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青铜器图例共169页文档

合集下载

云南省博物馆藏青铜器

云南省博物馆藏青铜器

云南省博物馆藏青铜器云南省博物馆藏青铜器云南省博物馆创建于1951年。

建馆以来,云博经过近60年的考古发掘、调查征集、社会收购和接受捐赠的青铜器、古钱币、陶瓷器、古书画、碑贴、邮票及各类工艺品已逾19万件之多,其中被认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的约1千余件,成绩斐然,馆藏品非常丰富。

云南省博物馆的藏品最具特色的是滇文化青铜器,南诏与大理国时期的佛教文物,以及近现代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文物精品。

这些图片都转自于云南省博物馆的官方网站五牛铜线盒时期:战国尺寸:高31.2厘米、盖径18厘米出土地:江川李家山描述:器身上段为圆形,下段渐收束,至底部呈圆角方形;平底,底部有四个扁平足;器盖饰蛇纹及竹节纹,顶端正中饰一大牛,周围有四小牛,牛身有云纹及编织纹图案;盒内装满残丝线,已碳化。

立鹿铜针筒时期:战国尺寸:高27.5厘米出土地:江川李家山描述:整体作圆筒形,器身遍布蛇形花纹;器盖与器身口沿处均有对应的小耳,盖顶立一鹿,四肢弯曲,尾上扬,侧首张望,作惊惧状。

立牛铜尊时期:战国尺寸:高31厘米出土地:江川李家山描述:侈口,扁圆腹,平底,喇叭形圈足;豆形盖,表面有鸟纹及竹节纹图案;盖顶立一牛,头微仰,尾下垂。

虎鹿牛贮贝器时期:战国尺寸:高34.5厘米出土地:江川李家山22号墓器物呈圆筒形,束腰,底有三足,足作人形,头部及双手上托器身。

腰部阴刻人物、动物等花纹三组:一组为6只孔雀衔蛇;一组为4人,有牵牛者、赶牛者及持斧者;一组为鹿、牛及绳纹。

直径16.6厘米器盖上圆雕一组动物造型:一牛体型较大,居中,周边一虎三鹿,逆时针环绕大牛。

铸造精细,纹饰华美。

虎噬牛铜枕时期:战国尺寸:高15.5厘米出土地:江川李家山17号墓器物整体似马鞍状,两端上桥翘,各雕铸一牛,牛静立状,恬静、可爱;枕一侧以云纹为底,饰浮雕三组虎噬牛图像,另一侧饰云纹。

是滇国特有的专供随葬用的枕具。

滇王编钟时期:西汉尺寸:高42∽29.5厘米出土地:晋宁石寨山6号墓因与“滇王之印”同墓出土故名滇王编钟。

4第四讲云南青铜时代的艺术(上)

4第四讲云南青铜时代的艺术(上)

墓葬和遗址中,共出土青铜器约1.5万件。其中,含大
量青铜艺术品,有些是世界级的艺术珍品,例如“牛虎
铜案”、“二豹噬猪”青铜扣饰等。
第二节 云南青铜器分类
古代青铜器种类繁多,器型复杂,中外专家、 古今图集分类方法众多。一般以用途来划分青 铜器的类型较为科学。我国古代青铜器分为7 种:生产工具、兵器、饪食器、酒器、盥水器、 乐器、杂器。(见马承源主编《中国青铜器》)
王大道将滇池地区青铜文化分为4期(见《云南考
古文集》p144,云南民族出版社,1998年),他对中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晚期墓葬进行过如下的分期:第一期,春秋晚期至战国
中期(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前半期)。特点是铜
器占主要地位,没有金器,罕见铁器,也不见马饰,随
葬的货币全是海贝,不见中原地区直接传入的器物。随
葬品的基本组合是:无格青铜短剑、半圆或椭圆銎铜斧、
天子庙古墓群 天子庙位于呈贡县龙街乡小古城村东北,
面积约5000平方米。天子庙墓群事实上与其东面的黄土 山墓群是连接成一片的,其分布面积总约近2万平方米, 为目前所知的仅次于羊甫头墓地面积的又一超大型墓地。 经1975年、1976年、1996年、1999年的数次发掘,清 理墓葬总数已逾100座,从已发掘的墓葬看,均为长方 形竖穴土坑墓,部分墓坑有腰坑或二层台,还出现膏泥 填塞现象。大、中型墓有棺有椁。天子庙墓地情况与羊
汉晚至东汉初(公元前1世纪后半期至公元1世纪)。汉式器物逐渐占
主要地位。铁兵器和工具逐渐取代了铜兵器,青铜器的纹饰趋向简单
化。用雕铸立体人物和动物图象装饰器物的作风完全消失。器物组合
与第三期接近,新出现了环耳铜釜、甑、鐎斗、提梁壶等。
这一类型文化青铜器的特点是:第一,种类繁多,被使用到生产、

云南青铜器

云南青铜器

贮贝器
• 贮贝器是云南青铜文化特有的青铜容器,主要用于贮存海贝。在出土
的大多数贮贝器中发现的这种海贝有黄圈,经鉴定,属于“环纹海 贝”,产于太平洋、印度洋等沿海热带地区,中国的海南岛和西沙群 岛一带也有分布。而云南属于内陆高原,并不产贝,只有与沿海地区 进行沟通接触,才可能获得这些来自太平洋和印度洋沿岸的海贝,这 说明古滇国历史时期滇民族即已经和太平洋及印度洋区域的国家和地 区有了远程贸易。古滇国的统治阶级把这些海贝视为非常稀罕贵重, 能证明拥有者尊贵身份的珍稀之物,为了保存这些珍稀之物,专门制 造了特殊的收藏容器来收存这些宝贝,于是,代表青铜文化的贮贝器 应运而生。海贝是古滇国历史时期的交换媒介货币。贮贝器按形体差 异,一般分为筒形贮贝器、鼓形贮贝器、不规则形贮贝器等几类。
• 贝币 • 贮贝器及海贝的出土,形象地证明,在古滇

人的交易活动中已经出现了货币的雏形——贝币, 这标志着古云南的商业已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由于海贝的大小和重量的不均等及贝壳的易 碎性,在交易中不方便使用和保存,故战国时期 又出现了金属铸币,海贝逐步退出货币流通领域。 由于云南过于封闭,贝币一直延用至明朝前。
• • • •
• • •
贮贝器盖上铸刻有激烈而生动的狩猎场面,使我们可以形象地看到古滇人的一些狩猎场景。 两名猎手骑在马背上,手握缰绳正在追杀两头鹿,而两只猎物则拼命奔跑。 战国秦汉时期云南滇池周围区域气候温暖湿润,丛林密布,很适宜于动物的生存,这自然也 是滇人的肉食资源,《后汉书· 南蛮西南夷传》记载:“蛮夷贫薄……荒服之外……食肉衣皮”。 狩猎也就成为滇人食物和衣物的重要来源。在已发现的滇人青铜器中,带有狩猎图像的实属不少。 “贮贝器”是一种用于贮存贝钱的器具,是滇池一带古代青铜文化中特有的一种器物,大都 是鼓形或束腰圆桶形,因发现时器中满盛贝壳,故名。而这件贮贝器便是鼓形的。在贮贝器出土时, 里面盛满钱币——海贝,如同今天的储钱罐。这件叠鼓形贮贝器中就有将近24公斤的海贝,这应是 一笔数额可观的财富。贮贝器是身份、财富的象征,制作都比较精美豪华,只有当时的贵族才能拥 有贮贝器,已发现的贮贝器,都出土自贵族大墓。“叠鼓”由上下两鼓重叠焊铸而成。 下图就是“狩猎叠鼓贮贝器”的全貌。 这件狩猎场面贮贝器,高62.1厘米,盖径35厘米。晋宁石寨山71号墓出土。 人类最早的交易方式是与物易物,而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则是在较晚的时候才出现。海贝 原产于太平洋和印度洋暖水区域,其美观性使人们用为饰品和玩物,对于远离大海的人,海贝更显 其珍稀,便用作赠予、交换的珍贵物品,进而渐渐演化成为可兑换一切商品的货币功能,是夏、商、 周时期重要的实物货币。

5第五讲云南青铜时代的艺术(中)

5第五讲云南青铜时代的艺术(中)
从我国内地文物资料可知,编钟的演奏方法应当是悬挂 在架子上击打。云南发现的编钟有一个特点:多数由偶 数组成,一般有6枚,而中原一般是奇数。
羊角钮钟
其实,羊角钮钟也是钟的一种。但是因为此种铜钟
仅分布于云南、广西、广东和越南北部,总数仅仅31枚。
又因为这种钟的形状过于奇特,钟的钮像两只朝外歧出
的羊角,我国南方考古学者给它定名为“羊角编钟”。
葫芦箫
又称葫芦丝。云南出土文物中仅见一件:祥云大波那木 椁铜棺墓出土,战国时代吹奏乐器。整体青铜铸就,高 16厘米,葫芦形状,细端铸宽1.7厘米、长1.4厘米的长 圆形吹孔。球状音斗上铸长3.9厘米、宽3.0厘米的不规 则扁孔。此孔中间可以插直径3厘米以内的主奏管一支, 两侧可插更细的和声管一支。管为竹或木制品,出土时 已朽烂无存。在同一墓内出土的乐器还有铜鼓和铜钟作 为伴奏乐器。葫芦箫则是这个乐队的主旋律乐器。
前面在介绍錞于时已经提到的晋宁石寨山M12: 26贮贝器盖子上,立体雕铸了演奏錞于和铜鼓的 方法,也就是用木棍支起架子,将铜鼓耳部横穿, 鼓悬空侧挂,鼓面与地面呈悬空垂直状态。演奏 者双手各执一锤,一手以锤击打铜鼓鼓面,另一 手以锤击打錞于。
本文将其与铜钟并列而分开叙述。此类钟在云南共发现
11枚。楚雄万家坝M1的腰坑内出土6枚,均为素面无纹,
体量大小依次递减。最大的一枚高21.6厘米,最小的一
枚高15厘米。新平莫沙发现4枚。晋宁石寨山M6即滇王
墓内也出土一枚,发现时钟钮的一只“羊角”已缺失。
楚雄万家坝这6枚一组羊角编钟是目前已知同类器物中
高47厘米,通体装饰卷云纹。钟体两面有对称长方孔,舞部有对
称圆孔。由于该墓时代为战国,这是云南时代较早的铜钟。
在昌宁发现的一枚高37.5厘米的铜钟上,铸出双蛇纹和3条牛纹, 推测时代可能早到战国。

云南青铜器图例

云南青铜器图例

刷形铜器
01 生产 02 生活 03 军事 04 舞乐 05 装饰 06 贮贝器
目录
01 生产 02 生活 03 军事 04 舞乐 05 装饰 06 贮贝器
铜屋宇饰物
01 生产 02 生活 03 军事 04 舞乐 05 装饰 06 贮贝器
高11.5厘米,宽12.5厘米。深7.5厘米 石寨山6号墓出土房屋为干 栏式建筑,平台周围置高栏杆,形成一回廊。台前拦梯处竖一板, 上端靠拢屋檐,有一蛇蜿蜒而上。栏杆和栏板上刻有精细的菱格纹 和三角形纹饰。屋舍前小龛中供一人头。平台上立者和坐者约十多 人,男女均有,皆为滇人。廊右方有五人,计跪者三,依楯而立者 二。小龛前右有两人,一立一坐,坐者双手扶于案上。龛下置一鼓 ,鼓前靠梯左侧伏一犬,其右跪一小人。屋左后方有两人。皆跪坐 ,其一吹葫芦笙。正面左角上有三人及铜鼓数具。栏板上有鹦鹉、 牛和猪腿等。台前地上有三人,作烹饪食物状,台下及两侧有牛、 羊、猪等家畜。
云南青铜器素材
滇王金印
边长2.4厘米,高1.8厘米,重90克 石寨山6号墓出土 蛇钮,蛇背上饰鳞片纹,蛇头伸向右上方。此印印钮与印身分别铸成 后再烙接一起,印文为凿制,笔划两侧的凿痕尚清晰可见,篆文“滇 王之印”四字。
目录
01 生产 02 生活 03 军事 04 舞乐 05 装饰 06 贮贝器
孔雀衔蛇纹铜锥
立牛铜针线盒
01 生产 02 生活 03 军事 04 舞乐 05 装饰 06 贮贝器
四牛铜线盒
01 生产 02 生活 03 军事 04 舞乐 05 装饰 06 贮贝器
三枝铜俑灯
01 生产 02 生活 03 军事 04 舞乐 05 装饰 06 贮贝器
草叶纹铜镜、百乳铜镜和昭明铜 镜 01 生产

6第六讲云南青铜时代的艺术(下)

6第六讲云南青铜时代的艺术(下)

第二类作品:动物组合。有两种组合情况:
第一种组合:同类动物组合。以《三水鸟铜饰物》
为代表作。作品中,两蛇身体互相缠绕,构成绳辫状的
图案,其上站立三只水鸟,左右两只引颈举首,颈部美
丽的羽毛清晰可见,中立水鸟则亮翅举首,使我们仿佛
见到它那五色斑斓的翎羽。构图十分完美,左右两只水
鸟对称而立,若从中立的一只水鸟胸部中心画一条垂直
猎猪的代表作是江川李家山M13:6《二人猎猪》铜扣饰。一猎 手立于一粗壮的野猪身后,持剑刺入猪后胯,另一猎手腰部被猪咬 住,即将倒下,前面一猎犬惊恐奔逃,另一犬扑于猪身下正张口猛 咬猪腹。下有一蛇,口咬猎犬之前足,尾部缠绕于野猪后腿之上。
在表现狩猎的图像与雕像中,从狩猎参加者的衣着﹑佩饰等推 断,主要有三种身份:一般平民猎手﹑上层贵族以及军骑。如一些 执矛佩剑的猎鹿者多着短衣短裤,跣足,头顶高髻,有的佩臂镯﹑ 耳环等饰品,是典型的“椎髻之民”。还有一些骑马的猎手,多着 华贵的衣饰和佩饰,头缠包巾,马身也佩辔负鞍,显然是具有较高 身份的贵族阶层人士。再有一种身份的人是前已述及的军骑,这些 人多披挂战甲,策马执兵,驰骋于狩猎场,正在进行紧张的军事训 练。
这样的构图已经十分新颖,但古代的艺术家并不因此而
满足,在大牛的四足——即案足之间又另铸一只小牛犊,
使整件铜案的造型愈臻完美,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古代艺
术珍品。此外,这件作品的深刻含义应该是表达母爱。
作品中的母牛宁可让猛虎咬噬自己,也要忍受着剧痛,
屹立在那里“巍然不动”,让小牛犊在自己的“卵翼”
下安然无恙。这不是伟大的母爱又是什么?
云南古代青铜动物雕塑作品,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是单独一件的圆雕,多表现家畜、家禽以及一些温顺 的食草动物,还有飞禽、鸟类等等。第二类是动物群的组合。 这里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同类动物作一组合,在一件高浮雕 上表现出来,如群牛、几只孔雀等。另一种是表现动物格斗, 如牛虎格斗,野猪与豹格斗等等。第三类是人和动物组合在 一起,题材是表现狩猎、放牧等等。第四类是以动物为题材 用以装饰实用器物。

青铜时代的云南滇青铜器艺术

青铜时代的云南滇青铜器艺术

理论纵横Theory research70云南古滇国青铜文化在中国青铜时代的历史地位长期以来在学术界存在年代上限断定的分歧。

比较统一的断代其下限应该是在西汉中晚期,即通常所称“滇王国”时期。

建国后至今,在云南境内数次大型青铜墓葬的考古发掘中,出土的大量青铜器已经证实了关于古滇国青铜器具有的极其重要的文化艺术价值及学术地位。

有关古滇国的记载最早见于司马迁撰写的《史记・西南夷列》。

有关它的存在和消失在之后的史书上竟没有留下任何记载。

在古滇国历史经历的五百余年间,它兴盛于战国,至西汉之后走向衰亡。

东汉初叶云南被中原王朝的郡县制所取代,直至古滇国消失。

古滇国时期的青铜文化一个重要的代表性特征是:器型与小型的动物雕塑附饰的形式或是器型与独立的人物和动物雕塑的组合。

滇青铜文化艺术的形成与古滇国的文化脉络有着清晰的确定性。

古滇国青铜器区别于我国中原地区青铜器造型的一个主要特征是,青铜器附饰雕塑的写实性。

从云南省晋宁石寨山古滇国墓地和江川李家山滇墓考古发掘情况看,有代表性的当是江川与晋宁出土的战国时期的牛虎铜案和虎鹿贮贝器。

古滇国贮贝器种类包括的范围很广,如骑士、狩猎、人乐、播种与纺织贮贝器等等。

1992年,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玉溪地区、江川县文物管理所联合对江青铜时代的云南滇青铜器艺术内容摘要:滇青铜文化艺术的形成与古滇国的文化脉络有着清晰的确定性。

古滇国青铜器区别于我国中原地区青铜器造型的一个主要特征是,青铜器附饰雕塑的写实性。

古滇国时期的青铜文化一个重要的代表性特征是:器型与小型的动物雕塑附饰的形式或是器型与独立的人物和动物雕塑的组合。

与中原地区青铜时代同时,云南古滇国的青铜器至商代以后,居住云南古滇池、洱海、滇西北和红河流域地区的云南民族先民也同样创造了富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光辉灿烂的青铜器文化,在这些青铜器中,完整而精美的造型包括了动物组合、人和动物的组合及圆雕、浮雕及直形体浇铸与焊接的工艺。

其写实性之强,令人叹为观止。

云南古国出土青铜器赏析——春祈秋报尚武之国

云南古国出土青铜器赏析——春祈秋报尚武之国

云南古国出土青铜器赏析——春祈秋报尚武之国牛虎铜案,战国(475-221年),高43、长76厘米,江川李家山24号墓出土,云南省博物馆藏牛虎铜案,战国(475-221年),高43、长76厘米,江川李家山24号墓出土,云南省博物馆藏。

案,即俎,古代祭祀时安放祭品的器物。

这件铜案取形于两牛一虎,在大牛的造型中削去其宽厚的背部成为椭圆形的俎台,牛站立的四腿自然成为案桌的四足。

这件取材于自然的青铜器在造型艺术的构思上,非常值得品味。

牛虎铜案独特的设计之美也反映出了其创造者——古代滇人亲近自然、不拘一格的生活状态。

凝结着古滇人智慧与思想的牛虎铜案堪称云南青铜文明的一件杰出代表。

猎首纹铜剑,战国(475-221年),高28.8厘米,云南省博物馆藏猎首纹铜剑,战国(475-221年),高28.8厘米,云南省博物馆藏。

该铜剑剑柄及刃后锋两面均有浮雕人像,皆双目鼓圆,阔嘴咧齿,面目狰狞可怕。

从两者的面貌衣着及行为动作看,似为滇国时期专门从事宗教祭祀活动的巫师。

滇国百姓在对自身和自然周遭缺乏认知的情况下,往往把自己的命运寄托于祈求神灵的庇佑和恩赐。

然而人和神鬼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于是伴随着宗教信仰的产生,出现了一批专门沟通人神情感的所谓巫师。

在个人专制的酋邦社会,巫师掌握了超自然的唯一途径,从而攫取了崇高的独特地位。

女俑杖头,战国(475-221年),高18、銎径2.2厘米,江川李家山18号墓出土,云南省博物馆藏女俑杖头,战国(475-221年),高18、銎径2.2厘米,江川李家山18号墓出土,云南省博物馆藏。

滇国墓葬中发现过数量较多的木杖遗迹,杖的上端均有此圆雕铜饰,铜饰连接圆形銎,銎两侧多有对称的钉孔,用以固定木杖。

这些圆雕铜饰的题材广泛,有人物、走兽、飞禽、鱼蛇等,制作都十分精致。

关于木杖的用途,有的人认为是滇国祭祀活动或集会时使用的仪仗器,有的认为是王族的令牌或是扶老用的“鸠杖”,但其确切的用途仍有待考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