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洋药之税以恤民命——试论王之春的禁烟观
中国古代有哪些“禁烟”措施

中国古代有哪些“禁烟”措施作者:倪方六来源:《农村-农业-农民·上半月》 2016年第10期中国有句老话叫“烟酒不分家”,但相对于酒在中国的悠久历史,烟在中国出现的时间并不长。
不过从烟草传入后就一直伴随着“禁烟”措施。
烟草最早于明嘉靖年间由菲律宾传入明嘉靖年间(过去认为是万历年间),烟草由菲律宾(时称吕宋国)传入中国,至今还不到500年。
但烟草一经传入,即迅速流行开来。
最早记录烟草进入中国的是明代姚旅所撰的《露书》。
书里有这样的文字:“吕宋国出一草,曰淡巴菰,一名曰醺。
以火烧一头,以一头向口,烟气从管中入喉……有人携漳州种之,今反多于吕宋,载入其国售之。
”到明末清初,烟草已与酒、茶一样,成了时人日常生活的重要消费品。
从史料上看,古人对烟草的嗜好甚至比今人还严重,这或许与古人对烟草的过度迷信有关。
古人并不仅仅把烟草看成是“提神”之物,而是作为一种“特效药”。
《露书》还记载,烟草“能令人醉,亦辟瘴气,捣汁可毒头虱”。
古人还相信,烟草能治畏寒、发热等所谓“寒疾”。
明末人姚可成辑《食物本草》中还有一观点,认为烟草能“当饭吃”,称:“凡食烟,饥能使饱,饱能使饥,醒能使醉,醉能使醒,一切抑郁愁闷,俱可藉以消遣,故亦名忘忧草。
”明崇祯皇帝两次颁布“禁烟令”明清两代都曾不止一次地发过“红头文件”,要求国民戒烟,禁止官员在衙门等公共场所内吸烟。
明末崇祯皇帝朱由检看到烟草的危害,曾两次颁布“禁烟令”。
《玉堂荟记》记载,“己卯,上传谕禁之,犯者论死。
”己卯年,即崇祯十二年(1639年),这是中国历史上由朝廷发出的第一道“禁烟令”。
朱由检的初衷是什么?据说是为了防止“亡国”。
古人多迷信,皇帝朱由检更不例外,崇祯皇帝乃“燕王”朱棣之后,京都又是“燕京”。
“烟”与“燕”音相近,“吃烟”就是“吃燕”,有吃掉燕王之后、破燕京之嫌,出于避讳,朱由检下了禁烟令。
烟草与明代灭亡的关系,当时还有一说。
明崇祯四年进士吴伟业在其撰写的《绥寇纪略》中记载,明熹宗天启年间,坊间曾流传过一首童谣,其中有一句是:“天下兵起,遍地皆烟”,这首童谣后被看成是预言明代灭亡的谶语。
孙中山禁烟从“与洋争利”到“严令禁绝”

孙中⼭禁烟从“与洋争利”到“严令禁绝”1921年9⽉20⽇,时任⼴州中华民国⾮常⼤总统的孙中⼭下令重申禁种、禁吸、禁运鸦⽚的法令。
法令内容⼤约有三:⼀、鸦⽚贻害⼈群,甚于洪⽔猛兽;⼆、督促各级地⽅官员严密查禁,杜绝“偷种”⾏为;三、告诫⼈民不要贪图⼩利,违反禁令,否则严刑以待。
由此可见,孙中⼭对鸦⽚毒害,确是深恶痛绝。
孙中⼭的禁烟理念虽贯彻⼀⽣,但其中有数次转折,从“与洋争利”到“严令禁绝”,⼤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阶段:晚清时期青年孙中⼭早在1890年,孙中⼭就认识到鸦⽚对中国民⽣、农桑的危害。
他那时并不主张严禁,反⽽提出了“以毒攻毒,最终绝毒”的建议。
在《上李鸿章书》中,他指出四川等省已⼤量种植罂粟,所出鸦⽚味道⽐印度“公⼟”要好,故应尽快推⼴全国,届时可尽夺印度烟⼟的利益,英国⼈见不能牟利,⾃然停种。
待其停种后,中国即可厉⾏禁⽌。
1895年12⽉24⽇《申报》,孙中⼭“欲在南海遍种莺粟”。
孙中⼭的观点,与当时部分改⾰派知识分⼦相类,这说明他们对中国毒品问题的认识并不深刻。
事实上,据总税务司赫德1897年估计,全国⼟产鸦⽚有334,000担,进⼝鸦⽚只有50,000余担。
这说明,清末数⼗年⼴泛种植罂粟的结果,反导致鸦⽚烟毒进⼀步弥漫全国,使中国的社会经济遭受更⼤破坏。
所以“⼴种罂粟以争洋利”、“使其不禁⽽⾃⽌”的⽅法,根本⾏不通。
第⼆阶段:国民政府时期⾟亥⾰命以后,孙中⼭对鸦⽚危害的认识更多,“亡国灭种,其祸盖⾮敌国外患所可同语”,故就任临时⼤总统后提倡严禁之法。
孙中⼭不仅否决了副总统黎元洪“实⾏鸦⽚专卖以解决财政危机”的建议,更连颁《严禁鸦⽚通令》及《令内务部通饬禁烟⽂》等法令,提出四项明确的禁烟措施:⼀、剥夺吸⾷鸦⽚者的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等⼀切公民权;⼆、令各级政府明⽰禁⽌鸦⽚,不要废驰;三、制定暂⾏条例,堵塞其他漏洞;四、加强宣传,使⼤众明⽩鸦⽚祸害,摒绝恶习。
后来,孙中⼭在内务部设⽴全国禁烟公所,⼜颁布了列有鸦⽚罪⼗条的《新刑律》。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二十一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2)

专题二十一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古代中外的重要历史人物1.(课标Ⅰ,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一北宋时,皇帝鼓励官员议政。
苏轼称:“自建隆(北宋第一个年号)以来,未尝罪一言(谏诤)者。
”士大夫也以天下“安危治乱”为己任,积极议政,上书言事蔚为风气。
包拯任监察御史时,曾弹劾包括宰相在内的多名朝中大员;后任开封府尹,善于断案,执法刚正不阿,对贪官嫉恶如仇。
“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平民)时。
”——摘编自漆侠主编《辽宋西夏金代通史》等材料二与包公有关的笔记、话本在宋代即开始流传。
元代出现了《陈州粜米》等多种包公题材的杂剧。
清代小说《三侠五义》、戏剧《铡美案》等深入人心。
包拯遂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后世人称“包青天”。
——摘编自徐忠民《包公叙事》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包拯勇于弹劾官员的原因。
(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包青天”在后世广为传颂的原因。
(9分)2.(海南单科,32,12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赵孟(1254—1322),字子昂,元代著名书法家,为宋太祖后裔。
南宋灭亡后,赵孟仕元朝,官至一品。
现代有书论家评价他的书法“平整、圆润、妍,是元朝一大家,宋以后一人而已。
人说他格调不高,是因为他降元。
但他的字好,学好不容易”。
傅山(1607—1684)为明末清初人,注重个性宣泄的书法,在历史上有很高的声誉。
他在《训子帖》中说,在二十岁左右时,“于先世所传晋唐楷书法,无所不临(临摹),而不能略肖”,偶然得到赵孟的墨迹,“爱其圆转流丽,遂临之”。
1644年清朝入主中原后,他拒仕清朝,对赵孟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薄其为人,痛恶其书浅俗……无骨”,开始临摹颜真卿(唐代著名书法家,在平定叛乱中为国捐躯,被后世视为忠臣)的书法,自叹“腕(指书写习惯)杂矣,不能劲瘦挺拗如先人矣”。
——摘编自白谦慎《傅山的世界——十七世纪中国书法的嬗变》等(1)根据材料,指出傅山对赵孟书法艺术评价的前后变化及所持标准。
略论王之春的税赋观

G ANSU FINANCE甘肃金融/2018年第3期◎刘长林略论王之春的税赋观【内容简介】文章梳理了晚清湘籍著名政治、外交人物,著名的洋务官员王之春的税赋观,总结出其税赋观的形成受到西方“重商主义”税赋思想的影响,主张去厘金、增关税、开征“印花税”,并认为赋税的基础在于经济,经济的兴衰在于商务,故而商务之多寡决定税赋之多少。
其观点对对于近代中国税赋观的发展产生了一些促进作用。
【关键词】晚清;王之春;税赋观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王之春,湖南清泉(衡南县)泉溪镇人。
王之春一生阅历颇丰,曾官至巡抚,又奉旨到访西欧四国,是晚清湘籍著名政治、外交人物。
此外,王之春在经济问题上也颇有建树,时人称其为“少事诗书,转年独留心经济”。
[1]946作为著名的洋务官员,学界对王之春研究相对较少,主要集中在王之春西学观、外交思想以及王之春晚年被刺案等,鲜有人对王之春的税赋观进行研究,因此笔者试图通过对王之春税赋观进行研究,以窥探出时代变革下开明官僚在积贫积弱国情下,革除时弊,为追求富国强民作出的努力。
从“去厘金、增关税”到开征“印花税”的转变(一)解决厘金制度现实的“困境”——王之春早期“去厘金、增关税”的税赋观厘金制度的产生是在晚清中央财政极度匮乏、太平天国运动严重威胁到清王朝统治的背景下,清廷为筹饷不得已所采取的临时性财政措施。
内地厘金的征收,造成了当时收购土货的成本和洋货倾销价格的上涨,严重损害了西方列强的利益。
因此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从而获得了子口税特权。
洋货在海关缴纳子口税后,不再缴纳内地厘金,但由于子口税存在的一系列弊端,为此,裁厘加税成为20世纪初中国外交的重要话题。
王之春“去厘金,增关税”的税赋观正是产生在这一背景下。
对于当时的厘金制度的批评,王之春主要是针对当时厘金制度下,奸商与洋人相互勾结,从而导致“洋商之包揽,华商之偷漏”[2]480,继而“徒供虚耗,未获实功”[2]480。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人获得子口税特权。
禁毒三策

禁毒三策前清南粤林公痛恨英商走私鸦片,兴烟沿海,贻害万民,缴烟销毁于虎门,震慑中外。
当时之际,公子王孙官僚兵丁地主绅士之徒吸食鸦片者不计其数,寇盗流民贸易者运烟于内地,当权者搜刮脂膏于民间,田产者剥削掠夺于田野,豪强者盗抢拐骗于乡里,烟馆继起,商司交通,子弟堕落,亿兆养命之财漏向外洋,肆无忌惮,民生凋敝,泛滥成灾。
毒品贻害于天下,金银失落于国门,以致国家交恶而战端起。
战事稍息竟以弛禁1中华,及至民国,鸦片烟毒亦有迹于租界各地,吏民苦之。
《诗》曰: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吾侪有识之士,晓国家大义,哀民生多艰,能泄泄视之乎!息烟禁毒关切经济民生,波及国家利害,势在必行。
林公严正而鸦片不绝,盖以朝夕命令乃个人主意,然左右不同,吏民不循,强行见挫,终以败毕。
是以禁戒毒品,当自立法执法始。
立法成,则根据可有;执法严,则万民循蹈。
种、售、吸、运及制造、宣传者皆入刑,并处以巨数罚款,严惩不贷,见诸法律条文方立禁毒法律威严。
法立而不行,令行而不止,是为虚设言辞,何足道又何以见信!公安、武警、海关、边防诸有司千万以执法为重,严厉打击,使泱泱大地无有罂粟种植、无有烟毒进出、无有贸易为祸,而执法必严令行禁止。
禁戒毒品,其次在矫治挽救、呼吁传播。
古人云:一失足成1弛禁:晚清间,朝廷以“土烟抵制洋烟”,弛内地栽种之禁。
最为代表者,道光十六年(1836)太常寺少卿许乃济上奏《鸦片烟例禁愈严流弊愈大亟请变通办理折》《奏请弛内地民人栽种罂粟之禁》,弛禁之策间施之。
千古恨。
毒品之祸不慎沾染者甚多,上瘾者不能自拔,自毁身体前程,累及父母妻子兄弟亲友同事,呜呼哀哉!更有媒体爆出,某市长吸毒滥交,违法犯罪自陷囹圄自不必言,伤及有司形象,辜负组织培养,可谓千古遗恨。
禁烟戒毒,重在矫治挽救祛瘾自立,而非惩处目的。
众人皆知烟毒之害而反吸食,何也?非毒品之短暂刺激耳。
观诸案例,为亲朋好友所引诱者甚多。
是故树立禁毒意识,净化相与游者,呼吁“拒绝毒品”,建立无毒空间,乃必要措施。
鸦片事略

鸦片事略李圭●卷上鸦片为中国漏,为百姓鸩毒,固尽人知之。
而其于郡县流行之本末,禁令弛张之互用,与夫英人以售鸦片而兴戎乞抚,又以恶鸦片而设会劝禁:三百年来之事,则未必尽人知之。
用就见闻所及,或采自他书,或录诸邮报,荟萃成此,附以外国往来文牍,曰“鸦片事略”。
考亚细亚洲南境,有国曰印度,汉书所谓身毒,又称天竺者也。
广袤四千余里,东界缅甸,西界阿富汗、俾路芝,南际大海,北迄葱岭,东北界廓尔喀、哲孟雄、布鲁克巴诸部落,密迩三藏。
国区为五。
地形入海之处为南印度;温都士坦古称中印度,其厄纳特为四方适中之地;孟加剌为东印度,其会城曰加尔格达;西印度跨恒河,与阿富汗、俾路芝接壤;克什米耳为北印度,即古之宾国。
西北距英吉利,水程约二万里,东南距粤省,不及万里。
国朝见据于英吉利,英设总督驻焉。
印度属英本末译附:印度幅员居中国三之二。
在昔,其国物产之备,文字之盛,制造之精,中国而外,无与比伦。
国内部落,各为君长。
明中叶,有部长名巴白者,霸于诸部,自立为帝,号其朝曰:“泰麦”。
万历间,有英京伦敦商贾数人,合资创贸易公司于印度,以通商东土,曰:“印度公司”,英君给以凭照,准在东土通商,不许他商继迹。
初仅于印度滨海数处,购地造屋,若村落然,不数年贸易日盛。
嗣因印人时与构难,英君又准其在印用兵自卫,于是购兵船,举官长,练兵丁,筑炮台,规模渐扩。
时印度泰麦朝犹盛,无可乘之隙,而英人亦尚安分也。
其后,国势渐衰,部落相继作乱,英公司自卫之兵因此而增。
其在印度之荷兰国人,法兰西国人亦皆以兵自卫。
诸部长相争,多求助于西人,西人立功恒索地以酬,最著者英人也,辟地故日大。
乾隆间,泰麦之君为英人所攻,不敌出走,继将辨嘉霸夏亚利撤诸地永属于公司。
公司且与之立约,每年取银八百万两,泰麦几不国,英竟以一贸易公司称霸印度。
时英君虽不自兼其国,而虑公司尾大,亦遣大臣驻其地以箝制之,又调军士数队戍焉,俸饷仰给于公司,又命于伦敦设署为印度公司总署,凡事由署议定,然后传令于印度。
拒法运动原因的真相与王之春被劾之由考论

王之春 , 阳清 泉( 衡 今衡 南县 ) , 的功业始 于作为 湘 人 他 军彭玉麟幕府 , 参与镇压太 平 天国运 动时期 。王之 春“ 以文 人兼武事 ” 由诸 生被 保 举 而入 仕 途 。10 , 9 1年后 为 山西 巡 抚、 安徽巡抚 和广西巡 抚。10 9 3年 , 在广西巡抚任上被革职 , 10 9 6年病逝 。本文 主要 围绕拒 法运 动 发生 原 因的真相 和 王之春被劾的根本原 因, 做一些考证和阐述 。
被免职 等史 实做 如下 的梳理 : 1 拒法运 动发生直 接起 因于 ()
广西巡抚王之春 的卖 国行径 。( ) 2 王之春卖 国消息首先来 自 10 9 3年 4月未经证 实 的 日本报 载。 ( ) 内掀 起 的拒法 运 3 国
动 是 由 于 中 国 留 日青 年学 生 的 推动 和 包 括 广 西 、 东 两 省 在 广
西 人士在 张园集会 , 电清政府 阻法 罢王 , 召两广 绅商 罢 致 号
工罢市。2 8日, 东京 留 日学生集会 , 抗议 王之 春 出卖 路矿 主 权, 掀起 了拒法 运动 。广 东 、 州 、 杭 香港 等地 纷纷 集会 致 电,
内爱国人士的积极响应。( ) 之春请求驻 防越南谅 山的法 4王
阻止。教育会乃 开临 时大会 , 电攻击 王之 春。 4目前 学 公 ”_ 术界和近代史教材多沿袭此说 。 很显然 , 这些研究 著作 或史 实汇编所 指事 实 , 都直 接或 者间接来源于 当时留 日学 生 的报道与 评论 。在 留 日学 生所 办刊物 中, 浙 江潮》比较 早 地报道 和评 述此 事 , 载文 称 : 《 其 “ 桂省 民乱久不能平 , 在位政 府畏 避不进 , 法人声 言 干预 , 今 巡抚王之春不独不能严拒 , 而反 与之 订约 , 以全省矿务 、 铁路 之利权 , 为平 乱之酬谢 。法人 闻斯约后 , 必再稽首 , 重谢王之
满清高官为何主张“土烟驱逐洋烟”?

满清高官为何主张“土烟驱逐洋烟”?作者:叶檀来源:《领导文萃》2016年第16期换个角度看,晚清的历史就是禁烟、又屡禁不绝的历史。
这中间不仅仅是道德高低的较量,而是现实、经济民生与利益同时裹挟在内的一潭混水,不是一句好或者坏能够概括的。
在高层政治生活中,雍正以来洋烟一直是个话题。
从道光以后,洋烟成为一个严肃的公开的政治话题。
在道德与现实之间,官员们来回滚刀板。
当我们可以平静地回顾这段往事时,会发现鸦片与国际贸易的变化、中国国内经济、官吏生存方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道光年间朝廷进行了为期两年的禁烟大讨论。
朝廷并不是一刀切地准备禁止鸦片,事实上,在道德的洁癖、体制的尊严与源源不断的税收之间,道光帝并非毫无动摇。
否则,他不会允许一场长达两年的大讨论。
这场讨论最终沦为官员之间的相互攻讦。
最后阻断禁烟这一道德偏好的是英国人的枪炮,而不是连篇累牍的奏章。
1836年5月17日,曾任广东按察使的太常寺卿许乃济提出,禁止鸦片、中断鸦片贸易徒劳无功,严厉的禁烟只会在人民中间散播恐慌气氛,“内河匪徒,冒充官差,以搜查鸦片为名,乘机抢劫”。
1838年(道光十八年)6月2日,颇具道德感、以挽回颓势自命的鸿胪寺卿黄爵滋上了一道奏折。
这中间的奏折就没停过,只不过黄爵滋的比较出名。
他不但主张严禁鸦片,还想处死吸食者。
在此期间,道光帝共收到29份议复回奏,8份支持处死吸食者,其他主张重点打击鸦片进口地广州和走私贩子。
1838年7月10日,黄爵滋的朋友林则徐的禁烟奏章获得道光帝青睐,他连续19次被召见。
如果林则徐禁烟后清廷打了胜仗,驱逐了洋人,那么皇帝做主,把鸦片一禁了之,从此天下太平。
关键是,鸦片战争连战连败,从这个时候起,中国就不可能回到上国朝廷抚柔万邦的幻象中。
于是,烟禁还是不禁,就一直是个问题萦绕着所有人。
二每次朝廷遭遇财政困难,对“洋烟”征税的意见就不绝于耳,征税就意味着给洋烟打开合法化之路。
十九世纪中期,传统的田赋、盐税和关税外,朝廷增加了两种重要的收入来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免洋药之税以恤民命”——试论王之春的禁烟观刘长林,李惠康,刘联锋(湖南科技大学 人文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摘 要:晚清咸同以降,西方鸦片在国内进一步倾销,为解决国内财政危机,清廷以“寓禁于征”为名,开始对鸦片征收厘税。
其后,国内更是掀起“以土抵洋”的思潮,导致鸦片贸易在中国泛滥成灾。
这一时期,针对当时朝野上下弥漫的鸦片思潮,王之春旗帜鲜明地提出“免洋药之税以恤民命”的禁烟主张,对当时国内的鸦片政策予以批判。
王之春禁烟观点的提出既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也是对晚清社会弊病的现实思考。
关键词:王之春;税收;民本;禁烟观中图分类号:K25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332(2019)02-0078-05基金项目:2018年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一府独大’:清代长沙府的崛起与湖南地方权势的转移”(CX2018B678)。
作者简介:刘长林(1992—),男,湖南常德人,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李惠康(1968—),男,湖南湘潭人,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鸦片泛滥是中国近代史上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
学界有关禁烟[1]运动的研究成果颇丰[2],但多是从国家宏观层面研究禁烟问题,以人物为切入点研究禁烟运动成果较少。
晚清官员王之春以知洋务而著称,早年投靠湘军,入幕多年,曾官至巡抚,又奉旨到访西欧四国。
晚清政府正处在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下,王之春为挽救国家危亡曾提出许多主张,禁烟是其救亡主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界鲜有人对王之春的禁烟观进行研究[3],因此笔者试图通过对王之春“免洋药之税以恤民命”的禁烟观研究,以期拓宽学界对王之春以及晚清禁烟史的研究。
一、王之春禁烟观形成的历史背景道光年间,清政府对于禁烟问题,曾有“弛”、“禁”之争。
《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决定“羁縻抚夷”,道光年间虽没有正式承认鸦片合法性,但事实上禁烟政策形同虚设。
至1850年为止,英印政府输入国内的鸦片已经增加到50000担。
[4]440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英印政府一直致力鸦片在中国社会的合法化。
[5]30咸丰八年(1858),随着清政府与英国签订《通商章程善后条约》,规定“向来洋药(鸦片)……例皆不准通商,现定稍宽其禁,听商遵行纳税贸易”[6]46。
至此,鸦片贸易在华正式确定合法地位,鸦片在华输入量大幅增长。
与此同时,因两次鸦片战争巨额赔款,以及旷日弥久的太平天国战争,晚清财政早已捉襟见肘。
为支付镇压太平军的高额军费,清政府已是“各省库储支绌,历年欠饷积至一百八十余万两”[7]212。
为摆脱“地方著名瘠苦,并无额外可筹之款”、“进款愈少,出款愈多,遂至罗掘一空”[7]921的现实困境,扭转因战争消耗所带来的巨大财政赤字,洋务官员无不想方设法扩充国家财政收入,以致国内开征厘金之税。
但普通货物开征厘金,对于弥补财政赤字往往是杯水车薪。
因此,鸦片贸易所产生的巨大利益引起了洋务派的重视。
洋务派重要官僚李鸿章认识到禁烟已经“几无可能”,所以主张“寓禁于征”,认为“洋药流毒甚深,既难骤然禁止,只可先加厘税,借以稍济饷需,而烟价较增,吸者或渐减其瘾”[8]394,主张对鸦片征收厘金和关税,认为这样一来,朝廷既能增加收入,又通过遏制国民购买力,达到禁烟目的。
对洋药(外国鸦片)开征“厘税”,渐为地方督抚追捧,如陕甘总督左宗棠在甘肃推行禁烟政策无效后,转而主张“寓禁于征”的政策,认为 “禁食鸦片,宜先增税”、“价贵瘾轻者必戒,瘾重者必减,由减以至断瘾尚可期”。
[8]397自光绪五年(1879)以来,清政府开始统一征收鸦片厘金和关税,其中规定每百斤征收关税30两,厘金80两,共计110两[7]1964。
对鸦片征收厘金和关税,短时期内78“免洋药之税以恤民命”使清政府获取了较大的经济利益。
然而代价极大,据统计,从道光二十年(1840)到民国三年(1914),不足百年时间内国内共输入鸦片约471万余担[9]101,总价值超过23.4亿两白银,致使国内平均每年流失白银3124余万两[10]10。
针对以上局面,为避免因鸦片大量流入而造成大量白银外流,当时国内有识之士纷纷寄希望于“以土抵洋”,即通过鼓励国内种植鸦片,达到抵制洋药倾销的目的。
如早期改良人士王韬就提出,“烟禁既开,且榷其税,势已难禁,与其多縻数千万以益西人,曷若自我栽种以收其利”[11]62;郑观应也主张,“弛令广种烟土……徐分毒饵之焰,此与鸦片战者。
”[12]294这一时期,洋务官僚李鸿章在主张“寓禁于征”的基础上,也进一步提出“土烟之毒,究比洋药为轻,而民财亦不外耗,倘将来洋商无利可图,洋药渐不来华,再增土烟厘税,亦加厉禁,尚未为晚”[8]396,认为鸦片“既不能禁”,不如大力提倡国内种植以驱逐进口鸦片。
这种思潮的影响下,清政府遂准许本国自种鸦片,并开始征收土药(本土鸦片)税。
同时,清廷给予土药的税收,每百斤仅为洋药税银的70%左右[8]396。
清廷的鸦片政策促使本土鸦片产量迅速提高。
19世纪60年代之后,中国土产鸦片已逐渐取代进口鸦片,但同时也带来严峻的社会问题,据调查,“烟禁既开”后,晚清社会中鸦片吸食人数迅速增加到2000万,占全国总人口5%左右。
可以说,这一时期鸦片肆虐下的晚清社会已是“千疮百孔”。
就王之春而言,他对鸦片贸易给晚清社会带来的危害深恶痛绝。
一方面,他认为吸食鸦片严重损害“民力”,认为“其吸食之人,荒时废业,毁体伤财。
”[13]489在《椒生随笔》中,王之春收录同乡张琴舫“戒烟”诗句六首,如“亲故交疏妻妾怨,沉思总觉为何来”、“发渐飘萧眼渐花,形骸土木骨槎枒”,[13]872都较为细致的描述了吸食鸦片对人身体与精神层面上的摧残。
《戒洋烟诗》虽然不是王之春所写,但王之春将其收入自己的文集之中,表明王之春对此深表认同。
另一方面,王之春认为鸦片贸易严重损害国家经济利益。
他认为鸦片大量输入使得中国“利源之涸,可立而待也”[13]488,这种认识与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魏源提出的“鸦片耗中国之精华”[14]471的论断相似。
但王之春所生活的年代已与鸦片战争前后决然不同,当时清廷朝野上下,无论朝廷贵胄、还是地方督抚乃至改良主义者,都对征收洋药厘金、税收用来扩充国家利源相当推崇,甚至喊出“以土抵洋”,鼓吹国内大肆种植鸦片。
因此,王之春禁烟观的产生还体现在他对当时国内几种流行的禁烟主张的认知。
二、王之春对国内禁烟思潮的批判与反思自鸦片流入国内以来,国内各种禁烟主张层出不穷。
王之春对当时国内主要流行的几种禁烟主张,都予以批判,认为“其中皆有弊焉”[14]488。
(一)“严禁鸦片”说王之春认为这种认识是不符合当时社会现实的。
首先,王之春认为鸦片贩卖在洋人出口商品中所占比例极大,他指出“外洋入口之货,以鸦片为大宗,利源所在,谁肯遏之?”[13]488其次,王之春以鸦片战争中禁烟失败教训为诫,提出“既不能禁之于前,何能禁之于后”的观点,又认为盲目的禁止鸦片输入,将导致“相持太甚,适启衅端”[13]488。
基于以上认识,王之春认为盲目的禁止鸦片输入弊端太多,实不足取。
当时的国情正如王之春所言,清廷完全禁止鸦片输入已无可能,鸦片已经成为英印政府主要收入来源。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一定程度上正是为确保鸦片贸易的合法性。
因此,此时要求禁止国外烟土输入,对于当时羸弱不堪的清政府而言势必是一场灾难。
因此,王之春对企图依靠禁止鸦片输入,以达到禁烟目的的主张予以否决,是为王之春老成谋国之言。
(二)“寓禁于征”说对于“寓禁于征”的观点,王之春也是持反对意见。
首先,王之春认为征收“鸦片厘税”对于国家财政而言,所获取的税收远远低于因鸦片贸易所流失的财富量。
他认为“计鸦片进口之数,每年约七万余箱,每箱售银五百两,总计值三千五六百万。
中国每箱收税三十两,计银不过二百二十万。
中国漏出之银,每岁实三千数百万两之多。
”[13]488针对鸦片贸易中,清政府征收的关税数额远远低于国内白银流失量的事实,王之春不得不发出感慨,“果孰得而孰失乎?”[13]488其次,王之春认为通过增加鸦片厘金和关税,提高鸦片价格,以此达到禁止鸦片的目的也是不可取的。
王之春主要从两方面进行考虑,其79《三峡论坛》2019年第2期,总第332期一,对国内百姓而言,此种办法并不能达到禁烟的效果,他认为“吸食之人虽饔飧不给,尤必多方设法以谋烟资,几见有因价贵而不食乎?”[13]488其二,在他看来,如果增加鸦片的关税和厘金,对于洋人并未造成损害,因为政府所加的关税和厘金可以“隐增售价之中”[13]488,这样只能是使“吸食之贫民益促之贫也”[13]488,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影响社会稳定。
(三)“以土抵洋”说针对“以土抵洋”的禁烟主张,王之春尤为反对。
王之春所处的年代,正值国内“以土抵洋”的思潮泛滥。
早期改良主义者王韬、郑观应都大力主张“以土抵洋”。
在鸦片泛滥,又无法禁止洋烟输入,从而造成大量白银流失的局面,改良主义者主张鼓励国内鸦片种植,企图以“商战”之法与洋人争雄,虽然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洋烟输入,但结果造成国内鸦片进一步泛滥,助长国人吸毒之风。
王之春极力反对“以土抵洋”,认为鼓励内地种植鸦片虽然可以“借分洋人之利”[13]488,但实行之后,必然导致国内鸦片产量增多。
在王之春看来,鸦片增多的后果只能是“愈多则价愈贱,价愈贱则吸者愈多,遍地而种之,必尽人而吸之,将使中国之人生尽为吸食鸦片之人,死尽为吸食鸦片之鬼,可不悲乎?”[13]488王之春先从经济学角度出发,充分认识到国内鸦片产量增多后,必会导致鸦片价格降低,鸦片降低的后果只能是进一步增加吸食的人数。
另外,王之春从“民本”思想出发,认为鼓励国内鸦片种植只能是饮鸩止渴,对于百姓的民生问题无疑是致命的。
王之春反对“以土抵洋”的禁烟观无疑是正确的。
因为“以土抵洋”的主张不但没有解决“抵洋”的问题,却造成国内“土”、“洋”鸦片互为泛滥,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了诸多的政治、经济问题。
与此同时,“以土抵洋”的政策虽然成功的“抵制”外国鸦片的进口,表面上看来是成功遏制晚清国内白银外流,但因为鸦片吸食所产生的花费,属于非生产性浪费,造成晚清社会财富持续性消耗,与进口鸦片所造成国内白银大量外流本质上没有区别,它只会进一步加剧晚清社会贫困化。
我们从晚清政府实行“以土抵洋”政策后,国内吸食鸦片者在同治年间就已达到4000万人,占当时全国人口的1/10,消费了世界鸦片总产量的85%[15]229。
王之春清楚认识到鼓励鸦片种植对国人的伤害,他的禁烟观点更符合国家的长久利益。
在当时片面地追求国富论下,他的禁烟主张更具有时代责任感与理性意识,这是时局下其他改良主义者所不具备的。
三、“免洋药之税以恤民命”——王之春禁烟观的提出基于对鸦片危害的认知,以及对当时国内禁烟思潮的批判与反思,王之春旗帜鲜明的提出了“免洋药之税以恤民命”的禁烟观,用以挽救时局中鸦片日益泛滥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