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的美学》读书笔记
《街道的美学》读书笔记

《街道的美学》读书笔记《街道的美学》读书笔记三篇上篇作者认为一种文化的街道和城市建立,是和这种文化的生活方式紧密相关的。
对于街道的热衷,作者认为是意大利人—英国人,最后才是日本人。
因为意大利人是真的就把街道当作自己的起居室了。
有事没事都来溜达溜达,“这时要是不遇上朋友简直是不可能的。
”所以意大利人建立了大量广场。
而英国人显然更喜欢田园生活。
所以他们建造了大量的公园。
而这两种人不管怎么样,都是有着公众生活空间的习惯的,就是说都把公众生活作为了自己的日常生活的重要一局部,而日本人那么根本上没有这种习惯。
所以根本上没有公共空间可言。
而我觉得很有意思的就是:这3个国家的性格的分别,也是意大利人最外向,而日本人最内向。
这个看来和建筑空间有一种互动的关系。
而作者谈论街道,便首先谈论了城市建筑的不同。
作者谈到澳大利亚和美国的郊区住宅的前院,“其前院与其说是为了住宅的主人,不如说是为了路上的行人更为适宜。
”而这种院落空间的开放性反而是基于了住宅本身的封闭性看来,相对而言东亚住宅(作者谈论的是日本住宅,而我在所有的和中国住宅有着共同性质的地方,干脆不如替换为东亚住宅好一些)本身比拟开放,所以必须首先用院落空间将其围合起来。
也就是说,同样是院落,东亚的院落是住宅内部秩序的一局部,而美洲的院落那么往往是外部城市秩序的一局部,这里面可以说有着非常有意思的地方,就是说反而是因为东亚住宅本身私密性不强,所以必须通过院落来完成其私密性。
而美洲那么正因为住宅本身私密性好,所以才能够以此为前提将院落奉献给城市。
是良好的私密性成就了良好的公共性。
有好的私密性才能够有好的公共性,这个是很有意思的一对矛盾。
作者提了一点希望日本人能够从观念上革命的一点很重要:“没有建住宅的地面,纵使归个人所有,也应作为公共性外部秩序的一局部来考虑,这种观念性革命是很必要的。
”而欧洲的住宅,希腊和意大利,那么没有前院,“石结构建筑之外的剩余地面全部铺装作为街道使用”,但是因为是住宅外墙直接形成街道,所以却和东亚由院墙形成的街道不同,有着生活性的门窗开口,住宅内外沟通,街道具有非常强烈的生活气息。
街道的美学 读书笔记

街道的美学读书笔记2010-10-04 17:34:59背景介绍:芦原义信(1918—2003)日本当代著名建筑师。
毕业于东京大学建筑系、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在研究生毕业后,他曾在著名建筑师马歇。
布劳耶历事务所工作过一段时间,后建立自己的芦原义信事务所,在60年代,他先后任日本法政大学、武藏野美术大学和东京大学教授,曾担任日本建筑学会主席、日本建筑师协会主席。
其设计代表作包括东京驹泽体育馆、索尼大厦、东京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东京艺术大剧院等。
实践经验十分丰富。
全书概述:《街道的美学》和《续街道的美学》集中体现了芦原义信以“外部空间设计”为中心的建筑美学思想。
1960年起,他即开始研究外部空间问题,为此曾两度到意大利考察。
因为作者具有东西方的教育背景,所以作者在书中既引用来自西方的格式塔理论,又引用中国的“阴阳”学说,对日本和西欧国家的建筑环境与街道,广场等外部空间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比较,提出了积极空间、消极空间、加法空间、减法空间等一系列饶有兴味的概念;但在我看来,这本书最重要价值在于,芦原义信归纳出了东方和西方在文化体系,空间观念,哲学思想以及美学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并对如何接受外来文化和继承民族传统问题提出了许多独到见解。
在提出这些差异的时候,作者却往往能从一些敏感的生活细节出发,从中挖掘出背后的深刻根源,中西结合,小中见大,令人敬佩。
同时,芦原义信这部《街道的美学》和《续街道的美学》一扫现代西方建筑理论虽言之凿凿却无法直接指导设计实践的弊端,而把当代许多建筑理论、丰富的知识寓于通俗易懂的流畅文字中,通俗而不浅薄。
并且,作者又把这些理论应用于自己的建筑创作,通过自己的大量作品说明这些理论,故理论性强但又不脱离实践。
此为此书最大的特点。
同时,作为建筑师的他十分懂得利用图示语言,使得本书更加易读。
本书的组织结构:本书分为街道的美学和续街道的美学两本,我认为在街道的美学里,作者重点从空间构成尤其是平面的视觉构成的角度来阐述何谓一个美的街道,而在续街道的美学中,作者对其进行了补充,更多的从视觉景观的角度告诉我们何谓美的外部空间。
《街道的美学》读后感

读《街道的美学》有感《街道的美学》的作者是日本当代著名建筑师芦原义信,成书写于1979年,是作者多年来对街道、广场空间构成方面的研究成果。
收入该书的《街道的美学》和《续街道的美学》应用格式塔心理学中“图形”和“背景”的概念以及其他现代建筑理论,并引用中国的“阴阳”之说,对日本、意大利、法国和德国等西欧国家的建筑环境与街道、广场等外部空间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比较,从而归纳出东方和西方在文化体系、空间观念、哲学思想以及美学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并对如何接受外来文化和继承民族传统问题,提出来许多独到见解。
——译者伊培桐一直以来,诸如我这类初出茅庐的建筑生总喜欢把自己定义为设计建筑的设计师,对周边环境的评判往往是过多的出于对建筑本身的造型与风格的考虑,常常忽视“建筑”与“街道”之间空间的“内”与“外”的转变,认为建筑围合的就是街道,街道是依附于建筑存在的,只要把建筑放在了总平面上,剩余的空地就是道路、广场和绿化的随意拼凑。
而读了《街道的美学》中的街道的构成一章时,才真正的懂得街道不会存在于什么都没有的地方,亦不可能同周围环境分开。
换句话说,街道必定伴随着那里的建筑而存在。
其生存能力就像是人依靠人性一样,依靠于周围的建筑。
完整的街道是协调的空间,街道和其两旁的建筑必然是和谐相处的,我们应该树立以“外部空间设计”为中心的建筑美学思想,以街道的视觉秩序作为建筑平面布局形成的出发点,发掘建筑平面布局设计中的视觉秩序规律。
街道是城市给人的第一印象,它的地位无法替代。
在书中,作者利用格式塔心理学详细的介绍了意大利和日本的街道构成区别,认为意大利的街道是由街道两旁排满的建筑形成的封闭空间,也是由于其建筑的连续性和韵律而形成的美丽的街道,建筑和街道都可以反转成为“背景”或“图形”,也就是说在意大利的空间中,内外空间是存在反转的可能性的(如图1)。
而日本的街道与建筑是存在必然的“背景”和“图形”关系的,内外分界明显(如图2)。
《街道的美学》读后感

《街道的美学》读后感第一篇:《街道的美学》读后感《街道的美学》读后感芦原义信,日本当代著名建筑师。
毕业于东京大学建造系、哈佛大学研究生院。
代表作有索尼大厦、东京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东京艺术大剧院等。
《街道的美学》集中体现了了芦原义信以外部空间设计为中心的建筑美学思想。
因为他有东西方的教育背景,对日本和西欧的建筑环境和街道,广场等外部空间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他又归纳了东西方在文化体系,空间观念,美学观念等方面的差异,中心结合,从细节出发,令人敬佩。
作者重点从空间构成尤其是平面的视觉构成角度来阐释何谓一个美的街道,而在续街道的美学中,作者进行了补充,更多的从视觉景观的角度告诉我们何谓美的外部空间。
本书是芦原义信对自己的空间设计观念的理论书。
在书中,作者也向我们介绍了另外一种街道形式西欧的花园城市风格。
把外部秩序引人内部秩序中,让市民参与到街道的美化中,把室内空间当成外部秩序考虑。
在城市的美化方面贡献是巨大的,然而遗憾的是市民在室内看不到这个花园,室内外是隔绝的。
最终花园城市只是让市民参与到环境的建设中,却无法去改变市民的生活方式。
对街道的分析是最有趣味的一部分,他没有罗列数据,没有大段论证,而更多是以一种游记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他对一个城市和承载着城市灵魂的街道空间的感知。
芦原义信在论述小空间的价值曾阐释国他对小的理解,他说,右大的东西想象小的东西困难的,但在小的世界中除了发挥想象力外别无他法,在本书中,他一再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研究了,在小空间一章的论述中,我们明显发现了他重视建筑精神性的根本立场。
街道空间的美感并不仅仅源自于围合成街道空间的建筑本身,而更多的来源于由这些建筑所确定的街道内部空间的尺度和布局。
换句话说,对一条街道的评价与鉴赏,应该更多的把眼光放在街道内部空间不是外墙,街道建筑对于街道空间的主要意义在于构成一个相当封闭的空间,为街道内部空间提供骨架的支撑。
空间作为人们交往活动的载体而存在的,街道空间不但是人们进行必要性活动的场所。
读书三街道的美学

街道的美学读书笔记背景介绍:芦原义信(1918—2003)日本当代著名建筑师。
毕业于东京大学建筑系、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在研究生毕业后,他曾在著名建筑师马歇。
布劳耶历事务所工作过一段时间,后建立自己的芦原义信事务所,在60年代,他先后任日本法政大学、武藏野美术大学和东京大学教授,曾担任日本建筑学会主席、日本建筑师协会主席。
其设计代表作包括东京驹泽体育馆、索尼大厦、东京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东京艺术大剧院等。
实践经验十分丰富。
全书概述:《街道的美学》和《续街道的美学》集中体现了芦原义信以“外部空间设计”为中心的建筑美学思想。
1960年起,他即开始研究外部空间问题,为此曾两度到意大利考察。
因为作者具有东西方的教育背景,所以作者在书中既引用来自西方的格式塔理论,又引用中国的“阴阳”学说,对日本和西欧国家的建筑环境与街道,广场等外部空间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比较,提出了积极空间、消极空间、加法空间、减法空间等一系列饶有兴味的概念;但在我看来,这本书最重要价值在于,芦原义信归纳出了东方和西方在文化体系,空间观念,哲学思想以及美学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并对如何接受外来文化和继承民族传统问题提出了许多独到见解。
在提出这些差异的时候,作者却往往能从一些敏感的生活细节出发,从中挖掘出背后的深刻根源,中西结合,小中见大,令人敬佩。
同时,芦原义信这部《街道的美学》和《续街道的美学》一扫现代西方建筑理论虽言之凿凿却无法直接指导设计实践的弊端,而把当代许多建筑理论、丰富的知识寓于通俗易懂的流畅文字中,通俗而不浅薄。
并且,作者又把这些理论应用于自己的建筑创作,通过自己的大量作品说明这些理论,故理论性强但又不脱离实践。
此为此书最大的特点。
同时,作为建筑师的他十分懂得利用图示语言,使得本书更加易读。
本书的组织结构:本书分为街道的美学和续街道的美学两本,我认为在街道的美学里,作者重点从空间构成尤其是平面的视觉构成的角度来阐述何谓一个美的街道,而在续街道的美学中,作者对其进行了补充,更多的从视觉景观的角度告诉我们何谓美的外部空间。
街之美在于人 读《街道的美学》

同样 的 ,中 国 的房屋 在 国土 紧张 的压 力下 夹缝 发
展 , 既要 满 足 人 口增 长 的住 宅 要 求 ,又 要 营 造 让 人 高 度 认 同 的街 道 环 境 一 一 这 个 平 衡 点 如 何 把 握 ,把 握 的 度 在 哪 里 ,都 是 大 部 分 中 国住 宅亟 待解 决 和 完 善 的 问题 。
“ 阴 角 ” 为例 ,面 向街 道 的 “ 宽 ” 就 不 说 了 ,垂 直 于 街
上 ,是 国家之间 的不同文化与生活 习惯 ,造成 西欧
与 日本 在 内 外 空 间上 的 视 角 差 异 :客 观 上 , 由 于 当
地 的温度 、湿度 、降雨量及材料 等原 因,房屋 的特
征 在 潜 移 默 化 中 被 影 响 着 。 欧 洲 的 房 屋 建 筑 较 厚
地 域 中 的 人 的 行 为 上 ,真 正 把 原 属 于 人 们 的 街 道 归还 给 百 姓 的 生 活 ,从 实 际 需 要 出 发 ,才 是 真 正 意 义 上 的 街 道
的美学。
欧 洲 人 对 外 部 的 街 道 空 间 普 遍 有 维 护 感 ,在 他 们 的 生 活 中 ,街 道 与 室 内 空 间 一 样 重 要 ,所 以他 们 对 美 化 和 维 护街 边 环 境 十 分 积 极 。 美 国和 悉 尼 的人 们 也 是 如 此 ,他 们 认 真 的 布 置 沿 街 的环 境 ,在 前 院
Y 瓢叫 臌
街之 美 ,在于人
读 《 街 道 的美学 》
● 许 思 慧
一
直认 为,美学是一种 “ 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 ”
种植着修剪整齐的草坪和姹 紫嫣红 的花 卉。 但 日本可能 因为国土狭小 紧张 的关 系 ,街道 旁没有
街道的美学读后感2000字

街道的美学读后感2000字街道的美学读后感用心感受城市的美,就离不开对街道的美学的审视。
每一条街道都有其独特的美学,这种美学渗透在街道景观的每个角落,与街上行走的人流、建筑、道路等元素融为一体,形成了迷人的城市风景。
在读完《街道的美学》这本书后,我对于街道的审美和认识愈发深刻了。
首先,书中强调了在城市规划中注重道路的设计。
道路是一个城市的骨架,无论是著名的景点还是生活区都要经过道路连接,甚至有时想要到达一个地方都得穿越缠绕的道路。
而道路的设计直接决定了城市的交通效率与环境舒适度,所以“道路设计中要更多的考虑行人的需求,让行人能够更流畅地穿行其中,感受城市的魅力。
”这是街道美学的一大核心。
其次,书中也谈到了城市中建筑的美学。
建筑作为人类活动的重要载体,它的美学与城市的美学是不可分割的。
华丽的大厦、极简主义的设计、特色浓郁的建筑都能带给我们各种快乐和感动。
在街道一侧就能看到建筑的各种风格: 仿古的街头小店、超现代的商场大楼、德国红砖式的公寓楼、西班牙风格的广场建筑等等。
建筑作为城市中的文化载体,它依托着时代背景、文化环境和职业特性,演变出了各种风格。
行走在路上,人们透过建筑的角度看风景,驻足观察,总能有所领悟。
再次,书中也提到了城市商业的美学。
案例分析了各个国家、各个时期的商业建筑,比如中国的百货公司大楼、欧洲的购物中心、日本的超市建筑和美国的购物广场等等。
这种设计把顾客的舒适和便利性考虑在内,以人为本旨在给顾客创造更好的体验。
在商业建筑中,设计风格、商品陈列和空间计划形成了一种体验性美学。
设计主张的“体验美学”不只关乎视觉效果、空间感受,而且能借助各种感觉向城市居民提供更多付诸武器的资讯。
最后,书中也提到了城市环境方面的美学。
城市环境是我们的居住空间,一个舒适的环境不仅是因为我们有舒适的居所,还有宜人的周围环境。
城市的环境涉及到公园、游憩场所、道路、花园和河流等等。
这些地方能够带给人们一种清新自然的美。
《街道的美学》——读书笔记

1.澳大利亚帕丁顿的并列式住宅与京都的町家
帕丁顿地区 排列着维多利亚并列式住宅的悉尼古老住宅区。狭长用地上 建造的多为两层住宅,在正面阳台上具有玲珑剔透的铸铁 栏杆。利用小庭院带来季节感,街道具有整体感。道路平 均宽度为10米以上,D/H=1~1.5,道路宽敞明快。 京都町家 道路宽度为6.5米左右,D/H=1,比帕丁顿要低矮和狭窄的 多。与铸铁栏杆相当的是窗上的木格子。住宅的宽度与帕 丁顿一样,受到用地限制,一般大致相同。
1)城市景观魅力之一。 2)由于俯视,视线迅速而确切地把握住领域,把观光者和 街道紧密地联系起来。 3)人们理想的住所和俯视景观有关。高山上是有条件的人 居住,拥挤低洼的地方是平民百姓居住。 4)从视线的几何原理研究俯视景观,确定了俯角10度为俯 视景观中心范围,并以此确定最佳景观观测位。
外部空间布臵的雕塑,作为修建高层建筑的补偿,一方面 具有把美还原给社会的意义产生互动,既保证内外
空间的流动性,居住作为一种内部秩序,应以缝补、纳凉 等形式渗透到外部秩序之中。 在图形构成上,内外空间应该致 力于存在反转的可能性(格式塔心理学 中的互为背景),街道和广场应具有轮 廓清晰的“图形”性格 因此在街道两侧 排列建筑物以形成轮廓,并使建筑物展 现沿街立面是十分必要的。
意大利建筑内部与外部的反转↑
当建筑物的外墙作为面来看,街道同样具有“图形”性格。
通过D/H来研究空间感受。 当D/H<1时,随着比值的减小会产生接近之感。 当D/H=1时,高度与宽度间存在着匀称之感。 当D/H>1时,随着比值的增大会逐渐产生远离之感。 当D/H>2时,则产生宽阔之感。如图:
建筑——通常是指包含由屋顶和外墙从自然中划分 出来的内部空间的实体。 内部空间——可保护人不受自然威胁及外界侵扰, 提供具有目的性或功能 性的场所。 限定建筑空间三要素—— 地板、墙壁、天花板 墙——墙的存在,创造出 高质量内部空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街道的美学》读书笔记上篇一、街道与建筑的关系作者认为一种文化的街道和城市建设,是和这种文化的生活方式紧密相关的。
对于街道的热衷,作者认为是意大利人—英国人,最后才是日本人。
因为意大利人是真的就把街道当作自己的起居室了。
有事没事都来溜达溜达,“这时要是不遇上朋友简直是不可能的。
”所以意大利人建设了大量广场。
而英国人显然更喜欢田园生活。
所以他们建造了大量的公园。
而这两种人不论怎么样,都是有着公众生活空间的习惯的,就是说都把公众生活作为了自己的日常生活的重要一部分,而日本人则基本上没有这种习惯。
所以基本上没有公共空间可言。
而我觉得很有意思的就是:这3个国家的性格的分别,也是意大利人最外向,而日本人最内向。
这个看来和建筑空间有一种互动的关系。
而作者谈论街道,便首先谈论了城市建筑的不同。
作者谈到澳大利亚和美国的郊区住宅的前院,“其前院与其说是为了住宅的主人,不如说是为了路上的行人更为合适。
”而这种院落空间的开放性反而是基于了住宅本身的封闭性看来,相对而言东亚住宅(作者谈论的是日本住宅,而我在所有的和中国住宅有着共同性质的地方,干脆不如替换为东亚住宅好一些)本身比较开放,所以必须首先用院落空间将其围合起来。
也就是说,同样是院落,东亚的院落是住宅内部秩序的一部分,而美洲的院落则往往是外部城市秩序的一部分,这里面可以说有着非常有意思的地方,就是说反而是因为东亚住宅本身私密性不强,所以必须通过院落来完成其私密性。
而美洲则正因为住宅本身私密性好,所以才能够以此为前提将院落贡献给城市。
是良好的私密性成就了良好的公共性。
有好的私密性才能够有好的公共性,这个是很有意思的一对矛盾。
作者提了一点希望日本人能够从观念上革命的一点很重要:“没有建住宅的地面,纵使归个人所有,也应作为公共性外部秩序的一部分来考虑,这种观念性革命是很必要的。
”而欧洲的住宅,希腊和意大利,则没有前院,“石结构建筑之外的剩余地面全部铺装作为街道使用”,但是因为是住宅外墙直接形成街道,所以却和东亚由院墙形成的街道不同,有着生活性的门窗开口,住宅内外沟通,街道具有非常强烈的生活气息。
另外还有伊斯兰文化(包括西班牙)的内院式街道,这种街道的外墙仍然形成了街道,不过因为有了内部的室外生活空间因此没有了意大利街道的那么多的生活气息。
所以,芦原信义在这里其实将街道和住宅的关系分作了3种基本类型:⒈开放前院式:美国、澳大利亚等地广人稀的殖民地式样,田园风格,是“外部秩序渗透到内部秩序之中”,前院向城市公共空间做出了贡献。
但是这种空间是一种“田园城市风格”的街道空间,即使殖民地也仅仅是郊区住宅,因此我想不能够算作城市空间做法。
这时候建筑不能够直接形成街道。
⒉欧洲式:无前院,建筑外墙直接形成街道,同时通过外墙上面的门窗开口,城市生活和私密生活互相渗透,并且能够对街道空间形成最好的监视。
这时候的居住生活往往渗透入街道生活,比如交谈、缝纫等等(这在中国乡村也很常见)。
这个是“内部秩序渗透入外部秩序之中”。
伊斯兰和西班牙式样,也基本可以归结到这个里。
⒊东亚式:和建筑脱离的院墙形成街道。
这个也是城市建筑,建筑仍然在形成城市空间,形成街道,但是内部秩序和外部秩序则脱节,被围墙隔断。
这个是缺乏公共生活的城市建筑,是一种非城市生活的城市居住形式。
缺乏了监视作用,在中国,这种居住的形成期是集权制的封建王朝,这个时候的城市秩序依靠强大和严格的中央管理(比如宵禁)来形成,而不是依靠一种民间的、自发的、紧密的监视来形成和维护。
不是一种局部秩序,可以说是不能够良性扩张的,因为一种中央核心的辐射范围必定是有限的。
其中,2和3都是一种高密度居住方式。
而我想2才是能够允许最高的密度的居住方式,这个时候往往压根就没有内院,将一部分内部秩序必然的推向了城市。
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通过很好的私密性住宅为前提得到了非常紧密的契合,并且能够最节约空间、最高效率的利用城市用地!二、街道的构成B.鲁道夫斯基关于意大利街道的评价:“街道正是由于沿着它有建筑物才成其为街道。
摩天楼加空地不可能是城市。
”(《人的街道》)作者非常的强调了“街道和广场一直铺装到建筑的外墙根,与建筑之间没有什么含糊的空间。
……这就表明意大利建筑的内部空间与街道这样的外部空间,在质量上是相近的。
”他显然不赞同东亚模式的“接到与建筑之间还有用途不明的剩余空间”。
关于著名的“杯图”,作者强调了“杯子和侧影不可能同时被看到……黑色和白色的交接线只有一边起作用,或成为杯的轮廓线,或成为侧影的轮廓线,而不会同时成为两者的轮廓线,如果一方成为‘图形’,另一方则成为北京的非图形空间”。
这样的一种图底关系才能够真正称得上是紧密的,没有任何的无意义的多余存在。
因此这个图对于说明街道的形成关系非常的重要:街道和建筑是一种紧密的“互形成”的矛盾对立统一关系。
这个时候的沿街立面线则是非常的高效。
作者然后谈了意大利建筑和外部空间即街道和广场的相似性:同样的,“意大利的街道和广场大多连一棵树都不植,地面常施以美丽纹样的铺装。
就像室内地毯一样各个角落都铺满,完全是人工的城市空间。
”而且其建筑内部也没有日式的抬高地板的做法,墙壁的内外墙也大体一样,这样,“内外空间的本质区别就在于有没有屋顶了。
”“意大利的街道和广场对于意大利人来说是生活的场所,由于一视同仁的使用住宅的内部和外部,其生活才成立。
”只有在这样的互否互成的紧密的关系的基础上,一个紧密的集约化的、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城市才能够建立吧。
因为城市之所以存在其实就是为了一种高密度,为了一种紧密。
三、高与宽之比这个还是他曾经强调过的d/h=1的那个理论。
不过注意其另外的两个比值:⒈ D1/H1=2以上时候,才能够看到建筑整体。
⒉ D2/H2=3以上时候,才能够看到建筑群整体。
这样的话,就同时说明了意大利广场的存在的必要性:多往往设置在重要的建筑的主立面前,即:广场同时是主建筑的观赏点。
四、广场的美学这里面作者重点谈论的是“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的作为艺术作品的广场,而不是中世纪的“只是街道的扩展”的广场。
作者总结了其认为的作为广场的四个条件:⒈广场的边界线清楚,能够成为“图形”,此边界线最好是建筑的外墙,而不是单纯的遮挡视线的围墙;⒉具有良好的封闭空间的“阴角”,容易构成“图形”;⒊铺装面直到边界,空间领域明确,容易构成“图形”;⒋周围的建筑具有某种统一和协调,D/H有良好的比例。
这个东西,其实就是讲了其边界线、其形状(阴角构成的内向性图形),其表面的完整统一性。
作者首先明确了广场应该是个“收敛空间”,这个就是和房间有着某种同样的构成了,其实所以说这种空间才真正是没有顶面的房间,是一种和房间同样的内敛空间,是和发散的外部空间是不同的。
这个是否能够说是城市中的外部空间的某种特性?就是说城市中的外部空间其实也都是一种有着边界的内向空间,就是说所有的城市空间,不论是室内的还是室外的,都是存在着明确的边界的、有着明确的划分的空间,这样也才能够构成上一节提到的那种紧密的图底构成。
对于城市空间,“边界线不明确收敛性则差”,因此作者才希望边界的明确性。
这个时候的城市建筑,其建筑外墙既是广场或者街道—即城市外部空间—的内墙,这个时候的建筑外墙具有了完美的图底分割—反转线的性质。
同时这个边界应该使开有门窗的建筑墙面,这样城市的在墙两边的内外空间才能够互溶互渗互借,才能够一体化,否则就是“监狱内院式的空间了”,就是说,城市的开放空间—街道和广场—“是居民的生活场所,是热闹的有生气的空间,而不是单纯的封闭空间”。
实例:锡耶纳的坎波广场:⒈周围建筑群的墙面材质的一致性形成的边界。
⒉赛马场—无顶的室内运动场。
五、阴角空间在谈论东亚城市外部空间缺乏阴角的同时,谈论了一贯的一点:意大利的城市是将街道和广场等外部空间当作“图”来设计的,城市中的建筑反而成为了“底”,这个时候的城市空间被空前强化出来,从而真正的把人们“引诱”到了城市!这个时候的城市住宅真的就仅仅包括了人们的私密生活—家庭生活和个人生活,从而也可以在住宅设计中非常的强化这种私密性。
因为将公共生活真正的赋予了公共空间,从而产生了真正的城市。
因为将公共生活真正的赋予了公共空间,从而也真正的强化了私密生活。
我也可以这么想:一个不能够充分的鼓励和强化公共生活的城市是一种“伪城市”。
那么首先就要分析:在一种文化里面,那些生活内容是已经公共的(但是未能够充分的将其推向公共空间的),那些生活内容是应该公共的(因为了习俗的力量而未公共化),那些生活内容是应该、必须强化私密性的……有了这些明确的调研和分析,才能够来谈论设计城市。
在这里,文化之间的特异性自然应该考虑,但是也不可小视了人类的同性:很多文化之间的一些特异性真的是因为其落后、其文化本身未能够充分的发展城市化生活方式!这个就是个“应该”的问题了,不是个“已经”的问题了。
比如中国文化,很多特点就是因为它压根是种农业文化。
有些虽然是农业文化的特点在这个时代也值得保留,但是有一些,就不应该仅仅因为它是“特点”而发扬光大了。
“紧密”是评价一个城市的最重要标准。
“紧密”也是评价一个建筑、一项设计的最佳标准!因为紧密而逻辑严谨、没有一丝一毫的废话,因为紧密而能够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因为紧密而在设计内的同时设计了外、在考虑外的同时考虑了内。
作者认为欧洲的广场、欧洲的城市空间多阴角空间,质量非常好。
而转角豁缺的城市空间则质量差。
所以在棋盘式格局的路网中依靠拿掉某个街区的建筑形成的城市空间往往因为其四边都有城市街道而质量很差。
这种广场在美国的殖民地城市中非常常见。
这个原因作者引述了麦茨加的《视觉的法则》之中的“包围法则”:由轮廓线包围或包含于内侧,那么作为图形来说就更容易看到。
六、下沉式庭院技法和密接原理下沉式广场如洛克菲勒广场,能够提供和上节所述的阴角广场同样质量的空间。
因为:⒈下沉创造了阴角空间。
⒉广场边缘上侧的监视提供了相当于意大利的广场周边开窗的墙壁一样的城市生活的结合和交融。
⒊如洛克菲勒广场上融入了咖啡馆等生活经营活动,因此同样强化了城市生活。
而对于市区内的公园的设计,作者的观点认为其虽然提供了僻静之处,但是却造成了和城市脱离的结果。
我以为就是说空间(开放空间)能够有着边界固然重要,同时这种边界不应该是一个无法形成交流的死的边界,而必须通过某种设计能够使边界两侧的人通过边界进行交流,比如是开有门窗的墙面,或者是能够倚栏观望的下沉广场的边界。
总结作者分析的实例,我总结下来,城市开放空间的设计、城市外部空间的设计可以归结为:⒈明确的但是“透明性”(指能够提供充分的可交流性)的边界。
这个边界往往是开有生活用的门窗的外墙—交流和监视,或者是根本的一种开放式的边界。
—能够观望。
⒉一体化的当作室内设计的界面—铺地。
地面应该强调这个空间的完整性和其形状发生紧密关联,同时能够提示和室内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