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麻黄各半汤结合火针治疗1例老年皮肤瘙痒症

合集下载

伤寒A2题

伤寒A2题

二)A2型题1.患者,女,50岁。

素易感冒。

此次低热三天,伴恶风,汗出,鼻塞、干呕,口和,二便调。

舌淡、苔薄,脉弱。

临床最佳辨证当是:A.桂枝二越婢一汤证 B.麻黄汤证C。

小建中汤证 D.桂枝汤证 E.桂枝新加汤证2.患者,男,60岁。

发热一周,前医以青霉素肌注,发热渐退,但汗出不止。

现证:恶寒微热汗出,鼻塞头痛,咳嗽痰稀,量不多。

临床最佳辨证当是:A.小青龙汤证 B.麻杏甘石汤证C。

桂枝麻黄各半汤证 D.麻黄汤证 E.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3.患者,男,43岁。

颈项拘急并牵涉至背部三天。

伴恶风、汗出。

临床辨证当是:A.葛根汤证 B.桂枝加葛根汤证 C.桂枝加附子汤证 D.附子汤证 E.白虎加人参汤证4.患者,女,25岁。

感冒一周,自服牛黄解毒片,恶寒发热未除,现新增胸闷、心悸。

舌淡暗,苔薄白,脉促。

临床最佳辨证当是:A.炙甘草汤证B桂枝去芍药汤证 C.桂枝新加汤证 D.苓桂术甘汤证 E.茯苓甘草汤证5.患者,女,45岁。

时发热汗出三年余,余无特殊不适。

体检未发现异常,二便调,纳可,口中和,舌脉如常。

临床辨证当是:A.桂枝汤证 B.桂枝新加汤证 C.小柴胡汤证 D.白虎加人参汤证 E.桂枝加附子汤证6.患者,女,28岁。

产后身痛一周。

伴恶风汗出,脉沉迟。

临床辨证当是:A.桂枝汤证 B.桂枝加附子汤证 C.桂枝新加汤证 D.附子汤证 E.麻黄细辛附子汤证7.患者,男,60岁。

汗多恶风一年余。

一年前因感冒注射青霉素,热退汗出,随后汗多连绵不断,不能自止。

伴小便量少不畅,四肢常抽搐拘急疼痛。

临床辨证当是:A.桂枝汤证 B.桂枝加附子汤证 C.桂枝新加汤证 D.柴胡加龙牡汤证 E.桂甘龙牡汤证8.患者,女,58岁。

胸闷心悸半年,恶寒甚,脉微弱,近三日因感冒,稍鼻塞,头痛。

临床最佳辨证当是:A.桂枝汤证 B.桂枝去芍药汤证 C.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 D.桂枝甘草汤证 E.苓桂术甘汤证9.患者,男,24岁。

咳嗽已月余,现仍无汗,鼻塞清涕,偶感胸痛,咳而微喘,痰白质稀量多,口干而喜热饮,舌苔薄白而滑,脉浮弦,宜选用:A.麻黄汤B.桂枝加厚朴杏子汤C.小青龙汤D.大青龙汤E.麻杏甘石汤10.患者,女,30岁。

桂枝麻黄汤治验举隅

桂枝麻黄汤治验举隅

桂枝麻黄汤治验举隅
周宇
【期刊名称】《实用中医药杂志》
【年(卷),期】2015(31)9
【摘要】笔者用桂枝麻黄各半汤治疗皮肤疾病效果较好,介绍如下。

1老年皮肤瘙痒症王某,女,75岁,2012年12月3日诊。

全身皮肤反复瘙痒2年,冬重夏轻。

有时昼夜皮肤瘙痒难忍,全身干燥,无原发性皮疹,散在抓痕、
【总页数】1页(P865-865)
【作者】周宇
【作者单位】重庆市南桐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总医院,重庆4008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9.5
【相关文献】
1.桂枝麻黄各半汤治验举隅
2.桂枝茯苓丸临证治验举隅
3.桂枝麻黄各半汤治验举隅
4.王自立教授运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治验举隅
5.王自立教授运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治验举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伤寒论》学习感悟

《伤寒论》学习感悟

《伤寒论》的学习给我最大的感受是精妙,让人不得不称赞古人的智慧。

我有以下几点学习上感悟:第一,它有一个明确的辨证论治体系—六经辨证。

在对于外感病的辨证论治上,《伤寒论》分别以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和厥阴病代表疾病所处的不同阶段,如太阳病为外感疾病的初期阶段,阳明病则是正邪相争激烈的阶段。

每一经病都有一个代表性的提纲条文,反映了这一经病的基本证候特点,如在外感疾病中出现“脉浮,头项僵痛而恶寒”的表现,就可以认为是太阳病。

六经病相互独立,也相互联系。

每一经病在各自发展的过程中都可能出现许多的兼证、变证,如太阳中风兼有经气不利的桂枝加葛根汤证、兼有肺气不利的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等。

六经病的相互联系如传经,合病和并病等。

我觉得先认识《伤寒论》六经辨证体系再去学习《伤寒论》会使人在学习时更有方向,也更容易记忆。

第二,我觉得《伤寒论》的方药用量真的是很奇妙。

比如在用于治疗太阳病表郁轻症的方子上,桂枝麻黄各半汤是桂枝汤与麻黄汤各取1/3量,按1:1比例合方,桂枝二麻黄一汤是桂枝汤与麻黄汤按2:1的比例组方,与桂枝麻黄各半汤药味相同,但药量更轻,桂枝汤用量较桂枝麻黄各半汤的比例增加,而麻黄汤用量较之减少。

所以在治疗时,若表郁稍重,表现为寒热一日二三度发,治以小发其汗,用桂枝麻黄各半汤;表郁较轻,表现为寒热一日再发,治以微发其汗,用桂枝二麻黄一汤。

把方子合用、加减再组成新的方子去治疗疾病,真的是给人一种很奇妙的感觉,不得不说古人很有智慧,而现在我们想要组成一个新的方子是很难的,需要大量的实验、临床实践等,我觉得学习《伤寒论》能让我们摸索一些药物组成的规律,培养一种灵活加减用药的辨证思维。

第三,《伤寒论》告诉我们要灵活辨证治疗。

第16条太阳病误用发汗、吐下、温针治疗而成坏病,不能再用桂枝汤治疗,在治疗时要“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第267条少阳病经误治后,不能再用柴胡汤治疗,在治疗时要“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桂麻各半汤加味治疗风瘙痒验案2则

桂麻各半汤加味治疗风瘙痒验案2则

风瘙痒是一种没有原发性皮损,仅以皮肤瘙痒为临床表现的一种瘙痒性皮肤病,局限性以阴道、肛门周围多见,泛发性可泛发全身[1]。

中医古籍文献中亦有“痒风”“血风疮”等名称。

许克昌《外科证治全书》有云:“遍身搔痒,并无疥疮,搔之不止。

”仲景云:“脉浮而洪,浮则为风,洪则为气,风气相搏,风强则为瘾疹。

身体为痒,痒则为泄风,久为痂癞。

气强则为水,难以俯仰。

”患者发病之初自觉瘙痒剧烈,反复抓挠之后皮肤出现抓痕、血痂等破损,日久皮肤肥厚,色素沉着,甚则出现苔藓样变。

桂麻各半汤出自《伤寒论》原文23条,本是治疗太阳病之阳气怫郁在表,而不得越出的身痒。

《伤寒贯珠集·太阳篇上》:“身痒者,邪盛而攻走经筋则痛,邪微而游行皮肤则痒也。

……桂枝所以为汗液之地,麻黄所以为发散之用。

”桂枝汤与麻黄汤既调和营卫,又轻散外邪,小发其汗。

其中桂枝辛温,解肌祛风;酒白芍酸苦微寒,敛阴和营。

二者等量相配,一收一散,相反相成,具有养血和营、调和营卫之功。

生姜、大枣可助桂枝、酒白芍调营卫,甘草调和诸药,配合麻黄使肌肤之痒毒从表解,合苦杏仁相须为用,宣中有降。

在治疗风瘙痒时,我们在桂麻各半汤基础上加祛风止痒药如荆芥、防风、苦参、白鲜皮、地肤子、马齿苋、白蒺藜等,久病入络酌加路路通、全蝎、地鳖虫、地龙等活血药,临床使用疗效较好,现择病案2则介绍如下。

1 血虚阴伤,燥而生风,久病入络之风瘙痒案罗某,男,72岁。

2016年10月5日初诊。

患者近几年来无明显诱因全身皮肤出现不同程度瘙痒,不可遏制,尤其在洗浴后或者夜间加重,眠差,入睡困难,不多时即被痒醒,睡时多梦。

曾在多家医院就诊,服用各种脱敏药、镇静药等西药,疗效均不佳。

刻诊:全身皮肤松弛且干燥,后背部及四肢皮肤粗糙,搔抓痕迹明显,甚则出现苔藓样变,有的部位甚至因搔抓而血痂累累,尤其小腿至足踝部已有糜烂性皮损,有细薄鳞屑。

大便干燥难行,时1周便1次,且需要开塞露帮助。

舌红苔薄黄,脉弦滑有力。

伤寒论强化记忆练习题:桂枝麻黄各半汤

伤寒论强化记忆练习题:桂枝麻黄各半汤

伤寒论强化记忆练习:桂枝麻黄各半汤本练习针对伤寒论桂枝麻黄各半汤的条文设计,条文内容是: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

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

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一两十六铢,芍药一两,生姜一两,甘草一两,麻黄一两去节,大枣四枚,杏仁二十四个汤浸,去皮尖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

1. 本条文描述的是得了太阳病一段时间没有好的一种情况[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答案解析: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2. 本条文描述的是得了太阳病一段时间,没有好,出现疟状[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答案解析: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3. 疟状是疟疾 [判断题] *对错(正确答案)答案解析:疟状,是指发热恶寒时一会发热,一会恶寒,寒热往来,反复发作的一种状态4. 本条文所讲的疟状是一种热多寒少的疟状。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答案解析: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5. 本条文所讲的疟状是一种一天发作二三次的疟状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答案解析:一日二三度发。

6. 本条文所讲得了太阳病八九日还没有好,虽然出现了疟状,但没有欲呕或呕吐现象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答案解析: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

7. 本条文所讲得了太阳病八九日还没有好,病人的大小便还是正常的。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答案解析:清便欲自可。

8. 脉微缓者为欲愈也。

意思是:如果脉慢慢缓下来了说明这个人快好了。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答案解析:因为太阳病一般是脉是浮弱俱紧,现在一息四至,缓下来了这是往正常好转的方向,是好转的脉象变化。

桂枝麻黄各半汤新用(1)

桂枝麻黄各半汤新用(1)

・12・光明中医2008年1月第23卷第l期cJGMTcMJanuaw2008.V0123.1桂枝麻黄各半汤新用周海虹福建厦门大学医学院(361005)摘要:桂枝麻黄各半汤出自《伤寒论》,系桂枝汤与麻黄汤的合方。

原治太阳病延日数久,正气略虚,表邪势减未解,营卫不和之证,具有调和营卫,开表发汗之功。

笔者认为本方能够祛风散寒,透邪达表,调和营卫,疏通血脉,畅达阳气,临床治疗产后感冒、过敏性疾病、病窦综合征等外感及内伤杂病,获得较好疗效。

关键词:桂枝麻黄各半汤/产后感冒;过敏性疾病;神经性皮炎;病窦综合征桂枝麻黄各半汤出自《伤寒论》,为麻黄汤与桂枝汤的合方。

原方主治太阳病延日数久,正气略虚,邪气势减未解,出现营卫不和而复为表邪闭郁,以致面有热色,身体发痒,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之症。

病情介于表实与表虚之间,若仅用桂枝汤治疗,则碍于表郁无汗,仅用麻黄汤,又恐出汗过多,故仲景立桂枝麻黄各半汤,既能调和营卫,又能开表发汗,因势利导。

方中麻黄、桂枝、生姜辛甘发散,配芍药、甘草、大枣酸收甘缓,刚柔相济,达到小汗邪解而又不伤正气。

笔者临证谨守病机,认为本方具有祛风散寒,透邪达表,调和营卫,疏通血脉,畅达阳气等作用,以本方加减治疗外感及内伤多种病证,疗效颇佳,现择例介绍如下。

l产后感冒王某,女,30岁,2006年3月20日诊。

诉分娩后47天。

10天前不慎着凉,次晨即出现恶寒,发热,鼻塞,流清涕。

自服中西抗感冒药未愈。

刻诊仍有怕风,鼻塞,发热(B7.6℃),微微汗出,精神倦怠,偶有咳嗽,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缓。

证属产后气血亏虚,腠理不固,外感风寒,营卫失调。

治拟解表扶正,调和营卫。

处方:桂枝、炙麻黄、防风、生姜、杏仁各99,白芍、白术各159,黄芪309,炙甘草69,大枣4枚。

服3剂而愈。

按:产妇分娩时因产伤和出血,以致元气受损,血虚营亏,腠理空疏,风寒邪气易于乘虚而入。

本例虽邪势不盛,然正气无力驱邪外出,使得表邪留恋不解。

杨洪涛运用桂枝麻黄各半汤治疗瘙痒验案2则

杨洪涛运用桂枝麻黄各半汤治疗瘙痒验案2则

患 者 自诉 服 用 1剂 后 外感 症 状好 转 , 3 日后 瘙 按: 患 者外 感 风寒 , 邪 气 由表 及 里 , 耗伤正气 ,
成, 为桂 枝 汤 双下 肢散在 红 疹消退 。
者. 此 表 阳之 气 不 解 , 而肌气荣 气 , 怫 郁 于 肌 表 之 正气 积 极抗 邪 , 再 加 上天 气炎 热 , 久吹空调 , 寒 邪 与 间, 未 欲 解 也 。 以其 不 能 得 小 汗 出 , 邪 在 于皮 肤 之 暑 湿夹 杂 , 困于 肌 表 , 阻 碍卫 气 运 行 , 微邪郁表 , 腠 内。 身必痒, 宜桂 枝麻 黄各 半 汤 。夫麻 黄 汤专 主解气 理 闭塞 , 故 出现 身痒 、 双 下肢 散在 红色皮 疹 。杨师认 分, 桂 枝 汤解气 分血 分之 兼剂 。此章 气分 之邪 二 , 血 为 , 患者无汗 , 小邪拂郁不解 , 则非桂枝汤所能解 ; 分之 邪 一 , 故用 各 半 汤 。… …夫 表 不解 而 兼 及 于肌 身 痒 , 但不痛 , 是寒郁亦轻 , 且该患者反复水肿 , 素 络, 则 有如 疟状 , 而用 各半 汤 。” 邪 气 在表在 肌 在络 , 体 脾 肾 阳虚 , 营 卫 之 气 已有 不 足 , 也 非 麻 黄 汤之 所 各 有浅 深分 别也 。桂枝 汤 宜解肌 , 麻 黄汤 宜解 表 , 表 宜 。故 用麻 桂二 方相 合 , 并 制小 其剂 , 堪合 病 情 。然 解 而 在 肌与 络 者 , 宜麻 黄 桂枝 各 半 汤 。古 代 医家 常 邪郁 于 表 , 不可不汗 ; 正 气 略虚 , 不可过汗 , 应 顾 及 患者 正 气虚 衰 一 面 , 不 可 过用 解 表药 , 当标 本 兼治 , 用 此 方 治 疗 太 阳病 日久 不 愈 , 发 热重 恶寒 轻 , 如 疟 状, 身痒 , 脉缓 的表郁 轻证 。 导 师杨 洪 涛教 授从 事 中医及 中西 医 结合 临床 、

桂枝麻黄各半汤病案

桂枝麻黄各半汤病案

桂枝麻黄各半汤1、冬令伤寒液少证——余无言医案及医话病者胃素不健,体质不强,表里津液不足,非盛夏则皮肤无汗,至严冬则小便颇多,故平素即大便干燥。

忽患伤寒,余诊其发热恶寒,头痛肢痛,项背腰臀,均觉痛楚,两目带红,而唇齿干燥。

予以桂枝麻黄各半汤,服如桂枝汤法。

一剂而缓汗解,再以小量之小承气汤,微和其里,便通即愈。

友人杨达奎教授,胃纳不甚强健,故体质不强。

周身皮肤,干燥不泽。

平素颇喜品茗,虽每日饮多,而小便亦多,故其津液显然呈不足之象。

非至盛夏之时,则皮肤无汗。

一至严冬之际,则小便更多。

此所以肌肤索泽,而为大便干燥之因也。

在1949年冬月下旬,忽患伤寒。

始则啬啬恶寒,及四肢手足关节,均觉酸楚。

而独皮处无汗,气息微喘,而微有恶心。

经余诊之,断为正伤寒之候。

杨君闻之,以为必用麻黄汤方,盖向知余治伤寒而喜用经方也。

余曰:“以君之证,麻黄汤在所必用。

以君之体质,素来津液不足,麻黄总嫌太峻,盖不能大发其汗也。

余有一法,改用桂枝麻黄各半汤,服如桂枝汤法。

即服药后,俟微有汗意之时,再饮热粥一小碗,使微汗缓缓外透。

不可令如水淋漓,如此则病必除矣。

”杨君然之,其夫人秦碧筠亲为煎药。

如法服后,约半小时,果然微汗出矣,头面胸腹及四肢,均感微湿,而周身疼痛已较松。

乃将预先煮好之热稀粥,以汤瓢与之。

服粥后,微汗时间更为延长,先后约三小时,而寒热渐退,身疼立瘳。

晚间续服第二煎,其病爽然若失。

次日复诊,见其体温复常,毫无所苦,惟舌苔微腻。

询其大便,因素来大肠津液不足,必隔二三日一解。

今前后计之,已五日未解。

按其腹部,脘口尚和,惟按其脐下少腹,微有硬痛耳。

再为之处以小承气汤,量亦较少。

令其煎服之后,只求大便一通,即停后服,目的在微和其胃肠,而不在大攻也。

迨一服之后,大便果下燥黑之粪球数枚,夹以溏粘之半流动物,而表里均和而痊矣。

桂枝麻黄各半汤方川桂枝二钱五分京赤芍一钱五分生麻黄一钱五分炙甘草一钱五分杏仁泥三钱生姜三片红枣五枚小承气汤方锦纹军二钱川厚朴二钱炒枳实二钱五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科分类代码 :3 2 0 . 4 7
中图分类号 :R 2 7 5 . 9
文献标识码 :B
桂枝麻 黄各 半汤 出 自《 伤寒 论 ・ 太 阳病 篇》 第2 3条 : “ 太
阳病得之八 九 日, 如疟状 , 发热恶寒 , 热多寒少 , 其人 不呕 , 清便 欲 自可 , 一 日二三度 发 。脉 微缓 者 , 为欲 愈也 ; 脉 微而恶 寒者 , 此 阴阳俱虚 , 不可更发汗 、 更下 、 更 吐也 ; 面色反有热 色者 , 未欲 解也 , 以其不能得小汗 出 , 身必痒 , 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 ” 方剂应 用于太 阳病延 日数久 , 正气 略虚 , 邪气势减未 解 , 出现营卫不 和 而复为表邪 闭郁 , 以致 面有热 色 , 身体 发痒 , 发 热恶 寒 , 热多 寒
患者 , 男, 老年 , 于2 0 1 3年 秋 因 自觉 躯干 四 肢瘙 痒来 诊 。
进 入诊室后 自述 自入秋 以来皮肤瘙痒剧烈 , 已经严 重影响到 睡 眠, 曾吃过 中药及氯雷他定等药物并不 见效。现在 只能每天 用
心理负担 ( d e p r e s s i o n ) 很大 , 会 严 重影 响患 者 的正常 生活及 作 息。现在临床治疗本病 时常用归 , 芍药等 养血类 药物 , 以达到 养血润肤的效果 , 但是不一定适合 每一个 病人 。 此患者首诊投 以养血润 肤 的方剂地 黄饮 子加减 却 收效 甚 微, 经过杨老师重新辩证 后 , 决定 采用伤 寒 的经方麻 黄桂枝 各 半 汤加 减再 配合火针却获得了意想不到 的效果 。此患者畏寒 ,
第3 9卷 2 0 1 5年 第 2期





V o 1 . 3 9, N o . 2
HE I L ONG J I ANG MED I C AL J OURN AL
F e b . 2 0 1 5
2 03
桂 枝 麻 黄 各 半汤 结 合 火针 治 疗 1例 老 年皮 肤瘙 痒 症
减退 , 滋润皮肤能力 下降 , 加之秋冬季节天气 干燥 , 由于寒冷诱 发, 尤其在脱衣 睡觉 时加重 。许 多病 人出现皮肤瘙 痒后 自认为 可能是因为洗澡不及时 引起 的, 常 常需要 每天洗 澡 , 而热 水 冲
洗会暂时的缓解瘙痒的症状 , 结果是 越洗 越痒 , 形成恶性循 环 。
囊炎 、 疖等。 中医亦称之痒风 , 《 外科证 治全 书 ・ 卷 四》 云: “ 痒
风 。遍身瘙痒 , 并无 疮疥 , 搔之不 止 。 ” 其 病机 在 《 诸 病源 候论
中》 有云: “ 风瘙痒者 , 是体虚受风 , 风人腠理 , 与血气相搏 , 而俱 往来在皮肤之 间, 邪气微 , 不能 冲击为痛 , 故但瘙痒也 。 ” 即是说
l 5 g , 甘草1 0 g , 鸡血藤2 0 g , 当归 1 5 g , 桃仁1 0 g , 红花 l 0 g , 龙骨
3 0 g , 牡蛎3 0 g , 生姜 6片 , 大枣 6枚 。投 方 7付。并辅 助 以 中
且 平 日少汗 , 皮肤必然干燥 , 按照“ 以其不能得小汗 出 , 身必痒”
热 水烫洗能暂时止痒 。望诊 患者因休息不好 而面容憔悴 , 躯 干
四肢皮肤干燥 , 自觉瘙 痒 , 抓痕 明显 , 局 部有 血痂 。舌 淡苔 白,
诊 其脉为沉细脉 。诊为风瘙痒 , 即西 医的皮肤瘙痒 症。视其前 方 为养血润燥为治则 的当归饮 子组方 , 其 中稍加安 神药物 。导 师 见方 药不效 , 遂重新整理思路 , 并 询问患者平 时是否 出汗 , 患
痒的发生是邪气与卫气 相搏 , 在分 肉皮 肤之 间 , 影 响卫 气 的正 常运行 , 即邪气 与卫气 胶结 , 往来窜行 , 而产生痒感 。 皮肤瘙痒症在老年人 中多发 , 因为老年人皮脂 腺分泌功 能
少之症 , 故仲景立桂枝麻黄各半 汤 , 既能调 和营卫 , 又能解表 发
汗, 因势利导 。但在临床 之 中, 很 少能 遇到 完整 主证表 现 的病
例, 故 在临床使用较少 。导师杨 素清 不拘 于 常规 , 应用 此方 于
皮肤科 的部分疾病 治疗之 中, 并在 临床中取得很好 的疗效 。现 介绍验案一例 , 以供探讨 。
另外饮酒 、 冷 热刺 激、 饮食 辛辣 均 可诱 发瘙 痒 或使 瘙痒 加 重 。
根据皮肤病 5 D影响模式 , 此 病带给患 者的不适 ( d i s c o m f o r t ) 和
杨素 清 , 王 健 , 孙 卉 , 刘 畅
( 1 .黑龙江 中医药大学 附属第 一医院 , 黑龙 江 哈尔滨 1 5 0 0 4 0 ;2 .黑龙江 中医药大学 , 黑龙江 哈尔滨 1 5 0 0 4 0 )
关键词 : 经方 ; 麻黄桂枝各 半汤 ; 皮肤瘙痒 症 ; 火针 d o i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4— 5 7 7 5 . 2 0 1 5 . 0 2 . 0 4 6
者 自述平 日很少 出汗并且怕冷 , 虽是秋天 , 但患者 已穿着棉 衣 , 导 师辩 其证为营卫不 和 , 兼有 寒象 。于是导 师重 新组 方 , 投 以 经方桂 枝麻黄各半汤加减 : 桂枝 1 5 g , 麻黄 1 0 g , 杏 仁1 0 g , 芍药
的思路 , 使用麻黄汤和桂枝汤调 和营卫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发其汗 , 使得 皮肤有
汗出得 以滋润。加之老年人 气血 虚弱 , 导致 皮肤 缺乏濡 养 , 方
内入当归 , 鸡血藤 以滋润皮肤 , 桃仁 , 红花 以活血祛 风。瘙 痒已
经影 响到睡眠 , 故加入龙骨 , 牡 蛎重镇安神 , 二诊 更换方药 为养 血 活血 润肤 之方剂 以收功。另 外配合火 针局部点刺 , 所采用 的 针具为针灸使用 的毫针 , 克服 了传统火针 的缺点 , 损 伤更 小 , 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