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始兴县风度中学高中语文《喜看稻菽千重浪》教案 粤教版必修5
粤教版语文必修五第6课《喜看稻菽千重浪》word导学案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导学目标:1.了解学习杰出的世界级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的创新精神和高尚品质。
2.进一步学习掌握通讯的写法。
3.学习本课选材和立小标题的特点。
学习重点、难点:了解学习杰出世界级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的创新精神和高尚品质;学习掌握通讯的写法。
导学流程第一课时主要内容:自主探究一、自主预习篇七律·到韶山毛泽东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毛泽东同志1925年1月从上海回到韶山,直至解放以后1959年6月才回到韶山,在家乡住了两天,这首七律就是25日深夜写成。
这首诗真实地反映了韶山地区人民革命斗争的历史,是一首在中国革命斗争性史上和中国文学史上永放光芒的不朽的史诗。
这首诗不仅写了历史,还写了现实,写了韶山人民在革命时期出生入死的斗争,以及在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韶山人民改天换地的英勇的斗争精神,反映了旧社会的黑暗,展现了新中国一派欣欣向荣的大好的景象。
家乡三十二年了,今天才回到韶山,看到的景象与以前大不相同了。
韶山也像全国各地一样,在党的领导下,正在进行着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
面对当前的大好形势,不禁回想起过去,在那如火如荼的革命时期,韶山的人民真是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韶山人民高举着革命的红旗,武装起来与反动派进行斗争,从此经历了十年土地革命,八年抗日战争,三年解放战争,韶山的人民从来没有畏惧过,在他们的心里坚信一个真理:“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韶山的先烈们牺牲了,但是他们的血没有白流,他们的鲜血换来了革命的胜利,换来了社会主义的新天地,“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理想变成了现实。
主席在这里提出,就是要人民不要忘记,永远不要忘记革命胜利来之不易,是有着伟大的雄心壮志的先烈们用鲜血换来的。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喜看稻菽千重浪(1)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喜看稻菽千重浪(1)一、教学要求:1、了解袁隆平在水稻研究上的贡献,并学习他在科学上的执着精神。
2、了解作者流露在文中的思想感情。
3、了解并学习通讯的一些写法。
二、教学重难点:(要求中的1、3点)三、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了解袁隆平在水稻研究上的贡献,并学习他在科学上的执着精神。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二)学生速读文章,找出贯穿全文的中心线索。
【袁隆平与水稻研究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三)精读文章,学习人物的精神。
1、在第一节中,作者用了哪些细节表现袁隆平的精神品质?【细节如“2001年春节过后……‘泥腿子院士’——袁隆平”“那是1960年7月的一天……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等,这些细节或用动作描写,或用神态描写,栩栩如生的再现了袁隆平对工作的认真投入,表现其严谨的科学精神。
】2、第二节从哪些方面,运用什么方式表现袁隆平怎样的品质?【主要写袁隆平的研究情况:不迷信权威;以及其独特的发现和创新成果。
以叙述为主,兼以细节描写、对比点缀,表现袁隆平敢于挑战权威,勇于创新。
】3、第三节用了几个情节表现袁隆平什么品质?选材上有哪些特点?【提示:情节主要有①对待“三不稻”说法的表现。
②对湖南“玉米稻的现象”的态度。
文中通过具体事迹说明袁隆平是真理的捍卫者,是事实的追随者,表现了他心系广大农民,以事实说话捍卫真理,面对谣言心平气和,心胸宽广。
特点是:①选材具有个性,突出了袁隆平对于杂交水稻的认识的与众不同。
②选材精当,不庞杂。
】4、从第四节看,袁隆平的理想志向是什么?表现其怎样的品质?文中用了哪个特写表现他这种品质?【袁隆平的理想志向是:①把“超级杂交稻”合成;②让杂交稻走向世界。
凸现袁隆平积极进取的拼搏精神和高尚无私的品质。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一、教学内容:学习写作特点,压缩语段,讨论交流。
二、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新课(二)学习写作特点。
粤教版必修5《喜看稻菽千重浪》说课稿

粤教版必修5《喜看稻菽千重浪》说课稿一、课堂背景及教材简介《喜看稻菽千重浪》是粤教版必修5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该课文以鲁迅先生的《热风》为主要文本,通过描写农民在炎热的夏天努力干活的情景,反映了农村劳动人民的艰辛和奋斗精神。
这篇课文旨在通过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对劳动的尊重,以及对农民劳动的理解和认可。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课文的阅读,学生能够理解农民劳动的辛苦和意义;–学生能够熟悉并掌握鲁迅先生的《热风》;–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喜看稻菽千重浪》。
2.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运用适当的语言表达自己对农民劳动的认可和理解;–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分析课文,并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劳动的尊重和理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对农村劳动人民的敬佩。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农民劳动的辛苦和意义;–分析鲁迅先生的《热风》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培养学生对劳动的尊重和理解。
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开展深入的思考和讨论,形成独立的思维;–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进行文学鉴赏和写作。
四、教学准备1.教学资料准备:–课本及相关练习册;–课文的翻译和注释;–粤教版必修5语文教材中与《喜看稻菽千重浪》相关的其他教学资源。
2.教学工具准备:–多媒体投影仪及电脑;–黑板、粉笔、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让学生回顾上节课学到的课文知识,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新知讲解:–通过多媒体投影仪,呈现《喜看稻菽千重浪》的课文内容;–解读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意义;–引导学生阅读翻译和注释,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深入讨论:–引导学生就课文中的情景和人物进行深入讨论,了解农民劳动的辛苦和艰难;–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发表自己的观点,形成独立的思维。
4.文学鉴赏:–分析《喜看稻菽千重浪》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对其他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和鉴赏。
高中语文(喜看稻菽千重浪)教案 粤教版必修5 教案

喜看稻菽千重浪教学目的:1.了解学习杰出的世界级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的创新精神和高尚品质。
2.进一步学习掌握通讯的写法。
3.学习本课选材和立小标题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了解学习杰出世界级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的创新精神和高尚品质。
2、难点: 进一步学习掌握通讯的写法。
教学时数: 2课时教学步骤:一、字词二、课文研讨:(一)研读课文,总体把握。
1、正标题引用了谁的诗句,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引用了1959年写的《七律·回韶山》中的诗句,表达了作者对袁隆平研究成果和突出贡献的赞叹。
2、课文写了哪几件事?这几件事分别体现了作为一名科学家的袁隆平哪些方面的品质?(练习一)——①2001年春节刚过,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
(热爱并献身于农科研事业)②1960年袁隆平敏锐地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
(勇于实践,敢于探索)③1964年袁隆平终于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
(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敢于创新)④1992年袁隆平发表文章批判贬斥杂交稻的文章。
(坚持真理,实事求是)⑤1993年袁隆平要求对推广“玉米稻”持慎重态度。
(坚持真理,实事求是)⑥1986年以来,袁隆平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思想,为我国粮食大幅度增产作出了突出贡献。
(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献)⑦袁隆平的两个心愿,要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
(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献)2、这篇人物通讯的叙事手法有什么特点?请找出贯穿全文的中心线索。
(练习二)——①按人物的品质和事迹分类,列小标题组织材料。
②以记叙为主,夹以描写、议论、说明,形式活泼。
贯穿全文的中心线索是课文第2-3行:“这位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超级稻”的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也具有重大意义。
”三、活动练习:写一篇人物通讯。
【教学后记】。
高中语文第2单元新闻6喜看稻菽千重浪学案粤教版必修5

6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语言建构]一、读准字音(一)单音字淤.泥( ) 籼.稻( ) 分蘖.( ) 贬.斥( ) 田埂.( ) 粳.米( ) [答案] yū xiān niè biǎn gěng jīng(二)多音字屏⎩⎪⎨⎪⎧( )屏风( )屏气 奇⎩⎪⎨⎪⎧( )奇迹( )奇数 扎⎩⎪⎨⎪⎧( )扎裤腿( )挣扎( )驻扎模⎩⎪⎨⎪⎧( )模式( )模样 [答案] píng bǐng qí jī zā zhá zhā mó mú二、写对字形⎩⎪⎨⎪⎧j ǐn ( )慎 饥jǐn( ) ⎩⎪⎨⎪⎧分niè( )niè( )障 ⎩⎪⎨⎪⎧gěng( )塞田gěng( ) ⎩⎪⎨⎪⎧雄ruǐ( )笔xīn( ) [答案] 谨 馑 蘖 孽 梗 埂 蕊 芯三、积累词语1.理解辨析(1)协作·合作“协作”指若干人或若干单位相互配合,来完成任务,侧重于协助。
“合作”指互相配合做某事或共同完成某项任务,侧重于相互配合。
(2)偶尔·偶然“偶尔”①副词。
间或;有时候。
表示情况并非经常出现。
②属性词。
偶然发生的。
“偶然”①副词。
有时候。
②事理上不一定要发生而发生的;超出一般规律的(跟“必然”相对)。
2.明确词义(1)力排众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所不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极力排除、反驳各种不同的意见。
(2)指处于某种情况,决不计较。
[语言运用]1.判断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写法和成语运用的正误,并改正。
凡是涉及...胡.地阐.(chán)明事实,..不顾农民利益、无视事实的事,他都能挺身而出毫不含至于是不是得担风险,袁隆平在所不惜....。
高中语文 6 喜看稻菽千重浪备课资料 粤教版必修5

备课资料“米院士”的凡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编者按:在世人的眼中,伟大的科学家袁隆平需要仰视。
他头戴“杂交水稻之父”光环,至74岁获世界大奖11次,荣获首届中国最高科学技术奖,个人姓名属无形资产,品牌价值1008.9亿元……生活中的袁隆平,又是什么样子呢?昨、前两日,在省委省政府表彰嘉奖他荣获“世界粮食奖”的庆功会场内场外,记者随袁隆平身边的人探访了这位世界名人的“凡人”世界。
稻田里外解“疙瘩”高手讲述人:全永明(袁隆平助手,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中心党委书记、常务副主任)在袁隆平科研生涯中,成功总是伴随失败而至,他听到的并不总是赞赏与肯定,对于反对甚至对他持有偏见的同行,袁隆平从不为自己争辩,更不凭自己在国际水稻研究领域的崇高地位诉诸权威,而是用宽容与智慧化解分歧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始于1964年。
当时在湖南省安江农校任教的袁隆平,首先在国内提出,通过培育水稻“三系”,即水稻雄性不育系、水稻雄性不育保持系、水稻雄性不育恢复系(简称为“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以“三系”配套的方法来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设想。
在研究探索过程中,他经历了三次大失败。
面对失败,袁隆平从不轻言放弃,而是另辟蹊径,使研究最终反败为胜。
在他艰难探索的40年里,一些专家站在学术对立面,反对他的理论体系和技术路线,还有的专家认为自己的贡献和功劳大,心理不服气。
对于这些,袁隆平都宽容面对,用科学事实和成就服人。
曾经的反对者被事实说服后想加入他的研究,只要对方有实力,他都欢迎并给予专项经费支持,使对方前嫌尽释,对这位大度无私的科学家感慨不已。
杂交水稻发展史上,究竟谁是“野败”发现功臣,一直都有意见分歧。
今年9月,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双庆典会上,袁隆平将第三届“袁隆平农业科技奖”同时授予李必湖、冯克珊。
他说,找到“野败”,发现者和向导都有功劳,缺一不可。
一句颇具智慧的话,就轻松化解了学术界困扰多年、源自“野败”的纷争。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喜看稻菽千重浪》教案 粤教版必修5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喜看稻菽千重浪》教案粤教版必修5教学目的:1.了解学习杰出的世界级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的创新精神和高尚品质。
2.进一步学习掌握通讯的写法。
3.学习本课选材和立小标题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了解学习杰出世界级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的创新精神和高尚品质。
2、难点: 进一步学习掌握通讯的写法。
教学时数: 2课时教学步骤:一、字词二、课文研讨:(一)研读课文,总体把握。
1、正标题引用了谁的诗句,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引用了毛泽东1959年写的《七律·回韶山》中的诗句,表达了作者对袁隆平研究成果和突出贡献的赞叹。
2、课文写了哪几件事?这几件事分别体现了作为一名科学家的袁隆平哪些方面的品质?(练习一)——①xx年春节刚过,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
(热爱并献身于农科研事业)②1960年袁隆平敏锐地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
(勇于实践,敢于探索)③1964年袁隆平终于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
(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敢于创新)④1992年袁隆平发表文章批判贬斥杂交稻的文章。
(坚持真理,实事求是)⑤1993年袁隆平要求对推广“玉米稻”持慎重态度。
(坚持真理,实事求是)⑥1986年以来,袁隆平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思想,为我国粮食大幅度增产作出了突出贡献。
(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献)⑦袁隆平的两个心愿,要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
(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献)2、这篇人物通讯的叙事手法有什么特点?请找出贯穿全文的中心线索。
(练习二)——①按人物的品质和事迹分类,列小标题组织材料。
②以记叙为主,夹以描写、议论、说明,形式活泼。
贯穿全文的中心线索是课文第2-3行:“这位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超级稻”的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也具有重大意义。
”三、活动练习:写一篇人物通讯。
【教学后记】2019-2020年高中语文《喜看稻菽千重浪》教案1 粤教版必修5教学目的:1.理解袁隆平的科学精神;2.了解人物通讯的写法教学重点:了解通讯的写法教学难点:理解袁隆平的科学精神教学方法:学生自读研讨法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上节课,大家都谈了自己心中的英雄,英雄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品质,并且还认识了xx 年度感动了全中国的十位英雄,那么,图片中的人符合你心中的英雄形象吗?(展示袁隆平的两幅图片)现在大家都知道了,是不是英雄,并不是从外表来评判的,而是要看他做过什么事?那么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个相貌平凡的老人——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6《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导学案3

《喜看稻菽千重浪》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人物通讯的写作方法。
2.把握细节描写的作用,学习本文选材和立小标题的特点。
3.学习袁隆平高尚的道德操守与创新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作家作品简历:沈英甲,吉林辉南人。
中共党员。
1983年毕业于北京广播电视大学机械系。
1968年应征入伍,历任空军部队无线电员,《世界知识》杂志编辑,《科技日报》机动记者、主任记者,科技日报社副刊部主编,机动记者部主任。
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
199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作品:著有长篇小说《前尘》《探求宇宙之谜》《经营之神》《探索自然》《终极诊断》《生存方式》等。
课文背景:1981年,我国将第一个特等发明奖授予袁隆平研究小组。
1995年袁隆平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袁隆平还相继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美国“世界粮食奖”和以色列“沃尔夫奖”等9项国际奖,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2001年2月19日,袁隆平被授予2000年度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字词广场字音识记挽起(w ǎn) 签署(qiān ) 一蔸(dōu )淤泥(yū) 籼稻(xiān ) 捍卫(hàn)茎秆(jīng ) 粳米(jīng ) 花蕊(ru ǐ)掖⎩⎪⎨⎪⎧ yē(掖着)yè(奖掖) 屏⎩⎪⎨⎪⎧b ǐng(屏气)píng(屏幕)字形辨析⎩⎪⎨⎪⎧ 笼(l ǒng)笼罩茏(lóng)葱茏 ⎩⎪⎨⎪⎧署(sh ǔ)签署暑(sh ǔ)暑热词义辨析探索·摸索两词都有“寻找”义。
“探索”,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
通常和领域搭配,即对象是一个领域,而不是具体的事物。
“摸索”,试探,寻求。
在没有任何线索的情况下通过亲身经历试图达到一定目标。
※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是人类永不停息的脚步。
※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他摸索出一套学习英语的方法。
蕴藏·蕴含“蕴藏”,蓄积深藏未露,多指具体事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喜看稻菽千重浪喜看稻菽千重浪③了解本文的通讯人物——袁隆平的性格特点和高尚的品格,了解袁隆平在水稻研究上的贡献,并学习他在科学上的执着精神。
表达交流:新闻播报(5分钟)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联合国粮农组织日前公布的一份报告称,世界上36个国家和地区由于内战或气候恶劣等原因,面临严重粮食短缺。
在发展中国家,有1/5的人无法获得足够的粮食,全世界每年有600万学龄前儿童因饥饿而夭折。
请同学们先做一道数学题中国水稻年亩产量是600斤,假如我们每人每天需要0.5斤的水稻作为口粮,那么,一亩水稻一年能养活几口人?0.5*365=182.5斤600/182.5=3人我国目前人口大约是13亿,水稻种植面积约2.3亿亩, 我们每人每天需要0.5斤的水稻作为口粮,请计算水稻的年亩产量达到多少斤才能够解决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0.5*365=182.5斤182.5*13亿=2372.5亿斤2372.5/2.3=1000斤“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
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
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
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在解决粮食紧缺问题的过程中科技进步无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而我国率先培育成功的增产20%的超级水稻必将造福世界。
“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也因此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和尊敬。
二、走近人物:(5分钟)1、袁隆平(1930-),大学文化,1954年4月参加工作。
历任湖南省安江农校教师,省农科院讲师,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省政协副主席、湖南省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他发起的“第二次绿色革命”,给整个人类带来了福音。
现在,我国大江南北的农田普遍种上了袁隆平研制的杂交水稻。
杂交水稻的大面积推广应用,为我国粮食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袁隆平的努力,也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作出了贡献。
六十年代以来,袁隆平的科研成果使中国在矮杆水稻、杂交水稻育种和超级杂交水稻育种上三次领先世界水平。
前两阶段的研究成果在中国推广后,中国的水稻单产从四百公斤左右提高到六百公斤左右,近二十年内为全国增产粮食三千多亿公斤。
七十年代初,袁隆平发表了水稻有杂交优势的观点,打破了世界性的自花授粉作物育种的禁区。
国际上的同行们称袁隆平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2、袁隆平的成就主要表现在杂交水稻的研究、应用和推广上:1960年发现天然杂交稻株表现出明显的杂交优势。
1964年提出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观点,并开始水稻杂交研究。
1973年与他人合作实现了杂交水稻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配套,在世界上首次育成强优势杂交水稻。
1971年突破制种难关,研究出一套籼型杂交水稻生产技术,使中国杂交水稻研究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的人。
1976年至1987年间,他培育的杂交水稻种植面积累计达到十一亿亩,增产稻谷一千亿公斤。
1979年,杂交水稻作为中国第一个农业技术专利转让美国。
3、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的荣誉:1979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1980年至1981年,赴美任国际水道研究所技术指导。
1981年获新中国建国以来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
1985年获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杰出发明家” 金质奖章。
1987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科学奖”。
1988年获英国朗克基金会“朗克基金奖”。
1989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1991年受聘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首席顾问。
1993获得美国菲因斯特拯救饥饿奖。
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获联合国粮农组织颁发的“粮食安全保障荣誉奖章”。
1996获首届“日经亚洲技术开发大奖”。
1997年在墨西哥获得“先驱科学家”荣誉称号。
1998年获“日本越光国际水稻奖”。
1999年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为被命名为“袁隆平星”。
2000年5月31日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票“隆平高科”在深交所上网定价发行。
这是中国证券市场首次以科学家名字命名上市公司和股票。
2000年8月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高等院校“袁隆平科技学院”在湖南成立,袁隆平出任名誉院长。
这是中国首家以科学家姓名命名的高等院校。
袁隆平是国家高科技“八六三”计划生物技术的学科带头人,撰有《杂交水稻制种和高产的关键技术》、《杂交水稻培育的实践和理论》等论文,主编《杂交水稻》一书。
2001至2000年度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4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三、走入文本(15分钟)如果要为这样一位获得了如此多的殊荣,做出了如此大的贡献的优秀科学家撰写通讯,该从何下笔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前面我们已经了解了人物通讯的基本常识,作为一名高中生,从读者的角度我们应该知道一篇通讯它“写了什么”,培养自己的筛选信息——归纳信息——概括信息的能力;从作者的角度我们应该明白一篇通讯它“怎么写的”,从中学习表达技巧、表现手法等,学会写作通讯。
下面,我们就从“写了什么”——“怎么写的”来分析这篇人物通讯。
1、这篇人物通讯“写了什么”?这篇人物通讯通过具体事例展现了科学家袁隆平重视实践,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宣战,大胆创新的精神,也表现了他引领“绿色革命”的宏愿。
高度评价了这位杂交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的重大意义: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了“超级稻”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都具有重大意义。
文章也表达了对袁隆平的崇敬之情。
提示:(1)细节描写人物描写(一位老人眯起双眼—走下了稻田),几个动词突出了人物工作之认真细心,对科学的严谨,一丝不苟。
这段文字描写了一位平凡的“农民”形象,正是这平凡的外貌与伟大的贡献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更突出了袁隆平的不平凡——深入实践。
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
他屏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1964年7月5日,------突然他的目光停留在一棵雄花花药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上,这正是退化了的雄蕊。
他马上把这株洞庭早籼天然雄性不育株用布条标记。
袁隆平欣喜异常,水稻雄性不育植株,终于找到了。
细节描写。
是丰富通讯信息、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把来龙去脉交代清楚的重要手段。
提示:(2)具体、典型的事例①2001年春节刚过,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
(热爱并献身于农科研事业)②1960年袁隆平敏锐地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
(勇于实践,敢于探索)③1964年袁隆平终于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
(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敢于创新)④1992年袁隆平发表文章批判贬斥杂交稻的文章。
(坚持真理,实事求是)⑤1993年袁隆平要求对推广“玉米稻”持慎重态度。
(坚持真理,实事求是)⑥1986年以来,袁隆平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思想,为我国粮食大幅度增产作出了突出贡献。
(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献)⑦袁隆平的两个心愿,要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
(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献)搜集占有大量的资料之后,可选的事例很多,但是作者围绕主题,选取可以突出人物个性的事例,选材精,不庞杂。
问:作者用什么样的结构和手法将这些具体、典型事例贯穿起来的?提示:(1)导语——小标题(布局谋篇精细、巧妙)贯穿全文的中心线索是导语中:“这位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超级稻”的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也具有重大意义。
” 接着作者按人物的品质和事迹分类,列小标题组织材料。
而导语与后文是总分关系。
导语点明人物、时间、事件,及人物的工作成果、意义。
实践是他发现真理的途径——工作态度、方法创新是他的灵魂和本质——学术精神、品格实事求是是他的立场和态度——道德操守、准则引领“绿色革命”是他的心愿——个人理想、志向特点:条理清晰明白,重点突出。
语句精妙、结构工整。
多种灵活的表达方式:袁隆平是怎样发现真理的,采用了倒叙的手法,追述了袁隆平科学实践的过程(那是1960年7月的一天——发起了挑战):发现特异稻(欣喜)→护理特异稻(满怀希望)→试种特异稻(失望)→分析研究(自信)→发现真理(收获)总结:在当今高速、快捷的生活节奏下,网络媒体、电视媒体以其高效的发射速度、广阔的传播面积、新颖的视觉艺术、多级的听觉传导将新闻市场把持,作为处于略势的纸质媒体,如何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那就要发扬自己的优点,如通讯,生动性、完整性、深刻性以及尽量的时效性等特点,处于竞争的不败之地。
3、文章的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尤其是新闻类文章,它要在第一时间传达出消息中最重要、最吸引人的信息,请分析本文题目的特点。
正题,引用了毛泽东1959年写的《七律·回韶山》中的诗句,表达了作者对袁隆平研究成果和突出贡献的赞叹。
副题,实题,点明所报道的人物。
四、活学活用(写作练习)(10分钟)问:人物通讯的写作选取人物时有什么要求?提示: 以人物的思想、言行、事迹和命运为报道内容的通讯。
报道对象的选择取决于其蕴含的新闻价值,一般来说,人物必须具有先进性或典型性。
问:是不是只有国家主席、航天英雄、科学家才能作为报道对象?提示:不是。
只要人物有值得我们学习的高尚的地方,我们就可以把他作为报道对象。
在我们走过的人生旅途中,除了与父母接触最多外,就属老师了。
作为二中人,尤其是新校区的第一批高中生,我想有这样一位老师大家永远都不会忘记,还记得上学期的散学礼吧……当掌声响起时,泪水涌出了我们的双眼,那令人感动的场面,至今让我们难以忘怀,今天,我们就以区老师为报道对象来进行人物通讯的写作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