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试题汇编(按考纲顺序)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山东省2007-2015年)
2013年高考历史试题分章节汇编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013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章节汇编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单项选择题
1.(2013年江苏高考6题)1909年,《京华百二竹枝词》曰:“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
眼前报馆如林立,不见‘中央’有‘大同’(‘中央’、‘大同’均为当时报纸名称)。
”这一描述表明
A.报纸宣传成为变革根本动力 B.描述者倡导报纸产业多元化
C.描述者肯定报纸的教化功能 D.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控制【答案】C
【考查点】大众报业的发展
2.(2013年四川高考7题)图2是一幅民国时期的商品广告。
据此可知
A.民国时期的广告都借助了明星代言
B.当时影视明星具有崇高的社会地位
C.这一广告突出了对产品功效的宣传
D.明星代言得到普通民众的广泛认同
【答案】C
【考查点】大众报业的发展
3.(2013年浙江高考18题)据《中国近代报刊史》,《时务报》初创时,每期只销4000份左右,半年后增至7000分,一年后达到13000份,最多时销达17000份,创造了当时国内报纸发行量的最高记录。
这一现象说明
A.通俗性报刊广受普通民众欢迎 B.《时务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
C.维新派有效利用新式媒介开启民智 D.国人所办的报纸市场需求极大【答案】C
【考查点】大众报业的发展
4.(2013年高考山东基本能力28题)人们的穿着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西装开始成为社会时尚是在
A.新中国成立初期 B.“大跃进”时期
C.“文革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答案】D
【考查点】近现代的服饰变化。
高考历史真题分类训练专题17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解析版)

专题17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2021年】1. (2021·全国乙卷)土改后,太行山区某农民要买一头驴,谈好价钱后,他表示要回家和妻子商量,理由是“我们村上好多人家都立下了新规矩,男的开支一斗米以上要得到女人的同意,女人开支二升米以上要得到男人的同意”。
这件事可以反映出,当时解放区A. 男尊女卑观念消亡B. 家庭成员经济地位发生变化C. 按劳分配得到实施D. 传统的社会伦理秩序被颠覆【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土改后,太行山区农民买了驴,要和妻子商量,理由是村中规矩,男人开支一斗米以上须经女人同意,并且男人支配粮食的上限高于女人。
女人经过土改分得土地,经济地位有所上升,故而家庭地位有所上升,故B正确。
土改后,男尊女卑观念并没有完全消失,故A错误;在公有制范围内,多老多得少老少得的原则是按劳分配,材料与按劳分配无关,故C错误;传统的社会伦理包括父子、君臣、夫妇、朋友等关系,这些在土改后并没有颠覆,故D错误。
2. (2021年1月浙江选考)下图为光绪三十四年《日新画报》刊登的画作,画中有“大姑娘拿着风筝来回奔跑,实在不好看。
但分人家有点规矩,绝不能让姑娘在满街上疯跑啊!咳!此事不但因女学堂不甚发达,而于警务亦有妨害(其害乃电线电灯等类),岂不是无形的危险吗”等字样。
此画反映A. 近代男子传统服饰的变革B. 女子普遍走出家庭步入社会C. 西方文明成果已经传入中国D. 新文化运动批判旧礼教和旧道德【答案】C【解析】根据“而于警务亦有妨害(其害乃电线电灯等类)”可知当时西方的电线电灯已经传入中国,即西方文明成果已经传入中国,故选C;由图示内容可以看出,图中男子的服饰还是中国传统服饰,排除A;“普遍”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B;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新文化运动尚未开始,排除D。
3.(2021年6月浙江选考)1910年,上海某刊载:“一车辟易人百千,双轮足值价万钱。
汽声呜呜向前进,按机四顾心雄然。
高考历史试题汇编(按考纲顺序)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山东省2007-2015年)

梭伦改革1.(2008·山东文综·33)(10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公元前6世纪初,雅典城郎有个叫克里埃尼图斯的青年。
他出身平民,家庭贫困,不具备担任官职的财产资格。
后来,克里埃尼图斯开办手工作坊,生产葡萄酒并销往市场。
5年后,他的年总收入速到7280麦斗,跻身于第三等级。
(1)按梭伦立法,跻身第三等级的克里埃尼图斯能享受什么政治权利?(2分)如果生活在秦国,依据商鞅之法,他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提高自己的社会政治地位?(4分)(2)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都在不同程度上剥夺了贵族特权,在此过程中,两者采取的策略有何不同?(4分)【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对梭伦改革及商鞅变法等重点内容的掌握和灵活运用。
第(2)问考查学生对梭伦改革及商鞅变法的特点的掌握及理解。
【答案】(1)担任低级官职(或除执政官外的各级职官的选举和任职资格)。
(2分)立军功;努力耕织。
(4分)(2)梭伦:崇尚中庸(调和),手段温和。
(2分)商鞅:不畏权贵,严刑峻法。
(2分)商鞅变法1.(2015·山东文综·47)(10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变革时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游说则范雎、蔡泽、苏秦、张仪等,徒步而为相;征战则孙膑、白起、乐毅、廉颇、王翦等,白身而为将,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指出材料所反映的社会关系变化,结合史实说明商鞅变法与这一变化的关系。
(10分)【考点】商鞅变法【解析】第一小问变化,结合材料中“征战则孙膑、白起、乐毅、廉颇、王翦等,白身而为将,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
”可以看出部分社会下层的政治地位呈上升趋势;第二小问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商鞅变法的背景以及措施作答即可,商鞅变法实行“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奖励军功”等措施,打击了旧贵族势力,为新社会阶层崛起创造了条件,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关系的变化。
最新—山东省高考历史试题分解(中国现代史)

2007—2013年山东省高考历史试题分解(中国现代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2008·山东文综·29)(35分)从1840年被迫打开国门,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中国的现代化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历程,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在通商以后的上海,随着大量新事物的涌入,出现了一些新词语,如洋行、洋布、洋油、洋铁、洋火、洋车等。
它们日益流行,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常用语。
——据李长莉《晚清上海的新知识空间》(2)材料二中大量带“洋”字的词语,后来在百姓日常用语中逐渐消失,其原因是什么,(4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析材料,分析问题与掌握主干知识的能力,仍然是一道比较综合的题目。
第(2)问则从人们日常生活的变化反应出的时代变化来回答,政治上民主革命胜利和民族独立的实现,经济上的迅速发展因而日常用语发生变化,体现了政治、经济对思想文化的影响。
【答案】原因:思想守旧,对西方近代文明存在抵触;担心近代工业发展会威胁专制统治。
(3分)(2)政治上: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中国取得了民族独立,摆脱了帝国主义的奴役;(2分)经济上: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
(2分)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1.(2007·山东文综·14)图9是1953年版人民币10元券背面图案,图案的设计理念体现了()①民族团结原则②民族平等原则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式创立④党和政府尊重少数民族文化A.①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解析】全国各民族共同使用的货币上有少数民族的文字表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尊重,体现了民族团结的理念,和汉字共同使用就体现了民族平等的理念。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正式创立是1954年宪法正式确立的。
故排除③而选①②④。
【答案】D“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1.(2013·山东文综·14)20世纪50年代,中苏两国对中国的某一新生事物产生了不同看法。
高考历史试题汇编(按考纲顺序)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山东省2007-2015年)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1.(2014·山东文综·38)(24分)某历史兴趣小组以“20世纪初中国的社会发展与女性解放”为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在研究过程中使用了以下材料,得出了相关结论。
乙:摘编自董天野等根据巴金小说《家》绘制的同名连环画中的一组画面。
画面中的故事发生在1919年前后,主人公是封建大家庭高府的三公子觉慧和丫环鸣凤。
丙:摘编自1919年末长沙《大公报》的一则报道。
李欣淑幼年时,父为其订了亲,未婚夫不幸去世,父母准备叫她守“望门寡”。
李欣淑在女校念过书,不满这种包办婚姻,因而反抗出走,到北京工读。
她说:“我于今决计尊重我个人的人格,积极的和环境奋斗,向光明的人生大路前进。
”结论:①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新旧交织,保守和进步共存。
②社会进步是女性解放的重要前提。
(2)据材料乙、丙,概括指出兴趣小组得出结论①的依据(举一例说明即可)。
(6分)(4)据材料丙并结合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发展,对结论②加以阐述。
(8分)【考点】(2)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妇女解放婚姻变革(4)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民国初期民族工业迅速发展;新文化运动;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妇女解放(婚姻变革)【解析】(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乙中“因为等级觉慧和鸣凤不能在一起”“另外鸣凤被老爷赐婚,无奈选择自杀”可以判断出结论,材料丙中李淑欣则毅然反对包办婚姻,追求个人自由幸福,可以看出新时期妇女的解放,从而归结出答案;第二小问从“觉慧反对鸣凤叫自己少爷,希望娶鸣凤为妻等,以及李欣淑的父母包办其婚姻等”来举例说明。
(4)从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化展开论述,注意一定紧紧围绕“社会进步是妇女解放的重要前提”这一观点来论证作答即可。
【答案】(2)考生作答时应结合具体事实进行概括归纳,准确说明事实与结论①的关系,举一例说明即可。
如:觉慧反对鸣凤叫自己少爷,希望娶鸣凤为妻等,反映出当时出现了自由平等的新思想,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李欣淑的父母包办其婚姻等,说明当时封建礼教根深蒂固,反映出人们的守旧和社会的保守。
2007--2011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与解析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人民版必修2

2007-2011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必修Ⅱ)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4·1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7小题)1.(2007年高考广东单科10题)“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
刀叉耀眼盆盘洁,我爱香槟酒一觞。
”这一情景在上海最早可能出现于()A.明朝 B.清朝 C.民国 D.新中国2.(2009年高考广东理基63题)“又是庚申元旦节,过年过得直贯冲。
见面齐声道恭喜,脱帽都行一鞠躬……祝罢再把新年贺,两手深深打一恭。
”长沙市民曾有的这些习俗,最早可能出现于A.唐宋时期B.明朝后期C.民国初年D.新中国时期3.(2011年高考浙江文综17题)据地方志记载,民国时期某城市“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
对此理解错误的是A.旧式婚礼因为简便节约更为流行 B.城市尚且如此守旧,更不要说乡村C.婚姻习俗的新旧变迁有一个过程 D.传统的婚姻观念仍为多数人所坚持4.(2009年广东高考11题)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的是( ) 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C.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D.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5.(2008年江苏高考6题)1869年,《教会新报》的一篇文章写道:“外国生产皆归男医接生,虽经此例,似不成规矩。
……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岂不至善也!”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A.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B.西方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C.旧的风俗习惯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冲击D.人们难以接受西方医学知识6.(2011年高考广东文综16题)图5所示为乡村知识分子1913年的一则日记(部分),由此可见A.作者不认同辛亥革命B.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C.当时乡村社会习俗没有变化D.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7.(2010年上海高考历史23题)学习历史可以用想象的方法来“重建”历史场景。
假如你生活在1913年的中国,可能会看到以下哪一情形?A.唐胥铁路开通 B.街上路人互行脱帽鞠躬礼C.《申报》上刊登北伐的消息 D.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的演说8.(2009年高考安徽文综15题)下列图片反映了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变化,其中具有反清革命色彩的是9.(2008年高考广东理科基础63题)“各班会党日昌明,……男子共和争促进”。
高考历史试题汇编(按考纲顺序) 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山东省2007)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1.(2015·山东文综·16)下列四项为中国近代不同时期的考题,其中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学堂使用的考题应是()A.“蒸汽有力可用,由何而生?”B.“论吾国银行失信用之可惧。
”C.“试比较英、美、法、瑞士、中国行政机关元首之产生方法。
”D.“法国大革命对于欧洲民族主义之发展,有何影响?试举例明之。
”【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洋务运动;“中体西用”思想【解析】依据题干中的材料“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学堂”,可知此时期洋务派关注的是西方的技术,故A项正确;“论吾国银行失信用之可惧。
”体现出来的是金融危机,而题干强调的时间是19世纪70年代初,此时洋务派正在关注西方技术,故B项错误;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派的主张时“中体西用”,而并不学习英、美、法等国的政治制度,故C项错误;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派此时期主张学习的是西方的技术,并没有强调民族主义,故D项错误。
【答案】A2.(2015·山东文综·17)图5是英、德、俄、日四国中的某一国在中国出口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变化示意图。
这一国家是()A.英国B.德国C.俄国D.日本【考点】近代中国的经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解析】英国主要是在两次鸦片战争中占据主导,与题干所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德国是在八国联军侵华时开始侵略中国,与题干所给的时间以及对中国贸易变化图不符,故B项错误;俄国从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就开始从中国割占了大量的领土,与题干所给的开始的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依据题干材料“英、德、俄、日四国中的某一国在中国出口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变化示意图”以及数据变化,可知日本自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同时也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作为其邻国的中国首当其冲受到日本不断的侵略,致使日本在华利益成不断上升趋势,一战期间曾形成独霸中国的局面,故D项正确。
山东新高考历史人教单元质检八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

单元质检八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一、选择题1.鸦片战争前,“外洋所产之大呢、羽毛、哔叽等类,并一切贵重之器物,则专有闽广商舶,赴粤运销”。
战后,“凡洋货皆系夷商自行转运,闽省并无赴粤之商,粤省亦鲜来闽之贾,且该夷除贩运洋货外,兼运洋布、洋棉,其物充积于厦口”。
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A.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B.中国内河航运权的丧失C.清政府对外政策的调整D.“重农抑商”政策的改变2.(2019河南郑州二模,28)洋务派在1865年以后创办的军事工业中,普遍实行雇佣劳动,工人的工资基本上是按照技术高低而定,劳动强度虽然很大,但加班作业,亦加给工资。
这表明洋务企业()A.注重保障工人权益B.已脱离落后因素的影响C.具有资本主义因素D.主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3.(2019福建龙岩高中毕业班质检,29)1917年12月,北洋政府税务处宣布:“以后凡属手工所织之布,除仍照案由海关征收每百担出口正税银一两外,其应纳五十里内常关税项,准予一体豁免。
”这一规定旨在()A.促进自然经济瓦解B.保护国货市场竞争力C.改善对外贸易环境D.推进民族工业近代化4.下图是1926—1936年中国进出口商品结构图(单位:百分比;轻工业有纤维、食品等;重工业有机器、金属等)。
由该图可以看出()A.经济结构趋于平衡B.外国加强了对华资本输出C.民族工业发展受挫D.中国工业化水平逐步提高5.1951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了《关于统购棉纱的决定》,规定“凡公私纱厂自纺部分的棉纱及自织的棉布,均由国营纱布公司统购”。
1953年10月,作出《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
11月,作出《关于在全国实行计划收购油料的决定》。
这()A.规范了私人资本主义经营的各种行为B.解决了广大人民基本生活资料的需要C.成为“一五”计划建设的重要举措D.适应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需要6.“一五”计划期间,钢铁厂、有色金属冶炼厂、化工企业,主要设在矿产资源丰富或能源供应充足的地区;机械加工企业,主要设在原材料生产基地附近;国防工业企业,除有些造船厂外,主要设在后方地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1.(2014·山东文综·38)(24分)某历史兴趣小组以“20世纪初中国的社会发展与女性解放”为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在研究过程中使用了以下材料,得出了相关结论。
乙:摘编自董天野等根据巴金小说《家》绘制的同名连环画中的一组画面。
画面中的故事发生在1919年前后,主人公是封建大家庭高府的三公子觉慧和丫环鸣凤。
丙:摘编自1919年末长沙《大公报》的一则报道。
李欣淑幼年时,父为其订了亲,未婚夫不幸去世,父母准备叫她守“望门寡”。
李欣淑在女校念过书,不满这种包办婚姻,因而反抗出走,到北京工读。
她说:“我于今决计尊重我个人的人格,积极的和环境奋斗,向光明的人生大路前进。
”
结论:
①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新旧交织,保守和进步共存。
②社会进步是女性解放的重要前提。
(2)据材料乙、丙,概括指出兴趣小组得出结论①的依据(举一例说明即可)。
(6分)(4)据材料丙并结合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发展,对结论②加以阐述。
(8分)
【考点】(2)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妇女解放婚姻变革
(4)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民国初期民族工业迅速发展;
新文化运动;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妇女解放(婚姻变革)
【解析】(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乙中“因为等级觉慧和鸣凤不能在一起”“另外鸣凤被老爷赐婚,无奈选择自杀”可以判断出结论,材料丙中李淑欣则毅然反对包办婚姻,追求个人自由幸福,可以看出新时期妇女的解放,从而归结出答案;第二小问从“觉慧反对鸣凤叫自己少爷,希望娶鸣凤为妻等,以及李欣淑的父母包办其婚姻等”来举例说明。
(4)从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化展开论述,注意一定紧紧围绕“社会进步是妇女解放的重要前提”这一观点来论证作答即可。
【答案】(2)考生作答时应结合具体事实进行概括归纳,准确说明事实与结论①的关系,举一例说明即可。
如:觉慧反对鸣凤叫自己少爷,希望娶鸣凤为妻等,反映出当时出现了自由平等的新思想,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李欣淑的父母包办其婚姻等,说明当时封建礼教根深蒂固,反映出人们的守旧和社会的保守。
(4)阐述:李欣淑接受新式教育、反对包办婚姻及与封建家庭的斗争等行为是20世纪初中国女性解放的缩影。
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正发生着深刻变化。
经济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为反封建斗争和社会进步奠定了物质基础,让更多妇女可以走出家庭并实现经济独立。
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传播了新观念、新思想,促进了女性解放。
文化上,新式教育的发展,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对民主、科学的弘扬,为女性解放提供了思想动力。
上述史实表明,反对专制制度,追求民主、自由和进步成为时代主题,这一切为女性解放创造了良好的社会前提条件。
2.(2010·山东文综·12)清末民初山西有一首歌谣: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板子洋烟袋;
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大足板子毕业生。
这反映出当地()
①传统习俗受到冲击②文化教育日渐衰落
③生活方式发生变化④思想观念有了改变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解析】清末民初,这个时候成立了很多新式学堂,传授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出现了“大足板子毕业生”。
这比前面的“烂秀才”,埋头攻读四书五经,只知“之乎者也”,是文化教育的显著进步。
所以排除②选项。
其它选项很容易从材料中分析。
【答案】D
3.(2008·山东文综·27)(25分)家庭是文明社会的基本细胞。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通过把工作转移到家庭之外,工厂也从不同的方向吸引父亲、母亲、孩子远离家庭,从而改变了传统的家庭生活模式。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材料四这一运动的收获是空前的……这种社会细胞——家庭改革,对于提高人民的政治热情,挖掘潜力建设我们的祖国,是会起着重大推动作用。
——《华北区贯彻婚姻法运动总结》(1953年) (3)据材料三、四,说明推动家庭变革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四中改革后中国家庭伦理关系有什么新变化。
(4分)
(4)“父母在,不远游”的观念曾对中国传统家庭生活产生过重要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你如何看待这一观念?(5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材料的能力,综合性较强,涉及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内容,又纵跨古、今中国历史内容,既有外国人的著作也有中国本土资料。
从伦理道德的角度重点体现出中国人的伦理道德观。
第(3)问的第一个设问仍要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回答,但要注意回答应该有的放矢,不能过于笼统的回答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就行了;第二个设问则要注意从所学知识和材料体现的内容两方面入手。
第(4)问是一个开发性题目,回答本题的关键是把自己的观点用一个合理、科学的论据来支持。
【答案】
(3)社会经济的发展(或社会化大生产);(2分) 国家的政治变革(或政府政策推动)。
(2分) (如果笼统回答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最多给2分)
新变化:婚姻自主,男女平等;家庭民主。
(4分)
(4)这一传统观点有其积极意义,应重视传统观念的现实价值;不应固守传统,这一观念在当今的淡化是一种社会进步。
(5分)
4.(2008·山东文综·29)(35分)从1840年被迫打开国门,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中国的现代化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历程,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在通商以后的上海,随着大量新事物的涌入,出现了一些新词语,如洋行、洋布、洋油、洋铁、洋火、洋车等。
它们日益流行,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常用语。
——据李长莉《晚清上海的新知识空间》(2)材料二中大量带“洋”字的词语,后来在百姓日常用语中逐渐消失,其原因是什么,(4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析材料,分析问题与掌握主干知识的能力,仍然是一道比较综合的题目。
第(2)问则从人们日常生活的变化反应出的时代变化来回答,政治上民主革命胜利和民族独立的实现,经济上的迅速发展因而日常用语发生变化,体现了政治、经济对思想文化的影响。
【答案】原因:思想守旧,对西方近代文明存在抵触;担心近代工业发展会威胁专制统治。
(3分)
(2)政治上: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中国取得了民族独立,摆脱了帝国主义的奴役;(2分) 经济上: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
(2分)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1.(2010·山东文综·12)清末民初山西有一首歌谣: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板子洋烟袋;
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大足板子毕业生。
这反映出当地()
①传统习俗受到冲击②文化教育日渐衰落
③生活方式发生变化④思想观念有了改变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解析】清末民初,这个时候成立了很多新式学堂,传授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出现了“大足板子毕业生”。
这比前面的“烂秀才”,埋头攻读四书五经,只知“之乎者也”,是文化教育的显著进步。
所以排除②选项。
其它选项很容易从材料中分析。
【答案】D
大众传媒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