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己亥杂诗(其五)》优质课教案_1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己亥杂诗(其五)》优质课教案_1

一、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感知诗歌大意。

2、初步赏析诗歌。

3、学习是人心忧天下之情。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诗歌,感知诗歌大意。

2、从炼词、修辞的角度赏析诗歌中的佳句。

教学难点:赏析诗歌,感悟诗人所表达的复杂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出新课:在生活中,我们都有不如意的时候,很多人表现得愤世嫉俗,而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却一反常态,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吧。

二、了解作家:龚自珍(1792--1841)清思想家、文学家。

浙江仁和(今杭州)人。

道光进士,官礼部主事。

学务博览,重经世济民。

提倡“通经致用”的今文经学派的重要人物。

并强调万事万物都处于变化之中。

所作诗文,极力提倡“更法”、“改图”,深刻揭露清王朝统治的腐朽,反映社会阶级矛盾的日益尖锐,洋溢着受国热情。

《明良论》、《病梅馆记》等文,和《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等诗篇,皆为其代表作。

散文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诗尤瑰丽奇肆,有“龚派”之称。

著有《龚自珍全集》。

三、了解写作背景:《己亥杂诗》是诗人被迫辞官后的诗集,作于道光十九年(1839),按干支纪年这年为己亥年,故称。

这年诗人辞官南归,于农历四月二十三离京,七月初九回杭州,九月十五日北上接家眷,十二月二十六日抵达江苏昆山。

期间往返九千里,诗人共写了绝句315首。

叙述了诗人的家世出身、仕宦经历、师友交往、生平著述以及思想感情、革新建议等。

四、诵读诗歌,注意诗歌的节奏:1、自读;2、范读;3、齐读。

4、感知诗歌大意: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惨白的太阳逐步西沉,那胸中的离愁就像一江春水浩荡汹涌;我骑马奔向东方,奔向那遥远的海角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此时正是暮春时节,落花满地,不过这落花并不是无情无义的东西,它们会变成肥沃的泥土,培育养护着自己的生身之木,使它更加欣欣向荣。

五、赏析诗歌:(从炼字、修辞的角度)1、“浩荡”本指水势浩大,在这里喻“愁”,特别把离京时间选在了傍晚,用晚景衬托离愁。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写作《文从字顺》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写作《文从字顺》教案

写作文从字顺1.了解并掌握“文从字顺”的基本要求,并运用于写作实践。

2.培养厘清思路、连贯表达的能力。

3.培养推敲字句的习惯和能力,提升文从字顺的能力。

2课时第1课时1.了解并掌握“文从字顺”的基本要求,并运用于写作实践。

2.培养厘清思路、连贯表达的能力。

一、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

师:最近看到一篇写景随笔,大家的评价优劣不等,有的认为写得好,有的认为写得不好。

请同学们帮着评一评,说说你的看法。

时光静寂,岁月清浅,我拈一颗素心,在春日的暖阳中瞭望。

当指尖划过岁月,拨动心弦上的点滴温情,便如漫天的霓裳,在素色的年华里,安然握住属于我的那份爱。

那是一个周末,放学回家,路过池塘的时候,有什么轻柔的东西拂到脸上,细细的,是什么?放慢脚步,抬头一看,原来是杨柳的枝条。

放眼望去,哇!原来池塘边栽了不少杨柳呢。

枝条真美啊,每一条都那么细,绕到手指上,凉凉的。

顺着河岸往前数,水边共有五六棵柳树,在微风的轻抚下,柳条垂下,水下的倒影更加青翠。

向远处望去,只见红彤彤的夕阳,映照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色彩竟然浓得像化不开似的。

池塘的那边,一群不知谁家的鸭子在嬉戏。

它们有时把脖子伸进水里喝水,有的在水中捕鱼,有的你追我赶地在池塘中比赛谁游得快,谁游得远。

真是美不胜收啊!我享受地侧过脸,在缱绻潋滟的时光中,我站在池塘边,久久不愿离去。

(生自由发言,交流。

大多数认为写得不错,少数表示有疑惑)预设这篇随笔作者描绘了生活中的美景,文笔优美,但语言表达不准确,文从字顺上有欠缺。

2.提炼信息。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写作中需要注意的基本问题——文从字顺。

那么,什么是文从字顺?怎样做到文从字顺?默读教材P121的知识短文《文从字顺》,在文中勾画出相关信息。

预设文从字顺指的是语言表达清楚明白准确,行文通顺流畅。

要做到文从字顺,首先,语句表达要准确;其次,语句间要连贯;最后,写完后读一读,看是否拗口、含混、不顺畅,并进行相应修改。

本环节旨在通过实例分析,引导学生掌握文从字顺的方法;用实践演练巩固技能,培养文从字顺的能力。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全套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全套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全套教案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文选自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从不同角度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思考、感悟,以及对美好人生的礼赞。

当代女作家XXX的《紫藤萝瀑布》是一篇写景的美文,可以通过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引导学生感受紫藤萝瀑布的生机勃勃;同时,这也是一篇励志的散文,可以引导学生从写作手法的角度,领会作者由花的变化感悟到人生美好和生命永恒的道理。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它们通过自主阅读,能够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和情感。

然而本文写于1982年,写作的背景和文革有关,所表达的情感也较为复杂。

既有“文革”动乱造成的心灵创伤,又有亲人身患绝症不久于世的哀痛,七年级学生未必能够理解,所以教师要补充必要的助读资料,引导学生深刻体会【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利用工具书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字词。

2.研究景物描写的方法和借景抒情的方法,提高观察力和想象力,加强生活中的观察意识和想象意识。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等方法,把握文章脉络,理解文章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识作者含蓄而深沉的思想感情,自我深思、乐观豁达地面对生活。

【教学重点】理清作者写作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揣摩语言,把握句式特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研究质疑讨论点拨法【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课时】两课时1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整体脉络。

2.研究景物描写的方法和借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能流畅地朗读全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

【教学重点】研究景物描写的方法和借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人们常说:“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

”那暗香浮动的幽兰,那XXX绽放的腊梅,那石缝间不平的小草,还有大地上许多无名的野花无不蕴涵着炽热而鲜活的生命,无不引发人们无尽的遐思。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及课文讲解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及课文讲解

《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及课文讲解《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二、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分析作品之间的相同或不同之处,加深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诗歌蕴含的哲理。

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三、本课的教学设想(一)本课教学方法的选择诵读、分析、点拨(二)本课学法的指导自主、合作、探究、分享(三)课时:2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学习《登幽州台歌》(一)导读幽州台,即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

燕昭王成为明君圣主的代表,黄金台也成了明君圣主礼遇贤才的象征。

此后,有多少怀才不遇的文人,登上幽州台,凭古吊今,感怀时世。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一首诗《登幽州台歌》。

(二)读背景陈子昂是一个很有政治头脑和军事眼光的人,武则天当政时,契丹南侵,武则天派建安王武攸宜出兵抗敌,任陈子昂为参军。

陈子昂提出的正确主张武攸宜都不予理睬,结果兵败,但武攸宜不思悔改,反而把失败的责任推到陈子昂身上。

陈子昂内心无比痛苦,他独自一人来到附近的幽州台上,吊古伤今,写下了这首传世名作。

(三)读“景(描写的景物)、物(寄托的物象)”活动设计1:朗读“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思考前两句诗是什么角度写的?“古人”指谁?“来者”指谁?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生成预设:时间角度(前、后)。

“古人”指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指现代礼贤下士的明君。

“前不见”“后不见”,时间无止无休,生命短暂,因“不见”明君而无法施展才华,功业未成,空老一生。

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

活动设计2:读“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思考后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生成预设:空间角度(天、地)。

空间无限辽远。

在无限的时间与空间面前,诗人感到孤独、寂寞、悲凉。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托物言志》教学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托物言志》教学案

⼈教部编版七年级语⽂下册第五单元《托物⾔志》教学案【课题】主题写作-托物⾔志【课时】第1课时【课型】写作指导【制作⼈】【教学⽬标】1. 对托物⾔志这⼀写作⼿法有较全⾯的了解,能掌握托物⾔志的⼀些技巧。

【重点】2. 能把托物⾔志的写作技巧运⽤在写作中,写出质量较⾼的“托物⾔志”。

【难点】【教学过程】⼀、导⼊:欣赏歌曲《好⼤⼀棵树》提问:如何理解这⾸歌中的“⼤树”?它指的仅仅是⾃然界中的⼤树吗?⼆、“托物⾔志”概念解读:托物⾔志(“托”:借、假托的意思)类⽂章,常把作者⾃⼰的“志”(志向、情趣、理想、追求)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所托之“物”⼀般是花、草、树、⽊,或是某⼀具体的物体。

这个“物”往往具有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情感或理想的寄托者。

作者的个⼈之“志”,便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来表达,以增强⽂章的感染⼒,表达也更巧妙、更完美。

如“松、⽵、梅”岁寒三友,常⽤于表⽰⾼洁的志向;“泥⼟”常⽤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是⽆私奉献的代名词。

三、写作⽅法指导:(⼀)如何⽴意:1. 通过某种事物描状,表现某类⼈或某个⼈的精神品质。

2. 寓社会、世态、⼈⽣的某些哲理。

a、写此物含彼意b、明写物暗喻⼈。

3. 要昭⽰⼈、感召⼈、激励⼈、⿎舞⼈⽣活、思考、⽃争、前进。

4. ⽴意可发散性多元思维,从中选出最佳⽴意,也可逆向⽴意。

(⼆)常⽤结构:1. ⼀般结构:开头(引出物)——托物(描写物)——⾔志(由物及⼈升华主旨)——照应开头,收束全⽂。

2. “托物”部分,往往⼜由两部分构成:描写所托之物的外形特点、抒写所托之物的内在⽓质精神。

3. “⾔志”部分则⼀般有三部分:由物到⼈由⼈到⼈的精神由⼈的精神到⼈⽣感悟(当然,“⾔志”的这三部分并不是每篇⽂章⾥都有,也许有的⽂章只由物到赞⼈,也许有的⽂章有前两部分,也许有的⽂章只有最后的⼈⽣感悟部分,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

)(三)如何选材:可以是植物,可以是动物,甚⾄⼀种天⽂地理现象。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5 黄河颂(精品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5 黄河颂(精品教案)

第二单元集体备课本单元以家国情怀为主题,选编了四篇文学作品,表现了不同时代的人民热爱祖国、热爱家乡、愿意为保家卫国奉献自己的一切的思想感情。

《黄河颂》是一首歌词,也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这首诗以颂歌的形式塑造黄河形象,歌颂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老山界》是一篇回忆性散文,真实、生动地记叙了作者在长征中翻越“第一座难走的山”的过程,赞颂了红军英勇、坚强、乐观的精神品质。

《谁是最可爱的人》是一篇新闻通讯,通过对志愿军战士英雄事迹的叙述,歌颂了他们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高贵品质,不怕苦、不怕死的英雄气概和伟大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精神。

《土地的誓言》是一篇抒情散文,它以倾诉式的语言抒发作者对沦陷了十年的关东原野的怀念、赞美和甘愿为其牺牲一切的决心。

《木兰诗》是一首南北朝乐府民歌,诗中塑造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保卫国家的巾帼英雄形象。

本单元的写作专题是“学习抒情”,帮助学生在写作中学会适度抒情。

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回忆阅读课上学到的知识和方法,了解抒情方式及其表达效果,并自觉运用于写作,力求在写作中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情感体验。

综合性学习“天下国家”,则引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理解“天下国家”的含义,懂得个人与国家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训练学生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能用一定的技巧把故事讲得生动感人。

同时,训练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也是本次学习活动的重要学习目标。

本单元继续学习精读,应注重涵泳品味,尽量让学生“浸泡”在作品的氛围之中,调动起体验与想象。

要了解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把握课文的抒情方式,体会作品的情境,感受作者的情怀。

还要学习做批注,记下自己的点滴体会。

分类内容课时教学要点阅读5.黄河颂 1 1.积累生字词以及相关的文学常识,背诵美文美句。

2.重视朗读训练,以声传情,让学生在反复朗6.老山界27.谁是最可爱的人2 读中领会文意。

3.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这两种抒情方式,并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理解其表达效果。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游山西村》教案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游山西村》教案

第一课时一、构建动场直接导入二、自主学习(一)作者介绍、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

越州山阴人(今浙江绍兴)。

南宋著名诗人。

有《渭南文集》、《剑南诗稿》传世。

他在政治斗争中,屡受统治集团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但他坚持抗金主张,始终不渝。

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陆游由于支持张俊北伐失败被罢官还乡。

居山阴镜湖之三山村。

诗题中“山西村”,指三山乡西边的村落。

这首诗作于次年春。

三、整体感知(一)初读诗歌(二)疏通诗意。

正值丰年,朴素的农家自酿腊酒,杀鸡宰猪殷勤待客,可别笑话那酒浆浑浊,酒香中溢出的农家热情早已使人心驰神往。

寻寻觅觅,山峦重重叠叠,溪流迂回曲折,似已无路可走,继续前行,忽然柳树茂密,山花鲜艳,又一村庄出现在眼前。

春社祭祀的日子近了,村里吹箫打鼓的热闹起来了,农家人布衣毡帽,淳厚的古风犹存,好一派清新古朴的乡村风貌!从今后,若是您(农家)同意我随时来拜访,闲来时我将会拄着拐杖,踏着月色,前来叩门。

四、交流探究(一)游村景结合具体诗句谈谈诗人这一趟山西村之游感受到了怎样的农家生活?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明确:1.乡亲们是怎样招待这位从远方来的客人呢?明确:古诗的一二两句。

(不要笑农家的腊酒浑浊,丰年待客的鸡肉猪肉够充足)(1)问:请同学们再去反复地读这两句诗,你读到了什么?可以抓住里面的关键词进行品读?从这些关键词中,你读到了山民怎样的特点?【学生】学生简介作者背景和轶事。

【学生】1.自读:请同学们自由读诗,要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2.展读,学生互相评价。

3.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独立完成。

【学生】【设计意图】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

【设计意图】品读重点词语,感受乡亲们的淳朴热情以及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答:“足”:想像一下,山民招待客人时会让客人怎样喝酒,要求客人怎样吃肉。

这就是农家人,他们会尽其所有、想尽办法的去招待客人,唯恐自己不够客气。

七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复习课教案.docx

七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复习课教案.docx

七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复习课教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复习课教案一、明确目标:(一)复习目标:1、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2)掌握读音和意义。

2、能力目标:1)在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深入品味诗文中的优美意境。

2)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3、情感目标:感受祖国山川的壮美雄奇、清幽秀丽,从而培养爱祖国的深厚感情。

(二)复习重点: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诗文的能力。

(三)复习难点:积累文言词语,掌握读音和意义,品味诗文中的优美意境。

二、知识梳理:(一)文学常识:1、郦道元,________________ (朝代), ______ 家。

撰《________ 》,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3、《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作者—著作,三峡是、和的总称。

2、《答谢中书书》作者,字,号,著有《》,人(朝代)。

,字,号。

和父亲、弟弟同列于“唐宋八大家”,合称“”。

4、《观潮》的作者是,字,人(朝代)。

5、《湖心亭看雪》的作者是,字,号,人(朝代)。

作品有《》、《》等。

(二)重点字词解释:1、实词:略无亭午夜分曦襄沿溯疾绝幟飞漱清荣峻茂属引属引五色交辉晓雾将歇夕日欲颓与其奇者月色入户念相与中庭空明但少闲人既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际天朦腫倏尔略不舸随波而逝溯迎出没江干倍穹僦赁不容间也拏沆砺上下一白焉得更有此人三大白2、通假字:略无阙处3、词类活用:乘奔披发文身(三)重点句子翻译: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3、至于夏水襄陵, 沿溯阻绝:4、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5、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峨多生怪柏:6、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7、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8、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重岩叠嶂:9、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10、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1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荐交横,盖竹柏影也:1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3、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14、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1 5、吞天沃日,势极雄豪:16、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17、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18、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1 9、人物略不相睹:20、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21、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2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2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2 4、雾淞沆砺,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25、湖中焉得更有此人:26、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四)内容理解:1、《三峡》中作者描写了三峡哪几个方面的自然景观,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主要写了三峡的山、水两个方面的自然景观,抒发了作者对三峡之美无尽赞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第五单元教学分析 单元分析: 本单元以探险为主题。丰富的题材、多样的文体、引人入胜的情节、令人深思的主题和精美的语言表达,既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又能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和失败,培养学生敢于探险的勇气、集体主义观念和必要时为所热爱的事业献身的精神。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位置、处于一个多梦多思的美好岁月。他们好奇心强,特别对自然未探知领域有着一种出于本能的探求欲望,他们渴望征服、崇拜强者。同时,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分析、理解、审美、筛选信息和口头表达能力了。基于此,在教学中宜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引领学生做情感态度、知识能力、过程方法上的一次次“探险之旅”。 教学目标: 情感和态度目标:激起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培养敢于探险的勇气、集体主义观念和必要时为所爱的事业献身的崇高精神。 知识和能力目标:丰富探险知识、地理知识和其它文化知识,提高对这类 文章的阅读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练习快速默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教学重难点: 1、注重跨学科的学习,拓宽语文学习的领域,在开阔学生视野、激发探险精神的同时,加深对人类精神、成功与失败的理解。 2、品味一些充满深情或富有深意的关键语句。 教学设想: 1、本单元作品有传记、小说、通讯、演讲辞,要引导学生了解这几类体裁的特点,掌握对这几类文章的阅读方法和提高快速默读、整体感知的阅读能力。 2、本单元前三篇作品全是节选,最好能结合原文,或向学生介绍2

有关背景资料,全面了解作家作品,以拓宽学生阅读面。 3、文言文以读读背背为主,弄懂大意,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课时安排: 伟大的悲剧 2课时 在沙漠中心 2课时 登上地球之巅 1课时 真正的英雄 1课时 短文两篇 2课时 综合性学习——“漫话探险” 4课时

21.伟大的悲剧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能在快速阅读课文过程中,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理清故事情节脉络。 过程方法:品味文中有着强烈抒情色彩、意味深长的语句,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培养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确立正确面对失败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1、速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概括内容要点。 2、联系语境,抓住细节,体悟文中关键语句,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3、理解斯科特一行探险的意义及作者所表达的颂扬之情,体会作者的写作意旨。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时间】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多媒体展示人类南极探险的图片资料) 同学们,设立南极南纬90°的科学实验站名为阿蒙森——斯科特站,这是为纪念人类历史上最早到达南极点的两名科学探险家:挪威3

人阿蒙森和英国人斯科特。但隐藏在这历史事件背后的故事却是那样撼人心魄,今天,让我们在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引领下走进故事,走进历史,去接受心灵的洗礼。 二、资料助读: 茨威格 三、诵读感知、整体把握: 1、学生轻声诵读全文后,初步感知情节。 2、学生快速默读,自选角度,概括本文: 从记叙内容看,是写斯科特一行从南极绝望而归至悲壮覆灭的传记。 从抒发情感看,是倾注作者真情,赞颂之情融入字里行间的传记。 从行文顺序看,是以时间变化为经、地点转移为纬,层次清晰的传记。 从形象塑造看,是斯科特、奥茨等群星闪耀人物栩栩如生的集体传记。 从氛围渲染看,是笼罩悲壮色彩,给人巨大精神震撼的传记。 从语言表达看,是文学味浓,描写生动形象,议论直截了当的传记。 四、畅谈阅读感受: 1、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读完文章后感受或心情吗? 板书学生说出的词语,如:震撼、崇敬、钦佩„„(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以此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 2寻找文中最让人激动难忘的细节,与小组同学讨论交流阅读感受。 五、作业:课后练习二

第二课时 一、检查预习: 二、研读赏析: 1、自由品读——多角度与作品对话 文中大量生动感人的细节呈现,渲染了探险的悲壮,颂扬着英雄4

的伟大。深入作品情感和内涵,还需细细品读。在品读中再现人物形象,触摸人物心灵,感受作者挚情。(用情朗读第2、6、7、9、10、11、12、13、14段) 2、深入评说,探究主旨 (1)斯科特和他的探险队员们表现出人类怎样的优秀品质?请结合文中事例说明。 (2)这次探险活动胜利者是阿蒙森,失败者是斯科特,然而茨威格选择作传的却是斯科特,这里面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目的?(品味关键语句,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3)结合课文对比体会:题目“悲”与“伟大”的内容。 (用“悲在 ,而 伟大”表述) 如:悲在为胜利者作证,而诚实守信的绅士风度伟大。 悲在生命的毁灭,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伟大。 悲在失去朋友亲人,而无私的爱伟大。 三、课堂小结: 有人说,历史是为成功者而写的。的确,一向以来,我们把记忆空间留给了那鲜花、掌声相伴的成功者。但茨威格却能关注一位失败者,并将他的事迹与其他叙述拿破仑、列宁、托尔斯泰、歌德等人的传记共同收录在一本叫《人类的群星闪耀时》的集子里,这不能不引发我们对胜利与失败的定义的思考。斯科特南极探险壮丽毁灭,但给人震撼和启迪,那是因为他的无比高尚的心灵。所以,我们能更深刻理解“伟大”的含义,尽管故事是悲剧。 四、作业: 读了这篇文章,或许你对英雄对成败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在你的心中,到底谁是真正的英雄;在生活中,我们该怎样看待成败?请动笔写下你的认识和感受。(500字读后感) 22. 在沙漠中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以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2.理清课文叙述的顺序及线索,整体感知课文内容。3.理清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品味重点语句的含义,了解作者的优秀品质。 能力目标:学习用心理描写塑造人物,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5

情感目标:体味生命的意义,培养敢于面对挫折和失败的坚强意志与品质;认识探险的真正意义,学会生存,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 【重点难点】1.梳理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认识作者的优秀品格。 2.在熏陶感染中引导学生体味生命的意义,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时间】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1.探险,是充满危险的活动,当那些勇敢的探险者们身陷困境、面对死亡的威胁时,他们的内心有着怎样的感受?他们是否也有常人一样的恐惧?是什么使他们对探险那样着迷?让我们走进探险家的心灵世界,去感受他们的情怀。 2.本文节选自《人类的大地》,作者是法(国家)作家圣埃克絮佩里(人名),其代表作有《夜航》《空军飞行员》《小王子》等。 圣埃克絮佩里,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是优秀的飞行员,法国航空事业的开拓者之一。同时他又是一位出色的作家,他把自己的飞行体验,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类、对世界的思考写入作品,为人类展现了一个独特的精神世界。人们评价他有飞行员的勇气,诗人的气质,儿童的纯真,思想家的深度。 3.词语积累 乙醚(mí) 虫豸(zhì) 硌(gè) 犁铧(lí)(huá) 脐带(qí) 真谛(dì) 噎(yè) 筛糠(shāi)(kāng) 二、整体感知 本文主要写“我”和战友在利比亚的撒哈拉沙漠的一场遇险。 课文描述的是圣埃克絮佩里和他的同伴在一次飞行中,盲目地撞在利比亚的沙漠地带。空气湿度百分之十八,残存的饮料不到一升。指望飞机在纵深三千公里地带,从高空搜索出混杂在沙漠中千万颗黑点中的两颗黑点,只是一种幻想。但是他们没有放弃生的期望,在寸草不生的沙漠里东奔西走,受尽海市蜃楼的愚弄,寻觅沙上的踪迹,把希望寄托于露水,盼念茫茫沙海中一个悠悠晃晃的驼队来营救。 6

作者的飞机因故障坠毁在沙漠中心时,他面临的危险:寒冷、严重的缺水、饱受寒风的鞭打无处藏身,濒临死亡。 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痛苦——绝望——平静——自豪、无悔、乐观——勇气重燃 作者能从绝望、痛苦中转而变的平静、乐观的原因: ① 作者认为他的死亡是人的忍耐力所致,决不是他的错。② 如果能够回去,他会卷土重来。③ 他的冒险是去寻找自己的真理,这就是对人类的责任感。④ 他认为为人类的命运而死是死得其所,所以他不抱怨。⑤ 20、21节,文中“我”盼望着清晨的露水,以给自己带来生的希望,强调了身处沙漠的我们对水的渴盼。总之表明了“我”信心坚定,继续寻找生路,对生存下去充满了信心。 三、质疑探究 1.作者用大量的篇幅来表达自己面对死亡威胁时的感受,读着这篇内心独白式的文章,联系作者的生平,你认为作者是个怎样的人? 热爱生命、珍视生活,却又勇于为事业而牺牲;满怀激情、执着追求,诗意地生活;热爱人类,富有责任感。 2.作者是怎样理解探险的意义的? 冒险,不是为了寻求刺激,不是为了显示个人超凡的勇气,而是出于对社会的奉献,出于造福人类的责任感。 3.很幸运,最后他们俩遇上商队获救了。他曾写过这样一段精彩的文字: 飞行员用飞机这个工具,也跟障碍进行了较量。他们飞翔在万里长空,悬挂在满天乱云之间,要与高山、海洋、风暴钩心斗角。绚丽多彩的土地和天空,风吹粼粼的海面,金黄色的晨曦晚霞,这些令人心驰神往的景色,对他们是生命的庇护,还是死亡的诱惑?他们看到的太阳,是经历磨难重重的星夜后看到的光明的太阳;他们看到的大地,是穿越风雨雷电后看到的宁静的大地;他们看到的人,是迷失在冰天雪地、沙漠荒野后看到的亲切的人。 在这种严酷的职业锻炼下,经历多次生与死的搏斗,圣埃克絮佩里向我们展示的人生意义,行动价值,心灵底蕴究竟是什么呢?老师在他身上看到,人生的意义在于对生活、对他人的一种责任。我们还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