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导学案014

合集下载

八年级上册物理全册导学案新版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物理全册导学案新版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物理全册导学案新版人教版导学案一:力的引入物理是自然科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它研究的是物质的运动和相互作用规律。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许多现象都涉及到物理的知识,例如,汽车行驶、物体的重量等。

本学期我们将学习八年级上册的物理课程,通过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现象背后的物理原理,从而探索自然的奥秘。

导学案二:力的性质与力的作用效果1. 力的性质力是物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它可以改变物体的状态,包括形状、速度、方向等。

力有以下几个基本性质:- 作用力的大小可以通过测量与其他力的相互作用效果来确定;- 力是矢量量,具有大小和方向;- 力的单位是牛顿(N),记作N;- 力是可以叠加的,多个力合成的结果等于它们的矢量和。

2. 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效果主要包括:- 使不运动的物体开始运动,称为力的作用力;- 使运动的物体改变速度或方向,称为力的改变力;- 使物体形状发生改变,称为力的变形力。

导学案三:力的测量与力的合成1. 力的测量力的大小可通过重力秤、弹簧测力计等进行测量。

重力秤的原理是利用物体所受的重力与地球引力相等,以此测量物体的重量。

2. 力的合成当物体受到多个力的作用时,这些力可以合成为一个力,称为合力。

合力的大小与方向可以通过力的图示法进行求解。

其中,合力的大小等于各力的矢量和,合力的方向由各力的方向共同决定。

导学案四:力的分解与力的平衡1. 力的分解力的分解是指将一个力分解为不同方向上的几个力。

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利用向量的性质将力分解为垂直方向上的两个力。

2. 力的平衡当物体所受的合力为零时,物体处于力的平衡状态。

分析力的平衡主要用到平衡方程,即将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上的力分别相加,使其等于零。

导学案五:摩擦力与弹力1. 摩擦力摩擦力是物体相对运动或准备运动时由于接触面之间的不平滑而产生的阻碍力。

根据不同情况,摩擦力可以分为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

2. 弹力弹力是弹性物体受到挤压或拉伸后恢复原状时产生的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导学案

课题:科学之旅序号:01姓名班级导学目标知识点:1、知道物理学研究的内容;2、认识到物理学是有趣和有用的一门自然学科;3、知道学习物理的一般方法。

导学方法:实验观察法、联想讨论法课时:1课时导学过程课前导学一、学生阅读课文并完成以下内容。

1、物理是一门有趣的学科,它研究等物理现象。

2、结合日常生活,举例说明物理是一门有用的学科:3、学习物理的方法有:课堂导学1、演示1-1,停止沸腾的水,浇上冷水后会,以上现象属于现象;2、演示1-2,小人跳舞的原因是,以上现象属于现象;3、演示1-3,用放大镜看物体,总是放大的吗?,以上现象属于现象;4、演示1-4,乒乓球会下落吗?,以上现象属于现象;5、用塑料笔在头发上或是衣服上摩擦,观察塑料笔能否吸引小纸屑?,以上现象属于现象。

6、物理学是一门以为基础的科学,实验观察,必须是有目的的,让我们带着“目的”进行以下观察:(1)图1-7中,要想省力,后轴齿轮应换用较大的还是较小的?(2)图1-8中,冰棍“冒”出的“白气”向下飘还是向上飘?,这与吹肥皂泡发生的现象类似吗?(3)图1-9中,观察杯中鸡蛋会发生什么现象?(4)图1-10中,气球能把杯子吸住的原因是什么?,你见到过与此类似的现象吗?试举一例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小结课外作业1、试用质量不同的小物体(如小石子)、长度不同的细线、秒表、模仿伽利略的实验方法验证单摆的等时性原理。

2、预习《声现象》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课后反思课题:长度、时间及其测量 序号:02姓名 班级导学目标知识点:1、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

2、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导学方法:讨论、实践法。

课 时:1课时导学过程:一、课前导学1、长度的单位、测量工具、测量方法以及刻度尺的使用:____________________。

2、时间的单位、测量工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中物理 教案导学案

初中物理 教案导学案

初中物理教案导学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光的折射》。

光的折射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

学生需要了解折射定律的内容,掌握折射率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折射定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光的反射和直线传播的知识。

但是,光的折射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需要通过实验和生活中的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折射定律的内容;(2)掌握折射率的计算方法;(3)能够运用折射定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观察光的折射现象;(2)通过生活中的实例理解光的折射原理;(3)运用数学知识计算折射率。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1)折射定律的内容;(2)折射率的计算方法。

2. 难点:(1)折射定律的应用;(2)折射率的计算。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折射现象,如眼镜、水杯等,引导学生思考光的折射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究与实验(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光从空气进入水中的折射现象,引导学生发现折射定律;(2)学生通过实验总结折射定律的内容;(3)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计算折射率。

3. 讲解与演示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光的折射原理,引导学生运用折射定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4. 练习与拓展(1)教师布置一些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2)学生通过练习,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3)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要对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评估,发现问题并及时进行调整。

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态度,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导学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导学案

序号:01课题:科学之旅姓名班级导学目标知识点:1、知道物理学研究的内容;2、认识到物理学是有趣和有用的一门自然学科;3、知道学习物理的一般方法。

导学方法:实验观察法、联想讨论法课时:1课时导学过程课前导学一、学生阅读课文并完成以下内容。

1、物理是一门有趣的学科,它研究等物理现象。

2、结合日常生活,举例说明物理是一门有用的学科:3、学习物理的方法有:课堂导学1、演示1-1,停止沸腾的水,浇上冷水后会,以上现象属于现象;2、演示1-2,小人跳舞的原因是,以上现象属于现象;3、演示1-3,用放大镜看物体,总是放大的吗?,以上现象属于现象;4、演示1-4,乒乓球会下落吗?,以上现象属于现象;5、用塑料笔在头发上或是衣服上摩擦,观察塑料笔能否吸引小纸屑?,以上现象属于现象。

6、物理学是一门以为基础的科学,实验观察,必须是有目的的,让我们带着“目的”进行以下观察:(1)图1-7中,要想省力,后轴齿轮应换用较大的还是较小的?(2)图1-8中,冰棍“冒”出的“白气”向下飘还是向上飘?,这与吹肥皂泡发生的现象类似吗?(3)图1-9中,观察杯中鸡蛋会发生什么现象?(4)图1-10中,气球能把杯子吸住的原因是什么?,你见到过与此类似的现象吗?试举一例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小结课外作业1、试用质量不同的小物体(如小石子)、长度不同的细线、秒表、模仿伽利略的实验方法验证单摆的等时性原理。

2、预习《声现象》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课后反思序号:02课题:第一章 机械运动第1节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姓名 班级导学目标知识点:1、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

2、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导学方法:讨论、实践法。

课 时:1课时导学过程:一、课前导学1、长度的单位、测量工具、测量方法以及刻度尺的使用:____________________。

2、时间的单位、测量工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导学案(全册)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导学案(全册)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导学案(全册)单元一:力和压力课时1:什么是力本课时主要介绍了力的概念和特点。

力是物体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可以改变物体的位置、形状或状态。

力的大小可以用力的大小单位牛顿(N)来表示。

研究重点:- 掌握力的定义和特点- 理解力的大小与物体产生的效果之间的关系研究任务:1. 阅读教材P1页的内容,了解力的定义和特点,并回答相关问题。

2. 完成教材P2页的练题,应用所学的知识计算力的大小。

课时2:压力和压强本课时主要介绍了压力和压强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压力是单位面积上的力的大小,可用公式P = F/A来表示,其中P为压力,F 为作用在物体上的力,A为物体受力的面积。

研究重点:- 掌握压力和压强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理解压力和压强对物体产生的效果研究任务:1. 阅读教材P3页的内容,了解压力和压强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并回答相关问题。

2. 完成教材P4页的练题,应用所学的知识计算压力和压强。

单元二:浮力和密度课时3:什么是浮力本课时主要介绍了浮力的概念和产生原因。

浮力是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它的大小等于所排开的液体或气体的重量。

研究重点:- 掌握浮力的定义和产生原因- 理解浮力对物体浮沉的影响研究任务:1. 阅读教材P5页的内容,了解浮力的定义和产生原因,并回答相关问题。

2. 完成教材P6页的练题,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物体在不同液体中的浮沉情况。

课时4:什么是密度本课时主要介绍了密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密度是物体单位体积的质量,可用公式ρ = m/V来计算,其中ρ为密度,m为物体的质量,V为物体的体积。

研究重点:- 掌握密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理解密度对物体浮沉和相对位置的影响研究任务:1. 阅读教材P7页的内容,了解密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并回答相关问题。

2. 完成教材P8页的练题,应用所学的知识计算物体的密度。

...(继续编写下面的内容,直至编写完全册的导学案)...总结本册物理上册主要介绍了力、压力、浮力和密度等内容。

完整初中物理导学案全集

完整初中物理导学案全集

完整初中物理导学案全集第一章:物理单位与量的测量物理是一门研究物质和能量以及它们之间相互转化及运动规律的科学。

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物理单位和量的测量方法。

1.1 基本物理单位物理学中有一些基本物理量,它们是独立的、互不依赖的,并且用来描述物质和能量的基本性质。

国际单位制是国际上通用的物理单位制。

其中,主要的基本物理单位有:长度:米(m)质量:千克(kg)时间:秒(s)电流:安培(A)温度:开尔文(K)1.2 物理量的测量方法在物理实验中,我们经常需要测量一些物理量,例如长度、质量、时间等。

以下是常见物理量的测量方法:1.2.1 长度的测量使用卷尺或尺规等工具,将物体的两个端点与刻度对齐,读出刻度数值,即可得到物体的长度。

1.2.2 质量的测量使用天平或电子秤等测量工具,将待测物体放在称盘上,调节天平,使其平衡,并读出指示值,即可得到物体的质量。

1.2.3 时间的测量使用秒表或计时器等测量工具,按下开始按钮开始计时,当事件结束时停止计时,读出计时数值,即可得到事件所花费的时间。

1.2.4 电流的测量使用电流表或万用表等测量工具,将测量电路与电流表相连,读出电流表上的数值,即可得到电流的大小。

1.2.5 温度的测量使用温度计等测量工具,将温度计的测量部分与待测物体接触,等待一段时间,读出温度计上的数值,即可得到温度的大小。

第二章:力与运动力与运动是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力是使物体发生运动或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而运动则是物体在空间位置上的变化。

2.1 力的概念力是使物体发生运动或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其大小有大小和方向之分。

常见的力有重力、摩擦力、弹力等。

2.2 运动的描述运动要素包括物体、位置和时间。

在描述运动时,我们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2.2.1 位移物体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的距离和方向称为位移。

位移的大小有大小和方向之分。

2.2.2 速度速度是描述物体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和方向的物理量。

新人教版2023年八年级下册物理全册导学案

新人教版2023年八年级下册物理全册导学案

新人教版2023年八年级下册物理全册导学案第一单元运动中的力学课时1 运动的描述本课时主要内容为:什么是运动?运动有哪些基本要素?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等。

课时2 牛顿第一定律本课时主要内容为:什么是牛顿第一定律?什么是惯性?怎样才能消除摩擦力的影响?如何利用示意图分析物体的运动等。

课时3 牛顿第二定律本课时主要内容为:什么是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是什么?什么是力的平衡状态?怎样进行力的合成等。

课时4 牛顿第三定律本课时主要内容为:什么是牛顿第三定律?什么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怎样利用“相互作用力”解决物理问题等。

第二单元声的传播课时5 声的特点本课时主要内容为:什么是声音?声音有哪些特点?一般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是多少?等。

课时6 声的强度和等级本课时主要内容为:什么是声强?声强的单位是什么?什么是分贝?分贝的定义和计算公式是什么?如何计算屋内、汽车内等环境的声强等。

课时7 声的传播本课时主要内容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规律是什么?空气和固体的声速相差很大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利用“声速比”的方法解决问题等。

课时8 声的反射和吸收本课时主要内容为:什么是声波的反射和吸收?怎样分析、计算以及判断声音的强度等。

第三单元光的传播课时9 光的特点本课时主要内容为:什么是光?光有哪些特点?什么是光的叠加?光的叠加规律是什么?等。

课时10 光的反射和折射本课时主要内容为:什么是光的反射和折射?如何分析、计算光线的反射和折射等。

课时11 成像原理本课时主要内容为:什么是光的成像?凸透镜和凹透镜有什么不同?怎样计算物体和像的距离、像的大小等。

课时12 光的色散和光的衍射本课时主要内容为:什么是光的色散?什么是衍射?如何利用光的衍射解决一些物理问题等。

以上为本份导学案的大致内容概括,具体内容请根据教材结合实际情况来确定。

九年级物理导学案(全一册)

九年级物理导学案(全一册)

九年级(全一册)知识树第十三章内能知识树:第1节分子热运动考标要求:1.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2.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某些热现象。

一、课前学习1.常见的物质是由和构成的。

2.不同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

此现象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物体温度越高,分子运动。

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和。

二、课内探究探究1:物质的构成常见的物质是由、构成的。

人们通常以为单位来量度分子。

探究2:分子热运动1.不同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

2.扩散现象既可以在发生,还可以在中发生,也能够在中发生。

气体的扩散液体的扩散固体的扩散3.扩散现象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

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

探究3:分子间的作用力1.如图,两个铅柱没有被重物拉开,主要是因为铅柱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固体、液体很难被压缩是除了引力之外,__________________。

2.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同时存在)(1)当固体被压缩时,分子间距离___________,作用力表现为___________;当固体被拉伸时,分子间距离___________,分子间表现为___________。

固体分子间距离___________,不容易被压缩和拉伸,具有一定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2)气体分子间距离,彼此之间几乎没有什么作用力,因此,气体具有__________,容易_________。

(3)液体分子间的距离比气体的___________,比固体的___________;液体分子间的作用力比固体的_________,分子没有固定的位置,运动比较自由,因此,液体较难___________,没有确定的___________,具有__________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党岘中学八年级上学期物理导学案 使用时间:第九周 编制人:杨妮娅 审核人: 班级: 小组: 姓名: 导学案编号:81WL014
图3-4 探究——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学习目标】
1. 本节课我要知道速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国际单位,常用单位。

2. 还要知道什么事匀速直线运动。

【新知探究】 1, 速度
(1) 定义: (2) 公式: (3) 单位: (4) 单位换算: (5) 物理意义:
(6) 时间单位及换算: 2, 匀速直线运动
(1) 定义: (2) 曲线图:
【合作探究】
某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分别测出了甲、乙两电动小车在一条直线上运动的路程和时间,并根据数据作出了相应的路程-时间图像,如图3-4所示.
(1)观察甲图可知,甲车通过0.6 m 的路程所用的时间是 s. (2)观察乙图可知,乙车运动1min 通过的路程 m.
(3)比较甲、乙图可知,甲车的速度 乙车的速度.(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达标检测】
1.小明乘车沿高速公路到宜昌旅游
,当看到路旁的交通标志牌显示距宜昌48 km 时,车上的速度计如图3-5所示.如果汽车以这样的速度行驶,再过
___h 可以到宜昌。

2“龟兔赛跑”的情形,在比赛开始后,“观众”通过比较它们时间 相同时路程不同,认为跑在前面的兔子运动快;由于兔子麻痹轻敌,中途睡了一觉,“裁判员”通过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判定最先到达终点的乌龟运动快。

物理学中用______________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程度。

3.谁也没有我跑得快!我是( )
A .高速奔驰的磁悬浮列车
B .高空翱翔的超音速战机
C .让万物生长的阳光
D .把“神六"送上天的“长征”运载火箭 4.小丽和小雨进行跑步比赛,他们讨论比赛方案.小丽说:“我们跑相同的路程,看谁用的时间短,短者为胜”.小雨说:我们跑相同的时间,看谁跑的路程长,长者为胜”.对他们所说的方案,你认为( )
A.只有小丽的方案可行
B.只有小雨的方案可行
C.两个方案都可行
D.两个方案都不行
5.一位女士由于驾车超速而被警察拦住。

警察走过来对她说:“太太,您刚才的车速是60千米每小时!”这位女士反驳说:“不可能的!我才开了7分钟, 还不到一个小时,怎么可能走了60千米呢?”从以上对话可知,这位女士没有理解下面哪个科学概念( )A .速度 B .时间 C .路程 D .质量
6、2003年元月26日,50多年来首架飞临大陆的台湾民航客机飞经香港,在上海浦江机场着陆后,运载200多名台商及眷属从上海经香港返回台北.如果飞机的平均飞行速度为500 km/h ,香港至台北的距离为760 km ,香港至上海的距离为1140 km ,问:(1)飞机从上海经香港回到台北至少需要多少h ?
(2)如果台湾当局同意直航,飞机从上海直飞台北,可节约时间2 h 42 min ,求上海至台北的直线距离为多少km ?
图3-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