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1-7《混合与分离》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7《混合与分离》(教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

1.7《混合与分离》(教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

1.7《混合与分离》(教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混合和分离;2. 学会通过挑选、筛选、沉淀等方法进行分离;3.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4.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探究精神。

教学内容:混合与分离教学重点:1. 学生能正确理解混合和分离的概念;2.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方法进行分离。

教学难点:1. 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挑选、筛选、沉淀等方法进行分离;2. 学生能够将学习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提出现实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2. 实验教学法:通过让学生进行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3. 讲授教学法:通过讲解、演示,向学生传授知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提问:“你们在生活中遇到过物质混合的情况吗?可以举例说明吗?”2. 引导学生思考混合的概念。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讲解混合的概念和分类:机械混合、液体混合、气体混合。

2. 讲解分离的方法:挑选、筛选、沉淀、蒸发、磁性分离等。

3. 演示通过挑选、筛选、沉淀等方法进行分离的实验。

三、实验操作(35分钟)1. 让学生进行分组,每组选一种混合物进行实验。

2. 指导学生通过挑选、筛选、沉淀等方法进行分离。

3. 指导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及观察结果。

四、总结(10分钟)1.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师生共同总结。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学习到的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实验报告;2. 阅读相关教材,进一步加深对混合与分离的理解;3. 家长陪同下,在家中进行混合和分离的实践操作。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混合和分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学会了通过实验方法进行分离。

但在教学中,有些学生操作不够规范,未能得到好的实验结果。

因此,在下一节课中,我会加强学生的实验操作指导,并适当增加实验的难度,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同时,将进一步挖掘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在生活中主动探究问题,提高其探究精神。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1.7《混合与分离-分离食盐与水》教案(2)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1.7《混合与分离-分离食盐与水》教案(2)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1.7《混合与分离-分离食盐与水》教案(2)一. 教材分析《混合与分离-分离食盐与水》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食盐在水中的溶解特性,以及通过简单的实验方法,将食盐与水进行分离。

这一节内容既体现了科学的实用性,又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日常生活中的物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对于食盐在水中的溶解以及如何分离食盐与水还不够了解,因此,在这一节内容中,需要通过实验和讲解,让学生理解和掌握食盐与水的混合与分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食盐在水中的溶解特性,学会通过蒸发的方法将食盐与水进行分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究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食盐在水中的溶解特性,以及蒸发分离的方法。

2.难点:如何控制实验过程中的温度和时间,使食盐能够顺利分离。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讲解法、提问法、小组讨论法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进步。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食盐、水、蒸发皿、火源、玻璃棒等。

2.教学工具:PPT、实验指导书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引入:为什么我们在煮饭的时候,有时候饭会变得很咸?有时候又变得很淡?从而引出食盐在水中的溶解特性。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和实验指导书,向学生介绍食盐在水中的溶解特性,以及如何进行食盐与水的分离。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按照实验指导书的要求,将食盐加入水中,观察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然后用蒸发的方法,将食盐与水进行分离。

4.巩固(5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进行点评,解答学生心中的疑问,让学生加深对食盐在水中的溶解特性和分离方法的理解。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除了蒸发,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可以将食盐与水进行分离?比如过滤、沉淀等。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七课时《混合与分离》附反思含板书设计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七课时《混合与分离》附反思含板书设计
《混合与分离》说课稿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 单元 水 第七课《混合与分离》。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 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及教学反思这八 个方面展开。接下来开始我的说课。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3.师生交流采用加水的方法。 4.学生上台演示。
(三)、盐水蒸发后留下了白色物质。
1.师导:(出示已溶解的盐水)水是会蒸发的,如果杯子里的水全部蒸发完了, 原来溶解在水里的盐会怎样呢?盐会和水一起蒸发吗? 2.师导:同学们的猜想 很不错,但科学是要讲究证据的。你有办法证明盐是不是会跟着水一起蒸发吗?
3.学生相互讨论交流。 4.师用玻璃棒沾一点浓盐水涂在手指上,轻轻吹气,加快水的蒸发。观察手指 上盐水的变化。
5.采用加热的方法。 师导:对,给盐水加热加快它的蒸发,这的确是一个很不 错的方法。老师准备了一套加热的材料。(师介绍材料)同学们能用这些材料给 盐水加热吗?你准备怎么做?
6.师导:同学们可真聪明!那么做这个实验时还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老 师将一一介绍这些物品。 (提示:加热后勿碰;盐水未完全干,熄灭酒精灯;酒精灯 的使用)
五、说教法学法
从新课标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来看,鉴于三年级学生的基础,本课采用由“扶” 到“放”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经历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 突出如何控制变量和如何设计方案。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合作设计后两个实验方案,进 行实验验证。
六、说教学过程
【教学准备】 : 酒精灯、石棉网、三脚架、蒸发皿、火柴、一杯饱和的盐水 溶液(125毫升)、清水(50毫升)、放大镜、白纸、药匙、 食盐盒、毛巾、药匙、食盐、笔。

1.7《混合与分离》(教学设计)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

1.7《混合与分离》(教学设计)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
5.总结提升
6.布置作业
请大家课后完成以下作业:
(1)撰写实验报告,记录实验现象和结果。
(2)调查生活中常见的混合与分离现象,举例说明。
(3)思考混合与分离在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简要介绍。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1)科普读物:《科学的分离》、《混合物的奥秘》等,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混合与分离的原理和应用。
答案:应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例如,分析日常生活中如何通过混合与分离的方法处理废液,如通过过滤去除杂质、通过蒸发结晶回收溶质等。
5.论述题
题型:论述混合与分离在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答案:应结合具体实例,论述混合与分离在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例如,论述膜分离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如在食品工业中用于分离果汁中的固体颗粒,提高果汁的澄清度;在医药工业中用于分离药物成分,提高药物的纯度等。
(1)提问:通过提问方式了解学生对混合与分离概念的理解程度,以及对实验操作的掌握情况。及时纠正学生在理解上的误区,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观察: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学生的操作是否规范,是否能够注意到实验现象的变化。对于操作不规范或未能及时观察到实验现象的学生,给予个别指导。
(3)测试:在课程结束后,组织一次小型测试,检验学生对混合与分离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
1.科学探究与实践:通过观察、实验和操作,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证据意识与逻辑思维:培养学生收集证据、分析证据、得出结论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
3.科学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乐于探究、勇于实践的科学态度,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科学】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1-7《混合与分离》教案教学设计

【科学】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1-7《混合与分离》教案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1-7《混合与分离》教案教学设计7.混合与分离【教材简析】溶解是指一种物质均匀地分散于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匀、稳定溶液的过程。

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

食盐饱和溶液中的水分减少时,食盐就析出来了。

如果学生们一直收集、保存着前几节课使用后的浓盐水,他们也许该发现这种现象了。

随着水分的蒸发,少量食盐析出并沉在杯底。

这些食盐是从盐水里分离出来的吗?食盐能从盐水里分离出来吗?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

在本节课中,引导学生对增加和减少水分,盐的水溶液会有什么变化的问题进行思考。

通过实际的观察活动,了解食盐在水中溶解和结晶的双向变化过程,认识到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可逆的。

聚焦板块教材中展示一副食盐和沙混合在一起的图片,引导学生学生如何将食盐和沙进行分离,体现出科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生活化的科学。

探索板块通过实验活动将食盐和沙进行分离,这当中包括溶解、过滤、蒸发三个实验活动。

溶解在前一课以前掌握,本课的重点进行过滤和蒸发实验。

【学情分析】学生每时每刻都在接触各种各样的物体,三年级的学生已有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已经了解很多物体在颜色、大小、形状等方面的不同,对生活中固体混合分离的例子也有一定了解。

本节课有利用,但对于混合分离利用的是物质的不同性质还是缺乏概念。

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本节课旨在从生活中常见的沙子和食盐出发,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了解物体是有很多特点的,利用这些特点可以分离混合在一起的固体,联系生活实际。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

科学探究目标1.使用过滤装置,分离食盐、沙和水的混合物。

2.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食盐从浓盐水中析出”的探究活动。

科学态度目标1.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认识物体,有积极的探究兴趣。

2.形成细致、客观地观察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意识到溶解在人们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2.了解使用简单工具可以使我们的生活更便利。

最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混合与分离》教学设计

最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混合与分离》教学设计
教师点拨:
说明产生新的物质——气体(二氧化碳)
2、教师讲解:
实验表明:两种物质混合后如果没有产生新的物质,是能分离出来的;如果产生新的物质,是不易分离的。
比如
混合物
是否产生新的物质
能否分离
水和沙


油和水


小苏打和醋


五、作业布置
木屑和铁屑混合在一起,怎么进行分离?
学生观察回答:沙子黄色,食盐白色。
掌握常见的混合物分离方法
检测课堂学习掌握情况
让学生明白不是所有混合物都能进行分离
培养探索兴趣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什么是混合物,常见的混合物有哪些,了解混合物常见的分离方法。在科学实验中,探索沙和食盐、食盐和水如何进行分离,得出实验结论是食盐溶解于水的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大大激发了我们课外探究混合物分离方法的兴趣。
教师点拨:
防止在临近蒸干时,盐因局部过热发生迸溅。利用余热将水分蒸干是安全的。
2、水在食盐和沙的分离中起什么作用?
3、食盐和水的分离后,水到哪里去了?
教师小结:
食盐溶解于水的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用蒸发的方法可以分离出溶解于水中的食盐,这种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生活中。如海水晒盐。
4、混合物都可采用过滤、结晶进行分离吗?
总结课堂
板书
过滤
结晶
混合和分离蒸馏
分液
筛选
板书设计
作者留言:
您好!非常感谢!您浏览到此文档。为了提高文档质量,欢迎您点赞或留言告诉我该文档的不足之处,以便于作者对该文档进行完善优化,在此本人深表感谢!祝您天天快乐!谢谢!
学生猜想验证①用筛子筛,结果分离不出来。
②用水溶解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混合与分离》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混合与分离》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混合与分离》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的水的第7节课《混合与分离》,主要内容是混合与分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不同物质的混合与分离方法,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 掌握常见物质的混合与分离方法,如过滤、沉淀、蒸发等。

b. 了解物质的混合与分离对日常生活的重要性。

2. 能力目标:a.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能够观察和描述物质的混合与分离现象。

b.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混合与分离实验。

3. 情感目标:a. 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通过合作实验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b.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他们正确处理废弃物。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a. 混合与分离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b. 过滤、沉淀、蒸发等混合与分离方法的实际应用。

教学难点:a. 帮助学生理解混合与分离的概念,并能够正确运用相关方法。

b. 引导学生思考混合与分离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操作能力,但对混合与分离的概念和方法还存在一定的模糊和混淆。

他们对实际生活中的混合与分离现象缺乏系统的认识。

因此,本节课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实验操作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五、教学过程:1. 新课导入a.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水的性质和变化。

b. 提问: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物质的混合与分离现象?可以举例说明。

2. 概念讲解a. 通过图片和实例引入混合与分离的概念,解释混合与分离的含义。

-举例:将砂糖和水混合在一起,搅拌后形成糖水,这是一种混合物。

如果我们想把糖和水分离开,应该怎么做呢?b. 引导学生思考混合与分离的重要性,为什么我们需要进行混合与分离?-引导学生讨论:如果我们想喝到纯净的水,应该如何处理?3. 实验操作a. 分组进行实验,每组准备一些常见的物质和实验器材。

b. 实验1:过滤方法的实验-将沙子和水混合,用漏斗和过滤纸将它们分离。

【新教材】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1-7《混合与分离》教案教学设计

【新教材】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1-7《混合与分离》教案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1-7《混合与分离》教案教学设计7.混合与分离【教材简析】溶解是指一种物质均匀地分散于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匀、稳定溶液的过程。

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

食盐饱和溶液中的水分减少时,食盐就析出来了。

如果学生们一直收集、保存着前几节课使用后的浓盐水,他们也许该发现这种现象了。

随着水分的蒸发,少量食盐析出并沉在杯底。

这些食盐是从盐水里分离出来的吗?食盐能从盐水里分离出来吗?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

在本节课中,引导学生对增加和减少水分,盐的水溶液会有什么变化的问题进行思考。

通过实际的观察活动,了解食盐在水中溶解和结晶的双向变化过程,认识到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可逆的。

聚焦板块教材中展示一副食盐和沙混合在一起的图片,引导学生学生如何将食盐和沙进行分离,体现出科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生活化的科学。

探索板块通过实验活动将食盐和沙进行分离,这当中包括溶解、过滤、蒸发三个实验活动。

溶解在前一课以前掌握,本课的重点进行过滤和蒸发实验。

【学情分析】学生每时每刻都在接触各种各样的物体,三年级的学生已有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已经了解很多物体在颜色、大小、形状等方面的不同,对生活中固体混合分离的例子也有一定了解。

本节课有利用,但对于混合分离利用的是物质的不同性质还是缺乏概念。

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本节课旨在从生活中常见的沙子和食盐出发,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了解物体是有很多特点的,利用这些特点可以分离混合在一起的固体,联系生活实际。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

科学探究目标1.使用过滤装置,分离食盐、沙和水的混合物。

2.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食盐从浓盐水中析出”的探究活动。

科学态度目标1.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认识物体,有积极的探究兴趣。

2.形成细致、客观地观察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意识到溶解在人们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2.了解使用简单工具可以使我们的生活更便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1-7 《混合与分离》教案教学设计7. 混合与分离【教材简析】溶解是指一种物质均匀地分散于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匀、稳定溶液的过程。

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

食盐饱和溶液中的水分减少时,食盐就析出来了。

如果学生们一直收集、保存着前几节课使用后的浓盐水,他们也许该发现这种现象了。

随着水分的蒸发,少量食盐析出并沉在杯底。

这些食盐是从盐水里分离出来的吗?食盐能从盐水里分离出来吗?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

在本节课中,引导学生对增加和减少水分,盐的水溶液会有什么变化的问题进行思考。

通过实际的观察活动,了解食盐在水中溶解和结晶的双向变化过程,认识到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可逆的。

聚焦板块教材中展示一副食盐和沙混合在一起的图片,引导学生学生如何将食盐和沙进行分离,体现出科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生活化的科学。

探索板块通过实验活动将食盐和沙进行分离,这当中包括溶解、过滤、蒸发三个实验活动。

溶解在前一课以前掌握,本课的重点进行过滤和蒸发实验。

【学情分析】学生每时每刻都在接触各种各样的物体,三年级的学生已有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已经了解很多物体在颜色、大小、形状等方面的不同,对生活中固体混合分离的例子也有一定了解。

本节课有利用,但对于混合分离利用的是物质的不同性质还是缺乏概念。

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本节课旨在从生活中常见的沙子和食盐出发,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了解物体是有很多特点的,利用这些特点可以分离混合在一起的固体,联系生活实际。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

科学探究目标1. 使用过滤装置,分离食盐、沙和水的混合物。

2. 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食盐从浓盐水中析出”的探究活动。

科学态度目标1. 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认识物体,有积极的探究兴趣。

2. 形成细致、客观地观察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 意识到溶解在人们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2. 了解使用简单工具可以使我们的生活更便利。

(二)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小组准备:1 份食盐、1 份清洗干净的细沙、1 份食盐与沙混合物、1 根玻璃棒、一杯清水、一块石棉网、一个酒精灯、一个三脚架、一盒火柴、一个放大镜、一张咖啡过滤袋、一个漏斗、一个铁架台、一个烧杯。

教师准备:过滤过程微视频、班级记录表、教学课件等【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2 分钟)1. 投影图片出示:食盐和沙混合物,你有什么办法将食盐和沙分离?2. 揭示课题:混合与分离(板书)二、科学探索:(预设20 分钟)1. 初步了解食盐和沙子的特点:食盐和沙有什么特点呢?每组领取食盐和沙,集体交流讨论食盐和沙子的特点,并完成活动手册。

2. 根据食盐和沙的特点你会怎么样来分离?(引导学生根据食盐和沙不同特点来设计方法/ 把食盐和沙放入水中会有什么不同现象?)3. 方案一:教师演示将食盐和沙混合物倒入装有水的烧杯,并搅拌溶解食盐。

方案二:学生领取装清水的烧杯,并把食盐和沙倒入搅拌溶解食盐。

4. 展示烧杯,食盐哪里去了?可以怎样将沙和盐水分开?方案一:5. 出示过滤装置,并课件学习过滤操作。

6. 学生进行过滤操作分离沙和盐水?7. 怎样将食盐和水分离?(把水蒸发了)8. 展示蒸发装置,并学习操作规程。

9. 学生进行蒸发实验,分离食盐和水。

方案二:5. 出示过滤装置,并课件学习过滤操作。

6. 食盐怎么从水中分离出来呢?7. 提供蒸发装置,学习操作要求。

8. 学生实验操作,先进行过滤实验分离沙和盐水。

9. 用过滤装置换取蒸发装置分离食盐和水。

10. 整理器材放回原处,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8 分钟)1. 蒸发获得的食盐是混合时的食盐吗?引导分析蒸发获得的食盐和原来食盐之间的异同。

2. 水再分离过程中起到什么作用?(利用一些物质在水中能溶解的特点可以分离一些物质。

)3. 食盐和沙混合后是怎么分离的?追问水到哪里去了?(利用物质之间不同的特点进行分离)4. 在分离食盐和沙的食盐过程中你还有发现?四、课后拓展:1. 准备:木屑、铁屑、磁铁、纸、水、烧杯、网筛2. 木屑和铁屑混合了可以怎么分离?(利用铁屑能磁铁吸的特点,利用木屑在水中是浮的、铁屑在水中是沉的特点)【板书设计】】7. 混合与分离食盐能溶解在水中过滤蒸发沙不能溶解在水中【活动手册使用说明】1. 让学生记录食盐和沙的特点,在比较观察食盐和沙的特点是学生自主完成,交流后,修改补充。

作业设计】1. 在蒸发实验中,要用酒精灯的()来加热。

A. 外焰B. 内焰C. 焰心2. 我们可以用()的方法分离木屑和铁屑。

A. 网筛B. 风车C. 磁铁3. 石棉瓦在蒸发实验中的作用是()。

A. 支撑B. 盛放物体C. 使物体受热均匀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8.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1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水的循环是自然界中的一个重要现象。

每天,太阳提供的热量使一部分水成为水蒸气进人空气中,水蒸气在空气中遇冷又凝结成水滴或直接凝固成冰晶,当水滴、冰晶积聚到一定程度时,则会变成雨或雪降落下来……水从液态到气态的这种变化需要大量的热,而从气态到液态或固态的变化则要放出大量的热。

本课帮助学生回忆或观察水在自然界的各种形态一一云、雾、雨、露、霜、雪、冰……讨论它们之间变化的原因和条件,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水的三态之间的变化是可逆的。

所以,本课是这一单元学习的小结和综述,对整个单元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科学知识进行梳理、加工,以形成知识结构,即对水的三态变化进行概括性的描述,并能应用于对自然事物和现象的解释。

二、教材简析教材分两大部分组织教学。

第一部分:水的各种形态,这部分内容先让学生说说在自然界曾见过哪几种水的形态,分别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见过?这里要让生明白,雾和露属于水的液体状态,霜和雪属于水的固体状态。

那水的状态又是怎样发生变化的呢?教科书则希望学生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把水状态变化的过程及发生变化的条件用表的方式呈现出来。

第二部分:水的三态循环。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不难发现,液态的水能凝固成固态的冰,固态的冰会融化成液态的水;液态的水会蒸发成气态的水蒸气,气态的水蒸气又会凝结成液态的水。

那么,固态的冰和气态的水蒸气之间能互相转化吗? 霜和雪是从水的什么状态变化而来的?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这些问题,也就自然而然地被提出来了。

这就要检测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即寻求水的气态和固态之间变化的证据,自主设计水的气态和固态之间变化的观察活动。

我们可以做这样一个实验:在一只干燥的玻璃烧杯里装满小冰块,并往碎冰里混入大量的食盐(加盐可以制造更低的温度)。

过几分钟,观察烧杯外壁上的现象产生。

我们可以用眼睛看到或用手触摸到玻璃杯外壁上有固态的冰晶出现。

这一过程也就是水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

那么,水会不会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呢?生活在北方的学生可能有这样的经验,寒冷的冬天,刚洗过的衣服晾在室外,衣服中的水会结成冰,但过段时间,衣服也能晾干(冻干)。

衣服上的水从固体状态直接变成水蒸气到空气中去了有了以上这些认识,教科书让学生对水在自然界的形态变化过程及变化原因作一个概括性的总结一一“水的形态是怎样相互转化的?是什么原因引起了水的三态变化?’并希望能用简单的图来表述。

(二)水的三态循环1通过学习,我们发现了液态的水能凝固成固态的冰,固态的冰会融化成液态的水,液态的水会蒸发成气态的水蒸气,气态的水蒸气又会凝结成液态的水。

那么,固态的冰和气态的水蒸气能相互转化吗?2. 设计实验:在一只干燥的玻璃烧杯里装满小冰块,并往碎冰里加入大量的食盐。

3. 几分钟后可以看看有什么现象产生?(仔细观察或用手轻轻触摸,可以发现玻璃杯外壁上有固态的冰晶出现。

)4. 请学生解释现象: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了冷的玻璃杯壁(低于O C),从而凝华成了冰晶。

5. 水的形态是怎样相互转化的?看相关视频《水的三态变化》(共1分15秒)反馈,师生共同小结,完成水的三态循环图。

6. 是什么原因引起了水的三态变化?(由于受冷.受热引起水的三态变化,受冷与受热是热量发生变化,热量的变化引起了水的三态变化。

)(设计意图:水的三态变化图是本节课的难点,学生独立完成有一定难度,所以由师生共同小结认识,使他们对水的三态循环有初步的认识和理解。

)7. 思考并解释为什么海洋中的总不会溢出,河流中的水一直流不完吗?(水循环)学生交流后flash课件演示。

三、课堂小结和课外拓展:1. 小结提问:学了这章,你有什么收获呢?然后课件出示小结内容2. 阅读《资料库》中的相关资料。

板7.水的三态循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混合与分离教学设计标三、质疑解析延伸目标四、智能练习达成目标五、精炼回顾再现目标蒸发皿中的水完全蒸发后,剩下的就是盐了。

这说明盐和水混合后,可以重新分离。

二、分离混合物1. 师:我们可以用加热的方法把盐水中的盐和水分离。

其他的混合物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进行分离吗?2. 组织学生讨论:水和沙的混合物、水和油的混合物、醋和小苏打的混合物、沙和绿豆的混合物可以采用什么方法进行分离?需要什么工具?三、分离后的物质与混合前的物质是同一种物质吗?1. 谈收获2. 师总结:通过本节课教学,学生能够初步了解物质混合与分离的一些基本操作,并从中体会有的物质变化可逆,有的物质变化不可逆。

学生学习了几种混合与分离的操作方法。

结。

1. 学生根据讨论的情况,设计各种混合物相应的分离方法,分析可行性。

2. 小组交流,根据各组同学的意见,调整分离方案。

3. 小组实验。

运用各自设计的方法进行混合物分离,并做好记录。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汇报。

学生各抒己见谈这节课的收获。

7.混合与分离混合物 分离方法 结果 水和沙 过滤 可以分离 水和油 静止 可以分离 醋和小苏打 无法 不能分离 沙和绿豆筛子可以分离六、板书设 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