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着面具表演

合集下载

傩戏:藏在大山深处的远古回音

傩戏:藏在大山深处的远古回音

芙蓉国里傩戏:藏在大山深处的远古回音胡邦建湖湘文化之光——湖南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读“咚咚锵,咚咚锵……”在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县贡溪乡天井寨,每逢重大节日及旅游旺季,寨子里的一些村民都会戴上面具,登上戏台,为乡亲和游客表演一出地道的侗族傩戏“咚咚推”。

天井寨,怀化境内一个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却因侗族傩戏而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熟知。

侗族傩戏流行于天井寨,因演出时在“咚咚”(鼓声)、“推”(一种中间有凸出的小锣声)的锣鼓声中跳跃进行,故又名“咚咚推”,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是侗族农耕文明的产物。

2006年,侗族傩戏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源于民间生活的戏剧“活化石”傩,是一种以驱瘟避疫为目的的祭祀活动,起源于原始宗教中的巫,最初是为了驱鬼逐疫。

由于举行仪式时,巫师口中发出“傩傩”的连声,便把这种仪式称之为傩。

傩戏源于远古时代,早在先秦时期就有既娱神又娱人的巫歌傩舞。

明末清初,各种地方戏曲蓬勃兴起,傩舞吸取戏曲形式,发展成为傩堂戏、端公戏。

傩戏于康熙年间在湘西地区形成后,由沅水进入长江,向各地迅速发展,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艺术风格。

傩戏的演出剧目有《孟姜女》《庞氏女》《龙王女》《桃源洞神》等,此外还有一些取材于《目连传》《三国演义》《西游记》故事的剧目。

由于历史背景和所接受的艺术影响不同,傩戏分为傩堂戏、地戏、阳戏三种。

地戏是由明初“调北征南”留守在云南、贵州屯田戍边将士的后裔屯堡人为祭祀祖先而演出的一种傩戏,没有民间生活戏和才子佳人戏,所演都是反映历史故事的武打戏。

而阳戏则恰恰相反,它是端公法师在作完法事后演给活人看的,故以演出反映民间生活的小戏为主,所唱腔调亦多吸收花鼓、花灯等民间小戏。

傩戏的分布十分广泛,湖南、湖北、四川、贵州、陕西等地都有,但侗族傩戏却主要流传于新晃县贡溪乡天井寨。

贡溪乡位于新晃县南端,境内山坡众多。

贡溪有唐代相关传说故事,但是侗傩却并非产生于此地。

据当地龙、姚姓族谱记载,从明永乐年间,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的龙姓家族迁徙至天井寨,姚姓家族由新晃县境新寨迁往贡溪田家寨,后又迁往天井寨,傩文化也随之而来。

川剧变脸知识介绍

川剧变脸知识介绍

川剧变脸知识介绍
川剧变脸是中国川剧中一种独特的表演技巧,以其快速换脸的方式而闻名。

下面是对川剧变脸的一些介绍:
1. 起源:川剧变脸起源于四川地区的川剧艺术形式,起源时间约在明末清初。

传说变脸技艺最早源于秦腔,后来发展成为川剧的独特表演方式。

2. 表演方式:川剧变脸表演者通常戴着面具,通过手指在面具上轻轻一扣,面具就会瞬间变换颜色或图案,从而以极快速度展示不同的情绪和角色。

3. 变脸道具:川剧变脸的主要道具是不同样式的面具。

面具一般由玳瑁或竹制成,裁剪成面相各异的形状。

每个面具都有特定的颜色和图案,代表着不同的情绪和角色。

4. 技艺传承:川剧变脸是一项高超的技艺,对演员的手指灵活度、表演力及心灵力都有较高的要求。

传承川剧变脸的方式通常是秘传,只有特定的专业演员才能学习和继承这一技巧。

5. 变脸的意义:川剧变脸以其神秘而迅捷的变化方式,吸引了许多观众。

变脸的不同颜色和图案代表着不同的情绪和角色,使观众更能够了解和感受到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

总之,川剧变脸是中国传统戏曲中一种独特的表演技巧,通过快速换脸的方式展示剧中人物的情绪和角色。

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中国国内外都享有很高的声誉。

日本的面具戏剧 —— 能乐

日本的面具戏剧 —— 能乐

日本的面具戏剧——能乐————————————————————————————————作者:————————————————————————————————日期:日本的面具戏剧——能乐-音乐论文日本的面具戏剧——能乐谢佳音不知读者朋友们是否听说过“ 傩舞”?这是流行在我国江西、湖南、湖北和广东等地的一种汉族民间舞蹈,俗称“鬼戏”或“跳鬼脸”。

人们之所以给它起这样的名字,是与它的表演形式联系在一起的:人们身披兽皮,头戴各种各样的鬼脸面具,手持戈盾,嘴里吼出“傩、傩”的声响,跳着各种驱鬼、祭祀的傩仪式舞蹈。

在日本,也有一种与傩舞的表演相似、同样带着面具演出,但是内容和意义却不同的戏剧艺术形式——能乐。

乍一听“能乐”一词,似乎有些抽象。

什么叫“能”乐?难道还有“不能”之乐吗?“能”一字在日语里有着“具有才能或技能”的意思,如此看来,“能乐”也确实是“有能之人”才能为之的表演。

能乐,与歌舞伎、狂言、人形净琉璃并称为日本的四大古典戏剧,它是日本传统文化中神秘而古老的存在,是日本古典艺术中一朵美丽的奇葩。

2001年5月18日,能乐和我国的昆曲一起入选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世界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

能乐的历史,要追溯到公元8世纪从中国传入的散乐,散乐对日本的民众艺能田乐和猿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总体说来,能乐的形成和发展先后经历了公元8世纪~公元14世纪的日本奈良时代到镰仓时代的“形成期”、公元1 4世纪中后期的南北朝时代的“发展期”、公元1 5世纪室町时代到江户时代的“转型期”、明治维新到二战结束时的“曲折发展期”和二战之后的“保护期”。

在能乐的发展过程中不得不提两父子:观阿弥和世阿弥。

1333年的日本室町幕府时代,伊贺国山田村的一个贵族后裔家庭里一个男孩呱呱落地了,信奉佛教、崇奉观世音菩萨的家长给这个孩子取名“观世丸”。

在这个三代从事能乐表演的家庭里,男孩的命运注定与能乐扯上了关系,艺名“观阿弥”的观世丸,把田乐的歌舞吸收进了猿乐中,去除了猿乐中的滑稽表演,创立了集美术、戏剧舞蹈与音乐为一体的能乐。

小学语文:14、阅读材料:江西傩舞(苏教版六年级上)

小学语文:14、阅读材料:江西傩舞(苏教版六年级上)

阅读材料:江西傩舞“傩舞”大都是戴着面具表演的舞蹈,其历史久远,早在三千年前的商周时代已有此活动;周代,并有“国傩”、“乡人傩”之分。

这种古老的面具舞在今日的许多民族中仍有遗存。

如江西、安徽、湖南、贵州、云南、广西、四川的傩舞、傩戏;壮、瑶、毛南、仫佬、苗、彝等民族的傩舞等形式,都已形成浓郁的地域、民族色彩。

例如:江西的傩舞中有表现盘古开天地的“开山神”,反映劳动生活的“绩麻舞”;安徽的傩舞,有的还踩上高跷、戴上面具表演,保持着祭祖、祀福、驱邪等遗意。

师公舞是其表现形式之一,虽然是表现自然界的神灵、本民族神祗以及道教的神仙人物的神威神力,但多融入了较多现实生活的情趣。

如瑶族的师公舞中有“女游舞”,表现海龙王的三公主游出千层海浪后,化作瑶族少女起舞的故事;毛南族把师公舞称作“条套”,舞蹈中有“土地配三娘”,表现土地(民间信仰的神祗)向三娘求爱的内容。

在一些山村演出时,由于演出的场地狭小,观众又多在四周的坡地上,因此,演员要把面具戴在额头前,以便观赏。

藏族、蒙古族名为“羌姆”、与“查玛”的面具舞蹈,是藏传佛教(喇嘛教)的寺庙舞蹈形式(俗称:跳神),它有弘扬宗教的含义,又是悦神、娱人的盛大乐舞活动,它们与古傩都有着深远的源流关系。

北京雍和宫也是藏传佛教的寺庙,其寺庙舞蹈则称为“跳布扎”(俗称“打鬼”)。

清代,每年农历除夕雍和宫要派184名喇嘛到宫廷内中正殿前院内演“跳布扎”、念《护法经》,为清帝及宫廷除祟祈福;正月最后一天,在雍和宫举行盛大的跳布扎活动。

直至本世纪50年代初,雍和宫仍有这种活动,且已融入满、汉文化的色彩。

此外,如第一章所述,东巴舞(及舞谱)也是原始信仰的遗存……,凡此都寄寓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故得以代代流传。

中国古代大傩祭典中的仪式舞蹈,后世逐渐发展成娱乐性的民间舞蹈。

广泛流行于江西、湖南、湖北、贵州、安徽、山东等地。

各地区有不同的名称,如鬼舞、跳傩、傩戏、傩堂戏等,也有名之为跳神的。

面具在表演艺术中的作用

面具在表演艺术中的作用

面具在表演艺术中的作用面具,作为一种特殊的道具,一直以来在表演艺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无论是古代的戏曲、舞蹈,还是现代的戏剧、电影,面具都以其神秘、具有象征意义的特点,为表演艺术注入了独特的魅力。

本文将探讨面具在表演艺术中的作用,并从戏剧、舞蹈和电影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面具在戏剧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在古代的戏曲中,面具被广泛应用于京剧、豫剧等各种剧种。

面具的使用可以帮助演员更好地塑造角色,使观众更容易辨认和理解角色的性格特点。

比如,在京剧中,红色面具通常代表忠诚正直的人物,黑色面具则象征狡诈阴险的人物。

这些面具的使用不仅增强了角色的视觉效果,还使观众更容易理解剧情发展。

此外,面具还可以帮助演员隐藏自己的情感,使演出更加专注和精彩,让观众更好地投入到戏剧的世界中。

其次,面具在舞蹈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舞蹈是一种通过身体语言传达情感和意义的艺术形式。

而面具的使用可以使舞蹈更加富有戏剧性和表现力。

比如,在古代的中国舞蹈中,舞者经常佩戴面具来扮演神明或者动物的形象。

这些面具不仅增加了舞蹈的视觉效果,还可以帮助舞者更好地表达角色的特点和情感。

此外,面具还可以帮助舞者隐藏自己的面部表情,使舞蹈更具神秘感和艺术感染力。

最后,面具在电影中的应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电影作为一种集合了戏剧、舞蹈、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综合性表演艺术,面具的使用可以为电影注入更多的艺术元素和想象力。

比如,在著名的电影《永远的忠诚》中,主人公佩戴着一副铁面具,这个面具不仅成为了电影的标志性形象,还象征着主人公内心深处的痛苦和坚韧。

通过面具的使用,电影成功地传达了主题的情感和意义,使观众对角色产生了更深的共鸣和思考。

综上所述,面具在表演艺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无论是在戏剧、舞蹈还是电影中,面具的使用都可以帮助演员更好地塑造角色,增强作品的视觉效果,以及传达情感和意义。

面具不仅是一种道具,更是一种艺术形式,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和象征意义,为表演艺术注入了独特的魅力和深度。

虎皮面具花式操作方法

虎皮面具花式操作方法

虎皮面具花式操作方法
虎皮面具是一种特色面具,可以用于舞台表演、化妆舞会和服装派对等场合。

下面是虎皮面具的一些花式操作方法:
1. 着装:在戴上虎皮面具之前,请确保头发整齐,将头发束起或戴上帽子,以确保面具的稳固性。

最好选择与面具搭配的服装,例如搭配虎纹或黄色的服装,以增加整体效果。

2. 确保合适:根据个人的脸型和头围,调整面具的头带,使其紧密贴合脸部。

面具必须稳固地固定在头上,以免在移动或舞蹈时掉落。

3. 表达情感:虎皮面具有多种表情,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和场合选择不同的表情搭配。

例如,可以露出微笑、吼叫或咆哮的表情,让面具栩栩如生。

4. 增加动作:虎皮面具的特点是可以通过动作来增加其立体感。

可以模仿虎的动作,如张嘴、抬头、伸舌头等来表演。

记住,在进行动作时,要保持平衡和稳定,以免摔倒或伤到自己或其他人。

5. 营造氛围:虎皮面具的花式操作还包括创造一个适合的舞台和背景。

可以选择搭配虎皮面具的音乐、灯光和道具,以营造出一个有趣而生动的氛围。

最重要的是,使用虎皮面具时要确保安全。

避免在拥挤或狭窄的地方使用面具,
以防止碰到其他人或物品。

并且,如果感到不舒服或呼吸困难,应立即摘下面具并寻求帮助。

傩舞的原生态艺术特色

傩舞的原生态艺术特色

傩舞的原生态艺术特色江西南丰傩舞历史悠久,形式多样。

本文对传统南丰傩舞舞蹈动作的特点、服饰的艺术特色、音乐的风格、形式、种类及南丰傩舞面具形成的渊源和规律进行整理和分析,阐述南丰傩舞鲜明地方风格和独特神韵特色的同时所表现出的艺术特征。

江西南丰傩舞文化历史悠久,傩风盛行。

与周边省市的傩文化相比,南丰傩舞更古老稚拙,更粗犷豪放,更具原生态特征。

它们大多保存了古老的驱疫逐鬼的祭祀内容,融合了明清时期社祭中娱神乐人的习俗,渗透了社祭的神人角色,显示出了传统的科举进仕文化主题和人文精神的内涵[1](P141-145)。

南丰傩舞的这种历史渊源和浓郁的原生态性质,决定了它在动作、服饰、音乐、面具等方面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

一、南丰傩舞的舞蹈艺术特色南丰傩舞的舞蹈形式,有大傩仪式舞和大傩娱乐舞两种。

大傩仪式舞不多,大傩娱乐舞主要是借娱神而娱人,分为单人舞和多人舞。

单人舞,由一人表演、结构完整、塑造人物并抒发人物内心感情。

多人舞,大多由两人以上表演、结构完整、有独立主题、内容和一定的情节。

不管是大傩仪式舞还是大傩娱乐舞,也不管是单人舞还是多人舞,其舞蹈特色都十分鲜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戴面具表演。

面具是古傩的主要特征,南丰傩舞都脸戴面具,身穿彩衣,手持道具,合着音乐,应着节拍,霍然起舞。

演出时“手脚弯钩身段圆"是傩舞基本动作的规律。

艺人戴不同的面具,依照着规律,配以不同情绪音响节奏,可刻画出不同性格的人物。

傩谚云:“发怒晃头笑抖肩,手舞足蹈顺一边,快慢缓急看人面(指角色),一举一动合鼓点。

”二是具有鲜明的节奏性。

因傩舞戴面具表演,作为舞蹈三个基本要素之一的舞蹈表情由于面具表情的固定,而无法表现多样化。

这使得舞蹈另一基本要素——节奏显得更加鲜明。

许多表现英雄神将的独舞和双人舞,都力度强、速度快、幅度大,具有粗犷豪放、雄健明快的风格。

三是具有巫舞特征。

禹步手诀是临川傩舞的一个重要特征。

南丰傩舞通常有五种巫步、四种手诀。

学校举行面具舞会策划书3篇

学校举行面具舞会策划书3篇

学校举行面具舞会策划书3篇篇一《学校面具舞会策划书》一、活动主题“Mask Party”二、活动目的本次面具舞会旨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放松心情的平台。

通过舞会,增进同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营造和谐欢乐的校园氛围。

三、活动对象全体师生四、活动时间和地点时间:[具体日期]地点:学校礼堂五、活动内容1. 开场表演:邀请学校舞蹈队进行一段热情洋溢的舞蹈表演,营造热烈的氛围。

2. 自由舞蹈:提供多种音乐类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跳舞。

同时,安排专业舞蹈老师进行指导,确保学生能够尽情享受舞蹈的乐趣。

3. 面具设计比赛:鼓励学生发挥创意,设计独特的面具。

设置奖项并进行展示,增加活动的趣味性和参与度。

4. 互动游戏:设计一些有趣的互动游戏,如舞蹈接力、配对跳舞等,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舞会氛围,增强彼此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5. 结束表演:邀请学校音乐社团或特邀嘉宾进行表演,为舞会画上圆满的句号。

六、活动流程18:30-19:00 活动签到,发放面具19:00-19:30 开场表演19:30-21:00 自由舞蹈21:00-21:30 面具设计比赛21:30-22:00 互动游戏22:00-22:30 结束表演七、活动宣传1. 在学校宣传栏张贴海报,宣传活动时间、地点和内容。

2. 利用学校广播、班级群等渠道进行宣传,吸引更多学生参与。

3. 邀请学校记者团、摄影社等进行报道和记录,扩大活动影响力。

八、活动预算1. 场地布置费用:[X]元2. 表演嘉宾费用:[X]元3. 面具、服装等道具费用:[X]元4. 音响设备租赁费用:[X]元5. 奖品、小礼品费用:[X]元6. 其他杂费:[X]元总预算:[X]元九、注意事项1. 活动现场安排专人负责安全保障,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

2. 提醒学生注意个人财物安全,妥善保管好自己的物品。

3. 活动结束后,及时清理场地,保持环境整洁。

4. 按照实际情况进行预算安排,确保活动经费的合理使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戴着面具表演
《孟子·离娄下》中有这样一个故事:齐人在墓地餍足酒肉而后返,回到家却在自己妻妾面前卖弄自己尽结富贵之友,其虚伪的面具是在令人嗤笑,一旦揭开,只不过是徒增悲伤。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就在大街上也不乏这类戴着面具表演的人,就像一些乞丐、商贩,他们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将真实情况隐藏起来,给自己戴上面具。

乞讨者装作可怜,博取人们的同情;商贩装作真诚,博取消费者的信任,把劣质商品高价卖出。

可是他们做这样违心的事,难道就不会良心不安吗?或正是因为良心不安,所以才要戴上面具?这样不会装的很累吗?每天都重复表演同一内容,表面笑脸相迎,内心却在受良心的谴责,还要担心事情被揭发了怎么办。

内心与形体都受到折磨,为什么不早些停止呢?
反观一下自己,你是否也有过戴上面具表演的经历呢?做了错事后,为了不受家长的惩罚,就戴上面具装作一脸无辜,在同学面前,在老师面前,你是否也带上了虚伪的面具呢?孟子评价齐人骄其妻妾时说:“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当你戴上面具表演时,可曾想过信任你的人发现你是一个如此虚伪的人,他们会有多伤心?更何况现在的社会阳光明媚,和谐美好,那些将脸藏在面具底下的人,是否也应该摘下面具,感受一下温暖的阳光呢?
人与人之间应该真心相待,如果一心只想着自己的利益而戴
上面具欺骗他人的话,你知不知道你能骗到的都是一些相信你的人?难道你的内心就不愧疚吗?摘下虚伪的面具,停止秀精湛的演技,世界需要大家真心相待,只有这样,社会才能变得更和谐更美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