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危重症救护专科护士的培养与展望
我国ICU专科护士培养现状与展望

我国ICU专科护士培养现状与展望
李惠玲
【期刊名称】《天津护理》
【年(卷),期】2015(23)4
【摘要】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是各类危重病人集中治疗监护的特殊病房。
因其工作强度和技术操作难度大、治疗方法复杂,知识更新速度快,故对护理人员的配置及综合素质要求明显高于其它科室[1]。
现代医学的发展和现代化的监护技术对ICU护士提出了更高的专业要求,因此培养ICU专科护士迫在眉睫[2]。
如何让专科护士尽快成长,在ICU护理中真正发挥作用已成为护理管理者面临的问题。
【总页数】2页(P374-375)
【作者】李惠玲
【作者单位】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天津30019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192.6
【相关文献】
1.我国手术室专科护士的培养现状与展望
2.中国ICU专科护士培养模式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3.ICU专科护士临床培训模式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4.我国ICU专科护士培养及使用相关问题
5.老年专科护士培养现状及展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专科护士的发展与展望1课件

➢Redekopp指出:这个专业以集中于那些有选择的、需要接受特殊的健康关 心的病人为特征。
➢Naylor and Brooten 总结了CNS作用定义的研究,将研究分为四种:①CNS 作用的感知,②CNS作用时间分配,③CNS对病人及家属作用结果的效果, ④CNS作用的实际功能。
CNS的发展
CNS的作用
CNS的发展
我国CNS发展现状
2003年初,为最大限度地降低医疗风险,保证病人医疗护理安全,克服 医院用人的随意性,北京市卫生局参照国际ICU专科护士资格准入制度,开 展北京市ICU专科护士资格的认证工作,以期规范ICU护士的资格管理。其 培训课程包括ICU相关疾病生理、病理改变及监护技术。通过ICU专科护士 培训,临床技能与理论考核均合格者,将获得北京市卫生局和ICU资格认证 委员会共同签章的《ICU专科护士执业资格证书》。
CNS作为管理者,应用管理程序(计划、组织、指导、控制和评价)营建 一个有利于护理实践的环境。
CNS还参加相应的管理委员会,参与护理质量、护理效果的考核评价 工作和成本效益的核算工作。
CNS的发展
CNS的教育、培养及资格认证
CNS的学历及课程设置 CNS的培养领域及培养制度 CNS的资格认定
CNS的发展 CNS的的教育、培养及资格认证
其他的解决办法包括对教育者提供连续的教育;用革新技术和策略 促进教育;肯定多种高级实践课程;提供教育基金;继续教育集中在所 属专业;为核心课程使用传播策略;为了护理教育传播社会的标准。
Spros提出教育系统需要通过提供课程选择支持事业者的目标。
CNS面临的问题与展望
护理专业学校开展急重症专科护士培养的可行性及存在问题-文档资料

护理专业学校开展急重症专科护士培养的可行性及存在问题近年来,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如何对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是目前医疗机构高度关注的问题,实施高质量的优质护理,高素质、高技能的护理人才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发展专科护理,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专科护理队伍是加速优质护理实施的重要保障,笔者通过对我省30家医疗机构就专科护士需求、在校期间进行专科护士培养的可行性及各医疗机构专科护士现状进行了调研,并和我省大型医院共同制定了在校期间进行急重症专科护士培养方案,现将我校就急重症专科护士培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护理专业学校开展专科护士培养和发展提供借鉴。
护理专业学校急重症专科护士培养可行性存在问题急重症专科护士是指在护理的急重症专科领域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专门从事该专业护理的临床护士。
1急重症专科护士岗位需求分析1.1重症监护专科护士参调的30家医院中重症科共有411张床位,重症科在编护理人员176人,编外护理人员308人。
按照卫生部要求,重症医学科的护理人员与床位比例应为2~3?U1,按此标准我省重症医学科的护理人员与床位比例为1.2?U1,远远达不到标准。
从重症专科护士未来3~5年规划需求的调查表中得知,未来3~5年医院对重症专科护士的需求量为399~955人。
1.2急诊专科护士30家医院中急诊科有480张床位,急诊科在编护理人员有280人,编外护理人员有398人。
其专科护理人员与床位比为1.4?U1,其中,三年资以下护士为178人,占26%,由此看出,急诊科护理人员的人员及结构均不达标。
从急诊专科护士未来3~5年规划需求的调查表中得知,未来3~5年医院对急诊专科护士的需求量为600~1000人。
2急重症专科护士培养模式2.1培养对象参调的30家医院中,共发放调研问卷表700份,收回658份,有效问卷649份,调研表中涉及的培养对象包括护理专业中职学生、中职推优的高职学生、高考录取的护理专科学生及护理本科学生,其中,选择中职推优的高职学生占82%,其原因为中职推优的高职学生在中职阶段便经过了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及临床实习锻炼,在高职阶段进行专科护士培养无论从理论方面还是临床技能方面以及职业素养认知方面都有较强的优势。
急诊急救专科护士培训现状与展望

“ 专科护 士 ” ( C l i n i c a l n u r s e s p e c i a 1 . 急 救 专 科 护 士 培 训 为 目 的 。对 国 内 外 急 ( A A E M) , 于2 0 0 1 年 2月 开 始 正 式招 收
急 救 专 科 护 士 的培 训 尚 存 在 护 士 学 历偏 低 、 缺 乏统 一 的急 诊 急 救 专 科 护 士 培 训 教 材 、 教学基地师资参差不齐 , 与 国 外 相 比 差 距 较 大 有 待 关 注 和
【 关键词 】 急诊 ; 专科护士 ; 培 训; 护理发展 【 中图分类号 】 R 4 7 【 文献标识码 】 A d o i : 1 0 . 3 9 6 9 d . i s s n . 1 0 0 9 — 7 1 4 7 . 2 0 i 4 . 0 4 . 0 9 7
格的护士 【 2 ] 。 目前 我 国 急 诊 急 救 专 科 护 1 . 1 . 1 美 国 :美 国 C N S的培 养 通 常 为 2 养 制 度 ,兼 有 专 科 证 书 课 程 和 研 究 生 士 培 养 处 于 起 步 阶 段 , 护 士 素 质 与 学 年 全 日制 教 育 ,不 同学 校 对 申请 者 的准 学 位 课 程 两 种 形 式 ,近 年 来 有 英 国 学 历 参 差 不 齐 ,各 个 基 地 在 培 训 过 程 中 虽 入 要 求 各 不 相 同 。但 大 多 要 求 有 护 士 执 者 [ 1 0 , 1 1 ] 提 出要 统 一 C N S培 养 形 式 , 即 满 然 积 累 了 一 些 经 验 ,但 如 何 使 培 训 内 容 照 、 足研 究生 水 平 要 求 。 学士学位 、 通 过 研 究 生 入 学 考 试 并 有
急危重症护理学的目标

急危重症护理学的目标急危重症护理学是临床护理学科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培养专业的护理人员,使其具备处理急危重症患者的能力和技巧。
急危重症护理学的目标是提高护理人员对急危重症患者的认识和理解,为他们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急危重症护理学的目标之一是培养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这包括对急危重症疾病的病理生理学、诊断和治疗的深入了解,以及对急危重症患者的监护和护理技术的熟练掌握。
护理人员需要具备丰富的医学知识,能够准确判断患者的病情和需求,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此外,护理人员还需要熟练掌握各种护理技术和设备的使用,如呼吸机、心电监护仪等,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有效地救治患者。
急危重症护理学的目标是提高护理人员的沟通和协作能力。
护理人员在处理急危重症患者时,需要与医生、家属和其他护理人员进行紧密的沟通和协作。
他们需要清晰地传达患者的病情和治疗计划,以便各方能够共同制定和执行护理方案。
此外,护理人员还需要与患者及其家属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提供情感支持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应对疾病和治疗过程中的困难和挑战。
急危重症护理学的目标还包括提高护理人员的判断和决策能力。
在处理急危重症患者时,护理人员需要快速准确地判断患者的病情和需求,并做出相应的护理决策。
他们需要能够有效地应对各种紧急情况,如呼吸停止、心跳骤停等,采取适当的抢救措施,保护患者的生命和健康。
为此,护理人员需要具备良好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应变能力,以应对复杂多变的临床情况。
急危重症护理学的目标还包括提高护理人员的自我管理能力。
处理急危重症患者的工作强度大、压力高,护理人员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应对能力,以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和护理质量。
他们需要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和压力,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此外,护理人员还需要关注自身的职业发展和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
急危重症护理学的目标是提高护理人员对急危重症患者的认识和护理能力,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国内急诊专科护士的胜任力培养现状与展望

3 03
国 内急诊 专 科 护 士 的胜 任 力培 养 现 状 与展 望
p r a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c t i c e n u r s e , A P N) 的一个重要角色 , 在加快护理专科化 、
大 利 亚 护 士 及 助 产 士 协 会 再 版 了《 全 国 注 册 护 士 胜 任 力 标 准》 , 确 定 了 4个 胜 任 力 领 域 为 专 业 和伦 理 实 践 能 力 、 评 判 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 护 理 活 动 的 管 理 能 力 和 增 加 患 者 保 健
些 国家 已经 报 告 了在 医学 生 、 住 院 医 生 和 执 业 医 师
之 中采 用 基 于 胜 任力 的训 练 和评 价 方 面 所 做 出的 努 力 。 澳
大利亚护理学界早在 1 9 8 2年 就 进 行 了 基 于 胜 任 力 学 习 的 文献综述 . 并 且 起 草 了护 士 能 力 标 准 统一 地 用 于全 国 。在
能、 态度 和作 为个 人 才 能 的 胜 任 力 成 分 之 上 的 行 为 。文 献
回顾 的 结 果 支 持 将 胜 任 力 作 为 一 个 复 杂 的 、但 可 以 展 示 的、 由一 些 相 互 关 联 的 目标 所 建 构 的 集 合 体 ,这 些 目标 是 不连贯 的、 但 能 够 测 量 的行 为 。
士 做 为 临床 护 理 人 才 培 养 的 重 要 部 分 , 也 应 顺 应 这 一 发 展 趋 势 。本 文 试 图就 目前 我 国 急 诊 专 科 护 士 培 养 过 程 中 , 对
加强专科护理教育促进急危重症护理的发展

加强专科护理教育促进急危重症护理的发展急危重症护理是护理学科中一个重要的领域,其主要任务是为那些身患重症或临危病患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然而,急危重症护理的发展却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制约,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专科护理教育的不足。
为了促进急危重症护理的发展,我们应该加强专科护理教育。
首先,加强专科护理教育可以提高护士的专业技能。
急危重症护理是一项高度复杂的工作,要求护士具备精准的诊断能力和细致的护理技巧。
通过专科护理教育的培训,护士可以系统地学习急危重症护理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这将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病患的急危情况,提供更安全、更有效的护理服务。
其次,加强专科护理教育可以提高护士的团队合作能力。
急危重症护理涉及多学科的协同工作,需要护士与医生、药师、放射技师等其他专业人员紧密合作。
通过专科护理教育,护士可以学习如何有效地与其他专业人员沟通合作,协调好各个环节的工作。
这将有助于提高协同治疗的效果,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
此外,加强专科护理教育可以提高护士的创新能力。
急危重症护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新的治疗方法和技术不断涌现。
通过专科护理教育,护士可以接触到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增加自己的专业知识储备。
这将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应用新技术、新方法,提高护理质量和病患的生存率。
最后,加强专科护理教育还可以提高护士的职业发展机会。
急危重症护理是一个高难度、高风险的工作,对护士的专业能力要求较高。
通过专科护理教育的培训,护士可以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综合能力,增加自己的竞争力。
这将为他们的职业发展开拓更广阔的空间,提供更多的机会。
综上所述,加强专科护理教育对于促进急危重症护理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提高护士的专业技能、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可以为病患提供更安全、更有效的护理服务。
同时,加强专科护理教育还有助于提高护士的职业发展机会。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专科护理教育,为护士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培训资源。
专科护士的发展和展望

专科护士的发展和展望
15/22
收获甘甜
专科护士的发展和展望
16/22
资格认证培训班感悟
学员受益、委员得到了锻炼(组织能力/讲课) 思索分析能力不停提升 学习时代 知识积累升华 专科化培训不停完善和充实 科发展与定位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专科护士的发展和展望
17/22
手术室专科护士培养 方案与思索
人员; 具备一定外语水平; 有一定书写能力;
专科护士的发展和展望
19/22
专科护士使用与取得
某一领域专题人才 临床实践、经验分享 突发/应急/外派任务 病历讨论、学术交流 教学与讲课 科研任务 参加管理 逐步过渡到教授型人才, 引领专科领域不停发展 待遇问题 正向宣传
专科护士的发展和展望
20/22
共享美好
Good better best Never let is rest Till good is better And better best
美好无尽头 前进永不休 添花和锦绣 更上一层楼
专科护士的发展和展望
21/22
感激聆听 共同思索
专科护士的发展和展望
22/22
专科护士的发展和展望
专科护士
专科护士(Clinical Nurse Specialist, CNS) 是指在某一特殊或者专门护理领域含有较高水平 和专长教授型临床护士。
专科护士的发展和展望
2/22
专科护士发展
专科护士最早在美国提出并实施。1900年美国护 理杂志中一篇题为“Specialties in Nursing” 论文, 首次提出了专科护理概念。
香港—1992年成立了13个护理教授组, 开发了
21个专科护理领域;年在抗击SARS时期, 香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年第16卷第9期Chin J Mod Nurs.March 2010.Vol 16,No.9 [27] 赵云霞,霍德秋.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观察及护 理.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9,12(3):481. [28] 高玮.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5例溶栓治疗的护理体会,中圉现 代药物应用,2009,3(17):160. [29] 陈凌,林丽霞,丁泽林,等.早期活动干预对减少急性心肌梗死
病人并发症的研究.护理研究,2009,23(3):684-685. (收稿日期:2010-01-28) (本文编辑:何成伟)
急危重症救护专科护士的培养与展望 郭明贤 高丽 张桂红 【摘要】 介绍了急危重症救护专科护士的培养现状,从院校教育和任职培训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前 景展望:急危重症救护专科护士培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院校教育夯实学科基础,任职教育内容上注重 学科进展与交叉融合、形式上建立国家级急危重症救护专科护士培训基地和资格认证、使用与晋级管 理,加强校院的协作与交流,建设一支“双师型”师资队伍。 【关键词】急危重症;救护;专科护士;培养
面对急、危、重症患者,能否及时无误地作出紧急评估和 救护,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和以后的康复…。由于生命绿 色通道中急危重症患者集中、病情复杂多变且随时危及生 命,故扮演重要角色功能的该领域护士,社会对其责任、知 识、能力和素质理所当然地赋予了极高的希望和期待。急危 重症救护专科护士的培养旨在提高其专业水平,促进该领域 理论与技术的发展与公众的健康需求相适应。 培养现状 1.院校教育:针对目前急危重症救护专科护士奇缺,医 学院校有责任做好新型、交叉、应用型学科《急危重症护理 学》的教学工作,开设36~90学时 ,为护生打牢知识储 备、娴熟基本技能,且培养一定的慎独观念、观察能力及应急 反应能力。我校1992年论证、设置《急救护理学》必修课程, 1994年首次开设护理大专4O学时的教学,2003年调整为 《急救护理与临床监护学}60学时,并出版本科教材,采用病 案讨论、情景模拟、双语教学及临床见学等教学方法;注重实 践教学环节,即课堂实验课后到急诊科、ICU、西安市急救中 心见习,再安排临床实习2个月;综合考核评价,即课堂参与 10%(小组练习互帮互学,病案讨论、临床见习表现)、操作考 核30%(抽签2项急救技术)、理论考试60%。至今培养了大 专、专升本及本科5496名护理人才,为其急危重症救护的责 任心、预见性、技术性及观察、应变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任职培训:依托大学护理院系或2—3级医院培训2~ 6个月,获取上岗或资格证 ;国家、省市级急危重症救护 培训班(3~5 d);高一级医院急诊科或ICU脱产进修6~12 个月;院内学习班、护理查房、分组讨论、操作练习或理论讲 座,急诊、ICU岗位轮转;科内一对一带教;在职与脱产相结 合;临床培训基地建设处于起步阶段。(1)培训内容:急诊、 ICU共性内容如同教科书,各有所侧重,注重救护实践技能。 (2)考核评价:实行学分制和等级考核 ;实行主观考评(自 评、组评、医患评)与客观考评(理论与操作)相结合 。 (3)培训的影响因素:人力资源不足 …;学历越低、职务越 DOI:10.3760/ema.j.issn.1 674-2907.2010.09.059 作者单位:710032两安,第四军医大学护理系临护教研室 通信作者:郭明贤,Email:mingming4674@sina.com 高,培训需求、参与越高… 。 二、存在的问题 1.院校教育:有些院校未开设《急危重症护理学》课程, 而是《急诊医学》;有些院校为选修课程 ;缺乏国家统一规 范的教材,有的用《急救护理学》,偏向急诊急救,有的用《危 重症护理学》,偏向ICU 。 。 2.任职教育:目前我国尚未出台相关急危重症救护医疗 法规,也未建立从业护士的任职培训要求和准入法规;缺乏 社会支持和管理层的重视;行业内专业培训的质和量尚未达 到需求;没有科学、实用的培训教材和资料 ’ ;62.4%ICU 护士未经过常规、系统化培训… ;从业护士素质和能力参差 不齐 ’ l3j、缺乏心理培训而身心疲惫、安全感或缺;临床教 学师资不足、理论水平较低。 三、前景展望 1.急危重症救护专科护士培养的必要性:鉴于急危重症 救护执业风险远远高于普通病房 ;现从业护士水平参差 不齐、数量缺乏 J,席淑华等 2009年4月调查3级甲等医 院l2个ICU,护士与床位比1.9:1,而国家要求2.5~3:1。 为了确保急危重症救护质量,最大限度提高抢救成功率、保 障患者医疗护理安全,极有必要培养该领域专科护士,以满 足公众生命呵护的服务需求。 2.急危重症救护专科护士培养的可行性:(1)符合国际 护理发展趋势。继美国开创专科护士培养之先河后,加拿 大、英国、日本等国均开展了专科护士培训。我国也把“护士 毕业后规范化教育和专科培训体系”纳入《中国护理事业发 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2)适应急危重症救护学科 的发展,其新业务、新技术、新仪器层出不穷。(3)培训实践 表明,急危重症救护专科护士的从业情感、责任心及能力均 有不同程度的加强与提高 “ 。(4)培训中心相继成立, 教学基地趋于成熟。 3.院校教育夯实学科基础:优化《急危重症护理学》课程 的教学内容,注重学科“三基”,增加从业道德和价值观教育; 规范统一教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情景教学法”, 营造浓郁的现场救护气氛,帮助护生树立“时间就是生命”的 意识;再辅以综合考核评价,提高教学质量,为急危重症救护 ll16·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年第l6卷第9期Chin J Nod Nurs,March 2010,V0】16,No.9 表1 急危重症救护专科护士任职培训的内容 专业领域 共性 特色 急诊科 文献检索;危机处置与管理;学科前沿动态;临床思维训练;人才培养与急救分诊和调度,院前急救规范。急诊急救的组织和管 科研;各种急危重症的急救、病情评估与监护;职业暴露及防护,心理压理,灾难快速反应与紧急救援,创伤5大救护技术,群 力调适;高级创伤生命支持 体伤、中毒患者的处置流程,社会医学 急救技术及其进展:除颤术,CPCR,气管捅管术,吸痰术,输液泵技术, 深静脉插管术,各种抢救仪器的操作技能等 重症监护理论与技术:急危重症患肯的病情变化 监护,心电图知识与 技术,各种监护仪器的操作技能等 ICU 人文关怀与素养:职业慎独精神,人际沟通’j协作,健康教育护理美学与各种危重症护理及新进展,器官移植护理,危重患者的 礼仪,护理伦理与法律等 、 营养支持、心理评估及干预,机械通气新技术及并发症 各种仪器的简单维护、调试及报警处置 预防,ICU安全管理、质量控制及其新进展,感染监测 与控制
专科护士夯实情感、能力与素质基础。 4.任职教育:(1)内容应注重学科进展与交叉融合,可采 取前期趋同(共性)、后期分化(特色)的模式,见表1。教育 形式:国家统一批准急危重症救护专科护士培训基地 。 (3)标准:①拥有2所以上三级甲等教学医院的大学护理院 系,或者拥有综合ICU、3个以上专科ICU、有专职医师小组 和EICU急诊科的三级甲等医院;②设有一套领导班子和~ 支双师型专科教师队伍;③配备一定数量、种类的教学设备 和场所;④具有完善的规章制度及各项技术的操作规程、各 种急危重症的救护流程;⑤ICU护士与床位比3:1,床位> 10/单元;⑥申报立项获批,定期检查验收。(4)资格认证与 晋级使用 J:岗前规范化培训3~6个月,强化职责、“三基”, 尤其是实践技能,获取上岗证;随后逐级资格考核与晋级使 用,即C—B—A J。0)c级。工作3年基础上培训2年,理 论学习约800学时,注重实用型;专科实践6个月~1年,重 点培养职业素质,尤其是独立观察、解决突发或紧急事件或 病情变化的能力和实用操作技能。工作5年后可申请B级。 ②B级。任职教育培训证书(新技术、新业务、新知识等),修 满规定学分,参考同行、医生、患者评价,综合考核达标。工 作5年后可申请A级。③A级。任职教育培训证书(业务创 新、科学研究),修满规定学分,综合考核达标(论文,发明或 课题),成为最高级急危重症救护专家。即取得等级专科资 格证书并非一劳永逸,还应不断更新知识、创新技能,即使不 晋级,资格也要定期重新认定,原因为信息时代。 5.加强校院的协作与交流:院校和医院双方均应积极交 流与合作,交流急危重症救护的前沿动态和科研成果,分享 教学与临床经验所长,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协作基础教育 和任职培训:(1)急危重症救护课程的临床见、实习教学,发 挥临床兼职教师的作用,保证教学质量。(2)从业护士的任 职教育,邀请院校的高级教师参与到理论及其新进展的教学 中来,保障培训质量。 6.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美国急危重症救护教师均受 过特别培训5年,有2年国外护理经验,并获得美国ACLS培 训证书,对该领域教学有丰富的经验 。因此,鼓励和支持 专职教师到医院ICU和急诊科临床一线实践3个月/年,锻 炼其临床急危重症救护能力;临床兼职教师参与院校的基础 教育,参加定期教学观摩和系统的教育理论学习与实践活 动,提高其教学能力,双方均取得“教师和护师”资格。 总之,立法急危重症救护专科护士的培训、准入及使用, 夯实校内基础教育,加强临床任职教育,完善培训基地,建设 “双师型”师资,才能促进从业护士的培养进入良性循环,不 断壮大专科人才梯队,提高急危重症救护的成功率、减少伤 死率和病死率,进而提高服务社会的质量,真正捍卫和践行 “生命的保护神”称号。
参考文献 许静华.提高急诊护士抢救能力的做法与体会.中国实用护理 杂志,2005,21(5):54_55. 费素定,黄金银.高职护理专业急重症护理课程建设的实践.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5):9001. 宋沽,张淑香,杜静.急救护理学实验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讨. 护理学杂志200H6,21(15):l2一l3. 席淑华,王丽华,毕月英,等+北京市ICU专科护士资格认证 项目实施效果调查分析.护理研究,2008,22(1):116—117. 钮美娥,殷桂霞,薛小玲,等.ICU专科护士资格培训的实践与 管理.护士进修杂志,2006,21(8):692 ̄93. 黄浩,李明风,李红.培养与发展急诊专科护士的探讨.中华护 理杂志,2005,40(1 1):860-862. 廖燕,李水英,虞献敏.ICU新进护士阶段性培训体会.护士进 修杂志,2007,22(2):146—147. 廖仝全,邹红梅,壬从华,等.新型急救护理培训模式在急诊科 的实施 效果.护理研究2009,23(2):360-361. 张艳,孙宏玉,郑修霞,等.ICU护士专业能力及影响因素的现 象学研究.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2):4.6. 赵芹芹,刘华平.重症监护室护理人力资源配置方法的研究进 展.中国护理管理,2007,7(4):4347. 成守珍,刘华平,彭刚艺.16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ICU护士专 业培训需求及影响因素.护理学报,2008,I5(9):2123. 范亚峰,张f:,陈谊,等.ICU护理人才校内实践技能培养模式 的研究.护士进修杂志,2008,23(1 1):983085. 王欣然,花蕾,韩斌如,等.ICU护士临床实践能力培训模式的 研究.护理研究,2007,21(9):23572358. 唐晟,王彬,时践,等.不同临床带教模式对提高ICU培训成 效的研究.护理研究,2008,22(3):762 ̄63. 朱禧庆.急诊急救专科护士临床培训基地的条件与论证.中国 护理管理,2008,8(3):55-57 潘导钦,邵露英,吴益飞.美国高级生命支持(ACLS)培训法在 急救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卫生职业教育,2004,22(2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