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经济地理学空间概念

合集下载

经济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概念: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货殖列传:司马迁游历黄河流域和长江下游的见闻记述,包括人口、经济、物产、贸易、城市等,史志描述阶段的代表著作商业地理手册:1889,奇泽姆,以商品种类为纲,介绍世界的生产与贸易,并以气候与地貌等因素解释这些生产分布的形成原因;以国家为单位,详细描述生产地区分布,以及商业发展的前景;代表着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商业地理研究阶段。

规范分析:20世纪前期的区位论研究,主要从与经济区位选定有关的一些基本命题出发,演绎推理出结果。

实证分析:20世纪60年代的数量革命,促使经济地理学由描述走向理论解释,强调用统计和数学模拟方法探索经济活动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

行为主义分析:20世纪60年代末,行为主义强调对区位决策者行为的分析,认为同样的区位影响条件,不同的决策者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决策结果。

结构主义分析: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解释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矛盾。

强调社会的实际需要,强调政治、社会力量在经济形成中的影响作用。

文化与制度转向:20世纪90年代以来,更加关注制度和社会文化因素对经济空间现象的影响,研究涵盖企业发展与文化的关系,劳动力市场与制度环境的关系,区域增长中的社会文化传统、关系型资产的作用,金融转型中文化的影响,指导这些研究的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制度主义,经济社会学,女权理论等。

企业组织的变化:简单——复杂。

早期企业以单体企业为主,基于它们的研究形成了古典区位论,随着经济社会的演变,企业间的联系和协调加强,促进了区域科学的发展。

新的形势下,企业的组织愈加复杂,促使公司地理、企业地理等研究领域形成。

局限性在于,随着时代的发展,单体企业研究基础上形成的区位论具有局限性;随着研究向宏观方向发展,企业研究对于经济地理理论的形成和更新的指导作用会有所降低。

新近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1.研究尺度的变化:微观——中观——宏观2.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简单——复杂。

经济地理知识点

经济地理知识点

经济地理知识点第一章1. 何谓经济地理学?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是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 试述20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的特点(一)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1.区位研究代表理论:杜能农业区位论;韦伯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廖什区位经济论特点:侧重于区域内的单体企业的微观分析。

2.区域研究(1)区域科学代表理论:艾萨德创立的区域科学。

特点:侧重于区域内各企业之间的联系和协调发展。

(2)其它区域研究3.全球化研究(二)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研究客体的变化:企业组织向多部门、多区域、跨国经营和全球性经营发展。

以及公司地理、企业地理等研究领域形成。

(三)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1.规范性分析2.实证主义分析3.行为主义分析4.结构主义分析3. 简述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4. 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1.经济活动的内容:从产业角度观察包括第一产业(或初级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四产业,所有这些产业均属经济地理学研究范畴。

2.经济活动区位: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在什么区位(场所)发生以及为什么在这些区位(场所)发生。

3.经济活动空间组织:经济地理学研究区域内不同企业、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研究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经济增长变化、经济分工与联合、经济要素的区际流动等问题。

4.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经济活动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经济环境等。

该研究包括微观上的企业区位与环境关系,中观尺度上的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宏观尺度上的经济全球化与环境条件利用。

5. 简述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及其意义一、经济地理学与经济科学的关系1. 经济地理学与经济学:经济学研究资源如何配置才能满足人类需要等问题。

经济地理学试图寻求经济活动的区位和空间组织的一般规律。

而这种空间分异规律形成的关键是经济规律的作用。

2. 经济地理学与区域经济学:经济地理学在发展中借用了不少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成果3. 经济地理学与政治经济学:按照政治经济学观点,生产关系(国家制度等)和生产力(经济活动)互相影响。

经济地理空间分布及空间变化规律

经济地理空间分布及空间变化规律

经济地理空间分布及空间变化规律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经济地理空间分布及空间变化规律是研究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以及随时间推移的变化的一个重要领域。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经济发展的不断推进,经济地理空间分布及变化规律对于了解经济发展趋势、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经济地理空间分布规律是指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特征及其相关规律。

不同地区的经济活动分布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例如自然条件、交通和通讯条件、人力资源、政治环境等。

这些因素在不同地区的作用程度和方式可能存在差异,从而导致经济活动在空间上呈现出不均衡的分布特征。

经济地理空间变化规律则关注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随时间的演变与变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活动可能经历从集中到分散的变化过程,或从一些地区向其他地区的转移。

经济地理空间变化规律的研究有助于了解经济发展的历史轨迹、预测未来趋势,并为政府制定相关的发展战略和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首先介绍经济地理空间分布规律的基本定义和背景知识,包括经济活动的概念和地理空间的相关概念。

接着,将详细分析经济地理空间分布规律的主要特征和影响因素,探讨为什么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呈现出不均衡的分布特征。

然后,将引入经济地理空间变化规律的相关定义和背景知识,探讨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随时间推移的主要趋势和驱动力。

最后,通过总结经济地理空间分布规律和归纳经济地理空间变化规律,以期为实践和政策提供相关建议和参考。

经济地理空间分布及空间变化规律的研究对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经济地理空间的分布和变化规律,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经济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来展开对经济地理空间分布及空间变化规律的探讨:1. 引言部分将对经济地理空间分布及空间变化规律的重要性进行概述,并介绍本文的目的和意义。

经济地理学学科概论

经济地理学学科概论

经济地理学学科概论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1、经济地理学概念与研究对象经济地理学——是研究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演变规律的科学。

换句话说,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研究人类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研究对象: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演变规律。

即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2、经济地理学学科性质经济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决定于研究对象的客观性质。

关于经济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存在三种观点:观点一:认为经济地理学属于社会科学,因为产业布局规律是一种社会现象。

观点二:认为经济地理学属于自然科学的地理学中的技术经济科学分支,因为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客观存在的经济环境,具体地说是生产力的地域组合。

观点三:认为经济地理学是介于自然、技术、经济三者之间的边缘科学,因为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发展受这三方面的因素所制约。

多数学者同意第三种观点。

3、经济地理学的特性地域性:地域指的是地表的空间。

经济地理学所研究的对象都必须落实到一定的地表空间上,即落实到地域上,这就是地域性。

是经济地理学的根本特性。

经济地理学地域性的核心问题是地域分异规律。

综合性:经济地理学的综合性具有三层涵义:涵义一,经济地理学学科性质要求对自然、技术、经济等条件进行综合;涵义二,经济地理学的地域性要求对特定地域内的诸多条件进行综合,也要求对地域之间的差异与分工进行综合;涵义三,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历史性和发展性,要求对产业布局的历史、现状与发展方向进行综合。

4、经济地理学的科学体系根据研究对象的性质和范围不同,经济地理学又可分为普通经济地理学、部门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地理学。

普通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地理学基本理论和方法论问题。

它的基本内容是:论述经济地理学形成、发展及其在地理科学体系中的地位,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性质与任务,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以及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方法等共性的问题。

部门经济地理学——就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各个部门的分布规律的学科,包括农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交通运输地理学、商业或贸易地理学等等,部门经济地理它既是经济地理学基本理论的具体化,又是经济地理区域研究的先导。

经济地理学 期末复习重点

经济地理学 期末复习重点

四、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中心地三原则: (一)市场原则(是基础)与中心地系统 (二)交通原则下的中心地系统 (三) 行政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四)三原则适合的条件 五、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存在局限: (1)只重视商品供给范围的上限分析,缺乏对供给下限的详细分析。(2)K 值在一个系统中固定不变。(3)把消费者看作 “经济人”,认为其首先是 利用离自己最近的中心地。(4)忽视了集聚利益。(5)没有研究需求增 加、交通发展和人口移动带来的中心地系统的变化。 一、区域经济结构:区域经济结构是指一个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 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区域经济结构包括了产业结构、所有制 结构企业结构、技术结构、要素结构等。 一、需求收入弹性:指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产业产品的需求增加率与人均国民收 入的增加率之比。 二、基础性产业:指为区域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产业。 三、关联产业:指直接与主导产业在产品的投入产出、技术等方面有联系,为主 导产业发展进行配套、协作的产业。 四、瓶颈产业:指在当前和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工业产业结构体系中已出现和可 能出现的短线产业。 五、区域产业分类方法:(一)两大部类分类法 (二)三次产业分类法 (三) 产业功能分类法 (四)要素集约度产业分类法(五)国际标准产业分类法
一、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因素: (一)科学技术进步:(1)科学技术是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器,(业内外的 交易方式。 (二)跨国公司的兴起与发展: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跨国公司起着关键性的 作用,是当代国际经济活动的行为主体。 (三)国家的经济调节及干预作用:国家边界对经济发展影响减小。 (四)国际经济协调:包括贸易政策、汇率政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协调等。 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特点: 经济全球化影响范围广泛:地域范围、产业范围 全球经济活动空间移动加剧:制造业、服务业、外国直接投资(FDI) 全球经济形成多极格局:“三足鼎立” 三、经济全球化趋势: 随着科技发展,世界各国经济合作条件将进一步改善,有利于全球化发展 国际间人员、文化的交流将为经济全球化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国际资源交流参与各方可获利性将克服国家间利益分配上的争执,使经济全 球化具有波状推进的特点 国家间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将阻碍经济全球化进程

经济地理学名词解释

经济地理学名词解释

*产业状况等地域条件,也是交通研究的重要因素。

P51 :在某一区域内单位面积的运输线路的总长度。

P52数(dispersion index)表示。

P51 表示交通网络的兴旺程度,常用贝塔指数〔beta index〕〔边数/顶点数〕表示。

P53连结。

由于航空运输的巨大效益,促使在航空港相邻地区及空港交通走廊沿线地区出现生产、技术、资本、贸易、人口的聚集,从而形成的多功能经济区域。

“六大特征〞:临空指向性,技术先导性,市场速达性,产业聚集性,全球易达性,空间圈层性。

*尤其是新的交通干线的铺设,会极大增强沿线区域地理可进入性〔交通通达性〕。

***综合体,其形成与开展主要取决于自然力的作用,同时也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 设备等。

顾名思义这种资本不能轻易移动,往往具有更新年限和地理惯性。

* 指第三次科技浪潮和第四次工业革命及其以后的科学技术。

它以微电子技术为主导,微电子、生物工程和新材料为三大根底,以电子计算机、生物制品、新材料、新能源、新工艺及光纤通讯、海洋工程等为代表。

表现出信息化、综合化、分散化、全球化和快速化等特点,具有节能化、节约原材料化、产品高附加值化、知识集约化等职能特征。

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P60曲线。

每种作物都有一条地租曲线,农场主选择地租收入最大的农作物进行生产,从而形成了农业土地利用的杜能圈结构。

P61者是生产易于腐烂或必须在新鲜时消费的产品;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那么种植相对于农产品的价格而言运费小的作物。

在城市的周围,将形成以某一种农作物为主的同心圆结构,一种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的同心圆结构。

* 在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规模不断扩张的背景下,距离城市愈近的土地,愈有可能由农业利用转为城市利用,即愈接近城市,农业土地利用价值愈低,农业生产也愈粗放,从而使城市边缘地带的农业景观形态呈现出与杜能模式相反的现象,直到城市扩大或开展潜力终止的地带,才由此向外回复杜能模式。

经济地理学整理[1]

经济地理学整理[1]

掌握:1.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2.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目的是什么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1〕经济活动的内容:经济活动的内容,从产业角度瞧瞧,包括第一次产业;第二次产业;第三次产业;第四次产业。

所有这些产业均属经济地理学研究范畴。

〔2〕经济活动区位: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在什么区位(场所)发生,以及什么缘故在这些区位(场所)发生。

〔3〕经济活动空间组织:各种经济活动是相互关联的。

〔4〕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经济活动的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经济环境等。

第2章工业经济区位论1.掌握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全然概念与三种区位指向;A区位因子:是指碍事区位主体分布的缘故。

B类型:区位因子分为一般因子和特不因子。

一般因子与所有工业有关,例如运费、劳动力、地租等;而特不因子与特定工业有关,例如空气湿度等。

C在区位因子中,还可分出区域性因子,集聚、分散因子。

韦伯分三个时期逐步构建其工业区位理论:No1:由运费指向形成地理空间中的全然工业区位格局〔运费最小的区位〕。

No2:劳动费指向,能够使在运费指向所决定的全然工业区位格局发生第一次偏移〔当节约的劳动费大于增加的运费时,企业可能会离开运费最低点,转向劳动费最低点〕。

No3:集聚指向,能够使运费指向与劳动费指向所决定的全然工业区位格局再次偏移〔集聚节约额比运费〔或劳动费〕指向带来的生产费用节约额大时,便会产生集聚。

一般而言,发生集聚指向可能性大的区域是多数工厂互相临近的区域。

〕。

帕兰德和胡佛对运输因子的革新〔本钞票学派〕帕兰德:以不完全竞争的前提,以价格为变量研究区位空间的均衡,提出远距离运费衰减理论。

认为企业应当布局在生产的所有费用总和最小的区位胡佛:他将运费分为场站作业和线路运输费两个局部,并指出总运费是一条增长逐渐放慢的曲曲折折曲曲折折折折线,而不是直线。

经济地理学讲义第章区域之间空间组织

经济地理学讲义第章区域之间空间组织

第九章地区之间的空间组织第一节地区间经济发展理论一、赫希曼的极化 - 涓滴效应学说(Polarization-Trickling down effect)由德国发展经济学家赫希曼( A. O. Hirshman )提出,用来解说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经济互相作用及影响。

(一)涓滴效应(Trickle-down effect)涓滴效应(又译作渗漏效应、滴漏效应),也称作“涓滴理论” (Trickle-down theory ,又译作利益均沾论、渗漏理论、滴漏理论),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其实不给与贫穷阶层、弱势集体或贫穷地域特其余厚待,而是由优先发展起来的集体或地域经过花费、就业等方面惠及贫穷阶层或地域,带动其发展和富饶,这被称作是“涓滴效应”。

由此还有“涓滴经济学”( trickle down economics ),常用来形容里根经济学,因为里根政府履行的经济政策以为,政府救援不是救援穷人最好的方法,应当经过经济增添使总财产增添,最后使穷人得益。

(二)赫希曼的极化 - 涓滴效应学说赫希曼以为,假如一个国家的经济增添抢先在某个地区发生,那么它就会对其余地区产生作用。

赫希曼把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称为“北方”,欠发达地区称为“南方” 。

北方的增添对南方将产生不利和有益的作用,分别称之为极化效应和涓滴效应。

1、极化效应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跟着北方的发展,南方的因素向北方流动,从而削弱了南方的经济发展能力,致使其经济发展恶化。

二是,在国内贸易中,北方因为经济水平相对高,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益地位。

三是,假如南方的初级产品性能差或价钱上升,北方就有可能追求入口。

由此致使南方的生产遇到压制。

2、涓滴效应表此刻:北方汲取南方的劳动力,有益于南方解决失业问题;在互补状况下,北方向南方购置商品和投资的增添,会刺激南方的经济增添。

特别是,北方的先进技术、管理方式、思想看法、价值看法和行为方式等经济和社会方面的进步因素向南方的涓滴,将对南方的经济和社会进步产生多方面的推动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2.4 区位
区位的主要含义是某事物占有的场所, 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 等方面的意义。区位是以点的形式体现出来 的,可以从不同的地理尺度来理解,在调查 中存在问题。
• 托伯勒提出了地理学第一定律(距离衰减 规律):在地表空间中,所有事物是相互 联系的,但是距离接近的事物比距离远的 事物间的联系更密切。
区域划分原则:
1、均质原则,把具有相同结构、特性的区域 划分在一起,如把人均收入和失业率分为几 个等级划分。某种功能。 3、行政原则,体现社会制度结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