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排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在在急性颅面部骨折的临床应用
64层螺旋CT在颌面骨骨折诊断中应用

64层螺旋CT在颌面骨骨折诊断中应用作者:王铁盈李广茂来源:《中外医疗》 2012年第5期王铁盈李广茂(乌海市人民医院影像科内蒙古乌海 016 00 0)【摘要】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诊断颌面骨骨折的方法。
方法采用菲利普全身螺旋CT扫描机对50例颌面骨骨折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同时对所有患者经X线摄片并结合临床进行影像学分析。
结果 64层螺旋CT影像能够清楚辨别出颌骨骨折的类型、位置、范围、骨折移位、塌陷深度、骨折线及其周围结构关系等,这相对X线平片等来说具有明显的优势,显著提高了诊断正确率。
结论64层螺旋CT能清晰的反应颌面解剖结构有,利于临床中做出正确的判断,设计正确的手术方案,有利于提高临床诊断正确率。
【关键词】64螺旋CT 图像分析颌面骨骨折【中图分类号】R 8 1 6 . 9 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742(2012)02(b)-0168-0164层螺旋C T扫描具有影像精确、分辨率高、所成影像立体感强、可清楚观察到骨折的位置、范围、移位等情况[1 ]。
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期间收治的50例颌面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分析和探讨64层螺旋CT诊断颌面骨骨折的方法。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1年8月至2011年10月期间收治的50例颌面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女各25例,平均年龄30.5岁。
由于交通事故造成的颌面骨折15例,意外工伤25例,打架斗殴致使的骨折10例。
50例骨折患者中,10例一侧眼眶外壁、上颌窦前壁复合性骨折, 6例双侧骨折, 6例双侧上颌骨复合骨折并伴有鼻骨和颅底骨折,6例眼眶外壁、上下颌骨复合骨折,1 3例下颌骨骨折,另外5例双侧髁状突骨折,单侧4例。
1.2 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菲利普6 4 全身螺旋C T 扫描机进行多层螺旋C T 扫描及三维重建。
扫描机事先预设好管电压1 2 0 K v , 管电流115mA,层厚3.0mm,螺距1~1.5mm,并以Sinus vol螺旋方式进行轴位容积扫描,得到的影响采用编辑软件进行骨密度三维重建及多平面重建。
64排螺旋CT的后处理

MIP多平 面图像, 各角度显 示病灶
病例展示 病史:脑膜瘤术后6年
检查方案:头部平扫+增强扫描
诊断:脑膜瘤术后复发
• 平扫+增强
病例展示:内耳高分辨扫描
高分辨率显示听骨链
病例展示
• 男、55岁,胸痛不能直立4小时 • 胸片示胸腔积液 • 行肺动脉CTA检查 • 扫描方案: 120KV,140mAs,转速0.5,p=1, • bolus tracking(造影剂跟踪技术) • 造影剂方案:350mgI/ml,4.5ml/s,60ml
颈部CT检查应用
在颈部可用于诊断颈部肿瘤,多结节性甲状腺肿、桥本氏甲状腺炎、
腺瘤、腺癌、甲状旁腺肿瘤
颈椎病、 咽喉部病变 颈部血管病变等。
五官CT检查应用
眼眶适用症:眼球突出的病因诊断眼内肿瘤眼肌肥大炎 性假瘤血管性疾病及眼外伤、眶内异物等。 耳部适用症:先天性耳畸形、中耳炎性疾病、肿瘤性疾 病、颞骨外伤等。 鼻和鼻窦适用症:鼻和鼻窦肿瘤、炎症、外伤等。
技术:ICT256,图像融合技术
可见造影剂向右室流出道喷射 箭头所指
冠脉闭塞+心肌梗死
右冠状动脉钙化斑块
VR技术
冠脉分支一键拉直
冠脉斑块显示
斑块分析
冠脉支架
脑血管:动脉瘤、AVM、支架
动脉瘤、
动脉瘤支架
病例展示 右侧颈内动脉C6段动脉瘤
动脉瘤附壁血栓
仿真内窥镜
肺癌 vr
结核肉芽肿
脊柱CT检查应用
脊柱外伤、骨折,观察椎管内有无骨折片,椎管有无变形、狭 窄,脊柱结核、肿瘤,关节退行性变,椎间盘膨出、突出,椎
体小关节不稳,脊柱侧弯等。
CT其后处理技术在脊柱病变的显示上逐步表现出独特的优势, 如:MPR重建不仅显示椎体的轮廓和局部骨质病变,并可连续 观察脊柱邻近组织状况,特别是对椎管内结构有一定的显示能 力;VR重建图像中可以观察胸椎、腰椎的状况,并可测量顶椎、
MSCT的后处理技术对颌面部多发骨折诊断与治疗的临床意义

MSCT的后处理技术对颌面部多发骨折诊断与治疗的临床意义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层螺旋CT(MSCT)已经成为颌面部多发骨折的主要影像学诊断方法之一、MSCT具有高分辨率、快速成像和三维重建等优势,不仅可以快速准确地定位骨折部位,还可以全面评估骨折的类型、数量以及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为骨折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信息。
在颌面部多发骨折的临床应用中,MSCT的后处理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
首先,通过MSCT图像的三维重建,医生可以更清晰地观察骨折部位的解剖结构,并进一步了解骨折的程度和范围。
3D重建图像可以将骨折部位与周围组织结构进行立体展示,有助于医生在手术前制定治疗方案,提高手术的准确性和成功率。
其次,MSCT的多平面重建技术可以同时显示不同平面的图像,使医生能够全面评估骨折的位置、方向和形态。
通过多平面重建,医生可以更加准确地确定骨折线的走向和角度,为手术操作提供更精准的指导。
此外,多平面重建还可以帮助医生发现潜在的骨折并发症,及时处理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另外,MSCT可通过软组织窗与骨窗不同的图像显示方式,展示骨折周围软组织的情况,如血肿、血管、神经等结构的受损情况,为手术治疗提供重要参考信息。
通过软组织窗的显示方式,医生可以更好地评估骨折对周围软组织的影响,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案,减少手术并发症的风险。
此外,MSCT还可以进行三维立体模拟手术操作,提前模拟手术步骤,在虚拟环境中进行手术规划,精准定位手术操作位置,减少手术操作时间,降低手术风险。
通过三维立体模拟手术操作,医生可以提前了解骨折部位的复杂解剖结构,规避手术操作时可能出现的问题,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总的来说,MSCT的后处理技术在颌面部多发骨折的诊断与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通过三维重建、多平面重建、软组织窗显示和三维立体模拟等技术,不仅可以全面评估骨折的位置、形态和周围结构的关系,还可以帮助医生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多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的临床应用

多层螺旋 CT图像后处理技术的临床应用CT影像技术被广泛用于我们的日常医疗与检测中,同时CT影像技术也使得医学影像实现了真正意义上普及,并促进医学影像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医学影像的快速判断能力与精确程度得到了提高。
对于目前的医学检测来说,CT已经是不可或缺的检测方式。
并且,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与不断创新,医学中的各项技术也获得了极大的提升,其中CT也不例外。
以CT技术为基础结合滑环技术,经过不断试验而开发的新型检测技术——单层螺旋CT图像技术。
而后为了更加方便的使用CT图像技术,进一步开发了多层螺旋CT。
以此促进了CT影像性能的大幅度提升。
一、多层螺旋CT图像技术简介多层螺旋CT图像技术是以螺旋CT技术为基础,在螺旋CT技术的基础上使用多排检测设备,在对病变部位进行快速扫描时还可以对射线的宽度进行调节,与此同时,根据采集层所采集的图像进行电脑分析以此判断射线宽度。
这样就可以对图像进行多角度采集,同时还可以快速采集图像。
对于每一排检测器来说都可以进行图像进行检测,并形成相应角度的图像,同时在相应的数据处理区域对所形成数据进行相关的重建,以此所形成图像就更容易观察。
并且图像的厚度也同样取决于检测器的排数及其组合形式。
以此来形成多数据的采取与处理渠道。
并且数据采集与检测器所匹配的方式也并不是一对一的,数据采集与检测器的不同的组合形式可以形成不同清晰度的图像。
二、常规CT与多层螺旋CT应用技术文件的对比分析(一)为了保证短时间内仍能获得高质量的图像,探测器必须进一步提高效率,探测器要在快速高效的方向进行更新。
首先需要更新的就是检测器的材料。
常见的CT探测器类型是氙气或闪光灯的探测器,这种探测器的效率低下,只能记录60%的人类X射线。
CT检测器使用固态晶体陶瓷检测器来记录99%的人类X射线,它不容易损坏,而且稳定性好。
其次,增加了探针的数量,减小了体积。
普通的CT检测器包含整个扫描场,并且数量很少,只有300-800,相邻检测器之间存在间隙。
排CT影像后处理在临床中的应用

三维重建技术
多层面容积再现(MPVR) 表面遮盖显示(SSD) 容积再现(VR) CT仿真内镜成像术(CTVE)
将不同角度的一层块 的原始容积资料采用 不同算法进行运算, 得到重组的二维图像, 可从不同角度观察
层块厚度可调,最薄 时即为MPR
原理: MPVR是将任意方位的一组层面或称为一个厚 片的容积资料进行重建,由于图像上每一点包括多个 体素,所以在显示该点CT值时,需要将该点所有体素 的CT值进行特定的运算
CT仿真内窥镜 (CTVE)
CT 仿 真 内 窥 镜 ( CT Virtual Endoscopy ; CTVE)是一种非侵入性检查。
主要利用Navigator等软件,通过调整CT阈 值及透明度,辅以人工伪彩色,使其重建出 类似纤维内窥镜所见的三维图像。
其重建出的图像平滑、逼真、具有安全、 舒适、方便、快捷的特点。
ml.100g-1.min-1
骨 盆 V R
金属固定器显示
肺小结节分析
患者男性,75岁,两肺多发实 性结节,容积定量证实此例无
生长性
1
2
3
4
2008-12-6;2008-12-30;2009-5-14;2009-11-18
2009-5-14 体积:2.221 cm3 2009-11-18 体积:2.978 cm3
容积倍增时间:444天;增长率:34%;扫描间隔时间:6 个月零6天病理:细支气管肺泡癌
反射量 = (光量) x (不透明度).
反射的光线将生成用户可以看到的最后的图像
体素的不透明度确定了该点如何得以显示
不透明度值为0时,说明该点完全透明,不会显示于视 图上
-不透明度值为1时,说明该点完全不透明,不会传输光 线,所有的光线均被反射,视图上显示为实心点。
螺旋ct后处理技术的临床应用课件

螺旋ct后处理技术的临床应用
41
CT进展
CT血管成像(CTA)
. 是静脉内注入对比剂后在靶血管内对比剂浓度
达到最高峰时间内进行螺旋CT容积扫描,经 计算机三维重建并加上伪彩,可立体显示血管 影像。
.目前主要用于脑血管、颈部血管、胸腹主动脉
、四肢大血管、肾动脉与肺动脉等。
.主要优点:①不需要动脉插管,损伤性小,② 可从任意角度观察,③可将血管剖开,观察血 管腔内改变,主要不足在于小的血管分支不能 显示。
螺旋ct后处理技术的临床应用
83
thank you!
螺旋ct后处理技术的临床应用
84
螺旋ct后处理技术的临床应用
42
腹主动脉瘤
双侧颈动脉体瘤
螺旋ct后处理技术的临床应用
43
MIP与SSD重建技术比较
MIP:可分辨血管
SSD:不能反
壁钙化与充盈造影
映灰阶度
剂的血管腔
螺旋ct后处理技术的临床应用
44
CT临床应用进展
•病人资料: 男性,39岁 •扫描条件: 120KV, 120mAs •扫描层厚:16x0.75mm •扫描时间: 10sec
53
螺旋ct后处理技术的临床应用
54
螺旋ct后处理技术的临床应用
55
螺旋ct后处理技术的临床应用
56
螺旋ct后处理技术的临床应用
57
螺旋ct后处理技术的临床应用
58
螺旋ct后处理技术的临床应用
59
螺旋ct后处理技术的临床应用
60
螺旋ct后处理技术的临床应用
61
螺旋ct后处理技术的临床应用
螺旋ct后处理技术的临床应用
76
多层螺旋CT及图像后处理技术在颌面部骨折中的应用

多层螺旋CT及图像后处理技术在颌面部骨折中的应用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及图像后处理技术在颌面部骨折的应用价值。
方法利用GE公司的64排128层螺旋CT对45例颌面部骨折患者进行容积扫描,扫描完后再进行图像后处理重建并进行分析,获得最佳的三维影像照片。
结果后处理图像能确切、立体、多方位地显示颌面部骨折的部位、范围、移位、旋转、骨缺损范围、与邻近结构的关系以及异物的定位。
结论螺旋CT的容积扫描及图像后处理技术是显示骨折的最佳方法,能为临床提供更有价值的形态学资料。
【关键词】螺旋CT;三维重建;颌面部;骨折;体层摄影术【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3-5028(2013)05-0336-01随着MSCT的容积扫描及图像后处理软件技术的日益成熟,此技术已被较广泛的应用于外伤性骨折的检查中。
颌面骨骨折在口腔颌面部外伤中较为常见,累及多个部位、多个器官,在临床的诊断和治疗中,往往需要借助影像检查的支持,但由于面部诸骨形态各异,结构复杂,互相重叠,又有上颌窦、梨状孔等结构,骨折情况在普通X线检查中不能充分描述,容易发生漏诊误诊。
而应用MSCT的容积扫描及图像后处理技术,可以将所检查的颌面骨骨折部位、形态及周围组织结构呈立体、准确地显示处理,为临床诊断和制定具体手术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据。
本文通过对45例颌面部骨折患者的MSCT容积扫描及MPR、SSD及VR图像进行分析,旨在探讨MSCT后处理重建技术对颌面部骨折的临床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45例,其中男32例,女13例,年龄12~70岁,平均423岁。
车祸伤28例,坠落伤8例,砸伤5例,打伤4例。
临床症状主要为意识不清、患处局部肿胀,疼痛,部分病例伴有局部功能障碍,甚至昏迷等。
12扫描方法:45例均采用美国通用(GE)公司的64排128层Light speed VCT螺旋CT机扫描,扫描条件:管电压120KV,管电流300MA,螺距0969∶1,旋转时间4s,层厚层距均为5mm。
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颌面部骨折中的应用

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颌面部骨折中的应用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颌面部骨折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51例颌面骨折患者均行螺旋CT扫描,应用后处理技术进行MPR及SSD三维重建。
结果51例81处骨折经螺旋CT扫描结合MPR及SSD重建均得到清楚显示,并可在任意角度观察骨折线的数量、走行、骨折块的移位等。
结论联合应用多层螺旋CT的MPR及SSD重建技术是判定颌面部骨折的最佳检查方法。
标签:颌面部骨折;多层螺旋CT;MPR;SSD颌面骨形态不规则,结构复杂,以多发的、复杂的骨折较多见,能够及时准确地诊断骨折部位类型及移位程度,对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的选择起到重要的作用。
以前多采用普通X线或传统的二维CT检查,难以对骨折部位做出准确全面的显示,常有漏诊的情况发生。
本组对51例颌面复杂骨折的患者进行三维重建,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51例患者车祸伤42例,砸伤3例,异物刺伤3例,摔伤3例,男43例,女8例,平均年龄35.6岁,临床主要表现为颌面部软组织肿胀疼痛、张口困难等。
1.2检查方法采用日本东芝公司Astioen 4螺旋CT机检查,仰卧位,头先进,扫描范围包括自眶上缘至下颌骨下缘,扫描参数:层厚1mm,层距1mm,130kV,120mA,扫描结束后把数据送入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建(MPR)及表面遮盖法显示(SSD)等技术后处理,2结果本组51例颌面部骨折的患者中,螺旋CT扫描轴位图像共发现81处骨折,螺旋CT扫描图像结合后处理图像可发现87处骨折,其中下颌体骨折21例,下颌角骨折7例,下颌支骨折12例,髁状突骨折1例,上颌骨体骨折3例,上颌窦壁骨折8例,硬腭骨折3例,颧骨骨折11例,筛骨骨折8例,眶壁骨折9例,鼻骨骨折4例。
51例中28例为多发骨折,23例为单处骨折。
由以上结果可以看出,下颌骨体在颌面部骨折患者中最常见,其角、体及支的骨折,在CT二维及三维重建图像上均能得到良好的显示,但本组1例上颌骨骨体骨折,1例颧骨骨折,1例筛骨骨折,2例鼻骨骨折,1例髁状突的横行骨折由于与扫描平面平行,以至于在二维图像上没能显示,而在MPR及SSD图像上显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