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行业的秘密和潜规则.doc
职场潜规则_第七章 甲方乙方的秘密

在职场,你还必须得伺候好可爱可恨的“第三者”——你的客户上帝。
在中国这样一个人情社会,与你同一个战壕的同事之间,你尚且需要搞人际,对于上帝而言,套交情自然不可避免。
与其他人际一样,你必须理性地把握远近亲疏的“度”。
但毕竟是“两军对垒”的关系,必然存在不一样的潜规则。
如果处理不好,你受到里外夹击,是常有的事儿。
他们原来通着气不管你和你的客户有多熟,但也不要忘记了,你的上面还有领导。
你和客户的交情再大,未必大得过领导和客户的关系。
在和客户相处的过程中,一定不要耍一些小聪明。
如果你不是最后的决策人,那么你和客户的关系就不会是最终关系,你和客户的一切行动其实是透明化的。
有一家大型超市要招聘两名采购员,几经考核筛选,到了最后一个环节。
最后一个环节设计得别开生面,只有一道这样的题目:“假如你是一条小鱼,面前有一条带钩的蚯蚓,你能想出几种吃到蚯蚓而不被钓上的方法。
”答案自然是五花八门。
最后,超市聘用了王琨与守义。
他们的答案很简单:“远离带钩的蚯蚓,永远别和诱惑较真。
”3年后,两人凭着自己的勤奋与智慧,在采购工作中,成绩一路上升,不仅开拓了采购的渠道,拓宽了商品的种类,而且实现了物美价廉的目标,为超市带来巨大的财富。
这一天,王琨的老客户孙老板打电话约他在酒店见面。
孙老板是一位养鸡专业户,他的鸡全部采用山地放养,肉质鲜美又“绿色”,深受超市顾客的喜爱。
因为是熟人,两人见面后,孙老板就直奔主题,说明了来意。
原来他的土鸡因为供不应求而缺少货源,于是就从其他老板那里购了一批圈养的饲料鸡,他知道这一点瞒不过王琨的眼睛,想请王琨看在多年的交情上,网开一面,混过这一次。
王琨听了后,断然拒绝了他的要求。
孙老板几乎用哀求的语气商量:“兄弟帮帮忙,就干这么一次。
我也不会亏待你的,给你8%的回扣。
我保证这件事不会有第三人知道。
”8%的回扣,意味着几万元的收入。
孙老板知道,王琨很快就要结婚了,很需要这笔钱。
王琨犹豫了几分钟后,觉得反正饲料鸡与土鸡的差别不是很大,吃了也不会伤害顾客的身体。
用人“潜规则”的常见表现

用人"潜规则"的常见表现在干部选拔任用中,"规则"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实行用人"显规则"的同时,也出现了"潜规则"。
所谓"显规则",是指那些公之于众、阳光操作、有章可循的原则、准则;所谓"潜规则",则是指那些无章可循、暗箱操作、悄然流行的习惯、做法。
"潜规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能做、不能说。
在一些地方、部门,用人"潜规则"盛行,甚至出现用人"潜规则"取代"显规则"的现象,严重干扰和冲击正常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干部群众反映强烈。
用人"潜规则"有着多种表现。
归纳起来,其常见表现大抵有如下6种。
表现之一:论资排辈在各级机关、事业单位,"论资排辈"是人所皆知、心知肚明的一条不成文的用人"潜规则"。
具体表现为,在干部提拔使用上,不是论能力、看水平、凭实绩,而是论资历、看年限、排辈分,根据资历深浅、任职先后、辈分大小,决定干部的提拔使用。
在"论资排辈"这种"潜规则"的影响下,用人比资历、提拔熬年头,任用干部"不看功劳看苦劳,不论能力论资历"。
尽管各级党委和组织人事部门一直强调要打破"论资排辈"的陈腐做法,但"论资排辈"流传甚久,可谓根深蒂固,而且由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干部使用上的矛盾,成了机关、事业单位流行了几十年且沿袭至今的做法。
表现之二:任人唯"亲"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任人唯贤,是我们党的干部路线和用人原则。
然而,在用人"潜规则"的影响下,任人唯贤变成了任人唯"亲"。
网络安全八个潜规则_0

网络安全八个潜规则IBM ISS安全策划师Joshua Corman日前透露了网络安全行业8个肮脏的秘密,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肮脏的秘密1:安全厂商不需要预防风险,只有用户需要也正是这个原因才导致了后面的7个秘密,Corman说安全厂商一切都是朝钱看,用户的安全永远是摆在第二位的。
位于休斯顿的Wartsila公司IM区域经理Tom Vredenburg和Corman的意见是一致的,他说真不知道现在的安全厂商究竟是软件销售商还是风险管理者,是软件服务商还是网络设计师,用户购买的是伙伴关系还是仅仅只有一个许可。
其实他们大多不知道自己究竟在扮演什么角色,他们只知道一味地出售东西。
Cloakware产品管理主管Terry Brown说现在很多安全厂商都在扞卫自己的观念。
由于目前经济的不景气,安全厂商和用户正在制定合理的期望,平衡市场和IT支出。
肮脏的秘密2:杀软认证忽悠虽然杀软工具可以检测复制类恶意软件如蠕虫,但它们不能识别非复制类恶意软件如木马程序,虽然木马已经在恶意代码之前出现过,Corman说杀软在认证测试时认证方也没有尽心尽力,因此给公司造成了一种虚假的安全感,错误地认为他们采购的杀软可以保护所有的恶意软件。
Corman说目前的木马和其它非复制类的恶意代码构成了80%的威胁,杀软指标参数并没有反映威胁的真实情况。
肮脏的秘密3:没有安全边界Corman说那些真正相信网络安全边界的人可能也相信这个世界真的有圣诞老人,并不是说没有边界,只是说公司正处于一个被大雾笼罩的边界中,安全厂商正在悄悄做修复工作。
正是由于有了第一个肮脏的秘密,才会有这第三个肮脏的秘密,导致公司购买的产品并非总是有效地解决了他们的特殊风险。
他说“我们需要确定边界究竟是什么,端点是边界,用户是边界,更可能的是业务流程是边界,或信息本身也是边界。
如果你设计的安全控制没有假设一个边界,那将无安全可言,这是人们经常犯的错误,如果在边界处加强的控制,情况就会好很多”。
2023年中国职场必知潜规则

2023年中国职场必知潜规则2023年中国职场必知潜规则一放过你的下级不管你是高管或者只是个基层的小组长,都是他人的上司。
然而,你的下级并不会每个人总那么“听话”,也不可能没有失误或错误,特别是那些屡教不改的下级,那些经常和你唱反调的下级,常常让你大发雷霆,浑身不舒适。
因此你总想找个时机教育一下他们,让他们见识你的猛烈。
这种想法若付诸行动,虽让你解气、解恨,可是,走了一位“有刺”的下级,明天也许还会来一位穿着“防护甲”的下级。
所以,你不可能要求下级个个让你顺心如意,他们虽然不能像上司一样能直接提拔你,但却是给你办事的人。
只有下级的工作做得出色了,你的工作才能增色。
放过你的下级,在恰当的时候赋予关心和帮助。
就算你不能改变一个人,就算不能帮助一切下级,起码让其他下级以为:你是一个还不坏的上司。
观赏你的上司职场人都晓得,上司并不是用来观赏的,多数是用来烦你的。
职场人最不喜爱的不是同事,而是自己的上司。
上司的所有行为,并不全是你认同的、满意的,乃至是你蔑视的、厌恶的。
可是,上司毕竟是你的上司,不能改变。
逃匿、忍受,乃至对抗,后果往往是乌烟瘴气。
假如换个角度,用观赏的眼光去看上司,上司在你眼中的形象也许会好起来,你的心情也会好起来。
比如你眼中的上司是块“丑石”,你假如从侧面观赏,上司也许像假山一样耐看;假如你眼中的上司是个“纸老虎”,那么你郑重想一下:“纸老虎”要是变成真老虎,那么你的情况也许会更惨吧。
观赏你的上司,会使你感到工作愉悦。
因为没有了大山压顶、山雨欲来的感觉,工作应该是左右逢源,心情会是平静舒心!赞扬你的同事同事就是一致办事的人,工作接触最密切的人。
换一种说法就是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人。
因此,同事在一起,开开心心,其乐滋滋,像家一样的氛围,是多么愉悦的一件事。
然而,同事不像友人,在日常工作中,能多一份担待,能承担多次误会。
假如搞不好同事关系,同事变成“敌人”的可能性大过做友人的可能性。
同事之间,最怕纠结。
2012年危机案例解析——毒胶囊事件

危机传播管理案例分析——毒胶囊事件解析姓名:王会珍学号:U200917739班级:广告0901班毒胶囊事件:黑心药VS良心药食品为人延续生命,药品则为人挽回健康,当食药品安全得不到保障时,最为普通公众,我们该何去何从?2012年,一把胶囊,一个行业“潜规则”,牵扯出了多少出“皮鞋很忙”的闹剧?毒胶囊事件是自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食药品领域的又一重大公共危机事件。
“铬超标”、“毒胶囊”严重触动了药品安全的底线,黑心企业丧失了起码的道德底线和商业伦理,一切都让人不寒而栗。
值得注意的是,“毒胶囊”事件所引发的大范围的指责舆论和愤怒情绪,不但指向了涉事的9家药企,更把相关政府部门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上,是对我国政府部门应对突发公共危机事件能力的一次重大考验。
一、案例回顾1.危机周期分析2012年4月9日央视著名主持人赵普在微博上称“不要再吃老酸奶和果冻,内幕很可怕”,引发了人们对工业明胶的关注,问题胶囊浮出水面。
毒胶囊事件自此进入公众视野,并迅速引发了全国医药用品界的轩然大波,公众对我国药品安全问题充满了疑问,导致了社会的恐慌。
这一公共危机事件引起的恶果持续至今,公众对我国药品的质量问题尚未完全消除疑心。
下面我们从危机周期的角度来分析毒胶囊事件。
1.1、 萌芽期(2004年5月~2012年4月14日)2004年,央视《生活》栏目播出了一期名为“入口胶囊 卫生堪忧”的节目,揭露了素有“中国明胶生产基地”之城的河北阜城和山东博兴一些地区的胶囊生产企业,在生产直接入口的药用胶囊时使用来路不明的原料明胶,而且其生产环境恶劣、生产空间不封闭、卫生状况差、工作人员徒手操作等内幕。
图1-1-1央视《生活》栏目曝光垃圾明胶生产过程危机阶段 标志事件不法行为被媒体曝光后,当地政府展开了为期三个月的集中治理整顿。
但问题胶囊只在小范围内得到清查,未得到国家药监局等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没有及时在全国范围内对胶囊行业进行清理,为毒胶囊事件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娱乐潜规则之皇

娱乐潜规则之皇娱乐圈中,潜规则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潜规则,顾名思义,指的是在娱乐圈内部存在的一些不成文的规则和潜在的利益交换。
在这个充满荣耀与金钱的世界里,潜规则既是一种现实存在,也是一种无法回避的现象。
而在这个充满了诱惑和陷阱的世界里,有一位被誉为“潜规则之皇”的人物,他的名字,让人们无法忽视。
这位“潜规则之皇”,并非是一位明星大腕,而是一位背后的幕后推手,他掌握着娱乐圈内部的种种秘密和规则,成为了整个娱乐圈中的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他不露面,却影响着整个娱乐圈的运作,他的存在让人们对这个看似光鲜亮丽的世界有了更多的思考和揣测。
这位“潜规则之皇”之所以能够成为娱乐圈的一股强大力量,主要是因为他掌握着许多明星和娱乐公司的不为人知的秘密。
在这个充满了明星光环和金钱诱惑的世界里,许多明星都有着自己的隐私和秘密,而这些秘密往往成为了他们被操控的工具。
而“潜规则之皇”就是利用这些秘密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他可以通过威胁和利诱来操控明星的命运,让他们成为自己手中的棋子。
除了掌握着明星的秘密外,“潜规则之皇”还通过各种手段来操控娱乐圈的运作。
他可以利用自己的资源和人脉来影响一部电影或电视剧的制作和播出,他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来操纵娱乐圈的舆论和话语权,让一些不为人知的事实成为了公众的焦点。
他甚至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来操控娱乐圈的经济利益,让一些不公正的交易成为了常态。
然而,“潜规则之皇”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他背后有着许多的同行和合作伙伴。
在这个充满了利益交换和勾心斗角的世界里,他们之间既有着竞争,也有着合作。
他们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来互相利用和勾结,让整个娱乐圈成为了他们的天下。
然而,尽管“潜规则之皇”在娱乐圈中有着强大的影响力,但他并不是一个不可战胜的存在。
在这个充满了变数和不确定性的世界里,他也面临着许多的挑战和危机。
随着娱乐圈的不断发展和变革,许多新的力量和规则不断涌现,这让“潜规则之皇”也面临着许多的考验和困难。
书商自揭教材教辅市场黑幕

新华网山西频道2006-11-06 来源:山西新闻网/山西晚报山西晚报讯(记者李旭东)成功书商约请记者10月18日,忻州市一个大型书店的经理人刘某约请记者到忻州市一家宾馆,揭露了图书出版发行营销诸行业在教辅交易中的一些黑幕。
——下面是谈话记录:记者:你那书店是个大书店,你也干了13年了,我觉得你应该早已融入这个行业,如鱼得水才对。
即使这个行业有潜规则,你也是受惠者。
你怎么突然要向媒体披露这些“行业秘密”?刘某:我在图书行业做得比较成功,可现在大家的做法是自己正在勒紧脖子上的绳索,要毁掉这个市场。
整个市场烂掉了,我还有什么成功?记者:具体点说,毁掉了什么?刘某:一是利润。
恶性竞争正在切削正常利润,而且累及非教辅类图书利润。
二是低价竞争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是盗版横行———书商终归是想挣钱,正版教辅守不住成本了,只能做盗版。
三是毁掉了信誉,商业贿赂盛行,有时就没有了底线。
四是毁坏了师德。
许多老师利欲熏心,唯利是图,已经不像一个老师。
记者:好的。
你就讲一下你所知的详细情形吧。
教材交易的“一般规则”回扣高才有“竞争力”刘某:我先给你讲讲教材。
中小学教材按规定只能新华书店经销,但是,现实情况已经不是这样。
公立学校的小学、初中教材,基本走新华书店。
而私立学校和高中年级的教材,绝大多数不从新华书店买,而是从各种其他渠道买的。
原因很简单,就是有的渠道比本地新华书店给学校的回扣高。
记者:学生教材是一个大宗生意,你说说一般折扣是多少?“其他渠道”又能高到多少?回扣过高的话,会不会放进盗版书?刘某:新华书店做教材,利润一般在20%左右。
按照书店和学校多年来形成的“行规”,这20%利润里,要给订书的学校、老师提7%,书店留13%。
但教师们并不满足这个折扣,他们要寻求更高的折扣。
于是就有竞争。
记者:中小学教材不是都要求走新华书店吗?他们还能从哪里订?刘某:新华书店也不是一个。
山西的新华书店不让步,还不能从河北的新华书店订?一些大的学校,学生多,订数大,就有很强的“要价能力”。
“大师”王林掌握了政、商、艺三界多少内幕

“大师”王林掌握了政、商、艺三界多少内幕作者:于永杰来源:《新传奇》2017年第08期最近,因病死亡让王林这位“气功大师”重新回到公众的舆论风口。
曾经的王林游走在高官、巨贾和明星之间,呼风唤雨,搭建了属于自己的庞大圈子。
而他死后给人们留下的最大谜团是,他究竟掌握了政、商、艺三界多少内幕?政治掮客:与多名贪官关系紧密不少官员“不问苍生问鬼神”早已不是新闻,他们热衷于寻找大师、相信大师、追捧大师,这不正是“大师”如过江之鲫的现实原因吗?因此,在政界,权力就成了王林的护身符,而王林也扮演了为一些官员指点迷津的角色。
给外国元首治病,为国防部长发功,一边放高利贷,一边做慈善家……靠着影帝级的演戏才华,王林构建起强大的关系网络和金钱帝国,不仅治病算命找王林,搞项目托关系也得找王林,他的过人之处,就在于成功树立起无所不能的形象,而借用“大师”背后隐藏的圈子和能量,才是这些达官显贵拜访他的真实意图。
王林曾是呼风唤雨的“大人物”,据悉与多名因腐败而落马的高官关系紧密,甚至公开承认为企业家向官员送礼拿地。
有媒体报道,王林曾自称是原江西省省委常委、统战部长宋晨光的高级顾问,宋常常会找他占卜官运。
王林还自称和原铁道部部长刘志军是好朋友,2006年,他引荐本地企业家邹某去找刘志军申请下了一个货场——赣西电煤集团。
王林还自称,曾帮宜丰一黄姓企业家买地,领导批准后,他帮企业家送了领导50斤黄金。
原广东省政协主席朱明国更是与王林交往多年,朱明国被人举报时,帮他脱险的正是王林。
知情人士称,王林表面上是在地下室连续“作法”,实则是利用其在官场的关系网,助朱明国过关。
作为感谢,朱当众对王下跪,并送其手枪。
另据湖南省交通厅有关负责人曾透露,在湖南交通系统腐败窝案中,一名涉案官员甚至直接要求行贿方将数百万元贿赂款转给王林,以求“消灾”。
官员们自称起来都是唯物主义者,坚定的无神论者,难道他们也惊叹“王大师”的“神乎其技”?其实,这只是噱头,幕后却是两种因素:一是官员们亏心事做多了,担心东窗事发;二是利用王林的人际网络,联系更广更高的阶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行业的秘密和潜规则-
2008年的山西,对新闻记者来说,是热土,矿难、瞒报、省长辞职、封口费,新闻不断,但也是沦陷之地,央视记者李敏涉嫌受贿被拘,《网络报》记者关键在山西采访失踪,此后,媒体披露,关键也涉嫌受贿。
无疑,在记者和司法机构之间,大多数舆论倾向于前者,通常思维是,记者揭露阴暗触怒权势,权势滥用权力掩盖罪行,有人甚至这样形容山西:警察来了打死,记者来了失踪,不来的逮来。
这样的判断很有代表性,而对媒体人来说,却不能为上述判断主导,更应注意另一种声音,记者也可能不是好东西,山西封口费事件的主角不就是你们记者吗?,凭什么把检察官当成西丰县委书记第二?我觉得检察院在程序上没什么不妥。
谴责记者的情绪人虽然不多,但具代表性,我们必须承认,很多人对记者群体极为反感,而这些反感,很大程度上是群体自身堕落所致,职业群体的堕落,又导致外界对记者职业有不良印象,这种印象于是形成了对李敏和关键不利的舆论场。
3年多以前,央视新闻调查栏目举办过一次业务交流会,一个来自美国的记者亦走上讲台,发言大意如下:在交流业务的同时,我们必须要谈收红包的问题,希望中国同行先把这个问题解决,否则谈业务是奢侈的。
会场一片沉寂,我相信,很多人感到惭愧,甚至无话可说,在场的有多少人能做到不拿红包(俗称车马费)?放到三年后,也没有几个记者能做到绝对干净,这是一个事实。
当媒体记者谴责律师成为掮客、医生成为杀手、教师成为魔鬼、官员滥权寻租时,我们是否要问问自己的内心,我们做得足够好吗?如果我们要求其他行业与国际接轨,那么记者行业的职业道德是否也能与国际接轨?
一个公开的秘密是,那些以跑会著称的记者,每周,甚至每天,都能拿到红包(俗称车马费),红包收入往往会超过工资奖金。
我认识的一个同行曾这样形容辉煌的过去,我在XX年前,一个月就有10000多的红包了,我还能记起这个同行骄傲得意的表情,而那些做正面报道,飞行于各个公司、机构之间的媒体人,机票费是谁出的?去了以后,食宿又由谁买单?
遗憾地是,当我们一边收受红包的时候,一边又以国情来为自己开脱,如果不收,会得罪同行,也会被别人骂为装,反正大家都收。
或者说,如果影响报道公正性,就不收,但如果不影响,收也无妨,但仔细想想,什么样的理由都不是收红包的根据,不收红包,也不会有人来抓你。
新闻行业的潜规则,让这一行业和各行各业没太大区别,只是,我们总是想把别人放在阳光下,而当自己面对几倍于稿费的红包时,就把稿子毙掉了,或者把稿子发掉了,闷声发小财。
同样是行业公开秘密地是,正是这个群体,把无数普通人、甚至欺世盗名者捧为正面典型,让公关公司演变为摆平媒体的商业机器,评价公关公司实力的标准之一,就是摆平媒体的能力,不是吗?
毋庸置疑,中国新闻人群体揭露了无数丑闻、黑幕,促进了信息的自由流动,但遗憾的是,行业评价机制,并没有让遵守职业操守的记者得到肯定,甚至,这个行业也没有一整套公认的职业标准,更没有一个受群体尊重和认同的行业组织。
可以肯定地是,记者行业的自律和净化,不可能靠外界来实现,尤其是不能靠司法机关来帮忙,这种力量只能来自于行业内部,我期待新生力量的诞生,亦期待这样的制度土壤早日确立。
至于,命运难测的李敏和关键,我愿祈祷,如果他们是干净的记者,就应早日与家人团聚,我同样希望,中国的媒体记者应检思自己,理直气壮地拿起笔、举起话筒,做干干净净的报道,否则,我们就会丧失职业荣誉,也将失去对其他行业的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