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 试题(附解析)

合集下载

最新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试题(含答案)

最新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试题(含答案)
(1)请写出图中大运河中心点C的地名。
(2)和图中的长江、黄河、淮河等河流相比,大运河在走向上有何特点?
【答案】(1)洛阳。
(2)南北走向。
【解析】
【详解】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从北往南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两千多千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综上所述,先进的科学技术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影响深远。
观点2:经济发展水平是推动科技发展的重要条件。
观点3:科技水平是推动社会(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
【解析】
【详解】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大发明”指的是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2)根据材料“宋朝……那时经济发展,城市繁荣,航海和对外空前活跃;元朝实现了全国性的统一,中外经济文化文流频繁。两大因素的结合,使三大发明在这一时期取得突破性发展并广泛传播于世界、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可以提炼的观点:先进的科学技术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秦汉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两宋时期,‘国家的财政收入约百分之八十来自淮河以南地区’‘丝、棉纺织业和造纸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苏湖熟,天下足’.北宋末年以后,淮河以北被金军占领,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南方地区在相对和平的环境中经济持续发展,支撑了南宋半壁江山。”材料二“北宋东京城内人口稠密,居民超过百万,是中国最大的城市,城里买卖和居住的地方已经分不清,随处可开设商店,商品可以在白天、夜间交易,三鼓以后还可设夜市,通宵不绝。”,可知从秦汉到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是北宋时政府财政收入仰仗南方,手工业、商业集中在南方;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成为丰饶的粮仓,南方人口所占比重不断增加并最终超过北方。

最新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 材料试题(含解析)

最新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 材料试题(含解析)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析经济格局的变化)材料一:秦汉时期。

我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

两宋时期。

“国家的财政收入约百分之八十来自淮河以南地区”“丝、棉纺织业和造纸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苏湖熟、天下足”。

北宋末年以后,淮河以北被金军占领,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南方地区在相对和平的环境中经济持续发展,支撑了南宋半壁江山。

(看南方经济的发展)材料二:北宋东京城内人口稠密,居民超过百万,是中国最大的城市,城里买卖和居住的地方已经分不清,随处可开设商店,商品可以在白天、夜间交易,三鼓以后还可设夜市,通晓不绝。

材料三: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

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从秦汉到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

(2)材料一、二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格局呈现怎样的变化趋势?由材料分析导致这一重大变化的原因。

(3)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北宋东京的商业繁荣有何特点?(4)读材料三,宋朝统治者为管理海外贸易,专门设置了什么机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宋时期海外贸易繁荣的原因。

【答案】(1)北宋时政府财政收入仰仗南方,手工业、商业集中在南方;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成为丰饶的粮仓,南方人口所占比重不断增加并最终超过北方。

(2)我国经济重心从北方向南方转移;南方政治相对稳定,北方人口的南迁。

(3)人口稠密,是最大的都市,买卖区与居民区分不清,商品交易时间长等。

(4)市舶司;原因:统治者重视和鼓励、经济重心南移、科技发达(或指南针的应用,造船技术的提高)、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等、陆上丝绸之路被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占据。

【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一“秦汉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

两宋时期,‘国家的财政收入约百分之八十来自淮河以南地区’‘丝、棉纺织业和造纸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苏湖熟,天下足’.北宋末年以后,淮河以北被金军占领,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南方地区在相对和平的环境中经济持续发展,支撑了南宋半壁江山。

最新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辨析材料题(含解析)

最新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辨析材料题(含解析)
(2)科举制度(科举取士制度)。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3)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
(4)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公平公正选拔人才;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
【解析】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
1.请依据下面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图片内容之间的代很早就认识到磁石指南的特性。宋代开始用人造磁铁制成指南的工具。北宋末年,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水罗盘)。由于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宋朝海上交通发达,海外贸易繁荣。元朝海上交通范围有更大的拓展,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当时与中国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达到140多个。交通的畅通,使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进一步发展起来。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武则天在位时期是如何发展该制度的。
材料四 白居易评价该制度“唯秉至公,以为取舍”。孙中山认为该制度是“平民政治”,而且优过“民主政治”,是“极端平等政治”。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写出该制度的确立对隋唐社会产生的影响。
【答案】(1)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由上层权贵垄断,看重门第。隋朝时期选官注重学识,通过考试选官。
【分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隋文帝即位后……,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由上层权贵垄断,看重门第。隋朝时期选官注重学识,通过考试选官。
(2)第一问:根据“进士”这一关键词可知,唐朝选官制度是科举制。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确立的标志是隋炀帝确立了进士科。

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 试题(附答案)

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 试题(附答案)
(2)历史上把他们统治的时期分别称为什么?
(3)根据材料概括他们统治时期的共同特征。
【答案】(1)唐太宗、唐玄宗
(2)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3)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文化繁荣、统治者重用人才、勤于政事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贞观年间)”可知是指唐太宗时期,其年号为贞观;依据材料二“忆昔开元全盛日”可知是指唐玄宗时期,其统治前期年号为开元。
2.阅读下面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贞观年间)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斗米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东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
——一一《资治通鉴》
材料二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有室。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
——一《资治通鉴》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描述的是谁统治时期的景象?
——培根
请回答:(1)材料中的“三种东西“指的是中国古代的哪三大发明?
(2)加上造纸术是我国的四大发明,是经何人传入欧洲的?
(3)谈谈这些发明对世界有什么影响
【答案】(1)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2)阿拉伯人
(3)对欧洲及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的“这三种东西,已改变了世界的面貌。第一种在文学上,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由些又引起了无数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三种东西“指的是中国古代的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第一种在文学上,指的是活字印刷术。第二种在战争上,指的是火药。第三种在航海上,指的是指南针。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是我国的四大发明。我国的四大发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造纸术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传播。活字印刷术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指南针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中国发明的火药和火器传人欧洲后,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中国的四大发明对欧洲及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 试题(含答案)

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 试题(含答案)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1.材料论述题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发展的高峰时期,这一时期的科技,是在隋唐经济高度繁荣基础上的延续。

宋朝……那时经济发展,城市繁荣,航海和对外空前活跃;元朝实现了全国性的统一,中外经济文化文流频繁。

两大因素的结合,使三大发明在这一时期取得突破性发展并广泛传播于世界、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摘编自《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1)材料“三大发明”中促进世界远洋航海技术发展的发明是什么?(2)根据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体现材料主题,史论结合,论述条理清楚)【答案】(1)指南针(2)观点:先进的科学技术(四大发明)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论述:中国北宋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先传入朝鲜、日本和东南亚,后经丝绸之路传入欧洲,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北宋末年,指南针开始应用于航海,由阿拉伯商人先传到阿拉伯国家,再传到欧洲,促进了人类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宋元时期火药和火器传入欧洲后,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综上所述,先进的科学技术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影响深远。

观点2:经济发展水平是推动科技发展的重要条件。

观点3:科技水平是推动社会(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

【解析】【详解】(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大发明”指的是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

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2)根据材料“宋朝……那时经济发展,城市繁荣,航海和对外空前活跃;元朝实现了全国性的统一,中外经济文化文流频繁。

两大因素的结合,使三大发明在这一时期取得突破性发展并广泛传播于世界、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可以提炼的观点:先进的科学技术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论述:中国北宋时期,平民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先传入朝鲜、日本和东南亚,后经丝绸之路传入欧洲,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北宋末年,指南针开始应用于航海,由阿拉伯商人先传到阿拉伯国家,再传到欧洲,促进了人类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宋元时期火药和火器传入欧洲后,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最新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附答案)

最新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附答案)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苏湖熟,天下足”。

——南宋谚语材料二丝织业经过唐末五代及北宋一个长时期的发展,大大改变了唐中叶以前的面貌……北宋时,丝织业的产地逐渐形成江浙和四川两个中心……整个沿海地带都比较发达。

——摘编自《简明宋史》材料三宋元时期,在工商业发达的基础上,海上贸易有所发展,由于当时西夏、辽、金、蒙古与宋对峙,宋军费支出浩大,不能不谋求广开财源,注目于发展海外贸易。

南宁偏安江南之后,中西陆路交通几乎断绝,海外交通空前发达。

——摘自《中外文化交通史》(1)材料一反映了宋代经济哪方面的发展?这句谚语说明了什么?(2)材料二指的是宋代哪个部门的繁荣发展,除此之外,南方还有哪些手工业部门也比较发达?(3)根据材料三,指出宋元时期海外贸易和海外交通发展的原因。

(4)归纳以上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主题。

【答案】(1)农业;宋朝时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成为全国重要的粮仓。

(2)丝织业;棉纺织业,制瓷业,造船业(任写两个即可)(3)工商业发达;谋求广开财源;中西陆路交通几乎断绝。

(4)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或宋代经济发展【解析】【分析】【详解】(1)依据材料一“苏湖熟,天下足”可知,材料一反映了宋代农业方面的发展;两宋时期,人口增加,垦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农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

这句谚语说明了宋朝时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成为全国重要的粮仓。

(2)依据材料二“北宋时,丝织业的产地逐渐形成江浙和四川两个中心……整个沿海地带都比较发达。

”可知,材料二指的是宋代丝织业的繁荣发展;除此之外,南方的棉纺织业,制瓷业,造船业等手工业部门也比较发达。

(3)依据材料三“宋元时期,在工商业发达的基础上,海上贸易有所发展”可知,宋元时期海外贸易和海外交通发展的原因是工商业发达;据材料“由于当时西夏、辽、金、蒙古与宋对峙,宋军费支出浩大,不能不谋求广开财源,注目于发展海外贸易”可归纳出为了谋求广开财源;据材料“南宋偏安江南之后,中西陆路交通几乎断绝,海外交通空前发达”可知,海外贸易和海外交通发展的原因是中西陆路交通几乎断绝。

最新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含解析).docx

最新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含解析).docx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1.唐玄宗李隆基( 712-756 )唐代的中兴君主,睿宗的第三子。

因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故亦称为明皇。

英武有才略,开元时期文治武功鼎盛,开创了唐朝的鼎盛之世。

天宝后,宠爱杨杨玉环,封为贵妃,杨玉环父兄均骤贵,势倾天下。

及安禄山反,玄宗出奔,至马嵬坡,六军不肯前行,谓杨国忠通于胡人,而有安禄山之反,玄宗乃令杀国忠。

六军又不肯前行,谓杨国忠为贵妃堂兄,堂兄有罪,堂妹亦难免,贵妃亦被缢死于路祠。

玄宗避难奔蜀,后肃宗即位于灵武,尊为太上皇。

在位四十三年。

玄宗喜爱歌舞音乐,曾于梨园教歌舞,所以后世尊其为伶人之祖师爷。

死后庙号玄宗。

(1)材料中唐玄宗开创了什么治世?(2)根据材料提炼一个有关统治者的观点,结合材料及所学的知识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述。

【答案】( 1)开元盛世(2)观点:统治者对国家的发展起推动或阻碍作用。

论述:纵观各个朝代的统治者,如果统治者能够关注民生,发展经济,国家就能长治久安;反之则国家很快就会被推翻。

【解析】【详解】(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中国封建社会出现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

(2)依据材料的“开元时期文治武功鼎盛,开创了唐朝的鼎盛之世。

天宝后,宠爱杨杨玉环,封为贵妃,杨玉环父兄均骤贵,势倾天下。

”可以提炼的观点是:统治者对国家的发展起推动或阻碍作用。

论述:纵观各个朝代的统治者,如果统治者能够关注民生,发展经济,国家就能长治久安;反之则国家很快就会被推翻。

例如,唐玄宗统治前期,任用姚崇等人当宰相,重视地方吏治,把中央优秀官吏下放到地方任职,并亲自考核县令政绩,还注意节俭,这些改革措施使开元年间政局为之一新,出现“开元盛世”的繁荣局面。

唐玄宗统治后期,由于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廷日趋腐败,社会上的各种矛盾尖锐,边疆形势也日趋紧张,各地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爆发“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

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试题(附解析)

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材料试题(附解析)
——(南宋)范成大《吴郡志》
语曰:“苏常熟,天下足。”
——《陆游集·渭南文集》
谚曰:“湖广熟,天下足。”
——(明)李釜源《地图综要》
(1)结合所学,归纳“苏湖熟,天下足”这一局面出现的原因。
(2)“苏湖熟,天下足”,“苏常熟,天下足”在南宋文人笔下反复出现,说明了什么问题?
(3)从“苏 湖熟,天下足”,到“湖广熟,天下 足”,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中国网
(1)你知道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吗,请至少列举其中三个。
(2)假如你生活在宋代,在传统节日可以选择的娱乐场所、观看演出的场所是哪里?请说出该场所产生的背景。
(3)现在很多孩子不重视传统节日却热衷于过西方人的洋节,请你对此发表看法。
【答案】(1)春节,端午节.重阳节,元宵节,中秋节等。
(2)瓦子,勾栏。背景: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到达高峰的标志,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文学名著。
(3)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的“红色的脸谱代表忠勇、正直的人物,黑色的脸谱代表刚烈、正直、勇猛、鲁莽的人物,黄色的脸谱代表凶狠、残暴的人物,蓝色或绿色的脸谱代表粗野、暴躁的人物,白色的脸谱一般代表奸臣、坏人。”可以概括京剧艺术的特点是:脸谱特色鲜明。根据材料二的“京剧这一表演艺术的最大特点是虚实结合,它最大限度地摆脱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可以概括京剧艺术的特点是:虚实结合。根据材料二的“京剧表演精致细腻,处处入戏;唱腔悠扬委婉,声情并茂;武戏不以勇猛火暴取胜,而以‘武戏文唱’见佳。”可以概括京剧艺术的特点是:表演精细细腻;声情并茂;武戏文唱。第二小问,我认为对于“国粹”京剧,国家应该加以保护和大力提倡;京剧艺术的创作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这样才能使京剧艺术发扬光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写出A、B、C、D所代表的四段运河的名称。
材料二 唐朝诗人皮日休这样评价隋朝大运河:“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干里赖通波。”
(3)隋朝大运河是哪个皇帝下令开凿的?据材料二你怎样评价他开凿大运河这一历史事件?
【答案】(1)余杭(今杭州),涿郡(今北京)。
(2)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3)隋炀帝;加强了南北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交流,但也加重了人民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3)辽的社会稳定
材料一 “苏湖熟,天下足”。
——南宋谚语
材料二 丝织业经过唐末五代及北宋一个长时期的发展,大大改变了唐中叶以前的面貌……北宋时,丝织业的产地逐渐形成江浙和四川两个中心……整个沿海地带都比较发达。
——摘编自《简明宋史》
材料三 宋元时期,在工商业发达的基础上,海上贸易有所发展,由于当时西夏、辽、金、蒙古与宋对峙,宋军费支出浩大,不能不谋求广开财源,注目于发展海外贸易。南宁偏安江南之后,中西陆路交通几乎断绝,海外交通空前发达。
——摘自《中外文化交通史》
(1)材料一反映了宋代经济哪方面的发展?这句谚语说明了什么?
(2)材料二指的是宋代哪个部门的繁荣发展,除此之外,南方还有哪些手工业部门也比较发达?
(3)根据材料三,指出宋元时期海外贸易和海外交通发展的原因。
(4)归纳以上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主题。
【答案】(1)农业;宋朝时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成为全国重要的粮仓。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评价一
“贼臣镐、袁崇焕先后卖国。”
—(明)朱舜水《朱舜水集》
评价二
“袁崇焕……虽与我朝为难,但尚能忠于所事。彼时主昏政暗(君主昏庸政治黑暗)……深可悯恻(哀怜)。”
—《清高宗(乾隆帝)实录》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为袁崇焕立祠的原因。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图片和所学可知,大运河南到余杭(今杭州),北起涿郡(今北京)。
(2)根据材料二“……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干里赖通波”和所学可知,隋朝大运河的四段是,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3)根据材料二“……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干里赖通波”和所学可知,隋炀帝下令开凿了大运河。隋朝大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交流,但也加重了人民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详解】
(1)依据材料一信息“力挫后金军,解围京师”“率军抵抗后金屡获大捷”,可以看出,为袁崇焕立祠的原因是建立军功(抗金有功或保卫边疆安全)。
(2)依据材料二评价一“袁崇焕先后卖国”,评价二“尚能忠于所事”,可以看出,人们对袁崇焕的不同评价有①袁崇焕咎由自取,卖国。②袁崇焕忠君爱国,被冤枉。
(3)按照要求写作,注意标题自拟,语句通顺,言之有理,字数不少于150字。标题可以是:我眼中的袁崇焕。袁崇焕抗金有功,保卫边疆安全,是忠君爱国的英雄。袁崇焕没有卖国,是被冤枉的。
【点睛】
(1)(2)属于同一类型,都是要求依据材料回答。解答时,就紧扣材料,找到关键语句,译为现代汉语,概括回答即去掉不必要的字句即可。(3)此题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按照要求写作,做到标题自拟,语句通顺,言之有理,字数不少于150字。注意有理有据,提出观点,给出证明。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刘宗绪《历史学科专题讲座》
(1)材料一中的“朝廷”指什么政权?“蕃”在这里主要指哪一少数民族?
(2)导致“(辽)与朝廷和好年深”的是什么条约?简述该条约的主要内容。
(3)材料二中汉族人“忘南顾之心”,说明了什么?
(4)据材料三,概括宋夏议和的背景。
【答案】(1)北宋契丹族
(2)“澶渊之盟”宋朝给辽岁币
B.(地名)
运河四段:
C.
D.
E.
F.
【答案】运河两端:A涿郡(地名)B余杭(地名)
运河四段:C永济渠D通济渠E邗沟F江南河
【解析】
【分析】
【详解】
大运河的最北端是涿郡,最南端是余杭。自北向南由: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部分构成。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朝大运河图
(1)写出隋朝大运河南北两端的名称:南端现在是,北端现在是。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湖熟,天下足” 在南宋文人笔下反复出现,说明到宋朝时,太湖流域成为重要粮仓,苏州、湖州都在太湖流域。
(3)从“苏湖熟,天下足”,到“湖广熟,天下足”,说明南方经济持续发展,超过了北方。
7.观察如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请写出图中大运河中心点C的地名。
(2)和图中的长江、黄河、淮河等河流相比,大运河在走向上有何特点?
6.读谚习史
谚语是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途径之一,请阅读下面三则谚语,并回答问题。
谚曰:“苏湖熟,天下足。”
——(南宋)范成大《吴郡志》
语曰:“苏常熟,天下足。”
——《陆游集·渭南文集》
谚曰:“湖广熟,天下足。”
——(明)李釜源《地图综要》
(1)结合所学,归纳“苏湖熟,天下足”这一局面出现的原因。
(2)“苏湖熟,天下足”,“苏常熟,天下足”在南宋文人笔下反复出现,说明了什么问题?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260年,他继承了汗位。1271年,他取《易经》上“乾元”的意思,定国号为元。……8年后灭南宋统一全国。
——《中国通史》
材料二:(元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
——《元史·地理志》
材料三:元朝统治者根据各地区的情况,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在东南、西南等地区设置相关的管理机构,加强中央对这些地区的统治。
(3)本题是开放式试题,只要学生能够从史实出发,结合史实总结教训和启示,能够自圆其说即可,例如从唐朝的由盛转衰中得到的启示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要有忧患意识;要把权力关在笼子里,加强权力监督,防止专权乱政。
4.如图,请你仔细观察《隋朝大运河》图,按英文字母所在位置填写相应地名。
运河两端:
A.(地名)
【答案】(1)洛阳。
(2)南北走向。
【解析】
【详解】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从北往南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两千多千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2)由图可以看出,和图中的长江、黄河、淮河等河流相比,大运河在走向上的特点是南北走向。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不同时期人们对袁崇焕的不同评价。
(3)请以“袁崇焕之我见”为主题写一篇小议论文。(要求:标题自拟,语句通顺,言之有理,字数不少于150字)
【答案】(1)原因:建立军功(抗金有功或保卫边疆安全)。
(2)评价:①袁崇焕咎由自取,卖国。②袁崇焕忠君爱国,被冤枉。
(3)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苏澈《栾城集》
材料二 辽统治者迁移大批汉族人口北上,促进了经济交流和民族融合,长年生活在辽境内的汉族人在当地安居乐业,而“忘南顾之心”
材料三 西夏先发制人,在1040、1041、1042年连续三年中,三次大败宋朝军队,并试图向关中进军。1043年前后,北宋内部农民起义渐成为燎原之势。在内忧外患的双重压力下宋朝方面才急于求和。西夏方面也被战争的消耗和北宋的经济封锁拖得疲惫不堪,民怨沸腾:1044年宋夏议和。
——新浪网×××博客
(1)结合课本与你的课外知识,写出与材料一有关的三位人物。
(2)结合材料二与所学知识,说说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有哪些?
(3)从唐朝的由盛转衰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1)唐玄宗(李隆基)、杨玉环(杨贵妃)、杨国忠。
(2)①唐玄宗晚年贪图享乐,怠于朝政。②李林甫、杨国忠奸佞误国,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重重。③唐玄宗后期的政策失误,节度使权力过重,中央集权受到削弱
(2)元朝疆域辽阔;行省制度。
(3)澎湖巡检司;宣政院。
【解析】
【详解】
(1)依据题干“1260年,他继承了汗位。1271年,他取《易经》上“乾元”的意思,定国号为元。……8年后灭南宋统一全国。”结合所学知识,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后定都大都。1279年,元朝完成了全国的统一。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材
(1)材料一中的他是谁?元朝统一全国有何历史意义?
(2)从材料二中你获取的主要信息是什么?元朝为实现对其疆域的有效管辖实行了什么制度?
(3)请写出材料三中元朝统治者在东南、西南等地区设置的管理机构。
【答案】(1)忽必烈;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2)依据题干“(元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结合所学知识,材料说明元朝疆域超过了汉唐极盛时期,体现了元朝疆域辽阔;元朝为了对辽阔疆域进行有效的治理,设立行省制度,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3)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元朝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如在东南地区,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元朝建立后,将西藏划为单独的行政区,由宣政院直接管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3)从“苏 湖熟,天下足”,到“湖广熟,天下 足”,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答案】(1)南方战乱较少, 政治相对安定;中原人南迁,带去先进技术,增加劳动力;自然条件相对优越;引进、推广优良品种。
(2)宋代,太湖流域成为重要粮仓。
(3)南方经济持续发展。
【解析】
【详解】
(1)根据“苏湖熟,天下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到宋朝时,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出现“苏湖熟,天下足”等谚语,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是南方战乱较少,政治相对安定;中原人为逃避战乱大量南迁,带去先进技术,增加南方的劳动力;南方自然条件相对优越;引进、推广优良品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