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还有沙化土地面积173万平方公里 荒漠化防治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合集下载

中国沙漠治理现状2019

中国沙漠治理现状2019

中国沙漠治理现状2019近年,中国通过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石漠化治理、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等重点工程,启动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和沙漠公园建设,荒漠化和沙化治理成效显著。

2012年至今,治理沙化土地面积超过1400万公顷,封禁保护面积174万公顷。

三北工程区沙化土地面积年均缩减1183平方公里。

京津风沙源工程在内蒙古、陕西、河北、北京已建成6条生态防护林带和成片森林带。

通过多个重点工程建设、多种措施综合防治,近年中国北方地区每年发生沙尘天气过程不超过10次,强度偏弱,次数与强度均低于近20年同期均值,影响范围较小。

在保护优先前提下,沙区特色产业成为农民收入的增长点。

不完全统计,3年来,北方12个沙区省份的贫困人口减少了1000多万人。

尽管荒漠化防治取得显著成绩,但中国仍然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土地面积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4,石漠化面积10万平方公里。

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表示,将认真落实《沙化土地封禁保护修复制度方案》,加快防沙治沙步伐。

健全沙地用途管制和沙区植被保护制度,加大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力度,严格管控沙区开发建设活动。

(完)现状:2017年1月22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中国荒漠化防治有关情况。

林业局副局长张永利在发布会上表示,近年来我国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荒漠化防治,取得了巨大成效。

监测结果显示,2014年与2009年相比,全国荒漠化和沙化面积分别减少12120平方公里和9902平方公里;荒漠化和沙化程度均呈现由极重度向轻度转变的良好趋势,中国荒漠化防治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为根治荒漠化开出了“中国药方”土地荒漠化:土地荒漠化是指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等因素,使干旱、半干旱和具有干旱灾害的半湿润地区的土地发生了退化,即土地退化,也叫“沙漠化”。

在人类诸多的环境问题中,荒漠化是最为严重的灾难之一。

它给人类带来贫困和社会不稳定。

沙漠化:沙漠化(desertification)是由于干旱少雨、植被破坏、大风吹蚀、流水侵蚀、土壤盐渍化等因素造成的大片土壤生产力下降或丧失的自然(非自然)现象。

我国土地沙化现状及其防治对策

我国土地沙化现状及其防治对策

我国土地沙化现状及其防治对策随着人类对土地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我国土地沙化现象日益严重。

沙化对环境、经济、社会等方面都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治。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一、土地沙化现状我国沙漠化、荒漠化、石漠化等土地沙化类型丰富,沙化程度也不同。

据统计,我国土地沙化面积已经超过250万平方公里,占总土地面积的25%以上,其中严重沙化面积达到80万平方公里。

这些沙化区域多分布在北方和西北地区,其中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甘肃省等地沙化情况最为严重。

土地沙化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土地贫瘠化:沙化土壤的肥力和持水能力都较差,导致土地贫瘠化,无法满足植物的生长需求。

2.水土流失:沙化土地的地表覆盖物较少,易受风蚀、水蚀等自然力的侵蚀,导致水土流失加剧。

3.生态破坏:沙漠化区域的生态系统已经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地下水位下降等问题也随之出现。

4.气候变化:土地沙化会导致当地气候变化,如降雨量减少、气温升高等。

土地沙化对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农业生产受阻:沙化土地的肥力较差,无法满足农作物生长的需求,导致农业生产受阻。

2.水资源短缺:沙漠化区域水资源稀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受到限制,影响当地的经济发展。

3.生态旅游业受影响:沙漠化区域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生态旅游业也受到影响。

土地沙化对社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居民生活困难:沙漠化区域的居民生活困难,缺乏水、食物等基本生活资源。

2.移民潮增加:由于沙漠化区域的土地无法满足居民的生产生活需求,许多人被迫离开家园,成为流离失所的灾民。

3.社会稳定受影响:沙漠化区域的社会稳定受到影响,社会治安问题也随之产生。

二、土地沙化原因土地沙化的原因复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气候因素:气候干旱、降水不足、风力强大等因素是土地沙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2.人类活动:人类的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砍伐等活动也是土地沙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土地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措施

土地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措施

土地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措施熊欢(四川理工学院:化学工程学院四川自贡643000)摘要:土地荒漠化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和某些半湿润、湿润地区,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各种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它使土地生物和经济生产潜力减少,甚至基本丧失。

我国市全球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危害较严重的国家之一。

近年来由于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治理措施,荒漠化和沙化整体扩展的趋势已得到初步遏制,但形势依然严峻。

关键词:荒漠化危害防治对策1.土地荒漠化土地荒漠化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和某些半湿润、湿润地区,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各种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它使土地生物和经济生产潜力减少,甚至基本丧失。

土地荒漠化大致有四类:一是风力作用下的,以出现风蚀地、粗化地表和流动沙丘为标志性形态;二是流水作用下的,以出现劣地和石质坡地作为标志性形态;三是物理和化学作用下的,主要表现为土壤板结、细颗粒减少、土壤水分减少所造成的土壤干化和土壤有机质的显著下降,结果出现土壤养分的迅速减少和土壤盐渍化;四是工矿开发造成的,主要表现为土地资源损毁、植被破坏、地表裸露、土地流失殆尽,土壤质地出现沙化、颗粒变粗、土壤有机质及养分含量减少、保水保肥性能减弱【1】。

(环境学概论吴彩斌,雷恒毅,宁平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06 28页)2.荒漠化的危害荒漠化及其引发的土地沙化被称为“地球溃疡症”,已成为严重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环境问题,荒漠化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对土地资源的不利影响荒漠化破坏土地资源,使可利用土地面积减少。

荒漠化使耕地、草场、林地等可利用土地资源生产力丧失,沦为沙地。

荒漠化使土壤肥力降低。

2.2对植被与环境的危害荒漠化造成森林锐减,天然植被大量死亡。

荒漠地区的植物在极端的自然条件(干旱缺水,冬严寒夏酷暑,昼夜温差大,日照强,风蚀沙埋,土壤粗粒化,多盐碱、石膏等)和长期进化过程中,成功地发展了许多适应机制(包括生态的、生理的、形态结构的、行为的、遗传的,等等),其中许多野生植物是防治荒漠化生物措施的重要植物资源。

我国土地沙化现状及其防治对策

我国土地沙化现状及其防治对策

我国土地沙化现状及其防治对策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人类对土地的开发和利用越来越频繁,土地沙化问题也日益凸显。

土地沙化是指土壤表层逐渐失去肥力和水分,被沙子所覆盖,使得土地无法再进行有效利用的一种现象。

在我国,土地沙化问题十分严重,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将从土地沙化的现状、原因、影响以及防治对策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土地沙化的现状我国土地沙化问题十分严重,据官方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沙化土地面积已经超过26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面积的27.5%。

其中,沙漠化土地面积为166.2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7.5%;荒漠化土地面积为94.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面积的9.9%。

此外,还有大量的半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正在不断扩展。

二、土地沙化的原因土地沙化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大类。

1.自然因素自然因素是导致土地沙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气候变化、地形地貌、水土流失等自然因素都会对土地的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导致土地沙化。

例如,气候干旱、降雨不足、风沙等自然现象会导致土地水分的流失和土壤表层的风化,从而加剧土地沙化的程度。

2.人为因素人为因素是导致土地沙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人类的过度开发和利用土地,导致土地的生态环境破坏,也会加速土地沙化的进程。

例如,过度放牧、过度砍伐、过度开垦等都会对土地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导致土地沙化。

三、土地沙化的影响土地沙化不仅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还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1.生态环境破坏土地沙化会破坏土地的生态环境,导致植被覆盖率下降,土壤肥力降低,水源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的稳定和健康。

2.农业生产受损土地沙化会使土地肥力下降,导致农作物产量减少,甚至无法生产,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的影响。

3.水资源短缺土地沙化会导致水资源的流失和短缺,特别是在干旱地区,更是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和生产。

我国初步遏制土地荒漠化和沙化 无法消灭沙尘暴

我国初步遏制土地荒漠化和沙化 无法消灭沙尘暴

我国初步遏制土地荒漠化和沙化无法消灭沙尘暴 2011年01月04日19:37 中国新闻网中新社北京1月4日电(记者赵建华)中国国家林业局副局长祝列克4日在北京介绍说,监测表明,中国土地荒漠化和沙化整体上得到初步遏制,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减少,但局部地区仍在扩展。

这位官员介绍说,通过第四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获得了2005年初至2009年底5年间中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现状及动态变化信息。

监测结果显示,截止2009年底,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62.37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173.11万平方公里,分别占国土总面积的27.33%和18.03%。

五年间,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年均减少2491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年均减少1717平方公里。

祝列克称,中国荒漠化和沙化程度持续减轻,沙区植被状况改善;重点治理的科尔沁沙地、毛乌素沙地、浑善达克沙地、呼伦贝尔沙地、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等区域生态明显改善。

在北京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祝列克同时强调,土地荒漠化和沙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改变。

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沙化面积最大的国家,荒漠化发生率居于高位,全国还有31万平方公里具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

川西北、塔里木河下游等局部地区沙化土地仍在扩展。

祝列克称,荒漠化地区植被仍处初步恢复阶段,自我调节能力较弱,稳定性、抗逆性较差,极易反弹、退化。

人为活动尤其是气候变化导致的持续干旱等极端气候灾害频繁发生,对荒漠植被的负面影响较重。

新闻发布会上,国家林业局防沙治沙办公室主任刘拓介绍说,中国现存173多万平方公里的沙化土地中,有53万平方公里可以治理,其中的一半多可以植树造林。

但按照每年缩减1717平方公里的速度计算,需要300多年的时间才能把53万可治沙化土地变成非沙化土地。

此外,人口、经济与生态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很大。

中国的生态承载能力只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3,现在人口、牲口、灶口(做饭用柴)“三口”问题还十分突出,一些地方还存在滥开垦、滥放牧和滥樵采现象。

中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公报

中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公报

中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公报国家林业局二OO五年六月前言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和沙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重的国家之一,严重的土地荒漠化、沙化威胁着我国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威胁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

为掌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的现状及动态变化趋势,为国家制定防治荒漠化和防沙治沙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基础数据,履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国家林业局(原林业部)分别于1994年和1999年组织完成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工作,其成果为全国生态建设和防沙治沙工作提供了决策依据,并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体系。

进入21世纪,我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工作步入了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轨道。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履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2004年,由国家林业局组织,农业、水利、气象和中科院等部门的有关单位和专家参与,共同完成了第三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工作。

本次监测采用地面调查与遥感数据判读相结合、以地面调查为主的技术路线,全面应用了“3S”技术,直接参加监测的技术人员达4000余人,区划和调查地面小班502万个,获取各类信息1.56亿条,建立了《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地理信息管理系统》。

监测结果表明:通过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我国荒漠化和沙化整体扩展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实现了“治理与破坏相持”。

本公报根据第三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编写,它简要介绍了截止2004年中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的最新信息,旨在让社会各界了解我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共同关心和支持我国的防沙治沙事业。

中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公报一、荒漠化①和沙化土地②现状(一)荒漠化土地现状2004年,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263.6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46%,分布于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山东、河南、海南、四川、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98个县(旗、市)。

从防沙治沙看生态文明

从防沙治沙看生态文明

从防沙治沙谈建设生态文明王信建据国家林业局监测,2006年4月16日-17日,我国北方出现了入年以来的第10次沙尘天气。

我国新疆南疆盆地,内蒙古中部、北部,甘肃河西走廊,宁夏、陕西、山西、河北北部和北京市等10个省(区、市)的562个县(旗、市)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浮尘天气、沙尘天气和沙尘暴,受影响面积161万平方公里,受影响的人口约2亿人。

大量沙尘在北京下了两天“黄雨”,经计算,两天时间北京地区降落的黄尘达33万吨,平均每平方米的降尘量为20克。

媒体戏称:满城尽“戴”黄金甲。

沙灾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并严重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

引起了全社会和国家的高度关注。

对北京出现持续10多天的扬尘天气,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对此,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明确指出: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已经集中出现,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给人民生活和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必须引起我们高度警醒。

温总理的讲话一针见血指出了我国土地沙化的严重形势。

1. 我国防沙治沙的有关情况1.1防治成效。

长期以来,党和政府始终将防沙治沙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

通过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四期、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小流域治理等工程带动、政策拉动、科技驱动、宣传发动、法制推动,经过几十年、几代人的坚持不懈的艰苦奋斗,我国防沙治沙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主要表现在:一是我国土地沙化总体上实现了从扩展到缩减的历史性转变,全国沙化土地面积由上世纪90年代的年均扩展3436平方公里转变为目前的年均缩减1283平方公里;二是2002年以来,随着《防沙治沙法》的实施,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防沙治沙工作的决定》的发布与《全国防沙治沙规划》的批复,我国防沙治沙的政策体系、科技防治措施、依法防治格局和国际履约机制基本建立和初步形成,有力推动和保障了防沙治沙的顺利开展。

我国防沙治沙成效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

中国还有沙化土地面积173万平方公里荒漠化防治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中国还有沙化土地面积173万平方公里荒漠化防治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中国还有沙化土地面积173万平方公里荒漠化防治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佚名【期刊名称】《内蒙古林业》【年(卷),期】2015(000)008【总页数】1页(P1)【正文语种】中文中国是受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受影响人口达到4亿之多,每年直接经济损失达到540多亿元。

中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荒漠化防治,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沙化土地面积由上世纪末年均扩展3436平方公里转变为年均缩减1717平方公里,沙区生态状况逐步好转,特色产业蓬勃发展,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中国还有沙化土地面积173万平方公里,荒漠化防治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要求,到2020年,全国一半以上可治理的沙化土地得到治理。

《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提出,要突出生态文明理念,共建绿色丝绸之路。

今后,国家林业局将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政策措施,不断推动我国荒漠化防治事业取得新的成效。

一是尊重自然规律,坚持保护优先。

推动各地尽快划定沙区植被生态保护红线,抓好沙化土地封禁保护补助试点,严厉打击破坏沙区林草植被的行为。

深入实施生态修复工程,科学恢复沙区林草植被,着力提升荒漠生态系统功能。

在严格保护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特色沙产业,推动沙区绿色经济发展,促进沙区脱贫致富。

二是完善政策机制,吸引全民参与。

创新防沙治沙激励约束机制,增强地方各级政府防沙治沙责任意识。

完善政府投入、税收减免和金融扶持等政策体系,依法保护治沙主体的合法权益,调动各方面积极参与防沙治沙工作,形成国家、社会、个人共同防沙治沙的良好局面。

三是加强科技创新,提升防治水平。

加强科研攻关,努力在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

完善技术推广和服务体系,鼓励基层大胆探索,总结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和新的治理模式。

完善荒漠化监测技术和体系,提高监测水平,为科学防治提供决策依据。

四是深化国际合作,共享发展成果。

认真履行防治荒漠化国际公约,广泛宣传我国防沙治沙成就与经验,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