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习题

合集下载

经济管理学第四章 习题集

经济管理学第四章 习题集

第四章 收入分配:效率与公平一、单选题下列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请把所选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我国正在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与分配的制度,之所以要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因为( )A. 要注重生产与积累的关系B. 要处理好集体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C. 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D. 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之间的关系2.下列关于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A.公平是效率的物质保证B .效率与公平之间存在矛盾,二者不能兼得C .注重效率有利于调动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积极性D .公平是效率提高的保证3.名义收入的计算公式是( ) A.100%CPI =⨯名义收入实际收入 B.%100名义收入实际收入⨯=PPI C.%100实际利率名义收入实际收入⨯= D %100名义利率名义收入实际收入⨯=4.基尼系数可以从劳伦斯曲线中计算,基尼系数的提高表示()A.收入分配不平均程度的增加B 收入分配不平均程度的减少C .劳伦斯曲线向45度线移动D.收入分配不平均程度没有改变5. 收入绝对平均时,基尼系数( )A.大于0B.等于0C.大于0小于1 D等于16.按照国际上通用的标准,表示收入比较平均的基尼系数为:()A.0.2以下B.0.2-0.3C.0.3-0.4D.0.4-0.57.当劳伦斯曲线和绝对不平均线所夹面积为零时,基尼系数()A.等于0B.等于1C.等于无穷大D.不能确定8.下列哪种情况所对应的收入分配最为平均()A.基尼系数为0.15 B.基尼系数为0.25 C.基尼系数为0.3 D.基尼系数为0.459.收入分配的平等标准是指()A.按社会成员的贡献分配国民收入B.按社会成员对生活必需品的需要分配国民收入C.按公平的准则来分配国民收入D.按效率优先的原则来分配国民收入10.衡量社会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曲线是()A.洛伦兹曲线B.菲利普斯曲线C.契约线D.工资曲线11.如果收入分配不均等,洛伦兹曲线就会()A.越直B.越长 C越小 D.越弯曲12.社会公平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因素。

第四章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四章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四章习题及参考答案第四章抽样与抽样估计⼀、单项选择题1、实际⼯作中,⼩样本是指()A、样本容量⼤于30的样本B、样本容量⼩于30的样本C、样本容量等于30的样本D、样本容量⼩于等于30的样本2、从5个字母中随机抽取2个字母作为样本,采⽤重复抽样,考虑顺序,则可能的样本个数为()A、10个B、20个C、25个D、30个3、当总体⽅差未知,且样本容量⼩于30时,进⾏正态总体均值的区间估计应采⽤的临界值为()A、F值B、Z值C、t值D、2x值4、当总体⽅差已知,⽆论样本容量n的⼤⼩如何,进⾏正态总体均值的区间估计应采⽤的临界值为()A、F值B、Z值C、t值D、2x值5、在总体内部情况复杂、且各单位之间差异程度⼤、单位数⼜多的情况下,宜采⽤()A、等距抽样B、整群抽样C、简单随机抽样D、类型抽样6、根据重复抽样的资料,甲单位⼯⼈⼯资⽅差为25,⼄单位为100,⼄单位抽的⼈数⽐甲单位多3倍,则抽样平均误差()A、甲单位较⼤B、甲单位较⼤C、⽆法判断D、甲、⼄单位相同7、某学校在全校学⽣中随机重复抽取100⼈调查⾝⾼,计算出抽样平均误差为5cm。

如果改⽤不重复抽样⽅法,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其抽样平均误差将会()A、⼤于5cmB、⼩于5cmC、等于5cmD、不确定8、纯随机重复抽样条件下,样本容量扩⼤为原来的9倍,其它条件不变,则()A、抽样允许误差不变B、抽样允许误差缩⼩为原来的九分之⼀C、抽样允许误差缩⼩为原来的三分之⼀D、抽样允许误差增⼤为原来的九倍⼆、多项选择题1、影响抽样平均误差的因素主要有()A、总体⽅差或标准差B、样本容量C、抽样⽅法D、抽样组织⽅式E、抽样的对象2、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有()A、抽样误差是不可避免的B、抽样误差是可以避免的C、抽样误差可以计算但不能加以控制机D、抽样误差是由于抽样的随机性⽽产⽣的样本估计量与总体参数之间的代表性误差 E、抽样误差是指登记性误差3、评价估计量的优劣常⽤下列三个标准()A、⼀致性B、有效性C、合理性D、代表性E、⽆偏性4、抽样推断过程包括相互联系的三项内容()A、随机抽样B、统计估计C、假设检验D、抽样精度E、置信度5、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总体参数是唯⼀的、确定的,但⼜是未知的B、总体参数是随机变量C、样本统计量是随机变量D、样本统计量是唯⼀的、确定的E、样本所包含的总体单位个数称为样本容量6、概率抽样最基本的组织⽅式有()A、简单随机抽样B、分层抽样C、等距抽样D、整群抽样E、配额抽样7、抽样估计中的抽样误差()A、⽆法避免B、可以控制C、只能在估计结束才能知道D、可以计算E、不可控制8、抽样平均误差是指()A、所有可能样本的样本指标与总体指标的平均离差B、所有可能样本的样本指标对总体指标的标准差C、已抽出样本的标准差D、等价于极限误差E、已抽出样本的平均差三、填空题1、概率抽样也叫随机抽样,是指按照原则抽取样本。

初二物理上册练习题第四章

初二物理上册练习题第四章

初二物理上册练习题第四章1. 问题一:一辆汽车以2m/s的速度匀速行驶。

如果汽车在10秒内行驶了多少米?解答:已知速度v = 2 m/s,时间t = 10 s,根据速度公式v = s/t,可得:s = v * t = 2 m/s * 10 s = 20 m所以,汽车在10秒内行驶了20米。

2. 问题二:某人坐电梯上楼,电梯从1楼到8楼共耗时25秒。

如果电梯在这段时间内上升了45米,求电梯的平均速度。

解答:已知上升距离s = 45 m,时间t = 25 s,根据速度公式v = s/t,可得:v = s / t = 45 m / 25 s = 1.8 m/s所以,电梯的平均速度为1.8米每秒。

3. 问题三:小明骑自行车以10 km/h的速度匀速行驶,行驶了2小时后,他行驶的总距离是多少?解答:已知速度v = 10 km/h,时间t = 2 h,根据速度公式v = s/t,可得:s = v * t = 10 km/h * 2 h = 20 km所以,小明行驶的总距离是20公里。

4. 问题四:某人骑自行车以每小时60公里的速度行驶,行驶了4小时后停下休息。

休息了30分钟后,他继续以每小时50公里的速度行驶。

他行驶的总距离是多少?解答:第一段行驶中,已知速度v1 = 60 km/h,时间t1 = 4 h,根据速度公式v = s/t,可得第一段行驶的距离s1:s1 = v1 * t1 = 60 km/h * 4 h = 240 km休息了30分钟后,继续行驶,已知速度v2 = 50 km/h,时间t2 = 0.5 h,根据速度公式v = s/t,可得第二段行驶的距离s2:s2 = v2 * t2 = 50 km/h * 0.5 h = 25 km所以,他行驶的总距离是第一段行驶距离加上第二段行驶距离:总距离 = s1 + s2 = 240 km + 25 km = 265 km所以,他行驶的总距离是265公里。

第4章 习题及答案

第4章 习题及答案

(一)1.目的练习逐步结转分步法及成本还原。

2.资料某企业A产品生产分两个步骤,分别由第一、第二两个生产车间进行。

第一车间生产成品,交半成品库验收,第二车间按所需半成品数量向半成品库领用;第二车间所耗半成品费用按全月一次加权平均单位成本计算。

两个车间月末在产品均按定额成本计价.该企业采用按实际成本结转的逐步结转分步法计算A产品成本.第一、第二两个车间月初、月末在产品定额成本资料及本月生产费用资料见“产品成本明细账”;自制半成品月初余额、本月第一车间完工半成品交库数量及本月第二车间领用自制半成品数量见“自制半成品明细账”.解:产品成本明细账车间名称:第一车间产品名称:半成品A自制半成品明细账半成品名称:半成品A 单位:件产品成本明细账产成品成本还原计算表(二)1.目的练习产品成本计算的综合结转分步法.2.资料某企业生产甲产品,分三个生产步骤进行生产。

该企业设有第一、第二、第三三个基本生产车间,甲产品由这三个车间顺序加工而成。

成本计算采用综合结转法。

原材料在第一车间开始加工时一次投入,半成品不通过中间仓库收发,上一步骤完工后全部交由下一步骤继续加工。

月末在产品按约当产量法计算,各车间月末在产品完工程度均为50%。

该企业本年5月份有关成本计算资料如表1、表2所示。

表1产量记录表2月初在产品成本和本月发生费用表3产品成本计算单135070÷(88+16)=1298。

75 24960÷(88+16×50%)=260 19200÷(88+16×50%)=200表4产品成本计算单173890÷(8050%)=326。

6表5产品成本计算单244450÷(96+4)=2444.5 34300÷(96+4×50%)=350 23520÷(96+4×50%)=240表6(三)1.目的练习产品成本计算的平行结转分步法.2.资料某厂设有三个基本生产车间,第一车间生产甲半成品,交第二车间继续加工,第二车间生产乙半成品,交第三车间生产丙产成品。

第四章 教育目的练习题

第四章 教育目的练习题

第四章教育目的练习题一、选择题:1、()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A、教育方针B、教育政策C、教育目的D、教育目标2、教育目的规定了教育活动所应培养的人才质量和规格,实际上就是规定了教育活动的最大方向,这体现了教育目的的()A、调控功能B、导向功能C、评价功能D、激励功能3、()即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又是教育活动的归宿A、教育目的B、教育任务C、教育内容D、教育规律4、教育目的可以发挥下列哪几种作用?()A、导向、规范和权威作用B、激励、评价和统一作用C、导向、激励和评价作用D、宣传、引导和激励作用5、教育目的是社会需求的集中反映,它集中反映了()A、教育性质B、教育任务C、教育规律D、教育内容6、“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体现了()的教育目的观。

A、教育无目的B、社会本位论C、科学本位论D、个人本位论7、教育目的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就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身心素质作出规定,二是就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作出规定。

A、社会价值B、个人价值C、素质结构D、人才规格8、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是()A、涂尔干B、卢梭C、赞可夫D、福禄培尔9、我国教育目的制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是()A、社会本位价值取向B、个人本位价值取向C、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D、政治本位价值取向。

10、马克思主义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是()A、理论联系实际B、做到因材施教C、实现教育机会均等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1、《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必须做到“两个全面”,即()A、全面普及义务教育,全面扫除青壮年文盲B、全面进行教育改革,全面发展职业教育C、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D、全面发展,面向全体12、18世纪法人的思想家、教育家卢梭认为“什么是教育目标······这就是自然的目标”,这是“()”决定教育目的的观点。

第四章 存货习题

第四章 存货习题

第四章存货习题一、名词解释1.存货 2.先进先出法 3.加权平均法 4.永续盘存制 5.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 6.原材料7.低值易耗品8.包装物二、单项选择题1、下列各项目中,不属于存货范围的有()。

A.委托外单位加工的材料B.正在运输途中的外购材料,货款已付C.接受外单位委托代销的商品D.已作销售但购货方尚未运走的商品2、存货入账价值的基础应采用()。

A.历史成本B.重置成本C.可变现净值D.计划成本或定额成本3、存货的归属以()为划分标准。

A.法定产权B.经济用途C.存放地点D.交货时间4、在物价变动的情况下,采用()计价可使期末库存材料的价值最接近市场价格。

A.先进先出法B.计划成本法C.加权平均法D.移动平均法5、在物价变动的情况下,采用()计价可使发出材料的成本最接近现时的成本水平。

A.先进先出法B.后进先出法C.加权平均法D.移动平均法6、在物价上涨的情况下,采用()计价会使当期净利润最大。

A.先进先出法B.计划成本法C.加权平均法D.移动平均法7、在物价上涨的情况下,()计价方法体现了“谨慎性原则”。

A.先进先出法B.计划成本法C.加权平均法D.移动平均法8、企业外购材料验收入库时发现的短缺和毁损,如属途中合理损耗,应作如下处理()。

A.若未付款,应拒付货款B.若已付款,应向供应单位索赔C.列入营业外支出D.相应提高入库材料的实际单位成本,不再另作账务处理9、某企业采用毛利率法计算发出存货成本。

2005年1月份实际毛利率为30%,2月初的存货成本为160 000元,2月份购入存货成本620 000元,销售收入为950 000元。

该企业2月末存货成本为()元。

A.665 000B.495 000C.285 000D.115 00010、某商品流通企业期初库存商品成本为30万元,售价总额为43万元,当期购入商品的实际成本为67.5万元,售价总额为107万元,当期销售收入为110万元。

第四章_练习题

第四章_练习题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一、单项选择题1.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 )A.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B.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2.资本的本质是( )A.购买生产资料的货币B.购买商品的货币C.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D.购买劳动力的货币3.绝对剩余价值的产生是( )A.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B.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C.工人必要劳动时间不变,延长工作日的结果D.工人工作日不变,缩短工人必要劳动时间的结果4.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 )A.它们的价值周转方式不同B.它们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不同C.它们在生产使用价值过程中的作用不同D.它们在流通中采取的形态不同5.资本周转时间包括( )A.购买时间和生产时间B.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C.购买时间和销售时间D.生产时间和销售时间6.根据生产资本不同部分的价值周转方式不同,可将其划分为( )A.不变资本、可变资本B.货币资本、商品资本C.借贷资本、银行资本D.固定资本、流动资本7.在下列生产要素中既属于不变资本又属于固定资本的是( )A.厂房、设备B.原料C.燃料D.劳动力8.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 )A.I(v+m)=II c B.I (v+m)+I I (v+m)=I I (c+v+m)C.I(c+v+m)=I c+I I c D.I (v+m)>II c9.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在量上( )A.二者相等B.利润率大于剩余价值率C.利润率小于剩余价值率D.二者没有关系10.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可以以一定的数量比例关系相交换,是因为它们都有( )A.价值B.效用C.交换价值D.价格11.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 )A.价值规律B.剩余价值规律C.货币流通规律D.社会再生产规律12.纺织厂的资本家购买了棉花是作为( )A.流动资本B.固定资本C.可变资本D.剩余资本13.劳动力商品的最重要的的特征是()A.劳动力存在于健康的人体内B.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剩余价值的源泉C.劳动力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成为商品D.劳动力价值的决定受历史因素的影响14.作为商品的计算机软件,其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是()A.软件磁盘本身B.软件的有用性C .购买软件的货币D.应用软件的计算机15.在下列经济行为中,属于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是()A.顾客用10元钱可购买5斤苹果B.顾客购买了5斤苹果,一周后付款10元C.顾客用10元钱购买了5斤苹果D.顾客向水果店以每年2元的价格预定5斤苹果16.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的价值()A.是逐渐消失的B.能发生价值增殖C.借助于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D.借助于抽象劳动而再生产出来17.资本主义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形成()A.超额剩余价值B.超额利润C.平均利润D.商业利润18.反映资本家对雇佣工人剥削程度的是()A.利润率B.利息率C.剩余价值量D.剩余价值率19.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都是依靠()A.延长工人工作日而获得的B.提高劳动生产率而获得的C.降低工人的工资而获得的D.增加剩余劳动时间而获得的20.相对剩余价值的获得是()A.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B.一个生产部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C.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D.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高于部门的结果单项选择题参考答案1.C 2.C 3.C 4.B 5.B 6.D 7.A 8.A 9.C 10.A 11.A 12.A 13.B 14.B 15.C 16.C 17.A 18.D 19.D 20.C二、不定项选择题1.商品是( )A.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B.具有使用价值而没有价值的劳动产品C.具有价值而没有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D.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2.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导致( )A.商品价值下降B.劳动力价值上升C.劳动力价值下降D.相对剩余价值增加3.通过对G-W-G′资本总公式的分析,可以发现( )A.追求剩余价值是资本运动的目的B.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C.剩余价值是在流通中产生的D.剩余价值不是在流通中产生的,但不能离开流通4.生产时间包括()A.劳动时间B.正常停工时间C.自然力对劳动对象独立发生作用的时间D.生产资料储备时间5.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因素,两者的关系是( )A.有使用价值就有价值B.有价值就有使用价值C.有使用价值不一定有价值D.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6.下列选项中,属于货币支付手段的有( )A.地租B.租金C.工资D.债务7.货币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它的基本职能有( )A.价值尺度B.流通手段C.贮藏手段D.支付手段8.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基本条件是()A.劳动者没有人身自由B.劳动者有人身自由C.劳动者除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D.劳动者必须具备高水平的技能9.产业资本的循环所经历的三个阶段中,有( )A.两个属流通阶段,一个是属于生产阶段B.一个属流通阶段,两个属于生产阶段C.两个属于销售阶段,一个属于生产阶段D.一个属于购买阶段,一个属于销售阶段,一个属于生产阶段10.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是()A.货币资本B.生产资本C.商品资本D.固定资本1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再生产)周期经历的阶段有()A.危机B.萧条C.复苏D.停滞12.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主要表现有()A.各个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B.社会日益增长的需求与生产发展缓慢之间的矛盾C.社会生产无限扩大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D.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13.产业资本的循环是()A.买和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统一B.资本生产和商品生产的统一C.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D.三种资本循环形式的统一14.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有()A.生产时间B.流通时间C.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D.固定资本的周转速度15.资本主义农场的役畜、种畜和奶牛等属于()A.固定资本B.流动资本C.不变资本D.可变资本16.资本家用于购买原材料的那部分资本属于( )A.不变资本B.可变资本C.固定资本D.流动资本17.增加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主要是靠( )。

第四章,练习题

第四章,练习题

13.在小组教学时,由于对“安乐死”的适用条件同老 师有不同意见,小马突然愤然离去,指导教师赵老师应

A.马上跟出去叫住小马 B.留在组内进行疏导,告诉大家那只不过是小马个人 的焦虑和气愤的反应,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C.警告其他同学不要采取类似行动
D.让同学传话给小马,让她马上道歉,否则停课处理
7.演示法的优点在于 C A.教师可充分展示自己的技能 B.可充分调动演示者的积极性 C.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思维 D.让学员观看到真实的情景 8.实验研究证明,造成组的顺应性的强有力因素是 A.组的压力 B.组员关系 A C.组的规模 D.组的历史
9.某实验发现,在面临突发事件时,与其他组员在一起 会让接受实验者的反应变慢,反应措施减少。用来解释 这种现象的理论是 B A.危险转移 B.责任散射 C.自动力学效应 D.组的顺应性 10.针对某一问题所进行的重要讲座,属于教学小组目 标的 D A.智力范畴 C.社会范畴 B.情感范畴 D.表达范畴
B.“乘方”组
D.“献计献策”技巧
21.电化教学的主要工具有 A.电影 B.电视
AC
C.投影仪 D.收音机
E.VCD
22.小组教学法存在的共同问题有 A.全组成员共同发言 B.出现个别好说的活跃成员 C.出现争执场面
ABCDE
D.个别组员突然愤然离开
E.学生不愿参与
23.影响小组的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有 ABCDE A.学生因素
二、多项选择题
1.普通学校的教学方法有
AB
D.课堂练习
A.讲授
B.演示
C.实验
E.课外练习 2.影响讲授汁划的因素有 A.学生因素 D.环境因素
ACDE
C.题材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数学第四章小结与复习(一)本章的知识点1. 直线、射线、线段和角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线段有 个端点,射线有 个端点,直线有 个端点。

如手电筒的光线是 。

3、如上图直线分别用2种方法表示出来: ,4、(1)角是有公共端点的两条_______组成的图形,也可以看成是由一条______•绕它的端点旋转而成的图形._______叫做角的顶点,_______叫做角的始边,_______叫做角的终边.(2)1周角=______°,1平角=______°. 45°= 直角= 平角= 周角5、角的符号是 .(1)大写字母表示角:规定用三个大写字母表示角,注意:顶点的字母必须写在中间,(2)用一个大写字母表示角:要注意的是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角有同一个顶点时,不能用一个大写字母;(3)用一个希腊字母(或数字)表示角的方法:在角的内部靠近角的顶点处画一弧线,写上一个希腊字母,如α,β,γ(或1,2,3)等,记作∠α(或∠1),读作角α(读作角1). 例1、下列表示∠1正确的是( )A .∠AOCB .∠OC .∠AOBD .∠OAC 例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①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②周角是由一条射线旋转而成的; ③平角是一条直线;④两边成一条直线的角是平角; A .4个 B .3个 C .2个 D .1个 6、直线及线段的距离的性质: (1)、过一点有 条直线,过两点有 条直线; (2)、要在墙上钉一根木条,只要 只钉子即可,原因是 ; (3)、A 、B 、C 三点不在同一条直线上,它们能确定 条直线;(4)工人师傅在用方砖铺地时,常常打两个木桩,把一根线拉紧后系在两木桩上,然后沿着拉紧的线来铺砖,这样砖就铺得整齐,这是根据什么道理?答: (5)两点之间所有连线中, 最短;两点之间的 长度,叫做两点之间的距离。

(6)如图,甲地到乙地的4条路线,其中最近的是 ;这根据的原理是 (7)如图:直线l 两旁有两个村庄,在直线l 上建一个垃圾中转站C ,使C 到A 、B 两村庄的距离的和最短,请在图上画出C 的位置,并说明理由; 7、角的平分线的定义:从一个角的顶点引出的一条射线,把这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这条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平分线。

例1.OC 是∠AOB 内部的一条射线,若∠AOC=12________,则OC 平分∠AOB;若OC 是∠AOB 的角平分线,则_________=2∠AOC.·A l ·BOD C (3)A B E DCBA例2.点P 在∠MAN 的内部,现有四个等式:①∠PAM=∠NAP ;②∠PAN=21∠MAN ;③∠MAN=2∠PAM ;④∠MAP+∠PAN=∠MAN ;其中能表示AP 是角平分线的等式有( ) A .4个 B .3个 C .2个 D .1个 8、数线段和角的条数 例2.(1)图中有多少条线段,把它们用大写字母表示出来: *(2)若在线段AB 中有n 个端点,则图中共有多少条线段?例3.(1) 指出图中有多少个角,把它们用大写字母表示;*(2)如图,在∠AOB 内有n 条射线OA n OA OA ,,,21 ,则图中共有多少个角?9、线段和角的和、差、倍、分。

OAD BCDCBAODC(2)AB图1 图2 图3例1、如上图1,用圆规比较下列线段的大小:AD BC; AB CD; AC BD; AO CO; BO DO. 例2、如上图2,线段AD 上有B 、C 两点,(1)AB= - = - ; (2)AD= + = AC+BD- ;(3)如果AC=BD,则 + ; (4)如果CD=4cm,BD=7cm,B 是AC 的中点,则AB 的长为例 3.如图3,∠AO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OC=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10、线段的中点和角平分线例1.已知线段AB,延长AB到C,使AC=2BC,反向延长AB到D使AD= BC,那么线段AD是线段AC的( )。

A. B. C. D.例2. 如图1-59,B为线段AC上的一点,AB=4cm,BC=3cm,M,N分别为AB,BC的中点,求MN的长。

例3.如图1-60,已知AOC是一条直线,OD是∠AOB的平分线,OE是∠BOC的平分线,求∠EOD的度数。

4.用一副三角板不能画出( ) A.75° B.135° C.160° D.105°5、利用一副三角形(含30°,45°,60°)能作出的大于0°而小于180°的角共有()A.4个B.6个C.11个D.13个5、若一个角的补角是这个角余角的3倍,那么这个角是多少度?1、1°= ′= ″;1′= ″2、用度分秒表示159.34°= °′″;89.07°= °′″;3、用度表示:12°23′42″= °;26°12′18″= °;4:45.89°= °′″; 80°34′45″= °.(1)48°39′+67°41′(2)21.3°×5(3)22°30′×3 (4)180°-68°9′42″(4)时钟8点30分时,时针与分针所夹的锐角是;(三) 本章的疑点和误点分析1、概念在应用中的混淆。

(1)在∠AOB的边OA的延长线上取一点D。

(2)大于90°的角是钝角。

(3)延长射线AB到C (4)若AB=BC,则B是AC中点.(5)两个锐角的和一定小于平角。

(6)直线MN是平角。

图(4)图(6)D 'B'A O C G D B (7)互补的两个角的和一定等于平角。

(8)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9)经过三点一定可以画一条直线。

(四)基础练习: 一填空题:1、平面上有四个点,其中每三个点不在一条直线上,过其中每两点画直线,可以画________条直线2、(1)时钟的分针每60分钟转一圈,那么分针转900需________分钟,转1200需_______分钟,25分钟转________度。

(2)时针从3点到5点半时,分针共转过了 °,时针转过了 ° 3、如图,四点A 、B 、C 、D 在一直线上,则图中有______条线段,有_______条射线;若AC=12cm ,BD=8cm ,且AD=3BC ,则AB=________,BC=________,CD=________4、∠AOB=36°,∠AOM=90°,∠BON=90°,则∠MON= ;5、将一张正方形的纸片,按如图(4)所示对折两次,相邻两折痕间的夹角的度数为 度。

6、如图(6),把一张长方形的纸按图那样折叠后,B 、D 两点落在B ′、D ′点处,若得∠AOB ′=700,则∠B ′OG 的度数为 。

二选择题: 1、下列各直线的表示法中,正确的是( ) A .直线A B.直线AB C .直线ab D.直线Ab2、下面表示ABC ∠的图是 ( )A(A ) (B ) (C ) (D ) 3、在同一平面内,三条直线的交点个数不能是( ) A. 1个 B. 2个 C. 3个 D.4个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若AB AP 21=,则P 是AB 的中点 B 、若AB=2PB ,则P 是AB 的中点. . . . A B CD M N A O B A B C ACB BC A第20题图A B C D E C 、若AP=PB ,则P 是AB 的中点 D 、若AB PB AP 21==,则P 是AB 的中点5、33.33°可化为( )A .33°30′30″B .33°33′C .33°30′3″D .33°19′48″ 6、利用一副三角形(含30°,45°,60°)能作出的大于0°而小于180°的角共有( )A .4个B .6个C .11个D .13个 7、已知OA ⊥OC ,∠AOB :∠AOC=2:3,则∠BOC 的度数为( ) A.30 B.150 C.30或150 D.以上都不对 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延长射线OPB 、延长直线CDC 、延长线段CD D 、反向延长直线CD3、9、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 A 、M 是AB 的中点,则AB=2AMB 、直线上的两点和它们之间的部分叫做线段C 、一条射线把一个角分成两个角,这条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平分线D 、同角的补角相等10、从点O 出发有五条射线,可以组成的角的个数是( )A 4个B 5个C 7个D 10个11、海面上,灯塔位于一艘船的北偏东50°,则这艘船位于这个灯塔的( )A 南偏西50°B 南偏西40°C 北偏东50°D 北偏东40°三解答题:1、如图已知点C 为AB 上一点,AC =12cm, CB =32AC ,D 、E 分别为AC 、AB的中点求DE 的长。

(8分)2、如图,AB 为一直线,OD 是∠AOC 的平分线,OE 在∠BOC 内,且∠BOE=21∠EOC ,∠DOE=108°, 求∠BOE 的度数;3、点A 、B 在直线l 上,线段AB=12㎝,以A 为一个端点,在l 上截取AC=4㎝,若E 、F 分别为AB 、AC 的中点,求E 、F 两点间的距离;E C D A O 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