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碳汇林建设与发展

合集下载

水土保持林实施方案

水土保持林实施方案

水土保持林实施方案为了有效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制定水土保持林实施方案至关重要。

水土保持林是指在山区、丘陵、沙化地区等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地方,通过植树造林、草本植被恢复等措施,保持土壤的肥力和水分,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一种重要方式。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水土保持林实施方案的具体内容和步骤。

首先,进行科学的区域划分和选址。

根据当地的地形地貌、水土条件、气候特点等因素,科学划分水土流失危险区、植被恢复区和重点保护区,确定水土保持林的建设范围和重点区域。

在选址时,要充分考虑当地的生态环境特点,选择适宜的树种和植被恢复措施,确保水土保持林的建设效果。

其次,进行土地治理和准备工作。

在确定好建设范围和选址后,需要对土地进行治理和准备工作。

这包括清除杂草、石头等杂物,进行地表平整和改良土壤等工作,为后续的植树造林和植被恢复工作做好准备。

同时,还需要进行水土保持设施的建设,如植物篱、沟渠等,加强土壤固定和水土保持效果。

接下来,进行植树造林和植被恢复工作。

根据当地的生态环境特点和土地条件,选择适宜的树种和草本植被进行植树造林和植被恢复。

在植树造林时,要注意树种的选择和配置,合理布局,保证树木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

在植被恢复方面,要注重草本植被的选择和种植密度,加强地表覆盖,减少水土流失。

最后,进行水土保持林的养护和管理。

水土保持林的养护和管理工作是水土保持林实施方案的重要环节。

这包括定期对水土保持林进行巡查和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加强水土保持设施的维护和修复,保证水土保持林的长期效果。

同时,还需要进行科学的管理和利用,合理安排林地的经营活动,保证水土保持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总的来说,水土保持林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面考虑当地的生态环境特点和土地条件,科学合理地制定具体方案和措施,加强养护和管理工作,确保水土保持林的长期效果。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林业碳汇发展实施方案

林业碳汇发展实施方案

林业碳汇发展实施方案一、目标与背景1. 为推动林业碳汇发展,减缓气候变化,提高碳排放吸纳能力,提出以下实施方案。

2. 该方案旨在加强林业碳汇的保护与管理,推广可持续林业经营模式,降低碳排放,提高林木生长速度,增加林木的蓄积碳含量。

二、政策与措施1. 制定林木保护政策,完善森林保护法律法规,加强对非法采伐和破坏森林资源的法律监管。

2. 建立碳交易市场,支持碳汇项目的发展,提供经济激励措施,吸引更多投资者参与碳汇业务。

3. 推广可持续林业经营模式,鼓励采用循环经济原则,减少森林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4. 增加林木种植面积,推动林木更新换代,加强对树种的选择与培育,提高林业碳汇的蓄积能力。

5. 加强采伐管理,实施可持续林业管理计划,合理控制采伐规模,确保林木生长与采伐的平衡。

6. 推动林业技术创新,研发节能减排、碳汇监测等新技术,提高林业碳汇的技术水平。

7.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林业碳汇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增强社会支持与参与。

三、落实与监测1. 成立林业碳汇发展实施方案落实和监测机构,负责方案的具体实施和效果监测。

2. 建立林业碳汇实施方案的监测体系,定期评估方案的实施情况,及时调整和改进相关措施。

3. 设立林业碳汇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方案的实施和碳汇项目的开展。

4. 提高林业管理人员的素质与能力,加强培训和知识更新,确保方案的顺利实施。

四、预期效果1. 提升林业碳汇能力,减缓气候变化,促进生态平衡,改善环境质量。

2. 增加林木蓄积碳含量,改善空气质量,提供更多生态服务。

3. 推动可持续林业经营,促进林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 增加碳交易市场的活跃度,促进碳汇项目的发展,吸引更多投资。

水土保持碳汇研究进展与趋势

水土保持碳汇研究进展与趋势

水土保持碳汇研究进展与趋势
钟小剑;吴娟;卢顺发;范跃新;孙杰
【期刊名称】《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24(40)3
【摘要】结合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现实需求,强调人的“工作”在碳汇实现方面的作用,提出水土保持碳汇概念、内涵等。

分析水土保持碳汇的机理探索与核算方法,并结合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林草措施、农耕措施等措施与碳汇之间的关系,介绍水土保持碳汇研究进展,探讨其未来发展趋势。

【总页数】6页(P40-44)
【作者】钟小剑;吴娟;卢顺发;范跃新;孙杰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研究所;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福建森林碳计量技术开发应用工程研究中心;福建省水土保持试验站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V122
【相关文献】
1.低碳经济与中国碳汇发展研究——基于森林碳汇、土壤碳汇和地质碳汇的讨论
2.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下水土保持碳汇的机理、途径及特征
3.2001—2021年中国湿地碳汇研究进展与热点趋势分析
4.基于CiteSpace的中国林业碳汇研究进展与趋势分析
5.深入推进水土保持碳汇工作提升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供给能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林业碳汇发展实施方案

林业碳汇发展实施方案

林业碳汇发展实施方案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突出,碳汇作为一种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受到了广泛关注。

作为我国重要的碳汇资源,林业碳汇的发展对于减缓气候变化、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制定并实施林业碳汇发展实施方案,对于推动我国林业碳汇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需要加强林业碳汇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通过建立健全的监测体系,加强对林木生长、林地土壤碳储量等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及时掌握林业碳汇资源的动态变化情况,为制定科学的保护和管理措施提供依据。

同时,加大对非法砍伐、滥伐等行为的打击力度,保护好每一棵树木,保障林业碳汇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其次,需要加强林业碳汇资源的培育和扩大。

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等项目,积极推动荒山荒地的绿化和植被恢复工作,扩大林业碳汇资源的规模和质量。

同时,加强对林木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推广优良树种,提高林木的生长速度和碳固定能力,为增加林业碳汇资源提供有力支撑。

再次,需要加强林业碳汇资源的利用和开发。

通过开展碳汇交易、碳汇金融等活动,激励林业碳汇资源的保护和增加。

同时,加强对林业碳汇资源的科研开发,推动碳汇监测技术、碳汇测算方法等方面的创新,提高林业碳汇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

最后,需要加强政策支持和国际合作。

制定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明确林业碳汇资源的产权和流转规则,为林业碳汇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政策支持。

同时,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合作交流,借鉴和吸收国际先进经验,推动我国林业碳汇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林业碳汇发展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对于推动我国林业碳汇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加强林业碳汇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培育和扩大、利用和开发,同时加强政策支持和国际合作,才能更好地发挥林业碳汇在减缓气候变化、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希望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能够推动我国林业碳汇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为构建美丽中国、美丽世界作出更大的贡献。

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下水土保持碳汇的机理,途径及特征

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下水土保持碳汇的机理,途径及特征

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下水土保持碳汇的机理,途径及特征
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下水土保持碳汇的机理、途径及特征
水土保持是指在水土流失过程中,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土地资源,改善水土环境,维持水
土资源的稳定性,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活动。

碳达
峰与碳中和目标下水土保持碳汇的机理、途径及特征,是水土保持的重要组成部分。

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下水土保持碳汇的机理,主要是通过改善水土环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促进碳汇的形成,从而达到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

水土保持活动可以通过改善水土环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促进碳汇的形成,从而达到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

具体来说,可
以通过植被恢复、水土流失治理、土地利用调整、植物改良等措施,改善水土环境,减少
温室气体排放,促进碳汇的形成,从而达到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

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下水土保持碳汇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植被恢复,通过植被
恢复,可以改善水土环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促进碳汇的形成,从而达到碳达峰与碳中
和目标。

二是水土流失治理,通过水土流失治理,可以改善水土环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促进碳汇的形成,从而达到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

三是土地利用调整,通过土地利用调整,可以改善水土环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促进碳汇的形成,从而达到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

四是植物改良,通过植物改良,可以改善水土环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促进碳汇的形成,从而达到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

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下水土保持碳汇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综合性强,水土保持
活动不仅要考虑碳汇的形成,还要考虑水土环境的改善,土地利。

林业碳汇项目建设情况汇报

林业碳汇项目建设情况汇报

林业碳汇项目建设情况汇报
近年来,我国林业碳汇项目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应对气候变化、改善生
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以下将就我国林业碳汇项目建设情况进行汇报。

首先,我国林业碳汇项目建设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各级政府加大了对林业碳汇
项目的支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项目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同时,各地积极探索适合当地实际的林业碳汇项目模式,推动了项目建设的快速发展。

其次,林业碳汇项目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通过大力推进造林绿化工程,加
强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有效提高了森林碳储量,减少了二氧化碳排放。

同时,林业碳汇项目也为农民增加了就业机会,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再次,林业碳汇项目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是项目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导致一些地区项目进展缓慢;二是一些地方存在林业资源过度开发和滥伐现象,影响了林业碳汇项目的长期效益;三是一些地方在项目建设中存在管理不到位、监督不力等问题,影响了项目的实施效果。

最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对林业碳汇项目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强对项目的监督
管理,推动项目建设取得更大成效。

我们将继续加大对林业碳汇项目的投入,加强对林业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推动林业碳汇项目建设迈上新台阶,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总之,我国林业碳汇项目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们将进一步加大对项目建设的支持力度,解决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推动林业碳汇项目建设取得更大成效,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水土保持碳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水土保持碳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水土保持碳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水土保持碳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指通过有效保护和恢复水土资源,促进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不断增值,实现碳汇生态产品的价值最大化。

水土保持碳汇生态产品指通过水土保持措施和生态工程实施,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土壤肥力、减少土壤侵蚀,从而促进碳的固定和封存。

实现碳汇生态产品的价值最大化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机制:一、制定政策和法律法规支持: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律法规,支持水土保持碳汇生态产品的发展和应用。

政策和法律法规可包括给予生态产品合理的价格补贴、设立碳交易市场以及推动水土保持技术和项目在各个产业领域的广泛应用等。

二、建立碳汇生态产品认证和溯源体系:建立碳汇生态产品的认证和溯源体系,明确生态产品的产地、生产过程和质量标准。

通过认证和溯源,能够保证生态产品的可追溯性和可信度,增加生态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附加值。

三、开展碳金融和碳交易:将水土保持碳汇生态产品纳入碳交易市场,开展碳金融业务。

通过碳交易,可以实现碳汇生态产品的价值变现,激励企业和机构参与水土保持工作,推动碳汇生态产品的供给和需求的平衡。

四、加强科研和技术支持:加强水土保持碳汇生态产品的科研和技术支持,推动水土保持技术的创新和应用。

通过科研和技术的支持,可以提高碳汇的效率和质量,增加生态产品的附加值。

五、开展宣传和推广:加大水土保持碳汇生态产品的宣传和推广力度,提高公众的认知和接受度。

通过宣传和推广,能够扩大碳汇生态产品的市场规模,提升其价值实现的潜力。

六、建立监测和评估体系:建立水土保持碳汇生态产品的监测和评估体系,及时了解生态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

通过监测和评估,能够保障生态产品的质量和效益,提高生态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信誉度。

以上是水土保持碳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相关内容,通过政策支持、认证溯源、碳金融、科研技术支持、宣传推广以及监测评估的方面的工作,可以有效地实现水土保持碳汇生态产品的价值最大化,促进可持续发展。

林业碳汇发展的实施方案

林业碳汇发展的实施方案

林业碳汇发展的实施方案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突出,碳汇作为一种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对于减缓气候变化,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林业碳汇作为碳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气候变化应对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制定和实施林业碳汇发展的实施方案,对于推动我国林业碳汇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和建设森林资源是林业碳汇的重要载体,加强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建设是发展林业碳汇的基础。

要加大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力度,严厉打击乱砍滥伐等违法行为,同时加大森林资源的再造林和抚育力度,不断提升森林资源的质量和数量。

二、推动森林碳汇管理和监测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的森林碳汇管理和监测体系是实现林业碳汇发展的重要保障。

要加强对森林碳汇的监测和评估工作,建立森林碳汇的台账和档案,推动森林碳汇的动态管理,确保森林碳汇的稳定和增长。

三、推进森林碳汇的经营利用发展林业碳汇不能仅仅停留在保护和管理层面,还要推进碳汇的经营利用,实现碳汇的经济效益。

可以通过开展碳汇交易,引导企业和个人参与碳汇的经营利用,推动碳汇产业的发展,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四、加强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是发展林业碳汇的重要保障。

要出台相关政策,推动林业碳汇的发展,同时加大对林业碳汇项目的资金投入,确保林业碳汇发展的顺利进行。

五、加强宣传和教育加强宣传和教育是推动林业碳汇发展的重要手段。

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大对林业碳汇发展的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公众对林业碳汇的认识和支持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林业碳汇发展的良好氛围。

总之,林业碳汇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推动我国林业碳汇的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和气候变化应对作出更大的贡献。

希望通过实施上述方案,能够推动我国林业碳汇的健康发展,为构建美丽中国作出更大的努力和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水土保持碳汇林建设与发展 作者:张国铸 来源:《安徽农业科学》2015年第05期

摘要全球变暖是当今世界所面对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森林可以通过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来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排放量,因此,碳汇林业的建设和发展已经作为改善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分析碳汇林发展现状、森林碳汇机制,提出了我国碳汇林发展的制约性因素和发展前景。

关键词碳汇林;发展现状;发展前景;制约性因素 中图分类号S18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5)05-154-02 作者简介张国铸(1961- ),男,河北清河人,高级经济师,硕士,从事水利与生态的研究。

收稿日期2014-12-31 近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逐年上升所引起的气候变暖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明显,解决温室气体带来的气候及生态环境变化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课题[1]。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碳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这个过程和机制实际上就是清除已排放到大气中二氧化碳的过程,因此,森林具有很强大的碳汇功能。目前,发展碳汇林业已受到全世界范围内的高度重视,我国也已将其作为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纳入到《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中。

1碳汇林发展现状 目前,国际碳汇林的发展已不只局限于植树造林,通过增加森林数量来减少大气中的碳含量,而是通过市场调控,将碳交易体制纳入到碳汇林建设中。一方面通过碳释放权的交易来控制和制约碳的释放量,另一方面,通过研究不同植物种间、树木不同林龄之间的的碳汇特性,选择优质碳汇树种进行造林,以增加森林的碳汇能力。在2000年前,大部分碳交易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但由于最近几年发展中国家和转轨国家对温室气体减排量的合同交易日益增加,且在美国、加拿大等国家逐渐出现了地方性碳交易体系,这将极大地推动整个温室气体交易市场的发展和完善,控制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排放量[2]。

在我国,近年来碳汇林业的发展日益受到重视。据专家估算,1980~2005年,我国通过持续不断地开展植树造林、控制毁林以及森林管理等活动,累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51.1亿t,全国森林净吸收的二氧化碳量相当于同期工业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8%,对减缓全球气候变暖作出了重要贡献[3]。2005年2月17日,我国国家林业局和意大利环境与领土部签署并实施的“中国东北部敖汉旗防治荒漠化青年造林项目”是《京都议定书》生效后我国首个碳汇造林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项目,在第一个有效期的5年时间内投资153万美元,在内蒙古敖汉旗造林0.3万hm2,使约2 500名当地农民和林场工人,特别是当地妇女受到生态教育和植树造林及碳汇管理的培训,并从项目中直接受益。目前,全国各地都在积极开展碳汇林营造和管理工作,以内蒙古为例,鄂尔多斯市200多家煤炭企业联合倡议,初步计划投入10亿元,在5年之内营造约0.667万hm2碳汇林。

近年来,对于碳汇林的研究成为我国学者研究的热点课题,我国连续50年的森林资源清查资料为碳汇林研究提供了最有效的基础数据。但由于我国森林类型复杂多样,且我国森林系统碳循环方面的基础研究比较薄弱,这导致了我国森林的碳汇量在研究估算中存在较多的不确定性,出现较大的差异。目前由于大多数学者对于森林碳汇功能的研究多见于单一树种的研究,不能将其作为推算整个森林系统的有效研究方法。

2森林固碳形式分析 森林固碳形式一般可分为直接固碳作用和间接固碳作用。直接固碳是指树木通过光合作用,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后变成有机碳固定在体内,并向大气中释放出氧气。树木体内碳的沉降量与其生长密切相关,当树木生长达到最旺盛时,碳沉降量达到最大;当森林达到成熟时,蓄积量达到最大,但此时树木的碳沉降作用最低。实践证明,对森林合理轮伐可以最大限度地增加森林的固碳速度,增大森林碳汇容量。除树木本身固碳外,林下植物及土壤也具有一定的直接固碳作用。间接固碳是指林产品固碳作用的延伸以及林产品替代其他材料在生产过程中节约能源,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3森林碳汇计量方法 森林碳汇计量方法是评价森林碳汇生态效益大小的基础,可为全面开展以碳汇为目的的森林经营和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近40年来,国内外很多专家在森林碳汇计量方法的研究方面提出了许多方法,主要包括生物量法、涡度相关法、蓄积量法、生物量清单法、驰豫涡旋积累法、箱式法[4-5]等。从大量研究成果看,不同计量方法研究的结果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从全球尺度而言,国外学者之间研究成果差异性较大;从国家尺度上而言,我国学者对于我国森林植被碳贮量的研究结果相对差异性较小,这可能是因为我国学者估算森林碳汇量的基础大多是国家森林资源调查数据。顾凯平等[6]基于我国第6次森林资源普查资料,以林分各树种为核算单元,以森林生物学结构的分子式为主要计量依据,得出我国森林的碳储量为5.50 Gt(1 Gt=109 mg)。王效科[7]、刘国华等[8]、方精云等[9]、赵士洞等[10]对我国森林碳储量的估计结果分别为3.72 Gt、4.19 Gt、4.45 Gt、5.41 Gt。

另外,受资料和数据的限制,大多数研究采用静态平衡分析法,其估算值也为某一事件点的静态估计,较少综合动态预测和评价。因此,采用合理的碳汇量估算方法,精确估算森林生态系统的碳汇量是目前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中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4气候变化与碳汇林的关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于2007年发布了《第四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预计未来每10年海平面将上升0.18~0.59 m,全球平均增温0.2 ℃,有些地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出现频率与强度均会增加。报告还指出,过去50年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与人类大规模使用石油等化石燃料导致温室气体大量增加密切相关。因此,有效控制人类活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源及排放量和增加二氧化碳的吸收量,即增加碳汇,是减缓和抑制气候变化的最有效措施。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以生物量的形式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这个过程就是“碳汇”。因此,森林以其巨大的生物量成为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在适应与减缓全球气候变化中,森林具有十分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5我国碳汇林项目的发展前景 (1)2005年,我国第六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森林面积1.75亿hm2,森林覆盖率18.21%,森林蓄积124.56亿m3。到2009年,我国森林面积1.95亿hm2,森林覆盖率达到20.36%,森林资源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在2009年联合国召开的气候变化峰会上,我国政府向国际社会承诺到2020年,我国森林面积比 2005年增加4 000万hm2,森林蓄积量增加13亿m3。由此可见,我国拥有大量的符合CDM碳汇项目的森林资源。

(2)从节能减排方面考虑,发达国家为了完成《京都议定书》所规定的二氧化碳减排指标,必定要在发展中国家大力开展林业碳汇项目。我国通过实施森林碳汇项目,即可引入大量国外资金发展我国生态林建设项目,同时还引进国外先进的森林管理技术,提高我国森林管理的技术含量。因此,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及林业发展现状,不断创新林业发展机制,必将促进我国森林碳汇项目的交易和市场的发展。

6我国碳汇林发展的制约性因素分析 (1)目前,我国学者对于森林碳汇功能、碳汇机制研究还不够深入,还不能为碳汇交易、经营等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2)国家林业机构和民间机构能够积极响应和落实碳汇林的建设,但社会大多数人对碳汇林的认识相对滞后,缺乏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这影响了碳汇林的建设和发展。因此,碳汇林的建设还需要在更高层面上积极推进。

(3)管理部门对资金的引导措施少,森林碳汇的收益不确定性较高。 参考文献 [1] CIAIS P,TANS P,TROLIER M,et al.A large Northern Hemisphere terrestrial CO2 sink indicated by 13C/12C of atmospheric CO2[J].Science,1995b,269:1098-1102.

[2] 王清,李青,李静,等.森林碳汇市场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J].山东林业科技,2006(6):88-90.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3] 李怒云.解读“碳汇林业”[J].中国发展,2009,9(2):15-16. [4] 郎奎建,李长胜.林业生态工程10种生态效益计量理论和方法[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0,28(1):1-7.

[5] CHANG H P,MICHAEL J.Contribution of China to the global cycle since the last glacial maximum Reconstruction from palaeovegetation maps and an empirical biosphere model[J].Tellus,1997,49(B):393-408.

[6] 顾凯平,张坤,张丽霞.森林碳汇计量方法的研究[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2(5):105-109.

[7] 王效科.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碳储量和生物质燃烧释放的含碳气体[D].北京: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1997.

[8] 刘国华,傅伯杰,方精云.中国森林碳动态及其对全球碳平衡的贡献[J].生态学报,2000,20(5):733-740.

[9] 方精云,刘国华,徐嵩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库[M].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1996. [10] 赵士洞,汪业勖,于振良,等.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R]//生态学的新纪元——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扬州:中国生态学会第六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科前沿报告会,2000.

责任编辑高菲责任校对李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