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临汾市区域地层简表

合集下载

临汾城市介绍PPT

临汾城市介绍PPT

PART 2
著名景点
广胜寺
广胜寺,坐落于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国家AAAA级 景区 。寺院始建于东汉桓帝建和元年(147年),原 名俱庐舍寺,亦称育王塔院,唐代改称广胜寺。
后汉建和元年(147)敕建俱庐舍寺。魏太武帝元年 (424)坑杀天下僧道,焚经卷烧寺院,俱庐舍寺废 为土墟。后周武帝保定三年(563)游增正觉朝台兴 修浮图,掘出一断碑,碑文有建和元年敷建记载,这 是广胜寺最早的记载。北周武德三年(574)降旨灭 佛,建塔中止。
PART 4
城市文化
晋南木版年画
产于山西晋南。远在宋、金时期,晋南临汾一带的造纸、刻 版、印刷技术已相当发达,于是,木版年画也就应运而生。 在甘肃黑水城附近一古塔中发现宋、金时期平阳城姬家雕印 的一幅木版年画《四美图》。这幅画是目前所见到的我国最 早的木版年画。画中人物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绿珠四 位古代著名美女,画中美女体态丰韵轻盈,神情奕奕动人, 造型优美,形象逼真,可见,晋南木版雕印技术已达到相当 高的水平,而且年画行销甚远。先由画工描画好画稿,再由 该工雕刻在木板上,然后再印制到纸上着色,或者套印而成。 特点:整个生产过程,既有绘画工艺,又有雕刻技术和印刷 技术。
城市介绍PPT
临汾城市介绍
临汾市,别称平阳、卧牛城、花果城,山西省辖地级市,位于山西西南部,东倚 太岳,与长治、晋城为邻;西临黄河,与陕西延安、渭南隔河相望,北起韩信岭, 与晋中、吕梁毗连;南与运城接壤,因地处汾水之滨而得名,地处半干旱、半湿 润季风气候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
城市介绍PPT

地 理
PART 3
特色美食
吴家熏肉
吴家熏肉是临汾的百年传统美食,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口感赢得了广泛的好评。这道菜主要使用猪肉为原料, 经过多种天然香料的腌制和独特的熏制工序,成品色泽金黄、皮色明亮。吃起来肥而不腻、瘦而不柴,具有一种 特殊的草香,让人回味无穷。即使在炎热的夏天,也能保持数天的保鲜期。这道菜不仅美味,还具有开胃健脾的 效果,是临汾地区不可或缺的美食之一。

山西省临汾黄土地质灾害

山西省临汾黄土地质灾害

临汾地质概况临汾盆地是山西地堑系南段的一个断陷盆地, 历史上一直是山西省人口聚居密度较高、经济发达、城镇规模较大的地方之一, 由于其境内地质构造活跃, 有孕育产生多种地质地貌灾害的背景和条件, 是山西省自然灾害多发地区, 滑坡、崩塌等时有发生, 且频率高, 强度大, 给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1]。

临汾地质地貌特征临汾市的地质构造主体--临汾盆地纵贯全市中部, 把整体隆起的高原分为东西两部分, 东部有太岳山、中条山;西部是吕梁山脉, 海拔多在1 000 m以上,使全市主体轮廓呈“凹”字型。

临汾盆地是汾河地堑晚新生代断陷盆地之一, 属于鄂尔多斯地块东缘, 山西断陷带中南部。

临汾盆地的总体走向为NNE(北东北), 北以灵石横向隆起与太原盆地相隔, 南以峨眉台地与运城盆地为邻。

东有霍山断裂, 西有罗云山断裂, 整体展布于近南北向的吕梁山、霍山-浮山隆起带之间, 为一南宽北窄的不规则梯形盆地[2]。

盆地内地形较为平坦, 属于汾河流域东岸二级阶地。

新生代以来, 盆地不断下沉, 山区相对上升, 盆地四周特别是东西两侧均被深大断裂控制。

盆地内部构造复杂, 阶梯状断裂发育, 存在有不少地垒和地堑等次一级构造[3]。

盆地周边山地主要出露基岩地层, 由老到新主要包括太古界混合岩化的深变质岩系, 元古界长城系滨湖相碎屑岩系, 晚古生界海陆相交互相煤系,中生界三叠系陆相红色地层和沉积厚度达1 800 ~2000 m的新生界地层。

临汾凹陷是临汾盆地的主体构造单元, 断陷幅度较大, 轴向为NNE, 是一个地堑式深槽。

临汾-浮山断裂把临汾凹陷分为临汾-甘亭沉降中心和龙祠沉降中心[4]。

临汾盆地地壳构造格局走向与环太平洋带及鄂尔多斯地块构造线相一致,此外, 临汾地壳表面构造也表现出NNE向断裂构造。

临汾盆地地壳上下部构造格局的一致性反映了西环太平洋构造带和鄂尔多斯地块对其构造的控制作用。

展布于临汾盆地的NNE向构造, 一般具有构造活动的继承性, 这种构造都是古构造重新活动的结果。

山西临汾市行政区域划分

山西临汾市行政区域划分

山西临汾市行政区域划分临汾位于山西省境西南, 东与长治、晋城两市相接,西隔黄河与陕西为邻,南和运城地区接壤,北与吕梁、晋中两地区毗连。

现辖3市14县,计80镇83乡19个街道办事处。

行政公署驻临汾市,现在306.8万,面积20510平方公里。

临汾市(1区10镇6乡9街道办)尧都区土门镇刘村镇金殿镇大阳镇县底镇魏村镇吴村镇尧庙镇乔李镇屯里镇贾得乡段店乡河底乡枕头乡平垣乡贺家庄乡车站街办汾河街办南街街办铁路东街办水塔街办乡贤街办辛寺街办解放路街办鼓楼西街办侯马市(3乡5街道办)新田乡凤城乡高村乡上马街办张村街办路西街办路东街办浍滨街办霍州市(4镇3乡5街道办)李曹镇大张镇白龙镇辛置镇三教乡师庄乡陶唐峪乡北环路街办开元街办退沙街办南环路街办鼓楼街办曲沃县(5镇2乡)乐昌镇高显镇曲村镇里村镇史村镇北董乡杨谈乡翼城县(6镇4乡)隆化镇西阎镇南梁镇唐兴镇里砦镇桥上镇中卫乡王庄乡南唐乡浇底乡襄汾县(7镇6乡)新城镇邓庄镇襄陵镇古城镇赵康镇汾城镇南贾镇大邓乡南辛店乡陶寺乡景毛乡永固乡西贾乡洪洞县(9镇7乡)万安镇曲亭镇赵城镇大槐树镇明姜镇广胜寺镇甘亭镇刘家垣镇苏堡镇淹底乡辛村乡兴唐寺乡堤村乡龙马乡左木乡山头乡古县(4镇3乡)古阳镇岳阳镇北平镇旧县镇永乐乡石必乡南垣乡浮山县(2镇7乡)天坛镇响水河镇张庄乡北韩乡米家垣乡北王乡东张乡槐埝乡寨圪瘩乡吉县(3镇5乡)屯里镇壶口镇吉昌镇车城乡文城乡柏山寺乡中垛乡东城乡乡宁县(5镇5乡)昌宁镇管头镇光华镇西坡镇台头镇双鹤乡关王庙乡尉庄乡枣岭乡西交口乡蒲县(4镇5乡)蒲城镇黑龙关镇克城镇薛关镇乔家湾乡红道乡山中乡古县乡太林乡大宁县(2镇4乡)曲峨镇昕水镇三多乡徐家垛乡太古乡太德乡永和县(2镇5乡)芝河镇桑壁镇阁底乡交口乡南庄乡打石腰乡坡头乡汾西县(5镇3乡)永安镇僧念镇京力香镇对竹镇和平镇佃坪乡邢家要乡团柏乡隰县(3镇5乡)龙泉镇午城镇黄土镇城南乡下李乡阳头升乡寨子乡陡坡乡安泽县(4镇3乡)府城镇和川镇冀氏镇唐城镇良马乡马壁乡杜村乡。

山西省临汾市区域地层简表

山西省临汾市区域地层简表

表3-1 区域地层简表各地层由新至老分述如下:1、第四系(Q)(1)全新统(Q4)全新统地层主要分布于河流两侧及山前地带,是组成河流一级阶地的主要物质。

1)冲积层(Q4al)主要分布于汾河及其支流沿岸,组成河流一级阶地和河漫滩,沉积物具明显的二元结构,上部为粉土,下部为砂、碎石类土,厚2~30m。

(2)上更新统(Q3):上更新统地层在测区内极为发育,广泛覆盖在山坡谷地,是组成黄土地形的主要物质,主要有冲积和坡洪积两种成因类型,其特征分述如下:1)坡洪积层(Q3pl)分布于汾河两岸的山前斜平原。

岩性为浅黄色黄土状粉质粘土及粉土,富含钙质,具大孔隙,垂直节理发育。

局部夹有薄层砂砾石及砾石透镜体,厚度一般为3~20m。

2)冲积层(Q3al)主要分布于汾河两岸,形成河流的二级阶地。

岩性上部为灰黄色新黄土,具大孔隙、垂直节理,含钙质结核;中部为浅棕黄色粉质黏土、粉土与粉、细砂互层,夹碎石类土透镜体;底部为砂层及卵砾石层,该层最厚达85m。

3)风积层(Q3eol)4-1主要分布于吕梁山以西地区,组成黄土塬、梁、峁的顶面,岩性为新黄土,具大孔隙,垂直节理明显,厚度一般5~20m。

pl)洪积层:7-2(3)中更新统(Q2广泛分布于吕梁山东麓、西麓海拔1500m以下的山岭之上,组成黄土塬、梁、峁。

岩性为红黄及浅红棕色黄土状粉质黏土,夹有多层古土壤层,底部有冲积相砂,砂砾石层及粉土互层,一般为40~95m。

pl)洪积层:(4)下更新统(Q1广泛分布于吕梁山东麓、西麓海拔1500m以下的山岭之上,与组成黄土塬、梁、峁的中更新统老黄土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岩性为一套棕黄色黄土状粉质黏土,夹明显古土壤和钙质结核层,致密、坚硬,由石质黄土之称。

具放射状孔和植物遗留根孔,无节理。

古土壤为深棕红色黏土,一般发育4~8层,往往形成两组致密的古土壤条带,每组由2~5条组成,每条厚0.2~0.5m,间距0.5~1.0m,以3~5°的角度倾向原始沟谷。

临汾的资料

临汾的资料

临汾规划的思考经济总量连续六年位居全省第二,为今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虽然我市经济总量较大,但人均水平和城镇化水平低,不同程度地存在发展不科学、不协调、不持续的问题,总体上,临汾仍处在较低的发展层次,仍属于山西的欠发达地区,仍处于攻坚克难、负重爬坡的阶段。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年提高,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三次产业比重趋于合理。

到2015年,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4:60:36;到2020年,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4:55:41。

2000年底,临汾市GDP达170.33亿元,限额以上工业总产值115.9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5亿元,财政总收入14.9亿元,在全省11个地市中分别位居第3、4、4、5位;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全省平均水平的78%、115.2%。

在中西部地区18个省、自治区219地市中,临汾市GDP、人均GDP、财政总收入分别位居第78、131、75位。

临汾市产业结构为“二三一”型,三次产业比例为13.1:52.1:34.8;工业以煤炭、焦化、冶金、铸造、建材、纺织、机械为支柱,重型化特征明显,轻重比为1:9。

市域地形呈两山夹盆地分布的“凹”字形态,煤、铁等矿产蕴藏丰富。

区域内地域差异明显,中部南同蒲、大运沿线为经济开发和城镇发展的密集地带,17县市(区)中平川7县市GDP 占79.9%,东西两山则贫困落后。

城市东西向架子较长,予留用地多且不规整,工业布局不够紧凑。

尤其污染大的工业较分散,不能集中进行污染治理,同类的工业又无法进行协作生产。

仓库数目众多,内容重复,地、市、县三级自成体系,部分特殊仓库混杂于工厂、居住用地之中。

②城市用地过大,用地比例失调。

工业用地人均38m2,居住生活用地人均47.6m2,而公共绿地人均仅1.6m2,道路广场人均7.04m2。

③城市道路功能不明确;城市道路负荷不均,主要交通干道的线型和路面质量差,机动车道窄;铁路干线分割城市;城市交通管理不善。

临汾市情市貌

临汾市情市貌

地理位置:临汾市位于山西省西南部,东倚太岳,与长治、晋城为邻;西临黄河,与陕西省隔河相望;北起韩信岭,与晋中、吕梁毗连;南与运城市接壤。

地理坐标为北纬35°23′~36°57′,东经110°22′~112°34′之间,南北最大纵距170多公里,东西最大横距约200公里,总面积20275平方公里,占全省13%。

临汾“东临雷霍,西控河汾,南通秦蜀,北达幽并”,地理位置重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地形地貌:临汾市地形轮廓大体呈“凹”字型分布,四周环山,中间平川,全境分山地、丘陵、盆地三大地形单元。

其中,平川面积占19.4%,丘陵面积51.4%,山地29.2%。

临汾盆地纵贯全市中部,将整体隆起的高原分为东西两部分山地。

东部由北向南为太岳山、中条山,西部是吕梁山脉,海拔多在1000米以上。

最高处太岳山霍山主峰,海拔2346.8米,最低处乡宁县师家滩,海拔385.1米。

境内有黄河、汾河、听水河、沁河、浍河、鄂河、清水河7条河流和郭庄、龙祠、霍泉三大名泉。

气候条件:临汾市地处半干旱、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期。

气温的特点是冬寒夏热。

全市气候的主要特征是:冬季寒冷干燥,降雪稀少;春季干旱多风,秋季阴雨连绵;夏季酷热多暴雨,伏天旱雨交错。

2005年全市气候特点是:降水正常,气温偏高,日照正常,光、热、水主要气象要素对农业生产利弊皆有,属一般欠收年景。

极端事件频频发生:冬春连旱为困扰年度农作物生长的一大特点;夏季高温日数较多,最高气温超过了近50年极值;降水时空分布极为不均,除5月略偏多、9月特别多外,其余月份降水偏少,秋季出现连阴雨天气。

全市极端最高气温42.3℃,极端最低气温一25.6℃。

全市平均降水量527.4毫米,最大降水量为安泽,年降水量682毫米,最少降水量为蒲县,年降水量385毫米。

土地资源:全市土地总面积20275平方公里,受水热条件影响,临汾市土壤发育较完全,形成深重粘化层,养分含量较为丰富。

西山地层一缆表

西山地层一缆表

西山区块地层一缆表1、石灰系上统太原组(C3t)为本区主要含煤地层之一,属海陆交相沉积。

该组以K1(晋祠砂岩)为基底,与下伏本溪组呈整合接触。

K1砂岩为灰白色厚层状中粒石英砂岩,含铁质,斜层理发育,厚一般约4.30m左右。

其上岩性为灰色、灰黑色泥岩、砂岩泥岩、粉砂岩夹四层石灰岩(L1、K2、(L2、L3)、L4、L5)和中细粒砂岩。

含6上、6、7、8上、8、9、10和11号8层煤层。

其中,8号煤层为全区稳定可采煤层,9号煤层为全区较稳定可采煤层,6上、6、7、8上、10和11号煤层为不稳定的不可采的薄煤层或煤线。

全组平均厚度78.0m左右。

2、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1S)连续沉积于石炭系上统太原组之上,为一套陆相碎屑岩含煤建造,为本井田主要含煤地层之一。

由深灰色、灰黑色泥岩、砂质泥岩、粉砂岩、细砂岩及4层煤层组成,底部为K3砂岩(北岔沟砂岩)。

本组含7层煤层,其中2、5号为全井田稳定可采煤层,03、4号为较稳定可采煤层。

本组厚度45.60-61.50m,平均厚度57.50m。

3、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P1x)与山西组连续沉积。

从K4砂岩底至K6砂岩度,平均厚约86.90m,按其岩性可分为两段。

上段:黄绿色、灰绿色砂质泥岩、粉砂岩与浅灰色细砂岩互层,底部为灰色粗砂岩(K5)。

段厚40.10-50.10m ,平均44.60m.下段:深灰-灰色细砂岩与砂质泥岩互层,底部为中粒砂岩K4砂岩,(骆驼脖子砂岩),为灰色、灰绿色,厚层状,成份以石英、长石为主,斜层理较发育。

段厚39.20-45.80m,平均42.30m。

6、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P2S)连续沉积于下石盒子地层之上,井田内大面积出露该组地层在井田内厚约290m,按其岩性可分两段。

上段:暗紫、兰灰、黄绿色泥岩、砂质泥岩与灰绿色细砂岩互层,间夹灰绿色、黄绿色中粒砂岩,底部为黄绿色,厚层状中粒砂岩(K7)砂岩。

本段最大残留厚度>100m。

下段:灰绿色、黄绿色砂质泥岩与细砂岩互层,间夹粉砂岩,底部为黄绿色,厚层状中粒砂岩(K6砂岩),成份以长石、石英为主,分先差,泥质胶结。

临汾及其周边景点简介

临汾及其周边景点简介

临汾市简介地理位置:临汾市位于山西省西南部,东倚太岳,与长治、晋城为邻;西临黄河,与陕西省隔河相望;北起韩信岭,与晋中、吕梁毗连;南与运城市接壤。

地理坐标为北纬35°23'〜36°57', 东经110°22〜112°34,之间,南北最大纵距170多平方公里,东西最大横距约200公里,总面积20275平方公里,占全省13%。

临汾冻临雷霍,西控河汾,南通秦蜀,北达幽并,,地理位置重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地形地貌:临汾市地形轮廓大体呈“凹”字型分布,四周环山,中间平川,全境分山地、丘陵、盆地三大地形单元。

其中,平川面积占19.4%,丘陵面积51.4%,山地29.2%。

临汾盆地纵贯全市中部,将整体隆起的高原分为东西两部分山地。

东部由北向南为太岳山、中条山,西部是吕梁山脉,海拔多在1000米以上。

最高处太岳山霍山主峰,海拔2346. 8米,最低处乡宁县师家滩,海拔385. 1米。

境内有黄河、汾河、昕水河、沁河、浍河、鄂河、清水河7条河流和郭庄、龙祠、霍泉三大名泉。

临汾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帝王世纪》称:“尧都平阳”,即今临汾。

《禹贡》分天下为九州,平阳为冀州之地。

冀州处九州之中央,故称‘中国",“中国”一词由此而来。

西周时期,周成王封弟叔虞于唐(今翼城),因唐境内有晋水,叔虞之子燮父“易唐为晋”。

春秋属诸侯国晋,晋文公北方称霸时,晋国的中心就在今曲沃、侯马、襄汾一带。

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韩建都平阳。

秦改分封制为郡县制,全国划为36郡,属河东郡。

西汉划全国为103郡国,属河东郡司隶部辖。

公元247年(三国魏正始八年)置平阳郡。

公元309年(西晋永嘉三年),刘渊建汉,都平阳。

北魏孝昌中置唐州。

公元583年(隋开皇三年),置临汾郡,临汾得名沿用至今。

唐实行道、府、州、县制,公元618年(武德初年)为晋州。

公元1116 年(北宋政和六年),始置平阳府,辖临汾、汾西、洪洞、岳阳、乡宁、赵城、霍邑、浮山、冀氏、和川10县及隰、吉、绛3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3-1 区域地层简表
各地层由新至老分述如下:
1、第四系(Q)
(1)全新统(Q4)
全新统地层主要分布于河流两侧及山前地带,是组成河流一级阶地的主要物质。

1)冲积层(Q4al)
主要分布于汾河及其支流沿岸,组成河流一级阶地和河漫滩,沉积物具明显的二元结构,上部为粉土,下部为砂、碎石类土,厚2~30m。

(2)上更新统(Q3):
上更新统地层在测区内极为发育,广泛覆盖在山坡谷地,是组成黄土地形的主要物质,主要有冲积和坡洪积两种成因类型,其特征分述如下:1)坡洪积层(Q3pl)
分布于汾河两岸的山前斜平原。

岩性为浅黄色黄土状粉质粘土及粉土,富含钙质,具大孔隙,垂直节理发育。

局部夹有薄层砂砾石及砾石透镜体,厚度一般为3~20m。

2)冲积层(Q3al)
主要分布于汾河两岸,形成河流的二级阶地。

岩性上部为灰黄色新黄土,具大孔隙、垂直节理,含钙质结核;中部为浅棕黄色粉质黏土、粉土与粉、细砂互层,夹碎石类土透镜体;底部为砂层及卵砾石层,该层最厚达85m。

3)风积层(Q3eol)4-1
主要分布于吕梁山以西地区,组成黄土塬、梁、峁的顶面,岩性为新黄土,具大孔隙,垂直节理明显,厚度一般5~20m。

pl)洪积层:7-2
(3)中更新统(Q
2
广泛分布于吕梁山东麓、西麓海拔1500m以下的山岭之上,组成黄土塬、梁、峁。

岩性为红黄及浅红棕色黄土状粉质黏土,夹有多层古土壤层,底部有冲积相砂,砂砾石层及粉土互层,一般为40~95m。

pl)洪积层:
(4)下更新统(Q
1
广泛分布于吕梁山东麓、西麓海拔1500m以下的山岭之上,与组成黄土塬、梁、峁的中更新统老黄土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岩性为一套棕黄色黄土状粉质黏土,夹明显古土壤和钙质结核层,致密、坚硬,由石质黄土之称。

具放射状孔和植物遗留根孔,无节理。

古土壤为深棕红色黏土,一般发育4~8层,往往形成两组致密的古土壤条带,每组由2~5条组成,每条厚0.2~0.5m,间距0.5~1.0m,以3~5°的角度倾向原始沟谷。

古土壤底部钙质结核富集成层,愈近山前地带结核层愈发育,核径愈大,成层性不明显,本组岩性、层位稳定,厚一般10~20m,部分地区可厚达25 m
2、上第三系上新统(N2)
主要分布于深切黄土沟谷中,面积较小,且分布零星,海拔标高500~1300m 之间,与上下地层皆呈不整合接触。

岩性多为半胶结之钙质黏土、粉质黏土、砂砾石层和淡水灰岩,厚度一般为20~80m,钻孔揭露厚达400m。

3、三叠系(T)
三叠系主要分布吕梁山西麓的隰县,蒲县一带,在黄土冲沟中出露。

由砂岩、砂质页岩、页岩、泥岩组成的陆相沉积。

按其岩性、岩相特征及植物化石组合,进一步划分为上、中、下三个统。

(1)上统(T

3
延长组(T3y):主要岩性为发育麻斑状构造的黄绿色、肉红色、土黄色厚层中粒长石砂岩夹暗紫红色泥岩、紫红色砂质泥岩及灰色钙质粉砂岩,厚度362~474m。


(2)中统(T
2
铜川组(T2t):由肉红色、灰红、灰白色、土黄色及黄绿色厚层中~粗粒长石砂岩和暗紫色泥岩,少量的黄绿色页岩、煤线等组成,厚度502~634m。

二马营组(T2er):由黄绿色厚层长石砂岩夹暗紫色、紫红色泥岩、砂质泥岩组成,厚度512~703m。

(3)下统(T

1
和尚沟组(T1h):总的是一套紫红色、砖红色砂岩与泥岩互层。

下部砂岩少于泥岩,砂岩中夹钙质胶结砂岩“球”,厚度164~201m。

刘家沟组(T1l):一套紫红色、淡紫色中~厚层状,细~中粒钙质、钙、铁质胶结长石石英砂岩、长石砂岩,厚度338~442m。

4、二叠系(P)
二叠系主要分布于测区西部的中阳至离石一带,在黄土冲沟中零星出露。

由砂岩、砂质页岩、页岩、泥岩及煤层组成的陆相沉积。

按其岩性、岩相特征及植物化石组合,进一步划分为上、下两个统。

):
(1)上统(P
2
石千峰组(P2sh):由紫、紫红色砂岩、泥岩组成的陆相沉积,厚度175m,与下伏上石盒子组呈整合接触。

上石盒子组(P2s):由黄绿、紫红色砂岩、砂质页岩、页岩组成的陆相沉积。

碎屑岩粒度从下向上逐渐变细,颜色变深,厚度460m,与下伏下石盒子组呈连续沉积。


(2)下统(P
1
下石盒子组(P1X):由灰绿、黄绿色砂岩、砂质页岩、页岩、泥岩及煤线组成的陆相沉积,厚度54m,由北往南变薄,与下伏山西组呈连续沉积。

山西组(P1s)地层由灰、灰黑、灰黄色砂岩、砂质页岩、页岩及煤层组成的陆相含煤建造。

底部以一层灰白色砂岩与下伏石炭系上统太原组地层分界,二者呈连续沉积,含4层煤,厚度26~63m。

其中九尺煤为稳定可采煤层,其余为局部可采或不可采煤层。

5、石炭系(C)
石炭系在吕梁山脉两侧中低山及低山丘陵区出露,由砂岩、页岩、铝土岩、灰岩及煤层组成的陆相及海陆交互相含煤建造,与下伏奥陶系中统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1)石炭系上统(C
3
太原组(C3t)由灰白、灰黑色砂岩、砂质页岩、页岩、灰岩及煤层组成的
海陆交互相含煤建造,是测区内主要含煤地层之一,厚度87~102m,与下伏地层呈连续沉积。

含煤1~7层,含2~4层灰岩,局部相变为页岩。


(2)石炭系中统(C
2
石炭系中统本溪组(C2b)由铝土质泥岩、页岩、灰岩及铁质结核层组成的海陆交互相沉积地层,厚度16~35m,与下伏奥陶系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上部为灰白、灰黑色砂岩、页岩、铝土质页岩、灰岩,局部夹煤线。

灰岩1~2层,常相变为页岩。

下部为灰白、深灰、灰绿色含铁铝土质泥岩、粘土岩、鲕状铝土质泥岩,底部有窝状山西式铁矿。

本组地层厚度变化不大,一般在28~35m之间。

6、奥陶系(O)
奥陶系灰岩在吕梁山脉两侧中低山及低山丘陵区出露,奥陶系为一套灰岩、泥质灰岩、泥灰岩、砂岩、页岩、含燧石白云岩等组成的海相碳酸岩沉积地层,厚约400~500m。

与下伏寒武系地层呈整合接触。


(1)奥陶系中统(O
2
奥陶系中统上马家沟组主要为泥灰岩、灰岩与豹皮灰岩组成。

与下伏下马家沟组地层呈整合接触,厚度在282~312m之间,分两个岩段。

上马家沟组第一段(O2s1)岩性主要为泥灰岩,角砾状泥灰岩,角砾状泥灰岩间夹灰岩。

上马家沟组第二段(O2s2)岩性主要为灰岩与豹皮状灰岩。

下马家沟组(O2x)底部为黄褐色中层状石英砂岩及黄绿色钙质页岩、泥灰岩,整合沉积在下奥陶统地层之上,在测区内分布普遍,是与下统分界的良好标志。

上部主要为灰岩间夹薄层泥灰岩及白云质灰岩。

厚度61~90m。

(2)奥陶系下统(O1)
底部为黄绿色页岩与竹叶状白云岩互层,层位比较稳定,可做与上寒武统分界的标志。

页岩一般2~3层,最多可达9层。

页岩之上为含燧石结核白云岩和泥质白云岩。

厚度65~132m。

7、寒武系(Є)
寒武系地层在测区西北部的下庄水库一带呈条带状出露。

寒武系总体向西倾斜,北东厚,向南西方向逐渐变薄。

与下伏长城系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局部为角度不整合),与上覆奥陶系整合接触,划分为中统、上两个统。

(1)寒武系上统(Є

3
寒武系上统主要为泥质条带灰岩、竹叶状灰岩、白云岩质灰岩和巨厚层的白云岩等组成的浅海相碳酸盐岩地层,一般可分为凤山组(Є3f)、长山组(Є3c)和崮山组(Є3g)。

测区北部该统地层比未进行分组。

厚度120~150m。

(2)寒武系中统(Є2)
中统底部岩性特征主要为砂砾岩、石英岩状砂岩;下部紫红色页岩、砂质页岩夹薄层细砂岩、粉砂岩、灰绿色页岩及灰岩、鲕状灰岩、黄绿色泥质条带鲕状灰岩;中部为中薄层竹叶状灰岩、中厚层灰岩夹薄层泥质灰岩,上部为厚层至巨厚层状鲕状夹泥质条带鲕状灰岩。

一般厚141m。

与下伏长城系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一般可分为徐庄组(Є3x)、张夏组(Є3z),调查区区域地质资料未进行分组。

8、元古界长城系(Ch)
长城系指位于寒武系不同层位之下,不整合于太古界不同层位之上的一套滨海相碎屑岩,即“霍山砂岩”,为测区内第一个沉积盖层,呈南北向展布。

上部岩性主要为灰白色薄至厚层状中粗粒石英岩状砂岩,下部为浅肉红色厚层状含砾石英岩状砂岩及会紫、灰黄、灰白色砂砾岩,与下伏太古界吕梁山群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出露于北方案下庄水库一带,分布范围不大,厚47~64m。

9、太古界(Ar)
(1)下太古界界河口群(Arj)
测区内界河口群主要分布于隰县上庄一带,出露面积约5平方公里,地层岩性主要为角闪质混合岩,其与其它混合岩体略有不同,此岩体含暗色矿物较多,角闪石10~15%,黑云母5~10%,斜长石以中性为主(35~40%),矿物颗粒粗大,片麻状构造不明显,宏观上似一岩体,但交代作用不太强烈,微斜长石等矿物总量只有30~35%,故称为角闪质混合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