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限时训练:专题十二文学类文本阅读(二)散文阅读学案6有答案

合集下载

2018版高考一轮总复习语文习题 专题十二 散文阅读 12-3 Word版含答案

2018版高考一轮总复习语文习题 专题十二 散文阅读 12-3 Word版含答案

课后对点集训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英语老师谢宗玉①早晨,阳光照进教室,照着一颗颗晃动的脑袋和一张张开合的嘴。

我们在晨读,我们在大声晨读。

别人读的是英语,我对英语不感兴趣,我在读语文。

英语老师从后面走进教室,我没觉察。

他冷不防从我手中把书抢了,反手就甩了我一个耳光。

同时骂道:你妈拉个巴子!一教室沸扬的声音就这样被他突如其来的耳光给掀哑了,大家愣愣地看着我俩,早晨照进来的阳光这时也有些茫然无措的样子。

②英语老师扭过头叫道:你们停下来干嘛!然后一教室芽一般的声音又怯怯冒出来,顷刻间又是一片灿烂..。

英语老师拍了一下手,没事般地走了。

③他没事一般,我可不行,我在众目睽睽之下,俯下身把语文课本拾起。

然后伏在课桌上,一动也不动,我能遏止自己的哭声,但止不住的泪水却从我的指缝里快速渗出来。

虽然我知道错了,一三五的早晨该读英语。

但我的过错难道就该由这记毫无商量余地的耳光来惩罚吗?想到这里,我的眼泪又流快了。

我从没有被人打过耳光,更没有在这样的大庭广众下受辱,我满脸火辣辣的,不是因为疼痛,而是因为羞耻!我感觉我那个叫自尊心的东西,在这个早晨,就像被一把无形的快刀,给拦腰斩断了。

④接下来的几天,我一直不声不响低着头进出教室。

而在心中,仇恨的水草却疯了般昂扬生长。

是的,我要报复,我要杀了他!我一定要杀了这个让我当众丢丑的家伙!我要用最直接的方法报复,我要痛快淋漓地拿刀捅了他!……我低着头,一声不响,就这样在自己的幻想中把内心捣鼓得壮怀激烈。

那被拦腰斩断的自尊心在伤口处似乎又长出了细嫩的芽儿..来。

我最终还是失去了寻刀杀人的耐心,英语老师就这样在懵懵懂懂中逃过一劫。

我后来的想法是,我一定要发奋读书,将来超过他,再来羞侮他!⑤但很快就有一事,让我很快进入了两难境地。

那天英语老师闯进教室,对教室里的三个同学说:下午帮我去挖薯吧。

你,你,还有你,来,把书收起,我们这就走。

⑥三个同学其中一个就是我,英语老师仿佛早就忘了两个月以前发生的事。

2018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限时训练):专题十二文学类文本阅读(二)散文阅读学案4含答案

2018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限时训练):专题十二文学类文本阅读(二)散文阅读学案4含答案

限时训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4分)人生如旅行李永海①出门旅行,难避漂泊。

②静静地候车,静静地等待。

时而也在候车室的壁图或铁路列车时刻表前流连,时而掐指计算车次及行程。

候车室是一个小天地,囊括各色人等,也包容各种不同的遭遇和人生。

购票、检票、上车,仿佛领取了一张公民认可证,凭着它,就可以堂堂正正乘上这次列车,去想要去的地方,开始人生奇妙的旅行。

待坐定后,探头窗外,长长的站台渐行渐远,更增添了浓浓的离情别绪。

单身旅行,无牵无挂,冷眼窗外,那里没有与自己相关的人和景;此时此刻,心境坦荡如水,人生有多少这样的小站,不知哪趟车才是自己想乘的,不知哪个座位真正属于自己。

③同在旅途,个中滋味,因人而异。

每每勾起我同情的是蜷在候车室里,或卧或躺的那些疲惫不堪的人,他们大多是离家打工外出的农民工,为了生活,四处漂泊。

一样的行程,一样的方向,同是旅途中人,遭遇却大相径庭。

④人在旅途,看着时光从指缝间溜走,心里的无助就像原野上的草一样疯狂生长着。

在午后刺眼的阳光下,只感觉到刺骨的风,不知道该用什么姿态去面对,该用什么样的热情去燃烧,木讷地做着所谓该做的事,如一粒尘埃,已经湮没在不知喟然的时光里。

⑤人在旅途,过客匆匆。

人生的驿站,或伤感或欣喜,欲下笔却无从写起,所以许多时候我选择无语。

然而无语的时候又很凌乱,像一堆扔不掉却又整理不了的旧物一般侵占着每个角落,生命中的某种本能在缓缓消失,迟钝的刀刃划在心上,血慢慢涌出来却把握不了,只能有心无力地去面对。

⑥人的一生,犹如旅行。

纵使踏遍千山万水,也仍是途中人。

原以为自己早已经习惯了停滞的状态,不会再斤斤计较地去寻求那些心里遗落了太久的东西。

快节奏的工作、纷繁复杂的人际交往,周围的人们多了浮躁、少了温情,多了竞争、少了感悟。

一路走来,从部队到地方,从军人到税官;从农村到县城,从青年到壮年。

蓦然回首才发现其实一直是渴望着被在乎的,只是逼着自己放弃,一次次希望,一次次失望。

浙江省2018届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教案:专题十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二)散文

浙江省2018届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教案:专题十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二)散文

专题十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二) 散文——抓住形神,品味情思专题入门 散文的高考命题点和读文关注点散文的文体特点概括来说就是“形散神聚”。

所谓“形”是指散文中用来表情达意的人物、事物、景物、器物等。

“形”的“散”体现在联想的广泛、时空的纵横等方面,但目的却是统一的——用来表现理念、抒发情感、阐述哲理、表达志趣、寄寓情趣等。

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神聚”。

散文“形散神聚”的文体特点要求考生在读文时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始终带着几个“为什么”去读文,去思考——本段“写了什么、写得如何、为什么这样写、与主旨有什——由文体特点知高考考点——由高考考查点知读文关注点么关联”。

用这几个“为什么”去串联思维,理清行文线索,进而体会表达的思想情感,即串“形”聚“神”。

读文时也要始终坚信一点,一篇优美的散文,其中的每一段落、每一句,甚至每一词都不是随意堆砌的,都不是可有可无的,都是作者精心安排、刻意提炼的,都是为主题服务的。

具备了以上读文意识,养成良好的读文习惯,读散文便成了一种“享受”,做题也就有了“成就”。

[高效读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相关题目。

碰头食刘心武①那是去秋一天的下午,植被丰茂的温榆河边,我坐在马扎上画水彩写生,老杜走来走去地采集植物叶片,而汪哥儿则坐在他那辆本田雅阁里,把四扇车门全打开,仰着身子,双手枕在脑后,享受穿过车体的“过堂风”。

②我们三个是偶然相识于温榆河畔的。

我在离河不远的村子里辟了一间书房,写作之余爱到河边画风景;老杜离休不久,他们干休所就坐落在河东天竺镇,他喜欢采集植物花叶制作辬本;汪哥儿别人都管他叫汪总,在河畔高档别墅区里有栋欧陆风情的小楼,有时开车路过温榆河就离开公路把车滑到河畔草丛中,他说是“透气补氧”,我却从他那眯眼凝思的神态,判断他多半还是在盘算生意经。

因为问起来他比我和老杜小两轮还多,所以我们只叫他汪哥儿,他每回都拉长声音应承,很受听的样子。

③我们又遇到一起,热络地互致问候后,便各司己事。

一轮复习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含答案)

一轮复习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含答案)

一轮复习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含答案)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时间的隐喻傅菲①怀玉山脉勒住了缰绳,东奔的烈马停了下来。

群山如一锅沸水,暂时不再潽射,水花凝结成了低矮的山冈。

龙门山像一把圈椅,新叶村偃卧其中。

②在新叶村,我有长久的恍惚;夏日蒸腾般的晕眩、古老巷弄幽深的迷失、池塘倒映出来的幻觉、旧年屋舍散发的阴凉、溪流时断时续的亘古之声、灼日下荷花盛开的夺目光荤——午间酣睡在走廊里的老人,晒在竹圆匾里焦红的辣椒,失去水色又略微卷曲的君子竹叶,剥落了石片的碾盘,千年的水井浮起今晚的淡淡月色——群山在望,苍鹭在茂密的灌木林栖落,指甲花映在门前的空院。

③新叶古村始建于南宋嘉定年间,叶氏先祖叶坤从寿昌湖岑畈入赘娘舅夏氏家,繁衍至今,已三十余代。

夏氏人丁不旺,被迫外迁,而叶氏根深叶茂,开枝散叶。

④桃树茂密之处,即村舍。

村舍依半扇形围拢成村落,村落中央有池塘,塘叫南塘,像一块长满了绿锈的铜镜。

石砌的塘堤爬上了苔藓。

塘口有一片葱油的蔬菜地。

水生万物,千年不息。

翘起的瓦檐,粉白斑驳的砖墙,窄小的房门,高大的池杉,闲散的人影,它们一并收入南塘,像是沉落水底,又像是浮出波面。

南塘成了近似谜语的象征物,宋朝理学家金仁山在规划叶村时,以“山起西北,水聚东南”的格局,开挖了南塘。

塘一般用于聚水灌溉,洗衣洗菜,可一座八百年的池塘,更像一座时间的钟塔。

它会照见什么呢?年年日日,人在池塘的水影里更替,池边的人最终随星辰落入塘里,钟声会虚化,消失在风里。

池塘边站久了,眼球里浮现各色人物,说不清楚他们是谁。

他们从不可知之处,来到南塘边,握手相逢,拥抱告别。

⑤人工通浚的两条溪流,注入南塘,溪流即是村界,叶氏居于溪内,巷弄沿小溪而建,石板道逼仄幽深。

一个人在巷弄走,跫然,每一个脚步声,都是孤独的,仿佛在说:过客,过客。

我也是一个人走,脚步轻缓。

灰白的房墙有粉屑剥落,露出黑色的老青砖。

每一堵墙,斜斜看上去,像被洇湿而后晒干了的纸画,画是写意的山水画,疏淡,空蒙,留白有余。

2018届高三复习散文阅读导学案

2018届高三复习散文阅读导学案

2018届高三复习散文阅读导学案2018届高三复习散文阅读导学案面对高考,现代文阅读一直是公认的最难把握的部分。

而高中语文教学中现代文教学也似乎处于被忽略的境地。

《考试大纲》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要求是:阅读和鉴赏中外文学作品。

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应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因此,我们应该切实的抓住现代文教学,引领学生赏析文本内涵,梳理技巧方法,从而在语文高考中应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理解时更有把握、更加从容。

散文阅读,可以从以下方面加以自查:1、词语理解2、句子理解3、标题4、谋篇布局5、艺术手法6、文本意蕴下面就以上述六点为纲,具体进行解析。

1、理解文中的重要词语一般情况下,高考试题中考查的词语含义往往不是词典义,而是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1)。

答题技巧:上下文,根据词语本身意义,推断词语在语境中的意义。

注意修辞手法,如果词语用了比喻、拟人、象征等手法,答题关键是把词语由喻体、拟体还原为本体。

语境,对有感情色彩的词语的答题关键是进行直接正面的描述。

如2015年江苏卷《比邻而居》第13题: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第段中孱弱的含意。

(4分)【解析】此题首先应从孱弱的本意入手思考,然后结合语境去分析在文段中赋予该词的内涵,进而梳理一下本段的层次:前两句总写;第三至六句讲的是这家有虚无浮华的气息;第七句讲的是这家生活不大有定规以及咖啡的味道较弱;第八至第十句讲的是日常化的生活气息不浓烈。

从而全面地总结出孱弱的含义。

【答案】相对第一家的气味,咖啡的味道较弱;生活不大有定规;日常化的生活气息不浓烈;有虚无浮华的气息,不如第一家实打实。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理解句意,往往是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2)。

所谓重要的句子,是指在文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关键性句子。

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12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散文教学案含解析

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12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散文教学案含解析

专题12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散文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形式,是一种自由灵活、短小精悍、表现真人真事真情的文体。

近年来高考中的散文,主要包括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写景散文与哲理散文四类。

一、认识散文文体特征散文的主要特征有:1.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

“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是为更好地表达主题服务的。

为了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在选材上应注意材料与中心思想的内在联系,在结构上应借助一定的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散文中常见的线索有:(1)以含有深刻意义或象征意义的事物为线索;(2)以作品中的“我”为线索,由于写的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侃侃而谈,自由畅达,使读者觉得更加真实可信,亲切感人。

2.意境深远,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地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韵律美,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

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

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

二、快速阅读,整体把握点拨(一)读懂,才能做题文学作品阅读需要两大能力,一是对文本的认知理解能力,二是解题能力。

解题其实并无神秘之处,关键在于对文本的认知理解能力。

理解能力不够,任何解题方法都不能真正起作用。

而要提高对文本的认知理解能力,不能单靠多做练习题。

2018版高考一轮总复习语文习题专题十二 散文阅读12-2含答案

2018版高考一轮总复习语文习题专题十二 散文阅读12-2含答案

课后对点集训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横岭苍茫李御故乡门前有座山,名横岭.一道横亘于眼前且耸入云天的屏障矗立在你面前,犹如一位彪形大汉,既护住你的村庄田园,又阻隔你投向远处的目光。

开门相见,横岭就像与你相生相伴的一部分,显得格外熟络。

清晨,你可以看到雾幔缭绕;午间,你会感到热烈张扬;而夜晚,你会体味到峰峦如磐,如同巨人的臂膀,环绕于你,呵护于你。

我第一次爬上横岭的记忆已很模糊,但绝对是上山斫柴。

那是寒暑假的“必修课”.从村里上山,要走很久蜿蜒曲折、山石嶙峋的山路,才能到达山顶。

也是在横岭,我认识了山枣、山楂、山胡椒;认识了野猪、野鸡和野兔.一双草鞋,一副稚嫩的肩膀,扛起了山里人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的艰辛与快乐。

一个寒暑假,天天走在山道上,我几乎熟悉了其间的每一道弯,每一块巨石,路旁的每一棵大树和路边的每一孔泉眼。

饿了,摘一串野果充饥;渴了,掬一捧山泉,沁人心脾。

上山斫柴,汗流脊背,不饿不渴之后,就一个劲唤风,当山风从胸前背后徐徐掠过,人就会觉得风是最贴心的伙伴.山中精灵莫过于风,有声响,但不声张,把爽适给你,又悄然走过,你若再唤,又会飘然而至。

人在山里,有时想笑,有时想哭,有时想唱,有时想喊。

站在山顶,吼几句刚学会的山歌,无人聆听,无人喝彩,但自己很快活,很惬意。

山的阻隔,虽不同于锁链,但形同于门,总想推门而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当我怀揣一份渴求离开小山村,走入不一样的世界,多少年后,回首顾盼,故乡与横岭却依然在我的梦中。

一个人骨子里的情结也许永远牵绊于生你养你的那山、那水、那片热土。

横岭早已修通了穿山隧道,昔日的羊肠山道已被水泥公路所覆盖。

前些年,我曾陪父亲一起开车穿过隧道,去了山那边的横岭水库.一泓碧水,既可调洪,又可发电。

这也算是生养我的那片土地上沧桑巨变的一帧缩影吧。

在山上,拜访过我所熟悉的一位家乡“父母官”,他在仕途正旺时,毅然辞职上了横岭,带领乡亲们种植油茶树。

其中的酸甜苦辣,他知道,山民们也知道。

2018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限时训练):专题十二文学类文本阅读(二)散文阅读学案4Word版含答案

2018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限时训练):专题十二文学类文本阅读(二)散文阅读学案4Word版含答案

限时训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4分)人生如旅行李永海①出门旅行,难避漂泊。

②静静地候车,静静地等待。

时而也在候车室的壁图或铁路列车时刻表前流连,时而掐指计算车次及行程。

候车室是一个小天地,囊括各色人等,也包容各种不同的遭遇和人生。

购票、检票、上车,仿佛领取了一张公民认可证,凭着它,就可以堂堂正正乘上这次列车,去想要去的地方,开始人生奇妙的旅行。

待坐定后,探头窗外,长长的站台渐行渐远,更增添了浓浓的离情别绪。

单身旅行,无牵无挂,冷眼窗外,那里没有与自己相关的人和景;此时此刻,心境坦荡如水,人生有多少这样的小站,不知哪趟车才是自己想乘的,不知哪个座位真正属于自己。

③同在旅途,个中滋味,因人而异。

每每勾起我同情的是蜷在候车室里,或卧或躺的那些疲惫不堪的人,他们大多是离家打工外出的农民工,为了生活,四处漂泊。

一样的行程,一样的方向,同是旅途中人,遭遇却大相径庭。

④人在旅途,看着时光从指缝间溜走,心里的无助就像原野上的草一样疯狂生长着。

在午后刺眼的阳光下,只感觉到刺骨的风,不知道该用什么姿态去面对,该用什么样的热情去燃烧,木讷地做着所谓该做的事,如一粒尘埃,已经湮没在不知喟然的时光里。

⑤人在旅途,过客匆匆。

人生的驿站,或伤感或欣喜,欲下笔却无从写起,所以许多时候我选择无语。

然而无语的时候又很凌乱,像一堆扔不掉却又整理不了的旧物一般侵占着每个角落,生命中的某种本能在缓缓消失,迟钝的刀刃划在心上,血慢慢涌出来却把握不了,只能有心无力地去面对。

⑥人的一生,犹如旅行。

纵使踏遍千山万水,也仍是途中人。

原以为自己早已经习惯了停滞的状态,不会再斤斤计较地去寻求那些心里遗落了太久的东西。

快节奏的工作、纷繁复杂的人际交往,周围的人们多了浮躁、少了温情,多了竞争、少了感悟。

一路走来,从部队到地方,从军人到税官;从农村到县城,从青年到壮年。

蓦然回首才发现其实一直是渴望着被在乎的,只是逼着自己放弃,一次次希望,一次次失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限时训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4分)把往事调成花色王健很多日子是随阳光一起开放的,很多心情也是随花朵一起明媚的。

闲暇的时候,我总喜欢一个人背着相机来往于城市和乡村之间。

在一个乡村古老的街道上,我看到了一堵石墙上花开烂漫,眼前一亮,我知道那将会是一个写满故事的小院。

主人是一个戴着眼镜的老者,正用放大镜认真地看着报纸,他坐在门口,A 身体有些蜷曲,像棵老藤。

很难相信,在这样的村庄里会有这么一个学者一样的老人。

他的文雅、淡然,安静和自若的神态,让我感觉他和这些花、这个小院就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耳聋,面善,和蔼可亲,很善谈,他生活在自己沉静的世界里,却出现在我的视野中。

通过那些花,我知道了他是个95岁高龄的老人,以前做过教师。

难怪他身上有股与众不同的味道呢!他告诉我,墙头上这些艳丽的花是凌霄,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去年有人想花1 000元买走,他没舍得。

他继而又补充道,如果多点儿我就卖掉它,卖些钱好给老伴治病。

数落起这些花就好像数落着自己的子女。

这些是兰,这些是莲,这是栀子,这是何首乌……我突然就想起鲁迅先生笔下的百草园,诗情画意里有一段美丽的故事。

然后他便开始数落那些子女,仿佛在数落着自己院里的那些花草。

我很想从这个高寿的老人口中知道幸福的定义。

我问幸福是什么,他听不清:什么?后来他告诉我幸福是“什么”。

我没懂,他笑:什么都是幸福。

小时候想上学堂,以为那就是幸福,后来就去了。

后来想当教员,以为那就是幸福,后来真就当了教员。

退休了,想安养晚年就是幸福,于是有了这满院花香相伴。

现在有人能欣赏我的这些花,我也很幸福。

那么你幸福吗?他回答,我满足于我人生的任何一件事情,无论成败得失。

就像我养的这些花,花开花谢,它们不会长开不败,却能在最美的时候开放……终于明白一个无私、无欲的老人的幸福观。

能够像他院中的花一样,顺从自然、与世无争、坦然处世,就是一种美丽和幸福。

他,何尝不是开在这尘世间的一朵浮莲,B甚至是一棵开满花朵的老藤?他把我当作客人,我把这里当作我内心的家园,仿佛一杯茶汁泼出的茶园,至今梦里尚带几分茉莉香。

而且他的花香弥漫的脸,是媚人的,沧桑中写着“生活”两个字。

如果你仔细地去读,会读出更多的内容。

赏过凌霄,闻过芝香,也饮过菊花,愿意在这远离世俗的地方喝醉。

感觉阳光、童年、往事和爱,还闪亮在老屋的深处,只是感觉偶尔等一个人,是偶然的缘分。

在多年后,10年或者20年时给它浇水,叶年年青翠,花年年明艳,而眼睛却暗了……人生莫过于此:头发掉了,牙齿没了,眼睛花了,耳朵聋了,内心却十分明亮。

如今,往事皆调成这满院的花色,花开了,年年更新,心就是不老的,还有爱和希望,快乐和幸福。

我突然看到那暗淡的老屋里,窗台上竟然摆放着一瓶栀子花!一个年迈老人对生活之爱,远远浓于这满院的花香,我要告诉你那是心香呵!是生命之香!我独自走在乡间,一位蜷曲的老人,一座破旧的老屋,一些美丽的花,美好的事物走在我的前面,我记得那老人的话:“我要把我的那些花安放在冬天的前面……”(选自《当代人》,有删改) 1.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A.文章第二段对街道,石墙,小院环境的简笔勾勒,意在引出主人公及其生活故事,本文的主人公是一个学者一样的有故事的老人。

B.“数落起这些花就好像数落着自己的子女”与“数落那些子女,仿佛在数落着自己院里的那些花草”两句,都使用了比喻的修辞,但表达的重心有别。

C.倒数第三段中作者所说的“往事皆调成这满院的花色”,起到了点题归旨的作用,蕴意深刻,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思考。

D.倒数第二段融叙述、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为一体,间接地表达了老人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情感。

E.作品借用老人的话收束全文,一方面进一步展示了老人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另一方面也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启人心智。

解析:B项“都使用了比喻的修辞”错。

D项“说明”错误,本段并没有运用“说明”这一表达方式。

答案:BD(答对一项得2分,多答不给分)2.文中A、B两处画线句中的“老藤”分别有什么具体内涵?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分)解析:解答此题应从对句子的理解,以及对人物形象、情感的揣摩入手。

文中两处画线句巧妙地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由形及神,展示了老人的性格特征与人生态度。

沿此思路作答,即可把握方向。

答案:A处“老藤”:饱经风霜、历经沧桑的老人,年事已高,形体不能够伸直。

B处“老藤”:顺从自然、与世无争的老人,充满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乐观,幸福。

(每处2分,共4分)3.作者用较多笔墨叙写了老人的幸福观,你是否认同这种幸福观?为什么?(6分)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知道老人的幸福观是什么。

作品主体部分,作者着力展示了老人的幸福观,可据文整合对应信息。

对于“认同与否”的探究,则可采取既体现创作意图又适当开放探究的策略答题。

对老人的幸福观,可以答“认同”,具体阐释理由时,要结合文本内容,联系现实生活和自身感受,指出这种幸福观的合理性,即对人们生活的积极影响。

如果答“不认同”,则要从这种幸福观的消极影响等角度进行阐释。

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示例一)认同。

①“什么都是幸福”是老人一生风雨沧桑的体悟,自我满足于人生的任何事情,这是一种与世无争、坦然处世的人生态度,值得尊重。

②活着就是幸福,人要如花开放,这是一种活在当下、顺从自然、珍惜生命的哲学思想,应该肯定。

(观点2分,每条理由各2分,意思相近即可) (示例二)不认同。

①“什么都是幸福”虽是老人的真切感悟,但不符合人生不同的发展阶段的具体事实,“阴晴圆缺”“悲欢离合”里不都是幸福的感觉,不应认同。

②“满足于人生的任何一件事情”,就会在无私无欲中不知不觉地催生与世无争、得过且过的消极处世的人生态度,应予以否定。

(观点2分,每条理由各2分,意思相近即可)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14分)生死之间雷抒雁①一位墨西哥的作家曾说:“死亡不是截肢,而是彻底结束生命。

”是的,即使一个人的手不慎失去了,残肢还会提醒他手曾经的存在。

死亡,如雪的融化,雾的消散,云的飘移,永远没有了,没有了。

②可是,记忆没有随着死亡消失,每天,一进房门,你就寻找那张让你思念、惦记,你如此熟悉的面孔。

如果没有找到,你会情不自禁地喊一声“妈妈!”然后,一个房间一个房间地去找,看她是在休息还是在操劳——是在洗那些永远洗不完的衣物,是在为孩子们做晚饭,还是在专注地看电视?可是,这一回,你的声音没有得到回应。

房子里空荡荡的,她不在。

看着墙上那张照片,你知道她已永远离开了。

那张一直带给你欢乐的母亲的照片,你突然发现其中竟有一缕忧伤。

难道,照片也有灵性,将她对你无微不至的关怀凝聚在目光中?③我不愿再走进母亲的房间,不愿触动她老人家遗留下的衣物,就让它原样留存着,任灰尘去封存。

唉,每一件遗物都是一把刀子,动一动就会刺伤那脆弱的神经。

④日子一天天过去,我不再流泪。

谁不知道死是人生的归宿!生,让我们给生命打了一个结,死,便是一种解脱。

妻子这样安慰我,儿子也这样安慰我。

他们很快就从痛苦中跳出来,忙忙碌碌,快快乐乐,去干他们自己的事,好像母亲的离世已是很久以前的事了。

母亲的死,给他们留下的只是短暂的痛苦,并没有留下伤口,而在我的心里,却留下了很深的伤口,有很多的血流出,我常常按着胸口,希望那伤口尽快愈合。

可是很快我发现,愈合的只是皮肉,伤痕的深处无法愈合,时常会有疼痛蔓延开来。

⑤我永远不会忘记2001年9月6日下午5时,在中国作协的会议室学习讨论的过程中,我以一种近乎失态的焦灼,希望会议早点结束,然后迫不及待地奔向母亲的住处。

快到家时,我打电话给家里,想马上听到母亲的声音。

铃声空响,我希望她是到楼下散步去了。

⑥推开门,像往常一样,我喊了一声“妈妈”,无人应声。

我急忙走进里面的房间,看见妈妈躺在地上呻吟着。

我扑过去,一把抱住她,想让她坐起来,问她怎么了。

她只是含糊不清地说着:“我费尽了力气,可是坐不起来。

”我看着床上被撕扯过的被单,看着母亲身上揉皱的衣服,知道她挣扎过。

可是一切挣扎都没有用,母亲左边的身子已经瘫痪了,无法坐住。

她痛苦,无奈,无助得像个孩子。

这个曾经十分坚强的生命,怎么突然变得如此脆弱!⑦可是,无论如何,我明白了那个下午失态的全部原因。

一根无形的线——生命之线牵扯着我的心。

我的心如紊乱的钟摆,失去了平衡。

我以从未有过的急切,想回到妈妈的身边。

也许,只要她的手抚摸一下我,或者,她的眼神注视一下我,我心中失控的大火就会熄灭。

仅仅两天之后当妈妈咽下最后一口气,永远地离开了她生活了81年的这个世界的时候,我觉得,我生命的很大一部分被带走了,随着她走了。

我猜想,一个人的理论生命也许很长,它就是这样一部分一部分地被失去亲人、失去情感分割,生命最终变得短暂了。

⑧医治心灵伤痛的唯一处方就是“忘记”。

可是,对于亲人,要忘记又谈何容易!只好寻求书籍,寻求哲人,让理性的棉纱,一点一点吸干情感伤口上的鲜血。

⑨我想起了一则关于死亡的宗教故事。

有一位母亲,她抱着病逝的儿子去找佛,希望能救活她的儿子。

佛说,只有一种方法可以让你的儿子死而复生,解除你的痛苦:你到城里去,向没有死过亲人的人家要一粒芥菜籽给我。

那位被痛苦折磨得愚钝了的女人马上去找,可是她找遍了全城,竟然没有带回一粒芥菜籽。

因为,世上根本没有没有失去过亲人的家庭。

(摘自《名家散文集》,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A.文章以第一人称作为全文的基本叙述视角,偶尔插入第二人称、第三人称,三种人称各尽其妙,形成了相互辉映之效。

B.本文以抒情为主,综合运用描写、记叙等多种表达方式,细腻地刻画了作者失去母亲后备受煎熬、悲伤无法排遣的内心世界。

C.妻子和儿子很快就从痛苦中跳出来,并且劝慰“我”,可见他们对“母亲”的情感不深厚,无法切身感受为人子者的丧亲之痛。

D.本文在生存与死亡、疼痛与忘却、焦虑与平静的两极振荡之中,抒发了作者对亲情、死亡等命题深刻而又独特的探讨和领悟。

E.本文语言风格可谓独具特色:行文朴实平淡、不事雕琢,呈现出了返璞归真、清浅通俗之美,同时,字里行间又流露出浓浓的情感。

解析:C项,“可见他们对‘母亲’的情感不深厚”纯属臆测,无中生有;E 项,本文的语言风格应是诗意化的,不是“清浅通俗”。

答案:CE(答对一项给2分,多答不给分)5.文章第①段引用了一位墨西哥作家的名言“死亡不是截肢,而是彻底结束生命”,请分析其作用。

(4分)答案:①引出“死亡是生命彻底的结束”的观点,强调死亡就是消失。

②与下文“记忆没有随着死亡消失”形成对比。

(每点2分,共4分)6.有人认为文章最后一段“宗教故事”可以删去,也有人认为必不可少,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6分)答案:(示例一)不能删去。

①用宗教故事作结,表明家家都曾有亲人去世,人人都有可能失去至亲,痛苦是人生常态,难以避免,因此要正视痛苦,用理性化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