图,已知BD是∠ABC的内角平分线,CD是∠ACB的外角平分线,由D出发,作
点D到BC、AC和AB的垂线DE、DF和DG,垂足分别为E、F、G,则DE、DF、DG
的关系是 。
A
BC
D
E
F
3
第3题
第4题
第5题
第6题
第8题
『过关测试』
1.在上学的路上,小刚从电动车的观后镜里看到一辆汽车,车前面牌照上的字在平面镜中
的像是IXAT,则这辆车牌照上的字实际是______.
2.点Q在∠AOB的平分线上,QA⊥OA于A,QB⊥OB于B,则AQ=____,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图是4×4正方形网络,其中已有3个小方格涂成了黑色。现在要从其余13个白色小
方格中选出一个也涂成黑色的图形成为轴对称图形,这样的白色小方格有_______个.
4.如图,已知AC=BD,21,那么△ABC≌ , 其判定根据是_______。
5.如图,已知ADAB,DACBAE, 要使ABC△≌ADE△,可补充的条件
是 (写出一个即可).
6.如图,ABC△的周长为32,且BCADDCBD,于D,ACD△的周长为24,那
么AD的长为 .
7.已知△ABC中,AB=BC≠AC,作与△ABC只有一条公共边,且与△ABC全等的三角形,
这样的三角形一共能作出 个。
8.如图所示,DE是AB边的垂直平分线,△ACD周长为8cm,则AC+BC=______cm.
9.如图:已知∠AOB和C、D两点,求作一点P,使PC=PD,且P到∠AOB两边的距离
相等.
A
C
·
·D
O B
4
F
E
A
B
C
D
图1
图2
图3
10.已知命题:如图,点A,D,B,E在同一条直线上,且AD=BE,∠A=∠FDE,则
△ABC≌△DEF.判断这个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如果是真命题,请给出证明;如果是
假命题,请添加一个..适当条件 使它成为真命题,并加以证明.
11.如图,C是AB的中点,AD=BE,CD=CE.求证:∠A=∠B.
12.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提示:正方形四边相等,四个角都是900)
(1)如图1,点G是BC边上任意一点(不与点B、C重合),连接AG,
作BFAG于点F,DEAG于点E,求证:△ABF≌△DAE;
(2)直接写出(1)中,线段EF与AF、BF的等量关系 ;
(3)①如图2,若点G是CD边上任意一点(不与点C、D重合),连接AG,作BFAG
于点F,DEAG于点E,则图中全等三角形是 ,线段EF与AF、BF的等
量关系是 ;
②如图3,若点G是CD延长线上任意一点,连接AG,作BFAG于点F,DEAG于点E,
线段EF与AF、BF的等量关系是 ;
(4)若点G是BC延长线上任意一点,连接AG,作BFAG于点F,DEAG于点E,请
画图、探究线段EF与AF、BF的等量关系。
ABCD
F
G
E
G
ABCD
E
F
G
A
B
C
D
E
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