溴化锂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pdf_1705477959.0277913

UNISILKON L 250 L版本 1.9 修订日期: 2022-04-14 前次修订日期: 2020-07-08 最初编制日期: 2014-10-09打印日期: 2022-04-241. 化学品及企业标识产品名称 : UNISILKON L 250 L润滑剂产品代码: 022102化学性质: 硅 油聚四氟乙烯制造商或供应商信息 供货商的公司名称: Kl über Lubrication M ünchen Geisenhausenerstr. 7 81379 M ünchen DeutschlandTel: +49 (0) 89 7876 0 Fax: +49 (0) 89 7876 333 ****************SDS 负责人员电子邮件地址: ***************Material Compliance Management国家联系方式: 克鲁勃润滑剂(上海)有限公司 上海市青浦工业园区拓青路88号 邮编:201700电话:+86 21 69225666电子邮件:***************.com 克鲁勃润滑剂中国有限公司香港新界沙田火炭山尾街18-24号 沙田商业中心10楼1012室 电话: +852 ********电子邮件:***************.com 应急咨询电话: +86 532 8388 9090 (NRCC, 仅限危险化学品) +86 21 69225521F e s t o S E&C o . K GR u i t e r S t r a s s e 82D -73734E s s l i n g en ww w .F e s to .c o m /e n/m s d sU N I S I LK O NL 250 L =L U B -K U 2UNISILKON L 250 L版本1.9修订日期:2022-04-14前次修订日期: 2020-07-08最初编制日期: 2014-10-09打印日期:2022-04-24推荐用途和限制用途推荐用途: 润滑脂限制用途: 只限于专业使用者。
溴化锂的技术说明书

甲醛的安全技术说明书
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回目录有害物成分含量CAS No.
甲醛50-00-0
第九部分:理化特性回目录
第十三部分:废弃处置回目录
第十五部分:法规信息回目录法规信息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1987年2月17日国务院发布),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化劳发[1992] 677号),工作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品规定([1996]
劳部发423号)等法规,针对化学危险品的安全使用、生产、储存、运输、装卸等
方面均作了相应规定;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GB 13690-92)将该物质划
为第8.3 类其它腐蚀品。
溴化锂安全规范

溴化锂安全规范前言溴化锂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制造半导体、锂离子电池、涂料和化学合成等行业的化学品,然而其化学性质使得其具有一定的危险性。
为确保工作场所及人员的安全,制定一份针对溴化锂安全管理的规范十分必要。
本文档主要介绍溴化锂的安全使用和管理规范,以保障生命安全和生产安全。
溴化锂的基本性质溴化锂是无色或白色晶体,属于无机化合物,具有较强的腐蚀性。
其分子式为LiBr,相对分子质量为86.85,密度为3.46g/cm3。
在常温下呈现为固态,加热到624°C时可以熔化,易溶于水、乙醇等溶剂。
在空气中遇到高温、火源或氧化性物质时会分解放出危险物质臭氧和溴。
溴化锂的危害•对人体的危害:溴化锂能刺激人体眼、口、皮肤等部位,引起灼烧感、红肿、疼痛等不适;长时间接触可引起皮肤过敏、皮炎等;摄入后可导致腹泻、呕吐、昏迷等症状,极端情况下可能会危及生命。
•对环境的危害:溴化锂是有毒有害物质,对水体和大气造成污染。
如果直接排放入水体中,可能会导致水体中的生物死亡,破坏生态平衡。
溴化锂的安全管理存储•存放地点:溴化锂应该存放在干燥、通风的仓库中,远离热源和易燃物料。
•容器要求:应使用耐酸碱、防腐蚀的容器装载,并在容器上贴上“有毒危险化学品”标签。
运输和操作•运输:在运输过程中,应严格遵守危险货物运输规定,确保运输过程中无泄漏现象发生。
•操作要求:操作前,应对工作区进行清理,必要时穿戴个人防护装备。
在操作过程中,应注意安全,避免产生溅泼和扬尘,确保操作区域安全。
•废弃物处理:溴化锂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应根据环境保护要求进行妥善处理。
应急处理措施•漏洞处理:出现漏洞时,应立即使用盖有标签的无火工具将其密实封上,并使用蒸汽空气等方法加以控制和处理。
•吸入和接触:员工误吸或接触到溴化锂,应立即采取洗眼、清洗皮肤、换衣服等措施,如果症状严重,应立即送医院治疗。
•处理泄漏:如发生泄漏,应立即远离泄漏点,隔离和限制泄漏区域,戴好个人防护设备,尽快清理现场,严禁用水清洗。
溴化锂溶液说明书

用于制药工业中。
水中溶解度(g/100ml)不同温度(℃)时每 100 毫升水中的溶解克数:
143g/0℃;147g/10℃;160g/20℃;183g/30℃;211g/40℃
223g/60℃;245g/80℃;266g/100℃
用途
54%~55%溴化锂溶液作吸收制冷剂,用于大规
用途
无水溴化锂主要应用于水蒸气吸收剂和空气湿度调节剂,可用作吸收式制冷剂,同时还应用于有机
化学、医药行业、感光工业等行业
用途
用于医药行业、制冷行业等
形态
powder
颜色
White
水溶解性
61 g/100 mL (25 ºC)
溴化锂 用途与合成方法
概述
溴化锂是一种无色的呈粒状的结晶物,性质稳定,在大气中不会分解挥发和变质,无毒(有镇静作
剧),对皮肤无刺激作用。易潮解,有微苦味。熔点 547℃,沸点 1265℃,相对密度 3.46425,折
光率 1.784。能溶于甲醇、乙醇、戊醇、甘油、乙二醇、丙酮、乙醚、许多有机酸、酯类等有机溶
剂,不溶于液溴中,不能形成多溴化物。具有很强的吸水性,并极易溶于水,能形成一系列水合
物:LiBr·H2O、LiBr·2H2O、 LiBr ·3H2O。常温下为二水合物,为白色晶体,44℃失去 1 分子结
晶水,高于 160℃变为无水物。其水溶液呈中性或微碱性。对一般金属具有极大的腐蚀性。防腐蚀
的主要措施是首先是保持高度的真空以隔绝氧气,其次是加入缓蚀剂,并使溶液温度不超过 12
中文名称: 溴化锂
英文名称: Lithium bromide CAS 号: 7550-35-8 分子式: BrLi 分子量: 86.85
溴化锂溶液性质说明书
溴化锂操作规程

溴化锂操作规程1. 引言溴化锂是一种重要的化学原料,广泛应用于化工、制药、电子等领域。
为了确保安全和有效地操作溴化锂,制定本操作规程旨在规范溴化锂的操作流程,提供必要的安全措施。
2. 适用范围本操作规程适用于溴化锂的操作及相关设备使用。
3. 安全注意事项3.1 在操作溴化锂前,人员应穿戴安全防护装备,包括防护眼镜、防护手套、防护服等。
3.2 操作时应戴好防毒面具,以防吸入溴化锂的有害气体。
3.3 操作过程中,切勿直接接触溴化锂,如有溅溺应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
4. 操作流程4.1 溴化锂的取样4.1.1 确保操作区域通风良好。
4.1.2 使用取样瓶小心地从容器中取出溴化锂样品。
4.1.3 将样品置于标有编号的容器中。
4.2 溴化锂的贮存4.2.1 将溴化锂储存在贮存槽中,禁止与其他化学品混放。
4.2.2 标注贮存槽上溴化锂的批号和生产日期,以便追踪溴化锂的来源与保存时间。
4.2.3 定期检查溴化锂的贮存槽,保持其密封性和无渗漏。
4.3 溴化锂的使用4.3.1 操作人员应先了解所需溴化锂的性质和用途。
4.3.2 操作前检查设备,确保其正常工作状态。
4.3.3 根据需要,精确称量所需的溴化锂。
4.3.4 溴化锂的使用过程中,严禁接触皮肤和眼睛。
操作人员应戴好防护手套、防护面具和防护眼镜。
4.3 只能使用符合标准的设备进行溴化锂的加工和处理,切勿使用腐蚀性或反应性较强的材料。
5. 废弃物处理5.1 未使用的溴化锂应储存在密闭容器内,并交由专门的废物处理机构进行处理。
5.2 溶液或废液中含有溴化锂的,应采取措施避免其排入污水或环境中,以避免对水体和环境造成污染。
6. 应急处理6.1 溴化锂泄漏事故6.1.1 当溴化锂泄漏时,应立即通知相关人员,启动应急预案。
6.1.2 在事故现场,操作人员应穿戴好相应的防护设备,避免直接接触泄漏的溴化锂。
6.1.3 使用适当的吸附材料吸收泄漏的溴化锂,如砂土或稻壳等。
6.2 溴化锂中毒6.2.1 当有溴化锂中毒症状出现时,应立即向医生求助,并告知溴化锂中毒的情况。
溴化锂安全规

溴化锂安全规
以下为溴化锂的安全规范:
1. 注意防护措施:在处理溴化锂时,应佩戴防护手套、护目镜和防护服等个人防护装备,以避免直接接触到皮肤、眼睛和呼吸道。
2. 避免吸入:溴化锂具有刺激性气味,避免吸入其蒸汽或粉尘,应保持通风良好的工作环境。
3. 避免接触皮肤:溴化锂会对皮肤产生刺激和损伤,接触后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并寻求医疗帮助。
4. 避免误食:溴化锂是有毒物质,绝对禁止误食。
如误食,应立即给予大量清水漱口,并立即就医。
5. 储存注意事项:溴化锂应存放在密封的容器中,并远离明火、热源和容易燃烧的物质。
储存地点应干燥、通风,远离酸、氧化剂等物质。
6. 废物处置:必须按照当地的环境规定和法律法规进行废物处理,禁止随意倾倒或排放溴化锂。
7. 紧急处理:如出现泼溅或泄漏事故,应迅速将人员撤离至安全地带,并采取相应的应急处理措施,如使用砂土或不燃性吸附剂将溢漏物吸附,并避免进入下水道或水源。
总之,正确使用和处理溴化锂是至关重要的,必须严格遵守安全规范,以保护个人和环境的安全。
当有关问题发生时,请及时向专业人士寻求帮助和指导。
第 1 页共 1 页。
溴化锂国标

溴化锂国标溴化锂,也叫溴化亚锂,是一种化工原料,化学式为LiBr,是无色或白色固体。
它是一种重要的离子性盐,具有良好的水溶性和热稳定性,是一种广泛应用的化合物,被广泛用于冷却剂、制冷剂、锂离子电池等多方面。
1.产品标准溴化锂的制备工艺较为相似,所以其产品标准通常也是相似的,一般遵循GB/T7249-1999《工业用溴化锂》标准。
根据该标准,溴化锂的技术指标如下:化学式:LiBr外观:无色透明晶体或白色粉末纯度:≥99.0%杂质含量:%(质量分数)Na:≤0.03Mg:≤0.002Cl:≤0.1水分:≤0.7%2.产品用途溴化锂是一种广泛应用的化合物,其用途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2)锂离子电池:锂离子电池是一种重要的能源储存设备,其正极材料中的锂钴酸锂、锂铁磷酸等都需要用到溴化锂。
(3)光学玻璃:溴化锂是一种具有优异光学性能的材料,它能够进行紫外线-红外线光谱的吸收,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制造光学玻璃、光学仪器等领域。
(4)化学分析:溴化锂是一种重要的化学分析试剂,被广泛用于稀土分析、电解液分析等领域。
(5)医药制品:溴化锂还可以用于生产镇静剂、抗抑郁剂等医药制品。
3.产品质量控制(1)物料选用:生产溴化锂的物料主要是氢氧化锂和溴化氢,应该选择纯度较高的原料,确保产品的质量。
(2)制备工艺:制备溴化锂需要进行多次晶体生长、升温、降温等过程,应该保证制备工艺的稳定性,控制各个环节的温度、浓度等参数,确保产品的质量稳定。
(3)产品检测:生产结束后,需要对产品进行多项检测,包括纯度、水分、杂质含量等指标,确保产品符合国家标准。
总之,溴化锂是一种广泛应用的化合物,被广泛应用于制冷剂、锂离子电池、光学玻璃、化学分析、医药制品等多个领域。
为了保证产品的质量稳定,需要采取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确保其符合国家标准。
溴化锂安全规范

溴化锂安全规范背景溴化锂是一种无机化合物,在化学工业中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用于制备其他化合物,也可以作为杀菌剂、预防腐蚀剂等,用途非常广泛。
但是,溴化锂也是一种有毒的化合物,若不妥善处理,会造成危害。
因此,在使用溴化锂时,必须遵守相关的安全规范,以确保工作场所和操作人员的安全。
安全规范1. 存储•溴化锂应在干燥、通风良好的环境中存放,避免与其他有机和无机化合物接触。
•溴化锂应放置在标有“有毒物品”的储存柜中,储存柜应有锁,只有得到授权的人员才能进入。
•溴化锂容器应完好无损,严禁使用有腐蚀等问题的容器,更不可以使用食品或药品容器存放。
2. 使用•使用溴化锂的仪器、设备应保证安全、可靠,以确保操作人员的安全。
•操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有关溴化锂的操作规程,并严格按照规程操作。
•在操作过程中,应配备必要的防护设备,如化学防护服、手套、面具等,并确保这些设备完好无损。
•操作人员必须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针对突发情况,应掌握相应的应急措施。
3. 处理废料•操作结束后的废料应视情况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法。
若废料较小,可以暴露在通风处,直到其干燥,再以无机垃圾的形式处置。
若废料较多,应按照相关规范分类,进行妥善的处理。
•废弃物不得随意丢弃,更不可以倾倒在水源或环境敏感区。
对于涉及较大数量的废物,应聘请符合条件的专业公司进行处理。
总结溴化锂是一种有毒的化合物,因此在其使用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相关安全规范,以确保工作场所和操作人员的安全。
在存储、使用和处理废料时,都必须进行严格的管理,并按照相关规范进行操作。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使用溴化锂,为生产和科研提供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溴化锂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说明书目录
第一部分:化学品名称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
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第四部分:急救措施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
第七部分:操作处置与储存第八部分:接触控制/个体防护第九部分:理化特性第十部分:稳定性和反应活性第十一部分:毒理学资料第十二部分:生态学资料
第十三部分:废弃处置第十四部分:运输信息
第十五部分:法规信息第十六部分:其他信息
第一部分:化学品名称
Cas No.: 7550-35-8
中文名称:溴化锂
英文名称:Lithium bromide
分子式:BrLi
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
有害物成分含量CAS No.
溴化锂≥99% 7550-35-8
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
GHS 危险性类别:
警示词:
危险信息:
防范说明
预防措施:
事故响应:
安全储存:
废弃处置:
危害描述
物理化学危险: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
一般性建议:急救措施通常是需要的,请将本SDS 出示给到达现场的医生。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物。
用大量肥皂水和清水冲洗皮肤。
如有不适,就医。
眼睛接触:用大量水彻底冲洗至少15 分钟。
如有不适,就医。
吸入:立即将患者移到新鲜空气处,保持呼吸畅通。
如果呼吸困难,给于吸氧。
如患者食入或吸入本物质,不得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
如果呼吸停止。
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
立即就医。
食入:禁止催吐,切勿给失去知觉者从嘴里喂食任何东西。
立即呼叫医生或中毒控制中心。
对保护施救者的忠告:清除所有火源,增强通风。
避免接触皮肤和眼睛。
避免吸入粉尘。
使用防护装备,包括呼吸面具。
对医生的特别提示:根据出现的症状进行针对性处理。
注意症状可能会出现延迟。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
灭火方法与灭火剂
合适的灭火介质: 干粉、二氧化碳或耐醇泡沫。
不合适的灭火介质: 避免用太强烈的水汽灭火,因为它可能会使火苗蔓延分散。
灭火注意事项及措施:灭火时,应佩戴呼吸面具((符合MSHA/NIOSH 要求的或相当的))并穿上全身防护服。
在安全距离处、有充足防护的情况下灭火。
防止消防水污染地表和地下水系统。
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
作业人员防护措施、防护装备和应急处置程序:避免吸入蒸气、接触皮肤和眼睛。
谨防蒸气积累达到可爆炸的浓度。
蒸气能在低洼处积聚。
建议应急人员戴正压自给式呼吸器,穿防毒、防静电服,戴化学防渗透手套。
保证充分的通风。
清除所有点火源。
迅速将人员撤离到安全区域,远离泄漏区域并处于上风方向。
使用个人防护装备。
避免吸入蒸气、烟雾、气体或风尘。
泄漏化学品的收容、清除方法及处置材料:少量泄漏时,可采用干砂或惰性吸附材料吸收泄漏物,大量泄漏时需筑堤控制。
附着物或收集物应存放在合适的密闭容器中,并根据当地相关法律法规废弃处置。
清除所有点火源,并采用防火花工具和防暴设备。
第七部分:操作处置与储存
操作注意事项:
储存注意事项:保持容器密闭。
储存在干燥、阴凉和通风处。
远离热源、火花、明火和热表面。
存储于远离不相容材料和食品容器的地方。
第八部分:接触控制/个体防护
职业接触限值:
中国MAC(mg/m3):
前苏联MAC(mg/m3):
美国TLV-TW A:
美国TLV-STEL:
监测方法:EN 14042 工作场所空气用于评估暴露于化学或生物试剂的程序指南。
GBZ/T 160.1~GBZ/T 160.81-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系列标准)。
工程控制:保持充分的通风,特别在封闭区内。
确保在工作场所附近有洗眼和淋浴设施。
使用防爆电器、通风、照明等设备。
设置应急撤离通道和必要的泄险区。
呼吸系统防护:如果蒸气浓度超过职业接触限值或发生刺激等症状时,请使用全面罩式多功能防毒面具(US)或AXBEK 型(EN14387)防毒面具筒。
眼睛防护:佩戴化学护目镜(符合欧盟EN 166 或美国NIOSH 标准)。
皮肤和身体防护:穿阻燃防静电防护服和抗静电的防护靴。
手防护:戴化学防护手套(例如丁基橡胶手套)。
建议选择经过欧盟EN 374、美国US F739 或AS/NZS 2161.1 标准测试的防护手套。
其他防护: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
工作完毕,淋浴更衣。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第九部分:理化特性
性状:白色粉末或粒状晶体,属立方晶系.无色透明或淡黄色液体。
密度(g/mL,25/4℃):3.464。
熔点(ºC):442~547。
沸点(ºC,常压):1265。
溶解性:可溶于水,溶于乙醇和乙醚;微溶于吡啶;可溶于甲醇、丙酮、乙二醇等有机溶剂
第十部分:稳定性和反应活性
稳定性:在正确的使用和存储条件下是稳定的。
不相容的物质:
应避免的条件:不相容物质,热、火焰和火花。
危险反应:
分解产物:在正常的储存和使用条件下,不会产生危险的分解产物。
第十一部分:毒理学资料
急性毒性:
皮肤刺激性或腐蚀性:
眼睛刺激或腐蚀:
皮肤致敏:
呼吸致敏:
生殖细胞突变性:
生殖毒性:
特异性靶器官系统毒性--一次接触可能:
特异性靶器官系统毒性--反复接触:
吸入危害:无资料
第十二部分:生态学资料
慢性水生毒性:无资料。
持久性和降解性:无资料
潜在的生物累积性:无资料
土壤中的迁移性:无资料
其他有害作用:无资料。
第十三部分:废弃处置
废弃处置方法
产品:如需求医,随手携带产品容器或标签。
不洁的包装:包装物清空后仍可能存在残留物危害,应远离热和火源,如有可能返还给供应商循环使用。
废弃注意事项
第十四部分:运输信息
包装标志:
包装方法:
运输注意事项:
第十五部分:法规信息
其它法规:
第十六部分:其他信息
参考文献:
填表时间:
填表部门:
数据审核单位:修改说明:
其他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