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陶行知的《创造宣言》有感

合集下载

发动和依靠社会力量办学——读陶行知先生三封信有感

发动和依靠社会力量办学——读陶行知先生三封信有感

知识 和技 能转 化为 办学 经费 ,1 9 4 3 年 演 出和 画 展 的 门 票收入约l 2 万 余 元 , 可 供演 出 当 年 一 个 月 的 生 活 费 。 其 次 ,陶先生 在提 出 “ 创 造 年 ” 的 同 时 ,还 提 出 继 续 实 施 “寸 土 运 动 ” , 在 前 两 年 开 荒 种 地 的 基 础
士 从 英 国 回 来 , 她 是 著 名 的 舞 蹈 家 , 来 育 才 学 校 主 持 舞蹈 组 的工 作 。1 9 4 3 年1 1 月 ,陶 先生专 程 去看1 O R 桔 子 、半 斤 牛奶 糖 ” , 用 这 点 礼
品送 海 归 , 既 体 现 了陶 先 生 尊 重 爱 护 教 师 的 心 意 , 又 表 明 了 育 才 学 校 的 经 费 困 难 。 用 陶 先 生 自 己 写 的 话 很 能说 明: “ 人 人 呼 我 老 夫 子 , 生 活 不 如 老 妈 子 。 问 是
育 才 师 生 非 常 感 激 党 对 育 才 师 生 的关 心 和 爱护 。
( 二)
能丢 掉 “ 创造 ” 。陶先生 写 的 《 创 造 宣 言 》 在 同 年 的
《 新 华 日报 》 上 刊 出 ,他 的 著 名 观 点 是 “处 处 是 创 造 之 地 ,天 天 是 创 造 之 时 , 人 人 是 创 造 之 人 ” , 得 到 了 师 生 的 理 解 和 拥 护 。 他 希 望 在 师 生 中 能 “开 出 创 造 之 花 , 结 出 创 造 之 果 ” 。 “创 造 年 ” 的 实 施 ,在 当 年 就 取 得 丰 硕 的 成 果 。 育 才 戏 剧 组 创 作 的 儿 童 剧 《小 主 人 》 , 在 重 庆 “抗 建 党 ” 演 出 , 获 得 很 大 成 功 , 仅

论创造读后感

论创造读后感

论创造读后感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论创造读后感寒假里,我阅读了学校发的陶行知的创造教育这本书,本书的思想对当今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以及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等方面,有较高的理论指导价值。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我感到需要认真学习陶行知先生创造教育的思想,着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读了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从中获得三点感受:一、要解放儿童的时间、空间,让他们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

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嘴、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不要把儿童关家中,让他们到大自然,到社会中去扩大视野,以发挥其内在的创造力。

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它包罗万象,奥秘无穷。

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感受、去体会、去探寻,到社会中去磨炼,是一条极好的丰富知识、开阔视野的途径。

谁都明白要让学生知道春天的美丽,最有效的办法是走出学校,走进大自然,让他们亲身去感受。

我想这样的感受效果是任何华丽的语言都难以达到的,枯躁乏味的讲解还会使学生对这门课越来越失去兴趣。

马斯洛在论述人的创造力时说:“每一个人都有一定程度的创造力,而初始创造力常处于无意识状态,这种无意识能促进人发现与发明。

”因此,我觉得应该把本属于孩子的自由发展和思考的空间还给孩子。

不要用功课填满他们的时间表,要给他们一些空闲时间消化学问,并想一些他们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干一点他们高兴干的事,多几分学习人生的机会。

现在的学生在“应试教育”、“精英教育”社会环境下,压力空前之大,睡眠严重不足,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

就在大喊“减负”的现在,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并没有真正减下来,各种各样的兴趣班淹没了学生的星期天。

可见解放学生的时间是彻底解放学生的基矗让学生从苦不堪言的书山题海中解放出来,使他们有时间思考、有条件实践,在接触自然和社会中自主地活动,创造性地活动。

创造宣言读后感

创造宣言读后感

创造宣言读后感
【篇一:《创造宣言》读后感】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一位以提倡“生活教育”、鼓励社会实践而名垂于我国教育史的教育家。

他那“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千教万教教人学做真人”等至理名言一直激励、鼓舞着我们广大教师为教育这一崇高的事业无私耕耘、默默奉献着。

今天我随手翻开《教师人文读本》认真阅读了陶行知先生的《创造宣言》一文,文章虽短却使我收获不小。

它使我进一步认识了陶行知先生的有一伟大的一面。

[转载]陶行知先生《创造宣言》读后感
他在文中这样说道:“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

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

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虽然我们没有陶行知先生认识那样深刻,但作为老师我们都有同感,老师的工作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是“要创造真善美的活人”。

如何创造?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的创造其教育思想、内容、过程、方法等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有的人循循善诱,刻苦专研,常教常新,深受学生喜欢,很有成就感;有的人不思进取,好抱怨,消极等待,一潭死水,谈不上成就感。

为何如此?我觉得陶行知先生说的好,他说:“教育者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

”这就告诉我们:要创造需要。

读《创造宣言》有感(精选7篇)

读《创造宣言》有感(精选7篇)

读《创造宣言》有感(精选7篇)读《创造宣言》有感篇1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一位以提倡“生活教育”、鼓励社会实践而名垂于我国教育史的教育家。

他那“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千教万教教人学做真人”等至理名言一直激励、鼓舞着我们广大教师为教育这一崇高的事业无私耕耘、默默奉献着。

今天我随手翻开《教师人文读本》认真阅读了陶行知先生的《创造宣言》一文,文章虽短却使我收获不小。

它使我进一步认识了陶行知先生的有一伟大的一面。

他在文中这样说道:“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

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

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虽然我们没有陶行知先生认识那样深刻,但作为老师我们都有同感,老师的工作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是“要创造真善美的活人”。

如何创造?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的创造其教育思想、内容、过程、方法等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有的人循循善诱,刻苦专研,常教常新,深受学生喜欢,很有成就感;有的人不思进取,好抱怨,消极等待,一潭死水,谈不上成就感。

为何如此?我觉得陶行知先生说的好,他说:“教育者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

”这就告诉我们:要创造需要有准备,要有一定的教育理论来武装,来指导;要学习教育技术,更好地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一名教师,心中没有科学的理论武装,不思进取,不与时俱进,不在实践中探索,那么,在当今时代里,是不可能有什么创造,也很难有其立足之地。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教育体制改革、教育方法改革、教育创新、教育理念的更新等都迫切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和实践,多方面、多维度地进行创造。

通过我们的创造,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接班人,拿陶行知先生的话说也就是“所谓创造真善美的活人”。

总之,陶行知先生不愧是教育实践家也应该是教育理论家。

他的思想和理论对我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为我们教育工作者指明了创造方向。

创造宣言读书笔记

创造宣言读书笔记

《创造宣言》读书笔记
《创造宣言》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一篇演讲稿,它以饱满的热情、坚定的信念和精炼的语言,向听众阐述了创造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创造实现人生的价值。

这篇演讲稿充满了深刻的教育思想和人生智慧,让我深受启发。

陶行知先生在演讲中强调了创造对于人类发展的重要性。

他认为,创造是人类的本能和天性,只有通过创造,我们才能不断探索未知领域、拓展自己的视野和知识,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同时,他也指出了创造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认为只有通过创造,我们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梦想。

在陶行知先生看来,创造并不是一种高不可攀的事情,而是每个人都具备的能力。

他鼓励人们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勇敢地去尝试新事物、探索新领域。

同时,他也强调了创造需要付出努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只有经过不断地尝试和失败,才能最终实现成功。

在演讲中,陶行知先生还提到了许多关于创造教育的理念和方法。

他认为,创造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而不是单纯地灌输知识。

他提倡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兴趣爱好,鼓励他们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同时,他也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如“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等,这些方法对于今天的教育改革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创造宣言》这篇演讲稿让我深刻认识到了创造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创造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梦想。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更加注重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勇敢地去尝试新事物、探索新领域。

同时,我也会更加努力地学习创造教育的理念和方法,为培养更多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创造宣言》读后感

《创造宣言》读后感

《创造宣言》读后感《创造宣言》读后感1陶行知先生在《创造宣言》中指出:“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

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

说得正确些,先生创造学生,学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陶先生的这番话使我更深刻地感觉到“创造”就在每个教师的身边,其实,课堂教学就是教师帷幄创造的主渠道。

现代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都存在信息交流。

因此,我们要在课堂上积极地创造条件,使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产生强烈的思维互动,产生创造的火花。

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真正重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充分发挥。

好的师生互动尤其是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不仅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更有利于小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

教学中师生间和谐、友好的互动是学生个性心理得以发展的重要背景和条件,学生不仅受到情感的熏陶,也学会尊重自己、尊重他人。

对于老师来讲,教学的目的不是为“教”,而是在互相学习中,不断扩展自己的生命空间,不断创造新的自我;而对学生来说这种互动的氛围更益于他们接受新知识。

在课堂上,师生之间有了更多对话和商谈的机会,学生在与老师的互动学习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教师也会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感受教学带来的自豪感和成就感。

新型的课堂必须强调课堂互动,以学生发展为根本,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生生互动是指学生与学生之间发生的各种形式、各种性质、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是学生与学生之间在课堂上交换思想的过程。

生生互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学习的'自主性和团结协作能力等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

与教师之间的相互作用相比,学习伙伴间的相互作用更紧密、更亲切、更认真、更丰富多变。

而且,学生能更直接地从同伴那里获得行为和方式和思想上的交流,并且获得从教师那里得不到的信息,通过与学习伙伴的相互作用,学生得到各种机会,慢慢地培养起自己沟通、合作的技巧。

读陶行知创造宣言

读陶行知创造宣言

读陶行知《创造宣言》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先生是一位值得我们敬仰的教育家,从他的
文字间,令人怀想他的品格与为人。

小时候就听说过他的四糖故事,感受到他对学生的关怀,尊重和理解。

他为他可爱的学生们打下了人生温暖的底色,让我们看到了教育的目的不是到达,而是引领。

在《创造宣言》里我又看见一句话: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

是的,
面对那些遥远时代留下来的照片,注视着那些面容,陶行知先生也曾像我们一样年轻,爱做梦,有着对未来的憧憬,也曾像我们一样面对曲折和困难 ,, 先生最终找到了方向: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

现在,他已经站在历史的远方,静听回声,我们凝望着他站立的姿态,也因思考自己的选择。

我们是来求学的,我们是来做梦的,我们需要寻求知识与真理,并将它们传递下去。

教育是一个开放的永恒话题,从前的教育家们胸中挟着饱满而丰沛的情感,教育学生鼓足勇气,
相信自己,敢于创造。

我们则应带上祝福与期许,更加努力!。

创造宣言中陶行知提出的观点

创造宣言中陶行知提出的观点

创造宣言中陶行知提出的观点
陶行知提出的《创造宣言》,给人们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即追求“创造”。

在这项宣言中,陶行知认为,“创造”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它是一种无穷的可能性,能够激发人们的潜能并发挥出最大的效用。

首先,陶行知认为,“创造”是一种对未来的投资,可以创造更多的权利和机会,提高社会的效率和竞争力,以及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

他指出,创新是一种能力,它可以帮助我们把握未来,开拓新的商业前景,提高经济效率,改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发展。

其次,陶行知还强调,“创造”是一种技能,它可以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然规律,探索自身潜能,运用创新思维,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实现更加优秀的成果。

他认为,创造力是一种能力,它可以帮助人们建立自己的自我形象,提升自我价值,并实现自身的价值。

综上所述,陶行知在《创造宣言》中,阐述了“创造”的重要性,强调了创新的作用,指出了创造的技能,以及创造力的价值。

他认为,“创造”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它不仅可以为我们创造更多的机会,提高社会的效率和竞争力,而且可以帮助我们提升自我价值,实现自我价值。

因此,我们应该把“创造”作为一种重要的思考模式,努力提升自己的创造能力,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陶行知的《创造宣言》有感
桐乡市屠甸镇小岳炳芬
1943年10月,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社会学家陶行知写了一篇名叫《创造宣言》的文章。

时隔70年,当我读到这篇文章时,依然能感受到一股热流通透全身。

陶行知认为,创造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活力,是一个民族文化中的精髓。

所谓创造教育,是培养民族活力的教育,是培养学生“独出心裁”能力的培养。

他由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言“恶是枯干”的话,引出他对创造教育的独到看法。

他说“汗干了,血干了,热情干了,僵了,死了,死人才五意于创造。

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陶行知曾形象地说:“行动是老子,思想是儿子,创造是孙子”“要有孙子,非先有老子不可”。

所以,陶行知创造教育的概念,就是把行和知,手和脑统一起来,培养学生“独出心裁”的教育。

在《创造宣言》中,他指出,教育者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真善美的活人才是我们的神。

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

他深刻地评判了“环境太平凡,生活太单调”而不能创造之人,举例深刻地指出“平凡单调,只是懒惰者之遁辞。

”而说:我太无能,不能创造。

这些都是不想创造之人的借口。

在生活中,拥有创造之心,就要有创造的恒心,要有探险的勇气,面对困难的毅力,拥有创造的智慧。

在穷途末路、山穷水尽的时候,不是消极地等待而陷入绝境,绝望只是懦夫的幻想,在此时此刻,生路只是拥有勇气者探出来,走出来,造出来的。

在此绝境中,就要有“穷则变,变则通”的创造精神,面对困难的气魄!在创造中不能轻视小而不为!在生活中,一切的困难都只是创造过程中暂时的绊脚石,跨越继续做创造之人。

拥有创造之心,行动起来,在磨砺中将拥有更辉丽的创造之果。

在《创造宣言》中,他总结道: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

在创造中总会遇到风
雨礁石的,没有一帆平川,我们要正确认识到,懦夫的路永远是在找借口停滞不前。

在《创造宣言》此文中,陶先生举例了割茅草的东山樵夫因没有创造之心,在他眼中、心里,只有茅草的价值。

泰山上的“经石峪”、“无字碑”、“六贤祠”、“玉皇顶”,大自然雕刻的奇峰、怪石、瀑布、豢养的飞禽、走兽、小虫和几千年来农人为后代种植的大树,于他无用!狭隘的思想与追求,固定不能拥有高品位的欣赏,固定不能探究到创造的机会!那泰山也只能是他心中的一座平凡的山而已了!
最后,作者渴望创造,热情呼唤“创造之神!你回来呀!”“只要你肯回来,我们愿意把一切——我们的汗,我们的血,我们的心,我们的生命一一都献给你。

”作者如此急切地呼唤“创造之神”的回来,因为幼苗在它的监护之下,得到我们的汗、血、心、和生命的灌溉、才能保证参天大树之长成!如此热切的渴望幼苗的成长,奉献出自己的一生,不正是陶先生的真实写照吗?
陶行知秉承一颗爱国之心,把一生奉献给了教育!他深知,教育才能使国富强,使人民脱离愚昧!他呼唤着创造之神的回来,监护着幼苗!
读了这篇文章,面对当今的课程和课堂教学改革,我们不仅要进一步思考两个问题:我们搞教学改革的目的是什么?怎样才能有始有终、保质保量的完成教改任务?我们兴师动众搞教改的目的何在?其那就是让学生学得一技之长,练就过硬的职业素养,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

读了陶行知的《创造宣言》,我们更应该明白,学校搞教改的最终目的就是引导广大教师运用最好的课程和最好的教学方法,“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实现先生之最大快乐”。

大文学家韩愈把传道、授业、解惑定义为教师的最高准则,也充分说明了教师的价值、幸福和快乐存在于传道、授业、解惑的实践之中。

曾子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

”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人生在世,应多行善事,我们很难有“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的壮举,但我们完全可以用最大的善心去塑造学生的灵魂,在让学生成为社会有用人才的同时也为自己的子孙后代积点阴德。

明白了以上几点,我们是不是应该更加积极主动的去研究如何教好与自己朝夕相处的学生呢?弄清楚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也就不难了。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每位老师只要有了工作的动机,有了“不能误人子弟”的善念,他就会竭尽全力、创造性地来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这也是实现“为教师的幸福铺路,为学生的一生奠基”这一办学思想的根本所在。

传统的教学方法其实也有很多好东西,我们反对的是不负责任的“满堂灌”,无视学生存在的照本宣科,行动导向教学法,也仅仅阐述了一种把学习主体还给学生的教学思路。

单就教学方法来讲,我们学校的广告语是:“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学生主体,教师导向;生动课堂,实效课堂。


要使教学方法优化,就要掌握教学方法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双重特征,任何教学方法的选择,都是有其科学依据的,美国学者乔伊斯在《教学模式》中指出:没有一种教学模式是为适合所有的学习类型或学习风格而设计的。

忽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多变性,拘泥于一种固定不变的教学模式,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打破这种单一的僵化的教学模式,是提高教学质量和进行教学改革的根本保证。

有些老师为了迎合教改思想理念,为了合作而合作,为了探究而探究,看似很热闹的一堂课,却没有达到教学目标,这都是我们应该摒弃的,矫枉不能过正,只要把心思真正用在学生身上,什么教学模式、课堂环节都不是重要的,让学生在一堂课中高高兴兴的学点东西,才是一堂成功的课。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