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绪论
媒介融合导论(绪论及第一章)

网络的特点:海量信息、全球共享、双向互动、快捷方便、个人自主传播等 与传统三大媒体最大的不同:双向互动性
新媒体 网络媒体
VS
旧媒体
传统三大媒体
第二节 媒介的整合
二、新一轮的媒介竞合观
网络出现后,旧媒体遇上了寒冬 新旧媒介关系的观点: 网络边缘化 取代论 网络主流论 共存论 共性:新旧媒介式竞争和合作的关系
一、媒介融合的基本概念
关于媒介融合的早期认识
“媒介融合"一词是由尼葛洛庞帝首先提出的。他指出:媒介融合是在计算机技 术和网络技术二者融合的基础上用一种终端和网络来传输数字形态的信息,由 此带来不同媒体之间的互换性和互联性。他以预言的形式提出了融合的方向, 对人们开始以融合的角度来关注传播形态的发展起到先驱的作用。
一、媒介融合的基本概念
马歇尔·麦克卢汉
一、媒介融合的基本概念
媒介融合的两种定义
1.伊契尔·索勒·普尔(IthielDeSola Pool)对媒介融合的定义 数字技术的发"媒展导介致融报合纸”、(M广e播d电ia视Co以n及ve电rg信en业c的e)边这界一慢概慢念消最失早,由各美种媒国介麻呈省现理出工多学功院能教一体授化伊的契趋尔势·索,也就是一 种媒介拥勒有·普多尔种在功其能。著国作内《学自者由一的般科认为技,》2(0T0h4e年T至e2c0h0n5o年lo,gi中es国o人fF民r大ee学do的m蔡)中雯研提究出员。发他表认的为《,融过合去媒介与融
一、媒介融合的基本概念
通过上述定义可以看出,作为传播学范畴内的媒介具有多种不同的存在形式,如 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但是不管其有多少种形式,媒介大体都由三部分构成, 即实体、符号和信息。第一,传播媒介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必须是物质的,这 种物质我们的感官可能无法直接感觉,但一定是可以通过相应的技术手段加以控 制和利用的,实体是媒介存在的先决条件。第二,符号是构成传播媒介的另一要素, 是传播媒介与其他普通的物质实体相区别的一个重要标志。第三,信息传播是传 播媒介的基本功能,任何有序、完整的符号都蕴含着特定的信息,信息也是媒介用 户与其他用户、环境等发生关系、形成互动的理由和前提。
07绪论(阅读版)

当空穴或裂纹不能忽略时,采 用断裂力学方法专门研究。
裂纹
2.均匀性假设
假设变形体内各点的力学性能完全相同。这样,如果从固体中 任意取出一部分,不论从何处取出,也不论大小,力学性能总是 一样。
钢的显微照片
灰口铸铁的 显微照片
微观非均匀,宏观均匀
3.各向同性假设.
假设在变形固体在各个方向具有相同的力学性质。根据这一假 设,在研究了材料任一方向的力学性质后,就可以认为其结论对 其它方向也都适用。 金属材料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材料力学 独立出现可以指导工程设计,解决工程问题
伽利略 Galilei 15641642
1638年:《关于两种新科学的叙述与证明》 悬臂梁应力分布 简支梁受集中载荷的最大弯矩 等强度梁截面形状 空、实心圆柱抗弯强度比较
材料力学简史
第一部《材料力学》出现17世纪以后,技术革命
法国科学家 库仑 (1736-1806) 通过实验修正了伽利略的错误,提出了最大切应 力强度理论 法国科学家 纳维 1826年著《材料力学》
三、构件应有足够的稳定性
稳定性(stability)—构件承受外力时,保 持原有平衡状态的能力
河北一座在建报告厅由于支撑系统失稳造成整体坍塌。
结构失稳倒塌的瞬间
结构失稳的例子
材料力学的任务: 在满足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的要求下,为设计 既经济又安全的构件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计算 方法。
案例1
P P FN=P
P
例 求横截面 m – m 上的内力 解:1. 假想地将杆切开 2. 画受力图 3. 由平衡方程确定内力
F y 0,
FN F 0
FN F
§7.4 正应力和切应力
内力的集度通常称为应力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考试复习资料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考试复习资料公共管理学院07级思想政治教育(1)班刘嘉慧第一章绪论1、思想政治工作不是政治工作的全部,而是政治工作的一部分,主要是指政治工作中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实践活动,也就是政治工作中的思想性部分,或者说是思想性的政治工作部分。
思想政治工作也不是思想工作的全部,而是它的一部分,即思想工作中的政治性部分或政治性的思想工作。
2、思想政治教育泛指人类所有阶级社会共有的培养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特指无产阶级培养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
3、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特殊研究领域:人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品质的形成、变化和发展。
4、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领域的特殊矛盾:(1)主体和客体、思想和行为的矛盾;(2)主体意识形态和客体思想行为的矛盾;(3)主体的正确思想政治意识与客体的错误思想政治意识的矛盾;(4)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意识与非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意识的矛盾;(5)主体传播的无产阶级意识形态与客体思想行为的矛盾;(6)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同人们实际的思想品德水准之间的矛盾。
5、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
6、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门研究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的应性科学。
7、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比较: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实践活动,它以人为作用对象,其目的在于帮助人们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主要帮助人们解决“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
而思想政治教育学则是一门科学,它以思想政治教育这项实践活动为研究客体,其目的在与科学地然是和分析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各种现象,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主要解决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
8、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个人与社会;思想与行为;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内化与外化;教育与管理9、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方法:文献法;观察法;实验法;社会调查法;总结经验法第二章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和知识借鉴1、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根本指导思想与理论基础(根本内容):马克思主义,尤其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07妇产皮本班医学统计学习题

第一章绪论每一道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1.下面的变量中,属于分类变量的_____A.脉搏B.血液C.肺活量D红细胞计数 E 血压2.下面的变量中,属于定量变量的是_____A性别B体重C血型D职业E民族3.某人记录了50名病人体重的测定结果:小于50Kg的13人,介于50Kg 和70Kg间的20人,大于70 Kg的17人,此种资料本属于_____A定量资料B分类资料C有序资料D二分类资料E名义变量资料4.上述资料可以转换为_____A定量资料B分类资料C有序资料D二分类资料E名义变量资料5.若要通过样本作统计推断,样本应是______A总体中典型的一部分B总体中任一部分C总体中随机抽取的一部分D总体中选取的有意义的一部分E总体中信息明确的一部分答案1.B 2.B 3.A 4.C 5.C第二章统计资料的整理与描述二(1)定量资料的统计描述1.用频率表计算平均数时,各组的组中值应为______A本组段变量值的平均数B本组段变量值的中位数C本组段的上限值D本组段的下限值E(本组段上限值+本组段下限值)/22.离散型定量变量的频率分布图可以用______表达3.变异系数越大说明______A标准差越大B平均数越大C标准差、平均数都大D平均数小E以均数为准变异程度大4.均数和标准差的关系式______A均数越大,标准差越小B均数越大,标准差越大C标准差越大,均数对各变量值的代表性越好D标准差越小,均数对各变量值的代表性越好E均数和标准差都可以描述资料的离散趋势5.把P25,P50,P75标在一个数轴上,则_____A P50一定在P25和P75的中点B P50一定不在P25和P75的中点C P50一定靠近P25一些D P50一定靠近P75一些E以上都不是答案1.E 2.B 3.E 4.D 5.E二(2)定性资料的统计描述1.某医院某年住院病人中胃癌患者占5%,则____A.5%是强度指标B.5%是频率指标C.5%是相对比指标D.5%是绝对数E.5%说明胃癌在人群中的严重性2.计算麻疹疫苗接种后血清检查的阳转率,分母为______A.麻疹易感人群B.麻疹患者数C.麻疹疫苗接种人数D.麻疹疫苗接种后的阳转人数E.麻疹疫苗接种后的阴性人数3.某病患者120人,其中男性114人,女性6人,分别占95%与5%,则结论为______ A.该病男性易得 B.该病女性易得 C.该病男性、女性易患程度相等 D.尚不能得出结论 E.根据该资料可计算出男女性的患病率 答案1.B 2.C 3.D二(3) 统计表与统计图1.根据某地6~16岁学生近视情况的调查资料,反映患者的年龄分布可用______ A.普通线图 B.半对数线图 C.直方图 D.直条图 E.复式直条图2.表达某地两年几种疾病的患病率可用_____A. 直方图B.单式直条图C.复式直条图D.线图E.百分直条图 3.统计表中不应当出现的项目为_______A.备注B.横标目C.纵标目D.线条E.数字4.欲比较两家医疗机构近15年来床位数的增加速度,应当使用的统计图为______ A.复式条图 B.百分条图 C.线图 D.半数数线图 E.统计地图第三章 正态分布和二项分布1.随机变量X 服从正态分布N(211,σμ),Y 服从正态分布N(222,σμ),X 与Y 独立,则X-Y 服从_____A.N(222121,σσμμ-+)B.N(222121,σσμμ--)C.N(222121,σσμμ+-)D.N(0.2121σσ+)以上均不对2.标准正态分布的均数与标准差分别是______ A.0,1 B.1,0 C.0,0 D.1,1 E. 0.5,13.正态分布的两个参数μ与σ,____ __对应的正态曲线愈趋扁平。
07工艺第一章

主要用于大批量生产中
2、直接找正装夹 由操作工人直接在 机床上利用百分表、 划线盘等工具进行工 件的定位,俗称找正, 然后夹紧工件,称为 直接找正装夹。 见图1-12 用于单件小批生产中, 或加工精度要求非常高时。
划线找正装夹:
是事先在工件上划 出位置线,找正线 和加工线,装夹时 按找正线进行找正, 即定位,然后再进 行夹紧。 见图1-13 适用于单件小批量 生产中的复杂铸件 或铸件精度较低的 粗加工工序。
从工艺特点的角度划分: 单件小批生产 中批生产 大批大量生产
下表为按重型机械、中型机械和轻型机械的年生 产量列出的不同生产类型的规范。
各种生产类型的工艺特点
工艺特征 加工对象 毛坯 机床 工装 装配方法 工艺文件 对操作工人的 技术水平要求 成本 发展趋势 单件小批量 经常变换 自由锻、木模手工造型; 精度低、余量大 通用机床,机群式布置 通用工装 修配 简单工艺过程卡 高 高 成组技术、数控技术、 加工中心 中批生产 周期性变换 模锻、金属模; 精度和余量中等 通用机床,部分专机, 按零件类别分工段排列 专用工装 不完全互换 详细工艺过程卡 一般 一般 柔性制造系统(FMS) 大批大量 固定不变 模锻、机器造型; 精度高,余量小 自动机床,专用机床 生产流水线排列 高效专用工装 完全互换 详细工艺过程卡 工序卡、调整卡 低 低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CIMS),加工自动化
二 机械加工工艺过程
(一)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的概念: 工艺过程:在生产过程中,直接改变生产对象( 毛坯)的形状、尺寸、相对位置和பைடு நூலகம்质等,使其成 为成品和半成品的过程。 机械加工工艺过程是机械产品生产过程的一部分, 是采用机械加工的方法(切削、磨削、特种加工等) 直接用于改变毛坯的形状、尺寸、表面粗糙度以及 力学物理性能,使之成为合格零件的全部劳动过程。
绪论教案及讲稿范文

绪论教案及讲稿范文教案:课题:绪论授课对象:高中生教学目标:1.了解绪论的定义、特点和作用;2.掌握撰写绪论的方法和技巧;3.培养学生对于绪论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教学准备:1.课本及资料2.多媒体设备3.练习题和案例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段有趣的小视频或者图片,引起学生对绪论的兴趣,并提出问题激发思考:“你们知道绪论是什么吗?在学术论文或者其他文章中,它的作用是什么?”二、知识讲解(25分钟)1.引入绪论的定义和作用,包括:a.绪论是论文的开头部分,用于引导读者,介绍研究背景和现状,引出问题和研究目标。
b.绪论的作用是概括已有研究成果,明确研究目标和科学意义,为后续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c.绪论的主要内容包括问题陈述、文献综述、研究目标和意义。
2.详细讲解撰写绪论的方法和技巧,包括:a.问题陈述:明确研究的对象和问题,提出研究的动机和意义。
b.文献综述:概括已有研究成果,指出研究的空白和不足。
c.研究目标和意义:明确研究的目标和意义,阐述实践价值和学术价值。
三、练习与案例分析(30分钟)1.分发练习题,让学生针对其中一问题撰写绪论的开头部分,并进行评价和修改。
2.以其中一研究为案例,由学生进行文献综述的分析和总结,并讨论其在绪论中的体现。
四、反思与总结(10分钟)让学生进行反思,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总结撰写绪论的关键点和注意事项,并提醒学生在写作中要注重逻辑性和连贯性。
五、作业布置(5分钟)六、教学反馈(5分钟)让学生交作业,并进行评价和点评。
讲稿: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的课题是绪论。
绪论是学术论文或其他文章的开头部分,它不仅起到引导读者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对研究的问题、目标和意义进行阐述和说明。
那么,你们知道绪论的作用是什么吗?其次,绪论的作用是明确研究的目标和意义。
在绪论中,我们需要明确研究的目标和意义,阐述实践价值和学术价值。
我们应该明确研究的动机和研究的背景,即为何进行这项研究,对于该领域有何贡献。
绪论07

第1章 绪论 28 / 41
存储器
字word
一次可以直接处理的二进制数码的位数 通常取决于微处理器内部通用寄存器的位数和数 据总线的宽度 中定义为16位 在x86中定义为 位 中定义为
控制总线Control 控制总线Control Bus
用来传输控制信号 由两种方向的单向控制信号组成
第1章 绪论 34 / 41
总线分类
内部
片内
元件级
片间
系统
ISA EISA VESA PCI
外部
USB
第1章 绪论 35 / 41
系统总线
PC总线 总线
PC/XT总线 总线 62芯 8位 1M/s 芯 位
第1章 绪论 2 / 41
微机原理课程学习内容
学习方法:课堂教学和实验环节 学习方法 课堂教学和实验环节 学习内容: 系列CPU,掌握计算 学习内容:Intel 80x86系列 系列 , 机组成、 内部结构、 机组成、CPU内部结构、存储器、常用的 内部结构 存储器、常用的I/O 接口、指令系统、 接口、指令系统、汇编语言等基本原理 目标: 目标:具备应用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基础知识 的能力, 的能力,达到能够利用外围芯片设计开发小 规模的计算机应用系统的目的, 规模的计算机应用系统的目的,为计算机开 发应用打下基础。 发应用打下基础。
第1章 绪论 9 / 41
电子计算机的发展— 电子计算机的发展—ENIAC
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alculator
人体生理学

生理学—绪论 生理学 绪论
生理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本理论课程。 生理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本理论课程。
生理学—绪论 生理学 绪论
●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新陈代谢( 新陈代谢(metabolism) ) 兴奋性( 兴奋性(excitability) ) 适应性( 适应性(adaptability) ) 生殖(reproduction) 生殖( ) (一)新陈代谢 一 新陈代谢 同化作用 物质代谢) 机体 环境 (物质代谢) 两个过程 异化作用 能量代谢) (能量代谢) (二)兴奋性 二 兴奋性 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生反应的能力。 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生反应的能力。 1.刺激与反应 刺激与反应 刺激( ):可被机体感受并引起产生反应的 ①刺激(stimulus):可被机体感受并引起产生反应的 ): 体内、外环境条件的变化。 体内、外环境条件的变化。 按刺激的性质分类:机械性、化学性、生物性、 按刺激的性质分类:机械性、化学性、生物性、社 会心理性刺激等
生理学—绪论 生理学 绪论
动物实验方法: 动物实验方法: 离体验 (acute experiment) )
在体实验(in 在体实验 vivo) 慢性实验( 慢性实验(chronic experiment) )
注意实验方法的结合; 注意实验方法的结合; 动物实验结果用于人体时,要持慎重态度; 动物实验结果用于人体时,要持慎重态度; 以人体为实验对象时,应遵循自愿、知情和非创伤原则。 以人体为实验对象时,应遵循自愿、知情和非创伤原则。
生理学—绪论 生理学 绪论
刺激强度的表示方法: 刺激强度的表示方法: 阈刺激:刚好引起组织产生反应的最小刺激。 阈刺激:刚好引起组织产生反应的最小刺激。 阈强度或阈值( ):阈刺激的强度 阈强度或阈值(threshold):阈刺激的强度 ): 阈上刺激: 阈上刺激: 阈下刺激: 阈下刺激: 刺激能否引起反应的三要素: 刺激能否引起反应的三要素: 刺激强度 作用时间 强度-时间变化率 强度 时间变化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世纪,精原学说的 世纪, 世纪 代表人物Nicholas 代表人物 Hartsoaker所想像的 所想像的 精子中的微型人 法国科学家 Bonnet(1745)提出胚 提出胚 胎发育套装论
17世纪,意大利胚 世纪, 世纪 胎学家 Marcello Malpighi观察到的 观察到的 鸡胚
2.2、细胞学说改变了胚胎发育和遗传的概念 2.2、
第一节 动物发育的基本概念
胚胎发育模式
大多数动物都要经过受精、 卵裂、 大多数动物都要经过受精 、 卵裂 、 原 肠胚形成、 神经胚形成和器官形成这几 肠胚形成 、 神经胚形成 和器官形成这几 个主要胚胎发育阶段才能发育形成幼体, 个主要胚胎发育阶段才能发育形成幼体 , 通过生长发育为成体。 通过生长发育为成体 。 在动物界中有些 动物的个体还必须经历变态。 动物的个体还必须经历变态。
发育生物学
黄蓓 2008-2
Developmental Biology
参考文献
2. Werner A. Muller, Entwiclungs Biology, Gustav Fischer Verlag, Stuttgart, Jena.1995 1.(德)Muller W A著, 黄秀英 劳为德 郑 1.(德)Muller A著, 瑞珍 等 译,发育生物学,高等教育出版 社,施普林格出版社, 社,施普林格出版社, 1998.. 3. 张红卫 王子仁 张士璀 编,发育生物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樊启昶 白书农 编, 发育生物学原理.高等 4.樊启昶 发育生物学原理. 教育出版社, 2002。 教育出版社, 2002。
目
录
第二篇 动物胚胎的早期发育(5学时) 动物胚胎的早期发育( 学时) 第五章 受精的机制(1) 受精的机制( 卵裂(0.5) 第六章 卵裂(0.5) 第七章 原肠作用—胚胎细胞的重新组合(0.5) 原肠作用—胚胎细胞的重新组合(0.5) 神经胚----脊椎动物门类体制特征的确立 第八章 神经胚----脊椎动物门类体制特征的确立 (0.5) 胚胎细胞相互作用---胚胎诱导 胚胎诱导( 第九章 胚胎细胞相互作用---胚胎诱导(1) 1.5) 第十章 器官形成 (1.5)
第二节 发育生物学的发展简史
2.1、后成论与先成论 1.后成论(theory of epigenesis) 后成论( epigenesis) Aristotle(公元前384-322年 Aristotle(公元前384-322年)首先提出了胚胎是由简单到复杂逐 渐发育形成的,这个理论后来称为后成论。 渐发育形成的,这个理论后来称为后成论。 他是在观察鸡、 他是在观察鸡、星鲛和一些无脊椎动物胚胎发育的基础上提出来 的。 2.先成论(theory of preformation) 先成论( preformation) 公元17世纪后期和 世纪 世纪后期和18世纪, 公元17世纪后期和18世纪,以精源学说和卵源学说为代表 精源学说认为胚胎预先存在于精子中。 精源学说认为胚胎预先存在于精子中。 卵源学说则认为卵子中本来就存在微小的胚胎雏形。 卵源学说则认为卵子中本来就存在微小的胚胎雏形。 它们的共同点在于都认为胚胎是成体的雏形, 它们的共同点在于都认为胚胎是成体的雏形,是配子中固有的结 胚胎发育仅仅是原有结构的增大。 构,胚胎发育仅仅是原有结构的增大。 1795年 德国科学家Wolff的 1795年,德国科学家Wolff的Theoria Generationis和Formatione Generationis和 lntestinorum两本著作的发表 再次提出了后成论观点( lntestinorum两本著作的发表 ,再次提出了后成论观点(根据对 两本著作的发表, 鸡胚发育的观察) 鸡胚发育的观察)。 后成论观点直到19世纪才为人们所接受 后成论观点直到19世纪才为人们所接受
绪 论
1.发育生物学的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任务 2.发育基本概念 3.发育生物学的 发展简史 4. 动物发育的主要 特征及规律
发育生物学( 发育生物学(developmental biology) biology) 是应用现代生物学的技术研究生物发育 本质的科学。 本质的科学 。 它主要研究多细胞生物体 从生殖细胞的发生、 受精、 胚胎发育、 从生殖细胞的发生 、 受精 、 胚胎发育 、 生长、衰老和死亡,即生物个体发育 ontogeny) 中生命过程发展的机制。 ( ontogeny ) 中生命过程发展的机制 。 同时,也研究生物种群系统发生 development) (systematic development)的机制
形态发生( 形态发生(morphogenesis) )
不同表型的细胞构成组织、器官,建立结构的过程。 不同表型的细胞构成组织、器官,建立结构的过程。
Growth(生长) (生长)
胚胎在基本的pattern形成之后,其体积会 形成之后, 胚胎在基本的 形成之后 显著增长,原因在于细胞数量增加、 显著增长,原因在于细胞数量增加、细胞体积 增加、胞外物质的积累。 增加、胞外物质的积累。不同组织器官的生长 速度也各异。 速度也各异。
3、Mosaic and Regulative Development 、 19世纪 年代,Weismann提出了 世纪80年代 提出了mosaic 世纪 年代, 提出了 development学说:合子中的大量特殊因子在细胞分裂中 学说: 学说 不均等分配,导致了不同细胞向不同命运的发育。 不均等分配,导致了不同细胞向不同命运的发育。
Cell division: (细胞分裂) 细胞分裂)
Cleavage: 细胞分裂快、没有细胞生长的间歇期,因 细胞分裂快、没有细胞生长的间歇期, 而新生细胞的体积比母细胞小。 而新生细胞的体积比类胚胎可最 后发育出至少 250种不同细胞 种不同细胞 类型, 类型,分化通常 是不可逆的。 是不可逆的。
2.5、遗传学、分子生物学与发育生物学的结合 2.5、遗传学、
1900年 孟德尔遗传定律研究遗传元素在世代间的传递。 1900年,孟德尔遗传定律研究遗传元素在世代间的传递。 1909年荷兰植物学家 1909年荷兰植物学家Wilhelm Johannsen提出基因型和表现型的 年荷兰植物学家Wilhelm Johannsen提出基因型和表现型的 概念,首次使遗传学和胚胎发育学发生关系。 概念,首次使遗传学和胚胎发育学发生关系。 20世纪40年代证明:DNA是遗传物质,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20世纪 年代证明 DNA是遗传物质 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世纪40年代证明: 是遗传物质, 20世纪50年代发现:DNA为双螺旋结构。 20世纪 年代发现 DNA为双螺旋结构 世纪50年代发现: 为双螺旋结构。 20世纪60年代:三联体密码被破解。 20世纪 年代 三联体密码被破解。 世纪60年代: 20世纪70年代:DNA重组技术出现。 20世纪 年代 DNA重组技术出现 世纪70年代: 重组技术出现。 20世纪80年代:转基因技术出现。 20世纪 年代 转基因技术出现。 世纪80年代: 20世纪90年代:动物克隆技术出现。 20世纪 年代 动物克隆技术出现。 世纪90年代: 世纪之交:HGP。 世纪之交:HGP。 新的突破: 新的突破:stem cells, conditional gene knockout, mutagenesis
目
录
绪 论 (10学时) 10学时 学时) 动物发育的主要特征和基本规律( 第一节 动物发育的主要特征和基本规律(1) 发育生物学的发展简史( 第二节 发育生物学的发展简史(1) 发育生物学研究中的主要模式动物( 第三节 发育生物学研究中的主要模式动物(8) 第一篇 发育生物学基本原理(6学时) 发育生物学基本原理( 学时) 细胞命运的决定( 第一章 细胞命运的决定(1) 细胞分化的分子机制---转录和转录前的调控 转录和转录前的调控( 第二章 细胞分化的分子机制---转录和转录前的调控(2) 细胞分化的分子机制---转录后的调控 转录后的调控( 第三章 细胞分化的分子机制---转录后的调控(2) 发育中的信号传导( 第四章 发育中的信号传导(1)
目
录
第三篇 动物胚胎的晚期发育(8) 动物胚胎的晚期发育(8) 学时) 第十一章 变态 (24) (2学时) 性腺发育与性别决定( 学时) 第十二章 性腺发育与性别决定(2学时) 生殖细胞的发生( 学时) 第十三章 生殖细胞的发生(4学时) 第四篇 发育生物学的新研究领域(6) 发育生物学的新研究领域(6) 第十四章 干细胞 (2) 动物发育的环境调控( 学时) 第十五章 动物发育的环境调控(2学时) 第十六章 发育生物学实验技术 (2)
2.4 诱导的发现
1924年Spemann等人进 1924年 Spemann等人进 行了著名的胚孔背唇移植实 验,将蝾螈(Triton cristatus) cristatus ) 原肠胚早期的胚 孔背唇组织移植到另一同期 受体胚胎的胚孔侧唇表面, 受体胚胎的胚孔侧唇表面 , 结果到原肠胚后期诱导产生 了另一个次生胚。由此, Spemann在1935年获医学和 Spemann 在 1935 年获医学和 生理学诺贝尔奖。 生理学诺贝尔奖 。 从此发育 中诱导和细胞之间的相互作 用的重要性才得到充分重视。 用的重要性才得到充分重视 。
19世纪 年代末 19世纪30年代末:Mathias Schleiden和Theodor 世纪30年代末: Schleiden和 Schwann提出细胞学说。 Schwann提出细胞学说。 提出细胞学说 1840, August Weismann提出了生殖细胞论,认为后代 Weismann提出了生殖细胞论, 提出了生殖细胞论 个体是通过精子和卵子继承亲本描述躯体特征的信息; 个体是通过精子和卵子继承亲本描述躯体特征的信息; 卵子是一个细胞,其分裂产生的细胞可分化出不同组 卵子是一个细胞, 织,从而否定了preformation论。 从而否定了preformation论 19世纪对 19世纪对Sea Urchin受精卵的观察发现,受精卵含有 世纪对Sea Urchin受精卵的观察发现 受精卵的观察发现, 两个细胞核,并最终合并为一个细胞核, 两个细胞核,并最终合并为一个细胞核,表明细胞核 含有遗传的物质基础。 含有遗传的物质基础。 19世纪末, 19世纪末,染色体的发现和发现染色体数目在发育中 世纪末 的变化规律, 的变化规律,使孟德尔遗传定律有了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