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开题报告专用纸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撰写规范

一、总体要求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以下简称毕业设计)应规范、完整,符合学校的规定和要求。
论文(包括任务书)一律用B5纸单面打印,页边距上、下、左、右均为2.2厘米。
1.论文封面填写封面选用白色光面纸张,并按照学校设计的固定格式填写。
题目用“小一号黑体”填写,专业班级、学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和日期等用“三号仿宋体”填写。
2.行距设置毕业论文内容及各种标题(包括摘要、目录、致谢、参考文献)的行距设置统一选用固定值23磅。
3.字体设置(1)“摘要”(“ABSTRACT”选用“Times New Roman”)、“目录”、“致谢”、“参考文献”等字样均选用“三号黑体”,其内容统一选用“小四号宋体”。
(2)正文第一级标题选用“三号黑体”;第二、三级标题分别选用“四号黑体”和“小四号黑体”;第四级标题和正文内容选用“小四号宋体”。
4.正文撰写格式正文分章节撰写,第一级标题用“第1章”、“第2章”、“第3章”等连续编号,每章应另起一页,标题末尾不加标点(问号、叹号、省略号除外),标题居中排列,下空一行接写第二级标题。
从第二级标题开始,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在不同层次的数字之间加一个下圆点相隔,最末数字后不加标点。
如第二级标题为“1.1”、“2.1”、“3.1”等,第三级标题为“1.1.1”、“2.1.1”、“3.1.1”等,第四级标题为“1.1.1.1”、“2.1.1.1”、“3.1.1.1”等。
正文中的标题一般不超过四级,标题层次要清晰,第二至第四级标题均单独占一行,且靠左端书写,第二级标题序数前不留空格,第三、四级标题序数前要空两个汉字位置。
各级标题序数后均空一格接写标题。
5.论文字数毕业论文一般使用汉语简化文字书写,不少于10000汉字。
6.文献查阅学生查阅与毕业设计相关的文献(不含教科书)不少于10篇,其中外文文献应不少于2篇。
7.外文翻译外文翻译字数不少于5000汉字。
译文封面格式(可参考论文封面格式)各学院要统一,用B5纸单面打印。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填写要求及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填写要求及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填写要求及范例篇一: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填写要求1.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设计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在毕业设计工作前期完成,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专家组及系主任审查后生效;2.开题报告必须用黑墨水笔工整书写或按教务处统一设计的电子文档标准格式(可从教务处网页上下载)打印,禁止打印在其它纸上后剪贴;3.毕业设计的开题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1)主要技术指标;(2)工作思路;(3)课题的准备情况及进度计划;(4)参考文献。
4.开题报告的撰写应符合科技文献规范,且不少于xx字;参考文献应不少于15篇,包括中外文科技期刊、教科书、专著等。
5.开题报告正文字体采用宋体小四号,1.5倍行距。
附页为a4纸型,左边距75px,右边距50px,上下边距为62.5px,字体采用宋体小四号,1.5倍行距。
6.“课题性质”一栏:理工类:a.理论研究 b.应用研究 c工程设计 d.软件开发 e.其它经管文教类:a.理论研究 b.应用研究 c.实证研究 d.艺术创作e.其它“课题来源”一栏:a.科研立项 b.社会生产实践 c.教师自拟 d.学生自选“成果形式”一栏:a.论文 b.设计说明书 c.实物 d.软件 e.作品篇二: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包括提纲)写法以及范例一、论文开题报告的意义论文开题报告,就是当课题方向确定之后,课题负责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报请上级批准的选题计划。
开题报告既是文献调研的聚焦点,又是学位论文研究工作展开的散射点,对研究工作起到定位作用。
它主要说明这个课题研究的必要性、可行性、真实性,是对课题的论证和设计。
其中真实性体现在研究计划上。
课题名称就是课题的名字,要准确、规范、简炼。
准确就是课题的名称要把课题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有时候还要把研究方法写出来。
课题的名称一定要和研究的内容相一致,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要准确地把你研究的对象、问题概括出来。
华东师范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格式要求

华东师范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格式要求一、论文(设计)构成毕业论文(设计)格式应规范,必须由封面、目录、正文(包括中外文题名、中外文摘要、中外文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致谢)三部分构成。
论文(设计)装订顺序为外封面✂开题报告✂中期指导记录(系统下载并打印)✂内封面✂目录✂中文题名、摘要、关键词✂外文题名、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致谢✂考核意见表。
如有附录部分,装订在参考文献后面。
二、纸张及印刷装订规格毕业论文(设计)一律用A4纸张电脑打印。
左侧装订。
三、编辑设置1、页面设置:①“纸型” ──主要选用“A4”,“纵向”,个别页面可以采用“A4”,“横向”。
②“文档网格” ──一律使用“无网格”。
③“页边距” ──上:2.5cm,下:2.0 cm,左:3.0cm,右:2.5 cm。
装订线位置居左。
2、段落:①论文(设计)题目居中,每段落首行缩进2字符。
②“行距”一律为1.5倍。
3、外文字体:一律为Times New Roman四、封面要求上交的每份论文(设计)都一律采用学校统一印发的外封面(装订线一律在左面)。
另附自制内封面一份(A4纸张电脑打印),内容为中外文论文(设计)题目、作者的姓名、学号、学院、专业、指导老师的姓名与职称、论文(设计)完成时间、学位论文诚信承诺书与使用授权说明书。
五、开题报告要求开题报告内容包括:选题的背景与意义(对与选题有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展情况、存在的问题等进行调研,在此基础上提出选题的研究意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技术路线,课题研究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及创新之处,课题研究的总体安排与进度,参考文献等方面。
开题报告表格至教务处网站下载。
六、论文(设计)摘要(一)字数:中、外文摘要一般各为300~500字。
(二)摘要内容:要求概括地表述论文(设计)的研究背景、目的、研究方法、研究重点、结果和主要结论。
(三)字体:中外文均是五号,中文使用宋体。
七、正文要求(一)字数:文科类专业8000字以上;理科类专业,音乐、美术等专业5000字以上。
毕业设计说明书格式要求

毕业设计(论文)说明书格式要求1、开题报告毕业设计(论文)撰写前,应写一份开题报告,包括课题内容、课题的来源、研究意义及目的,国内、外该课题研究现状,本课题的任务与要求,拟采用解决问题的方法,课题的研究进度(开始、结束日期)和要求,目前收集到的主要参考文献(不少于5篇),论文提纲等。
要求字数不少于800字,16开纸的打印稿。
2、毕业设计(论文)格式学生毕业设计所完成的工程图必须符合国家标准,毕业设计说明书(论文)必须按照学院统一规定的格式进行。
毕业设计说明书(论文)由以下几部分构成:(1)封面封面是毕业设计(论文)的封面,应按要求逐项填写清楚。
(2)目录目录由毕业设计(论文)的章、节、附录等序号、名称和页码组成。
目录生成到3级标题,要求标题层次清晰。
(3)标题、作者、单位、摘要、关键词标题:应简短、明确、有概括性摘要:摘要是毕业设计(论文)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具有独立性和自创性。
摘要应说明设计方法、结果和结论。
关键词:每份毕业设计(论文)选取3~5个词作为关键词。
(4)引言(前言)引言(前言)应简要说明毕业设计(论文)的目的、意义、范围、选题依据、研究设想、方法等等。
(5)正文正文是毕业设计(论文)的核心部分,占主要篇幅,对完成的任务进行文字性说明,包括研究对象、实验与观测方法和结果、仪器设备、原材料、计算方法、设计说明与依据、形成的论点和导出的结论等。
(6)结束语结束语包括对整个工作进行归纳和综合而得出的总结,还应包括所得结果与已有结果的比较和本课题还存在的问题,以及进一步开展研究的见解与建议等。
(7)致谢谢辞应以简短的文字对课题研究与论文撰写过程中曾直接给予帮助的人员(如指导教师、答疑教师及其他人员)表示自己的谢意。
(8)参考文献参考文献涉及毕业设计(论文)的取材来源、参考书目、引用资料(包括生产现场使用资料)(9)附录某些重要的原始数据、数学推导、框图、结构图、统计表等可在附录中出现。
贵州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附件:1、《贵州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2、《贵州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分组备案表》;3、《贵州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记录表》;4、《贵州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期检查表》;5、《贵州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表》;6、《贵州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答辩记录表》;7、《贵州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规范》;8、《贵州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定参考标准》。
附件1:贵州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贵州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分组备案表学院:专业: 级别:20 级填表日期:年月日贵州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指导记录表备注:1、此表由学生根据老师每次指导的内容填写,指导教师签字后学生保存,完成论文(设计)后与论文一并交学院。
贵州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期检查表贵州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表贵州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答辩记录表学院:专业:级别:20 级附件7:贵州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规范一、用纸规格本科毕业论文一律用A4幅面纸打印,左侧装订.二、封面格式(一)学科代码及学号:在右上角,五号宋体。
(二)额题:贵州师范大学(本科)(二号黑体,居中)毕业论文(一号黑体,另行居中)。
(三)题目:1、主题用小三号小标宋,居中;字数在20个以内;2、副题在主题下方,前面加“—-”号,四号楷体。
(四)学院:就读学院全称,小三号楷体,居中.(五)专业:专业全称,小三号,居中。
(六)年级:小三号楷体,居中。
(七)作者:小三号楷体,居中。
(八)指导教师姓名及职称:小三号楷体,居中。
(九)完成时间:标明年月日,小三号宋体,居中.三、论文格式(一)题目:1、主题用小二号小标宋,居中;2、副题在主题下方,前面加“——"号,四号楷体,居中。
(二)署名:在标题下方,四号楷体,居中。
(三)中文摘要:1、在署名下方,五号楷体;2、文字简明、确切,300字以内;3、以提供论文内容梗概为目的,以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为基本要素;4、可以是指明论文主题范围及内容梗概的报道性摘要,也可以是指明论文论题及取得成果的性质和水平的指示性摘要,还可以是以报道性摘要形式表述论文中信息价值较高的部分、以指示性摘要形式表述论文其余部分的报道—指示性摘要;5、不应简单重复标题中已有的信息;6、不用评论和解释,不分段,采用第三人称、记述方式,不用“本文”、“作者”等作主语;不用数学公式、化学结构式及图表;不用引文.1、在中文摘要下方,用五号楷体;2、是从标题、层次标题(即文内小标题)和正文中选出的、能反映论文主题概念的词或词组;3、数量3—5个,用分号隔开。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撰写规范与格式要求_开题报告_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撰写规范与格式要求为保证本科生的质量,结合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要求,特制定陇东学院英语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撰写规范与要求。
一、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格式规范?一份完整的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应包括下列页面:(一)中文封面(二)英文封面(三)报告主体(四)封底分述如下:(一)中文页面中文页面由上到下包括十二项内容,分别为:1.编号(即作者的学号)2.仿毛体校名3.校徽图样4.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字样5.作者届别6.论文题目7.作者所在学院8.作者所学专业9.作者所在班级10.作者姓名11.指导教师姓名及职称12.报告完成日期除2、3、4、5四项之外,其余八项内容均应根据实际情况填写完整。
特别是第6项论文题目,应力求简短、明确、有概括性,直接反映毕业论文(设计)预解决的问题和学科特点。
题目长度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如确有必要,可用副标题的方式予以补充。
(二)英文页面英文页面由上到下包括七项内容,分别为:1.Research Proposal2.The author’s name3.The class and grade the author belongs to4.The author’s schooling number5.The supervisor’s name and professional titlepletion date7.The school and university除第1和7项外,其余各项均要求论文作者根据实际情况用英文进行补充或填写。
论文题目不超过15个单词,如有必要,可用副标题的方式予以补充。
论文题目的其它要求参见“(一)中文页面”中对中文题目的相关说明。
(三)报告主体1.题头部分(Heading of Proposal)这部分包括Research Proposal, 作者姓名、所在学院三项,均用英文书写。
学院名称录完后空一行(小四号字体),再录入主体部分的其它内容.2.主体部分(Body)主体部分包括题目(Title)、研究的目的和意义(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study)、国内外研究现状(Situation of study)、拟研究的主要问题和难点(Research questions and difficulty of study);研究方法及步骤(Method and procedure of conduction);研究工作进展安排(Schedule of study);论文提纲(Outline of thesis);参考文献(References)八个部分构成。
毕业论文要求及开题报告、任务书和正文要求【最新】

第四章对学生的要求第十四条学生修完所学专业培养计划规定的课程(不含毕业顶岗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必须参加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实践。
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期间必须完成以下任务:1、根据所接受的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参考有关文献,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选定毕业设计(论文)课题;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己拟定毕业设计(论文)的课题或题目,但应征得指导教师的正式认定;由学生自己选定毕业设计(论文)课题,应提前做好毕业设计(论文)的开题报告。
2、在教师指导下,制订包括毕业设计(论文)方案分段实施时间、任务、检验方式等在内的课题进度计划。
3、按进度计划开展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收集整理相关研究资料,开展实验、实践或调研活动,实事求是地做好实验和实践记录。
4、按时完成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规定的任务;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应学习、参阅有关参考文献和期刊论文,并有一定量的引文。
5、做好准备并按指定的时间、地点参加毕业设计(论文)答辩。
第十五条学生在进行毕业设计(论文)的实际工作中,应该努力学习、科学求实、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勤于实践、真实诚信、虚心接受指导教师的指导,应该独立完成规定的毕业设计(论文)任务,毕业设计(论文)应符合有关规范要求。
第五章毕业设计(论文)基本结构第十六条毕业设计(论文)的基本结构:1、毕业论文(设计)内容按顺序包括:封面目录摘要和关键词正文结论参考文献致谢语2、毕业论文(设计)的版面标准:(1).论文题目:黑体,三号,加粗;(2).一级标题:黑体,小三号,加粗, 1.5倍行距;(3).二级标题:黑体,四号,加粗, 1.5倍行距;(4).三级标题:宋体,小四号,不加粗, 1.5倍行距;(5).正文:宋体,小四号,不加粗,1.5倍行距;(6).正文中表格与插图的字体:宋体,五号(7).插入页码:位置:页面底端,对齐方式:居中;(8).纸型:A4复印纸,页边距默认;(9).其他参数默认。
混凝土结构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燕山大学本科毕业设计开题报告课题名称:某医院住院部建筑方案与结构设计学院(系):年级专业: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完成日期:2014.3.26一、选题的性质、依据与意义本项目建筑方案为医院住院部多层楼,拟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楼层总数为七层。
主体总高近23.7米,平面局部有凹进总体上比较规则。
本课题的主要设计内容为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以此作为毕业设计题目,可以实现大学四年相关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以及实践环节知识的综合应用。
完成毕业设计需要应用材料力学、结构力学、混凝土结构理论、建筑结构抗震理论以及荷载与可靠度理论等专业知识,同时,还要熟悉国家现行相关规范、规程的应用,比如: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等。
通过本科毕业设计学生可以熟悉建筑结构设计的基本步骤及过程,熟悉常用的结构设计规范和常用的设计图集的应用,掌握多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框架结构的特点,掌握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中各种构件和节点的设计计算,并掌握它们的具体构造要求,最后,培养我们正确应用施工图的形式把设计意图表达出来。
毕业设计作为大学结束时间的一个实践环节,有着其不可替代的地位所在,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将会很明显的体现在将来的实际工作当中,它是大学阶段一个尤为重要的环节,是对我们大学期间所学知识的一次综合性和系统性的运用,要求我们做到知识的系统化、实际化,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在这次毕业设计中,我们要了解和掌握建筑设计的全过程,锻炼自身的独立分析和创新能力,并要做好调查研究,要养好搜集资料和查阅资料的习惯,锻炼自我外文翻译能力,让自身向着一个合格工程师的方向去发展和努力。
此次毕业设计我的做的课题为某医院住院部建筑方案和结构设计,我要在设计过程中运用大学期间学到的各项知识,并利用CAD、天正、PKPM等相关软件进行机算,并手算其中部分框架,并用计算机进行验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项目背景及选题意义1、项目背景恒隆家园项目位于北京市通州区梨园镇梨园村。
项目四至范围为:北起梨园北街,南至玉桥斜街,西起梨园村民住宅楼,东至梨园路。
项目来源及所处阶段目前本项目处于土地二级开发阶段。
性质与规模恒隆家园项目位于北京市通州区梨园镇梨园村,北起梨园北街,南至玉桥斜街,西起梨园村民住宅楼,东至梨园路。
本项目建设用地约9.49公顷,规划用地性质为二类居住用地,可兼容使用作为经营性办公用地、综合性商业服务业用地和文化娱乐用地;项目总建筑面积约55.90万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约30.62万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约25.28万平方米,是集生活居住、商业购物、商务办公、品牌酒店和影剧院等于一体大型综合功能区。
2、选题意义交通影响评价又称交通影响分析(简称交评),是结合现有的交通设施,在建设项目立项或审批阶段,定量分析和评价建设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后,新增交通需求对周边的交通产生的影响范围和程度,进而在保持一定服务水平的条件下提出环节对策或改进方案,实施补偿政策,以减少项目带来的负面影响,缓解项目建设引发的交通量对周边交通的压力。
可以说,在城市的发展中,它是以在微观层面动态协调城市土地利用和交通基础设施承载能力二者之间的重要手段,是有效控制土地开发强度的重要方法和措施。
二、国内外交通影响评价开展情况1、国外交通影响评价开展情况交通影响评价在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等发达国家应用十分广泛。
九十年代初期,美国公布了统一的交通影响评价工作指南,英国也在1994年,由交通运输协会公布了统一的交通影响评价指南。
在美国交通影响评价的理论和方法较为成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其交通影响评价的应用范围包括城市商务中心区、城市一般地区、郊区和农村地区的土地利用开发,有单一的土地利用类型开发,也有多种土地混合类型开发以及特殊用地开发,有局部开发,也有成片开发或州级公路沿线的土地开发。
根据1994年对全美44个州的调查资料显示,有30个州进行交通影响评价,其中有14个州既进行交通影响评价又要求开发商承担交通改进责任。
2、国内交通影响评价开展情况中国香港的交通影响评价开展较早,特区政府在对项目审批时,要求新建项目必须在规划和设计阶段同时进行交通影响评价,政府制订的技术标准和咨询公司制定的研究方法都比较完善。
从交通影响评价在个城市实践工作来看,大陆最早的交通影响评价研究应该是1991年对上海市静安区的研究了。
该研究沿用了美国的交通影响评价方法,对静安区作为副中心未来开发的交通影响进行了初步的假设分析。
此后,其他城市也在不断的探索,从90年代中期开始,大陆的一些大城市(如北京、南京、上海)逐步开展交通影响评价工作,积累了一些经验,形成了一些方法。
北京制定了《北京市城市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准则和要求》,南京也在前些年起草了《南京市大型建设项目交通影响分析编制办法》三、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准则交通影响评价的侧重点应放在制定切合实际的改善措施以使建设项目对外部交通所产生的影响尽可能地减小和明确界定开发商对此影响所应承担的市政设施建设义务两个方面。
为使城市建设与交通协调发展,一方面应考虑新建或改建项目在路网交通流量自然增长的情况下对交通设施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应具体分析这种影响在未来路网交通流量中所占的比例,使项目的控制在合理的规模内,做到既能使交通设施承受这种影响,又不妨碍城市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
交通影响评价应把握如下要素:1、项目区域内部交通设施(如内部道路、停车设施等)是否能够满足交通的需求;2、连接外部的出入口通行能力是否能够满足高峰小时进出车辆的需求,交通组织是否合理;3、项目生成/吸引的交通量在项目周边的道路上所占的比例是否合理,外部路网是否能够承担这样的负荷。
对于上述要素,如果“1”不能被满足,应要求开发商削减建设规模或增加内部交通设施;如果“2”不能被满足,则应调整出入口或要求开发商采取工程措施提高出入口的通行能力并合理组织出入交通;如果“3”不能被满足,项目生成/吸引的交通量在周边道路上所占的比例超过一定的量值(主干路为30%,次干路为40%,支路为70%),且外部路网超负荷运行时,应由开发商承担改善项目周边道路的义务或削减建设规模。
四、交通影响评价的内容如下:1、项目的研究范围项目的研究区域不能局限于拟建项目的本身。
应根据项目对周围地区交通影响的程度,将周边地区乃至更大范围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土地使用与交通的关系,以及交通需求与供给能力是否平衡。
对于需要在立项阶段进行初步交通影响分析的项目和交通影响较大的项目,研究范围应适当扩大。
2、建设项目背景与现状交通分析介绍拟建项目的背景情况,周围的土地利用现状与交通系统,以及研究区域未来的土地利用与交通规划。
3、建设项目交通量预测采用系统的分析方法,定量地分析各种土地使用及开发强度与交通量生成或吸引的关系,预测目标年建设项目产生的交通量,以及这些交通量与城市路网负荷的叠加效应4、交通影响评价对建设项目交通影响研究区域内的各类交通设施的供应与需求进行分析,分析交通需求与路网容纳能力是否匹配。
评价建设项目对周围交通环境的影响程度,包括建设项目产生的交通对各相关交通系统设施(如:道路、公交、行人、停车等)的影响,并对既有的交通规划方案进行评价和检验。
5、交通设施改进和相关措施依据分析评价结果,提出减小建设项目对周围道路交通影响的改进方案和措施(外部和内部交通系统),处理好建设项目内部交通与外部交通的衔接,提出相应的交通管理措施并对改进的措施和方案进行评估。
6、结论和建议提出对建设项目建设规模的建议,以及可接受的交通设施改进措施建议。
重点要求说明项目的规模是否合适,改进措施是否有效,以及对项目布局的评价等。
五、主要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六、区域交通组织研究及方法由于本项目建设用地约9.49公顷,规划用地性质为二类居住用地,可兼容使用作为经营性办公用地、综合性商业服务业用地和文化娱乐用地;项目总建筑面积约55.90万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约30.62万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约25.28万平方米,是集生活居住、商业购物、商务办公、品牌酒店和影剧院等于一体大型综合功能区。
因此,对于这一大型综合区域内不及外部的交通组织是非常重要的。
交通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开题报告第4页1、外部交通组织,目的是缓解道路交通压力,结合现状交通组织形式,提高道路的交通可达性以及保证各种交通方式的合理衔接,使项目周围及内部交通达到安全、高效的目的,在部分主干路、次干路与支路的交汇处,将车流按右进右出的交通形式进行组织。
2、内部交通组织,由于本项目是集生活居住、商业购物、商务办公、品牌酒店和影剧院等于一体大型综合功能区,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等多种交通出行方式冲突显著,为了创建一个良好的居住、办公、娱乐、社交场所,项目内部交通组织的主要原则有:尽可能减少人流和车流之间及不同性质车流之间的交叉和相互干扰,减缓对城市干道的冲击;有足够的人流、车流的集散空间和停留空间;各种交通流线清晰醒目,方便短捷。
3、交通组织方法:(1)交通分离法交通流的分离方式有空间、时间、法规、物理分离四种。
(2)交通流调整法交通流调整主要是指时间性交通流调整和空间性交通流调整。
时间性交通流调整包括错开上下班时间,错开各部门的星期休息日,组织夜间施工、货物运输,设置定时、限时的单行线,封闭道路,设置定时的公共汽车、自行车的专用道等。
空间性交通流调整包括开辟环路、干道以吸引交通流,开辟过境交通专线,实行单向交通、环行交通,实行可变车道控制,禁止车辆在某些路口左转弯,设置公共汽车、自行车专用道路系统等。
(3)交通流优先法交通流优先是对道路上或某车道上的某种交通给予特殊待遇,使其具有优先使用道路的权力。
(4)交通流速度限制法交通流速度的限制是通过交通法规规定各类车辆在不同等级道路上的最高行驶车速,运用法规手段予以实现;另外可根据具体的交通情况、道路条件,利用交通标线、物理设施来实现对某区域、某路段机动车车流速度的限制。
(5)交通流总量削减法交通流总量削减方式,交通总量是指交通参与者与其运行时间(或距离)乘积之和。
交通总量不是交通流量。
要使交通总量达到最小,或是将交通参与者的数量减少,或者是将其出行的旅行时间缩短,或者使交通参与者的旅行距离缩短。
交通流总量削减常采用的措施有:社会工程措施、法规措施、经济措施、交通管理措施等。
七、计算阶段要点:在本阶段工作开始前,应将本项目邻近的已完成项目报告及全市路网交通组织、路网流量分配资料调出来,仔细分析核对,本项目的出入口、外部交通组织不能与以前的项目发生冲突。
1、各交通小区出行产生/吸引量的计算步骤(预测目标年)(1)测量各小区的占地面积(分不同用地性质);(2)确定各小区的不同的容积率(分不同用地性质),容积率=建筑面积/建筑基底面积,一般容积率数值交通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开题报告第5页在0.5~4.0范围内。
(3)按不同性质建筑分别计算出行产生/吸引量(人次/日),产生/吸引量=建筑面积*产生或吸引率,出行生成量为出行产生量与出行吸引量之和。
全市人均出行次数为2人次/日(不包括步行)。
市区为1.86,郊区为2.5。
(4)确定高峰小时系数(%),将全日产生/吸引量(次数/日)折算成高峰小时的产生/吸引量,高峰小时产生/吸引量=全日产生/吸引量*高峰小时系数(%)。
(5)确定出行的交通方式结构比(%),出行方式可分为自行车、公交车、地铁、出租车、小客车、其它共六类。
求出高峰小时机动车(出租车+小客车)的数量。
2、研究区域出入口预测目标年交通流量,流向的确定步骤。
(OD矩阵)(1)对区域边界的主要路口进行观测,各个方向的车流量(辆次/小时)均要观测。
(2)估算各个出入口的OD矩阵。
(3)扣除OD矩阵中区域内产生和吸引的车流量。
(4)得到一个纯过境的出入口OD现状矩阵。
(5)用fratar法,确定各个出入口OD量的增长率和预测目标年的OD矩阵。
3、区域外部出入口与小区的全OD矩阵。
(1)小区OD矩阵与纯过境交通出入口的OD矩阵叠加,得到区域全OD矩阵(预测目标年)。
(2)上述步骤完成后,将excel文件转换成Transcad可识别的文件。
4、建立规划路网体系,划分交通小区在Autocad中建立规划路网体系,并划分好内部交通小区及外部交通小区,将文件保存为最低版本。
5、利用Transcad建立路网属性及交通小区属性将用Autocad做好的路网及交通小区采用统一高斯坐标系导入Transcad,在Transcad中建立路网属性及交通小区属性。
6、四阶段预测根据传统四阶段法对研究目标年限项目交通量及负荷度进行预测。
八、主要参考文献[1] 北京市交通委员会. 北京市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相关指标和标准研究 [R]. 2009.[2]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技术标准 [S]. 2010.[3] 王根城,杜华兵. 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理论与务实 [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4] 交通出行率指标研究课题组. 交通出行率手册 [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5] 北京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城市土地使用与交通协调发展 [R].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