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文学史大纲总结
元代文学史知识点总结

元代文学史知识点总结一、元代文学的历史背景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学产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历史背景的影响。
元初,蒙古族的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帝国,统一了中国的北方地区;后来,忽必烈于1271年建立了元朝,统一了中国的南北。
在这个时期,中国北方和南方的文化交流频繁,文学融合了蒙元族和汉族的文化特点,呈现出了独特的风貌。
二、元代文学的特点1. 融合:元代文学在形式和内容上融合了蒙元族和汉族的文化特点,呈现出了独特的风貌。
在元代文学中,可以看到蒙古族和汉族的文学互相影响、相互渗透,创作出了很多融合了北方与南方文化特点的作品。
2. 戏剧:元代的戏剧是中国戏曲发展的重要时期,元代戏剧主要有元曲和皮影戏两种形式。
元曲以剧情曲折、音乐优美、表演生动而著称,其表演形式也对后世的戏曲产生了重要影响。
皮影戏则是中国独特的戏剧形式,享有盛誉。
3. 小说:元代小说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元代小说不仅在内容上丰富多彩,而且在形式上多种多样。
元代小说主要有民间故事、宫廷传奇、史话等,这些小说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元代文学的代表作品1. 元曲:《西厢记》是元代著名的爱情传奇戏剧,它描写了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充满了音乐和舞蹈的艺术魅力。
《西厢记》在元代戏曲中占有重要地位,被认为是中国戏曲文学的珍品。
2. 皮影戏:元代的皮影戏以艺术手法和表演形式独特而著称,被视为中国独特的文化遗产。
《三打白骨精》是元代著名的皮影戏剧,它以民间传说为题材,通过皮影和声乐等多种手段生动地表现了一个神怪传奇故事。
3. 小说:元代的小说作品丰富多彩,包括《聊斋志异》、《水浒传》等。
《聊斋志异》是元代著名的短篇小说集,它以神怪、鬼怪为题材,富有超自然的想象,成为中国古典小说中的经典之作。
《水浒传》是元代四大名著之一,它以描写义士抗暴的故事为主题,塑造了一系列生动的人物形象,成为中国古典小说的经典之作。
四、元代文学的影响元代文学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元明简本大纲

元代文学大纲(2003.6.28)一.元代文学主要包括五部分:1.宋元话本。
2.元代散曲。
3.元代杂剧。
4.宋元南戏。
二.元代文学特色:元代文学以元曲为成就,代表了元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元曲包括散曲与杂剧两种文学形式,都是元代对文学史的新贡献。
其中的元杂剧,是古代戏曲第一个黄金时期,开创了古代文学史上的戏曲传统,标志着宋元之际文学变革与转折的完成。
自元以后,戏曲与明代开创的小说传统,先后取代了传统的诗词文赋,一直处于古代文学的主流地位,而元杂剧首开风气。
三.元代文学特殊的文化背景:1.蒙元入主使中原传统文化自辽金以来继续长期断裂,文人思想较少束缚。
2.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传统文化相互冲突融合,形成多元文化。
3.文人地位低贱,激发创作情绪,创造了新的文学形式,表现出与传统相悖的思想倾向。
4.理学成为官方意识形态,对文学发生深远影响。
5.异族统治使文人传统观念受到挑战而发生复杂的变化。
第一章元代诗文词主要掌握下列问题:1.不同时期重要作家作品。
2.诗文流派。
3.少数民族作家作品。
4.文艺思潮。
一.元诗:可分前期:蒙元入主到统一中国时期,战争频繁。
中期:成宗至文宗时期,社会较为稳定。
后期:即顺宗时期,社会动乱。
1.前期:分别受金、宋影响,形成南北不同文学倾向,同时提出宗唐得古(秦汉六朝)的主张。
理学成为官方哲学而影响文学,体现出理学与文学合一的特色。
主要代表作家有由金入元作家耶律楚材与郝经、刘秉忠,北方作家刘因、王恽、姚燧,以及由宋入元者:方回、戴表元、赵孟頫、吴澄等。
2.中期:社会稳定,诗风崇尚雅正,诗风以温柔敦厚为皈依,题材以歌咏升平为主导。
雅正观念得到时人认可,成为元诗繁荣的标志。
但它对诗歌影响消极,使诗歌对社会批判、抒发真情日淡,流行歌功颂德,歌咏太平,相互酬唱,题咏书画。
宗唐得古已成大势,支配有元一代诗坛。
以元诗四大家虞集、杨载、范梈、揭傒斯为代表。
3.后期:社会动乱,民族矛盾激烈,朝廷腐败。
雅正诗风被打破,崇尚写实。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纲要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纲要第一章元代文学一.名词解释1.元曲:是人们对元代文学的一种习惯性称谓,代表了世人对元代文学创作成就的认识和概括性评价。
包括剧曲和散曲。
剧曲是指元杂剧的曲辞,散曲是继诗词之后兴起的新诗体。
产生于民间的俗谣俚曲,体制主要有小令,套数,带过曲等。
元曲元代文学的标志。
2.元杂剧: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戏剧形式。
元杂剧是融文学创作和多种表演成分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
是中国戏曲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真正走向成熟。
主要特点是由“四折一楔子”构成。
一折里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
楔子篇幅较短,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代剧情,起序幕的作用,在表演上由一人主唱。
如以正旦为主的戏里只由正旦一人独唱到底,其他角色都不唱,只用旁白,著名作家关白马郑。
3.元代散曲:在元代,散曲一般称为乐府或词,是我国古代最后成熟的一种诗歌形式,是在民间俗谣俚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散曲的体制主要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基本形式。
小令又叫叶儿,按不同的宫调曲牌创作,曲调不同,字数和句式也不一样。
套数又称套曲,由两支以上同宫调曲牌的曲子连缀而成,曲牌间联系有一定顺序,曲词须一韵到底,结尾时有煞调和尾声,前期代表作家:关白马,后期代表作家张可久,张养浩,乔吉,睢景臣,刘时中。
语言生活化,口语化,戏剧化。
4.说话四家:说话的本义是口传故事。
宋代的说话有四家之说。
各有门庭,自成路数。
四家是小说,说经,讲史,合声,所谓说话的家数(种类)是以故事题材作划分标准的。
前三类以叙事取胜。
小说:以讲烟粉,灵怪,传奇,公案等故事为主。
说经即演讲佛书。
讲史:则说前代兴废争战之事。
合声:以演出者的敏捷见长,如指物题咏,应命辄成之类。
5.南戏:是北宋末叶至明嘉靖末期由最初“温州杂剧”流布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各地,繁衍而成的性质相类的民族艺术的总称,亦称南词。
一般认为南戏是我国最早成熟的戏曲形式。
它用南方方音演唱,音乐采取不太严格和规范的曲牌连套体,主要角色是生旦,另有净丑等,各种角色都可歌唱,形式比较自由。
元代文学史教案(纲要)

元代文学史教案(纲要)第一章:元代文学概述1.1 元代文学背景介绍元代历史背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强调元代文学的特点和重要性。
1.2 元代文学形式介绍元代主要的文学形式,包括诗歌、散文、戏曲等。
分析各种文学形式的发展趋势和代表作品。
1.3 元代文学代表作家介绍元代代表性的作家,如马致远、关汉卿、郑光祖等。
分析他们的文学成就和影响。
第二章:元代诗歌2.1 元代诗歌特点介绍元代诗歌的特点,如格律自由、表达真挚等。
分析元代诗歌与唐宋诗歌的异同。
2.2 元代诗歌代表作家介绍元代代表性的诗歌作家,如杨铁心、刘因、王冕等。
分析他们的诗歌创作风格和主题。
2.3 赏析元代诗歌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元代诗歌进行赏析。
解读诗歌的意境、情感和艺术特色。
第三章:元代散文3.1 元代散文特点介绍元代散文的特点,如语言质朴、内容广泛等。
分析元代散文与唐宋散文的异同。
3.2 元代散文代表作家介绍元代代表性的散文作家,如姚广孝、归有光、唐顺之等。
分析他们的散文创作风格和主题。
3.3 赏析元代散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元代散文进行赏析。
解读散文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风格。
第四章:元代戏曲4.1 元代戏曲概述介绍元代戏曲的发展背景和特点。
强调元代戏曲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4.2 元代戏曲形式介绍元代戏曲的主要形式,如杂剧、南戏等。
分析各种戏曲形式的特点和代表作品。
4.3 元代戏曲代表作家介绍元代代表性的戏曲作家,如关汉卿、马致远、白朴等。
分析他们的戏曲创作风格和主题。
第五章:元代小说5.1 元代小说概述介绍元代小说的兴起和发展背景。
强调元代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5.2 元代小说类型介绍元代小说的主要类型,如话本、拟话本等。
分析各种小说类型的特点和代表作品。
5.3 元代小说代表作家介绍元代代表性的小说作家,如罗贯中、施耐庵、兰陵笑笑生等。
分析他们的小说创作风格和主题。
第六章:元代文学与社会文化6.1 元代社会与文化背景探讨元代社会文化的特点,包括民族融合、儒家思想的影响等。
古代文学 元代文学复习提纲

绪论一、元代文学的历史文化背景元代文学史的起讫时间:从蒙古王朝灭金到统一的元王朝灭亡(1230—1368)。
元朝的建立,结束了三百多年来中国境内宋、辽、夏、金以及吐蕃、大理等政权长期并立的局面。
统一后元朝的疆域比汉、唐时代更为广阔,这种大一统的局面,扩大了国内各区经济相互调剂的范围,促进了国内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
元朝的制度基本上沿袭宋、金旧制,同时也保存了蒙古的某些旧制。
这是蒙古贵族统治集团为了适应中原地区的封建生产方式,相应地采用“汉法”治理中原的必然结果。
元王朝是历史上第一个以少数民族中的上层统治阶级统治全中国的王朝,对其他民族,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的现象。
在宋代形成的正统儒学的变种——理学,不仅在元代继续流行和发展,还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正式成为官学。
元王朝统治者在思想上兼收并用,因而佛教和道教在元代也十分盛行。
特别是金朝新起的全真教,在此时影响尤大。
二、元代文学的基本特征元代文学以杂剧、散曲、南戏的成就最高,即后人与“唐诗”、“宋词”相并称的“元曲”。
文人的内心愤懑和人民的反抗情绪在元代形成强大的思想潮流,并构成元代文学主要的思想特征,在杂剧、散曲、南戏、诗、文、词等各种文学样式中都有充分的表现。
元代文学的艺术风格:在总体上以自然本色为主流,北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文而不晦,俗而不俚”,南戏“句句是本色语”,诗文“崇本质而去浮华”,词则“伉爽清疏,自成格调”。
元代文学显现出的自然朴素美,成为元、明、清时期文学的一股重要的审美思潮。
元杂剧作品反映了广泛的社会生活,根据其题材,大致可以分为爱情婚姻剧、历史剧、社会剧、公案剧、神仙道化剧等五类。
元杂剧的产生、完备和盛行,为我国古典戏曲的表演艺术奠定了基础,还在实际上争得了与传统文学样式——诗、词、文、赋——相颉颃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元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元散曲的题材,主要有风情和隐逸两类,此外还有一些揭露现实和写景、咏史、抒怀之作。
古代文学史—元代重点总结资料讲解

古代文学史—元代重点总结元代第一章话本小说与说唱文学1、(填空)说话:就是口传故事说话四家:小说、说经、讲史、合生(声)话本:说话人的底本2、现存小说话本:《熊龙峰小说四种》、《京本通俗小说》3、(填空)小说话本的特征:叙事的口语化、声口的个性化、谈吐的市井化秀秀:是宋代小说里出现的一个全新的女性形象4、(填空)讲史话本《三国志平话》5、(填空)说经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又名《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记》)是宋元时代仅存的说经话本。
王国维“其称诗话,非唐、宋士夫所谓诗话,以其中有诗有话,故得此名。
”6、诸宫调(名解)诸宫调是一种大型的叙事性的讲唱诗,是宋元民间艺人创造出来的。
所谓诸宫调,是相对于限用一个宫调的说唱形式而言,其中唱的部分多用宫调串接而成,其中插入一定的说白,与唱词配合,叙述由人物、情节的长篇故事。
现存的诸宫调作品: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无名氏的《刘知远诸宫调》、王伯成的《天宝遗事诸宫调》诸宫调对杂剧的影响:杂剧和诸宫调同属于说唱形式的作品。
诸宫调对杂剧的产生影响很大。
诸宫调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它的歌唱性很强;二是讲唱者常常跳出跳进,模拟故事中的各种人物进行各种表演,这就为杂剧以诗化的戏剧语言、以演唱为形式的表演的诞生作好了准备。
7、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现存唯一完整的诸宫调作品,对婚恋故事的超越——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把男女私情作为礼教对立面加以铺叙的崔莺莺故事①元稹《会真记》②王西厢③董西厢第二章关汉卿1、《单刀会》---呼唤英豪《西蜀梦》---英雄死了谁救苍生《救风尘》---主人公:周舍、宋引章、赵盼儿。
故事情节P216 《望江亭》---主人公:杨衙内、谭记儿、白士中。
故事情节P2172、《窦娥冤》一、惊心动魄的人间惨剧二、人物形象和戏剧冲突(1)、人物形象窦娥——礼教的信奉者、制度的顺民。
——恶势力的反抗者、对不公的命运永不屈服。
(2)、戏剧冲突在悲剧性冲突的高潮到来之前,先展开讨债人与借债人之间、救命的人与被救的人之间的两组冲突——即蔡婆婆与赛卢医,蔡婆婆与张驴儿父子之间的冲突。
元代文学史

《元代文学史》讲授提纲第一节:元代文学种类13世纪初,宋金对峙时,元蒙起于北方草原,1234年灭金,1279年灭宋,统一全国,成为中国第一个由少数民族执政的统一政权.地跨欧亚,面积中国历史上最大.至1368年被朱元璋推翻建立明王朝,历时一百多年.震铄古今的文化奇品.元画与青瓷,2004年英国佳士德拍卖行拍出元清花大罐《鬼谷子下山图》,折合人民币值2点5亿元。
文人山水画成熟,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赵孟頫子昂的书法与画。
行政行省制传于今。
文学主要一、元曲,(唐诗宋词元曲)一代标志性文学。
包括杂剧与散曲两种体裁。
中国文化史文学史从此”全家福”,有了戏. 西方重戏剧,中国重诗文。
中国戏剧晚千年。
元剧是新戏曲,成熟的长篇戏剧,与古希腊悲剧较。
从此文学史转向,主流由抒情诗文转向叙事故事。
二、南戏:《琵琶记》与“荆刘拜杀”四大南戏三、说唱曲艺:诸宫调,小说话本,三国水浒西游都作于元,改于明。
四、传统诗词文:走向没落。
词不少,还有点宋词余味。
诗没一首传于人口的名篇。
元诗四大家:虞集、杨载、范梈、揭傒斯。
铁崖体。
“元无文”。
参考书: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高教出版社孙康宜、宇文所安主编《剑桥中国文学史》2013年版,三联书店第一章中国戏剧的起源与形成第一节先秦时期的戏剧胚胎古剧的起源:“戏曲”包括言语、动作、歌舞三种要素,而作为戏剧的最根本要素无疑是装扮表演。
先秦时期装扮表演依时间先后分为三种:歌舞、宗教和俳优。
这种装扮模仿虽不同程度具备了戏剧的基本素质,但还处于自发而不是自觉的低级阶段,也缺乏对故事情节的演述。
因此,只能算是戏剧的萌芽或孕育阶段。
第二节汉唐时期的戏剧雏形一、汉代百戏汉代百戏,当时又称做“角抵”。
汉代百戏中不乏装扮表演,有的甚至发展到装扮人物,采用代言体以演故事的水平,如《东海黄公》。
它已具备了由演员装扮人物,用代言体以演故事的戏剧要质。
二、魏晋优戏三国时的《辽东妖妇》由人物扮演而增加故事,故也可看作角抵之余风。
元代文学概说

三、元代文學的特征
1、敘事文學(俗文學)成為主流 市民階層的擴大,儒生地位的下降,多民族 文化的融合,是造成這種狀況的重要原因。 2、抒情文學(雅文學)同時發展 詩文相對萎縮,散曲興起并繁榮起來。
四、元代文學的基本狀況
1、敘事文學 說話(小說):小說、說經、講史、合生。 《全相平話、 白樸、馬致遠等大劇作家,《竇娥冤》、《西廂 記》、《漢宮秋》等劇作。南戲有《琵琶記》、 《荊釵記》等。 2、抒情文學 散曲實際上是一種抒情詩,“散”是相對 於整套劇曲而言的。名家有張養浩、喬吉、貫雲 石等。
一、歷史沿革
1206年,鐵木真統一蒙古諸部,建立大蒙古 國,即位為成吉思汗 1227年,蒙古滅夏,成吉思汗病死。 1234年,蒙古滅金。 1260年,忽必烈即汗位,建立元朝,建元中 統。 1279年,元滅南宋,完成全國統一。 1368年,明軍破大都,元亡。
二、元代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特征
1、明確的民族壓迫政策——國民分為四等: 蒙古、色目、漢人、南人。軍政大權由蒙古人獨 攬。 2、一反歷代重農抑商的政策,大力發展商 業——商業城市的規模和數量日益擴大。 3、各族文化,尤其是蒙古族文化與漢族文 化融合。儒學失去獨尊地位,儒生失去仕進的機 會,地位下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元曲
散曲
分期
一般以元仁宗延祐年为界,将元散曲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一.书会才人作家:关汉卿、王和卿二.平民及胥吏作家:马致远、白朴
三.达官显宦作家:卢挚、姚燧
后期乔吉、睢景臣【般涉调。
哨遍】《高祖还乡》,张可久,刘时中【正宫.端正好】《上高监司》
体制1、小令。
2、套数,3、带过曲
题材
1.愤世嫉俗:
如关汉卿:〔南吕·一枝花〕《不伏老》。
马致远〔双调·夜行船〕《秋思》睢景臣〔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刘时中〔正宫·端正好〕《上高监司》。
乔吉[折桂令]《荆溪即事》
2.叹世归隐和山水田园:
白朴〔双调·沉醉东风〕《渔父》马致远〔双调·夜行船〕《秋思》乔吉[水仙子]《寻梅》3.言情寄恨:
关汉卿〔四块玉〕《别情》张可久[金字经]《春晚》
4.咏史怀古: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杂剧元代前期主要是北方戏剧圈:以大都为中心,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等昂扬、明快的感受。
1.大都作家群
关汉卿A、社会公案剧《窦娥冤》B、爱情风月剧《救风尘》 C、历史剧,《单刀会》
马致远1)神道剧《黄粱梦》、《陈抟高卧》2)《汉宫秋》
王实甫《西厢记》
纪君祥《赵氏孤儿》杨显之《潇湘雨》王中文《救孝子烈母不认尸》石子
章《竹坞听琴》
2,河北作家群
白朴1)《梧桐雨》2)《墙头马上》
(1)李文蔚的《燕青博鱼》《燕青射雁》(2)尚仲贤《柳毅传书》
(3)戴善甫《风光好》(4)郑廷玉《看钱奴》
3,山东作家群
高文秀的《黑旋风双献功》和康进之的《李逵负荆》被称为“元代水浒戏双璧”。
李好古《张生煮海》武汉臣《老生儿》
4,山西作家群
(1)石君宝《秋胡戏妻》《曲江池》(2)李潜夫《灰栏记》(3)吴昌龄的西游戏
元代后期主要是南方戏剧圈:以杭州为中心典雅,创作题材多为文人韵事和神道隐逸;宣扬伦理的题旨日益加强郑光祖、乔吉等。
郑光祖《倩女离魂》和《王粲登楼》《梅香》
秦简夫:《东堂老》、《剪发待宾》、《赵礼让肥》
乔吉《两世姻缘》
宫天挺《范张鸡黍》《七里滩》
金仁杰《萧何月下追韩信》
杨梓《敬德不伏老》
二.戏曲
元代戏曲分为杂剧和南戏
南戏
元末四大南戏:《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
南戏的代表作《琵琶记》
高明《琵琶记》创作意图:“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
三.诗文
元代诗歌
元代诗人群体
A、蒙古诗人与色目诗人
B、汉人诗人(原金朝治下的北方诗人)
C、南人诗人(原南宋治下的南方诗人)
元代代表诗人
前期:
契丹族诗人耶律楚材(《和移剌继先韵》)、理学家刘因(《白沟》)
中期:
“雅正”的文学思潮
元诗四大家:虞集(《挽文山丞相》)、杨载、范梈、揭傒斯
后期:
元末诗歌的写实倾向,王冕(《劲草行》)
杨维桢和“铁崖体”(《传舍吏》)
“铁崖体”的特征:七言歌行,多半是咏史、怀古之作,好驰骋异想,运用奇辞,眩人
耳目,受李贺影响很深。
萨都剌(《上京即事》)等少数民族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