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字的几种词性演变关系微探
好的演变故事

好的演变故事好(good),汉字。
多音字,读hǎo时作形容词泛指一切美好的事物,或同意、应允。
读hào时作动词,表示喜欢的意思,乃是中国最常用的汉字之一。
好字的由来研究表明“好”字描绘的是女人抱着孩子的情景,女人生完孩子、有了孩子就是完美、圆满。
(该字的甲骨文形象表达更明显)。
好(good),汉字。
多音字,读hǎo时作形容词泛指一切美好的事物,或同意、应允。
读hào时作动词,表示喜欢的意思,乃是中国最常用的汉字之一。
好皮囊(好看的外貌);好鸟(美丽的鸟);好不丑(反语。
即好不俊,俊得很);好美(美貌);好闲(容貌美丽,举止闲雅);好妇(美貌的妇女)。
好天良夜(美好的时节);好日(吉日;好天;又指结婚佳期);好头脑(好对象;好人物);好言(善言;好话)。
好字的来历故事黄帝一生娶了四个妻室:正妃西陵之女,名叫嫘祖,便是养蚕缧丝的发明者。
次妃方雷氏、彤鱼氏。
最后又娶了丑女,封号嫫母。
后世人把西施看作是天下美女的代表;把潘安看作是天下美男的代表;而把最丑的女子则比作嫫母。
黄帝为什么要娶一位最丑陋的女子作为自己的妻室呢?原来,在那个时代,已从母系氏族公社末期进入了父系氏族公社初期。
黄帝经过连年战争,打败了蚩尤,建立了部落联盟,成为臣民们一致拥护的盟主。
为了不辜负臣民对他的信任和尊敬,他处处事事都要以身作则。
就在这时,部落之间经常发生暗地抢婚事件。
人们纷纷向黄帝报告,要求他设法制止。
黄帝虽然想了很多办法,但抢婚事件仍然不断发生。
有人提议,如果再这样发展下去,矛盾就会激化,很可能导致部落之间的重新分裂。
黄帝和嫘祖、方雷氏、彤鱼氏都经常为此事闷闷不乐。
一天早上,黄帝起床后独自一人出外散步,看到一位女子正在河边用尖底瓶汲水。
黄帝走到她身边问道:“你独自一人到这里汲水,难道不拍有人抢你吗?”这女子不认识黄帝,头也没抬地回答道:“我的长相不好,又黑又丑,没有人来抢我”。
黄帝又问:“你家都有什么人?”丑女说:“哥哥和我,还有一位老妈妈。
会意字“好”字新探

会意字“好”字新探作者:方礼春来源:《中学语文·教师版》2012年第10期“好”字是会意字。
《说文解字》上对此字的解释是“美也。
从女、子。
徐鍇曰:‘子者,男子之美称。
会意。
’”据此,人们理解“好”字的本义是指“女子貌美”。
这在古代文献中屡见不鲜。
比如,“是女子不好”(《史记·滑稽列传》)“秦氏有好女”(《乐府诗集·陌上桑》)中的“好”都含“女子美貌”之意。
这似乎已经形成定论,并被现代人广泛接受。
可是,随着甲骨文的发掘,人们发现“好”字的左边是“子”右边是“女”,表现的是女子抱小孩的情景。
有专家分析(王本兴《甲骨文字典》),女子生了小孩,才圆满,圆满是“好”字的本义。
应该说,这一研究结论贴近了“好”字的本义。
“好”字是由两个各自独立的字素即“女”“子”组合成的新字,这和古汉语中的“妻子”一词包含“妻子”和“子女”两个词的意思相类似。
体现了古汉语是高度浓缩的语言的特点。
其语言上的经济性,不仅表现在大量的单音节词的运用上,同时也表现在造字方法上。
所不同的是,许慎的理解是“女子”“美貌”两个字素构成“好”字的合成义,王本兴的理解是“孩子”“女人”两个字素构成“好”字的合成义。
为什么会造成两者的差异?请看以下一段引文:“许慎乃博综篆籀古文之体,发明六书之指,因形见义,分别部居,作《说文解字》”(1996年6月,中华书局出版《说文解字》第三页)。
可见,当年许慎在解释这个字的时候,身边没有甲骨文,其主要依据是大篆,除大篆外,他能参照的字体可能还有金文、小篆、隶书、草书等,但这些字都是“子”部在右、“女”部在左边,两个字素位置关系是造成许慎判断错误的重要因素。
况且,将“好”字解释为“女子貌美”似乎更暗合男性主宰下的社会人们的审美取向。
殊不知它却违逆了“好”字初创期的时代特征。
甲骨文中的“好”字,“子”部在左、“女”部在右。
根据汉字先左后右的书写习惯,只能将它理解为“子”“女”的顺序,而不能理解为“女”“子”的顺序。
好字发展历程

好字发展历程
中国的“好字”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古代,人们将诸如“福”、“寿”、“吉”、“喜”等字视为吉祥的象征,常被用于祈福
和庆贺的场合。
随着时间的推移,好字的定义逐渐拓展,不仅包括吉祥的意义,还包括美好、优秀等方面。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好字也变得更加丰富多样。
在书法艺术中,好字的书写技巧也在不断发展。
古代的好字多采用一种具有特定形状和笔画顺序的字体,强调字形的整齐和美感。
而现代的好字则更加注重个性和创新,书写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创意创作独特的好字作品。
在现代社会,好字也常用于商业品牌、广告宣传、文化产品等方面。
以“好”字为名称的企业和品牌不计其数,例如“好运来”、“好吃街”等。
这些好字的使用不仅起到了品牌识别的作用,也
表达了企业希望给消费者带来好运、好口感等好的体验。
总的来说,好字的发展历程反映了人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
从只代表吉祥的意义到具有美好和优秀等多重含义,再到艺术创作和商业应用中的多样化展示,好字不断演化,成为了中国文化中一种独特而重要的符号。
从一般评价义到情态义和具体评价义——“好”的语法化和“好V”的词汇化规律

作者简介:尹会霞,女,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
从一般评价义到情态义和具体评价义——“好”的语法化和“好V”的词汇化规律尹会霞(北京大学 中文系,北京 100871)摘 要:评价范畴与情态范畴是语言中的两大重要范畴,两者之间存在密切关系,表现之一是评价义可以演变为情态义。
一般评价义形容词“好”演变产生情态义有两种方式:一是直接语法化为情态助动词;二是与其他成分一起语法化为情态副词。
溯因推理和间接言语行为推理是该语义演变的重要机制,而汉语中“形容词直接作状语”和“受事主语句”的广泛存在则为该语义演变提供了句法条件。
“好V”词汇化为表示具体评价义的复合形容词,需要满足“NP 受+好V 功用”格式,物性角色在其中起到关键作用。
关键词:评价义;情态义;语义演变;物性角色;复合形容词2021年第1期总第703期MODERN CHINESENo.1General No.703现代语文一、引言评价范畴与情态范畴是语言中两个重要的语义范畴,两者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表现之一就是一般评价义可以演变为情态义,并且通过情态义,还可以进一步产生具体评价义。
下面,首先简要介绍本文所使用的基本概念。
评价范畴表达人对客体价值进行判断的主观意义,在自然语言研究中往往立足于由评价主体、评价客体与评价标准所构成的评价语境,通常由词汇、特殊句式、插入语、语调等形式表达[1](P111-183)。
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语气词和感叹词等都可以表达评价意义,本文主要关注形容词。
根据评价意义的抽象程度不同,评价范畴通常分为一般评价和具体评价。
一般评价概念(如好、坏、差、宜、良、优等)表达的是概括的整体评价,没有提供评价客体的信息,对语境依赖性强,搭配广泛。
比如,一般评价义形容词“好”,在“好人、好刀、好书”中意义各不相同,“好人”指具有“善良、正直”等特征的人,“好刀”指“好用、锋利”的刀,“好书”指“好看、内容精彩”的书。
具体评价概念往往编码了评价客体和评价标准(什么好,好在哪里),对语境依赖性较弱,搭配受到一定限制。
好的词义演变及语法化过程

好的词义演变及语法化过程一、引言语言是一种活的生命体,随着时间的推移,词语的意义不断发展和演变。
有些词语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后,产生了新的词义,甚至发展成了新的词类。
本文将以好的词义演变及语法化过程为主题,探讨一些典型的例子和相关的语言现象。
二、词义演变1. 汉字“美”在古代汉语中,美指的是美好、美丽的意思,主要用于形容人或物的外貌。
随着时间的推移,美的意义逐渐扩展,不仅仅指外表,还代表了内在的品质和美好的事物。
例如,“美食”、“美景”等,都是美的意义的延伸。
2. 汉字“冷”冷最初是指温度低的状态,用于形容天气、物体等。
随着词义的演变,冷也可以用于形容人的情感状态,表示冷漠、无情。
例如,“冷眼旁观”、“冷血动物”等,都是冷的词义在情感层面的延伸。
3. 汉字“刺激”刺激最初是指刺伤、激动的意思,用于形容物体对皮肤或感官的刺激。
随着词义的演变,刺激也可以用于形容对人的心理或生理的影响,表示激发、促进。
例如,“刺激大脑”、“刺激经济增长”等,都是刺激的词义在不同领域的延伸。
三、语法化过程语法化是指词语逐渐演变成语法成分的过程,也是语言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语法化过程的例子:1. 助词的产生助词是指在句子中用于表示语气、时态、语态等功能的词类。
例如,在汉语中,“了”、“着”等助词的使用逐渐形成了一种语法化的现象,表示动作的完成或状态的改变。
例如,“吃完了饭”、“看着电视”等。
这些助词的产生和使用,使得语言更加精确和丰富。
2. 量词的语法化量词最初是用于表示数量的词语,如“个”、“只”等。
随着语言的发展,这些量词逐渐成为了一种语法成分,用于修饰名词。
例如,“三个苹果”、“一只猫”等。
这种语法化的过程,使得表达数量更加简洁和规范。
3. 介词的语法化介词最初是用于表示空间、时间等关系的词语,如“在”、“向”等。
随着语言的发展,这些介词逐渐成为了一种语法成分,用于连接动词或名词等成分。
例如,“在家”、“向前走”等。
细说汉字:好

细说汉字:好这个“好”字是个会意字。
甲骨文①的左边是个半跪着的妇女,胸前抱着一个婴儿。
金文②的左上部是一个婴儿,右边是半跪着的妇女,最上部的一小横,是妇女头上的簪饰。
到了小篆③“子”与“女”的位置又同于甲骨文了,可见在古代组成汉字各部分的位置往往是不固定的。
④是楷书的写法。
从“好”字的会意形式看,在古代很可能是以多子女的母亲为“好”。
如果以今天的意思去理解古人的意思,认为一男(子)一女很要好,这就会成了“好”的本义,这个理解是不对的。
“好”字又可以引申为容貌美,如《战国策·赵策三》:“鬼侯有子而好。
”意思是鬼侯有个女儿长得很美。
从“美”又能引申为“友好”,如诸葛亮《草庐对》:“外结好孙权。
”也就是东面与孙权友好。
“好”字也是一个多音多义字,当“好”字读作hào(号)的时候则有两个意思:第一,当“喜欢”讲,如《史记·郦食其传》:“沛公不好儒。
”也就是说:刘邦不喜欢儒生。
第二,圆形玉器或钱币,中间的“孔”称为“好”,孔外的部分称为“肉”。
——左民安《细说汉字》扩展阅读会意字。
“好”字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说文》篆文并从女、从子,会意。
本义是女子。
甲骨文“妇好”,人名,是商代“诸妇”中最重要的一位,她可以征集军队、征伐方国。
《合集》 6412:“妇好伐土方。
”引申为美、善。
《说文》:“好,美也。
”虘钟:“用乐好宾。
”《诗·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容貌美好、品德善良的女子是君子的佳偶)这些意义的“好”读为hǎo。
“好”作动词,意思是喜爱。
《论语·子罕》:“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我还没见过喜爱美德就像爱好美色那样的人)这种意义的“好”读为hào。
(徐在国)——李学勤《字源》。
“好”的核心语义和词义系统探讨

早期用例是指人与人关系和洽、亲睦。
“好”在《诗经》中有很多用于夫妻、情侣相亲相爱的例子。如:
妻子好合,如鼓瑟琴。(《诗经·小雅·常棣》) 3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诗经·卫风·木瓜》) 3
“好”还用于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的交好,如:
春,公即位,修好于郑。(《左传·桓公元年》) 3
经过梳理,形容词“好 hǎo”还有如下这些常用义项。 2.1 生活安宁
琴瑟在御,莫不静好。(《诗经·郑风·女曰鸡鸣》) 3
谁将西归?怀之好音。(《诗经·桧风·匪风》) 3
“静好”同义复合,“好音”一般笼统地解释为“好消息”,实际对在外的游子来说, “平安”就是好消息。
要之襋之,好人服之。好人提提,宛然左辟。(《诗经·魏风·葛屦》) 3
睦”这一语义。字形部分地体现词义,词义并不局限字形。并非“好”的本义指母子
间的亲密关系,只是造字时选择了母子,因为关系的和谐亲睦无过于母子,因此,母
·104·
汉字汉语研究
子被用来作为人际亲睦关系的典型。西周金文中“好”多用于宗族、婚姻、朋友、宾客, 与西周祭祀、宴飨的范围有关,祭祀、宴飨的目的就是为了维护宗族、婚姻、朋友、宾 客的关系。而母亲与孩子在一起和洽、亲睦是天然的,生活中无须去刻意维护,语用 中也不会用“好”来刻意形容。可见,“好”最早的用法是指双方关系谐洽、亲密,以 母子关系为原型,从父子、兄弟、宗族这些有血缘关系的近亲,到宾客、友邦这样的外 围;从夫妻、情侣这样的亲爱关系,到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的交好,语用的范围越 来越大,但是语义不变。
的实际。
刘胜有释“好”从母子会意是正确的,古文字中,从“女”从“母”同,“好”字既
有从“女”,也有从“母”的,如《妇好瓿》作 。但是刘文认为“好”动词,本义是喜爱,
好这个字的演变和意义

汉字“好”的演变历程相当清晰,它是一个典型的会意字,最初出现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形状描绘了一个半跪着的女性形象抱着一个孩子,左侧是“女”,右侧是“子”。
在古代,“女”代表女性,“子”可以象征孩子,反映出当时社会对家庭和睦、多子多福的崇尚观念,因此“好”字最初的含义可能与家庭和谐、生育繁衍有关。
随着文字的发展,“好”字经历了金文、战国文字、篆文、隶书直到楷书的演变,字形结构虽然有所简化和规范化,但基本构件“女”和“子”始终保留不变。
《说文解字》中记载,“好,美也。
从女、子。
”表明“好”的本义是美的意思,进一步引申为女子貌美,例如“面容娇好”。
进而,“好”字的含义逐渐扩展,泛指一切美好的事物、品质以及良好的状态。
同时,“好”还用作动词,表示喜爱、喜好,读作hào,如“爱好”。
总结起来,“好”字的意义演变如下:
1. 最初可能表达的是家庭和睦、多子多福的美好状态。
2. 其本义后来演变为形容女子美丽,即“女子貌美”。
3. 广泛引申为所有美的、好的意思,包括美好的事物、优良的品质等。
4. 还可以用作动词,表示喜欢、喜好。
通过“好”字的字形演变和意义变迁,我们可以窥见中国古代社会价值观的部分侧面,以及汉字作为表意文字的独特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好”字的几种词性演变关系微探作者:周妮娜来源:《博览群书·教育》2013年第09期摘要:学术界对“好”字本义的解释历来都是众说纷纭,我认为“好”字最初应该是借助母子之间的相互喜爱的形象来表示“喜爱”义的,为动词。
流传到后来,“好”字的词性很多,并且几种词性之间存在着微妙的演变关系。
关键字:好;本义;词性;演变“好”,这个字最早是作为专有名词“妇好”这一人名形式出现在甲骨卜辞中的,因此对其造字时的含义及词性学术界是众说纷纭。
本人则从“好”字的动词和性质形容词、性质形容词和程度副词及助动词和关联副词的词性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微探其中的演变规律。
一、“好”字动词词性与其形容词词性之间的演变关系据对周秉钧先生的《白话尚书》统计发现,《尚书》中“好”共出现12次,其中就有7次译为动词“喜好”,而5次作为非动词的用法都集中在《周书·洪范》中,因此,姜纲要先生推断,“好”的非动词用法不会见于更早的《虞夏书》和《商书》,也就说在这两本书中,“好”都是作为动词“喜爱”用的。
他还对《论语》、《孟子》和《韩诗外传》中的好的词性进行了统计,发现三本书中“好”共出现了195次,其中185处为动词“喜好”,占94.9%。
形容词义则由《论语》中的1例,到《孟子》中的2例,再到《韩诗外传》中的5例,随时间的发展呈递增趋势。
但“好”字从产生到现在,其动词词性一直都存在,但已经从母子之间的喜爱之情扩散开来,如(1)“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小雅·鹿鸣》(2)“日居月诸,下土是冒。
乃如之人兮,逝不相好。
”《邶风·日月》(3)“父信谗而不好。
”《楚辞·惜诵》(4)“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论语·里仁》(5)“胜为人乐酒好内。
”《汉书·中山靖王胜传》以上各例都是指人对人的亲爱。
后又由人与人之间的亲爱的引申为对各种事物的喜爱,如:(6)“朕不肩好货。
”《尚书·盘庚》(7)“贱寡而好大,此所以危。
”《管子·侈靡》(8)“君子好好而恶恶。
”《国语·晋语一》(9)“敏而好学。
”《论语·公冶长》然后再由爱好、喜好引申为喜爱的对象,如(10)“君子好好而恶恶。
”《国语·晋语一》(11)“除其怨恶、同其好善。
”《周礼·夏官》这里的“好”指的是好事或好东西。
人们喜爱的大都以为是善的美的,因此引申为对各种美好事物的形容,这就是其形容词词性的由来。
例如:1.“好”字与事(12)“谁将西归?怀之好音。
”《国风·桧风·匪风》(13)“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
”《景德传灯录·绍宗禅师》(14)“过得主廊,引入洞房,好事从天降。
”《西厢记》2.“好”字与物(15)“譬之宮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
”《论语·子张》(16)“单于用赵信计,遣使好请和亲。
”《汉书·匈奴传》(17)“今人往往于地中得马蹄金,金甚精好,而形制巧妙。
”《汉书·高帝纪》(18)“阮光·在剡,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
”《世说新语·德行》(19)“有甚么好菜蔬,拿些个来。
”《老乞大》3.“好”字与人(20)“旧禁中主者自用亲近人作之,(万)陈亲密近识,宜用好人。
”《三国志·吴楼玄传》(21)“一岁再赦,好人喑哑。
”《新唐书·弄法志》以上两例中的“好”是用来形容人的品德高尚、心地善良。
(22)“画师亦无数,好手不可遇。
”《杜工部草堂诗笺·奉先刘少府新画山川障歌》上述例子中的“好”是用来形容人的技能高超。
(23)“投我以木瓜,报我以琼琚。
非报也,永以为好也。
”《卫风·木瓜》(24)“君若惠顾社稷,不忘先君之好,辱收其逋迁裔胄而建立之。
”《国语·晋语二》(25)“携我好仇,载我轻车。
”《赠秀才入军师》(26)“秦氏道:…天机不可泄漏。
只是我与婶娘好了一场,临别赠你两句话,须要记着。
‟”《红楼梦》以上诸例是用来形容形容人与人之间相互友好关系的,可理解为友好的、和谐的、好帮手、好伙伴。
(27)“妻子好合,如鼓瑟琴。
”《小雅·常棣》(28)“要之襋之,好人服之。
”《魏风·葛屦》(29)“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周南·关雎》(30)“就是姊妹兄弟跟前,谁和我好,我就和谁好。
”《红楼梦》以上诸例是用来形容夫妻恋人、兄弟姐妹之间亲密关系的,可理解为和谐的、好合的、心上的、心爱的、友爱的、亲密的。
(31)“自关而西,秦晋之间,凡美色谓之好。
”《方言·卷二》(32)“便僻好色,此人主之所惑也。
”《韩非子·八·》(33)“鬼侯有子而好,故入之于纣,纣以为恶。
”《战国策·赵策》(34)“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 《陌上桑》(35)“他有一个女儿唤作梅英,尽生得十分好。
”《秋胡戏妻》以上五例是用来形容女子容貌的,可理解为貌美的、漂亮的。
有上述分析可知,“好”的动词性词性产生的最早,形容词词性的产生也非常早,应该是紧随其后,二者关系非常密切。
基本上是,先由典型的母子之间的相互喜爱,泛化为人与人之间及人对物的一般的喜好,再由这种喜好的心里转化为对被喜好的对象的形容。
开始的形容状态是泛化的,对象是一般性的事物、人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再具化为亲人夫妻及恋人之间的关系,最后产生美色义。
二、“好”字形容词词性与其程度副词词性之间的演变关系和其动词词性和形容词性的产生时间相比,“好”字的副词词性的产生年代就要晚的多。
关于其具体年代,有的学者认为是产生于宋代,如向熹《简明汉语史》;有的认为始见于唐代,如蒋冀骋、吴福祥《近代汉语纲要》;也有的认为始于唐五代,如吴福祥《敦煌变文语法研究》。
武振玉先生对可以反映晚唐时期语言面貌的《祖堂集》、《敦煌变文》和《全唐五代词》进行统计,发现“好”作为程度副词的只有一例,《敦煌变文·燕子赋》:“者汉大痴,好不自知。
” 说明“好”作为程度副词在晚唐就已经出现,但是出现几率不高。
宋代时,在口语色彩较浓的文献中,“好”作为程度副词开始略多见,如:《刘知远诸宫调》中的“去了俺眼中钉,从今后好快活。
”和“知远听得道,好惊慌。
”据武振玉先生调查,发现《景德传灯录·卷七》中有一例,《古尊宿语录》中有十五例,《五灯会元》中有十例,而在其他类型的文献中出现的频率仍很低。
在元代以后,尤其是在元曲及明清小说中,“好”作为程度副词出现的频率大幅度增加。
如:(36)“好极细的毛施布衫。
”《老乞大》(37)“养孩儿好难。
”《朴通事》(38)“这没嘴脸的小胡孙,好小看人。
”《朴通事》(39)“你好毒,你好呆。
”《西厢记诸宫调·卷八》(40)“老妖怪大喜道:…好孝顺的儿子。
‟”《西游记》(41)“对面松林透过风来,史进喝彩道:…好凉风!‟”《水浒传》(42)“凤姐笑道:…你夏爷爷好小气。
‟”《红楼梦》(43)“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红楼梦》形容词在意义上指的是“优点多的;使人满意的”,程度副词在意义上相当于“很”。
我们认为,“好”字的程度副词词性是由其形容词词性虚化来的。
“好”开始时是修饰名词做定语,后修饰范围由名词扩大到动词、形容词再到词组,好字做状语。
而且其虚化过程是在“好+性质形容词+名词”结构中,“好”开始是与其后的性质形容词是做并列关系的定语,后又与其后的性质形容词做偏正关系的定语,“好”字就由性质形容词虚化为副词。
三、“好”字助动词词性与关联副词词性之间的演变关系“好”字作为助动词,可简单翻译为“容易、可以”。
大概出现于唐宋时期,如:(44)“辽阳城兵马下,今年大好经济。
”《舜子变》(45)“有人举似师,师云:…泉州葛布,好造汗衫。
‟”《祖堂集》(46)“自今后好商量,与你妻女。
”《刘知远诸宫调》(47)“长水江头,正好抛纶掷钓。
”《虚唐和尚语录》但是此时“好”作为助动词的用法还不是特别常见,到了明代以后,这种用法才逐步多了起来,如:(48)“且是直性子,好相与!”《二刻拍案传奇·卷三》(49)“只有尾巴不好收拾,竖在后面变做一根旗竿。
”《西游记》(50)“须得吃得饱了,才好干事。
”《西游记》“好”作为关联副词,可翻译为“便于、以便”。
据推测,可能也产生于唐宋时期,明代之后繁荣起来。
并且,“好”字的助动词词性与关联副词词性存在着巨大的关联性。
例如:(51)“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昌黎先生集·左迁至蓝关示姪孙湘》(52)“曾想此本新编传,好伏侍您聪明英贤,有头尾结末刘知远。
”《刘知远诸宫调》(53)“那猴欢喜,叫道:…师父,你请走开些,我好出来。
莫惊了你。
‟”《西游记》(54)“二童道:…师父的故人是谁?望说与弟子,好接待。
‟”《西游记》前两例中的“好”,即可翻译成“便于”,也可翻译成“可以”。
这既说明“好”作为关联副词在唐宋时期已经成型,也可看出“好”的关联副词词性从其助动词词性中脱胎的痕迹,两种词性在意义和使用上的区分并不十分明显。
“好”作为助动词一般出现在两个流水句子中,且“好”只管辖其所在的小句,小句之间的联系比较松散;而“好”作为关联副词一般出现在表目的的关系复句中,“好”控制前后两个小句,两小句之间联系紧密。
所以说,“好”作为助动词向关联副词演化的过程,是词义的主观程度化不断提高、句子融合程度不断加强的过程。
四、小结由上述分析可知,“好”字是借助母亲抱着孩子相向而喜的甲骨文形象来表述“喜爱”义的,后来词义泛化,可指对所有人及事物的喜爱。
“好”字在造字之初应为动词,随着时间的发展,其词性也越来越多。
其中,动词与性质形容词、性质形容词与程度副词、助动词与范围副词等词性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基本上可以认定是后者脱胎于前者。
作者简介:周妮娜(1986.09-),女,汉族,安徽省六安市寿县人,广西师范学院文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2011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