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边塞军旅诗专练(含答案)

合集下载

2020-2021高考语文二轮 诗歌鉴赏 专项培优含答案解析

2020-2021高考语文二轮 诗歌鉴赏 专项培优含答案解析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观兵杜甫北庭①送壮士,貔虎数尤多。

精锐旧无敌,边隅今若何。

妖氛拥白马②,元帅待雕戈。

莫守邺城下,斩鲸辽海③波。

【注】①北庭:都护府名。

②妖氛拥白马:指安史叛贼。

③辽海:叛贼史思明的老巢,今辽河流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中的“虎”是指勇猛的战士,而“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中的“虎”指如猛虎一样的气势。

B. 额联表现部队精锐,气势无敌,对其寄予了厚望;“边隅”指“邺城”,是指前线作战之地。

C. 题目“观兵”,“观”是指观看,“兵"是指正在出征的战士,本诗写了战前的预设与战后的喜悦心情。

D. 本诗综合运用了比喻、对比等艺术手法,融叙事、议论为一体,语言精炼,笔力雄健。

(2)结合全诗,分析“斩鲸”的含义及表达的情感态度。

【答案】(1)C(2)①斩鲸,就是斩首的意思,是指直剿叛军老巢、平定叛乱;用了比喻的手法。

②对出兵决战、平定叛乱充满期待与自信;从诗中“壮士”“貔虎”“精锐”“元帅”等词语,可以看出战前准备充分,士气高昂。

③表现出擒贼先擒王、不达目的不罢休、斩草除根的必胜决心和意志;暗含了对和平生活的期待与向往。

【解析】【分析】(1)C项原诗是作者观看将士们出征,表现了他们的勇猛,主要写了战前的预设,对必胜的信心。

作者写的是战前,还没开始作战,也就无所谓“战后的喜悦心情”。

故选C。

(2)本诗“斩鲸”,是斩首的意思。

“斩鲸”运用了比喻,比喻平定叛乱势力;“斩鲸辽海波”,是指应该率军直捣敌人巢穴,平定叛乱。

本题要求结合全诗来分析“斩鲸”所表达的情感。

考生先要读懂诗歌,在读懂的基础上,结合作者、题目、时代背景、注释等揣摩作者通过“斩鲸”所表达的情感。

本诗的意思是:北庭都护府派遣的豪壮勇猛的战士,数量很多。

这支精干勇敢的部队过去无敌于天下,现在把他们放到临敌的边境会怎么样呢?安史叛将气焰很盛,元帅等待着挥兵进击,荡平贼寇。

【高中古诗词阅读】高考备考:边塞战争诗专练(附答案及解析)

【高中古诗词阅读】高考备考:边塞战争诗专练(附答案及解析)

【高中古诗词阅读】高考备考:边塞、战争诗专练(附答案及解析)高考备考:边塞、战争诗专练一、边塞诗的特点常见意象:秋月、孤城、黄沙、冰雪、大漠、惨烈悲壮的战役等景观;描写有旗鼓、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与战争有关的器物;高考备考:边塞、战争诗专练一、边塞诗的特点常见意象:秋月、孤城、黄沙、冰雪、大漠、惨烈悲壮的战役等景观;描写有旗鼓、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与战争有关的器物;楼兰、天山、阴山、长城、玉门关、瀚海、轮台等与战争有关的地点;单于、都护、将军、征人、胡儿等与战争有关的人;羌笛、胡笳、琵琶、《折杨柳》、《梅花落》、《关山月》等乐器与乐曲。

意象的特点:荒凉、单调、旷远、开阔。

内容及感情:①有报效国家的激情、建功立业的渴望;②有对帝王黩武的不满、有对残酷征战控诉;③有久戍边关的乡愁、无路请缨的怨恨。

总之,边塞诗词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基本特征,但也有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卫国激情和艰苦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等等。

表达技巧:多用比喻、夸张、典故、渲染、衬托、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等技巧。

二、练习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前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2)、第三句写的是什么内容,它对最后一句起什么作用?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逢入京使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龙钟:湿漉漉的样子。

(1)“双袖龙钟泪不干”诗人运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2)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2021高考江苏卷]读诗,做题。

征人怨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高考专题】2020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诗歌鉴赏(20题) 五(含答案)

【高考专题】2020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诗歌鉴赏(20题) 五(含答案)

2020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20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罢郡归洛阳寄友人①刘禹锡远谪年犹少,初归鬓已衰。

门闲故吏去,室静老僧期。

不见蜘蛛集②,频为佝偻欺。

颖微囊未出,寒甚谷③难吹。

濩落④唯心在,平生有己知。

商歌⑤夜深后,听者竟为谁?[注]①此诗为作者被免职而重归故地洛阳后所作。

②蜘蛛集:古人认为蜘蛛聚集,寓示着喜事临门。

③谷:指谷风,即东风。

④濩落:沦落失意的样子。

⑤商歌:春秋时宁戚高唱商歌,以引起路过的齐桓公注意,后得到赏识并成就大业。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二句,以“远谪”对“初归”,远谪时的年轻人,归来时已变成了鬓发苍苍的老人,反映了诗人这些年来仕途的坎坷与人生的悲辛。

B.第三、四句,描写了故吏离去、门庭冷落与内室宁静、邀约老僧两个情景,反映了诗人因世情冷漠而心灰意冷,便借学禅问佛来寻求寄托。

C.第五句以“不见”写出诗人一直难遇好事的失意,第六句以“欺”字写出诗人身形佝偻、行动不便的窘况,这两句表现了诗人的落魄、衰老。

D.第七句反用毛遂自荐的典故,说自己才学疏浅、未能“脱颖而出”,有怀才不遇之感;第八句用难以吹走的严寒,暗示内心的悲凉。

(2)最后四句表达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闲居司马光故人通贵绝相过,门外真堪置雀罗。

我已幽慵僮便懒,雨来春草一番多。

【注】司马光因与变法派政见不一,遭到排斥,于熙宁四年(1071)至元丰八年(1085)退居洛阳,仅任无实权的闲散小职。

本诗作于此时。

(1)试分析本诗结句“雨来春草一番多”的表达效果。

(2)本诗题目为“闲居”,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完成(1)-(2)题。

寒食①孟云卿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高考专题】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 诗歌鉴赏10篇 五(含答案)

【高考专题】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 诗歌鉴赏10篇 五(含答案)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诗歌鉴赏10篇五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太常引·送商参政西行杨果一杯聊为送征鞍。

落叶满长安。

谁料一儒冠,直推上,淮阴将坛。

西风旌旄,斜阳草树,雁影入高寒。

且放酒肠宽,道蜀道,而今更难。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一杯”句直陈其事,写与朋友举杯相别,表现出二人深厚真挚的情感。

B.“落叶”点明了送行是在秋季,这句体现出萧瑟的氛围,表现了离别之情。

C.“谁料”句,“谁料”有调侃意味,表现作者对朋友的赞美和自己淡淡的失落。

D.“直推”两句,运用韩信的典故,表达了祝贺之情以及对朋友建功立业的期望等。

(2)“西风旌旄,斜阳草树,雁影入高寒”三句写景,使用了什么手法?描绘了怎样的图景?请结合作品简要概括。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河湟①杜牧元载②相公曾借箸③,宪宗皇帝亦留神。

旋见衣冠就东市④,忽遗弓剑⑤不西巡。

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

唯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

【注】①唐与吐蕃的边境地带,安史之乱时被吐蕃占领,②唐代宗时的宰相,主张收复河湟。

③为君王谋划国事。

④汉代晁错主张削藩定边,但景帝听信谗言将他杀害。

⑤唐宪宗去世的委婉说法。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中“亦”字表明元载和宪宗都曾关注西北边防,渴望收复河湟失地。

B.第三句照应首联两句,引晁错典故意在说明元载虽有安边之志,但终被皇帝杀害。

C.颔联中“旋”“忽”写出了世事难料,主张收复失地的君臣都不幸作古,空留遗憾。

D.颈联运用对比手法,写出了河湟地区的百姓虽戎服在身,但心依旧是汉心的气节。

(2)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2020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专题(含答案)

2020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专题(含答案)

古诗词鉴赏专题根据(南京市、盐城市3月第二次模拟、扬州市3月阶段性检测(二)、南京师大附中一模试卷、南京师范大学附属扬子中学检测试卷、丹阳市 3月质量检测、南通市全真模拟试卷二、南通市全真模拟试卷三、南京市浦口区江浦高级中学校校内第二次模拟、盐城市大丰区南阳中学3月考前综合训练(一))语文试题汇编而成南京市、盐城市3月第二次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9~10 题。

羌村三首(其二)杜甫晚岁迫偷生,还家少欢趣。

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

忆昔好追凉,故绕池边树。

萧萧北风劲,抚事煎百虑。

赖知禾黍收,已觉糟床注。

如今足斟酌,且用慰迟暮。

[注]公元 757 年,诗人言事触怒肃宗,被迫回到因战乱十余月未通音信的羌村,与家小相聚,写下《羌村三首》。

糟床,榨酒的器具。

9. 简要赏析“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两句的表达效果。

(5 分)10.古人评点:诗人“身虽到家,而心实忧国”。

请结合后八句诗,简要分析这样评说的原因。

(6 分)9.细节描写逼真感人地刻画幼子与久别之父见面情状。

(1 分)“不离膝”写娇儿久别后乍见父亲的惊喜、亲昵、不舍;(1 分)“畏我”点明娇儿久视父亲后因陌生而畏惧的心理。

(1 分)“复却去”表现了娇儿发觉父亲“少欢趣”,害怕而不解的心理(或:害怕、担心我又离家的心理)。

(1 分)侧面表明诗人落魄凄苦的现状。

(1 分)10.(1)中四句:对比今昔家中生活,寄托胸中苦闷。

“抚事”直说思量当前国事。

“煎百虑”极写忧国深沉的情感煎熬。

(2)后四句:名写酒,实说愁,是迟暮之年、壮志难伸的愤激之辞。

“且用”表现了诗人深沉无奈与痛楚之情。

(6 分。

每点 3 分)扬州市3月阶段性检测(二)三、古诗词鉴赏(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

至后杜甫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

青袍白马有何意,金谷铜驼非故乡。

梅花欲开不自觉,棣萼一别永相望。

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

【注】这首诗做于安史之乱后的第二年冬至前后,当时诗人正在蜀地做严武的幕僚,心情十分低落。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提高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提高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提高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古意[唐]李颀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

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

杀人莫敢前,须如蝟毛①磔②。

黄云陇底白云飞,未得报恩不得归。

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注:①蝟毛,即猬毛,比喻胡须稠密。

②磔,zhé,张开。

(1)“事长征”的意思是________,交代了“男儿”________的身份。

(2)诗歌运用多种手法刻画“男儿”形象,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菩萨蛮·宿水口南宋·洪瑹断虹远饮横江水,万山紫翠斜阳里。

系马短亭西,丹枫明酒旗。

浮生常客路,事逐孤鸿去。

又是月黄昏,寒灯人闭门。

(1)古典诗歌描写景物时常“以画入诗”,简析词的上阕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2)词的下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同,完成各题。

水龙吟·夜闻海涛声张惠言梦魂快趁天风,琅然飞上三山顶。

何人唤起,鱼龙叫破,一泓杯影。

玉府清虚,琼楼寂历.高寒谁省?倩浮搓万里,寻侬归路,波声壮侵山枕。

便有成连①佳趣;理瑶丝、写他清冷。

夜长无奈,愁深梦浅,不堪重听。

料得明朝,山头应见,雪昏云醒。

待扶桑净洗,冲融②立马,看风帆稳。

【注释】①成连:春秋时代的著名琴师。

传说伯牙从成连学琴,成连带伯牙至东海蓬莱山。

使伯牙闻海水激荡、林鸟悲鸣,最终令伯牙琴艺大进,成为天下妙手。

②冲融:从容。

(1)词中“玉府清虚,琼楼寂历,高寒谁省?”表达了词人内心的________之情。

“省”在这里的意思是________(2)请分析说明下阕中词人情感变化的情况。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庭芳(注)苏轼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

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

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

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

2020届高考语文二轮练习:第二部分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 Word版含解析

2020届高考语文二轮练习:第二部分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 Word版含解析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9分)题章正字①道正新居朱庆馀独在御楼南畔住,生涯还似旧时贫。

全无竹可侵行径,一半花犹属别人。

吟处不妨嫌鼓闹,眼前唯称与僧邻。

近来渐觉青莎巷②,车马过从已有尘。

[注]①正字:古代官职名。

②青莎巷:唐代杭州城内的地名。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御楼南畔”交代了章道正新居的位置,“独”“贫”二字点明了主人的生活状况。

B.颔联写新居行径无竹、花半属他人,渲染了“贫”,也暗示新居有一丝清雅之气。

C.颈联写新居的周边环境,因与僧为邻,受寺院钟鼓的吵闹,故生出“嫌”的态度。

D.末句化用陶渊明“而无车马喧”“户庭无尘杂”等诗句,反衬新居特点,含蓄蕴藉。

解析:C[“因与僧为邻,受寺院钟鼓的吵闹”分析错误,吵闹来自御楼,与僧为邻恰显宁静。

]2.新居主人章道正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答案:安贫乐道、志趣高雅、宁静自适之士。

①“生涯还似旧时贫”可见安贫乐道;②居处有花、“吟处”、“与僧邻”看出志趣高雅;③居处无车马、无尘杂看出其内心宁静。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3~4题。

秋夜①[金]元好问九死余生气息存,萧条门巷似荒村。

春雷谩说惊坯户②,皎日③何曾入覆盆④!济水有情添别泪,吴云无梦寄归魂。

百年世事兼身事,尊酒何人与细论?[注]①这是1239年秋作者在离开济源返回故乡(太原)途中所作。

当时金朝已灭亡5年。

②坯户:指昆虫所封塞的巢穴。

③皎日:明亮的太阳。

古多用于誓词。

④覆盆:覆置的盆。

比喻社会黑暗或沉冤难雪。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首联前一句写自己九死一生,后一句如实记录了战后的荒凉景象,街巷萧条,景中含情。

B.颔联“谩说”即“休说”,“何曾”即“不曾”,意谓“坯户”未听春雷,“覆盆”未见日光。

C.后两联借景抒情,诗人想到了济源的人民,想到了家乡和世事的变迁,不禁感慨万端。

D.首尾两联用语通俗,中间两联虽借用典故,但并不艰涩难懂,整首诗语言雅致通畅。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练习题(二)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9~20题。

(8分)戏答诸少年(唐)白居易顾我长年头似雪,饶君壮岁气如云。

朱颜今日虽欺我,白发他时不放君。

古树(唐)徐凝古树欹斜临古道,枝不生花腹生草。

行人不见树少时,树见行人几番老。

19.《戏答诸少年》中“朱颜”一词意为,《古树》中“”一句写出古树的老态。

(2分)20.简析两首诗在说理方法上的相同之处。

(6分)【分析】(19)本题考查对诗中关键词的理解以及诗句的理解。

要结合平时积累以及语境来理解。

(20)本题考查对诗歌使用的表现手法的掌握。

先准确地答出手法,再结合诗句分析为何是这样的手法,再分析传达的感情。

【解答】(19)对“朱颜”的理解可结合学过的李煜的词《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里“只是朱颜改”一句中朱颜的词意,应该是指红润美好的容颜。

“枝不生花腹生草”一句写出了古树的老态,它已经不开花且腹中长满了草,证明了它已经老去。

(20)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第一首写了诗人年老,头发已经白似雪,而少年们气概如云,两者对比,写出了自己的感慨。

第二首诗后两句“行人不见树少时,树见行人几番老”说行人从来没见过树年青时,但是古树却已经见证了几番苍老,将“行人”与“古树”的年龄对比,写出了世事变迁,人与物代谢不同。

第一首后两句“朱颜今日虽欺我,白发他时不放君”通俗易懂,任何人都逃脱不了苍老的命运,诗人对青春难再有深刻认识。

第二首诗借写古树来表达对宇宙无限而人生短暂的感慨。

所以都喻指深刻,可以说是“借题发挥”。

答案:(19)红润美好的容颜(答“年轻的容颜”亦可)枝不生花腹生草(20)①都运用对照(对比)写法。

《戏答诸少年》将诗人的年老“头似雪”与少年的“气如云”对比,写出了两种不同的人生状态;《古树》将行人与古树时序(年龄)进行对比,写出了树的古老及世事的变迁。

②都在借题发挥。

《戏答诸少年》以“戏答”为题,以看似戏谑的笔调写出了诗人对岁月如流、青春难驻的深刻认识;《古树》以吟咏饱经沧桑的古树来表达自己对宇宙无限而人生有限的感慨,颇具韵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诗歌鉴赏二轮复习:边塞军旅诗专练知识回顾:边塞军旅诗题材特征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

常见标志①标题中往往有“行”“军”“征”“塞”“戍”等与军旅有关的字。

②常见意象:自然景物类(黄沙、秋月、大漠、孤城、边关、雨雪、风沙等),地理区域类(塞外、雁门、玉门关、黄河、阴山、楼兰、蓟北等),战事器具类(金鼓、旌旗、烽火、羌笛、琵琶、战马等),乐曲类(《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阳关三叠》《渭城曲》等),人物类(戍卒、将帅、胡人、单于等)。

内容情感①保家卫国、建立功名的壮志豪情。

②奋勇杀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

③雄奇瑰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

④征人思乡、闺妇盼归的两地情愁。

⑤凄苦哀怨的怨战情绪,凄厉沉痛的反战思考。

⑥对和平安宁的边疆生活、和睦友好的民族往来的喜悦。

常用手法①修辞方面:主要有夸张、对比、互文、用典②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常用侧面烘托、动作肖像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

③意境的营造方面:常用景物烘托、虚实结合。

等。

综合提升练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1—2)题。

(9分)送李侍御赴安西高适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

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虏障①燕支②北,秦城太白东③。

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注①虏障:防御工事。

②燕支:山名,这里代指安西。

③太白东:秦岭太白峰以东的长安。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第二句以“金”“铁”饰“鞭”“骢”平添力度,“行子”意气昂扬的英姿如在眼前。

B.颔联紧承送别。

“万里外”展现出巨大的空间,“一杯中”回到别筵,极富开阖之力。

C.颈联对比,连用地名尽显意境之广阔,使人联想到安西与长安万里之遥,归乡无望。

D.末句以看宝刀的动作,表现豪壮气概,鼓励友人昂扬奋发地踏上征途,尽扫愁绪。

2、此诗作为边塞诗,有哪些典型特征?请结合具体内容试作说明。

(6分)答案1、C解析C项“对比”错,“归乡无望”解读不准确。

2、①内容上:“赴安西”送友人出使安西,“功名万里外”表明友人到边关建立功名。

②景物上:“金鞭”“铁骢”“虏障”是赴边关途中或是边塞特有的景物。

③意境上:“对飞蓬”“万里外”“燕支北”空阔辽远,雄浑阔大。

④情感上:“看取宝刀雄”表达了激昂壮别、激励友人立功异域的豪壮之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

(9分)关山月鲍君徽高高秋月明,北照辽阳城①。

塞迥光初满,风多晕更生。

征人望乡思,战马闻鼙②惊。

朔风悲边草,胡沙暗虏营。

霜凝匣中剑,风惫原上旌。

早晚谒金阙,不闻刁斗声。

【注】①辽阳城:唐时边防要地,戍卒很多。

②鼙:古代军中所击的小鼓。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地一项是( )(3分)A.一二句描写了边地辽阳城笼罩在一片月光中的景象,点明了具体的时间和地点。

B.三四句描写因为边地有风雨使月亮周围生成月晕,表现了风凄月昏的惨淡景象。

C.五句直抒胸臆,用“望”描写戍卒抬头看天的动作,用“思”表达戍卒的思乡之情。

D.最后两句卒章显志,诗人希望能建功立业,在班师回朝时谒见天子,获得奖赏。

4.诗歌的七到十句使用了哪些手法?描写了边地怎样的艰辛生活状态?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答案】3、D (诗人发出的是对和平的呼唤,不是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4、①七、八句用比拟、衬托的手法表现边地的荒寂悲凉和戍卒戍边的艰辛。

七句,用边地草木的悲鸣来衬托北风的猛烈;八句,用沙暗虏营来衬托唐军的艰辛。

②九、十句,用夸张、比拟的手法描述戍边征战的困苦。

诗人写“佩剑凝霜”用的是夸张的手法,写“旌旗疲惫”用的是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戍边生活的艰辛和困苦。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5—6)题。

(9分)贺新郎·别茂嘉①十二弟辛弃疾绿树听鹈②,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

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

算未抵,人间离别。

马上琵琶关塞黑。

更长门翠辇辞金阙。

看燕燕③,送归妾。

将军百战身名裂。

向河梁④、回头万里,故人长绝。

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

正壮士、悲歌未彻。

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注】①茂嘉:辛弃疾族弟,时因事贬官。

此词乃词人闲居瓢泉之作。

②鹈:《离骚补注》说:“鹈、杜鹃实两种。

”③燕燕:《诗经·邺风》有《燕燕》诗,相传为卫庄公之妻庄姜送别卫庄公之妾戴妫而作。

④向河梁:指李陵送别苏武归汉。

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A.开头借三种悲鸣的鸟声起兴,形成强烈的悲戚气氛,并寄托了自己的悲痛心情。

B.以啼鸟只解春归之恨来反衬人间恨事的悲痛,为下句转入送别正题作了铺垫。

C.词中大量引述历史故事,用简练的语言铺叙了古代的人间种种离情别恨。

D.结尾点题,将上文中凌空驰骋的想象和描写迅速地归结到送别茂嘉的事。

6.简要赏析“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

正壮士、悲歌未彻”。

【答案】5、B (“反衬”错,这是典型的正衬手法。

)6、①此句化用了燕太子丹易水送别荆轲前往刺杀秦王的典故,渲染出一种慷慨激昂、沉重悲壮的氛围。

②借易水送别表达自己与族弟分别时内心的沉痛与不舍。

③借荆轲刺秦的失败,抒发自己对族弟因事贬官的同情与悲慨以及自身壮志难酬的愤慨。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7—8)题。

(9分)喜迁莺·晋师胜淝上①李纲②长江千里,限南北,雪浪云涛无际。

天险难逾,人谋克敌,索虏岂能吞噬!阿坚百万南牧③,倏忽长驱吾地。

破强敌,在谢公处画④,从容颐指。

奇伟!淝水上,八千戈甲,结阵当蛇豕。

鞭弭周旋,旌旗麾动,坐却北军风靡。

夜闻数声鸣鹤,尽道王师将至。

延晋祚,庇烝民,周雅⑤何曾专美。

【注】①淝上:淝水之滨,晋军在此以少胜多击败前秦。

②李纲:宋高宗时曾任宰相。

③阿坚:指前秦皇帝苻坚。

南牧:南侵。

④谢公:指东晋宰相谢安。

处画:处理筹划。

⑤周雅:指《诗经》“大雅”和“小雅”中赞颂周宣王派兵征伐西戎的诗篇。

7.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天险难逾,人谋克敌”,指出了晋师击败前秦的两个条件,即地利和人的谋划。

B.“结阵当蛇豕”,写晋师以八千兵力布阵对抗百万敌军,赞美了晋师战力之强。

C.“夜闻数声鸣鹤”,运用典故,巧妙地表现出百姓得知晋师将要到来时的欣喜之情。

D.“周雅何曾专美”,以反问形式,高度赞美晋师之功堪比周宣王征伐之功。

8.李纲与辛弃疾同为主战派,这首词表现的思想感情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表现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答案】7、C (“巧妙地表现出百姓得知晋师将要到来时的欣喜之情”错,选项对典故的解读有误。

从词中来看,“夜闻数声鸣鹤”说的是“风声鹤唳”的典故,意为前秦军队溃败,非常惊慌,听到鹤鸣都以为是晋师追过来了。

)8、李纲以东晋以少胜多击败前秦的历史,劝喻宋高宗积极抗金恢复中原,表现出必胜的信心。

辛弃疾这几句,以刘义隆草率北伐落败的典故,批判南宋朝廷不做抗金准备,不思收复中原,导致国土沦丧。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

(9分)后出塞五首(其二)杜甫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

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

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

借问大将谁,恐是霍嫖姚①。

【注】①嫖姚:指西汉大将霍去病。

“嫖姚”同“剽姚”,霍去病曾以“嫖姚校尉”一战成名。

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杜甫的边塞诗写得独具特色,他的《前后出塞》共十四首。

本诗以一个刚刚入伍新兵的口吻,叙述了出征关塞的军营生活。

B.“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交代了入伍的时间、地点、出征的去向。

叙写了一个战士早上报到,晚上就要随队伍向边关开拔的经历。

C.“中天悬明月”至“壮士惨不骄”描写了一轮明月高悬的夜晚,军纪森严严明,将士们听到悲笳阵阵,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倍感寂寥。

D.全诗写景抒情层次井然,步步相生,有声有色。

故宋人刘辰翁赞云:“其时、其景、其情,真横槊间意,复欲一语似此,千古不得。

”10.这首诗,勾画出哪几个军旅生活的图景,请结合诗句简析。

(6分)【答案】9、C (“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分析不当,根据诗句“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

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的意思“夜空中,高高悬挂朗朗明月,军令森严,整个营地寂然无声。

几声悲咽的茄声划破长空,从军壮士神情肃然,失去了往日骄纵之情”可以看出,诗句只是点出“出征的战士肃然而生凄惨之感”,没有对家乡思念的表达。

)10、①日暮:傍晚行军图,写出了军队生活的紧张多变,时间紧凑,体现军队气势凛然和庄严的行军场面。

②傍黑:沙地宿营图,平坦的沙地上,整齐地排列着帐幕,行伍中的将领,正在召集自己属下的士卒,不仅体现了千军万马的气势,而且显现出这支队伍的整备有素。

③月夜:月夜静营图,明月高悬,万籁俱寂,军中军纪严明,军容壮阔。

忽而悲咽的笳声划破夜空,使戍边的战士肃然而升悲凉之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