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完整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
(完整word)高中地理必修二湘教版知识点总结,推荐文档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1、人口增长模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2、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速度的数量受生物学规律的制约和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
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水平。
人口增长的快慢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1)老龄化问题:劳动力短缺,社会负担加重。
措施:鼓励生育,吸引移民,健全社保(2)人口增长过快问题:给资源环境带来巨大压力,医疗卫生、教育就业、住房交通困难措施:计划生育,发展生产力,转变生育观念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1、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
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土地、矿产资源、森林、淡水。
2、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自然资源(首要因素、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受教育水平(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
3、人口容量三个特点:临界性。
相对性。
警戒性。
4、人口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载力。
第三节人口迁移(人口机械增长影响特定地区人口数量,对全球总人口无影响)1、人口迁移的判断(三要素):空「________2、人口迁移的类型按迁移的空间范围:国际迁移、国内迁移按迁移方向:从农村T农村;从农村T城市(城市化、主要类型);从城市T城市;从城市T农村(逆城市化)3、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对人口迁出地:禾L加强与外界社会经济、科技文化联系,缓解人地矛盾弊,人才、劳动力的流失对人口迁入地:利,劳动力增加,人才的流入,促进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弊,增加生态环境的压力、公共设施负担和城市管理难度4、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自然:气候,土壤,水源,地形,资源,自然灾害经济(越来越重要):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交通通讯发展政治:国家政策,战争,政治中心变更社会:文化教育,家庭和婚姻,宗教信仰5、我国的人口迁移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1城市区位因素自然地理区位:(1)地形:平原,高原(热带湿润地区),谷地(山区)(2)气候:气温降水适中的中低纬地带(3)河流:提供水源,运输,军事防卫容易形成城市的地方①河流凹岸②河流入海口(上海、广州)③干支流交汇(重庆宜宾武汉九江)④航运起点(赣州)⑤山前平原、绿洲经济地理区位:(1)交通条件:临近港口或边境形成口岸城市(青岛大连香港);公路铁路枢纽或沿线(石家庄郑州株洲宝鸡蚌埠怀化)火车拉来的城市(2)矿产资源:工矿城市大庆攀枝花大同政治文化地理区位:(1)历史继承性:古都(2)国家政策:深圳(3)宗教:拉萨麦加耶路撒冷梵蒂冈(4)旅游:黄山(5)科技:硅谷日本筑波2、城市功能分区一一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1)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状况行政因素社会因素(宗教社会地位)(2)①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点状或条状,人口昼夜差别大,付租能力强★中心商务区(CBD :建筑以高层为主,交通运输便捷,零售商业十分发达②工业区:向城市边缘移动,沿交通干线分布,河流下游,盛行风下风向③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一|高级住宅区:城市外缘,与文化区联系,地势较高,环境良好低级住宅区:内城、工业区附近(3)影响地租水平的因素距市中心远近,交通便捷程度商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 心距离的影响最大 工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 心距离的影响最小 OA 商业付租能力最强 AB 住宅付租能力最强 BC 工业付租能力最强图2左各类土地利用忖租能力睛距示竄3、中心地理论:中心地服务范围呈正六边形,同级中心地服务范围彼此独立排斥,不同级别中心地服务 范围相互嵌套★小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不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大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明显 ,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大• 城市等级越大,数目越少,服务范围越大,服务种类越多,级别越高。
人教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合理容量优质讲课文档

6、教具准备:
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制约因素示意图、有关我国人口与环境的文字资料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7、教学方法:
讨论法、个案分析法
第四页,共24页。
一、环境人口容量
• (一)概念
地球人口的快速增长; 资源的日益短缺;
环境状况的恶化;
人类生存空间的萎缩。
第五页,共24页。
1、环境承载力
• 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 环境人口容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
乐观派的观点:
乐观派着眼于尚未被人类开发和利用的 资源,以及未探知和未发现的领域,认 为未来世界的人口,不会达到地球环境 人口容量的极限值。在经济高度发展、 科技进一步提高的未来,人类有足够的 力量制止环境退化,推动人口与环境关 系的良性循环。
第十七页,共24页。
二、人口的合理容量
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及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对环境人
口容量的影响最大。
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
正相关
科技发展水平 正相关
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
负相关
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经济发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 平、社会分配制度等
正相关
科技发展
水平
文化和生活 消费水平
决定开 发数量
决定消 耗数量
资源
环境人 口容量
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因此,环境对人口容量的限度可以 用环境承载力来表示。 在对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整个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的实际估 计中往往用某一种或几种资源的环境承载力作为环境人口容量。它 是一个警戒值。
第八页,共24页。
(二)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
第九页,共24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二章知识点总结.pdf

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社会和家庭观念变化、 社会保险、 福利事业的 发展、国家人口政策等
社会经济、 文化、 教 育发达。
典型 分布 地区
少数生产方式落后 的原始群体, 如热带 原始森林的土著居 民。
非洲东部的坦桑尼亚、肯 尼亚等经济发展缓慢的发 展中国家,目前仍处于这 个阶段。
经济较发达的发展中 国家处于这个阶段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可能成为促进人口迁移的决定因素
主要因素(课本 P13~14)
举例
1、经济因素: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收入、生活条件,
经济收入较高的地方吸引人口迁入
其中 经济因素起重要作用
2、政治因素:战争、宗教、变革、政策、政治中心变更
我国历史上的移民戍边
3、社会文化因素:教育求学、宗教信仰、民族
3、中心商务区特征:①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方;
②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大;
③建筑物高大稠密;
④中心商务区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课本
P25~ 26)
功能区
形态特征
区位选择
原因
商业区 点状、条状 工业区 集聚成片
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 街角路口 城市外缘、交通干线两 侧
交通便捷、市场广阔
减少对城区的污染,保护环 境;交通便利,降低成本
发展中国家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 业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快。
历史时期 农业革命之前 农业革命至工 业革命期间 工业革命以后
人类的生产劳动 主要靠采集和狩猎 利用简单的工具从 事农业活动 工业生产活动迅速 扩大和发展
人口数量和增长情况 人口数量化少, 增长缓慢 人口数量增多, 增长速度 加快 人口数量继续增加, 增长 速度更加迅猛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知识总结

第一章高一地理知识总结1、世界人口发展历史的总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工业革命开始之前,世界人口的增长趋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8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世界人口的增长趋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世纪后半叶开始,世界人口的增长趋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人口的自然变动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决定的,其等于___________减去_______________.4、人口发展具有一定规律可循,经历了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因此人口增长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5、人口增长转变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下降开始的。
6、人口增长转变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德国的人口增长模式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死亡率低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而,中国的人口增长模式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人口数量增长的多少取决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用版带答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八)

通用版带答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八)综合题1、分析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步伐加快,福建省人口流动日益频繁,流量迅速增长。
与改革开放前比较,我省人口迁移模式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就是从“沿海向内陆”模式逆转为“内陆向沿海”模式。
材料二2000年福建省部分设区市人口流动状况。
(1)若材料二中甲、乙两城市是南平和泉州,依据表格数据推测,甲城市是,乙城市是。
(2)影响福建省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是(3)大量外来人口流入甲市,对该市会产生哪些影响?答案:(1)泉州南平(2)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因素)(3)有利影响:缓解劳动力不足,促进文化交流,促进了当地工商、服务业等产业发展,积极推动了城市社会经济发展。
不利影响:增加城市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难度,带来某些社会问题,如对交通、住房、教育、卫生、社会治安等产生压力,可能加剧环境问题。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的人口迁移及其影响。
(1)根据表格资源的人口迁移状况,甲为净迁入,乙为净迁出,故判断甲为泉州,乙为南平。
(2)目前,影响我国的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人口由经济发展水平欠发达地区向经济较发达地区迁移。
(3)甲地为人口净迁入地,人口迁入对该市的影响,可从有利的提供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等和不利影响,给区域的社会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等方面分析。
大量外来人口流入甲市,可知缓解甲市的劳动力不足,促进了当地工商、服务业等产业发展,积极推动甲城市社会经济发展。
但同时会增加甲市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难度,加大交通、住房、教育、卫生、社会治安等压力,还可能加剧甲市的环境问题。
2、读我国人口分布图表,回答有关问题。
面积比例人口比例人口密度(1)黑河、腾冲分别属于____和____(省级行政区简称)。
(2)从图表中可以看出,我国人口分布特征是____。
(3)从以下三方面分析黑河—腾冲一线东西两侧人口分布差异的原因。
社会经济条件:____。
自然条件:____。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3节《人口的合理容量》优质课件(共36张PPT)

【点评】 在叹惜复活节岛的悲剧的同时,我们也应该从中
吸取教训,因为复活节岛就是地球的缩影。就象复活 节岛一样,我们的地球也是茫茫宇宙中一个孤独的岛 屿, 而我们也在一点一点地、越来越快地破坏着地 球的资源。
地球的面积和空间是有限的,它的资源是有限的
,显然,它的承载力也是有限的。因此,人类的活动 必须保持在地球承载力的极限之内。为了估算环境承 载力的大小,通常用环境人口容量这个指标来衡量。 那么什么是环境人口容量?
【案例分析】如果人类的人口增长不考虑环境承载力 ,会有什么后果呢?阅读复活节岛的悲剧一文,我们 从中能吸取到什么教训?
复活节岛的悲剧
复活节岛位于东南太平洋上,在南纬28°和西经 108°交会点附近,面积约117平方千米,它离南美大 陆智利约3000千米,离太平洋上其它岛屿距离也很远 ,所以它是东南太平洋上一个孤零零的小岛。
如果在这个图中添加上资源数量曲线,随着时间推移,资源数量这 条曲线将如何变化?
人类生活的地球,空间是有限的,矿产是有限的,
土地是有限的、淡水是有限的,有限的资源只能供养有 限的人口。地球究竟能容纳多少人口?一个国家或地区 又能容纳多少人口?因此,人们自然地关注人口增长与 地球承载能力的关系问题。那么什么是环境承载力?
思考:
(1)深圳依赖自己的耕地生产出来的粮食能养活25 年一下子增加的1000多万人口吗? (2)深圳是如何养活这多出来的1000多万人口?
【归纳总结】
环境人口容量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其中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及人 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对其影响最大。 (1)资源──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人类生存很大程度上 取决于资源状况,资源越丰富,能供养的人口数量就越多。 (2)科技发展水平──科技水平的提高,人类获取资源在手段、方 法等方面的改变,从而带来环境人口容量的提高。今天地球上的60 亿人口,如在原始条件下,是不可能的。 (3)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人是社会性动物,除了生理方 面的需求外,还有精神生活的需求。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的 变化,对环境人口容量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3节《人口的合理容量》优质课件(共29张)

人均可耕地存在继续减少
响,人们不得不大量开采地下
这个角度上看,土地是我 水,有些地区已出现地下水枯
国最紧缺的资源之一。
竭的迹象。
坚定不移地执行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
我们必须正视我国人口增 长与资源、环境关系的现实矛 盾,坚定不移地执行计划生育 和环境保护这两项基本国策, 只有这样,才能逐步走上人口 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轨道,才符 合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问题讨论】 当今世界什么原因导致未能实现地球上人口合理容量?
主要原因: (1)人口过快的增长、人口的压力(2)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资源的耗竭 (3)环境的污染、生态的破坏 具体原因: (1)发达国家人均消费资源太多——美国人口不足世界的1/25,但总能 源、石油、天然气和煤炭消费量均超过了世界总消费量的1/4,美国年人 均石油消费量为3.17吨,名列世界第一,是世界人均消费水平的5.4倍。 如果全世界按美国人均消费水平消费石油,那么全球的石油储量使用将不 足8年!日本人均钢消费量名列榜首,接近世界人均消费水平的5倍;德国 和美国人均钢消费量分列第二和第三位,分别是世界人均的3.7倍和3.2 倍。美、德、日人均铝消费在17~20公斤之间,相当于世界人均消费水平 的4~5倍,是中国人均消费量的6倍。从矿产资源累计消费总量来看,20世 纪美国共消费了350亿吨石油、73亿吨钢、1.4亿吨铜和2亿吨铝。 (2)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在世界每年新增人口中,发展中国家占 到了80%以上。
A 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 B 计划生育和控制城市发展 C 环境保护和合理珍惜每一寸土地 D 保护环境和各民族平等
我国有3项基本国策: 实行计划生育; 保护环境; 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好耕地。
【课后探究】 世界观察研究所的莱斯特·布朗根据日本、韩国发
高中地理新高考新教材系列:必修二 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

【重点知识讲解】1.世界人口分布规律:①纬度位置: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
②海拔高度:主要集中于地势比较低平的地区。
③海陆位置:主要分布在近海岸地带。
④大洲:各大洲和地区人口分布及不平衡;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约85%。
⑤国家:各国人口分布也不平衡,截至2016 年底,世界人口超1 亿的国家有13 个;⑥经济:世界人口城乡分布的总趋势是城镇人口比例逐渐上升,乡村人口比例逐渐降下降。
2.世界人口分布区(1)人口稠密区——(①亚洲的东部、东南部和南部)—自然条件优越,开发历史悠久,有世界古老的文明中心,农业发达;(②欧洲西部和北美洲东部)—资本主义发展最早,商业贸易活动频繁,工业发达。
(2)人口稀疏区——①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②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③空气稀薄的高山高原;④湿热的热带雨林。
3.我国人口分布特点:①人口分布不平衡(黑河-腾冲为界);②从东西方向看: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③从自然条件看:沿海、沿江、沿湖的平原地区人口多,内陆干旱的高山,高原地区人口少;④从经济条件看:经济发达和交通便利的地区人口多,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的地区人口少;⑤从民族条件看:汉族居民集中的地区人口多,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少。
4.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重要)【课堂练习】读世界人口分布图,回答下面小题。
1.从纬度位置分析,世界人口稠密的地区主要分布在( )A.低纬度地区B.中纬度地区C.中低纬度地区D.高纬度地区2.从海陆位置分析,世界人口稠密的地区主要分布在( )A.沿海地区B.内陆地区C.山区D.平原3.从地形条件分析,世界人口稠密的地区主要分布在( )A.高原B.丘陵C.平原D.山区读“中国人口分布图”(下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导致甲地区人口稀少的主要自然因素是()A.地形 B.水源C.植被 D.土壤5.黑河—腾冲一线是我国人口分界线,多年来基本保持不变,其形成的基础是()A.气候和地形 B.地形和经济C.气候和科技 D.地形和科技下图中甲为“巴西主要城市和人口密度分布图”,乙为“巴西矿产资源分布图”,读下图,完成下列小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 主要人口流出省区是四川、安徽、湖南、江西、河南、湖北等;主要流入省区是广东、浙江、上海、江苏等。原因:以务工和经商为主,多为自发性迁移。 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 ●人口容量: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容纳的最高人口数量。 它有三个特点:1)临界性,2)相对性,3)警戒性。 ★3.改善城市环境的措施(课本P38) ⑴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污染。 ⑵使城市景观与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③ 主要粮食作物生产的地域分布 ●水稻:主要分布在东亚、南亚、东南亚等降水丰富的地区。区位因素有地形、气候、劳动力、生活习惯等。 小麦:耐寒耐旱,气候适应性广,主产区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主要种植国家有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中国、法国等,是一种旱地作物。分冬小麦和春小麦两种。区位因素有气候、市场需求、生活习惯等。 玉米:北美洲种植面积最大,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次之。区位因素有气候(雨热同期的气候)、市场需求(常做饲料)、国家政策等。 二、工业区位选择(课本P59~60) ★2.工业地域联系 条件 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现代化的通信技术和手段 作用 促进地域之间人员、物质和信息等的流动 结果 形成跨地区、跨国的网络企业 ★3.南昆铁路的建设(课本P80~81图5.4) 影响 因素 自然因素:地势起伏大,地质条件复杂(喀斯特地貌广布)——起限制作用。 社会因素:人口和城市分布,少数民族聚居 经济因素:贫困人口多,经济基础薄弱,经济水平低——起决定作用。 技术因素:科技含量高——起保障作用 意义 使资源优势与区位优势相结合,对带动沿线经济发展,促进西南地区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第二节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 ★1.对聚落形态的影响(课本P82图5.5、5.6) 表现 举例 聚落空间形态沿交通干线扩展,成为聚落的主要发展轴 株洲沿铁路分布,筑波沿南北向的中轴路呈带状分布
交通线的发展会带动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 因铁路兴起的城市:石家庄、郑州 交通线的衰落会影响聚落空间形态的演变 因京杭大运淤塞,加之海运发展和京沪铁路的建成,沿运河的扬州、济宁等城市发展缓慢 ★2.对商业网点分布点的影响(课本P83~84图5.8、5.9) 影响商业网点密度 山区地势起伏,交通运输线路少,运输方式单一,商品流通困难,商业网点密度小 影响商业网点位置 以交通最优为原则,建立在市区环路边缘和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 大城市商业网点的形成和布局与交通运输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以P85案例3为例)
五纵 京沪线 京-津-冀-鲁苏-皖-沪 北京、天津-德州-济南-徐州-蚌埠-南京-镇江-常州-无锡-上海 华北平原-江淮平原-长江三角洲 沟通了华北与华东,是东部沿海的交通大动脉
京九线 京-津-冀-鲁-豫-皖-赣-粤-港 北京-霸州-衡水-商丘-潢川-麻城-九江-南昌-赣州-龙川-深圳-九龙 华北平原-江淮平原-鄱阳湖平原-江南丘陵-珠江三角洲 缓解京广线、京湖沪线的运输压力,加速老区脱贫致辞富,维护港澳的稳定繁荣 京广线 京-冀-豫-鄂-湘-粤 北京-石家庄-邯郸-新乡-郑州-武汉-长沙-株洲-衡阳-韶关-广州 华北平原-洞庭湖平原-江南丘陵-南岭-珠江三角洲 沟通了华北、华中与华南,我国铁路网的中轴,运量最大的南北大动脉
焦柳线 豫-鄂-湘-桂 焦作-洛阳-襄樊-枝城-怀化-柳州 豫西山地-江汉平原-湘西山地-两广丘陵 改善铁路布局,提高晋煤南运能力,分流京广线运量
宝成 -成昆线 陕-甘-川-滇 宝鸡-成都-攀枝花-昆明 秦巴山地-成都平原-云贵高原 促进西南地区经济建设,加强民族团结
三横 京包-包兰线 京-冀-晋-内蒙古-宁-甘 北京-大同-集宁-呼和浩特-包头-银川-中卫-兰州 冀北山地-内蒙古自高原-河套平原-宁夏平原 促进华北与西北联系,分担陇海线运量,建设民族地区,巩固边防
陇海-兰新线 苏-皖-豫-陕-甘-新 连云港-徐州-商丘-开封-郑州-洛阳-西安-宝鸡-兰州-乌鲁木齐-阿拉山口 黄淮平原-黄土高原-河西走廊-吐鲁番盆地-准噶尔盆地 沟通东部和西北,促进西北发展,巩固边防,横向联合贯亚欧为主的第二条大陆梅,加速沿线工业的发展。
沪杭-浙赣-湘黔-贵昆线 沪-浙-赣-湘-黔-滇 上海-杭州-鹰潭-萍乡-贵阳-六盘水-昆明 长江三角洲-江南丘陵-云贵高原 横贯江南的东西干线,加强华东、中南、西南的联系,与长江航线相辅相成 3
一、选择题:(请将答案填入表格内) 读甲乙两地人口的抽样调查表(每10000人中各年龄段人数及死亡率统计),完成1~3题 1.甲组人口死亡率总计是 A.0.775% B.3.7% C.0.885% D.0.95% 2.下列说法与表格内容相符的是 A.甲组人口表示发展中国家,乙 组人口表示发达国家 B.各年龄组死亡率甲小于乙,因此死亡总人口数也是甲小于乙 C.发展中国家有的死亡率高于发达国家 D.甲组人口死亡率偏高一些,主要原因是甲组老年人口比例高 3.近年来,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明显加快,其主要原因是 A.经济迅速发展和城市化水平高 B.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和生活水平提高 C.平均寿命延长和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升 D.环境质量改善和人口素质提高 我国人口迁移在不同历史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据此回答4~7题。 4.“安史之乱”引发的人口迁移,对我国人口地理分布的影响是 ①人口分布中心从长江流域移到珠江流域 ②人口分布中心从黄河流域移到长江流域 ③南方地区人口第一次超过北方地区人口 ④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人口数量达到平衡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5.“安史之乱”引发的人口迁移与新中国成立至80年代中期人口迁移比较,正确的是 A.从迁移方向看,都是从北方迁向南方 B.从迁移原因看,都是战争因素引起的 C.从迁移方式看,都是自发性迁移 D.从迁移结果看,都促进了民族融合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6.新中国成立以来与80年代中期到现在两个历史阶段的人口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从迁移方向看都是从内地流向沿海,从经济发达区流向欠发达地区 ②从迁移原因看,都主要是经济因素引起的 ③从迁移量看,前者以定居移民为主,迁移量小,后者以流动人口为主,流动量大 ④从迁移方式看,都是被迫性迁移为主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7.下列现象属于人口迁移的是 A.科学家在南极参加科学考察 B.学者去国外访问讲学 C.暑假到外地打工,勤工俭学 D.高中毕业后到外省市上大学 8.近年来,我国出现的民工流动,主要的因素是 A.政治因素 B.经济因素 C.交通因素 D.气候因素
年龄 0—14岁 15—59岁 60岁以上 总计 甲 人口数 2000 6500 1500 10000 死亡率(%) 0.6 0.6 2.5
乙 人口数 3500 6000 500 10000 死亡率(%) 0.8 0.7 2.2 0.81
地区 出生率(%) 死亡率(%) A 1.71 0.66 B 1.0 1.2 C 4.0 1.4 9.假定下表反映了德国、中国、尼日利亚、美国四国目前人口增长模长状况,那么ABCD代表的国家依次是 ( ) A美国、德国、中国、尼日利亚 B中国、德国、尼日利亚、美国
C尼日利亚、德国、中国、美国 D美国、德国、尼日利亚、中国 10.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表明,近年来城市人口增长很快,下列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城市人口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都快 B城市人口自然增长趋缓,机械增长加快 C城市人口自然增长加快,机械增长趋缓 D主要是受国际移民的影响 下表是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部分数据。读表回答11-12 题
广东省 北京市 上海市 海南省 全国 人口数量(万人) 8642 1382 1674 787 增长幅度 37.5% 27.7% 25.5% 20% 11.63%
11.广东、北京等省市1990年7月1日以来人口增长远远超过全国水平,主要原因是 A.医疗卫生条件好,人口死亡率低 B.生活水平高,人口出生率高 C.经济发展快,国内人口大量迁入务工、经商 D.坚持对外开放,外籍工人数量多 图1-21表示四个国家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读图回答12~13题 12.其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国家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3.图中②点所代表的国家最可能是 A.韩国 B.埃及 C.印度 D.尼日利亚 14. 2001年阿富汗难民迁往巴基斯坦,按地理范围及影响 因素组合正确的是 A.国际人口迁移——劳务输出 B.国内人口迁移——宗教 C.国际人口迁移——战争 D.国内人口迁移——缺水 读“世界不同生产力水平国家人口增长图”,回答15~17题: 15.图中A类国家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是 A.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B.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C.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D.高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16.下列既属于B类国家,人口增长模式又进入“现代型”阶段的是 A.尼日利亚 B.德国 C.韩国 D.印度 17.近年来,A类国家中部分国家的人口死亡率有所上升,原因可能是 A.生活质量和医疗卫生水平下降 B.人口老龄化 C.环境恶化 D.战乱频繁 人口的性别结构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两性人口数量的比例关系,它通常由性别比这个
D 1.5 0.9 图1-21 表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