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在维新运动中报业的大发展(1)

合集下载

中国新闻史第三章__维新运动中的国人办报热潮 (1)

中国新闻史第三章__维新运动中的国人办报热潮 (1)

一、国人早期办报主张 (一)林则徐的译报活动

林则徐(1785-1850)是近代中国“睁眼看 世界”第一人,也是最早认识到报刊社会功能的 中国人。
提出“探访夷情,知其虚实,始可定控制之 方”。并组织翻译班子,译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 了解敌情,以便制定对地策略。译报的内容包括 在华外报有关政治、军事、贸易等方面的报道。
郑观应:1842-1922
中国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思想家、教育家、实 业家。中国近代史上主张变法自强的杰出代表。 1893年出版的《盛世危言》影响极大,提出了对 中国社会进行全方位改革的资产阶级改革方案。 1922年病逝于上海。郑观应的新闻思想主要有: 1、日报是“通民隐,达民情”的有力工具, 广设日报是西方国家实行民主政治的枢纽。 2、创办报纸是中国变法自强的重要手段。 3、呼吁清政府允许国人办报。 4、主张制定报律规范报业,明确提出了新闻立 法的建议。
(三)洪仁玕与《资政新篇》 洪仁玕(1822—1864),太平天国后期 领导人、卓越政治家。1852年,广东起义受 挫后逃往香港。1859年来到天京被封为干王, 总理朝政。并向洪秀全进呈治国纲领《资 政新篇》,其中包含了洪仁玕的新闻思想 和对报纸功能的观点。 1、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新闻主张:①设新闻馆; ②准卖新闻篇;③兴新闻官;④只须实写。 2、报纸的功能:

据不完全统计,从1895到1898,全国各地出 版的中文报刊有120种,多数为中国人自办, 而又以维新派创办的数量最多、影响最大。 这些报刊积极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打 破了在华外报的优势,成为中国社会舆论 的主要力量。

一、强学会时期的资产阶级报刊(18951896) 1895年“公车上书”活动后,资产阶级 政治改良运动进一步开展。8月,康有为、 梁启超在北京创办了维新派的第一份报刊 《万国公报》。强学会成立后,该报即成 为强学会的机关报。

第三章、国人办报活动的开端与维新派的办报活动(中国新闻事业史自考)

第三章、国人办报活动的开端与维新派的办报活动(中国新闻事业史自考)

第三章国人办报活动的开端与维新派的办报活动主要知识点:1. 近代国人早期的办报主张和办报活动的兴起2. 康有为和强学会的报刊3. 梁启超在维新运动中的报刊活动4. 维新派对中国新闻事业的贡献基础内容:第一节国人早期的办报主张和办报活动一、国人早期的办报主张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我国办的报刊愈来愈多,一些有识之士看到了报刊的重大社会功能,感到了列强的新闻侵略,纷纷提出国人办报的主张,有的人甚至不顾清王朝的清规戒律进行新闻实践。

(一)林则徐和魏源的报刊主张林则徐林则徐是最早认识到报刊的社会功能并开始实践的人,他的译报编辑活动是国人自办报刊的先声。

他提出"探访夷情,知其虚实,始可订控制之方"的主张,同时收集外报,进行实际调查研究。

魏源把林则徐主持翻译的西方史地资料编辑增补为《海国图志》,林、魏对报刊沟通信息这一功能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二)洪仁?的新闻思想太平天国后期重要的领导人洪仁?对外报的作用有所了解。

1859年他向洪秀全提出的治国纲领《资政新篇》中反映出他的比较系统的新闻思想:"设新闻馆";准卖新闻篇;"兴新闻官";"只须实写"。

洪仁?主张办报,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中领导,他的新闻思想带有明显的资本主义色彩。

只是由于太平天国失败,这些主张没能实现。

(三)王韬的办报主张王韬的办报主张更进了一步。

王韬是一位具有丰富的报刊实践经验的人,1874年在香港创办著名的《循环日报》后,发表一系列新闻专论,如《论日报渐行于中土》、《论各省会城宜设新报馆》和《论中国自设西文日报之利》等,明确提出:1. 办报目的是为了宣传变法自强的主张。

2. 强调报刊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可以使"民隐得以上达",即皇帝看报刊可以知道老百姓的疾苦;可以使"君惠得以下逮",报刊可以把君王的恩德送达到老百姓那里去;可以"达内事于外"、"通外情于内",可以利用报刊开展对外宣传和了解国外的情况。

第3章 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

第3章  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

第三章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复习笔记一、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1.国人对早期近代报刊的认识与接触(1)林则徐的译报活动林则徐于1838年年底受命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禁烟,1839年3月抵达广州后,立即提出了“采访夷情,知其虚实,始可以定控制之方”的主张,并组织专人翻译外报,使这一主张付诸实施。

①林则徐的译报活动对后世的影响则更大,稍后的梁启超、严复等人,就曾在自已主办的报纸上“广译五洲近事”,他们的思想和林则徐是相通的。

②魏源积极弘扬林则徐译报思想, 1841年6月,已被革职的林则徐将翻译的《四洲志》、《澳门月报》和《粤东奏稿》等资料交给魏源,让他编纂《海国图志》。

1842年,魏源完成了50卷本《海国图志》的撰述,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

(2)太平天国的办报构想近代中国最早系统阐述自己的办报思想的,是太平天国的玕王洪仁玕。

1859年,洪仁玕在其向天王洪秀全进呈的《资政新篇》中,从整个国家政权结构的宏观角度着眼,高度评价了报纸在社会结构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设立新闻馆、设置新闻官、准卖“新闻篇”(即报纸)等主张。

在《资政新篇》中,洪仁玕提出了以下的有关报纸和办报活动的观点:①报纸是维系中央政权、加强集中统一领导的有力工具,可以通过报纸“禁朋党之弊”及消除种种弱本强末的离心力量。

②办报是实现民主政治的手段,可以通过报纸这一桥梁,实现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和民众之间的沟通。

③报纸具有教育民众、移风易俗的作用。

④报纸具有监督政府的作用。

(3)王韬与郑观应的新闻思想继洪仁玕之后,比较系统地阐述自己办报主张的是王韬和郑观应。

1870年后,王韬与友人黄平甫集资购得英华书院的印刷设备,组成中华印务总局,接着又创办起《循环日报》,自任主笔,主持该报笔政达10年之久。

1884年,王韬回上海定居,曾担任上海格致书院院长,创亦弢园书局,并尽其余力从事撰作,著有《弢园文录》、《瓮牖余谈》、《弢园文录外编》等,1897年病逝。

(精选)【中国新闻传播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汇总

(精选)【中国新闻传播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汇总

中国新闻传播史期末复习资料汇总考试时间:1月21日9:00——10:50考试题型:单选:20个(共20分)多选:5个(共10分)名词解释:5个(共25分)简答:3个(共30分)论述:1个(共15分)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1.中国的报纸始于唐代。

最早的报纸是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

2.最早的有关唐代官报的文字记载,见于孙樵《经纬集》卷三所收的题为《读开元杂报》一文。

3.敦煌进奏院状,分别被收藏于英国伦敦大英图书馆和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

4.“邸报”这一名称最早出现于宋朝。

宋朝流行于民间的称为“小报”。

“小报”始见于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是对官报的一种补充,信息量大,读者广泛。

5.“邸报”的内容(1)皇帝的诏旨。

(2)皇帝的起居。

(3)官吏的任免。

(4)官僚的章奏。

(5)军事情报。

(6)刑罚。

6.唐以后各个朝代的报纸的管理机构:宋代负责邸报发布工作的是“都进奏院”、元代新闻传播活动主要集中于“中书省”、明代邸报发行管理有“通政司、六科、提塘”、清代邸报发行管理有“通政司、六科、提塘”。

7.明代“邸报”的抄传和发行工作主要通过三个环节。

首先是通政司。

其次是六科,分别是吏、户、礼、兵、刑、工六科。

最后是提塘。

清代官报的发布方式、发行渠道和明代的十分接近,即经由通政使司、六科、提塘三个环节。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发展1.新闻史上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是《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由英国传教士于1815年在马六甲正式创刊。

2.07年英国人马礼逊成为被派遣到中国的第一位传教士,也是来华传教的第一位新教传教士。

3.22年9月12日创刊的《蜜蜂华报》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外文报纸。

4.27年11月8日,《广州记录与行情报》是中国境内的第一份英文报纸。

5.33年8月1日在广州创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是第一份宗教性的报纸。

6.41年5月11日,在香港出版的第一份英文报纸《香港钞报》。

7.2月20日,《德臣报》历时129年,是中国也是香港历史上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报纸。

第三讲 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

第三讲 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

五、维新派的新闻思想

报纸有益于国家,对近代报刊功能的认识: 一、 “通下情”“通外情”; 二、开通民智; 三、开通风气; 四、具有反专制的战斗作用; 五、提出应制定报律的问题。 对维新派新闻观的评价 方 简史P99

六、维新派报刊的业务特色
(一)、开创了新的报刊政论文体:“时务文体”;


时务文体:维新运动中《时务报》上发表的以梁启超为代 表的论说文的文风,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 有时还夹以口语和外来语。戊戌变法时初步形成,梁启超 办《新民丛报》时臻于成熟,风靡于20世纪一二十年代。 这种新文体成为文言文和白话文之间的一种过渡的文体, 为“五四”白话文运动开了先河。 特征: 1.“纵笔所至,略不检束”,即灵活自由,不拘一格; 2.“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 即浅显流畅,内容、词汇新颖生动; 3.“笔锋常带感情”,即感情充沛,富有鼓动性和感染 力。 不足:轻率粗浅、铺陈冗长。
二、维新派的第一批报刊

《万国公报》 1895年8月,康、梁等人主办的《万国公报》在北 京创刊。双日刊,书册式。梁启超、麦孟华任编辑。内 容以讲论洋务为主。是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报刊。 1895年11月中旬,维新派在北京建立了第一个具 有政党性质的政治团体强学会。《万国公报》转为该会 机关报。后改名为《中外纪闻》,成为维新派的重要舆 论机关,梁启超、汪大燮任主编。 《强学报》:上海强学会机关报
三、王韬与《循环日报》


《循环日报》: 1874年创刊于香港,王韬创办并任主笔。由黄胜、 王韬等集资创办的“中华印务总局”出版。 以“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为宗旨, 要为振兴中华、抵御外敌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 是中国近代最早的政论报纸,也是我国近代第一份宣传 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公开鼓吹变法自强的报纸之一。

4 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

4 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

• 《湘学新报》创刊号
唐才常(1867-1900)
• 谭嗣同 • (1865-1898) • 字复生,号壮飞, • 政治活动家和报刊 政论家, • 《湘报》撰稿人, • 著有《仁学》。
• 三、近代新闻立法的有益尝试 • 1898年7月26日,光绪帝就孙家鼐 《奏遵议上海时务报改为官报》一折发布上 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公开宣告开放“报 禁”的法令。 • 其基本精神为开办中央政府机关报;公 开承认各地报馆的合法地位,并准许报刊 “据实昌言”。
• • • • • • • • • • • • 作业习题: 作业习题: 一、填空题 1、中国人创办的最早的中文报纸是汉口的《昭文新报》。 2、上海第一家中文日报是《汇报》。 3、维新派办的第一份报刊是《万国公报》。 4、1897年4月22日在长沙创办湖南维新派的第一份报刊是《湘学新报》。 5、梁启超在新闻政方面有许多代表作,可列举:《论报馆有益于国事》和 《变法通议》。 6、梁启超关于报馆功能和作用的论述主要有“报馆有益于国事”和“去塞求 通”。 7、康有为在讲学同时撰写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两部书,作为 维新变法思想的理论根据。 8、我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国人办报的高潮发生在1896——1898年间。 9、在这一时期国人办报的过程中,人们称梁启超的文章为“时务体”。 10、百日维新中的戊戌六君子指的是林旭、刘光第、杨锐、杨深秀、谭嗣同、 康广仁。
• •
康有为 1896年1月12日,上海强学会的机关报 《强学报》创刊;共出三期;十四天。

“广人才,保疆土,助变法,增学问,除舞 弊,达民隐”。 • ——《开设报馆议》 • 强学会的成立标志着变法维新已由思想宣 传转变为有组织的政治活动; 国人办报高潮的序幕已经拉开。

第三章 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

第三章 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
一、康有为、梁启超与维新派报刊的创办
(一)康有为与《万国公报》、《中外纪闻》 (二)上海强学会与《强学报》 (三)梁启超与上海《时务报》
二、维新派的其他主要报刊
(一)澳门的《知新报》 (二)唐才常、谭嗣同与长沙《湘学新报》、 《湘报》 (三)严复与天津《国闻报》
三、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
(一)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的特点 (二)新的报刊类型的出现 (三)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的主流
四、近代新闻立法的有益尝试
在维新变法运动中,康有为等维新志 士不仅继王韬等改良主义思想家之后,再 次公开提出建立以言论出版自由为本的近 代新闻法律制度的要求,而且在得到光绪 皇帝的认可后还一度付诸实践,揭开了中 国近代新闻法制建设的第一页。
第三节 维新派报刊的业务特点与历史作用
一、维新派报刊在新闻业务上的特点
(一)汉口的《昭文新报》 (二)香港的《循环日报》与其他国人自办报刊 (三)上海的《汇报》与《新报》 (
第一,在办报主体方面 第二,在办报性质方面 第三,在报纸内容方面 第四,在政治立场方面 第五,在业务工作方面 第六,在报业环境方面
第二节 维新运动与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
维新派报刊活动家们的办报活动开始 于19世纪70年代,到戊戌变法时期,已经 积累了许多办报经验。他们对报刊业务进 行了很多改进和创新,逐渐摆脱了外报的 影响,形成了中国报刊的本土特色。
二、维新派办报活动的进步作用与历史贡献
维新变法运动是具有先进思想的中国 知识分子在面临民族危机的时刻为挽救国 家命运而发动的一场政治运动。新兴的资 产阶级和知识分子向封建统治、封建思想 文化发起冲击,从此,中国社会思潮、文 化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学习思考题】
• • • • • 1.试析国人对近代报刊的早期认识。 2.简要评述王韬对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贡献。 3.简述国人在上海、广州最早创办报刊的情况。 4.试析第一批国人自办报刊的特点。 5.简要介绍维新派创办的主要报刊。

第三章 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

第三章 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

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 中有影响的报纸之一
维新派的第一份日报 6.《国闻报》 1897 天津 严复
7.《知新报》
1897
澳门
何廷光、康广仁任经理, 戊戌政变后唯一幸存 何树龄、梁启超、徐勤 的维新派报刊 等为撰述
1.《中外纪闻》
• 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第一份报纸。 • 康有为出资创办。 • 初创时名为《万国公报》,因与林乐之主编的《万》重名, 当年 12月16日更名为《中外纪闻》。 • 同年11月,资产阶级维新派在国内建立了第一个具有政党 性质的政治团体强学会。《中外纪闻》成为强学会的机关 报。


康有为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祖父康赞修是道光年间 的举人,父亲康达初做过江西补用知县。康有为自幼学 习儒家思想,1879年开始接触西方文化。1882年,康有 为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没有考取。南归时途经上海, 购买了大量西方书籍,吸取了西方传来的进化论和政治 观点,初步形成了维新变法的思想体系。 1888年,康有为再一次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借机 第一次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受阻未上达。 1891年后,他在广州设立万木草堂,收徒讲学,弟 子有梁启超、陈千秋等人。 1895年,他到北京参加 会试,得知《马关条约》签订,联合1300多名举人,上 万言书,即“公车上书”,又未上达。当年5月底,他第 三次上书,得到了光绪帝的赞许。7月,他和梁启超创办 《中外纪闻》,不久又在北京组织强学会。
• 《汇报》的内容:行情、船期、广告;新闻; • 1875年7月,由于遭到官方的非议,不少股东要求退 股,报纸只出两个半月,便宣布改组。次日,《汇报》 改名为《彚报》,与《申报》的斗争更激烈。
• 《彚报》出版未及一年,又遭遇到经济困难,于1875年7 月16日改名为《益报》。 • 该报着力进行的是 对《申报》的攻击。 • 在政治上、思想上、 业务上都有所退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1
(二)洪仁玕对太平天国新闻事业的构想
洪仁玕对太平天国新闻事业构想的四条意见:
第一条要“设新闻馆以收民心公议” 。 第二条“兴新闻官”收集舆论“以资圣鉴”。 第三条“准卖新闻篇或设暗柜”使“上下情通”。 第四条讲新闻工作思想的孕育
案例1
(三)、郑观应对报纸的认识
“循环”至少有三重含义: 其一为天运循环,盛衰相继。喻中国只要
应天运尽人事,亟图改革,就会由衰而盛。 其二为世界发展由合到分,再由分到合,
呈现一种循环状态,喻指世界大同、天下一体 之含义。
其三是对个人行为的最高概括和对未来命 运的期待。
—— 张海林
报名的由来
二、《循环日报》的创办
报名的由来
“弱即强之机,强即弱之渐,此乃循环 之道然也”
王韬政论文的特点
战斗性
天开泰西诸国之人心,而畀之以聪明智慧,器艺技巧
百出不穷,航海东来,聚之于一中国之中,此固古今之创 事,天地之变局。诸国既恃其长,自远而至,挟其所有以 傲我之所无,日从而张其炫耀,肆其欺凌,相轧以相倾, 则我又乌能不思变计哉!
—— 王 韬 《变法·上》
王韬政论文的特点
战斗性
中西同有舟,而彼则以轮船;中西同有车,而彼则以 火车;中西同有驿递,而彼则以电音;中西同有火器,而 彼之枪炮独精;中西同有备御,而彼之炮台水雷独善其胜; 中西同有陆兵水师,而彼之兵法独长。
一、国人办报思想的孕育
案例1
(一)魏源“夷情备采”译报思想的提 出“夷情备采” 的 “译报思想”
实践基础是林则徐的抗烟运动 。 思想基础是深厚的爱国主义思想。
魏源
林则徐
一、国人办报思想的孕育
案例1
(二)洪仁玕对太平天国新闻事业的构想
洪仁玕是第一个提出办报思想 的中国人
一、国人办报思想的孕育
民族资产阶级势力很小,规模也很小
中国资产阶级 形成的背景
民族资产阶级的第一批知识分子, 是从封建士大夫阶层内部脱胎出来的。
中国资产阶级又有什么特点呢?
政治上软弱,经济上面薄弱
中国资产阶级又有什么特点呢?
政治上软弱,经济上面薄弱
一,中国资产阶级既有革命性,又有妥协性 二,中国正一步步的走向半殖民地化。 三,中国资产阶级从诞生开始,在经济上比较
薄弱的情况下,在政治上却早熟起来。
中国资产阶级又有什么特点呢?
政治上软弱,经济上面薄弱
一,中国资产阶级既有革命性,又有妥协性 二,中国正一步步的走向半殖民地化。 三,中国资产阶级从诞生开始,在经济上比较
薄弱的情况下,在政治上却早熟起来。
第二节
国人办报思想的孕育 与办报的尝试
为什么把国 人办报思想的孕 育放在前面呢?
三、王韬对中国新闻事业的贡献
首创报刊政论文体
强中以攘外, 诹远以师长, 变法以自强。
三、王韬对中国新闻事业的贡献
首创报刊政论文体
及时性
王韬政论文的特点
广泛性 系统性 战斗性
王韬政论文的特点
及时性
“少即好纵横辩论,留心当世之
务,每及时事,往往愤满郁勃,必 尽吐而后快,甚至于太息泣下。”
—— 王 韬
第三章
中国资产阶级的形成 与
国人办报的发轫
十九世纪后期的 中国新闻传播事业
【本章学习重点】
1、国人早期办报主张中几个 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2、王韬与《循环日报》
【本章学习建议】 阅读近代人 王韬 《论日报渐行于中土》 一文
【本章内容概要】
一、国人办报的发轫是中国资产阶级 形成的需要。
二、国人办报思想的孕育与国人办报 的尝试。
——王 韬
三、王韬对中国新闻事业的贡献
王韬作为中国第一 创办第一张以政论为主的中文报纸
个成功的报人,对中
首创报刊政论文体
国的新闻事业具有很 出版第一本报刊政论文集
大的贡献
率先提出“立言”的办报思想
三、王韬对中国新闻事业的贡献
创办第一张以政论为主的中文报纸
中国人办的第一张中文报不是“消 息报”,不是以赚钱营利为目的报纸, 而是政论报纸,是宣传政治主张的报 纸。
二、国人办报的尝试及其遭遇
国人在上海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刊是《汇报》
1874年
条件
《汇报》是我国近、现代史上最 早“挂洋旗”的报纸。
二、国人办报的尝试及其遭遇 《述报》与《广报》的遭遇
条件
第一份在广州出版的国人自办报刊 是《述报》,1884年4月18日创办。
1886年广州出版了《广报》。
第三节
王韬 第一个成功的中国报人
三、王韬 —第一个成功的中国报人 四、对第一批国人办报的评价
国人办报对于中国资产阶级的成长 与中国社会的发展又起到怎样的作用呢?
第一节 国人办报的发轫是 中国资产阶级形成的需要
中国资产阶级形成的背景有哪些呢? 中国资产阶级又有什么特点呢?
中国资产阶级形成的背景有哪些呢?
西方列强如狼似虎地对中国进行侵略
——《倡设日报小引》
二、《循环日报》的创办
“本局倡设《循环日报》,所 有资本及局内一切事务皆由我华人 操权,非别处新闻报馆可比。”
——王 韬
二、《循环日报》的创办
报名的由来
“循环”即指“革命”,系喻“太 平天国的革命虽然失败,但可借报纸 传播其种子,以致循环不已”。
——戈公振
二、《循环日报》的创办
报纸可以通民意、达民情,可 以传递民间的讯息。
应该把外国人办报的特权收回 来。
魏源、洪仁玕、郑观应等 人的新闻思想,都是建立在爱 国主义思想的基础之上,而且 都是从政治的需要来看待报纸 的。
二、国人办报的尝试及其遭遇
第一份国人自办的报纸是《昭文新报》
1873年8月在汉口
条件
“我国人自办之日报,开其先路者,实 数《昭文新报》” ——戈共振 《中国报学史》
王韬(1828-1897) 原名畹,笔名天南 遁叟、弢园老民等, 今江苏吴县人,
近代中国第一个提 出报刊言论自由思想的 维新报人。
二、《循环日报》的创办
1874年1月5日,香港。1884王韬离开,1959最终 停刊。
这些报纸“主笔虽系华人,而开设新闻馆 者仍系西士,其措词命意未免径庭”,“欲 矫其弊,莫如由我华人日报始。”
王韬政论文的特点
广泛性
“以中国人论中国事”,“凡时
事之利弊,中外之机宜,皆得纵谈, 无所拘制。”
—— 王 韬
王韬政论文的特点
系统性
内政:
以《变法》、《变法自强》、《重民》、《除弊》、 《兴利》等为题。
外交:
撰写大量文章揭露日、俄、法等国对中国的侵略, 并提出废除治外法权、修改和废除不平等条约等主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