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散文阅读
复2024语文高考一轮复习 习任务群二 散文阅读

复习任务群二散文阅读——在形神意境与语言中感受万千世界(2021·新高考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文本一放猖废名故乡到处有五猖庙,其规模比土地庙还要小得多,土地庙好比是一乘轿子,与之相比五猖庙则等于一个火柴匣子而已。
猖神一共有五个,大约都是士兵阶级,在春秋佳日常把他们放出去“猖”一下,所以驱疫也。
“猖”的意思就是各处乱跑一阵,故做母亲的见了自己的孩子应归家时未归家,归家了乃责备他道:“你在哪里‘猖’了回来呢?”猖神例以壮丁扮之,都是自愿的。
有时又由小孩子扮之,这便等于额外兵,是父母替他许愿,当了猖兵便可以没有灾难,身体健康,我当时非常羡慕这种小猖兵,心想我家大人何以不让我也来做一个呢?猖兵赤膊,着黄布背心,这算是制服,公备的。
另外,谁做猖谁自己得去借一件女裤穿着,而且必须是红的,装束好了以后,再来“打脸”。
打脸即是画花脸,这是我最感兴趣的,看着他们打脸,羡慕已极,其中有小猖兵,更觉得天下只有他们有地位了,可以自豪了,像我这天生的,本来如此的脸面,算什么呢?打脸之后,再来“练猖”,即由道士率领着在神前画符念咒,然后便是猖神了,他们再没有人间的自由,即是不准他们说话,一说话便要肚子痛的。
这也是我最感兴趣的,人间的自由本来莫过于说话,而现在不准他们说话,没比这个更显得他们已经是神了,他们不说话,他们已经同我们隔得很远,他们显得是神,我们是人是小孩子。
我们可以淘气,可以嬉笑着逗他们,逗得他们说话,而一看他们是花脸,这其间便无可奈何似的,我们只有退避三舍了,我们简直已经不认得他们。
何况他们这时手上已经拿着叉,拿着察郎当郎当的响,真是天兵天将的模样了。
说到叉,是我小时最喜欢的武器,叉上串有几个铁轮,拿着把柄一上一下郎当着,那个声音把小孩子的什么话都说出了,便是小孩子的欢喜,我最不会做手工,我记得我曾做过叉,以吃饭的筷子做把柄,其不讲究可知,然而是我的创作了。
我的叉的铁轮是在城一个高坡上(我家住在城里)拾得的洋铁屑片剪成的。
专题25:散文阅读综合练习-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天津专用)学生版

专题25 散文阅读综合练习一、(2020·天津·河北一模)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吃土豆的人田鑫在众多植物中,我只跟土豆有仇。
虽然玉米曾划烂过我的手臂,豇.豆曾让我食物中毒呕吐不止,但是它们都没有要我的命,也没有要我身边人的命;而土豆,众多的土豆,集合在一辆车上的众多的土豆,却夺走了我母亲的命。
一地的土豆被一个一个捡.拾起来,装进袋子,码到架子车上,它们原本应该跟着父母回家,却在半路起了歹心,整整一车栽倒在母亲身上。
父亲把母亲从土豆堆里刨出来的时候,她就像个大土豆一样软塌塌..的。
我看着母亲躺在一堆土豆中间,气若游丝,而土豆却没有一点自责,心里就记恨起土豆来,恨它们恩将仇报。
这块地离家最远,但是父母最为上心,最好的肥料给它们,最多的汗水给它们,最后落了个如此凄惨的下场。
谁也想不通为什么会这样,母亲没了,留在地里的另一些土豆直到快入冬了,才被亲戚们挖回家。
而埋母亲的那块地,从此再也没有种过土豆,我们不想让母亲和仇人住在同一块地里。
仇恨有时候很奇怪,恨的时间长了,竟然会让你莫明.其妙地喜欢上你仇恨的事物,土豆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本来要和它势不两立老死不相往来的,可是却偏偏摆脱不了它,地里种的是土豆,窖里藏的是土豆,每顿饭里吃的是土豆,更要命的是,村庄里的人还要和土豆打一辈子交道,熟悉它们,伺候它们,说不定哪一天遇上饥荒只有它们能和人一起挺过难关。
为了不至于饿肚子,我也学着妥协,接受这些不管你生气还是高兴还是悲伤它们都板着脸待在原地不动的土豆。
这个时候,我才发现,活在村庄里的人,其实和土豆是最接近的。
你看,村庄里的人灰头土脸的,走在阡.陌之间,你不知道他在想什么,也不知道他要去干什么,土豆也是。
它躺在大地上,不像小麦、玉米和高粱,一开始只长着几片叶子,只要给它们时间叶子就能变成秆儿,它们就会神气地站在大地上,等它们结了穗,就把子实顶在头顶或挂在半腰里,一个个炫耀似的;而土豆从下种的时候开始,就看不到任何丰收的希望,它们长在地里,你看不见它们,它们也不准备给你任何信号,你不知道等待你的是丰收还是歉收,一颗心一直悬着。
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2部分现代文阅读Ⅱ专题2散文阅读任务2整体读文教师用书

任务二整体读文一、散文种类散文类别内容特色艺术手法代表作品写景状物散文写景散文描绘景物特征,表现作者内心情感、人生理想和生活情趣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荷塘月色》状物散文描摹刻画具体物件,托物寄情,托物寓理,托物言志托物言志象征《白杨礼赞》写人叙事散文选取一个侧面或片段记人叙事记叙、描写《背影》议论说理散文以议论为主,文笔灵活,寓哲理于形象议论、象征《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文化游记散文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写作对象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周庄水韵》二、散文的结构与模式行文结构局部结构行文模式空间结构意象并置——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开头开门见山,直接点题;或借助“由头”,巧妙引入,含蓄委婉移步换景——给读者新奇的阅读感受远近高低——描写层次分明,井然有序逻辑结构起承转合,行文自然流畅结尾结尾点题,深化主旨,或以景结篇,意境深远总分、并列、层进、对比,结构多样事件、情感与哲理相互生发,由事及情及理线索线索是散文结构的红线,是“神不散”的重要保障,是文章情感与脉络的体现,可做线索的有物、事、人、情、时间、地点、行踪,乃至反复出现的一句话以含有深刻意义或象征意义的事物为线索以“我”或“我的行踪、思想、情感、所见所闻”为线索,使文章真实,利于抒情【技法指导】四个角度入手,读懂散文1.关注标题明趋向散文标题,或点明写作对象,或是线索,或表明情感。
关注标题,就能够初步了解文意的整体趋向,从而为梳理文脉打好基础。
2.厘清线索分层次所谓“点”,即具体的自然段;所谓“面”,即大的层次。
要想详尽了解文章内容,必须“点”“面”结合去梳理。
(1)由点分析段落:依据每一段中的关键词(表过程的时间词、表关系的关联词、表倾向的情感词等)或关键句(总起句、过渡句、总结句等)理解段意。
(2)由面分析层次:合并提取,总结层意。
依据段落关系(总分、因果、并列等)合理合并,提取主要内容,概括出层意。
3.分析技巧明手法具体来说,分析散文技巧有以下两个方面。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散文阅读精测卷(4)(含答案)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散文阅读精测卷(4)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我娘后窗我从小就不知道叫妈妈,只会叫娘。
我娘就是我的妈妈,这是大些时候才弄明白的事儿。
“为什么不让我们叫妈而叫娘呢?”娘的回答让我懂得了其中的缘由。
“本来你姐出生以后是管我叫妈妈的,可是等你出生以后就不能叫了。
算命先生说你这个孩子命硬,克妈,必须得改口叫娘才能避免。
”原来罪魁祸首是我啊!在我的影响下,相继出生的两个弟弟也都管妈妈叫娘,娘是我们姐弟四人的妈妈。
我娘是辽宁朝阳人,我爸是黑龙江朝阳人,“朝阳”是他们俩的缘分。
虽有一些空间距离,但都在东北三省范围内,我们是地地道道的小东北人。
黑土地上一望无际的田野和父母的基因给了我们踏实、勤劳、朴拙、粗犷的共同性格。
然而,细细品来,我的身上似乎集中了父母身上的优点,而对他们的弱点都悄无声息地规避掉了。
我娘很聪明,上小学时成绩一直不错,到六年级毕业正赶上了特殊时期,不能继续读书了,只好回家劳动。
娘会唱歌还会跳忠字舞。
小时候家里没有电视,没有什么娱乐生活,没钱买蜡烛,天一黑我们就躺在炕上睡觉了,睡不着,娘就教我们唱歌。
我觉得娘唱得真好听,就很认真地和她学,《大海航行靠舵手》《打靶归来》《东方红》《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革命歌曲都是我跟娘学的,娘就是我的音乐启蒙老师。
我娘性子慢,我爸性子急,他俩合拍的时候很少,常常三句话不到我爸就急了,娘就会被责骂。
在强势的男人面前,她通常都会选择默默忍受,实在忍不住,会小声反抗一下,但声音很弱,她不想家里发生战争,让我们四个孩子受到惊吓。
除了给全家人安顿吃穿用度,我娘还要和我爸一起到地里干农活儿。
在我的记忆中,她从没有睡过懒觉,总是天不亮就起床烧火做饭,喂猪喂鸡,从早忙到晚,没有休息的时间。
我娘的女工活儿做得很好,不仅会缝缝补补,还会绣花。
我们小时候睡的枕头上,常有我娘绣的花,有牡丹,有蔷薇,有莲花,虽然是用粗布绣成的,却有一种别样的美。
前几年回家,娘从箱子里拿出几个枕套,是她绣的十字绣,她捡了一个最好看的给了我,说我有了新房子可以用,我看着一针一线绣出来的美丽图案,赞叹娘的心灵手巧。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散文阅读精测卷(2)(含答案)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散文阅读精测卷(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缝隙朱以撒这条蜿蜒的老街还在翻修,处在半完成状态。
完成了的那部分已经租出,挂起招牌做生意。
那些等待翻新的还是大门紧闭,两扇大门早已褪色,加上常年润含春雨又迎来秋风,甚至难以紧闭。
神秘被捂在里面,碰巧的是旧日门板上有裂缝,有人就凑近裂缝往里边打量,一眼看到过去。
缝隙的出现,赐予了这样的机会。
很多次,我在临写敦煌残经时,想到了那个已经空空荡荡的藏经洞。
当时里边堆放了那么多的经卷,只是门面用泥皮糊死了。
如果不是后来的自然干裂,让人从缝隙中窥探到内部,也就没有接下来的许许多多传奇。
说起来我也是缝隙的受益者,经卷走出密室,也来到书法家的案前,让人狂喜。
我挑选了一部分合我情调的经卷,终日临写——我学习书法的路径,由于遇上了这些残经而得到改变。
夜深的时候,我可以感受到这些无名氏的墨迹远比碑刻要真切的温度和呼吸,是一道裂缝释放了它们。
许多的过往起始都是封闭的,经不起时日的鞭打冲刷,一些物品终于见到了天日,不再成为秘密。
与秘密相逢,就获得了与众不同的认知、识见。
晋太元中武陵捕鱼者幸运地发现了一道透出光亮的小口,由此开始了他梦幻一般的旅程。
我一直在想,陶渊明以云淡风轻的笔法描写了桃花源的美感,主旨还是要人守住那道裂开的口子——不能守之以一,就难以让人信服。
朱熹曾经评说:“晋宋人物,虽曰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谈,那边一面招权纳贿。
陶渊明真个能不要,此所以高于晋宋人物。
”如此说,陶渊明就是君子自守的人物,而其他晋宋人物,则是守不住的两面人。
我第一次见到桃胶是在乡下,这里桃树千万,坚硬的桃胶恍如琥珀、玛瑙那般晶莹,抓一把放入盘中,声响如大珠小珠,甚是悦耳。
文人笔下喻此为桃花泪,追溯它的由来,则是从伤口开始的。
兀立不移的万千桃树,没有哪一棵是表皮严实无损的,很像人的皮肤,总要在生存的不易中,因人为或天时,被扯开一道道口子,溢出不少汁液来。
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茅盾作品

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茅盾作品(一)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下面小题。
风景谈茅盾①前夜看了《塞上风云》的预告片,便又回忆起猩猩峡外的沙漠来了。
那还不能被称为“戈壁”,那在普通地图上,还不过是无名的小点,但是人类的肉眼已经不能望到它的边际,如果在中午阳光正射的时候,那单纯而强烈的反光会使你的眼睛不舒服;没有隆起的沙丘,也不见有半间泥房,四顾只是茫茫一片,那样的平坦,连一个“坎儿井”也找不到;那样的纯然一色,即使偶尔有些驼马的枯骨,它那微小的白光,也早溶入了周围的苍茫;又是那样的寂静,似乎只有热空气在作哄哄的火响。
然而,你不能说,这里就没有“风景”。
当地平线上出现了第一个黑点,当更多的黑点成为线,成为队,而且当微风把铃铛的柔声,叮当,叮当,送到你的耳鼓,而最后,当那些昂然高步的骆驼,排成整齐的方阵,安详然而坚定地愈行愈近,当骆驼队中领队驼所掌的那一杆长方形猩红大旗耀入你眼帘,而且大小叮当的谐和的合奏充满了你耳管,——这时间,也许你不出声,但是你的心里会涌上了这样的感想的:多么庄严,多么妩媚呀!这里是大自然的最单调最平板的一面,然而加上了人的活动,就完全改观,难道这不是“风景”吗?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②于是我又回忆起另一个画面,这就在所谓“黄土高原”!那边的山多数是秃顶的,然而层层的梯田,将秃顶装扮成稀稀落落有些黄毛的癞头,特别是那些高秆植物颀长而整齐,等待检阅的队伍似的,在晚风中摇曳,别有一种惹人怜爱的姿态。
可是更妙的是三五月明之夜,天是那样的蓝,几乎透明似的,月亮离山顶,似乎不过几尺,远看山顶的小米丛密挺立,宛如人头上的怒发,这时候忽然从山脊上长出两支牛角来,随即牛的全身也出现,掮着犁的人形也出现,并不多,只有三两个,也许还跟着个小孩,他们姗姗而下,在蓝的天,黑的山,银色的月光的背景上,成就了一幅剪影,如果给田园诗人见了,必将赞叹为绝妙的题材。
可是没有完。
这几位晚归的种地人,还把他们那粗朴的短歌,用愉快的旋律,从山顶上飘下来,直到他们没入了山坳,依旧只有蓝天明月黑魆魆的山,歌声可是缭绕不散。
【高考语文】2023届第一轮复习散文专题练习—林清玄(含解析)

【高考语文】2023届第一轮复习散文专题练习—林清玄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青山白发林清玄行于北莺公路上,道路左边窜出来一丛丛苇芒,右边也窜出了一丛丛苇芒,然后车子转进了迂回的山路,芒花竟像一种秋天的情绪,感染了整片山丘,有几座乔木稀少的小丘,蒙上了一片白。
我忍不住下车站在整山的白芒花前。
青色山脉是山的背景,那时的苇芒像是水墨画的留白,这留白的空间虽未多作着墨,却充满了联想,仿佛它给山的天地间多留了空间,我们可以顺着芒花的步迹往更远的天地走去。
我站在苇芒花的中间,虽不能见到山的背面,也看不到那弯折的路之尽头,但我知道,顺着这飘动的白色寻去,山的背面是苇芒,路的尽头也是苇芒。
北莺公路是我经常旅行的一条路,就在两星期前我曾路过这里,那时苇芒还只是山中的野草,芜杂地蔓生两旁,我们完全不能感知它的美。
仅仅两星期的时间,蔓生的野草吐出了心头的白,染满了山坡,顺势下望,可以看到大汉溪的两旁,那些没有耕种的田地,已经完全被白色占据了。
好像这些白色的芒花不是慢慢开起,而是在一夜之间怒放。
在乡间,苇芒是最低贱的植物,因此它的生命力特别强悍,一到秋天,它就成为山野中最美的景色了。
有一年我在花盆里随意栽植一株苇芒,本来静静躺在花园一角,到秋末是它突然抽拔开花,是那些黄的红的花全成了烘衬它的背景。
那令我们感觉,苇芒代表了自然的时序,他一生的精华就在秋天。
有一次,我路过村落去探望郊区的朋友,在路旁拔了几株苇芒的长花送给朋友,他收到苇芒花时不禁感叹:“竟然已是秋天了!”——苇芒给人季节的感受,胜过了春天的玫瑰。
站在满山的芒花里,我想起一位特立独行的和尚云门文偃。
云门是禅宗里追求心灵自由的代表,有一次,一位和尚问他:“什么是佛法的大意?”“春来草自青!”他说。
又有和尚问他:“什么是成佛的方法?”“东山水上行!”他说。
在云门的眼中,佛法的大意与成佛的方法,其实就是一种自然,一种万物变化与成长的基本道理:透过这种自然的过程,我们既可以说,佛法大意是“春来草自青”,当然也可以说是“秋天苇自白”,它是自然心,也是平常心。
2025届高考一轮总复习语文 专题二 散文阅读 概括内容要点

专题二散文阅读概括内容要点题型一特定指向信息概括1.《记念刘和珍君》中,作者说“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这个“缘由”是什么?答案:反动统治者不但用武力极其凶残地屠杀人民,而且利用御用文人制造舆论进行严酷的思想统治。
2.从《秦腔》一文来看,秦地、秦人、秦腔的特点各是什么?他们之间有着怎样的关联?答案:(1)特点:①秦地,八百里秦川,辽阔厚重,广漠旷远。
②秦人,民性敦厚、直率;勤劳质朴,吃苦耐劳;敢爱敢恨,能享大乐。
③秦腔,大喊大叫,高亢激越,雄浑奔放,具有极强的震撼力和感染力。
(2)联系:①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辽阔厚重、广漠旷远的秦川大地养育了秦人,给予了他们旺盛的生命力,也给予了他们敦厚、直率的性情和勤劳质朴、敢爱敢恨的品格。
②一方水土、一方人造就一方文化。
秦地的厚重辽阔,与秦人的直率豪放、秦腔的激越奔放形成一种高度的内在统一。
这样的秦地,这样的秦人,才创造出高亢激越、雄浑奔放的秦腔。
秦腔只能诞生在秦地,也只有秦腔才能承载秦人的喜怒哀乐,表达他们对真善美的追求。
归纳概括的原则1.尽可能用原文中的词语作归纳这是就独立归纳而言的,这样可以防止归纳不准确。
2.防止要点遗漏无论是分析还是概括,都要从命题出发。
看命题要求从哪个角度,依据什么标准进行分析或概括,分析时要注意分为哪些部分,内容是否交叠,有没有多余或遗漏。
概括时要注意整合哪些内容,怎样整合,有没有多余或遗漏。
3.必须防止任意“拔高”或“贬低”把文中没有体现的意义强加给作者,或概括不准确贬低了文章的价值。
一、信息检索提炼“三方法”二、特定指向信息概括“三步骤”第一步:审题干,明指向。
明确概括对象是什么以及指向对象的哪一方面信息(原因、结果、作用、意义、影响、方式、特点、情感等)。
第二步:理思路,定区间。
不论是概括哪类指向信息,都要确保不遗漏要点,对全文思路进行梳理,这样才能明确所要概括的信息在哪里。
第三步:巧提炼,组答案。
在确定信息存在的区间后,要逐段(层)提炼,分类整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二散文阅读——散体文章自由笔,形散神聚格调新散文文体近几年在课标全国卷中没有出现,但是在高考考纲规定的考查范围内。
因散文不易读懂,因此本专题在熟悉考情的基础上,从读懂四类散文文本切入,然后分考点突破,在每一考点中,再分题型进行系统复习;对每一题型,先通过典题,揣摩解题思路,再学习相关技法。
这样有理论,有技法,有训练,形成解题能力。
一、研究考情明命题点下面以2015年湖北卷、2016年天津卷为例,列举高考散文阅读的考点:1.从阅读材料的选取方面看高考散文类文本特点(1)选材范围方面:选文是中国现当代散文作品。
特别注重那些紧扣时代脉搏,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厚重民族文化情感以及闪烁着淳朴人性的散文作品。
(2)选文内容丰富多彩,但有所侧重。
多数作品涉及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冲突,体现了现代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眷念,对现代文化的反思与批判,尤其是探讨农耕文化、乡村文化对现代人类的拯救问题。
2.从命题方面看高考散文类文本命题规律(1)稳中有变。
“稳”是指阅读题的考查内容、基本套路、设题模式基本稳定,“变”是指探究方向每年都有所变化。
纵观这些年的高考题,散文文本的考点主要有:理解和分析、概括文章中心和归纳内容要点、鉴赏文章表达技巧、分析和探究或者评价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其中理解词句含意、概括文意、鉴赏技巧和探究评价为重中之重。
这些考点涉及的能力层次高,虽然不是备考的盲点,却是考生的弱点,应引起高度重视。
(2)坚持“主题辐射”原则。
所谓“主题辐射”原则就是散文阅读的命题,不论是有关内容,还是有关结构,还是有关表达技巧,都从文章主旨的角度出发,也就是说,所设置的问题都与文章的主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二、因命题点需知文体特征(一)散文的定义现代散文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散文,是指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是指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学性的散行文章。
除以议论抒情为主的散文外,还包括通讯、报告文学、随笔杂文、回忆录、传记等文体。
随着写作学科的发展,许多文体自立门户,散文的范围日益缩小。
狭义的散文是指文艺性散文,它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
本专题所讲的就是狭义的散文。
(二)散文的特征散文的文体特征概括来说就是“形散神聚”。
所谓“形”应指散文中用来表情达意的人物、事物、景物、器物等。
“形”的“散”体现在联想的广泛、时空的纵横等方面,但目的却是统一的——用来表现理念、抒发情感、阐述哲理、表达志趣、寄寓情趣等。
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神聚”。
例如,《窗》就是通过描述一系列与窗相关的事物来阐述哲理,《荷塘月色》就是通过写景来抒发情感,《说不尽的狗》就是寄寓一种生活、艺术和思想中蕴含的情趣。
(三)散文的分类通过对近几年来高考散文阅读选文的分析,根据写作内容和表达方式的不同,可把散文分为写景状物类散文、议论说理类散文、文化游记类散文、写人记事类散文四类。
1.写景状物类写景状物散文是一种篇幅短小、题材广泛,通过描写特定的景或物的形态、色彩、神韵等特点,来表现作者内心情感、人生理想和生活情趣的散文。
(1)体裁特点①既描绘景物的色彩、形状、声音,让景物具有立体感,也调动自己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多种感觉描摹景物,突出其可感性。
②既变换观察角度,让景物形态具有全景感,也描写景物变化,突出景物形态的丰富性。
③既运用虚实结合手法,扩大想象空间,也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突出景物特点。
④情景关系富于变化。
A.以景勾连情思:如“景物依旧,但时光流逝、人事已非,自然能生出伤感怀旧的情感”。
B.以景渲染气氛:精心描绘经过选择的景致,就能营造出某种氛围,即使不直抒胸臆,情感依然能够传达出来。
C.因景的变化而生的情思:景物本身会有变化,而使人产生欢愉或悲愁等种种不同的情思。
D.寓情于景:利用想象、联想,作者将主观的情感直接寄托在景物之中,所描摹的景物都充满作者当时的情感。
E.取代表性的景以凸显情:作者描写的景本身已具备明显的象征意义,如月的阴晴圆缺,如草的春风吹又生,如水的一江春水向东流等,融情于景就显得自然,也能引发读者共鸣。
(2)常见的结构形式①静赏式:进入景点——依次静赏——赏景联想——离开景点。
特点:赏景的缘由;多角度的写景;使用联想,用抒情的方式来深化主题。
②情索式(以情感线索来连缀景物):情的缘起——情的积蓄——由情及人——情的归结。
特点:看似写景,实则借景抒情。
将景物特征分解成若干方面,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抒情。
③象征式:物的概述——物的性格——由物及人。
特点:用物来象征人,形在写物,旨在写象征之人;卒章显志;篇末点题。
④怀念式:睹眼前景——思从前景(人、事)——抒怀念情。
特点:借联想和想象写怀念之物,表达寄托的情思。
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从一景联想到相关的另一景,且另一景中寄托着作者的主要情感。
(3)快速读文步骤步骤一:划分层次,把握思路第一步,标各段落序号;第二步,研标题、作者;第三步,通读全文,思索文本思路和结构。
写景散文:描写景物的顺序,或观察角度的变化,或先描写画面,刻画环境,后抒发情感。
咏物散文:由物及人。
步骤二:鉴赏景物,把握特点第一步,标记文中写景或物的语句。
第二步,抓角度,思考特征。
角度:外在——形、声、色、味等方面;内在——品格、神韵、气质等情态的特征及内在意蕴。
第三步,分析语境,概括特征:①找原词概括,提取描写景、物的修饰语(形容词),利用上下文中作者评价景物特征的词;②提炼词语概括,根据对语境的理解来概括画面、特定物的特征。
步骤三:联系背景,探讨情感第一步,抓首尾段。
首尾段往往有作者议论的语句,这是把握作者情感意图的捷径。
第二步,标记相关语句。
①有关写作背景的语句。
②特征与情感相通的语句。
写景散文——主旨情感在景和人的特征相通处;咏物散文——主旨情感在物和人的特征相通处。
步骤四:概括主旨,明确中心明确所写景或物的特征,考虑手法(写景散文常用手法: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咏物散文常用手法:托物言志、借物喻人、象征等),明确情感或主旨。
2.议论说理类以发表议论,阐述道理为主的散文,称为议论说理散文。
议论说理类散文是作者对现实生活的领悟,是人的思想火花在生活过程中的表现,它不是靠“三论”(论点、论据、论证),而是借助于感性具象来阐述道理。
议论说理散文包括杂文、小品文、随笔、哲理散文等。
(1)体裁特点①内容的丰富性。
在思维形式上,议论说理类散文如天马行空,自由无羁,便于作者将平日积累的大量知识,根据实际需要,精心选择那些鲜活生动的材料,恰到好处地运用,使文章言之有物,内容充实,显示出知识性和趣味性,厚重耐读,更易于打动读者。
②语言的形象性。
它与一般议论文相比,文学色彩更浓厚,整体的文学性高于一般的议论文,往往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观点,议论生动、形象,很有感染力。
③表现形式的多样性。
在表现形式上,议论说理类散文更加自由灵活,无拘无束,可记叙可议论,可描写可抒情,可引经据典,可发表见解。
描写使内容形象具体,记叙使列举材料清楚真实,议论使文章富于思辨、观点鲜明、主题明确,抒情则使文章更真切感人。
(2)快速读文步骤步骤一:抓议论,明义理阅读议论说理类散文,首先要知道“理”在文中所指的内容,再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去解读作者深邃的思想,理解作者的义理,这是议论说理散文艺术美之所在。
这类散文不需要严密的逻辑去论证,整篇文章也不是一个完整严密论证的过程,但是它要用议论性的语句去表达一种观点,或表达对某一事物、现象的感悟、认识和理解。
因此,在阅读议论说理散文时,如果能把握住这些议论性的语句,那么就可以很迅速地了解议论说理散文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就可以很轻松地品尝文章中的哲理味道。
注意把握全文的开头段、结尾段及每段的“主旨句”,体会文中这些关键语句,把作者所要说之理准确地表达出来。
步骤二:分层次,感理趣阅读议论说理类散文,在理解“理”的同时,还要能够感受作者在阐述道理时所体现出来的智慧——作者往往不是板起面孔说教,而是通过“趣”来吸引读者阅读,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这类散文之“散”的特征主要体现在情中有理、理中含情,能将抽象的理论思考融入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例证当中。
作者的行文往往会从日常生活景物写起,因此在阅读时,只要我们能理清文本的层次,进行发散联想,就能感受到作者在表达哲理时所体现出来的趣味。
这类散文的常见构思方式有以情为线、以理为线、以物为线(或以上三种的综合)、以时间为线、以空间为线等。
前三种比较常见,而其后两种尤其要引起考生的高度重视。
步骤三:析材料,明方法思考材料,明确方法。
分析文章围绕观点(所说之理)而运用到的材料,分析材料与观点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作者运用怎样的方法来阐述观点。
这类散文常用到的方法有引证法、喻证法、例证法、对比论证等,但还应该注意这类散文常常将抽象的理论融入生动具体的范例解说之中的特点。
通过以上几个步骤,已经能确定文章的主旨所在或作者的情感趋向了,文本的内涵已经把握,这就奠定了解答题目的基础。
3.文化游记类文化游记散文是指将科学研究的“理”与文学创作的“情”结合起来,或讲述文化知识,或感悟文化现象,或评析世态人情,既充满思考的智性,又不乏文化关怀和个人感受,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谨严的一类散文。
(1)体裁特点①取材上的文化性。
即所写对象是文化意味突出、文化含量丰富的社会现象或自然景观,多借助名人、文化古迹,咏史怀人,阐发作者对此的认识和评价,有时在此基础上联系现实,借古讽今,引发人们对历史、现实、人生、社会的深沉思考。
②文化意识强烈。
即明确地从文化角度和文化意识方面来表现对象。
③文化解剖具有穿透力。
即以独立的文化思考和深刻的文化思想来解剖事物的特征和发掘现象的本质。
在行文上具有文化韵味,主要体现在语言风格上。
④文化游记散文和抒情散文存在交叉关系。
如作者在记游过程中常常通过写景状物表达自己的情感。
但是,大部分因景抒情的散文,景常常只是一个引发感情的触发点,而游记则不论抒情色彩如何浓郁,总要摹山拟水,总要描述自然景观和与之相联系的人文景观。
(2)快速读文步骤步骤一:抓住线索,理解文本内容文化游记散文不同于其他散文,一般的,文化游记散文要借助某一文化现象、文化景观、文人逸事、文化视角作为抒情载体,其中总是有某种线索,这一线索就是散文组织安排材料的“纲”,只要我们抓住了这个“纲”,就可以沿着它去分析文本内容,明确写作思路和选材意图。
往往以“游记”形式开始行文,要注意立足点的变化,理清行文脉络。
同时还要注意文章中时空的转换及作者的情感变化等。
步骤二: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探究精神实质文化游记散文多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写作对象,可以是名山大川、历史遗迹,也可以是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还可以是文化现象,如传统节日、茶文化、酒文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