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型语文教师系列推介之十三——黄哲初
特级教师研究序言

黄玉峰
王崧舟
白 金 声
董一菲
国家特级语文教师
李老师的著作
韩军
一、课程目的
教育应当使所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 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 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 ——爱因斯坦
(一)养成优异的师德 (二)学会更好地育人 (三)学会精湛地教学
二、学习要求 前提 用好心:积极、愉悦的心态 开放、主动、灵动 用好眼 用好嘴 用好耳 用好手
《语文特级教师研究》 序言
回忆曾经教过我们的语文教师或做实 习语文教师的体验,请同学们开列出语文 教师身上尽可能多的关键词。
特级教师是我国教育系统中独有的荣 誉头衔,是国家为了表彰特别优秀的中小幼 教师而特设的一种兼具先进性和专业性的 称号。
特级教师是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模范、 教学的专家。
大学高材生 执意教小学
• 师:今天学习《西厢记》里《长亭送别》 这折戏。我们换一种方式也就是用课文后 面最后一道练习——改写成现代诗的方式 来鉴赏曲词。大家别感到为难,我呀,先 改写了两首,一会大家看,看了品评,品 评了以后再让大家改写一首,然后我们再 一起品评。
我改写的第一首是课本第173页的【二煞】 这首曲,大家翻到那里,我请一位同学先 把它读一遍。xxx,你来,声音大一点。 (原词略) (学生读【二煞】曲词,不甚流畅,特别是 最后一句拗口) 师:看,读得有些拗口,不怪你,它写得拗 口呀,来,看我改写的。 幻灯投影改写好的【二煞】:
二、语文教学类 孙绍振:《直谏中学语文教学》,《南方日报出版 社》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文集》,教育科学出 版社 叶圣陶与朱自清:《精读指导举隅》和《略读指导 举隅》 钱梦龙:《导读的艺术》,人民教育出版社 刘永康:《语文创新教育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 刘永康:《语文教学探赜索隐》,成都科大出版社
钟王之争

• 新课程从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相统一的视角,加强 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和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 • 预先设计的静态制度课程向实施过程中动态体验课 程 • 教师与学生既是课程的设计者,又是课程的实施者。 课程与教学实现了整合,课程成了一系列的教学事 件,而教学则成了课程的生成过程。从这个意义上 可以说,教师即课程 。 • 认识本国的国情不能跟国际发展的现状割裂开来, 也不能跟时代发展的特征割裂开来。“全球视野” 与“本土行动”是统一的而不是对立的,孤立地看 待“国情”是愚不可及的
• 靳玉乐等(5月18日)认为,不能盲目地将国外的理论进行 翻译和组装之后就成为改革的理论基础,要以马克思主义 认识论和全面发展学说作为我们进行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 • 高天明(8月13日)则认为在讲课程理论基础时,不能泛泛 搬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应在课程哲学上多做些具体和深 入的探讨。
• 西南大学的孙振东、陈荟(11月28日)认为,我们要批判、 改造、借鉴先进的外国教育理论,且认为我们的课程与教 育理论体系已“初步形成”。 • 西南大学的郑绍江更进一步认为,“我们已经有一套新的 理念,并且有完整的课程框架作为新课程实践的支撑”。 但就“理论基础是什么”而言,他说“答案在探索之中, 而我们都是探索者,我们正在路上”。
• 知识教育观
• 静态的知识观与动态的知识观 • “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现象”的解释
• 继承与借鉴 • 追求理想与面对现实
• 张正江《素质教育是轻视知识的教育吗?》 (《全球教育展望》2004、10) • 夏正江《果真存在一股“轻视知识”的教 育思潮吗》(《全球教育展望》2004、12) • 孙振东、陈荟《关于教育改革几个观念问 题的讨论》(《教育学报》2005、2) • 屠莉娅、刘力《新课标见畸与见齐:究竟 如何看待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全球 教育展望》2005、5) 等等
浅谈如何打造高效的初中语文课堂

中国科技经济新闻数据库 教育2015年26期 269浅谈如何打造高效的初中语文课堂黄仕奎重庆市武隆县白马中学校,重庆 408527摘要:由于新改革的进行,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也发生了变化,因此在教学得过程中应该合理得使用新得理念,为语文教学增添活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文课堂;激发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861(2015)26-0269-011 抓好基础知识的传授(1)如今新课改在不断落实,老师也应该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
在以往的教学中,几乎都是老师一人主宰,都是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模式。
教师只有让一言堂变成群言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才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语文教学中有些题目就有不同的答案。
一篇文章也是一个多面体,不同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会划出不同层次,只要有道理、合乎逻辑就要给予及时肯定,且阅读一篇课文,你不拘泥于一种成型的看法,而多思考多琢磨,经常从多角度来划分层次,能使学生的思维严密、全面、深刻、灵活。
如此,在以后的人生中对人对事的看法就能从多个角度出发,对其进行研究分析,来挖掘自己的创新能力。
突出思索,变学生的“学答”为“学问”。
一要把学生的活动变为“思维体操”,强调学生“跳起来摘果子”。
课堂上,根据学生实际设疑或让学生互相设疑,启发学生多思解疑。
在语文教学中有创造性地进行美育与德育。
美育是培养学生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而初中语文课本集中古今中外名篇佳作颇丰,这就要求教师加强自身的美学修养,在实践中勇于探索、积累经验、寻找规律,教学中给学生讲一些美学理论,并通过具体的佳篇隽文让学生体会文学美,进而享受到美的熏陶、美的教育。
语文课堂是实施德育的主阵地,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仁人志士典范事迹、名言警句、精辟论述等实时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如杜甫高尚的爱国忧民情操;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气节;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堂堂正气;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胸襟;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是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人格尊严等等,这些都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极好素材。
浅议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合理渗透德育的方法

也完成题为《 十三岁 的际遇》 的习作 , 要求他们模仿 田晓菲的写
真挚情感 。譬如 , 我在教 朱 自清的《 背影 》 时, 先让学生 围绕 “ 如
何 正确理解父母 之爱 ” 展开讨论 , 许多学生联 系父母呵护 自己的 真实经历感慨 : 谁言寸草心 , 难 报三春晖 。有一个男生 回答 道 :
同的篇 目有不同的德育 目标 。还有许 多唐 诗 、 宋词 、 元曲, 更是 民族文化的精粹 , 蕴涵着丰 富多彩的德育元 素, 学生在 吟诵 中感
高 的共产主义精神 , 号召全 国人 民向他学 习。通过师生互动 , 许
、
因材施教 。 确定相应 的德育 目标
多学生初步感知 了白求恩的精神就是 国际主义精神 、共产主义
目前苏教版所选用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 、 历久弥香 的佳作 ,
精神 、 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 无 私奉献 的精神。 在现实生活中 , 民族 的伟大复兴 。
作风格 , 写 出展示 自己理想 的内容 , 主题也要反映出他们胸怀远
象 。教师应要针对这个人 物的细节描写展开分析 , 激发学生 的
事, 渴望和同学们相 聚, 畅谈未来 。她在北大 9 0周年庆时 , 将自
己的情感融人笔墨 当中, 散发 出淡淡的薰衣。作者对韩麦尔先 生衣 着 、 言行 、 神态等形 象的描绘 ,
还可 以让学生从中学 习勤俭朴素 、 平易近人的优秀品质 , 并体会 调 、抒情的语句无不表现出田晓菲对北大的爱。接着我让学生
顾黄初语文教育“三生观”的历史地位与现实意义

本版主持/徐林祥_丨论道I ♦研读名家顾黄初先生(1933-2009)是我国当代著名语文教育家。
顾先生生前任扬州大学教授,中国教育学会语文教学法研究会副理事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教育部第一、二、三届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中学语文学科审查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顾先生毕生致力于中国语文教育的理论探索、历史研究、教材建设和师资培养等方面的工作,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语文教育思想体系,为我国的语文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他著有《语文教育论稿》《顾黄初语文教育文集》《顾黄初语文教育文集外集》,合著有《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语文教材的编制与使用》《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主编有《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百年事典》《二十世纪前期中国语文教育论集》《二十世纪后期中国语文教育论集》等。
2019年3月9日是顾黄初先生逝世10周年纪念日,扬州语文教育界同人缅怀顾黄初先生业绩,撰写了一组学习顾黄初语文教育思想的文章与大家分享。
孙国强、朱敏的文章阐述了顾黄初先生语文教育生命观、生活观、生态观的历史地位与现实意义,顾咏梅的文章介绍了学习顾黄初先生以重积累、重诗教、重书艺夯实基础的体会,于德龙的文章揭示了顾黄初等合著的《能力训练内容指要》与语文关键能力培养的逻辑联系,王宏根的文章论述了顾黄初先生语文教育研究的特点。
顾黄初畀文教育“三牛观'旳历史地位旨现实意义孙国强朱敏(江苏省扬州中学,江苏扬州225009)摘要:顾黄初先生"三生观”的教育思想,凝练了语文教育的历史经验,构建了语文教育的思想体系,揭示了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丰富了语文课改的理论宝库,催生了语文教学的风格流派,引领了语文教学的有效实践。
关键词:顾黄初生命观生活■观生态观一、顾黄初“三生观”的教育思想,凝练了语文教育的历史经验,构建了语文教育的思想体系1996年,顾黄初先生在长期从事中国语文教育史研究和对现实语文教育反复思考的基础上,发表了《关于语文教育研究》(见《扬州师院学报》1996年第3期)一文,将自己的语文教育研究提炼出三个基本观点:语文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奠基工程;语文教育改革的根本指导思想是“贴近生活”;语文教育必须走民族化与科学化相结合的道路。
关注学生核心素养,促进课堂开放变革

关注学生核心素养,促进课堂开放变革作者:靳涌韬郑晨瑶来源:《语文教学之友》2020年第11期摘要:课堂作为承载教学实践的重要平台,是教学的“主阵地”,因此课堂变革一直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2016年提出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可以视为课堂改革的重要方向标。
核心素养培育关涉中国学生发展的时代诉求,亟需在课堂中探索有效的培育路径。
《老王》是入选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王君、肖培东、黄厚江三位语文名师的教学实录也各有千秋,对于学生核心素养与语文课堂的融合有着极高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核心素养;语文课堂变革;《老王》教学课例当前信息的快速更新及社会人才需求层次的不断升级已经令传统的“知识本位”的课堂教学模式难以为继。
以学生核心素养研究为抓手,反思教学模式变革逐渐成为国际学术界的一致行动。
中国顺应这一学术潮流,加入核心素养的研究队列,为课堂变革带来了转机。
2016年北京师范大学课题组公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整体框架,课题组指出核心素养是“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这重申了人们对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动力、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学习和生活能力的期望。
拟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理论框架为参考,基于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基本特征,以“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等核心素养的培育为着眼点,通过分析王君、肖培东、黄厚江三位语文名师讲授《老王》的课堂实录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总结经验,提出语文课堂教学变革的具体路径。
一、设计典型教学内容,厚植学生“人文底蕴”联系“人文底蕴”的内涵,不难发现以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为基本特征的语文学科具有培养学生“人文底蕴”素养的独特优势,三位名师的课例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
(一)独具匠心的文本分析视角三位老师在不同的视角下,抓取文中的不同内容,组织讲授《老王》一文的教学线索,提炼出感悟生命、走进作者、体会“愧怍”等不同的教学主题,为我们展示出《老王》一课多种典型的分析脉络和有利于“人文底蕴”培育的内容设计。
2020教师跟岗学习的心得体会(通用10篇)

教师跟岗学习的心得2020教师跟岗学习的心得体会(通用10篇)当我们经过反思,对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心得体会是很好的记录方式,这样就可以通过不断总结,丰富我们的思想。
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020教师跟岗学习的心得体会(通用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师跟岗学习的心得1跟岗学习行将结束,回望和黄老师以及4位伙伴们共同经历的点点滴滴,感触良多。
大家在这14天里从陌生到无话不谈,从独自备课到小组研讨。
彼此之间的隔膜在逐渐消弭,笑声总是充盈在我们的饭桌、、工作室,甚至开车走在马路上都是欢乐满车。
快乐的背后也蕴藏着我们艰苦的努力,14天的学习任务绝不轻松。
在即将告别华附的今天,我发现自己在不知不觉间进步了,内心里对教学的理解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首先,黄老师对我们的培训是全方位的。
从研究报告到做课题各环节的详细介绍,从教学案例的撰写到评课的多维度思考,几乎涵盖了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
在整个培训中,黄老师一直给予我帮助,无论在上课、写文章还是做课题,都作出了精辟的点评,这不仅鼓舞了我的信心,还为我树立了榜样。
再者,在同学们身上我也获益良多。
和众多教学能人一起同吃住、共研讨,自然不会空手而归。
每天聚在一起上课、评课、听讲座。
下班了、夜深了,依然挑灯奋战。
晚睡早起成了每天的固定模式,心里不禁感叹这次跟岗学习比平时上班都累。
好钢就要重锤砸,想做好钢就要经得起这样的敲打,虽然被敲打的过程是漫长而痛苦的,但如果是热爱教学、喜欢学生的老师,自然会在其中找到乐趣。
只要坚持走下去,相信大家都能成为教育战线上的一块好钢。
在工作室里,我学到的远远不只是专业的知识和做学问的方法,更多的是黄老师和同学们执著于教育事业、孜孜不倦、严谨勤奋、潜心钻研、尽心尽责的那种热爱工作,热爱生活的高品位的生命形式。
同时,跟岗学习让我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思路,转变了观念,促使我站在更高的层次上反思以前的工作,更严肃地思考现在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更认真地思考未来的教学应如何去走。
生态课堂,追寻语文课堂自然静”界

当代教科研2019年第2期09随着新课改的推行,生态课堂的教学理念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也影响着现在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在生态课堂教学过程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求,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让学生全面发展、健康发展。
而要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作为语文教师,要学会尊重学生,唤醒学生的激情,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让学生享受自由、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最终收获丰富的知识,同时实现能力的提高。
一、趣字当头,激发探究热情要想构建生态课堂,首先要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
在设计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坚持“趣字当头”的原则,在课前三五分钟的时间里激发学生探究文本的好奇心,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走进文本进行探究,而设计悬念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能够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寻找答案,从而为学生的高效阅读奠定基础。
例如在学习《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就在导入环节进行了悬念设计,这样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这样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现在我们检查身体的时候,医生离不开听诊器,相信大家都有过这样的经历,那么设想一下,如果医生没有了听诊器,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这样的问题,小学生有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体验,于是大家纷纷议论起来,总体的感觉就是没有了听诊器会给医生的工作带来很大的麻烦,于是教师继续提问:“那么,是谁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发明的听诊器呢?”这样的问题让小学生沉默下来,没有谁能说清楚第一个听诊器的来历,于是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第一自然段,同时提出疑问摘 要:“生态课堂”,指的是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个性化认知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提高阅读能力,最终实现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
关键词:小学语文 生态课堂 教学策略生态课堂,追寻语文课堂自然“静”界沈勤学(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小学)教科潮·教科理念当代教科研2019年第2期10让学生思考:“雷奈克想要看清人体的内脏运动,这样及时判断人体内的病变,于是产生了制作听诊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