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从舌苔的厚薄变化推测病机新选.

合集下载

中医诊断学知识点归纳

中医诊断学知识点归纳

中医诊断学知识点归纳1.四诊合参:四诊指的是望、闻、问、切四个方面的诊察方法。

望指观察患者的面色、体态、舌苔等外观表现;闻指通过闻其气味、听其声音等方式来辨别病情;问指通过与患者交谈,了解病史、症状等信息;切指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合参指的是将四诊的观察结果综合起来,得出一个准确的诊断。

2.病机分析:病机指的是疾病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原因、机理和规律。

中医诊断学通过对患者病史、症状等的综合分析,找出疾病的病机。

常见的病机有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和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等。

3.辨证:辨证指的是根据四诊的观察结果和病机分析,将患者的病情进行归类和辨别。

中医辨证有六淫辨证、八纲辨证、辩证分型等方法。

辨证是中医诊断学的核心内容,对于准确的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4.病症分类:中医将疾病分为外感、内伤、中风、中毒、寒热、气血失和、经络失调等几大类。

外感病是指人体受到外邪侵犯,如感冒、风寒等;内伤病是指由于内脏功能障碍导致的疾病,如肝病、肾病等;中风病是指中风引起的疾病,如半身不遂等;中毒病是指人体中毒导致的疾病,如中毒性肝炎等;寒热病是指由于寒热所致的疾病,如中暑、热病等;气血失和病是指由于气血不调和失和导致的疾病,如贫血、气虚等;经络失调病是指经络不通畅导致的疾病,如痛风、偏头痛等。

5.舌诊:舌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观察患者的舌苔、舌质、舌形等情况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舌苔的颜色、厚薄、湿燥等特点可以反映病情的轻重;舌质的颜色、形态可以反映患者的气血状况;舌形的大小、形状可以反映患者的脏腑功能等。

6.脉诊:脉诊是中医诊断学中另一个重要的方法。

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脉搏的频率、强度、紧张度、节律等特点可以反映患者的气血状况,进一步判断病情的轻重。

7.病因与风险因素:中医诊断学还需要对患者的病因进行分析,找出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和风险因素。

常见的病因有积食、饮食不节、劳累过度、情志不遂等;常见的风险因素有年龄、性别、职业、饮食习惯等。

舌诊百度百科

舌诊百度百科

舌诊百度百科编辑词条观察舌头的色泽、形态的变化来辅助诊断及鉴别的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

舌诊,诊断学名词。

为望诊重点内容之一。

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客观指标。

舌为心之苗,脾之外候,苔由胃气所生。

脏腑通过经脉与舌相联系,手少阴之别系舌本,足少阴之脉挟舌本,足厥阴之脉络舌本,足太阴之脉连舌本,散舌下,故脏腑病变,可在舌质和舌苔上反映出来,舌诊主要诊察舌质和舌苔的形态、色泽、润燥等,以此判断疾病的性质、病势的浅深、气血的盛衰、津液的盈亏及脏腑的虚实等。

曹炳章《辨舌指南》:“辨舌质可辨脏腑的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浅深。

”进行舌诊时应将舌质和舌苔辨证结合,一般情况下二者反映病变是一致的,但也有不一致现象出现,这就需要综合分析,全面衡量,参考其他证候,做出正确的判断。

主病及相关研究:正常舌象:舌体柔软,活动自如,颜色淡红,舌面铺有薄薄的、颗粒均匀、干湿适中的白苔,常描写为“淡红舌、薄白苔”。

观舌,主要是观察舌质和舌苔两个方面的变化。

舌质,又称舌体,是舌的肌肉脉络组织。

舌苔,是舌体上附着的一层苔状物,有胃气所生。

所谓“胃中生气”是指脾健运化,胃主受纳(即认为是人体消化机能正常),脾胃生理功能正常则舌上可现一层薄润的舌苔。

机体在疾病病理变化过程中,阴阳的盛衰,气血的调和,津液的存亡,均可直接反映在舌苔变化中,察舌苔的变化,即可知脏腑盛衰(内脏器官病变)、病邪凶吉进退(疾病严重程度)。

图解:裂纹舌:舌面见多少不等,深浅不一,形状各异的裂纹,称裂纹舌。

主病及相关研究:裂纹舌多为阴虚热盛之证。

裂纹舌主病:(1)热盛伤阴,多为红绛舌有裂纹;(2)血虚不润,多为淡白舌有裂纹,(3)脾虚湿浸,多舌质淡白胖嫩,边有齿痕,又有裂纹。

治宜滋补阴精,益气生津;补脾渗湿;补阴泻火;清热润燥。

另外,裂纹舌指舌质之裂纹,也指舌苔之裂纹;在辩证时,应从苔的干润来辨,若因干而裂,为外感疾病热灼津伤,燥热严重。

若苔上有津而裂,多为气虚所致。

现代研究认为舌上浅裂纹主要是由于舌粘膜萎缩,使舌的纵纹或横纹透出表面而形成,舌的深裂纹则为较严重的舌萎缩性病变,使舌上皮层失去正常结构,部分乳头变扁平而融合,部分则萎缩断裂形成裂纹,在其下可见到有增厚的疤痕收缩现象。

中医诊断学——舌诊

中医诊断学——舌诊

中医诊断学——舌诊舌诊是观察病人舌质和舌苔的变化以诊察疾病的方法,是望诊的重要内容,是中医诊法的特色之一。

舌诊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望舌诊病的记载.如《素问·刺热》曰:“肺热病者,先淅然厥起毫毛,恶风寒,舌上黄。

”指出表邪传里,肺胃热盛,舌苔变黄的转化规律。

《灵枢·经脉》日:“唇青舌卷卵缩,则筋先死”等。

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将舌诊作为中医辨证的一个组成部分,《金匮要略》指出“病人胸满,唇痿舌青,…一为有瘀血。

”以舌青作为有瘀血的依据。

元代舌诊专著《敖氏伤寒金镜录》中,记载舌象图36幅,结合临床进行病机分析,并确定方药及推测预后。

明清时代,随着温病学派的兴起,对辨舌验齿尤为重视,对温病的辨证论治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临床实践证明.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舌的变化迅速而又鲜明,它犹如内脏的一面镜子,凡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津液的盈亏、病情的浅深、预后的好坏,都能较为客观地从舌象上反映出来,成为医生诊病的重要依据。

近代,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对舌诊的研究更加深人.开展了舌诊现代化、客观化的研究,对舌象形成的原理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对舌象的临床应用有了新的拓展。

第一节舌诊概说一、舌的形态结构舌为一肌性器官,由黏膜和舌肌组成,故《灵枢·经脉》说:“唇舌者,肌肉之本也”。

它附着于口腔底部、下领骨、舌骨,呈扁平而长形。

其主要功能是辨别滋味,调节声音,拌和食物,协助吞咽。

《灵枢·忧恚无言》说:“舌者,音声之机也。

……横骨者,神气所使,主发舌者也。

”《中藏经·论小肠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说:“舌之官也,和则能言而机关利健,善别其味也。

”舌肌是骨骼肌,呈纵行、横行和垂直方向排列,使舌自由地伸缩、卷曲,柔软而无偏斜,保证了舌的功能活动。

舌的上面叫舌背,中医称为舌面,下面叫舌底。

舌背又分为舌体和舌根二部分,舌体和舌根之间有一条人字界沟。

伸舌时一般只能看到舌体,故中医诊舌的部位主要是舌体。

中医舌诊试题答案

中医舌诊试题答案

中医舌诊试题答案一、选择题1. 舌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方法之一,它主要通过观察舌头的_________来辅助诊断疾病。

A. 颜色B. 形态C. 舌苔D. 所有以上选项答案:D2. 舌质淡白常见于以下哪种情况?A. 气血两虚B. 阴虚火旺C. 湿热内蕴D. 痰湿内阻答案:A3. 若舌苔黄腻,可能表示的是:A. 寒湿侵袭B. 痰热内扰C. 气血不足D. 阴虚火旺答案:B4. 舌体胖大,边有齿痕,通常表明:A. 气血双亏B. 气滞血瘀C. 脾虚湿盛D. 肝火上炎答案:C5. 舌红苔少,多见于:A. 表证B. 里证C. 虚证D. 实证答案:C二、判断题1. 舌诊只需观察舌体颜色,无需关注舌苔变化。

(错)2. 舌质红绛,多为热盛之象。

(对)3. 舌苔白滑,多为寒湿内侵。

(对)4. 舌体僵硬,常与中风有关。

(对)5. 舌苔黄燥,表示津液不足。

(错)三、简答题1. 简述舌诊的基本原理及其在中医诊断中的意义。

舌诊是中医通过观察舌头的色泽、形态和舌苔等特征来判断病情的一种方法。

其原理是基于中医的藏象理论,认为舌头与内脏器官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舌象的变化可以反映出人体内脏的功能状态和病理变化。

在中医诊断中,舌诊是望诊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为医生提供关于病人气血、阴阳、寒热等方面的信息,从而辅助医生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2. 描述舌苔白腻和舌苔黄燥的临床意义。

舌苔白腻通常表示体内有寒湿或痰湿,可能伴有脾胃功能不和,消化吸收能力减弱。

患者可能出现身体沉重、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

舌苔黄燥则多表示体内有热邪或湿热,可能伴有口渴、便秘、小便黄等症状,反映了机体津液受损或热邪伤津的情况。

3. 举例说明舌体形态变化在中医诊断中的应用。

以舌体胖大为例,若患者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这在中医中常被理解为脾虚湿盛的表现。

脾虚导致运化功能减弱,湿邪内停,从而出现舌体胖大且有齿痕的现象。

医生会根据这一舌象,结合患者的其他症状和体征,考虑采用健脾祛湿的治疗方法。

2024年中医舌诊

2024年中医舌诊

中医舌诊中医舌诊是一种通过观察舌头的形态、颜色、舌苔等方面来判断人体健康状况的中医诊断方法。

舌头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之一,与人体内脏器官有着密切的联系。

因此,中医舌诊可以反映人体内脏器官的功能状况,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中医舌诊的基本原理中医舌诊的基本原理是“舌为心之苗,苔为胃之华”。

舌头是人体内脏器官的一面镜子,通过观察舌头的形态、颜色、舌苔等方面,可以了解人体内脏器官的功能状况,进而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

舌头的形态和颜色可以反映人体内脏器官的虚实、寒热、气血等方面的情况。

例如,舌质红润、舌苔薄白,通常表示身体健康;舌质淡白、舌苔厚腻,则可能表示身体虚弱或有湿气。

舌头的活动度也可以反映人体内脏器官的状况,如舌头活动自如、有力,通常表示身体健康;舌头活动不灵活、软弱无力,则可能表示身体虚弱或有疾病。

舌苔是由胃气上蒸而成,可以反映人体内脏器官的寒热、虚实等方面的情况。

例如,舌苔薄白、干燥,通常表示胃气充足、身体健康;舌苔厚腻、湿润,则可能表示胃气不足、身体虚弱或有湿气。

二、中医舌诊的方法中医舌诊的方法主要包括望舌质、望舌苔、问舌感和切舌脉等方面。

1.望舌质望舌质是通过观察舌头的形态、颜色等方面来判断人体健康状况的方法。

望舌质的主要内容包括:(1)舌头的形态:舌头的形态可以反映人体内脏器官的虚实、寒热、气血等方面的情况。

例如,舌头胖大、厚实,通常表示体内有湿气或水肿;舌头瘦小、薄弱,则可能表示体内气血不足。

(2)舌头的颜色:舌头的颜色可以反映人体内脏器官的寒热、虚实、气血等方面的情况。

例如,舌头鲜红、有光泽,通常表示体内有热邪;舌头淡白、无光泽,则可能表示体内气血不足。

2.望舌苔望舌苔是通过观察舌苔的厚薄、颜色、湿度等方面来判断人体健康状况的方法。

望舌苔的主要内容包括:(1)苔的厚薄:苔的厚薄可以反映人体内脏器官的虚实、寒热、气血等方面的情况。

例如,苔薄白、干燥,通常表示胃气充足、身体健康;苔厚腻、湿润,则可能表示胃气不足、身体虚弱或有湿气。

中医诊断特色:凭舌、脉辩证

中医诊断特色:凭舌、脉辩证

中医诊断特色:凭舌、脉辩证中医诊断疾病的一大特色就是把脉望舌,即简单又方便,值得深入研究。

我临症很重视舌诊脉诊,我把这方面看得很简单,脉看虚实,舌看寒热。

再兼问闻参机变,就大体辨证心中有数了。

中医辨证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其中关键的弄清后四个字就行,虚实寒热。

前四个字太虚不好把握,什么是阴?什么是阳?可以举一大堆症状和现象,归之为一,推之为干,握者,难也。

不如脉舌,舌质红即可断为热或偏热,用寒凉药就无大错;舌质淡白即可断为寒或偏寒,用温热就无大碍;苔腻偏湿,苔干偏燥亦是明见。

大旨为此,亦可细究诸如:一、凭舌辩证若夫有病,则舌必见苔,病藏于中,苔显于外,确凿可凭,毫厘不爽,医家把握,首赖乎此,是不可以不辨。

1.舌淡当温病可否温阳,何时可以用温热药?临证最可凭的是患者舌质。

如舌质不红,或淡胖多齿痕者,则可以大胆遣用温阳祛寒之品,如附子、干姜、肉桂等。

在治疗过程中,还应随时查验舌质变化,若舌质由淡转红,齿痕减少,则应将温热药减量或停用,以免过用伤阴而变生他证。

2.苔黄当消一般认为,苔黄为热,当清,此为常法。

据我临证所见,舌苔黄或黄厚,主要是胃中积滞所致,应以消法为主,或在主方中加神曲、麦芽,莱菔子或配伍保和丸,效果明显。

不可过用苦寒清热,因“脾胃喜温而恶寒”(孙一奎《赤水玄珠》),在杂病处方中常规配伍谷麦芽“快脾开胃”(李时珍《本草纲目》)以鼓舞胃气,助消化也可治苔黄。

3.苔腻当化中焦湿滞即见腻苔。

何谓“湿”?这是中医特有的概念,西医没有检查“湿”的方法,更没有治湿的办法。

中医采用芳香化湿的方法有特效,常用白蔻仁、砂仁、藿香、佩兰等,如苔腻而厚,可加用苍术、麻黄、草果仁。

一般来说,舌苔退了三分之二即可,不可过用,以免化燥伤阴之弊。

湿为浊邪,兼证最多。

风湿伤表,苔多滑白不浓;寒湿伤里,苔多腻白而浓。

4.苔少当养杂病所见到的舌苔少,多有一个较长的过程,一般先见到舌苔剥落,逐渐发展到苔少,最后出现无苔,或如猪肝状的舌象,至舌体裂口疼痛,或兼有口干少津,食不知味,双目干涩,大便干结等。

舌诊的原理和正常舌象

舌诊的原理和正常舌象

舌诊的原理和正常舌象
舌诊是中医诊断方法之一,通过观察舌体的形态、颜色、苔质等来判断人体的脏腑功能及病理变化。

其原理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
1. 舌为脏腑之海:在中医理论中,舌被认为是脏腑气血运行的反射区,具有与脏腑系统相对应的分布区域。

通过观察舌体的变化可以推断各脏腑的功能状态。

2. 反射血气状况:舌体的颜色、纹理和湿润程度等反映了血气运行的状况。

舌头鲜红多为血热、舌体苍白多为气虚,舌质发黄多为黄疸等。

3. 苔质反应身体湿热或寒热情况:舌体表面苔膜的质地和颜色可以反映体内湿热或寒热的状况。

苔厚腻多为湿热,苔薄白多为寒热等。

正常舌象一般表现为:
1. 颜色适中:正常舌体的颜色一般为淡红或淡粉红色。

2. 苔质薄白:正常舌体表面有薄而均匀的白色苔膜,不过厚薄和湿润程度会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

3. 纹理清晰:舌体表面的纹理应该清晰可见,表面光滑而不粗糙。

4. 湿润适度:正常舌体应该适度湿润,不过度干燥也不过度湿润。

需要注意的是,舌诊仅作为中医诊断的一个辅助手段,不能够作为独立的诊断依据。

如果出现舌体异常,还需要结合其他症状和体征进行综合判断。

同时,舌象的变化还可能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食物、药物的刺激等,因此需综合判断和慎重分析。

中医诊断:从舌苔的厚薄变化推测病机讲解学习

中医诊断:从舌苔的厚薄变化推测病机讲解学习

中医诊断:从舌苔的厚薄变化推测病机
精品文档
舌苔的厚薄主要反映邪正的盛衰和邪气之深浅。

外感疾病初起在表,病情轻浅,或内伤病病情较轻,胃气未伤,可见到薄苔。

舌苔厚或舌中根部尤著者,多提示外感病邪已入里,或胃肠内有宿食,或痰浊停滞,病情较重。

舌苔由薄转厚,提示邪气渐盛,为病进;舌苔由厚转薄,或舌上复生薄白薪苔,提示正气胜邪,为病退的征象。

如薄苔突然增厚,提示邪气极盛,迅速入里;苔骤然消退,为正不胜邪,或胃气暴绝。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