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必修三同步精选对点训练:次生盐渍化的防治

合集下载

大棚次生盐渍化的发生与科学防治

大棚次生盐渍化的发生与科学防治

•••••蔬菜大棚主要病虫害防治•由于大棚内温度、湿度大,光照较弱,空气流动缓慢,几乎不受外界刮风、下雨的直接影响,蔬菜生长旺盛而且芽嫩,蔬菜易受病虫害。

例:持续低温、高温,苗期易带病,叶面肥过量施用和植物生长调节剂樵花等易起茄子、番茄灰霉病。

在一天中温湿度情况:15℃-25℃,相对湿度超过85%以上8天,番茄易得灰霉病。

15℃一20℃,相对湿度超过80%以上2天,番茄疫病易严重发生。

20℃-35℃,高湿2天,黄瓜霜霉病发生。

15℃-22℃,空气相对湿度超过90%以上,易发生黑星病。

大棚16℃-18℃土壤潮湿时,久雨后遇干旱或时雨时晴易发生枯萎病。

灰霉病喜低温、高湿环境。

特别是在冬季大棚中湿度大,温度低的,重茬连作,栽培密度大,该病易流行。

最适宜感染病期为始花至坐果期。

发病潜育期一般是5-7天,空气相对湿度60%时不利于病害的发生。

大棚蔬菜主要病害:枯萎病、青枯病、疫病、白粉病、灰霉病、猝倒病、病毒病、根结线虫病、霜霉病等。

主要害虫:蚜虫、小菜蛾、斜纹夜蛾、甜菜夜蛾、瓜绢螟、美洲斑潜蝇、红蜘蛛等。

具体防治措施:1:大棚闲期,1亩施用40公斤石灰氮,翻耕、灌水、盖地膜闭棚7-10天(石灰氮遇水分解后生成液体氰胺与气体氰胺,对土壤中的真菌、细菌和线虫等有广谱性杀死作用)。

对猝倒病、黄瓜枯萎病和番茄青枯病、疫病、西瓜根结线虫病等有良好防治效果。

同时,通过高温处理,对土壤中的虫卵有较强的杀伤力,特别是小昆虫,如斑潜蝇、红蜘蛛等虫卵得到根除。

镰刀菌、菌线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致死的温度为54℃。

高温高湿防治黄瓜霜霉病和黑星病的最佳温度为45℃1天,40℃为2天,相对湿度80%以上。

2.用高锰酸钾1000-1500倍稀液,喷施土壤,对土壤中多种病菌有扼杀作用。

在土壤保持田间持水量60%以上的情况下,使用利得百菌清等专用杀菌烟剂,闭棚5-7天,对杀伤土壤病菌效果较好。

3.节水灌溉技术,控制大棚湿度。

4.用嫁接苗,可有效防止土传性病菌害,有效防止根结线虫病菌为害。

设施农业土壤次生盐渍化原因及防治对策

设施农业土壤次生盐渍化原因及防治对策
农田水利 水土保持
NONGTIANSHUILI源自设施农业土壤次生盐渍化原因及防治对策
王喜艳
(辽宁水利职业学院,辽宁沈阳 110122)
摘 要 近年来,设施农业土壤次生盐渍化问题越来越突出,很多已经超过了适宜蔬菜生长的含量范围,严重制约着作物的产量与品质。 本文从引起保护地次生盐渍化的原因、危害及防治对策等方面作以综述。 关键词 保护地;次生盐渍化;防治对策
性元素增加和活性增强,导致作物铝、锰中毒。 2.3 土壤质量下降 土壤发生次生盐渍化后土壤的理化性质 发生改变,如板结土壤失去团粒结构、保水保肥性降低;土 壤 pH 值发生改变、土壤的孔隙度减少等一系列问题引起的根 部吸收能力下降,作物对某种或某几种元素吸收的不足,致 使植物缺素症发生。 3 设施农业土壤次生盐渍化的防治对策 3.1 科学施肥,增施有机肥 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根 据作物种类选择微量元素肥料,增施腐殖酸肥料。增施有机肥、 农家肥和农作物秸秆,如稻壳、麦糠、玉米秸秆等。秸秆为 微生物提供了能量来源,被微生物分解,同化土壤中的过量 氮素,改善土壤的通透性,使土壤形成大量的水稳性团粒结构, 降低土壤容重,有效地降低了土壤可溶盐浓度。石灰氮 - 秸 秆消毒石灰氮肥是一种含有钙素,是具有杀虫灭菌作用的迟 效性氮肥,可在大棚换茬休闲季节,石灰氮与秸秆混施入土壤, 适当灌水后起垄覆膜,进行闷棚,还可以增加土温和杀灭线虫, 提高闷棚效果。 3.2 增施微生物菌剂 盐渍化土壤中环境中有益菌和有害菌比 例失调,有害菌增多,使病害发生严重。增施微生物菌剂,加 大有益微生物的投入,可提高土壤中有益菌的菌群优势,提高 有机质含量。这些有益菌可有效降解农药、化肥、除草剂的残 留和有害化学物质,增加板结土壤通透性,起到疏松土壤、培 肥地力的作用。另外,微生物菌剂对防治土传病害有显著效果。 3.3 深翻和轮作 通过深翻,打破犁底层,增加耕作层的厚度, 通过深翻使表层含盐土壤与深层土壤充分混合,可以有效预 防或缓解土壤的次生盐渍化进程。蔬菜保护地连续使用几年 后,种一季露地蔬菜或种一茬粮食作物,对恢复地力,减轻 蔬菜生理性病害和病菌引起的病害都有显著的作用。 3.4 合理灌溉 改变灌溉模式,采取滴管、渗灌或节点式渗 灌等灌溉方法,在作物生长过程中不能大水漫灌。灌溉过程 中一定注意小水勤浇和浅水快浇相结合,防止盐分上移。同 时,在夏季蔬菜作物拉秧后,揭去温室大棚薄膜,在雨季利 用雨水压盐;对于盐分高的土壤,在蔬菜定植前要大水漫灌, 以水压盐,达到防治土壤次生盐渍化的目的。 3.5 选种耐盐品种 栽培过程中选用耐盐性强的蔬菜品种。 耐盐性由大到小的顺序是:花椰菜、结球生菜、菠菜>茄子、 芹菜>辣椒>黄瓜,草莓的耐盐性最差。 3.6 测土配方施肥 按土壤按作物需求进行测土配方施肥, 降低化肥的施用量,能有效防治土壤次生盐渍化。另外,避 免在盐碱土地区发展蔬菜保护地生产。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章节同步训练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章节同步训练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章节同步训练2.1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选择题(每个小题有且只有一个选项正确)结合下图,完成1~2题。

1.云贵高原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共同成因是()①石灰岩广布,土壤发育浅薄②植被破坏③土质疏松④夏季降水集中且强度大A.①②B.②④C.③④D.②③2.造成土壤次生盐渍化严重地区南方少、北方多的主要原因是()A.北方平原面积比南方多B.北方不合理的灌溉和春季蒸发量大于降水量C.南方多水田,北方多旱地D.人类大量开垦湿地答案 1.B 2.B解析第1题,云贵高原和黄土高原在水土流失成因上有共同之处:植被的破坏、降水集中且强度大。

第2题,土壤次生盐渍化多与气候及不合理的耕地灌溉方式有关。

北方春旱严重,蒸发旺盛,不合理的灌溉使地下水位上升,导致土壤中的盐分集聚于地表,出现盐渍化现象。

下图为“我国西北某区域示意图”。

读图回答3~4题。

3.⑤地形成草原景观的主要原因是()A.热量充足B.水源充足C.降水丰富D.光照充足4.仅考虑降水量,该地治理沙漠化措施可行的是()A.①②③④全部种树B.①②种草、③种树C.①种树、②③种草D.①种树、②③④种草答案 3.B 4.C解析第3题,草原景观出现在降水量相对较多的地区,而⑤地降水量在100 mm以下,则可能该地有较充足的地表水或地下水。

第4题,降水量在400 mm以上的半湿润地区可以种树,而半干旱地区的②③由于降水少只能种草。

④地降水量不足200 mm,故不适宜种草。

在干旱与半干旱地区,植物生长会影响土壤水分。

梭梭根区受树冠集流、蒸腾和遮荫作用影响存在土壤水分相对富集区。

下图示意“新疆北部沙漠中不同树龄阶段梭梭根区全年土壤含水率差异”。

据此回答5~6题。

5.枯树根区含水率最高的原因是()A.树冠集水作用强B.无蒸腾作用消耗C.树冠遮荫效果好D.土壤硬化下渗弱6.导致梭梭根区土壤的“湿岛”效应夏季较春季更明显的主导因素是()A.融雪B.风沙C.降水D.蒸发答案 5.B 6.D解析第5题,枯树根区没有树冠,无蒸腾作用消耗,B对。

中图版高二地理必修三同步精选对点训练红漠化石漠化的防治

中图版高二地理必修三同步精选对点训练红漠化石漠化的防治

红漠化、石漠化的防治1.“”,即在亚热带湿润岩溶地区,土壤遭受严重侵据报载,江西省中南部山区出现大片红色荒漠蚀,基岩裸露,地表出现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

据此回答下题。

“”()红色荒漠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A 风化作用.B 风蚀作用.C 水蚀作用.D 沉积作用.“”30%“‘红色荒红色荒漠以下。

下图为是指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的土地荒漠化,植被覆盖率在'”。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漠形成结构示意图2.①②③④()所代表的内容分别是图中A 人口增加、高温多雨、滥伐森林、水土流失.B 水土流失、高温多雨、滥伐森林、人口增加.C 人口增加、滥伐森林、高温多雨、水土流失.D 高温多雨、滥伐森林、水土流失、人口增加.3.“”()的有下列措施能够有效治理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红色荒漠①②③④⑤防治水土流失严禁过度放牧积极开发新能源控制人口增长退牧还耕A ①②⑤.B ②③⑤.C ①③④.D ②④⑤.我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和各地经济活动复杂,流水、风力、化学和物理四种营力过程所造成的土地退化均属于荒漠化。

据此完成以下两题。

4.()我国下列地区及其主要的荒漠化现象对应正确的是页 1 第A ——石漠化西北干旱、半干旱区.B ——盐渍化黄土高原.C ——沙漠化云贵高原.D ——红漠化江南丘陵.5.()有关我国荒漠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我国荒漠化的成因主要是风蚀和水蚀.B 江南丘陵地区的荒漠化主要是物理及化学作用产生的.C 山西省土地荒漠化发展与工矿、交通等基本建设相关.D 松嫩平原西部的荒漠化主要是风蚀.2019914日央视《经济半小时》指出,我国贵州、广东等八省市都有石漠化现象,严重地区年月甚至寸草不生,其中以贵州最为严重。

结合下图,回答以下三题。

6.()下列有关石漠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石漠化是逐渐形成沙漠景观的过程.B 石漠化常与水土流失形成恶性循环.C 人地矛盾是治理石漠化最大的难题.D 石漠化治理应遵循水土保持的原则.7.()石漠化的形成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

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发生原因是,土壤次生盐渍化的防治措施

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发生原因是,土壤次生盐渍化的防治措施

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发生原因是,土壤次生盐渍化的防治措施回答对较干旱的地区进行大水漫灌或只灌不排,地下水位在上升的同时也会将地下的盐分带上来,被阳光照射后,水分蒸发掉但盐分依旧会留在地表上,从而导致土壤生盐渍化。

对河流上游进行大量引水灌溉,会减少河流流向下游的水量和入海水量,当海水倒灌后,也容易形成土壤盐渍化。

一、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发生原因是1、在部分比较封闭的河口地区,当河流进入枯水期时,河口水位低,当海水上溯后就形成了咸潮,从而导致河流两岸土地盐渍化。

2、人们会在一些较干旱地区的河流上游大量引水灌溉,减少流向下游的水量以及入海水量,当海水倒灌后,就易形成沿海三角洲土壤盐渍化。

3、在沿海地区,人们长期过度开采地下水会导致海水入侵,使地下水质恶化,再加上灌溉不合理导致地下水位上升,盐分也会随着上升,从而导致土地盐渍化。

4、在较干旱的地区进行大水漫灌或只灌不排,会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当地下水位在上升时会把地下的盐分带到地表面来,被阳光照射后水分会蒸发,而盐分会留在地表,使地表土壤中的盐分增多,从而出现盐渍化。

二、土壤次生盐渍化的防治措施1、种植苜蓿、绿肥等作物并发展间套作,提高复种指数,增加植被地面覆盖率,减少蒸发返盐,推行秸秆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2、大力植树造林,增加灌区林木的覆盖面积,降低风速,减少蒸发量,增加空气湿度,改善农田小气候,发挥生物排水作用。

3、加强灌区排水,将地下水位控制在临界深度以下,同时需要根据不同地段的情况采用明排、竖排、暗排、扬排以及干排的方式,加强管理明渠排水,及时清淤,保证排水畅通。

4、控制灌区多引和超引水,提高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进行渠道防渗,减少输水损失,同时加护强灌溉管理,节约用水,提高灌溉技术,降低灌溉定额,从而达到减少对灌区地下水补给的目的。

盐碱化成因及防治措施

盐碱化成因及防治措施

盐碱化成因及防治措施1. 盐碱化成因盐碱化是土壤中盐类和碱类离子积累超过正常水平的现象。

盐碱化的主要成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1 水源盐碱化水源的盐碱化主要是由于地下水中的含盐量过高,或者地表水中的含盐量超过了作物的耐盐度。

水源盐碱化最常见的原因是灌溉水中含有过多的盐分,这些盐分会随着灌溉水进入土壤中沉积并积累。

1.2 人为因素人类的活动也是盐碱化的一大原因。

过度的化肥施用、不合理的土地改造和不当的土壤管理都会导致盐碱化。

特别是在农田中,长期不合理的耕作和施肥会导致土壤中的盐分积累。

1.3 土壤特性某些土壤本身具有盐碱化的倾向,这主要是因为土壤中的盐类和碱类离子含量较高。

这种土壤特性一般与区域的地质和气候条件相关。

2. 盐碱化的影响盐碱化对土壤和植物的生长都有严重的影响。

2.1 土壤质量下降盐碱化会导致土壤的结构疏松,通透性下降,从而影响植物根系的生长和发育。

此外,盐碱化还会降低土壤中的氮、磷、钾等重要养分的供应能力,限制植物的营养摄取。

2.2 植物生长受限盐碱化会导致土壤中的盐分浓度升高,超过作物耐盐度范围,从而对植物产生毒害。

高浓度的盐分会引起植物根部水分吸收不良,导致水分应激和生理功能紊乱,最终导致植物生长受限或死亡。

2.3 土壤环境变差盐碱化还会导致土壤中的pH值升高,从而使土壤呈碱性。

由于碱性土壤对于大多数农作物来说是不利的,盐碱化会导致土壤的适宜范围变窄,使得植物的生存环境变得更加恶劣。

3. 盐碱化的防治措施为了避免盐碱化对农田和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有必要采取一些防治措施。

3.1 良好的排水系统良好的排水系统是防治盐碱化的关键。

通过合理的排水布局和地下排水设施的建设,可以有效地降低土壤中水分的含盐量和碱性浓度,从而防止盐碱化的发生。

3.2 优化灌溉管理合理的灌溉管理可以减少盐分在土壤中的积累。

应根据作物的耐盐性和土壤的含盐量来确定合适的灌溉水量和灌溉频率,避免过度灌溉和过量施水。

3.3 合理施肥合理的施肥可以减少盐分的积累,并提供植物所需的养分。

土壤次生盐渍化成因及防治以瓜州县为例

土壤次生盐渍化成因及防治以瓜州县为例

综合论坛新教师教学盐渍化土地的整治与优化利用,防止耕作土壤产生新的次生盐渍化是干旱、半干旱灌溉地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它关系着干旱灌溉区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保护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瓜州县多年面平均降水量45.7mm ,多年面平均蒸发量3140.6mm ,属极端干旱区,无灌溉便无农业。

农耕区虽降水稀少,但祁连山区降水较多,加上冰川、积雪溶水,通过内陆河向耕区输送丰富的水资源,为农业提供了便利的灌溉条件,孕育了星罗棋布的沙漠和戈壁绿洲。

然灌溉方式相对比较落后,自有农业以来,一直沿用传统的大水漫灌和串灌方式,到现在为止仍有90%的农田采用这种方式灌溉,不仅浪费了水资源而且造成了次生盐渍化土壤的产生。

瓜州县农业开发初期开垦的耕地,因次生盐渍化大量耕地弃耕,良田损失严重。

调查发现:瓜州县由于次生盐渍化产生的弃耕地占总弃耕地的24%。

主要分布在西湖乡、瓜州乡、南岔镇、锁阳城镇、三道沟镇等地。

该处地形平坦,田块齐整,干、支渠等骨干工程已基本形成规模,但田间排水设施系统不完善,导致次生盐渍化问题突出,耕地质量大幅度下降,甚至一些耕地不得不弃耕,造成土地裸露,加速了沙化、荒漠化进程,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影响成为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治理改在势在必行。

一、不合理耕作方式形成土壤次生盐渍化瓜州县农灌水主要是利用本县境内疏勒河和地下水进行灌溉,水体中矿物质含量较低,符合灌溉水源标准。

耕作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原因,主要与灌溉、施肥和生产方式有关。

1.多次数和灌水不均匀造成局部地方形成盐斑调查发现,瓜州县耕地田块较大。

一年进行5~7次大水漫灌、串灌。

灌溉水进入农田后,不能均匀分布,局部高起的地方淹水浅,低洼的地方淹水深,在淹水浅的地方,停灌后地面首先露出,在强力的蒸发作用下,周围土壤通过侧向毛细管作用,使盐分随水带到高处,形成盐斑。

反之,在淹水深的地方,灌溉水中溶解的盐分也随水向洼地集中,蒸发后盐分便聚集在洼地,同样也形成盐斑。

次生盐碱化

次生盐碱化

地下水位与水质
同一种土质,地下水位越高,潜水补给蒸发量越大,盐分在土壤中积累的数量也 愈多。在地下水位和土壤质地基本相同的条件下,地下水矿化度愈高,土壤积盐就愈 多。
(二)人为因素 • 管理因素 管理不善,灌溉水过量,抬高地下水位。 • 施肥盲目 生产者为了追求高产量和高利润,没有根据来实施肥,化肥施用量过大,氮,磷, 钾养分比例极不协调,有机无机肥料配比不当等,致使大量的盐分离子不能被 作物有效吸收而残留在土壤中,导致土壤次生盐渍化。 • 灌溉不合理 灌溉水污染、灌溉频繁以及灌溉方式不合理。
次生盐渍化土地的分布:

我国次生盐渍化土地主要分布在黄淮海平原、东北平原西 部、黄河河套地区、西北内陆地区,东部沿海地区也有小 面积分布。
土地次生盐渍化的成因
(一)自然因素 土壤质地与土体构型
土壤质地决定了土壤毛管水上升高度和上升速度,以及水的入渗性能,从而直接 影响潜水蒸发的速率和水盐动态特征。
土壤次生盐渍化及其治理
一、定义 二、分布 三、土地次生盐渍化的成因 四、防治土地次生盐渍化的技术措施
什么是次生盐碱化?
次生盐渍化
土壤次生盐渍化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水 文地质条件的不同而存在的非盐渍化土壤,因人 类的不合理灌溉,促使地下水中的盐分沿土壤毛 管孔隙上升并在地表积累,由此引起的土壤盐渍 化称次生盐渍化。
防治土地次生盐渍化的技术措施
合理的灌排技术措施
盐渍土的冲洗改施肥
一、合理的灌排技术措施 (一)正确灌水是预防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基本方法 (二)适当排水是预防土地次生盐渍化的重要手段 二、盐渍土的冲洗改良措施 冲洗技术 三、灌溉回归水的利用 灌溉回归水:指从稻田流经地表和地下进入排水沟最终回到河流的水。 灌回归水的利用:在回归水未回入河流之前,灌区内部从排水沟直接引用灌溉农田。 四、生物改良措施 (一) 植树造林,建设绿色生态屏障 (二) 种植耐盐和盐生植被,提供多种经济产品 五、合理使用肥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造成土壤次生盐渍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海面上升
B.水土流失
C.不合理的灌溉
D.荒漠化
2.图示区域可能位于( )
A.宁夏平原
B.三江平原
C.成都平原
D.密西西比河平原
下图表示辽宁西北部某地土地利用的变化,将该区域分为25个方格,每个方格中的两个数字按左右顺序分别代表1979年和2005年土地利用类型,完成下列问题。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原因。次生盐渍化是由于不合理的耕作灌溉而引起的土壤盐渍化过程,主要发生在干旱或半干旱地区地下水位较低、地下径流不畅、地下水中含有较多可溶性盐的冲积平原,如我国的华北平原、河套平原、渭河平原等。因受人为不合理措施的影响,使地下水抬升,在当地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的条件下,使土壤表层盐分增加,引起土壤盐渍化。
5.下列关于甲、乙两地气候对该地农业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地冬季降水较多,发展农业无需灌溉
B.甲地气温年较差较大,农业单产高
C.乙地河谷地带存在严重的盐渍化问题,影响农业生产
D.乙地日照强、气温高、风大、相对湿度小,多沙尘、风暴潮等气象灾害,影响农业生产
6.“新月沃地”萌发了古农业文明,也是两河文明的发源地。下列对其成因评述正确的是( )
1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示意河南盐渍化土地分布。
简析河南盐渍化分布区盐渍化成因,并分析小浪底水库运行以来河南盐渍化土地面积明显减少的原因。
参考答案
1.C
2.A
【解析】
1.读图可知,干旱地区大水漫灌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加剧土壤盐碱化,所以土壤次生盐渍化主要原因是不合理的灌溉,故该题选C。
2.根据材料次生盐渍化主要分布在降水不足、太阳辐射强烈且需灌溉的集约农业区,宁夏平原降水量少,需要引黄河水灌溉,且蒸发旺盛,易引发土壤次生盐碱化;三江平原纬度较高,蒸发弱,且春季有积雪融水,不易发生次生盐碱化,故B错误;成都平原为湿润区,不易发生次生盐碱化,故C错误;密西西比河平原为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农业以热带种植园农业和迁移农业为主,不易发生次生盐碱化,故D错误;所以该题选A。
应对措施:限制开荒面积;节约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发展节水型农业。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详解】
读图该区域为我国新疆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发展农业的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耕地面积扩大,会因对水和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引发一系列负面影响,产生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加剧水资源短缺(耕地面积扩大,会加大用水量)、湖泊萎缩,调蓄能力减弱(入湖水量减少)、土壤次生盐碱化加重(大水漫灌,只灌不排)等。
6.古文明中心应为农业生产的优势区域,故A项错误;a、b两河流为两河流域主要的灌溉水源,B错误;临海地区相对于内陆地区气候较为温和,C项正确,该地区纬度较低,濒临波斯湾,较为封闭,自然灾害较少,D错误。
【考点定位】主要考查西亚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征、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分析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名师点睛】本题难度一般,学生只要能根据图示的地理位置准确判断两地的气候类型,进而分析气候特征和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注意结合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分析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③降水量小,蒸发旺盛
④地下水埋藏浅,矿化度高
⑤引黄灌溉面积大,排水不畅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③④⑤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二、综合题
9.下图示意的农业区是我国新疆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1990年至2010年,该农业区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分析该农业区耕地面积扩大带来的环境问题,并提出应对措施。
10.成因: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特别是春季和冬初,降水稀少,蒸发量大。黄河下游为地上河,两岸地下水埋藏浅,引黄灌溉进一步提高地下水位,盐分易随蒸发积累到地表。
原因:小浪底水库具有拦沙冲淤的功能,使下游河床下切,黄河水位和两岸地下水位下降,从而减少了盐分在地表的积累,有利于抑制盐渍化。
【解析】
【分析】
8.宁夏面积狭小,耕地总面积较小,故①错误;宁夏地处高原和山地的交错地带,地形错综复杂,故②错误;宁夏气候干旱,降水量小,蒸发旺盛,引黄灌溉面积大,排水不畅,地下水埋藏浅,导致矿化度高,盐碱地面积大,故③④⑤正确,所以该题选D。
9.环境问题:(该地区域地处内陆)气候干旱,耕地面积增加会加大灌溉水用量,(河流流量大减)加剧水资源短缺;入湖水量减少,湿地萎缩;(灌溉用水量加大,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引起土地次生盐碱化。
绝密★启用前
高二地理必修三同步精选对点训练:次生盐渍化的防治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一、单选题
读“次生盐渍化形成原理图”,回答下列问题。
A.a、b两河径流量小,水源不足
B.多为荒漠土,不适于耕种
C.临近波斯湾,气候相对其他地区较为温和
D.濒临海湾,自然灾害远远多于其他地区
读“我国部分省(区)盐碱地统计图”,完成下列问题。
7.M省(区)可能为( )
A.四川
B.安徽
C.黑龙江
D.内蒙古
8.宁夏盐碱地形成的原因为( )
①耕地总面积较大
②地势低洼
4.从材料中可知该地位于辽宁西北部地区,纬度较高,热量不足,不利于种植水稻和甘蔗,所以该地不能推广蔗基鱼塘和水稻种植,故AB错误;该地有湖泊水灌溉,耕地较多,不适宜发展大牧场放牧业,故D错误;该地降水较少,耕地面积大,有便利的灌溉水源,适宜发展节水灌溉农业,故该题选C。
5.C
6.C
【解析】
【分析】
试题解析:
试题考查土壤盐碱化的成因
【详解】
盐渍化成因主要从降水、蒸发、地下水位、灌溉等方面分析,河南是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春季和冬初,降水稀少,蒸发量大,黄河下游为地上河,两岸地下水埋藏浅,引黄灌溉进一步提高地下水位,盐分易随蒸发积累到地表。水库能够调蓄流量,控制或减少盐分在地表的积累,小浪底水库具有拦沙冲淤的功能,使下游河床下切,黄河水位和两岸地下水位下降,从而减少了盐分在地表的积累,有利于抑制盐渍化。
3.A
4.C
【解析】
3.根据材料“每个方格中的两个数字按左右顺序分别代表两个年份”,方格中数字由左向右变化表示该方格代表空间的土地利用类型已发生变化;从而可得出耕地面积扩大了,湖泊大大的缩小,居民地也增加了;湖泊面积减小导致水生生物物种减少,空气湿度减小,干旱、洪涝频率增大,故BCD错误;辽宁西北部处在半湿润地区向半干旱地区过渡地带,降水较少,蒸发旺盛,耕地面积增大导致引水灌溉增多,易发生土地次生盐渍化,故该题选A。
5.图示西亚甲地临近地中海,是地中海气候,冬季降水多,夏季干燥少雨,需水灌溉,A错;甲地地中海气候,是亚热带气候,而作物单产与日较差相关,与年较差关系不大,B错;乙临近波斯湾,气候干燥少雨,蒸发旺盛,农业生产不合理灌溉导致盐渍化严重,C正确;乙地日照强、气温高、风大、相对湿度小,多沙尘等气象灾害,影响农业生产,不受风暴潮影响,风暴潮是台风引起的海水涨,D错。选C正确。
3.图示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会导致( )
A.土地次生盐渍化加剧
B.空气湿度明显增加
C.干旱、洪涝频率减小
D.水生生物物种增加
4.目前有利于促进图示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举措是( )
A.推广蔗基鱼塘
B.推广水稻种植
C.发展节水灌溉农业
D.发展大牧场畜牧业
在亚洲西部,有一条弧形的狭长地带,土壤很肥沃,犹如一弯新月,因此有人称它为“新月沃地”。这里萌发了古农业文明,也是两河文明的发源地。结合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7.D
8.D
【解析】
7.盐碱地面积的大小受该省区面积、气候等条件的影响。M省区盐碱地面积在示意图中最大,表明该省区面积较大,且气候干旱。四川大部分位于湿润地区,安徽也有部分地区位于湿润地区,故干旱地区面积较小,故AB错误;黑龙江气温相对较低,蒸发量小,且有积雪融水,处于湿润和半湿润地区,故干旱程度相对较低,故C错误;内蒙古位于我国干旱、半干旱气候区,面积较大,故气候干旱、盐碱化面积最大的省区应为内蒙古,所以该题选D。
应对措施:材料“该农业区耕地面积不断扩大”说明由于过度开荒导致的环境问题,故应限制开荒面积;由于耕地面积扩大,会加大用水量,所以要节约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发展节水型农业。
【点睛】
土壤盐渍化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漫灌和只灌不排,导致地下水位上升或土壤底层地下水的盐分随毛管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使盐分积累在表层土壤中,当土壤含盐量太高时,形成的盐碱灾害;应对措施主要从:合理用水,节约用水、发展节水农业、改进灌溉方式、跨流域调水等方面来叙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