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90周年PPT
合集下载
红色经典

党的工作深入到学校中
学校党建工作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 的第一要义是发展,从促进学校发展的大局中谋划党支部工作,把党 建工作与学校的发展紧密结合;深刻领会科学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与教师和学生的发展紧密结合,按照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指导党支部 工作;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按照全面 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不断改进党支部工作;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按照改革创新、与时俱进的精神推进党支部工 作,不断增强党支部的创新活力,努力开创我校党建工作的新局面。 在学习和实践中,深深体会到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学校党建工作就必须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学校的班子建设;必须动员广大党员投入深 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工作中来,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加强队伍 建设,提高教育管理质量;加强办学条件及办学软件建设,把深入落 实科学发展观同学校的发展全局来考虑,促进学校健康、协调和可持 续发展。 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真正能够带领人民实现国家繁荣富强, 中国共产党党始终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号召力,是带领人民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核心力量。我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中国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读于川同学事迹后感
了解完于川的事迹之后,我感触很深。同为大学生的我,所为父母做的事远 远比不上于川同学,他为母亲做了那么多,但是他总是说欠母亲的太多太多,这 辈子都还不起。他说因为没有母亲就不会有他,所以他觉得他做的一切都是他该 做的。这就是他的原则——“孝字当先”。 于川同学在学校也有良好的表现。身为班长的他能很好的组织好班内的事务 ,同时还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提高各科成绩。他这种奉献精神再次让我感动。 因为刨去他打工和照顾母亲的时间,他学习的时间就很少了,但是于川同学还能 这样的为班级服务,他真是同学的好班长,社会的好栋梁。 还记得于川曾经说过,每当面临人生中出现的艰难困苦时,软弱的人会从悲 观中选择踌躇不前,而自强的人则能从困境中看到希望,他坚信在困境中微笑, 在苦难中搏击,在逆境中昂首,有奋斗就会有希望。于川拥有的就是这样不屈不 挠的品质,做大学生的强者,向命运大声说“不“。于川同学就是我的动力,每 当我迷失动力的时候,我都回想起他的事迹,总能鼓舞我的斗志。 民族要进步,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共产党员要带头,要站在时代的前列,共 产党员要自觉履行党员的义务,于川同学用实际行动实践“三个代表”,证明与 时俱进决不是一句空话,它要求党员业务上精益求精,思想上不断前进,自觉提 高个人素养,并用自己的行动影响周围的人,使我们熟悉的、不熟悉的人都在党 的关怀下、感召下,紧紧围绕在党的周围。向于川同学学习!争做新时代的优秀 党员。
建军90周年ppt

首个节日
红军第二团第五团第三十七团第四十团等方队在一面面战旗引 领下阔步通过检阅台,战士们一面高呼着口号、一面向检阅台 上的首长行注目礼。长长的受阅队伍从检阅台前整整走了一个 多小时。坚定的步伐踏破夜幕,踏碎尘土,踹动着这个令人难 忘的夜晚,把“81”两个大字嵌入史册。
首个节日
中央革命军事委会员针对为什么确定“八一”为建军节作出 这样的解释:“1927年8月1日发生了无产阶级政党——共产党领 导的南昌暴动,这一暴动是反帝的土地革命的开始,是英勇的 工农红军的来源。中国工农红军在历年的艰苦战争中,打破了 帝国主义国民党的历次进攻,根本动摇了帝国主义国民党在中 国的统治,已成了革命高涨的基本杠杆之一,成了中国劳苦群 众革命斗争的组织者,是彻底进行民族革命战争的主力。。
诞生之地
1933年7月1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决定将8月 1日作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从此,每年8月1日就成为中 国工农红军和后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当年8月1日,在 瑞金叶坪红军广场举行了历史上第一个“八一”纪念活动并且 当日傍晚在瑞金城南竹马岗举行了红军阅兵式和分列式。从此, 8月1日正式成为人民军队的建军节。因此,可以说南昌是军旗 升起的地方,而瑞金是八一建军节诞生的地方。
第五篇:军旗简介
军旗简介
军旗;是象征军队或建制的旗帜。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为红色, 上缀金黄色的五角星及“八一”两字,表示中国人民解放军自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以来经过艰苦卓绝的长期斗争,终于在 党的领导下取得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
军旗简介
第三篇:节日来历
起义过程
1927年8月1日凌晨,一声枪响划破了南昌城寂静的夜空。以周 恩来为书记的中共前敌委员会及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 率领党掌握或影响下的北伐军两万多人在南昌举行起义。经过
党史知识竞赛PPT

(× )
8.胡锦涛指出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实质就是要树立 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
(× )
9.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必须以提高党的活力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
(×
10.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 重大的战略任务是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 护。
(× )
11.和平、发展和融合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每一个国 家都在为之而奋斗。
)
6.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根据党的历史经验教训,决 定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健全党规党法,严肃党纪 ,切实搞好党风建设,并选举产生了以陈云为第一 书记的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7.科学发展观丰富和完善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现代 化建设的发展思路发展道路发展战略。
(×)
8.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必须以完善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
试题:D
1.在中国最早酝酿建立共产党的是梁启超和李大钊 。
(× )
2.为了争取和平、避免内战,1945年8月28日至10月 10日,毛泽东偕同周恩来、王若飞,与国民党当局 进行了历时43天的谈判。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北平 谈判。
(× )
4.科学发展观,是立足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际, 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 展要求提出来的。
(×)
5.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必须以提高思想觉悟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
(×)
6.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防止大的起落是促进科学 发展的首要目标。
(√)
7 . 中国现在还不发达,所以属于第三世界,将来富强 了,就不是第三世界了。
27.第五次"围剿"时间大致为_____。 答案:( 1933年9月 )
8.胡锦涛指出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实质就是要树立 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
(× )
9.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必须以提高党的活力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
(×
10.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 重大的战略任务是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 护。
(× )
11.和平、发展和融合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每一个国 家都在为之而奋斗。
)
6.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根据党的历史经验教训,决 定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健全党规党法,严肃党纪 ,切实搞好党风建设,并选举产生了以陈云为第一 书记的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7.科学发展观丰富和完善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现代 化建设的发展思路发展道路发展战略。
(×)
8.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必须以完善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
试题:D
1.在中国最早酝酿建立共产党的是梁启超和李大钊 。
(× )
2.为了争取和平、避免内战,1945年8月28日至10月 10日,毛泽东偕同周恩来、王若飞,与国民党当局 进行了历时43天的谈判。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北平 谈判。
(× )
4.科学发展观,是立足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际, 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 展要求提出来的。
(×)
5.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必须以提高思想觉悟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
(×)
6.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防止大的起落是促进科学 发展的首要目标。
(√)
7 . 中国现在还不发达,所以属于第三世界,将来富强 了,就不是第三世界了。
27.第五次"围剿"时间大致为_____。 答案:( 1933年9月 )
光辉的历程__伟大的成就_喜迎建党90周年

光辉的历程 伟大的成就
——建党90周年回眸
2011年5月
主要内容
• • • • • • 纪念活动——总结经验 光辉历程——关键在党 伟大创举——三大转变 宏伟蓝图——鼓舞人心 严峻考验——前所未有 继往开来——永跟党走
一、纪念活动:总结经验(成功坚持,负面警示)
1、党的代表大会和党的其他重要会议 (1)六届七中全会通过《关于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944.5.21—1945.4.20)标志着整风运动的胜利结束,为七大召开 在思想上作了充分准备。 (2)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981.6.27)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十个必须”经验。 (3)十二大(1982.9.1)邓小平在开幕式上指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4)十七大报告(2007.10.15)《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 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总结了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 “十个结合”经验。
(二)从“开国大典”到“拨乱反正”
1、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事件, 20世纪世界最伟大事件之一。 2、火红年代:一化三改,社会主义工业化,对农业、手工 业、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3、党的八大:1956.9执政后第一次代表大会 4、拨乱反正:1976.10粉碎“四人帮”;不要“两个凡是”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 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平反冤假错案,重新 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2、建党周年纪念日
• 28周年(1949.6.30):毛泽东 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新民主主义 社会的建国方略。 • 80周年(2001.7.1):江泽民对 比了党成立前后的两个80年,总 结了党的辉煌历程和基本经验— —三个代表 • 85周年(2006.6.30)胡锦涛总 结了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五个 必须”宝贵经验——把党的执政 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党的 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主线。 • 90周年:行百里者半九十,迎执 政新起点。
——建党90周年回眸
2011年5月
主要内容
• • • • • • 纪念活动——总结经验 光辉历程——关键在党 伟大创举——三大转变 宏伟蓝图——鼓舞人心 严峻考验——前所未有 继往开来——永跟党走
一、纪念活动:总结经验(成功坚持,负面警示)
1、党的代表大会和党的其他重要会议 (1)六届七中全会通过《关于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944.5.21—1945.4.20)标志着整风运动的胜利结束,为七大召开 在思想上作了充分准备。 (2)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981.6.27)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十个必须”经验。 (3)十二大(1982.9.1)邓小平在开幕式上指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4)十七大报告(2007.10.15)《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 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总结了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 “十个结合”经验。
(二)从“开国大典”到“拨乱反正”
1、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事件, 20世纪世界最伟大事件之一。 2、火红年代:一化三改,社会主义工业化,对农业、手工 业、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3、党的八大:1956.9执政后第一次代表大会 4、拨乱反正:1976.10粉碎“四人帮”;不要“两个凡是”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 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平反冤假错案,重新 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2、建党周年纪念日
• 28周年(1949.6.30):毛泽东 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新民主主义 社会的建国方略。 • 80周年(2001.7.1):江泽民对 比了党成立前后的两个80年,总 结了党的辉煌历程和基本经验— —三个代表 • 85周年(2006.6.30)胡锦涛总 结了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五个 必须”宝贵经验——把党的执政 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党的 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主线。 • 90周年:行百里者半九十,迎执 政新起点。
纪念中共成立90周年复习课件

A
B
C
D
开天辟地——中共一大(时间 地点)
中国共产党诞生标志 :中共一大召开
时间 地点
1921年7月 浙江嘉兴 上海
奋斗目标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组织工人阶级开展工人运动 中央局:陈独秀任中央局书记
内容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中心工作 领导机构
意义 这次大会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它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 自从有了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
开天辟地——中共一大(时间 地点)
革命摇篮——八一南昌起义(一声枪响)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一条道路) 革命危机——红军长征(1934-1936) 生死攸关——遵义会议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 粱……从那个悲惨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 流浪!” 歌曲中“从那个悲惨时候”指的是 A. 七七事变后 B. 红军长征开始后 C. 九一八事变后 D.解放战争后
长征
渡江战役
一五计划的实施(或 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5.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 过了28年的浴血奋战和62年艰苦卓绝的建设之路。联系所学知 识,回答: (1)什么事件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921年,中共一大的召开
(2)面对国民党的血腥屠杀,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 导武装斗争的开始事件是什么?
3.“发展才是硬道理”、“特区姓‘社’不姓‘资’”的观点 出自: A.马克思主义 B.列宁主义 C.毛泽东思想 D.邓小平理论
4.毛泽东诗词是一部中国近现代革命和建设的宏伟壮丽的史诗,反 映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光辉历程。请列举下列毛泽东诗词所反映 的历史事件:
B
C
D
开天辟地——中共一大(时间 地点)
中国共产党诞生标志 :中共一大召开
时间 地点
1921年7月 浙江嘉兴 上海
奋斗目标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组织工人阶级开展工人运动 中央局:陈独秀任中央局书记
内容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中心工作 领导机构
意义 这次大会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它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 自从有了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
开天辟地——中共一大(时间 地点)
革命摇篮——八一南昌起义(一声枪响)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一条道路) 革命危机——红军长征(1934-1936) 生死攸关——遵义会议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 粱……从那个悲惨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 流浪!” 歌曲中“从那个悲惨时候”指的是 A. 七七事变后 B. 红军长征开始后 C. 九一八事变后 D.解放战争后
长征
渡江战役
一五计划的实施(或 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5.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 过了28年的浴血奋战和62年艰苦卓绝的建设之路。联系所学知 识,回答: (1)什么事件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921年,中共一大的召开
(2)面对国民党的血腥屠杀,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 导武装斗争的开始事件是什么?
3.“发展才是硬道理”、“特区姓‘社’不姓‘资’”的观点 出自: A.马克思主义 B.列宁主义 C.毛泽东思想 D.邓小平理论
4.毛泽东诗词是一部中国近现代革命和建设的宏伟壮丽的史诗,反 映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光辉历程。请列举下列毛泽东诗词所反映 的历史事件:
红色人物ppt

赵尚志—第十名将
抗联总司令。赵尚志的悲剧色彩 比杨靖宇还浓。杨靖宇虽然惨死 于日军手下,但在革命队伍里毕 竟受到尊崇,德高望重。赵尚志 则不仅要外抗日寇汉奸,对内还 要遭到自己人的怀疑、责难和处 分,两次开除党籍,遭苏军逮捕。 堂堂的抗联总司令后来只能带一 个小分队和鬼子作战,最后和杨 靖宇一样,遭蟊贼出卖,被鬼子 杀害,令人愤懑。
林彪—第二名将
八路军115师师长。虽然他只 打了两仗就出国了,但平型关 战斗意义非同小 可,它是抗 战爆发后中国军队对日军第一 次取得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 战胜的神话,鼓舞了中国军队 的士气。这次胜利就如同许海 峰在奥运会上取得的第一枚金 牌一样,成绩虽不是十分出色, 但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刘伯承—第叁名将 八路军129师师长。抗战头 叁年,他指挥部队打了一系 列对日战斗,大多是伏击 战 ,比较着名的有七亘村 重叠设伏、黄崖底、广阳、 长生口、神头岭、长乐村、 香城固等战斗,规模虽不是 很大,但积少成多,总成绩 也颇为可观。
陈赓—第六名将 八路军129师386旅旅长。八 路军建立后,129师385旅大 部留守陕北,129师打仗主 要靠386旅,所以,刘伯承 的战绩和陈赓基本上是一体 的,刘策划,陈战场指挥。 陈赓的军事指挥水平很高, 并不亚于一些元帅。
左权—第七名将
八路军副参谋长。总司令朱德谦虚敦 厚,后又回延安。参谋长叶剑英长期 在南方局搞统战。八路军的前线指挥 主要靠彭德怀和左权。左最大的战功 就是协助彭策划并指挥百团大战。还 指挥过晋东南反九路围攻,指挥过黄 崖洞保卫战,此战我军借助有利地形, 以极小的代价消灭了日军800余人。 在八路军总部被鬼子铁壁合围时,左 权撵走了彭德怀,自己指挥部队突围, 结果壮烈牺牲。
冀中军区司令员。吕正操抗日很 坚决,不仅在八路时期,即便在 张学良手下时,也是强硬的反日 分子。但冀中军区部队战斗力不 强,大多是反扫荡,主动对日作 战不多,战果并不十分突出。由 于冀中根据地文化人多,解放后 描写冀中抗日斗争的文艺作品很 多,影响较大,吕作为冀中军区 司令,水涨船高,自然名气很大。
建党伟业——PPT展示..

1921年7月22日,十三位来自全国各地的党员代表集 结在上海博文女校宿舍。
“中国共产党”在众人齐声吟唱的《国际歌》中呼之欲出!
13名代表,50余名党员,星星之火中国共产党成立了!
挂篇儿再众谁上翻灵神澜五 云。,游贤来蓝。,州。岳 帆观激湖。收天需京五报呻 。沧扬上聚拾。何城四俄呻 海文,首河 日弥,邦, ,宇驾来山 ,漫数十大 乘,驭上? 愿,吼月地 长大红海看 大掀云,昏 风浪船,北 鸾起端一昏 破淘。胸李 翔湘。声, 浪沙十怀南 宇江红炮恶 ,各二赤陈 ,波色响水 直异男县引 跃浪幽;波 ;
1916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他主张思想自由 独立,兼容并包。
打交陈 在 破流独 远 牢,秀 东 笼誓、 建年 ,要李 立月 拯建大 共, 救立钊 产维 中代、 国经 国表蔡 际斯 !无和 支基 产森部来 阶等。到 级人 中 的彼 国 政此 , 党来年准 ,往月备 , 1921 3
1920 3
1917年冬,俄国“十月革命”胜利!
1918年冬,一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北洋政府派 使团出席巴黎和会。但英美等国将青岛以及胶州湾割让给了 日本人,完全无视中国的利益。这引起了国民的极大愤怒!
1919年夏天,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爆发了。经历了 以上种种,中国的进步青年们发现西方列强完全靠不住,而列 宁的成功如今却如同一盏明灯,为他们指引了方向。
长 歧征 问承 几腥旗 歌 路途 道前 代风飘 圆 沧险 声矢 躬血神 梦回桑恶求多志鲜耕雨州 祭顾染慎本心更艳花浴历 英,血思。意芳,璀精九 魂 处伦 惇芬 璨神旬 。 ,。 ,。 ,。,
孙中山与蔡锷成立护国军,出师讨袁。两大力量开 始较量。很快袁世凯便了又 军随 阀着 割张 据勋 的复 混辟 战的 局失 面败 。, 中 国
建党90周年历程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在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实践中,毛泽东逐渐 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它是马克思列宁主 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典范 ,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 的重大发展,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三、在土地革命战争中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三)王明“左”倾错误和革命运动的挫折
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一、中国共产党的创立
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等发动 1300多名举人向光绪帝联名上书,即 “公车上书”,表达了当时爱国知识 分子救国图强和改革政治的决心,扩 大了变法维新的思想影响。 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 《定国是诏》,表示变法决心。其目 的是“以变法为号令之宗旨,以西学 为臣民之讲求,著为国是,以定众向 ,然后变法之事乃决,人心乃一,趋 向乃定。” 光绪皇帝之所以起用维新派,按 他自己的说法是:“非变法不足以救 中国,非去守旧衰谬之大臣,而用通 达英勇之士,不能变法”。 --------(《戊戌变法资料》)
孙中山与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 表大会代表们步出会场
二、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和高潮
(三)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和大革命的失败
由国共两党合作下的国民革命军从广州出发,正式出师北伐。1926 年底,国民革命军控制了除江苏、浙江、安徽以外的南部各省。冯玉祥 的国民军联军也已控制西北地区,北伐战争胜利的大局已定。 北伐战争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如此巨大的胜利,是国共合作结出的 丰硕成果。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在作战中舍生忘死,发挥先锋作用。 然而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却先后发动了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 变,血腥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公然背叛革命,这也标志着国共合 作因此正是破裂,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大革命最后失败了。 大革命虽然失败了,但它仍然具有深远的意义。中国共产党提出的 反帝反封建的主张成为广大人民的共同呼声,党在群众中的政治影响迅 速扩大,党的组织得到很大发展,党还开始掌握一部分军队。尤其是通 过革命的胜利和失败,党经受了深刻的锻炼和严峻的考验。所有这一切 ,为党领导人民把革命斗争推向新的阶段准备了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65年的一天,一个头戴竹叶帽、脚穿草鞋的中 年人出现在施甸县某人民公社,打听公社领导在 哪里。接待的同志一看来了个老农,而领导正准 备接待县委书记,就随口打发说领导不在。来人 一听没作声,转身就去村子里面转悠了。过了约 定好的时间,公社领导仍然没见到县委书记,仔 细一打听才知道是接待员把县委书记当成老农给 打发走了。这位县委书记就是杨善洲。 做过9年石匠、工农干部出身的杨善洲,当了 保山地委书记,依然保持着淳朴的农民本色。他 脸色黝黑,双手老茧,和农民一起锄田、栽秧, 走家串户体察农民的困苦,给受冤屈的人主持公 道,自掏腰包给困难户力所能及的帮助,下乡不 给农民添负担,从来都自掏饭钱……
很多年之后,人们都还记得杨善洲初上大亮山时的情 景。那时他住在用树杈搭起的窝棚里,脚上穿着草鞋, 俨然是一个放牧的老人。后来,得益于省里的资金支 持,林场终于盖了一排简易的油毛毡房,杨善洲和工 人们在里面一住就是近10年。10年后,当他们用砖瓦 平房取代油毛毡房时,破败不堪的油毛毡房已被四周 的绿荫所掩盖。1999年11月,手提砍刀给树修枝时, 杨善洲不幸踩着青苔滑倒,左腿粉碎性骨折,但半年 后他又执意爬上了大亮山。从此,他再也离不开拐杖 了。 2009年4月,杨善洲把自己用20年时间辛苦创办 的大亮山林场的经营管理权,正式无偿移交给施甸县 林业局。有人算过一笔账:大亮山林场共占地7.2万亩, 其中5.8万亩华山松中有3万亩已郁闭成林,按1亩地 种200棵树,一棵树按最低价30元计算,大亮山林场 的活立木蓄积量价值已经超过3亿元。 这就是一位老地委书记帮家乡办的实事。
一生为工作
有人来到了施甸县大柳水自然村杨善洲的老家。那是 一个普通的农家小院,较之于周围的院落,没有什么特别 之处。最先看到的是他的老伴。在丈夫为了事业和理想顾 不了家60多年的岁月里,这位叫张玉珍的老人默默地担起 了家庭的全部责任。 杨老家现已是四世同堂,他的大女儿、孙子、重孙和 老伴一起生活。2008年,孙子攒够钱新建盖了房子,一家 人的日子过得平凡而融洽。但是,在杨善洲常年顾不得回 家的岁月里,这家人曾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 1975年夏天,家里的房子因年久失修,每逢下雨便到 处漏雨,全家老小实在无法在屋里居住。张玉珍没办法, 专程跑去找杨善洲,叫他无论如何想办法拿点钱给家里修 房子。杨善洲听了,久久无语,掏出身上仅有的30元钱交 给妻子说:“你先拿这30元钱回去,买几个瓦盆接一下漏 雨,暂时艰苦一下。”张玉珍接过30元钱,含着泪水回到 了老家……她告诉孩子们:你们的父亲确实没办法,他很 穷,我们以后再也不能去给他添麻烦了,家里的日子我们 先凑合着过吧。
退休前,杨善洲到大亮山实地考察,家乡的人 听说他要回来种树就劝他:“你到别处去种吧, 这地方连野樱桃树和杞木树都不长。”然而, 他还是来了,他以普通大山之子的身份带着一 颗赤子之心回来了。退休当天,杨善洲背起铺 盖,赶到了离大亮山最近的黄泥沟。翌日,大 亮山国社联营林场正式挂牌成立,那天,他们 人挑马驮把粮食、行李搬到离公路14公里远的 打水杆坪子,临时搭建了一个简易棚安营扎寨。 深夜,狂风四起,棚子被掀翻,倾盆大雨又不 期而至,几个人只好钻到马鞍下,躲过一个风 雨交加的夜晚。就这样,杨善洲带着县里抽调 的几个同志开始了艰苦创业。
“每次下乡,他都把锄头带在身边。”给杨善洲担 任秘书11年,祝正光印象最深的就是杨善洲时常 和农民群众一起下地干活。“那时他有一半的时 间都在基层,每天天不亮,我们就出了地委大门, 天黑之后才回来。地委开会都在晚上。”祝正光 说,“书记一直认为,与农民 群众一起劳动是了 解基层、了解农民疾苦很重要的方式,和农民在 一起了解到的情况最真实。” 1980年10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 同志到保山考察。总书记提前抵达,地委的同志 迅速到板桥公社去通知地委书记杨善洲,到了公 社才发现,他正在田里头和农民一起插秧,裤腿 挽到了膝盖上,猫着腰只顾忙碌,听到工作人员 的喊声,他才回过神来,赶紧拔腿往回跑。“杨 书记是换了衣服才去见胡耀邦总书记的,可他和 农民一起插秧的事还是传到了总书记的耳朵里。 总书记感叹说像杨善洲这么朴实的地委书记还真 不多见。”善洲造林之举的功德无量是在这场 百年一遇的旱灾中。
2010年春天,已持续半年的干旱让云南很多地方群众的饮水 变得异常困难,施甸县大亮山附近群众家里的水管却依然有清甜 的泉水流出,他们的水源地正是大亮山林场。近些年,随着大亮 山植被状况明显改善,山林的水源涵养功效得以很好发挥,附近 村委会架起水管,将泉水从林场引到村里,通到各家各户,村民 再也不用为吃水犯愁。受旷日持久的干旱影响,水管里的流水较 之以往细小了很多,但足以让附近的村民心满意足,也让他们对 杨善洲的功劳更加念念不忘:“多亏了老书记啊,要不是他,不 知道现在会是什么样子。” 1988年3月,61岁的杨善洲从保山地委书记的岗位上退休, 婉拒了时任省委书记普朝柱劝其搬至昆明安度晚年的邀请,执意 选择回到家乡施甸县种树。20多年过去了,曾经山秃水枯的大亮 山完全变了模样:森林郁郁葱葱,溪流四季不断;林下山珍遍地, 枝头莺鸣燕歌…… 一位地委书记,为何退休后选择到异常艰苦的地方去种树? 植树造林20余年,他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挑战?究竟是什么力量 支撑着他让夕阳人生散发出炫目的光彩?
没钱买苗木,只好去街上捡果核
“当时没钱买苗木,怎么办呢,只好去街上捡果核。” 拄着拐杖站在大亮山上最初种树的地方,杨善洲指着一 大片林子说。在资金极其短缺的创业之初,捡果核育苗 栽种成为杨善洲破解苗木困局的主要途径。每次回到城 里,他就到马路上捡别人随意扔掉的果核,然后放到家 里用麻袋装好,积少成多后便用马驮到山上。 原地委书记到大街上捡别人扔掉的果核,这在当时 成为轰动保山地区的新闻。可是杨善洲不在乎,林场资 金紧,省一个是一个。“可你是地委书记啊,在大街上 捡别人吃剩的果核,大家会怎么想?”有人开导他。 “那是他们的事,不花钱就能弄到种子,我觉得没有什 么不好。”他说。
生机勃勃的绿色天地,使当地恶劣的自然环境得 到明显改善;修建18公里的林区公路,架设了4 公里多的输电线路,使深居大亮山附近的村寨农 户,通电通路。 1991年6月被云南省委省政府授予“优秀共产党 员”称号;1999年8月被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 “全国十大绿化标兵”提名奖;2000年12月被 全国环保总局授予“全国环境保护杰出贡献者”; 2002年被评为全省老干部“老有所为”先进个人; 2004年10月被评为全国老干部“老有所为”先 进个人。 2010年5月5日,杨善洲同志把保山市委、 市政府为他颁发的20万元特别贡献奖中的10万元 捐赠给保山第一中学,另外10万元将捐赠给大亮 山林场。 杨善洲同志于2010年10月10日15时8分因 病医治无效,在云南省保山市人民医院逝世,享 年83岁。
只为兑现乡亲的承诺
“担任地委领导期间,有乡亲不止一次找上门,让我为 家乡办点事情。我是保山地区的书记,哪能光想着自己 的家乡,但毕竟心里过意不去呀,是家乡养育了我。于 是我就向他们承诺,等退休后,一定帮家乡办点实事。” 关于种树,年逾八旬的杨善洲这样解释。 为了实现“帮家乡办点实事”的承诺,杨善洲把目光 锁定在施甸县城东南44公里处的大亮山。杨善洲的家 乡就在大亮山脚下的姚关镇陡坡村,儿时,母亲常带他 到山上挖野菜、草药等到集市上卖。原来这里林木参天, 当年大炼钢铁时大量砍伐树木,后来当地贫困农民又大 规模毁林开荒,原本翠绿的大亮山变得山秃水枯,生态 遭到严重破坏,周边十几个村寨陷入了“一人种一亩, 三亩吃不饱”的困难境地。“再这么下去,子孙后代的 日子可怎么过?”杨善洲忧心忡忡。
杨善洲同志生平简介以及先进事迹
——职教师资班
原中共云南省保山地委书记
杨善洲(1927—2010),男,汉族,云南省保山市施甸 县人,1927年1月生,1951年5月参加工作,1952年11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杨善洲同志是中共云南省委第二、第 三、第四届省委委员,云南省第五、第六届人大代表,第 六届人大常委会委员,1988年6月离休。中国共产党党员。 杨善洲同志1951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区、县 主要领导,担任地委领导近20年,工作35年来, 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本色,廉洁奉公、全心为 民,勤奋工作,为保山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 出贡献。 1986年6月,杨善洲同志退休以后, 主动放弃进省城昆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施 甸县大亮山兴办林场,一干便是20个春秋,带 领大家植树造林7万多亩,林场林木覆盖率达 87%以上,把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生
每每这个时候,杨善洲就会 发动全场林工,一起到街上去 捡果核。如今一个个小小的果 核,都已在岁月轮回中演变成 为一棵棵枝繁叶茂的果树。 “正是因为有老书记带着 干,我们才能在那么艰苦的环 境中一步步挺了过来。”林场 的工人说。 20多年前,初上大亮山 的杨善洲头发只是灰黑,如今 却已满头飘雪……
每次下乡,他都把锄头带在身边
1995年,杨善洲已经退休并回到大亮山种树。出于杨善洲进城给 林场办事住宿方便的考虑,全家想方设法借了5万多元钱在施甸 县城的附近买了一块地,勉强盖起了一间房子。房子是盖起来了, 但这5万元的债怎么还?张玉珍专门找到杨善洲:能不能凑点钱 还还账?杨善洲东拼西凑拿出了9600元,“你一辈子就攒了这么 点钱?”老伴问。杨善洲摆了摆手:“别人不理解我,你还不理 解我?我真的没钱!”看着老伴无奈的神色,张玉珍只好又一次 含着泪水回到老家,把刚刚盖起还没来得及住的房子卖了。 杨善洲的大女儿杨会菊讲述了另一件更让人心酸的事。她3 岁那年,一天深夜忽然高烧昏迷,奶奶和妈妈急得顶着暴雨爬山 路连夜赶往施甸县城。山路崎岖不平,路过一个山崖的时候,奶 奶因走路慌乱而失脚,身子往山崖下倾倒,母亲急忙伸手去拉奶 奶,不料由于失去重心,3人一起掉下了山崖,挂在了一蓬枯藤 上……回忆起昔日的艰难,年近花甲的杨会菊含着泪水,轻轻地 抚摸着母亲的手说:“父亲不容易,我妈更不容易啊!” 杨善洲的小女儿杨会芹回忆说:“我8岁时,第一次见到了 父亲。当时因为奶奶病重,父亲赶回家来送药。母亲对我说,这 是你爸爸,赶快叫啊,我却害怕地躲开了。” 杨善洲退休后,组织上安排他到昆明安度晚年,一家人欣喜 万分,以为终于可以与在外忙了几十年的父亲共享天伦之乐了, 不曾料想,他却一头扎进了家乡的荒山……
很多年之后,人们都还记得杨善洲初上大亮山时的情 景。那时他住在用树杈搭起的窝棚里,脚上穿着草鞋, 俨然是一个放牧的老人。后来,得益于省里的资金支 持,林场终于盖了一排简易的油毛毡房,杨善洲和工 人们在里面一住就是近10年。10年后,当他们用砖瓦 平房取代油毛毡房时,破败不堪的油毛毡房已被四周 的绿荫所掩盖。1999年11月,手提砍刀给树修枝时, 杨善洲不幸踩着青苔滑倒,左腿粉碎性骨折,但半年 后他又执意爬上了大亮山。从此,他再也离不开拐杖 了。 2009年4月,杨善洲把自己用20年时间辛苦创办 的大亮山林场的经营管理权,正式无偿移交给施甸县 林业局。有人算过一笔账:大亮山林场共占地7.2万亩, 其中5.8万亩华山松中有3万亩已郁闭成林,按1亩地 种200棵树,一棵树按最低价30元计算,大亮山林场 的活立木蓄积量价值已经超过3亿元。 这就是一位老地委书记帮家乡办的实事。
一生为工作
有人来到了施甸县大柳水自然村杨善洲的老家。那是 一个普通的农家小院,较之于周围的院落,没有什么特别 之处。最先看到的是他的老伴。在丈夫为了事业和理想顾 不了家60多年的岁月里,这位叫张玉珍的老人默默地担起 了家庭的全部责任。 杨老家现已是四世同堂,他的大女儿、孙子、重孙和 老伴一起生活。2008年,孙子攒够钱新建盖了房子,一家 人的日子过得平凡而融洽。但是,在杨善洲常年顾不得回 家的岁月里,这家人曾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 1975年夏天,家里的房子因年久失修,每逢下雨便到 处漏雨,全家老小实在无法在屋里居住。张玉珍没办法, 专程跑去找杨善洲,叫他无论如何想办法拿点钱给家里修 房子。杨善洲听了,久久无语,掏出身上仅有的30元钱交 给妻子说:“你先拿这30元钱回去,买几个瓦盆接一下漏 雨,暂时艰苦一下。”张玉珍接过30元钱,含着泪水回到 了老家……她告诉孩子们:你们的父亲确实没办法,他很 穷,我们以后再也不能去给他添麻烦了,家里的日子我们 先凑合着过吧。
退休前,杨善洲到大亮山实地考察,家乡的人 听说他要回来种树就劝他:“你到别处去种吧, 这地方连野樱桃树和杞木树都不长。”然而, 他还是来了,他以普通大山之子的身份带着一 颗赤子之心回来了。退休当天,杨善洲背起铺 盖,赶到了离大亮山最近的黄泥沟。翌日,大 亮山国社联营林场正式挂牌成立,那天,他们 人挑马驮把粮食、行李搬到离公路14公里远的 打水杆坪子,临时搭建了一个简易棚安营扎寨。 深夜,狂风四起,棚子被掀翻,倾盆大雨又不 期而至,几个人只好钻到马鞍下,躲过一个风 雨交加的夜晚。就这样,杨善洲带着县里抽调 的几个同志开始了艰苦创业。
“每次下乡,他都把锄头带在身边。”给杨善洲担 任秘书11年,祝正光印象最深的就是杨善洲时常 和农民群众一起下地干活。“那时他有一半的时 间都在基层,每天天不亮,我们就出了地委大门, 天黑之后才回来。地委开会都在晚上。”祝正光 说,“书记一直认为,与农民 群众一起劳动是了 解基层、了解农民疾苦很重要的方式,和农民在 一起了解到的情况最真实。” 1980年10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 同志到保山考察。总书记提前抵达,地委的同志 迅速到板桥公社去通知地委书记杨善洲,到了公 社才发现,他正在田里头和农民一起插秧,裤腿 挽到了膝盖上,猫着腰只顾忙碌,听到工作人员 的喊声,他才回过神来,赶紧拔腿往回跑。“杨 书记是换了衣服才去见胡耀邦总书记的,可他和 农民一起插秧的事还是传到了总书记的耳朵里。 总书记感叹说像杨善洲这么朴实的地委书记还真 不多见。”善洲造林之举的功德无量是在这场 百年一遇的旱灾中。
2010年春天,已持续半年的干旱让云南很多地方群众的饮水 变得异常困难,施甸县大亮山附近群众家里的水管却依然有清甜 的泉水流出,他们的水源地正是大亮山林场。近些年,随着大亮 山植被状况明显改善,山林的水源涵养功效得以很好发挥,附近 村委会架起水管,将泉水从林场引到村里,通到各家各户,村民 再也不用为吃水犯愁。受旷日持久的干旱影响,水管里的流水较 之以往细小了很多,但足以让附近的村民心满意足,也让他们对 杨善洲的功劳更加念念不忘:“多亏了老书记啊,要不是他,不 知道现在会是什么样子。” 1988年3月,61岁的杨善洲从保山地委书记的岗位上退休, 婉拒了时任省委书记普朝柱劝其搬至昆明安度晚年的邀请,执意 选择回到家乡施甸县种树。20多年过去了,曾经山秃水枯的大亮 山完全变了模样:森林郁郁葱葱,溪流四季不断;林下山珍遍地, 枝头莺鸣燕歌…… 一位地委书记,为何退休后选择到异常艰苦的地方去种树? 植树造林20余年,他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挑战?究竟是什么力量 支撑着他让夕阳人生散发出炫目的光彩?
没钱买苗木,只好去街上捡果核
“当时没钱买苗木,怎么办呢,只好去街上捡果核。” 拄着拐杖站在大亮山上最初种树的地方,杨善洲指着一 大片林子说。在资金极其短缺的创业之初,捡果核育苗 栽种成为杨善洲破解苗木困局的主要途径。每次回到城 里,他就到马路上捡别人随意扔掉的果核,然后放到家 里用麻袋装好,积少成多后便用马驮到山上。 原地委书记到大街上捡别人扔掉的果核,这在当时 成为轰动保山地区的新闻。可是杨善洲不在乎,林场资 金紧,省一个是一个。“可你是地委书记啊,在大街上 捡别人吃剩的果核,大家会怎么想?”有人开导他。 “那是他们的事,不花钱就能弄到种子,我觉得没有什 么不好。”他说。
生机勃勃的绿色天地,使当地恶劣的自然环境得 到明显改善;修建18公里的林区公路,架设了4 公里多的输电线路,使深居大亮山附近的村寨农 户,通电通路。 1991年6月被云南省委省政府授予“优秀共产党 员”称号;1999年8月被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 “全国十大绿化标兵”提名奖;2000年12月被 全国环保总局授予“全国环境保护杰出贡献者”; 2002年被评为全省老干部“老有所为”先进个人; 2004年10月被评为全国老干部“老有所为”先 进个人。 2010年5月5日,杨善洲同志把保山市委、 市政府为他颁发的20万元特别贡献奖中的10万元 捐赠给保山第一中学,另外10万元将捐赠给大亮 山林场。 杨善洲同志于2010年10月10日15时8分因 病医治无效,在云南省保山市人民医院逝世,享 年83岁。
只为兑现乡亲的承诺
“担任地委领导期间,有乡亲不止一次找上门,让我为 家乡办点事情。我是保山地区的书记,哪能光想着自己 的家乡,但毕竟心里过意不去呀,是家乡养育了我。于 是我就向他们承诺,等退休后,一定帮家乡办点实事。” 关于种树,年逾八旬的杨善洲这样解释。 为了实现“帮家乡办点实事”的承诺,杨善洲把目光 锁定在施甸县城东南44公里处的大亮山。杨善洲的家 乡就在大亮山脚下的姚关镇陡坡村,儿时,母亲常带他 到山上挖野菜、草药等到集市上卖。原来这里林木参天, 当年大炼钢铁时大量砍伐树木,后来当地贫困农民又大 规模毁林开荒,原本翠绿的大亮山变得山秃水枯,生态 遭到严重破坏,周边十几个村寨陷入了“一人种一亩, 三亩吃不饱”的困难境地。“再这么下去,子孙后代的 日子可怎么过?”杨善洲忧心忡忡。
杨善洲同志生平简介以及先进事迹
——职教师资班
原中共云南省保山地委书记
杨善洲(1927—2010),男,汉族,云南省保山市施甸 县人,1927年1月生,1951年5月参加工作,1952年11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杨善洲同志是中共云南省委第二、第 三、第四届省委委员,云南省第五、第六届人大代表,第 六届人大常委会委员,1988年6月离休。中国共产党党员。 杨善洲同志1951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区、县 主要领导,担任地委领导近20年,工作35年来, 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本色,廉洁奉公、全心为 民,勤奋工作,为保山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 出贡献。 1986年6月,杨善洲同志退休以后, 主动放弃进省城昆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施 甸县大亮山兴办林场,一干便是20个春秋,带 领大家植树造林7万多亩,林场林木覆盖率达 87%以上,把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生
每每这个时候,杨善洲就会 发动全场林工,一起到街上去 捡果核。如今一个个小小的果 核,都已在岁月轮回中演变成 为一棵棵枝繁叶茂的果树。 “正是因为有老书记带着 干,我们才能在那么艰苦的环 境中一步步挺了过来。”林场 的工人说。 20多年前,初上大亮山 的杨善洲头发只是灰黑,如今 却已满头飘雪……
每次下乡,他都把锄头带在身边
1995年,杨善洲已经退休并回到大亮山种树。出于杨善洲进城给 林场办事住宿方便的考虑,全家想方设法借了5万多元钱在施甸 县城的附近买了一块地,勉强盖起了一间房子。房子是盖起来了, 但这5万元的债怎么还?张玉珍专门找到杨善洲:能不能凑点钱 还还账?杨善洲东拼西凑拿出了9600元,“你一辈子就攒了这么 点钱?”老伴问。杨善洲摆了摆手:“别人不理解我,你还不理 解我?我真的没钱!”看着老伴无奈的神色,张玉珍只好又一次 含着泪水回到老家,把刚刚盖起还没来得及住的房子卖了。 杨善洲的大女儿杨会菊讲述了另一件更让人心酸的事。她3 岁那年,一天深夜忽然高烧昏迷,奶奶和妈妈急得顶着暴雨爬山 路连夜赶往施甸县城。山路崎岖不平,路过一个山崖的时候,奶 奶因走路慌乱而失脚,身子往山崖下倾倒,母亲急忙伸手去拉奶 奶,不料由于失去重心,3人一起掉下了山崖,挂在了一蓬枯藤 上……回忆起昔日的艰难,年近花甲的杨会菊含着泪水,轻轻地 抚摸着母亲的手说:“父亲不容易,我妈更不容易啊!” 杨善洲的小女儿杨会芹回忆说:“我8岁时,第一次见到了 父亲。当时因为奶奶病重,父亲赶回家来送药。母亲对我说,这 是你爸爸,赶快叫啊,我却害怕地躲开了。” 杨善洲退休后,组织上安排他到昆明安度晚年,一家人欣喜 万分,以为终于可以与在外忙了几十年的父亲共享天伦之乐了, 不曾料想,他却一头扎进了家乡的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