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新教材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1.7《种子的传播》教学设计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1-7《种子的传播》优质教学设计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1-7《种子的传播》优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种子的传播》是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1-7课的内容,主要讲述了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和过程。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了解种子传播的多种途径,如风力、水力、动物帮助等,并探究这些传播方式的特点和原理。
教材还介绍了不同植物适应不同传播方式的生物学特性,旨在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和科学探究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对周围的自然环境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在科学探究方面还需要指导和培养,特别是在观察、实验和推理等方面。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植物的传播方式感到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活动来增加他们的直观感受和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常见植物的种子传播方式,解释不同传播方式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小组讨论,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自然界生物多样性的欣赏之情,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列举出植物的几种传播方式,并理解其原理。
2.难点:学生能够通过实例分析,推理出不同植物为何选择特定的传播方式。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实验法和小组讨论法等,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掌握植物种子传播的相关知识,准备实例和实验材料。
2.学生准备:观察身边的植物,了解它们的特点和生长环境。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植物生长知识,如种子发芽、植物生长等,为后续内容做铺垫。
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不同植物种子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传播方式。
教师呈现植物种子传播的实例,如蒲公英随风飘散、动物吃果实后排泄种子等,让学生直观感受种子传播的过程。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
教科版4年级下科学第一单元第7课《种子的传播》优质课教案

教科版4年级下科学第一单元第7课《种子的传播》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种子的传播》是教科版4年级下科学第一单元的第7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不同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和特点。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到自然界中植物种子的传播途径的多样性,以及这种多样性对生物圈的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植物的生长、繁殖等基础知识,对植物有一定的了解。
但四年级学生的思维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需要通过观察、操作、实践等方式,来理解和掌握种子的传播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常见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并能解释不同传播方式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实践等方式,学生能够探究不同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植物种子的传播途径的多样性,增强对自然界的探究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说出常见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并能解释不同传播方式的特点。
2.难点: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操作、实践等方式,探究不同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和掌握知识。
2.操作法: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3.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植物种子、图片、视频等。
2.学具:观察记录表、剪刀、放大镜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不同植物种子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种子的传播方式有什么不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视频或讲解,呈现不同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如风传播、水传播、动物传播等。
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和掌握知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和操作,使用放大镜观察植物种子的特点,使用剪刀剪开种子,观察内部的结构。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加深对植物种子传播方式的理解。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不同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有哪些?它们的特点是什么?引导学生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1-7《种子的传播》优质教案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1-7《种子的传播》优质教案一. 教材分析《种子的传播》这一课是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的一个重要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不同植物种子传播的方式,探索种子传播的特点和原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习了植物的生长和繁殖,对植物的基本特征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种子传播的具体方式和原理,他们可能还没有深入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用生动的实例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探索。
三.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说出不同植物种子传播的方式,了解种子传播的特点和原因。
2.能力目标: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说出不同植物种子传播的方式,了解种子传播的特点和原因。
2.难点: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索种子传播的原理。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实验法和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图片、实物、实验材料等。
2.学具:记录本、画笔、实验材料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不同植物的果实和种子,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植物的种子是如何传播的?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种子的传播。
2.呈现(5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展示图片,向学生介绍不同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如风传播、水传播、动物传播等。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植物会采用这样的传播方式?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种子传播的方式和特点。
5.拓展(5分钟)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当地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分享自己的发现。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对种子传播的理解。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7课《种子的传播》教案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7课《种子的传播》教案一. 教材分析《种子的传播》是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7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掌握不同植物种子传播的方式和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对于身边的花草树木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观察和实验来进一步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不同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和特点。
2.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操作的能力。
3.培养学生对于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不同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和特点。
2.难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掌握不同植物种子传播的方式和特点。
五. 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种子、实验器材等。
2.学生准备笔记本、彩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不同植物的果实和种子,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这些植物的种子是如何传播的吗?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3.操练(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和观察心得。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不同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和特点。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除了这些植物,还有哪些植物的种子传播方式值得我们去探究?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引导学生掌握不同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和特点。
7.家庭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观察身边的植物,了解它们的种子传播方式,并做好记录。
8.板书(5分钟)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板书,突出不同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和特点。
新教科版四下科学第一单元《1.7种子的传播教学设计》优秀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四下科学第一单元《1.7种子的传播教学设计》优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1.7种子的传播》是四年级下册科学教科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种子传播的方式和特点。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不同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从而更好地理解植物的生长和繁衍过程。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他们对周围的自然环境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但是,对于种子传播的具体方式和特点,他们可能还没有系统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自己发现种子的传播方式和特点,从而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不同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和特点,能举例说明。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种子传播的方式和特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和热爱,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不同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和特点。
难点:理解种子传播的意义和作用。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不同植物的种子和果实,发现种子的传播方式和特点。
2.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种子传播的过程,加深对种子传播的理解。
3.讨论法: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发现,提高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种子、果实、实验器材等。
2.学具:笔记本、彩笔、实验记录表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不同植物的果实和种子,引导学生关注种子的传播方式和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观察和描述不同植物的种子和果实,引导他们发现种子的传播方式和特点。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种子传播的过程,如风力传播、动物传播等。
要求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讨论。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总结种子传播的方式和特点。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种子传播的意义和作用,如帮助植物繁衍、适应环境等。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1-7《种子的传输》教案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1-7《种子的传输》
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种子的传输方式和过程;
2. 掌握种子通过空气、水、动物和人的传输方式;
3. 培养学生对植物种子的观察和认识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实验能力。
教学准备
1. 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材;
2. 教具:植物种子、放大镜、水、碗、风扇、动物模型等;
3. 实验材料:纸巾、种子、水、小花盆等。
教学过程
导入
1. 让学生观察植物的种子,鼓励他们描述种子的形状、颜色等
特征。
探究
1. 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种子在水中浮沉的情况,引导他们思考种子通过水的传输方式。
2. 利用风扇模拟种子在空气中的传输,让学生观察种子被风吹动的情况,引导他们思考种子通过空气的传输方式。
3. 利用动物模型,让学生思考种子是否可以通过动物的传输。
可以讨论不同动物对种子的传播方式。
拓展
1. 带领学生到校园或周围的自然环境中观察植物的种子传播情况,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种子传播的方式并进行记录。
2. 让学生合作进行小组实验,探究种子通过不同传输方式的效果。
总结
1. 请学生回顾所学的种子传输方式,并进行总结。
2. 引导学生思考种子传输的重要性,激发他们对植物的保护意识。
教学评价
1.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课堂讨论等方式进行评价。
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改进意见,促进他们的参与和思考。
思考题
1. 你观察到了哪些种子传播的方式?
2. 种子通过哪些传输方式是最常见的?为什么?
3. 你认为种子传输的方式对植物的繁殖有什么影响?。
新教科版(2021年春)科学四年级下册1.7种子的传播 教案

7种子的传播教学目标1.懂得果实成熟后,植物就要把种子传播出去,在适宜的环境下萌发长出新的植物。
2.分别仔细观察凤仙花、苍耳、蒲公英及其他植物的果实和种子它们是怎样将种子传播出去的。
3.知道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一般有弹力传播、动物传播、风力传播等。
4.能够根据果实和种子的特点,做一个果实模型,模拟种子的传播。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凤仙花、苍耳、蒲公英等植物的果实和种子,了解它们的外形特征,知道它们分别是用什么方法将植物的种子传播出去的。
教学难点1.体会各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2.探究植物果实和种子的外形特征与传播种子方法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本插图、凤仙花果实、苍耳、蒲公英等各种植物的果实和种子的图片、制作植物果实模型,模拟种子传播的材料等。
教学过程一、聚焦1.教师引导:我们知道,植物生长了一段时间之后就会结果,果实成熟之后,植物就要把种子传播出去,在适宜的环境下,种子萌发又长出新的植物。
那么,植物是怎样将种子传播出去的呢?2.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7种子的传播二、探索活动一:探索凤仙花种子的传播,了解弹力传播方式1.教师引导:同学们,在这一单元,我们一直探究的是凤仙花。
今天我们也先来探究凤仙花是怎样将种子传播出去的。
老师这里有一些凤仙花的果实。
2.出示凤仙花的果实,提醒学生注意:动作要轻,不要用力触碰这些果实,更不能挤压这些果实。
3.教师提问:大家知道老师为什么让大家接触凤仙花的果实时动作要轻,不要用力触碰它们,更不要挤压这些果实吗?4.学生回答:因为稍微用力挤压,凤仙花的果实就会裂开,里面的种子就会弹出去。
5.下面请大家实践一下,用手轻轻捏凤仙花的果实,看一看有什么现象发生,会不会像我们大家说的那样,凤仙花的果实会裂开,里面的种子会弹出去。
学生分小组活动,轻轻的捏凤仙花的果实,仔细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6.全班交流,说一说自己的活动体验和观察到的活动现象。
7.引导学生思考:经过刚才的活动,大家是否已经知道凤仙花是怎样将种子传播出去的呢?全班交流,教师总结:正如刚刚大家讨论的那样,凤仙花就是依靠自身的弹射,将种子传播出去的。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1-7《种子的散播》教案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1-7《种子的散播》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种子的外部特征和形态。
2. 了解种子的散播方式和环境要求。
3. 了解种子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1. 种子的外部特征和形态。
2. 种子的散播方式和环境要求。
教学难点1. 种子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
2. 种子的生命周期。
教学准备种子、图片、PPT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老师播放一段种子散播的视频,激发学生对种子感兴趣。
Step 2 了解种子的外部特征和形态1. 老师在黑板上画出一颗种子的形状,并让学生围绕着种子一起描述种子的外部形态。
2. 老师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看到不同种类的种子并鼓励他们挑选美丽的种子,用一句话描述不同种子的外部特征。
Step 3 了解种子的散播方式和环境要求1. 老师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观察不同的散播方式和环境。
2. 老师与学生一起讨论每种散播方式和环境的优缺点,让学生了解种子的环境要求。
Step 4 种子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1. 老师通过图片告诉学生种子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种子的生命周期。
2. 老师与学生一起讨论生命周期和种子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关系。
作业布置1. 收集不同种类的种子,画出种子的外部形态,并写一段话描述特征。
2. 思考每种植物的生命周期和种子的散播方式是否相同。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和互动讨论,让学生充分了解种子的外部特征和形态、种子的散播方式和环境要求,以及种子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
但是在讨论时,有些学生因为担心讲错话而不愿发表意见,需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听说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 《种子的传播》教学设计教学背景分析本节课是在观察了花、果实、种子的基础上,对植物果实和种子特征做进一步探究,让学生经历猜想、推测、验证、说明的探究活动,明确把种子散播到远处的科学意义。
学生对本课学习内容非常感兴趣,知道一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如蒲公英随风飞向远方;也具备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能从果实和种子的特征联想到其传播方式,但在科学语言的准确描述和科学探究活动的组织实施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培养与提高。
本课内容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观察油菜传播种子的方式。
学生要观察油菜种子,在捏油菜果荚的活动过程中发现其特点,推测出油菜传播种子的方式。
第二,观察其他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
学生将通过比较、分析不同植物的果实和种子,发现各自的特殊构造,了解种子的不同传播方式。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植物传播种子有不同的方式,都是为了能将种子散布得更广,有利于繁殖后代。
2.种子和果实的外部形态、结构与种子传播方式之间是有联系的。
●过程与方法:1.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假设。
2.利用测量、实验等方式寻找证据验证推测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1.有探究植物种子传播方式的欲望。
2.培养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意识,发展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
教学重点观察种子传播的方式。
教学难点种子和果实的外部形态、结构与种子传播方式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演示:椰果,水槽、电扇、卷尺分组:油菜、鬼针草、蒲公英、番茄、苍耳、中华槭、椰子、莲蓬等果实和种子、放大镜、尺子教学过程学习指导观察记录表教学评价评价依据:1.观察记录表2.测试结果3.梳理概念的泡泡图或表格4.课堂表现及交流水平教学后记一、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期末复习实验综合题1.科学探究题。
如图电路中的小灯泡不亮,请你检测一下是什么地方出故障了。
根据出现故障的原因,说说你会采取什么方法加以解决。
检测有无故障解决的方法⑴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⑵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⑶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⑷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路中;灯座松了;有;拧紧、连接好导线后连入原电路中;导线内铜丝断了;有;用电路检测器检测一根新的导线正常后连人原电路中;电池没电了;有;更换新的电池【解析】【解答】对小灯泡不亮的原因进行分析,可得出:当小灯泡坏了是,电路是有故障的,可以采取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小灯泡正常发光后再连接到原电路中的措施;灯座松了,也会导致电路出现故障,解决的方法是拧紧、连接好导线后连入原电路中;导线内铜丝断了,也会使电路出现故障,解决方法是用电路检测器检测一根新的导线正常后连人原电路中;电池没电了,也会使电路出现故障,解决方法是更换新的电池。
【分析】根据各种电路的故障,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案。
2.说说电荷流动起来形成电流需要具备的两个条件。
【答案】①动力,也就是电源②电路,电流只能在电路中流动【解析】【解答】要想使电荷流动起来形成电流,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有动力,也就是电源;另一个是要有电路,电流只有在电路中才能流动。
【分析】本题考查电荷流动条件。
3.科学探究题。
(1)各取10粒不同植物的种子,分别放到盛有200毫升水的烧杯中,浸泡1~2天,观察各种子的变化,测量种子吸收了多少水分。
种子名称实验前水量实验后水量种子的变化蚕豆200 mL油菜200 mL黄豆200 mL200 mL200 mL(2)将浸泡后的蚕豆种子放在一个铺有棉花的盘子里,保持棉花湿润,持续观察并记录种子各部分的变化。
①通过观察子叶出现了________现象。
②此现象说明子叶在种子萌发的过程中起到什么作用呢________?【答案】(1)(答案合理即可)种子萌发需要水,各种种子对水的需求量是不一样的。
(2)萎缩;子叶在种子萌发的过程中能够提供营养物质【解析】【解答】1、种子的萌发需要一定的条件,如合适的温度,适量的水分以及空气。
且不同的植物所需要的水分不同。
2、子叶在种子萌发过程中提供营养物质,因而子叶会萎缩。
【分析】种子萌发需要足够的水分和空气,有适宜的温度,还需要一颗完整的种子。
蚕豆种子的构造分种皮、胚芽、胚根、子叶等部分。
种皮起到保护种子的作用。
胚芽发育生长后变成植物的茎和叶,胚根发育生长后变成植物的根,子叶为种子发芽提供营养。
种子萌芽时通常是胚根先突破种皮向下生长,形成根,然后胚芽突破种皮向上生长,伸出土面形成茎和叶。
4.写出并联电路的特点。
【答案】①电流有两条(或多条)路径|②各元件可以独立工作|③干路的开关控制整个干路,支路的开关只控制本支路。
【解析】【解答】在并联电路中,电流至少有两条路径,干路的开关控制整个干路,支路的开关只控制本支路,因为支路上有各自的开关,使用各元件可以独立工作,互不干扰。
【分析】本题考查并联电路的特点。
5.接线盒的作用。
【答案】在电线的接头部位采用接线盒作为过渡用,线管里面的电线在接线盒中连起来。
主要起到保护电线、连接电线、方便维修的作用。
【解析】【解答】在家居装修中电线的接头部位采用接线盒做为过渡用,电线管与接线盒连接,线管里面的电线在接线盒中连起来,起到保护电线和连接电线的作用,接线盒一般都是暗盒。
【分析】本题考查并联电路对电流的影响。
6.说说下图是哪两种电路连接方式,哪一种连接方式的小灯泡更亮。
【答案】第一图是串联,第二图是并联,串联的灯泡比并联的灯泡更亮。
【解析】【解答】一节电池的电压是1.5V,两节电池串联起来的电压是3V,所有小灯泡会特别亮。
两节电池并联起来,电压还是 1.5V,所有小灯泡不太亮。
【分析】本题考查并联电路对电流的影响。
7.生活中的开关。
看图,这是生活中常见的什么?图中的开关有什么特点?三根不同导线代表通过不同的灯,有什么作用呢?【答案】这是生活中道路上常见的红绿信号灯,图中的开关一分为三,分别控制三个不同的颜色的信号灯,使得三个信号灯不会同时亮起。
【解析】【解答】这是生活中道路上常见的红绿信号灯,图中的开关一分为三,三个开关分别控制三个不同的颜色的信号灯,使得三个信号灯不会同时亮起,节省了资源。
【分析】本题考查开关类型。
8.家中有哪些常用电器?有哪些电器是用电池作电源的?【答案】电话机、电脑、电视遥控器、电风扇等等,其中电话机、电视遥控器是用电池作为电源的。
【解析】【解答】家庭中,不仅使用电插座为电源的,而且也有使用电池为电源的,比如有电话机、电视遥控器、计算器等等。
【分析】本题考查电池的使用广度。
9.什么是电池短路,短路时会发生怎样的现象?【答案】当电池的两端直接连接起来时,就会发生电池短路。
短路时,电池和导线会在一瞬间发热变烫,不仅小灯泡不能发光,电池也很快就会被损坏。
【解析】【解答】当电池的两端直接连接起来时,就会发生电池短路。
当电池使用不当时容易发生,而在短路时,电池和导线会在一瞬间发热变烫,不仅小灯泡不能发光,电池也很快就会被损坏。
【分析】本题考查电池的短路现象。
10.研究电路。
(1)小刚按照甲、乙两幅图组装电路(用的都是新电池),发现小灯泡都不发光,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A.甲图的灯泡有电流通过,乙图的没有B.乙图的灯泡有电流通过,甲图的没有C.甲、乙两图的灯泡中都没有电流通过(2)甲图电路(开关不闭合),它________(填“短路”或“断路”)了,当然不可能亮。
(3)小刚要修改甲图的电路,请帮他完成。
要求:在下图中,用画线代替导线,开关能控制灯泡的亮灭。
(4)乙图中的灯泡没有亮,说明电路出了故障。
请写出可能的故障原因。
(写1个)(5)小刚借助电路检测器寻找乙图电路中的故障,正确的顺序是()。
①电路检测器自检②从故障电路中取出电池③重复检测,并把检测结果记录下来④用两个检测头接触被测元件两端,看看检测器灯泡是否发光A.①④③②B.①②③④C.②①④③【答案】(1)C(2)断路(3)(4)开关处导线接触不良。
(5)C【解析】【解答】1.两图的灯泡都不亮,说明两图的灯泡都没有电流经过;2.甲图中开关不闭合,说明电路是断路,灯泡不会亮;3.将开关、用电器用导线首尾相连;4.乙图中的灯泡不亮的原因可能是开关处导线接触不良;5.用电路检测器检测电路的顺序是:从故障电路中取出电池、电路检测器自检、用两个检测头接触被测元件两端,看看检测器灯泡是否发光、重复检测,并把检测结果记录下来。
【分析】只有电流经过电路时用电器才能正常使用;在检测电路时,最好进行重复测试两次。
11.实验题。
把两个气球摩擦后,相互靠近若分别出现图甲、图乙两种现象,回答问题。
(1)图甲中的现象说明这两个气球________(2)图乙中的现象说明这两个气球________(3)用其中一个气球去慢慢接近碎纸屑,纸屑( )。
A.会被吸起B.静止不动C.会弹出去【答案】(1)相互吸引(2)相互排斥(3)A【解析】【解答】题目中的情况属于摩擦起电,甲中的两个气球靠在一起,说明两个气球相互吸引,乙中的两个气球远离,说明两个气球相互排斥。
将起电的气球靠近纸屑,纸屑会被吸起。
【分析】根据静电的原理,可以解答本题。
12.有一个带有4个接线柱的接线盒,一位同学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后,把接线柱之间的连接状态记录在表中,结果如下:连接A—B A—C A—D B—C B—D C D通路√√√断路√√√在下图中用笔画线代替导线表示你的推测结果(有几种画几种)。
【答案】【解析】【解答】根据测试结果可知,通过导线相连的才能为通路,而不通过导线相连的就是断路。
【分析】根据几个测试的结果,可以画出来接线柱之间的几种连接方式。
13.下面的电路连接是正确的,但小灯泡不亮,请写出电路可能出故障的原因。
(至少写出三种可能)【答案】(1)小灯泡坏了;(2)电池没电了;(3)灯座松了;(4)导线没连接好。
【解析】【解答】小灯泡不亮的原因可能是:小灯泡坏掉了;电池没有电了;导线未连接好,没有构成完整的电路。
【分析】只有构成完整的电路,并且有电流通过,小灯泡才会亮。
14.我们用电路检测器检测物体的时候,为什么要先把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接触一下,看看灯泡是否发光?【答案】解:主要是检测电路检测器是否能够正常工作,若电路检测器不能正常工作,那么用它进行检测所得到的结果都是错误的。
【解析】【解答】因为这样操作的原因是检测电路检测器能否正常工作,只有电路检测器可以正常工作,才能检验灯泡能否发光。
【分析】在使用电路检测器时,首先要保证电路检测器可以正常工作。
15.有一个4个接线头的盒子,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后把接线头之间的连接状态记录在下表中:1—2 1—3 1—4 2—3 2—4 3—4通路√√√断路√√√示你的推测结果。
【答案】用电类型用电器名称交流电直流电电风扇√电动玩具车√电视机√电脑√遥控器√洗衣机√【解析】【解答】根据我们所掌握的电路知识,可知,在电路中,相连接的接线柱才能构成通路,根据对表中所记录的状态可以推出各接线柱之间的连接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