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 郭沫若诗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
人教版初一语文《郭沫若诗两首》教案

人教版初一语文《郭沫若诗两首》教案
初中频道提供大量初中生学习资料,在第一时间更新初中资讯。
以下是人教版初一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并运用缥缈、定然、珍奇、闲游、笼罩、疏星等词语。
2、了解新诗的特点及其郭沫若的创作。
3、反复诵读,理解诗歌内容并熟练背诵。
〖能力目标〗
1、体会诗歌形象鲜明、意境深邃的意趣和蕴含的思想感情。
2、学习和借鉴诗歌精练、生动的语言技巧和借助想像、联想的表现手法。
3、拓展阅读,对《星空》中的其他诗篇做一些泛读。
〖德育目标〗。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7课《郭沫若诗两首》学案 新人教版

郭沫若诗两首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3.、能分辨出联想和想象。
学习过程:前置作业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字音.缥缈()笼罩()鲛人()疏星()灯笼()隔()2.积累词语:缥缈:笼罩:疏星:鲛人:陈列:课堂探究1.诗人描写的牛郎织女的命运如何?它与传说的故事有何不同?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2.谈谈《静夜》中作者表现出的理想、愿望和情绪。
3.总结两首诗,看看写景和想象有什么样的联系?4.课内精读:《天上的街市》(1.第1节由街灯写到明星,这是运用的艺术手法,由明星想到“有美丽的街市”和“一些物品”,这又是运用的创作手法。
(2.本诗既有写实,又有想像,其中,第节是写实,第节是想像。
(3.诗中的牛郎织女与传说中的牛郎织女的命运有着明显的不同,作者为什么这样写?(4.诗的后3节连用四个“定然”和一个“定”字,有什么表达作用?(5.有的同学认为“不信,请看那朵流星”一句中的“朵”字使用不当,应改成“颗”字才准确,你认为呢?为什么?(6.从下面词组中选出一组,充分地展开联想和想像,编一个合理且生动的小故事。
(1)汉堡小蚂蚁红背包(2)月亮古树蜻蜓当堂检测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教你唱咯咯咯①今天这课上的,俩字儿:郁闷!②三分钟!就剩最后的三分钟!按照安全好的,由姜雨涵作小结,谈收获,这课就结束了,天衣无缝,完美无缺呀!偏偏这个时候,这个李冒儿,今天又举了手,我就知道他要坏事,可当着那么多听课老师的面,我又不能不点他。
果然,他大咧咧地站起来,说什么黄鼠狼是有害动物。
书上写的明明白白,黄鼠狼吃田鼠和玉米虫,是有益动物,我要他再读读课文,他直着脖子说:“黄鼠狼偷人类的鸡吃,是有名的‘偷鸡婆’,它就是有害动物!”我真恨不得扒了他的皮,当然,有那么多老师看着,我是不能扒他的皮的。
我只好咬咬牙说:“你的观点也不是没有道理,等下课以后我们再单独探讨,你看怎么样?”他眼角扫了扫后面听课的老师,脸憋得通红,坐下去了。
第27课《郭沫若诗两首》教案(人教版初一上)

第27课《郭沫若诗两首》教案(人教版初一上)执教:仙桃三中郑菊平教学目标:1.有感情朗读和背诵,体会音韵美。
2.品味诗句,感悟意境美。
3.感受诗的情感美。
4..明白得联想和想象,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1.感情朗读,体会诗歌制造的美好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
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利用多媒体制作课件,精心编辑文字、图片、动画、声音。
创设一个有诗情画意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爱好。
教学时刻: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盛夏的夜空,是那样的漂亮,那样的奇异,满天的星斗,熠熠生辉。
那儿,发生过多少漂亮的故事,演绎出多少动人的传奇!仰望星空,年少的你们,将会引发多少奇思妙想,激起多少次心驰向往?在87年前,一位伟大的诗人就在这辉煌星空的诱发下,写下了一首充满浪漫主义的诗篇--«天上的街市»,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那梦幻的世界,感受那份漂亮与新奇!①请一同学介绍作者。
②齐读学习目标。
二:感知音韵美:这是一首专门美的诗,语言优美亲切,节奏舒缓,让我们在朗读中去发觉她的美。
1.播放配乐朗读«天上的街市»。
2.第一段朗读学习例如。
【灯片】学生按照方法,自行练习。
找两学生读给大伙儿听听。
及时鼓舞。
3.学生给后面的三节诗试着划分音节,找出重音。
4.学生谈后面各节诗应该如何读。
教师点拨。
【后三节朗读要领】教师讲如何读好每一句诗,并演示;学生跟读,仿照,体会,再反复朗诵。
第一节:突出诗的〝神〞、〝奇〞的意境。
①用叙讲故事的语气,轻慢地朗读〝远远的街灯〞五个字,重音放在〝街灯〞上,〝明了〞那么要读得轻快,表现出一种惊喜。
②读〝看起来〞时要略停,表示诗人在展开奇异的联想,再用较缓的语调读下去,重音落在〝明星〞上,因为〝明星〞与〝街灯〞相衬托,又差不多上光明的象征。
③三、四句的读法与一、二句差不多相同。
第二节:突出天上〝漂亮的街市〞。
①读第一句,语调要轻缓优美,〝我想〞要稍稍拖长,重读〝缥缈〞和〝空中〞,表示强调,看起来沉醉在离奇精妙的幻想之中。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语文第27课《郭沫若诗两首》教案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语文第27课《郭沫若诗两首》教案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2、理解诗中联想和想象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3、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品味诗歌优美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2、理解诗中联想和想象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教学设想:本文是两首想象力丰富的现代诗歌,意境优美。
因此教学中要充分引导学生去朗读,在读中感悟诗歌的感情,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所以在创设情境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完成本节教学内容。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请闭上眼睛想如果在群星璀璨的夜晚,我们仰望天空,你会想到什么?(学生想象后回答)不错,夜空带给我们许多神奇的传说,夜空令人禁不住心驰神往。
今天,我们跟随着著名诗人郭沫若先生一起步人《天上的街市》,感受诗人所追求的那份美丽,那份新奇。
二、整体感知:1、走近作者、作品,字词:(学生班内交流,教师出示课件补充)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我国著名的诗人、作家、学者。
他的著作很多,有话剧《屈原》等,诗歌的代表作是诗集《女神》和《星空》。
《天上的街市》选自诗人第二部诗集《星空》。
1921-1923年,郭沫若三次从日本回国。
这时,“五四”运动高潮已过,中国正处于军阀混战时期。
面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那“冷酷如铁!黑暗如漆!腥秽如血!”的黑暗现实,郭沫若感到极大的愤怒,苦闷感伤,但他并没有悲观失望,依然不倦的探索和追求。
就是这一时期,1921年10月24日,作者写下了《天上的街市》。
缥(piāo)缈(miǎo):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2、学生试读并用铅笔标记节奏划分。
与教师课件出示节奏划分对比同时听配乐范读。
天上的街市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语文第27课《郭沫若诗两首》教案

人教新标七年级上语文第27《郭沫若诗两首》教案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2、理解诗中联想和想象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3、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品味诗歌优美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2、理解诗中联想和想象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教学设想:本文是两首想象力丰富的现代诗歌,意境优美。
因此教学中要充分引导学生去朗读,在读中感悟诗歌的感情,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
学生是堂的主体,所以在创设情境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完成本节教学内容。
教学时数:2时教学过程:第一时一、导入:请闭上眼睛想如果在群星璀璨的夜晚,我们仰望天空,你会想到什么?(学生想象后回答)不错,夜空带给我们许多神奇的传说,夜空令人禁不住心驰神往。
今天,我们跟随着著名诗人郭沫若先生一起步人《天上的街市》,感受诗人所追求的那份美丽,那份新奇。
二、整体感知:、走近作者、作品,字词:(学生班内交流,教师出示补充)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我国著名的诗人、作家、学者。
他的著作很多,有话剧《屈原》等,诗歌的代表作是诗集《女神》和《星空》。
《天上的街市》选自诗人第二部诗集《星空》。
1921-1923年,郭沫若三次从日本回国。
这时,“五四”运动高潮已过,中国正处于军阀混战时期。
面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那“冷酷如铁!黑暗如漆!腥秽如血!”的黑暗现实,郭沫若感到极大的愤怒,苦闷感伤,但他并没有悲观失望,依然不倦的探索和追求。
就是这一时期,1921年10月24日,作者写下了《天上的街市》。
缥(piā)缈(iǎ):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2、学生试读并用铅笔标记节奏划分。
与教师出示节奏划分对比同时听配乐范读。
天上的街市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郭沫若诗两首》教案三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郭沫若诗两首》教案三篇①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②了解这两首诗的写法和风格。
③理解诗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和想像的水平。
④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①有感情地朗读。
②理解诗歌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培养联想和想像的水平。
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课前准备老师:准备投影仪、录音机、磁带(提琴曲《梁祝》、钢琴曲《星空》)学生:了解相关牛郎织女的故事传说,有条件的查阅这两首诗的创作背景。
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天上的街市》二、教学设计1、导入新课夜晚,我们仰望天空,群星璀璨,那里,发生过多少美丽的故事,产生过多少神奇的传说,令人禁不住心驰神往。
今天,我们跟随着诗人郭沫若先生一起步人《天上的街市》,感受诗人所追求的那份美丽,那份新奇。
2、朗读课文,先从整体上了解诗歌内容①教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朗读节奏、重音,并出示投影(朗读节奏与重音),播放背景音乐:提琴曲《梁祝》部分,创设一种美好的情境。
(也能够播放课文录音带)②学生按投影提示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a.全诗共四个小节,哪些是写实的,哪些是写想像的?b.请你概括出诗人所想像的内容及想像过程。
③全班讨论以上两个问题。
因为这两个问题都比较简单,所以很快老师能够明确:a.第一节是写实的,第二~四节是写想像的。
b.诗人想像了牛郎织女在天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3、想像过程(板书):街灯}→天上的美丽街市一街市上陈列的珍奇物品→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明星4、探究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情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品味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①教师投影出示问题组,学生小组讨论,然后转入全班讨论。
a.课文中想像的牛郎织女的生活跟神话故事中的牛郎织女的生活有什么不同?是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b.诗人为什么要实行这样的想像,要对传说中的故事情节做这么大的改动?这种想像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c.诗中反复出现的“定然”“定”有什么作用?这个环节的讨论能够协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所表达的主题。
人教版七年级上《郭沫若诗两首》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郭沫若诗两首》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次教学内容为人教版七年级上《郭沫若诗两首》。
二、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郭沫若诗两首》,使学生了解和感受现代诗歌的艺术魅力;2.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能力;3.能理解、朗读出生词和生字;4.能够看懂和理解诗歌的意思,领会语言的韵律和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理解《郭沫若诗两首》的意思;2.领会语言的韵律与情感。
难点1.理解怎样朗读诗歌,体会语言的韵律;2.熟记生词和生字。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分组教学和课堂互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过程1. 预习和导入学生们课前可自主阅读《郭沫若诗两首》,备课老师可选择适宜的教学导入方式,引导学生们进入本课内容。
2. 正式学习1.教师先介绍一下《郭沫若诗两首》的背景;2.教师带领学生读一遍诗,让学生大致明确诗歌大概的意思;3.教师分组让学生大声朗读一遍诗歌,重点是朗读语音和语调;4.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并简单介绍各组的讨论成果;5.教师带领学生们再读一遍诗,并加深学生们对诗歌意思的理解。
3. 课程总结与反思教师总结这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六、教学评价方法本节课采用简单的课堂互动和小组讨论等方法来评价学生的掌握程度,同时教师也会根据学生的表现综合评价。
七、教学效果反馈老师可以通过课后的作业及练习,评估学生学习《郭沫若诗两首》的效果。
同时可以询问学生的学习感受和建议,为下一次的教学做好充分准备。
八、结语通过本次教学,让学生们更深入地了解和感受了现代诗歌的韵味与风采,也提高了他们的阅读和解读能力。
希望学生们在以后的课程中能够继续保持学习的热情,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郭沫若诗两首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郭沫若诗两首教案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郭沫若诗两首》教案三篇©篇一一、教学目标①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②了解这两首诗的写法和风格。
③理解诗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④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①有感情地朗读。
②理解诗歌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课前准备老师:准备投影仪、录音机、磁带(提琴曲《梁祝》、钢琴曲《星空》)学生:了解关于牛郎和织女的故事和传说,有条件查一下这两首诗的创作背景。
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天上的街市》二、教学设计1、导入新课夜晚,我们仰望天空,群星璀璨,那里,发生过多少美丽的故事,产生过多少神奇的传说,令人禁不住心驰神往。
今天,我们跟随着诗人郭沫若先生一起步人《天上的街市》,感受诗人所追求的那份美丽,那份新奇。
2、朗读课文,先从整体上了解诗歌内容①教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朗读节奏、重音,并出示投影(朗读节奏与重音),播放背景音乐:提琴曲《梁祝》部分,创设一种美好的情境。
(也可以播放课文录音带)②学生按投影提示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a.全诗共四个小节,哪些是写实的,哪些是写想像的?b.请你概括出诗人所想像的内容及想像过程。
③全班讨论以上两个问题。
因为这两个问题都比较简单,所以很快老师可以明确:a.第一节是写实的,第二~四节是写想像的。
b.诗人想像了牛郎织女在天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3、想像过程(板书):街灯}→天上的美丽街市一街市上陈列的珍奇物品→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明星4、探究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情全班带着感情读课文,进一步品味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①教师投影出示问题组,学生小组讨论,然后转入全班讨论。
a.课文中想像的牛郎织女的生活跟神话故事中的牛郎织女的生活有什么不同?是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b.诗人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想像,要对传说中的故事情节做这么大的改动?这种想像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c.诗中反复出现的“定然”“定”有什么作用?这个环节的讨论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所表达的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7课郭沫若诗两首》教案
学习目标:
1.理解联想和想象的作用,体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2.训练联想力和想象力。
3.指导朗读,背诵全诗。
教学方法:
1.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指导朗读,背诵。
2.分析理解诗中对牛郎织女生活的想象。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神话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吗?
生:简述故事的梗概。
师: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想一想牛郎织女在天上过的生活怎么样?
生:自由答,师总结:不自由、不幸福(板书)
2、师:朗读课文,要求学生听后说说在这首诗中描述的牛郎织女的生活是怎样的?生:回答上述问题,师总结:自由富足幸福
3、师:诗人为什么会产生如此的想象呢?让我们来进一步去欣赏这首现代抒情诗,(板书课题)
神》,《星空》等。
5、师:再回过头来看刚才的问题,诗人在诗中描述的牛郎织女的生活状况为什么和神话中的完全相反呢?这要我们结合作者写诗的背景来看。
本诗写于1921年,“五四”运动高潮已过,中国处于北洋军阀混战时期,作者当时从日本回到祖国,目睹社会的黑暗,思想上有些感伤,但并不绝望,仍然执著的寻求光明和理想。
就是这一时期,1921年10月24日,作者写下了《天上的街市》。
明确:冷酷、黑暗、腥秽战乱、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
6、师:不难看出诗人写这首诗的用意是什么?
生:自由答,师作总结:对自由,富足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板书)
二、朗读诗歌
1、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体会这首诗在阅读时的节奏和语调。
生:自由答后,师总结,节奏:舒缓;语调:轻松、柔和
2、小组读,男生读,女生读,全班齐读,个人读。
师点评指导朗读技巧。
3、分析第一节:师:郭沫若说过:“诗的职责全在抒情。
”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要抒发某种特殊的情感,必须借助于生活中的某种特定的景物作为依附,在第一个诗节里诗人借助了什么景物?
生:自由答,师总结作板书:
2、师:诗人描绘了哪两个实实在在看到的景?地上的街灯是明星吗?天上的明星是街灯吗?这里作者用了一个词“好像是”并不真正是,这种由实际存在的事物想到与它相似相关的其它事物的心理过程叫联想。
师:第一节诗中实际存在的事物是看到的“地上的街灯”和“天上的明星”,然后由地上的街灯联想到天上的明星,看到天上的明星想到地上的街灯,我们看“街灯”和“明星”的相似之处有没有表现出来?在文中画出来。
生:自由答,师板书见上
3、分析二、三、四节。
师:下面我们接着看诗,既然天上的明星好像街灯, 作者很自然地想
织女
师板书:
联想想象明确:第一小节是联想,第二、三、四小节是想象出来的。
(天上真的能有
街市吗?牛郎能骑着牛儿来往吗?织女能提着灯笼在走吗?不能,这些都是作者美丽的想象。
)
师:这种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叫想象。
联想和想象是文学创
作中最必须具备的能力。
我们要注意培养这种能力。
师:在诗人的想象中牛郎织女的生活是自由,富足和幸福的。
诗中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的? 生:可以用文中的诗句回答.
4、师:在黑暗中的人们对光明和幸福的向往是强烈的, 我们从诗中的那些用词中可以看出来?
生:“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中的“定然”,别外还有其他诗句中的“定然”。
师:最后诗人又巧妙地把想象中的景象与实景联系起来,大家看看是哪几句? 这样写有什么
好处?
生:讨论后,师明确:“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 是他们提着灯
笼在走。
”这样写与诗的开头作者由现实展开想象到结束由想象回到现实形成照应,诗的结
构更加完美。
4、指导理解联想和想象
1、联想:是由一个事物想到了另一个事物的过程,两者之间一定有相关或相似的地方。
比如:我打开抽屉,看到了笔记本,就想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从而引出了什么?
又如比喻:十五的月亮象什么?……
初五的月亮象什么?……
2、想象:就是在你原来看到的、听到的基础上,你又创造性的想出新的形象来。
比如:世界上既没有孙悟空,也没有____,既没有林妹妹,也没有____,这些形象
是作者在现实基础上想象并创造出来有。
三. 指导背诵, 小组展示,学生自结。
四. 推荐作业:
1、背诵这首诗。
第二课时
静夜
一、教材简析
《静夜》是初中三册的一首具有古典诗歌韵味的新诗,是郭沫若五四以后的作品。
面对
当时中国的现实,诗人感到失望、痛苦、苦闷。
第一节写实,语言简练,对仗工整,琅琅上口,词句贴切,描绘了一幅动态、柔和、宁静、朦胧的静夜景,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流露
出淡淡的愁伤;第二节想象,以设问开始,以反问结束,联想一幅凄婉动人的鮫人对月流珠
的图景,抒发追寻情,表达了忧国情、爱国情。
通过本诗的学习,使学生体会诗人所表达的
情感,领悟诗歌的意境,丰富想象,陶冶情操,获得美的享受。
二、教学目标
1.能力目标:使学生体会联想和想象的表现作用,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学习诗的凝炼,含蓄的语言及修辞方法;学习朗读,培养对诗歌的爱好。
2.情感目标: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体会诗人所饱含对光明、理想、祖国的情感,陶冶自已
的情操,进而达到纯熟的境界。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使学生体会诗所饱含对光明、理想、祖国的情感
2、使学生理解诗的凝炼、含蓄的语言以及修辞手法
难点:使学生体会联想和想象的表现作用,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静夜》。
同学们能背一背《静夜思》这首古诗吗?
学生回答:能
现在请一位同学有节奏、有感情的背诵李白的《静夜思》
问:诗人看见了什么?(月光)诗人由月光联想到什么?(白霜、故乡)李白思的是什么?(故乡、亲人);郭沫若的《静夜》与李白的《静夜思》都表达了一种在静谧的夜晚中的感情流露,那郭沫若的诗又表达了怎么样的情怀呢?请大家打开书。
2.老师纠正字音、重音、节奏。
附板书:模糊(mó)(hu), 鲛(jiāo),怕会有/鲛人在岸
3.学生自由朗读
分组讨论,自由、合作、探究地学习,想想哪些是写实的诗句?哪些是想像的诗句?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师生讨论归纳,板书
4.老师融情于景的激情范读。
问:①听了老师的朗诵,你们感悟到了什么旋律?(学生讨论、归纳:忧伤、迷惘、追寻……)②哪些诗句充满了忧伤?(学生讨论、归纳:月光淡淡、笼罩着村外的松林、白云团团、漏出了几点疏星)
③请同学们用散文笔法叙说书中的静夜景,(学生讨论、归纳:淡淡的月光就是淡淡的忧愁,故乡的松林啊,依稀在梦中,点点落在笔下,可能身处他乡的缘故,仿佛看到了故乡的月光、松林、白云、疏星、勾起了诗人对故乡亲人的思念。
因此,这几句要念得充满了淡淡的忧愁)请同学们带着淡淡的愁伤齐读第一节
④哪些诗句充满了迷惘、追求?(天河何处?远远的海雾模糊。
怕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老师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凄婉的鲛人流珠。
讨论、归纳:异乡的月光令人思接万里,故乡的印象充满了淡淡的愁伤,为什么?诗人联想到那银亮壮观的天河被海雾笼罩、隔断、感到困惑、迷惘、追寻,这里的天河指银河吗?不,是诗人所热爱的美丽的祖国。
祖国灾难深重,令诗人痛心忧伤,诗人怕祖国的前途茫茫,想到多情的海雾似有泣——远远的海雾模糊,由此,又产生了一个令人痛心的想象——怕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
⑤鲛人真的是指鱼吗?这泪为什么而流呢?
师生讨论、归纳:鲛人指的是诗人这类爱国青年,他们看到祖国的现实,天河的无处寻觅,只能遥望茫茫的大海,像伤心的鲛人伫立岸边,对月深思,思乡泪、爱国泪、忧心泪,化成一行行诗行,这也可视为诗人的“流珠”吧?这也可视为诗人眷怀祖国,感怀世事的心灵投射吧?
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情感朗读第二节,读出联想的迷惘追求。
5.学生范读,审美陶情,融为一体
学生领悟了诗的旋律,意境,张开想象的翅膀,一遍比一遍读得入调,体会亲切,在反复的诵读中,欣赏景物,陶冶情操,感悟了诗中的情感,这样的情感怎么说呢?(学生讨论、归纳)
板书:表达了诗人忧国思乡之情
6.全班齐读全诗,赏析写作特色
学生在有感情朗读中,揣摩作者的语言。
叠韵词“淡淡”“团团”写出景物的朦胧美,
令人感到淡淡的愁伤;动词“笼罩”,以动衬静,写出动态、柔和、宁静、朦胧的夜景;“疏”与“漏”的照应,写出了几颗星透过云层无意而自然显露出来,让人看到一丝光明;“怕”字写活了海雾似有情似有泣,诗人的忧与爱感动海雾中的鲛人,使人领悟到鲛人流的不是泪,而是心血、真情,语言精练、含蓄、深刻,表达得淋漓尽致。
学生在朗读中,理解了诗人修辞的妙用,第二节以设问开始,以反问结束,令人悬念在心,言尽而意未尽;诗人引用鲛人的典故,显得凄婉动人,真切表达了诗人忧国思乡情。
五、作业:收集信息,拓展学习
让学生课外收集郭沫若的诗集,如《女神》、《星空》等;赏析他的《夕暮》;阅读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孙莉的小说《荷花淀》,体会现代作品中写月光、月影、月色的妙笔。
六、板书设计。
月光海雾
写实松林联想天河想象表达诗人忧国思乡之情
白云鲛人
疏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