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诗歌鉴赏:泊秦淮

合集下载

专题10《泊秦淮》诗文鉴赏

专题10《泊秦淮》诗文鉴赏

10.《泊秦淮》诗文鉴赏一、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文学家。

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之为“小杜”,与李商隐合称为“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2、写作背景杜牧生活在晚唐时期,这时的唐王朝内忧外患,战乱不断,民不聊生。

但是统治集团还在尽情享乐,过着极端腐化的生活。

秦淮河自古为金陵(今南京)胜地:歌楼舞榭,鳞次栉比;画船游艇,南来北往,是南京城里最有名的权贵富豪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地方。

诗人夜泊于此,眼见灯红酒绿,耳闻酒楼上正在唱着《玉树后庭花》,触景生情,由过去的历史想到当前的现实,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七绝。

二、原文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三、注释秦淮:即秦淮河,长江下游支流,相传是秦时为疏通淮水开凿。

秦淮河流经的南京夫子庙一带,在六朝时十分繁华。

笼:笼罩。

泊:停泊。

商女:歌女。

后庭花:曲名,《玉树后庭花》的简称。

南朝陈亡国之君陈叔宝所作,后世多称之为亡国之音。

四、诗意迷蒙的月色轻烟雾笼罩着寒水和白沙,夜晚船只停泊在靠近秦淮河边的酒家。

卖唱的歌女哪里懂得亡国的悲与恨,还在对岸的酒楼里高唱《后庭花》。

五、赏析1.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两个“笼”字将烟、水、月、沙四者和谐地融合在起,描绘了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营造了柔和幽静、迷蒙冷寂的气氛。

在夜晚时分,将船停在秦淮河边,这河畔为灯红酒绿之地。

2.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后庭花》乃亡国之音。

说“商女”不知亡国之恨而唱亡国之音,表面上是斥责“商女”,实际上是批评纵情声色、醉生梦死的颓靡世风,批评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

总结:这首诗于情景交融的意境中,形象而典型地表现了晚唐的时代气氛,使人从陈后主的荒淫亡国联想到江河日下的晚唐的命运,委婉含蓄的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对世道的愤慨。

中考文言文《泊秦淮》全文详细翻译

中考文言文《泊秦淮》全文详细翻译

中考文言文《泊秦淮》全文详细翻译本文是关于中考文言文《泊秦淮》全文详细翻译,感谢您的阅读!原文: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译文:秦淮河上的秋水荡漾,暮霭象轻纱般的舒卷飞翔。

秋水披一身迷人的烟雾,两岸金沙随夜色沉入溶溶的月光。

我在停泊的小船上静静眺望,对岸酒家的灯火一片辉煌。

歌女如春,“游客”颠狂,《后庭花》的歌声弥漫江上,可有谁想到了国破家亡?杜牧《泊秦淮》诗歌鉴赏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建康是六朝都城,秦淮河穿过城中流入长江,两岸酒家林立,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场所。

唐王朝的都城虽不在建康,然而秦淮河两岸的景象却一如既往。

有人说作诗“发句好尤难得”(严羽《沧浪诗话》)。

这首诗中的第一句就是不同凡响的,那两个“笼”字就很引人注目。

烟、水、月、沙四者,被两个“笼”字和谐地溶合在一起,绘成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

它是那么柔和幽静,而又隐含着微微浮动流走的意态,笔墨是那样轻淡,可那迷蒙冷寂的气氛又是那么浓。

首句中的“月、水”,和第二句的“夜泊秦淮”是相关联的,所以读完第一句,再读“夜泊秦淮近酒家”,就显得很自然。

但如果就诗人的活动来讲,该是先有“夜泊秦淮”,方能见到“烟笼寒水月笼沙”的景色,不过要真的掉过来一读,反而会觉得平板无味了。

现在这种写法的好处是:首先它创造出一个很具有特色的环境气氛,给人以强烈的吸引力,造成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这是很符合艺术表现的要求的。

其次,一、二句这么处理,就很象一幅画的画面和题字的关系。

平常人们欣赏一幅画,往往是先注目于那精彩的画面(这就犹如“烟笼寒水月笼沙”),然后再去看那边角的题字(这便是“夜泊秦淮”)。

所以诗人这样写也是颇合人们艺术欣赏的习惯。

“夜泊秦淮近酒家”,看似平平,却很值得玩味。

这句诗内里的逻辑关系是很强的。

由于“夜泊秦淮”才“近酒家”。

然而,前四个字又为上一句的景色点出时间、地点,使之更具有个性,更具有典型意义,同时也照应了诗题;后三个字又为下文打开了道路,由于“近酒家”,才引出“商女”、“亡国恨”、“后庭花”,也由此才触动了诗人的情怀。

【诗歌鉴赏】杜牧《泊秦淮》原文及翻译赏析

【诗歌鉴赏】杜牧《泊秦淮》原文及翻译赏析

【诗歌鉴赏】杜牧《泊秦淮》原文及翻译赏析杜牧《泊秦淮》原文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泊秦淮》注释、秦淮:即秦淮河,发源于江苏句容大茅山与溧水东庐山两山间,经南京流入长江。

相传为秦始皇南巡会稽时开凿的,用来疏通淮水,故称秦淮河。

历代均为繁华的游赏之地。

2、烟:烟雾。

3、泊:停泊。

4、商女:以卖唱为生的歌女。

5、后庭花:歌曲《玉树后庭花》的简称。

南朝陈皇帝陈叔宝(即陈后主)溺于声色,作此曲与后宫美女寻欢作乐,终致亡国,所以后世把此曲作为亡国之音的代表。

杜牧《泊秦淮》翻译迷离月色和轻烟笼罩寒水和白沙,夜晚船泊在秦淮靠近岸上的酒家。

卖唱的歌女不懂什么叫亡国之恨,隔着江水还高唱着《玉树后庭花》。

杜牧《泊秦淮》赏析《泊秦淮》是唐朝诗人杜牧的诗词作品,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杜牧前期颇为关心政治,对当时百孔千疮的唐王朝表示忧虑,他看到统治集团的腐朽昏庸,看到藩镇的拥兵自固,看到边患的频繁,深感社会危机四伏,唐王朝前景可悲。

这种忧时伤世的思想,促使他写了许多具有现实意义的诗篇。

《泊秦淮》也就是在这种思想基础上产生的。

六朝古都金陵的秦淮河两岸历来是达官贵人们享乐游宴的场所,“秦淮”也逐渐成为奢靡生活的代称。

诗人夜泊于此,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又想到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便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诗:《泊秦淮》。

此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前半段写秦淮夜景,后半段抒发感慨,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那些不从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的情怀。

全诗寓情于景,意境悲凉,感情深沉含蓄,语言精当锤炼,艺术构思颇具匠心,写景、抒情、叙事有机结合,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这首诗中的第一句就是不同凡响的,那两个“笼”字就很引人注目。

烟、水、月、沙四者,被两个“笼”字和谐地溶合在一起,绘成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

《泊秦淮》教学课件

《泊秦淮》教学课件

《泊秦淮》教学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具体内容为唐代诗人杜牧的《泊秦淮》。

教材中位于古诗文单元,详细内容包括诗歌原文、重点词语解释、诗文背景介绍、诗人简介以及相关的文学常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泊秦淮》,使学生掌握古诗文的基本朗读技巧,理解并记忆诗文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激发他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并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掌握古代诗人的写作技巧。

2. 教学重点:诗文朗读、词句理解和诗歌鉴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古风音乐,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古代诗人的情感,引入《泊秦淮》的学习。

2. 诗文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注意停顿、语调、节奏等,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3. 理解词句:讲解诗中的重点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4. 诗歌鉴赏:分析诗中的意象、手法和表达技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的意境、情感和写作技巧,每组汇报讨论成果。

6.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题目,让学生当堂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泊秦淮》2. 诗人:杜牧3. 诗句: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4. 重点词语:烟笼、寒水、月笼沙、秦淮、酒家。

5. 诗歌意境:夜色中的秦淮河,宁静、优美、哀愁。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背诵《泊秦淮》;(2)根据诗句,描绘一幅秦淮夜景图;(3)结合诗句,分析诗人的情感。

2. 答案:(1)背诵《泊秦淮》;(2)示例:烟笼寒水,月笼沙,一艘小船夜泊在秦淮河边。

河边酒家灯火通明,映照在水面上,波光粼粼。

(教师版)课外古诗鉴赏《泊秦淮》四首

(教师版)课外古诗鉴赏《泊秦淮》四首

课外古诗鉴赏《泊秦淮》四首(一)《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句用两个“笼”字,将烟、水、月、沙四者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渲染出一种温馨的气氛。

B.后两句由一曲《后庭花》引发历史兴衰之感,诗人仿佛已从“商女”那里听到了亡国之音。

C.这首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前两句写秦淮夜景,后两句抒发感慨。

D.本诗寓情于景,构思细密精巧,感情深沉含蓄,语言精练,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诗中的“犹唱”二字用得好,好在哪里?请简要分析。

(3分)3.有人评价杜诗“于寻常处见深刻”。

你如何理解?请简述。

(2分)4.首句画面的特点是什么?应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

(3分)(二)《贾生》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可怜”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表达了作者对文帝不顾百姓苍生疾苦的批评之情。

在结构上,本诗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更有利于诗歌情感的表达。

B.前两句围绕“重贤”逐步升级,节节上扬,第三句引而不发,末句用强烈的对照形成贬抑,点破而不说尽。

C.文帝把谪居长沙的贾谊召回京城,在宣室接见他,君臣晤谈,直至夜半。

尽管文帝求贤若渴,可惜,他殷殷垂询的不是安民之策,虚心听取的只是鬼神之事,诗人只点破而不说尽,让读者自己对此得出应有的结论。

D.这首咏叹贾生故事的短诗,其着眼点,不在个人的穷通得失,而在于指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

诗中的贾生,正有作者自己的影子,慨叹贾生的不遇明主,实际是感喟自己的生不逢时,自伤之意尽在言外。

阅读以下甲乙两首诗词,完成第2、3题。

【甲】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中考古诗词曲分类鉴赏(课标40首)

中考古诗词曲分类鉴赏(课标40首)

中考古诗词曲分类鉴赏(课标40首)壮志豪情1、《观沧海》曹操汉乐府诗歌通过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生动地描绘,表现了诗人的博大胸襟和远大抱负。

名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诗人展开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宏伟气魄和博大胸怀,借以抒发作者的博大胸襟和远大抱负。

主旨句2、《望岳》杜甫律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气势,赞美了泰山的高大巍峨和神奇秀丽,流露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名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写近望泰山泰山的神奇秀丽、巍峨高大,流露出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站得高,看得远,富含哲理;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3、《登飞来峰》王安石绝句借描写飞来山及山上宝塔之高,抒发了诗人的无畏精神。

名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把浮云遮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对贤臣进行挑拨离间。

王安石把这个典故反过来用,表现面对现实和未来的豪迈、无畏、自信与乐观。

4、《行路难(其一)》李白歌行体描写前路艰难,表现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以及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名句: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作者连用四个典型动作表达内心的苦闷。

名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用比喻写出了被逐出京的苦痛及前路的艰难。

与“雪拥蓝关马不前”意境相似。

名句: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借用历史上两个政治不顺利,后来却成大业之人的典故表现希望被朝廷重用。

名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全诗最强音。

表现诗人摆脱苦闷,相信理想终会实现的自信乐观人生态度。

5、《满江红·小住京华》秋瑾词反映了词人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表现了词人对外国进逼,中华大地前途危殆的忧思。

名句: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中考《古诗词赏析》复习 爱国忧民类附答案

中考《古诗词赏析》复习 爱国忧民类附答案

中考《古诗词赏析》复习爱国忧民类附答案(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语文知识、练习题、试卷大全、教案教学、课件大全、知识扩展、阅读答案、课文内容、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Chinese knowledge, practice questions, exam papers, lesson plans, courseware, knowledge expansion, reading answers, text content, composition,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中考《古诗词赏析》复习爱国忧民类附答案中考《古诗词赏析》复习爱国忧民类一、杜甫《春望》鉴赏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初一下学期诗歌鉴赏语文试题附解析1

初一下学期诗歌鉴赏语文试题附解析1

初一下学期诗歌鉴赏语文试题附解析1一、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译文】迷蒙的月色和轻烟笼罩着寒水和白沙,(船只)夜晚停泊在靠近秦淮河边的酒家。

卖唱的歌女不知道亡国的悲和恨,对岸酒楼里还在唱着《玉树后庭花》。

【作者简介】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文学家。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主题思想】这首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那些不从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切和深深忧虑的情怀。

(1)诗中用一个“________”字写出迷蒙冷清的特点,以“________”三字引出下文“商女”的出场。

(2)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移家别湖上亭(唐)戎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写了哪些景物?(2)分析全诗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如梦令·春思①(北宋)苏轼手种堂前桃李,无限绿阴青子。

帘外百舌儿②,惊起五更春睡。

居士③,居士,莫忘小桥流水。

【注】①这首词是苏轼离开黄州多年后,回想起当年的生活情景而写的。

②百舌儿:鸟名。

③居士:苏轼自号“东坡居士”,这是作者的自成。

(1)第二句“无限”一词写出景物怎样的特点?(2)你从“莫忘小桥流水”中读出苏轼怎样的情怀?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唐)戎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发挥想象,请以黄莺为第一人称,写一写黄莺想对诗人说的话。

(2)结合全诗,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5.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各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国诗歌鉴赏:泊秦淮
泊秦淮
朝代:唐代
作者:杜牧
原文: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赏析
作者:佚名
秦淮,即秦淮河,发源于江苏溧水东北,横贯金陵(今江苏南京)
入长江。

六朝至唐代,金陵秦淮河一带一直是权贵富豪游宴取乐之地。

这首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于六代兴亡之地的感叹中,
寓含忧念现世之情怀。

这诗在语言使用方面,也颇见工夫。

首句写景,“烟”、“水”、“月”、“沙”由两个“笼”字联系起来,融合成一幅朦胧冷清的水
色夜景,渲染气氛,朦胧中透出忧凉。

次句点题,并以“近酒家”的
丰富内涵启动思古之幽情,秦淮一带在六朝时是的游乐场所,酒家林立,所以昔日那种歌舞游宴的无尽繁华实已包含在诗人此时的思绪之中。

后二句由一曲《后庭花》引发无限感慨,“不知”抒发了诗人对“商女”的愤慨,也间接讽刺不以国事为重,纸醉金迷的达官贵人,
即醉生梦死的统治者。

“犹唱”二字将历史、现实巧妙地联为一体,
伤时之痛,委婉深沉。

清代评论家沈德潜推崇此诗为“绝唱”,一个“犹”字透露出作者批判之意,忧虑之情。

管世铭甚至称其为唐人七
绝压卷之作。

秦淮河是六朝旧都金陵的歌舞繁华之地,诗人深夜泊舟
河畔,隔江传来商女《玉树后庭花》的歌声,听着这亡国之音,不禁
激起时代兴衰之感,后两句对只知征歌征舞、买笑逐欢,而不以历景
为鉴的统治者,给以深深的谴责。

本诗情景交融,朦胧的景色与诗人
心中淡淡的哀愁非常和谐统一。

这首诗是即景感怀的,金陵曾是六朝都城,繁华一时。

目睹如今
的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不免要重蹈六朝覆辙,无限感伤。

首句写景,先竭力渲染水边夜色的清淡素雅;二句叙事,点明夜泊地点;
三、四句感怀,由“近酒家”引出商女之歌,酒家多有歌,自然洒脱;由歌曲之靡靡,牵出“不知亡国恨”,抨击豪绅权贵沉溺于声色,含
蓄深沉;由“亡国恨”推出“后庭花”的曲调,借陈后主之诗,鞭笞权
贵的荒淫,深刻犀利。

这两句表达了较为清醒的封建知识分子对国事
怀抱隐忧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贵族正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
来填补他们腐朽而空虚的灵魂,而这正是衰败的晚唐现实生活中两个
不同侧面的写照。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 《玉
树后庭花》据说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的乐曲,被后人称为“亡国之音”。

“隔江”承上一句“亡国恨”故事而来,指当年隋兵陈师江北,一江
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危在旦夕,而陈后主依然沉湎在歌声女色之中,终
于被俘亡国。

这两句诗从字面上看似乎是批评歌女,而实际上是诗人
有感于晚唐国事衰微、世风颓靡的现状,批评那些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

“犹唱”二字意味深长,巧妙地将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联系起来,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这首诗写诗人所见所闻所感,语言清新自然,构思精巧缜密。

全诗景、事、情、意融于一炉,景为情设,情随景至。

借陈后主的荒亡国讽喻
晚唐统治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对现实的深切忧思。

感情深沉,意蕴深邃,被誉为唐人绝句中的精品。

这首诗表现了
诗人对晚唐统治者的辛辣讽刺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

这样丰富
的内涵、深刻的主题却容纳在短短的28个字之内,这其中的每一个字
都凝练至及。

诗歌的语言要求精练,只有精练才能含蓄,也只有含蓄
才能见得精练。

所以含蓄与精练互为表里,相得益彰。

这首诗于情景
交融的意境中,形象而典型地表现了晚唐的时代气氛,使人从陈后主
的荒淫亡国联想到江河日下的晚唐的命运,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
历史的深刻思考,对现实的深切忧思,内容深厚,感情深沉,意味无穷,引人深思。

这是一首即景生情之作,通过写夜泊秦淮所见所闻的感受,揭露
了晚唐统治者沉溺声色,醉生梦死的腐朽生活。

秦淮河两岸是六朝时
的繁华之地,是权贵富豪、墨客骚人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场所。


人夜泊秦淮,在茫茫沙月,迷蒙烟水中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不禁触景生情,顿生家国亡思,将对历史的咏叹与对现实的思考紧密
结合,从陈的荒淫之国联想到江河月下的晚唐命运。

全诗寓情于景,
意境悲凉,感情深沉含蓄,语言精当锤炼,沈德潜称之为“绝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