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百合花_的文学史意义_李从云

合集下载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三课《百合花》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三课《百合花》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导语】《百合花》是部编版⾼中语⽂必修上册第⼀单元的第三课的第⼀篇课⽂,所讲述的故事发⽣在解放战争时期。

⼩说写部队发起总攻之前,⼩通讯员和“我”到包扎所向⼀个刚过门三天的新媳妇借被⼦以及此后发⽣的故事,表现了战⽕中的青春美和⼈性美。

以下是⽆忧考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1.部编版⾼⼀上册语⽂第三课《百合花》课⽂原⽂ ⼀九四六年的中秋。

这天打海岸的部队决定晚上总攻。

我们⽂⼯团创作室的⼏个同志,就由主攻团的团长分派到各个战⽃连去帮助⼯作。

⼤概因为我是个⼥同志吧!团长对我抓了半天后脑勺,最后才叫⼀个通讯员送我到前沿包扎所去。

早上下过⼀阵⼩⾬,现在虽放了晴,路上还是滑得很。

两边地⾥的秋庄稼,却给⾬⽔冲洗得青翠⽔绿,珠烁晶莹,空⽓⾥也带有⼀股清鲜湿润的⾹味。

要不是敌⼈的冷炮,在间歇地盲⽬地轰响着,我真以为我们是去赶集的呢! 通讯员撒开⼤步,⼀直⾛在我前⾯。

⼀开始他就把我撂了⼏丈远。

我的脚烂了,路⼜滑,怎么努⼒也赶不上他。

我想喊他等等我,却⼜怕他笑我胆⼩害怕;不叫他,我⼜真怕⼀个⼈摸不到那个包扎所。

我开始对这个通讯员⽣起⽓来。

嗳!说也怪,他背后好像长了眼睛似的,倒⾃动在路边站下了。

但脸还是朝着前⾯,没看我⼀眼。

等我紧⾛慢赶地快要⾛近他时,他⼜噔噔噔地⾃个向前⾛了,⼀下⼜把我摔下⼏丈远。

我实在没⼒⽓赶了,索性⼀个⼈在后⾯慢慢晃。

不过这⼀次还好,他没让我撂得太远,但也不让我⾛近,总和我保持着丈把远的距离。

我⾛快,他在前⾯⼤踏步向前;我⾛慢,他在前⾯就摇摇摆摆。

奇怪的是,我从没见他回头看我⼀次,我不禁对这通讯员发⽣了兴趣。

刚才在团部我没注意看他,现在从背后看去,只看到他是⾼挑挑的个⼦,块头不⼤,但从他那副厚实实的肩膀看来,是个挺棒的⼩伙,他穿了⼀⾝洗淡了的黄军装,绑腿直打到膝盖上。

肩上的步枪筒⾥,稀疏地插了⼏根树枝,这要说是伪装,倒不如算作装饰点缀。

没有赶上他,但双脚胀痛得像⽕烧似的。

我向他提出了休息⼀会后,⾃⼰便在做⽥界的⽯头上坐了下来。

赏析《百合花》 茹志鹃

赏析《百合花》 茹志鹃

选题:《百合花》里的百合花原因:作为1949年至1976年这个中国现代文学转型时期的红色历史文学中的一个短篇小说——《百合花》。

具有一定的标新立异的意义。

读来使人耳目一新。

纵然在某些方面该小说还具有一定的瑕疵,但总的来说,它也开创了红色历史文学的又一切入视角,扩宽了读者的眼界和心胸。

在那样的年代里,《百合花》闪现着淳朴人性的光芒,照亮了一些人的前行道路。

“一条里外全新的新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这样的一条被子,包裹着的是人们稚嫩弱小的人性,谁也不确定是什么损伤了它,可是它终究是不完整了。

也恰恰就是这份残缺,常常就在那么不经意的一瞬间,当你轻轻掀开了这层神秘保护的一瞬间,突然间让你泪流满面。

意义:红色历史文学的创作者大都是亲历者,崇高的使命感使他们渴望以实录的姿态,以记录者和记者的身份,艺术地再现革命历史斗争。

英雄主义的美学理想,革命浪漫主义的表现形式,追求绝对崇高的艺术旨趣,构筑史诗颂歌般的宏大叙事成为革命历史文学的审美规范,与此同时,相对于“十七年”现实题材小说,革命历史题材突破现实题材的拘囿而得以展示历史人物的人性情欲,从而使得红色历史小说在人性尺度上具有了感人的质素。

茹志鹃的短篇《百合花》就是这些革命历史题材里的一大力作。

摘要:《百合花》是茹志鹃作为一个女人,在反右倾斗争扩大化影响下,创作出来的一篇很赚人眼泪的作品。

它清新淡雅,好像是一朵云,在你不经意间,早已悄然飘过。

关键词:清新百合花我是很抵触看红色颂歌类的作品的,因为从小时候到现在,语文课本里,政治课本里,历史课本里,哪儿哪儿都是。

真的有些审美疲劳。

无外乎都是一味地唱赞歌,不切实际的的浮夸。

然而,就是这样一篇《百合花》,却让我的眼又一次浸在了咸咸的海里。

一种被纯真清新包裹的感觉,让我得到了一次难得的洗礼。

在《百合花》里,“我”、新媳妇儿、小通讯员、乡干部、上了年纪的担架员,每个人都是那么的纯真质朴,人与人之间有着让很多人都难以企及的无杂质的信任。

3.1百合花(共35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3.1百合花(共35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外貌描写
“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嘴唇笑”,“低头咬
着嘴唇”
细节描写
“好像在掂量我刚才那些话的斤两。半晌,
她转身进去抱被子了”
动作、心理描写
“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
一眼”
神态、动作描写
美丽、纯朴 娴静、羞涩、淳朴
善良 尊敬军人,品质高洁
人物形象探究
新媳妇的特征主要在借被、献被两部分。 人物性格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而越来越鲜明。 小说主要写了她在两件事情上态度的前后对比。 第一件事:开头出于舍不得而不愿借给伤员 盖,后来却主动用它来给烈士收殓遗体。 第二件事:在包扎所护理伤员时,开始又羞 又怕,放不开手,后来却庄严、虔诚地给重 伤员解衣拭身子。
年轻、质朴 腼腆、害羞
勇敢机智 热爱生活、体贴
人物形象探究
小通讯员是一个天真活泼,充满朝 气,对生活和自然无比热爱又憨厚 朴实,拘谨腼腆,不善言辞,质朴 纯洁,机智勇敢,不畏牺牲,舍己 为人的军人形象。
形象小结
一、小通讯员的形象:
➢1,他涉世不深,天真纯洁,充满朝气,对生活的和自 然充满热爱。比如他的枪筒里插着几根树枝和野菊花。
✓ 把握百合花的象征意义,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发扬纯洁美好的品性。
作者简介
当代著名女作家,祖籍杭州。
她的创作以短篇小说见长。笔调清新、俊逸, 情节单纯明快,细节丰富传神,善于从较小的 角度去反映时代本质。她的主要作品有:《百 合花》《静静的产院》《高高的白杨树》1958 年3月,在《延河》上发表了著名作品《百合花 》,标志着她艺术风格开始形成。这篇“没有 爱情的爱情牧歌”,曾被茅盾誉为当时最使他 满意和感动的一篇作品,赞赏这篇小说具有清
5分钟速读课文,顺手标好段序、划出字词。

百合花文学鉴赏

百合花文学鉴赏

百合花文学鉴赏百合花,又称“百合”,是一种美丽的花卉,常常被用作文学作品中的意象和比喻。

它的优雅姿态和芬芳花香成为了文人墨客们绘画和写作的灵感源泉。

百合花文学鉴赏,是指对于与百合花相关的文学作品进行审美、评论和解读,以深入挖掘其中的意义和美感。

百合花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学。

在《诗经》中,就有不少描写百合花的诗篇。

其中最著名的要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这是鲁迅先生的名篇《热风》中的一句,他用百合花与人生进行了巧妙的比喻,表达了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

百合花不仅在古代文学中有所体现,在现代文学中也是常见的主题。

一位著名的百合花文学作家是玛格丽特·杜拉斯。

她的小说《情人》中,百合花的形象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象征着爱情的美好与痛苦。

通过对百合花的描写,杜拉斯将人物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使读者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了故事的内涵。

除了文学作品,百合花在绘画艺术中也是一个常见的主题。

中国古代山水画中经常出现百合花的形象,它被描绘成生机勃勃、花开如意的样子,寓意着吉祥和美好。

在西方绘画中,百合花的形象也是一个重要的象征,常常与圣母玛利亚和天使相联系,象征着纯洁和无暇。

百合花文学鉴赏的过程,需要我们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思考,去感受其中所蕴含的美感和意义。

我们可以从作品中体会到百合花的美丽、纯洁和高贵,同时也可以通过对比和对照,更好地理解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此外,我们还可以借助其他艺术形式,比如音乐和绘画,来丰富对百合花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百合花文学鉴赏的意义在于,它让我们通过文学作品欣赏和思考百合花的美丽和深层意义。

通过对百合花的解读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感受到百合花所代表的美好和意义,同时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和情感。

百合花文学鉴赏是一个既能够提升审美情趣,又能够拓宽思维视野的过程,它使我们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更加深入和全面。

百合花文学鉴赏是一种审美和思考的过程,通过对百合花相关文学作品的阅读和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感受到百合花的美丽和深层意义。

【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茹志鹃百合花

【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茹志鹃百合花

【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茹志鹃百合花《百合花》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优秀短篇小说,是茹志鹃同志的代表作。

小说虽然没有复杂的情节,但每一个情节都是很感人的,整个小说随着作者真挚感情的投入,读者同样沉浸在一种纯真、质朴的感情熏陶之中。

作品虽只有6000余字,不仅写出了人物的体态风貌,而且也描绘出了人物的精神世界。

因而,“我认为这是我最近读过的几十个短篇中,最使我满意,也最使我感动的一篇。

”①它的风格,正如茅盾先生所说,在表现庄严、深刻、重大的主题时,同样可以以“清新、俊逸”来体现。

这种风格为当时的短篇小说创作提供了一个极其可贵,可供借鉴的新路子,因而,在建国后短篇小说创作中也占有了极其重要的位置。

通常我们普遍认为小说是以时间为顺序(即1946年中秋节的白天至半夜)的,以“我”的耳闻目睹为线索,通过“护送”、“借被”、“献身”、“献被”这样几个情节,按照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来安排。

整个故事基本是由轻到重、由淡而浓,逐步深入的。

细读这篇小说,我觉得,除此以外,更重要的是作者以“我”的耳闻目睹为明线,以“我”的感情变化为暗线,并且后者在作品中起着主导作用,暗线在牵制着明线。

同时明暗两条线索相互交织,构成了一个和谐完美的统一体。

读者也正是随着作品中“我”的感情投入这一主线去理解和把握人物的,也“从心底里爱上了这个傻乎乎的小同乡。

”作品中作者很准确地把握住了“我”的感情变化这一线索,和谐地奏出了《百合花》这首感人至深的“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

②下面就作品中“我”的感情变化这一线索,谈一点认识。

第一,从叙述人称的选择上看。

一般来说,优秀的小说总是把笔墨集中在表现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上,注重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和刻画。

要达到这一目的,最简洁省力的办法就是采用第三人称的写法,作者可以直接把笔触深入到每个角色的内心深处,而《百合花》的作者却没有这样,她选择了一条颇见功力的第一人称的叙述方法,这无疑给描绘通讯员、新媳妇的心理活动增添了难度,但作者又十分恰当地借用第一人称“我”的眼睛,捕捉到人物活动的每一个细节,以尽情地抒发和表达“我”的感情,特别是不断变化着的感情。

当代文学史第三讲《百合花》

当代文学史第三讲《百合花》
第三讲
“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 ——《百合花》
思考题:


1,小说塑造了几个人物形象?各自的性 格特征?人物关系如何体现? 2,小说的主题? 3,小说的叙事视角及其作用? 4,细节描写 5,文体特征
一,生平和创作简介

1,《百合花》写于1958年3月,茹志鹃 时任上海《文艺月报》小说组副组长,作 品先后被《人民日报》、《解放区文艺》 以“感情阴暗,不能发表”为由退回。几 经周折,发表在《延河》上,受到时任文 化部长的茅盾的赞扬:“它是结构谨严, 没有闲笔的短篇小说,但同时它又富于抒 情诗的风味。 ”之后被《人民文学》同年 6月号转载,从此受到文艺界的重视。

是作品的题目,也是情节发展的纽带。百合花被 子,作为富有特征意义的象征物,是贯穿全篇的 媒介,是刻划人物的重要环节。作品围绕着被子 的借与不借、铺与不铺展开故事情节,以此展示 新媳妇与通讯员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美,可以说, 百合花既是通讯员与新媳妇优美品格的一种映衬, 是革命军队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团结战斗的崇 高感情的象征,又是纯洁美好的人际关系的形象 体现,同时,作品以一连串的细节表现人物心灵 的波动,塑造人物性格、凸显人物关系;可以说, 这篇小说也是作者用细节的花瓣编织成的一朵纯 上,通过生活的侧面写生活 中的普通人,把“英雄人物”当成普通人 来写,写日常生活中的“家务事、儿女 情”。 关于小说的人物,茅盾认为:小说的“人 物两个:主要人物,十九岁的团部通讯员; 次要人物,刚结婚的农村少妇。” ——你认同这种观点吗?




小通讯员——天真憨厚、纯朴可爱的年轻 战士。 憨厚、腼腆、淳朴、羞涩,带有几分稚 气 ,关键时候舍己救人,无私无畏 。 新媳妇——美丽娴静、善良多情的农村少 妇。 女文工团员 “我” ——干练朴实、通情 达理、能说会道、心地善良的“文工团 员”。

茹志鹃百合花原文

茹志鹃百合花原文

茹志鹃百合花原文《百合花》赏析《百合花》是一部非战争化的战争小说,故事背景虽然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但描写的却是在战争宏大背景下发生的一个小故事。

读这篇小说时,我脑海里不时浮现一些画面,“小通讯员在前面脚步匆忙的带着路,我在后面追赶” “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缀满百合花的枣红底子的新被子”。

作者如画家一般将这一切鲜活的展现在我眼前,淡淡的,散发着清香,色彩柔和而不浓烈,调子优美而不高亢。

整个故事既没有曲折离奇的情节,也没有惊心动魄的冲突,用一缀满百合花的新被子连缀全文,用委婉细腻柔美的笔调去描写小通讯员与新媳妇之间那种纯洁美好又微妙含蓄的感情。

《百合花》写于十七年文学的时代,有着这个时代的烙印,但与这期间的其他文章相较,风格迥异。

十七年文学是歌颂与回忆,百合花也不例外,但他又跳出了这一时期那一种英雄式的人物描写方式。

每当读到新媳妇为死去的通讯员缝补破衣服,每当读到新媳妇在棺材里铺上她的嫁妆那一床缀满百合花的新被子时,一种感动深深萦绕在我心头,久久不散。

一篇佳作之所以流传于世,就在于它能激起人感情的激荡,能历久弥香,这便是《百合花》区别于这一时期其他小说的地方,这一时期的小说有着太多的激情与梦想,有着太多的斗争与革命,对人与人之间那种纯美的关系描写反而置之于后,那种用激情和口号写成的文字固然让人热血沸腾,但若再次欣赏就味同嚼蜡。

当文学遭遇政治,成为其附庸,文学的灵性就会被掩埋,只有抛开这些束缚,重归对人的关怀时,文学才能散发出他的光芒。

《百合花》赏析《百合花》是茹志鹃的成名作。

最初发表在《延河》1958年第3期。

同年,《人民文学》第6期转载。

后收入《百合花》、《茹志鹃小说选》等小说集中。

作家写这篇小说时,正值反右斗争处于紧锣密鼓之际,她的亲人也未能幸免于此。

面对冷酷的现实,她不由怀念起战时的生活和那时的同志关系。

于是,这象征着纯洁与感情的“百合花”便在作家“匝匝忧虑”、“不无悲凉的思念”之中灿然开放,给当时文坛带来一股沁人的清香。

《百合花》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3)

《百合花》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3)

细节描写二
细节二 :两个干硬的馒头——
42段:小通讯员从 背包里掏了半天,摸出的两个干馒头可见 是他最珍贵的口粮,这是战争年代最缺少的物资之一。此处体 现出小通讯员的善良可爱和奉献精神,同样 为后文的壮烈牺 牲埋下伏笔 57段:照应前文,这两个干硬的馒头成为“我”和小通讯员短暂 相处的回忆中唯一留下的物品,变成了“我”睹物思人的寄托品
细节描写三
细节三 :通讯员衣服上的破洞——
“不想他一步还没有走出去,就听见“嘶”的 一声,衣服 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 口子撕得不 小。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 线,要给他缝 上。
.“他已走远了,但还见他肩上撕挂下来的布 片,在风 里一飘一飘。我真后悔没给他缝上再走。 现在,至少 他要裸露一晚上的肩膀了
21段 怩起来,两只手不停地数摸着皮腰带上的扣眼”
动作
6段
“他背后好像长了眼睛似的;总和我保持着丈把远 的距离;我走快,他就在前面大踏步向前,我走慢, 他在前面就摇摇摆摆。”
细节 动作
羞涩,纯真 细心,腼腆
17段 “大军北撤时我自己跟来的”
勇敢无畏 语言
通讯员
段落
内容
描写手法 形象特征
29段
“但他执拗地低着头,像钉在地上似的,不肯 挪步,我走近他,低头把群众影响的话对他说 了。他听了,松松爽爽地带我走了。”
学习任务三
理情节·初感知
学习活动1
下面是本文的结构导图,读完课文后,将①② 处的内容补充完整。
百合花
开端(1~23段):通讯员送“我”去前沿包扎所 发展(24~43段):①__通__讯__员__和__“__我__”__一__起__向__新__媳__妇__借__被__子__ 高潮(44~57段):②__通__讯__员__壮__烈__牺__牲__,__新__媳__妇__给__他__缝__衣__服___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0-07-10

作者简介:李从云(1972-),男,湖北松滋人,南通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6卷第5期双月刊2010年9月出版

文学经典①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它能给一般读者带来阅读的愉快,也为从事文学研究的批评家提供参照系,参与包括文学艺术问题在内的各种问题的讨论。因此,将经典供奉在文学殿堂里享受读者的膜拜,同时也就意味着将其置于理性之光的烛照之下,接受批评挑剔的审视。尤其是在社会转型时期,经典常被置于风口浪尖,接受新的社会意识、时代风气的检阅。但这并不意味着优秀的批评家就享有钦命经典的特权。一部文学作品能否成为经典,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品本身能否成为“提供了一个引发可能的问题和可能的答案的发源地”。[1]只有当文学作品参与建构了自它问世之后的不同时代读者的情感生活、精神生活,具备了超越价值时,它才进入了经典的行列。文学作品经典地位确立的标志之一,是它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成为人们讨论某一文学现象时不容忽视的环节,并能不断为文学史的重写补给新鲜养分。基于这样的理解,在文学批评与文学史叙述的互动中重读茹志鹃发表于《延河》1958年3月号的短篇小说《百合花》,将有助于我们全面地理解这部小说的美学意蕴及其在不断重写的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意义。

梳理《百合花》的接受史,绕不开茅盾在《读最近的短篇小说》一文中对它的经典评价。他认为这篇小说以“清新、俊逸”的风格反映了“解放军的崇高品质”和“人民爱解放军的真诚”,成功的细节描写“不但描出了人物的风貌,也描出了人物的精神世界”,“它是结构谨严,没有闲笔的短篇小说,但同时它又富于抒情的风味”。[2]茅盾对《百合花》独特艺术风格的敏锐发现与准确把握,使它在众多的革命历史小说中脱颖而出。茅盾在《读最近的短篇小说》中关注的重点是这一时期短篇小说创作中的艺术问题,因为在写什么与如何写的问题上,

前者没有多大的讨论空间。但问题是,此时关于社

《百合花》的文学史意义李从云(南通大学文学院,江苏南通226019)

摘要:《百合花》作为新中国文学的重要收获,早已成为文学教育中常谈的经典。它能从为数众多的革命历史小说中脱颖而出,茅盾的评价功不可没;但进入中国当代文学史,并能在不断重写的文学史中占有一席之地,凭借的却是它为批评提供的多种阐释的可能性。梳理《百合花》的接受史,在文学批评与文学史叙述的互动中把握它的超越性,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它的美学意蕴及文学史意义。

关键词:《百合花》;经典;文学批评;文学史叙述;超越性中图分类号:I20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359(2010)05-0098-08

①本文梳理了《百合花》作为“文学经典”进入文学史叙述的历程,因此,经典兼有两种含义,即“文学经典”和“文学史经典”,参阅温儒敏:《关于“经典化”与“学院化”》,

《文艺研究》,1999年第1期。

98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理论探讨使怎么写的问题似乎也没有多大的选择余地。如果把茅盾这篇写于1958年5月的批评文章与他前不久完成的长篇论文《夜读偶记》放在一起来读,不难发现,他在此肯定的茹志鹃的风格比如“清新”,含有用来自民间的“人民的文艺活动所特有的创造性和活力”[3]33来补救“正统”或主流文学之弊病的良苦用心。另外,茅盾在论述现实主义在人物塑造上的共同点时指出,“现实主义在塑造人物的时候,他所欲苦心解答的问题,不是根据一定的伦理观点或者政治观点来安排张三或李四的性格,而是用事实来表现张三或李四何以一定是这样而不会是那样。现实主义作家给我们看到的人物不但是和我们同时代的某种人的典型,而且还表现出这个人物的性格是怎样地在他特有的环境之中形成的,(这就是说,这个人物还应当有他自己的个性。)……”[3]85这一论断完全可以用作他评价《百合花》的理论依据。在阅读《夜读偶记》时,我一直感到困惑的是,一到论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茅盾似乎也犯了他所批判的以“社会规律成了新的上帝”者所犯的同样的错误,即以某一理论为出发点,抽象地进行理论预设,因而显得没有说服力。读完他对《百合花》的批评,再回过头来看《夜读偶记》,不觉茅塞顿开。茅盾是在有意无意地用他的文学批评实践来回答他在文学理论论证中无法解决的难题,或者说,他对“文学创作上带普遍性的公式主义倾向”和“文艺思想上带普遍性的教条主义倾向”也持否定态度。撇开他所批判的“社会主义时代的现实主义”“模糊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鲜明的阶级性和政治原则”[3]109这一政治正确性的前提,茅盾对《百合花》是“我最近读过的几十个短篇中间最使我满意,也最使我感动的一篇”[2]这一断语,也就不能说成是单纯的文本分析。它的背后隐藏有茅盾对彼时文学创作中普遍存在着的教条主义、公式主义倾向的潜在批评。随之而来的有关《百合花》的讨论主要围绕茹志鹃的艺术风格、表现手法等方面展开。应该说,茅盾富有理论穿透力的作品论对彼时的相关批评起了引导作用。而关于写“中间人物”及“‘四人帮’搞文化专制主义,冠我以‘文艺黑线’的‘金字招牌’也以它为例”,[4]289那只能从反面证明《百合花》的文学价值。正因为有持不同见解的批评家的阐释,才使得《百合花》进入了新时期初当代文学史家的理论视野:

一九五九年以后讨论茹志鹃的创作时,欧阳文彬、侯金镜、细言、魏金枝等都写了文章。他们对作家的劳动抱着尊重、恳切、热情的态度;对作品的思想艺术发表了深入具体、很有见地的见解;阐述观点,批评对方,又都抱着互相切磋、与人为善的态度,显示了学术讨论的难得的正确风气。其中涉及的一些问题,至今仍有现实意义。①

与同时期的其他文学史一样,它仍然从艺术风格这一角度来叙述茹志鹃小说创作的总体特色。关于小说主题,此时的文学史仍然延续了茅盾的概括:“小说透过对人物心灵历程的描写,探索了军民鱼水关系的奥秘,从一个特定的角度上揭示了解放战争胜利的基础和力量的源泉,以小见大,意味深长。”②与文学史的叙述同步的,是《百合花》进入了各种版本的大学当代作品选及中学语文教科书,成为文学教育中常谈的经典篇目。

突破上述既定的言说模式,开启《百合花》评

①张钟等著:《当代中国文学概观》,北京大学出版社1980年7月第1版,第300页。同时期由王庆生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第二册)(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在分析茹志鹃小说的风格特征时,突出了“抒发情感,创造诗的氛围”这一“抒情的风味”。在此应该特别提及的是,在1960年代初有几部集体编写的当代文学史,但因其鲜明的意识形态印迹“无论在当时还是在80年代都很少被人提及。”(参阅温儒敏等著:《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第十一章,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考虑到此时由集体完成的当代文学史的“暧昧性”,本文未将其纳入考察范围。

②郭志刚等编著:《中国当代文学史初稿》(上册),

人民文

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237页。於可训在1998年出版的文学史中同样从风格的角度来叙述茹志鹃的创作。

不过,他将“茹志鹃、孙犁的诗意的浪漫风格”与“峻青、

王愿坚的崇高悲剧风格”并置,从风格这一传统诗学范畴出发对建国后的中短篇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作了类型研究。他强调茹志鹃与孙犁的同中之异时指出:“她笔下的人物虽然出入于战火硝烟之中,但心灵却不染一点战争的灰尘,始终如山野的‘百合花’一样圣洁、纯朴,透着自然的情韵。”“隐隐可见一种女性作家的细腻和柔美”。(参阅於可训:《中国当代文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90页。)

《百合花》的文学史意义99价新时期的,是作家茹志鹃写于1980年的创作谈《我写的经过》。她在这篇文章的开头即说明了创作的心理动机:“我写《百合花》的时候,正是反右派斗争处于紧锣密鼓之际,社会上如此,我家庭也如此。啸平处于岌岌可危之时,我无法救他,只有每天晚上,待孩子睡后,不无悲凉地思念起战时的生活,和那时的同志关系。脑子里像放电影一样,出现了战争时接触到的种种人。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是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几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个一刹那里,便能够肝胆相照,生死与共。”“《百合花》便是这样,在匝匝忧虑之中,缅怀追念时得来的产物。”作者最后又说:“在那个时候,难怪有些编辑部不敢用它,它实实在在是一篇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5]这样的表白无疑契合了1980年代初文学再度关注人性、人道主义问题的时代精神。文学批评在经历了1980年代中期方法论“启蒙”之后,自然不会错过对《百合花》这样尚有深度阐释空间的小说文本的重评。1987年李健“用抒情小说的情绪系统”来解读《百合花》,认为“在小说的意蕴中,我们既感到了人生的甜蜜,爱和美的赞顺,也感到了对英雄景仰的崇高感和后继奋起的力量,自然,不必讳言,我们又感到了一种美好被毁灭的怨哀,一种早夭的感伤,一种无以弥补的惆怅。”因此,“《百合花》除了表层内容所表达的一个具有认知作用的社会政治主题(军民团结)以外,还作为社会性经验和情感的象征形式,激发着人们更广阔的联想和想象,启示着人们在历史、社会和人生更高层次上的感悟和认识。”同时,李健还强调指出《百合花》在悲剧艺术上的成功:“从悲剧审美来分析,悔恨既强化了悲痛,更暗示了转机;它既是情绪体验的第一阶段的,又是思想升华的第二阶段的,它是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自然衔接过渡,从而使《百合花》获得了没有遗憾的悲剧艺术的成功。”[6]段崇轩则认为,《百合花》的主题思想在于作家“从人道主义的角度,讴歌人的青春与生命,揭示人在战争中被毁灭的情景,哀悼生命的死亡”,同时表现了“那个年轻通讯员与那两位年轻女性之间那种纯洁、美好而又微妙、含蓄的关系”[7]。两位作者有关《百合花》悲剧性及挽歌的提法实际上已触及到反思革命战争这一敏感的政治话题。在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问世的两部被认为是“重写文学史”重要收获的著作,都试图发掘《百合花》新的文学史价值。洪子诚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一书中这样叙述茹志鹃的战争叙事:

……她的有关战争生活的小说,在叙述上以与现实生活不发生关联的“封闭”方式展开。然而,

内在的“回忆”的动机和叙述线索,不难辨识。它们是作为参与生活“统一性”的组织而被索取和重新构造的。这一点,茹志鹃后来有过说明:当时之所以回忆战争年代,是“反右派运动”造成的对社会和家庭的影响使她十分苦恼,每天晚上都“不无悲凉地思念起战争时的生活。和那时的同志关系”,

“《百合花》便是这样,在匝匝忧虑之中,缅怀追念时得来的产物”。这一表白提供了了解作者回忆“革命历史”的心理动因的线索,但也可以看作是写作之后时隔二十余年(1980)的一种阐释。

……战士的崇高品质和军民的鱼水关系的阐释框架,既‘窄化’了阐释的空间,但也,使这一短篇在当代题材的严格规范中,不被质疑而取得合法地位。……[8]116-11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