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春天观后感影评长篇
2020《过春天》观后感最新范文推荐

2020《过春天》观后感最新范文推荐《过春天》以女主角“佩佩”为主视角,围绕家庭、朋友、憧憬,呈现一段颇有“冒险”感觉的青春故事。
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过春天》观后感,欢迎大家阅读!《过春天》观后感一我一直在思考《过春天》更深层次的表达到底是什么,它讲的应该是一种非常非常深入的,隐秘的情感和体验,某种初次体验的觉醒。
女主角的这种体验,只有特定的这个年纪才会出现,在那个如百年孤独里所比喻的那样,骨头里会冒气泡的年纪。
也就是所谓的青春期,这种体验一旦打开,它将塑造她个人体验最初的记忆,这个记忆将伴随着她直到生命的消逝。
这是一个非常注重自我成长的少女,在故事的开始,她只是有一个想要去日本的小愿望,而且,跟很多校园故事一样,这个故事最初萌芽在一个学校里的闺蜜之间,就是这样的两个少女,他们要一起攒钱去日本。
直到其中一个少女带着另外一个少女去了她有钱的舅舅家,那是一座空荡的豪宅,他们在这座豪宅里,游荡,漫无目的,感受着有钱人的气息,那是一种女主角原来的视野,触及不到的上层人的生活。
在这里,少女遇到了闺蜜的男友,他们俩在厨房里,当着她的面,旁若无人地亲吻,这让她惊讶于闺蜜的早熟,同时也向她打开了冒险的大门。
后来,她跟着去男孩的大party,在那种场合,因为打赌输了,第一次被人丢下了海里,她并没有告诉别人,她其实并不会游泳,一下去就呛水了,光着膀子的男孩去救她,把她从水里单手抱在怀里,往船上游,镜头这个时候贴近了女孩的脸,这可能是第一次她离一个男性离的这么近,她都可以闻到他身上的汗味,听到他的呼吸,感受到他结实的肌肉,这是一种让人着迷的荷尔蒙的味道,人类天然应该会更喜欢荷尔蒙旺盛的事物,因为那象征着健康,象征着生命力。
这是一种天然的动物性的体现,女孩喜欢强壮的肉体,一如男孩会喜欢性感的肉体,都是自然繁衍的天性在人身上的体现,我们都不自知地被这种亘古不变所主宰。
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个特别单纯的暗恋的故事,但它走的更远,随着剧情的发展,她获得了近距离接触男孩还有男孩背后手机团伙的世界,然后她看到了男孩没有那么可以控制局面的时刻,她开始渴求地位的上升,在这个时候,对于男孩,她开启了逆袭模式,在内心的某处,她希望跨过他,骑到他的头上,他可以臣服于她,这也是一种动物性的表现,作为一个女性,她希望得到最大化的颂扬,可以站在食物链的顶层,接受他的顶礼膜拜,这是个体,尤其是女性个体安全感的最高形式。
中学生关于电影《过春天》观后感范文5篇精选2019

中学生关于电影《过春天》观后感范文5篇精选2019《过春天》该片讲述了十六岁少女佩佩为完成和闺蜜一起去日本看雪的约定,从而冒险走上水客道路的独特经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学生关于电影《过春天》观后感范文5篇精选2019相关模板,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中学生关于电影《过春天》观后感范文5篇精选2019(一)《过春季》是由黄尧、孙阳、汤加文、倪虹洁等人主演的影片,讲述了一段很有“冒险”感的青春故事,当前这部电影正在影院上映着,小编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篇过春季观后感影评800字,一起来看吧,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过春天观后感影评影评800字今天又麻溜的滚过来写个非专业影评!就是边写影评边给自己捋捋电影架构。
今天跑去看了《过春季》,是一部少见的明明和我的经历大不相同,但我观影没有任何背和感不适感的电影,舒适的冷色调小清新镜头,走进佩佩的青春。
首先,从制作班底上来看,导演白雪是第二届CFDG(青葱计划)终极入围者之一(五强选手),这部影片因青葱计划得到知名导演的扶持,田壮壮以监制身份参与其中。
当我在荧幕上看到“田壮壮”三个字的时候,心里是对这电影更添一份期待的。
电影从名称就奇妙的用“过春季”这一行业术语向观众解释整部电影的核心内容:走水。
我当时看到这个名字的时候,也是对它充满好奇心,想一探究竟,过春季究竟是甚么!然后就果断买票观影。
我决定通过莱克斯奈德节拍器来说这部电影,更能帮我再捋一遍电影。
不能不说这部电影的整体架构,乃至有些镜头都让我觉得神似《天才枪手》。
在影片的一开头是就女主佩佩穿着校服过海关的一幕。
由此交代,佩佩的身份是个早晚来回深圳和香港两地间的类似于候鸟生活的学生。
紧接着,有一个全景的十字路口,当时的佩佩是顺着人流走动。
与影片中期,同一个十字路口片断唯一的区分在于,佩佩这次是与人流向背的,在我看来这个镜头暗示着佩佩此时脱离了人群大流走上了“走水”这一灰色地带,不再通过兼职和自己手作手机壳还有贴膜等正规途径来攒自己和好友Jo去日本旅行的钱。
《过春天》读后感

《过春天》读后感《过春天》是一本令人心动的小说,它讲述了一个关于成长和友情的故事。
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主人公的视角,描绘了一个充满温暖与希望的世界。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感动,也有了许多感悟。
首先,我被书中描绘的友情所打动。
主人公和他的朋友们在书中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挑战,但他们始终相互支持、相互鼓励。
他们在彼此的陪伴下一起成长,一起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的朋友们,无论是在快乐时光还是困难时刻,他们都是我最坚强的后盾。
通过这本书,我更加珍惜和感恩身边的朋友,也更加明白友情的珍贵。
其次,书中的主人公经历了许多成长和变化。
在书中,他经历了许多挫折和困难,但他从不气馁,始终坚持向前。
通过这些经历,他逐渐成长为一个更加成熟和坚强的人。
这让我深受启发,也让我思考自己的成长之路。
在生活中,我们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但只有不断前行,才能不断成长。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成长的真谛,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前行的方向。
最后,书中的情节设计和文笔也让我印象深刻。
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动人的情节,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温情和希望的世界。
在书中,我仿佛能够感受到春天的气息,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这种感觉让我沉浸其中,也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
通过这本书,我看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追求,也让我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和憧憬。
总的来说,读完《过春天》,我收获了许多。
我学会了珍惜友情,坚持成长,也学会了感受生活的美好。
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作者的用心和情感,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我相信,这种感悟和体验将伴随着我走过人生的每一段旅程,让我更加坚定地向前行。
感谢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生活中的希望和温暖,也让我更加热爱这个世界。
愿我们都能像书中的主人公一样,勇敢地面对生活,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愿我们都能在春天的阳光下,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美丽。
《过春天》观后感精选10篇

《过春天》观后感精选10篇《过春天》是一部由白雪执导,黄尧 / 孙阳 / 汤加文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过春天》观后感(一):充足又欢乐香港和深圳一个特殊环境下成长的女孩儿人物设定是大家常见的角色有家庭关系有友情有懵懂的爱情不多不少不过分渲染不花哨最后回归到一个现实的社会问题上带感的音乐出来的时候很想要跟着一起跳舞尽管也有紧张的情节但有律动的音乐和晃动的镜头所以整个观影还算轻松挺舒服的剪辑和音乐确实是亮点导演的处女作很棒了映后很足很有趣很欢乐的剧组很可爱的主创《过春天》观后感(二):青春犹如iPhone,正当时炙手可热,过去后无人问津。
“好喝是什么味道?甜的咯。
〞那么青春是什么味道的呢?刘子佩奔跑着赶车过关,奔跑着感受青春;她奔跑着路过行人街口的镜头重复出现,在这繁忙的环境中那么低、那么小、但却又那么活泼。
青春就像一代一代的iPhone一样,正当时炙手可热,过去后无人问津。
青春就是充满困惑,她不会懂爸爸那个电话中的七百万是什么意思,她不懂靠炸薯条怎么会买得起这么大的房子,她不懂怎么去面对纷乱的情感,她更不会懂怎么去回避来自成人世界的蛮横和利用,她无所适从。
刘子佩可怜鲨鱼被困在鱼缸里,所以她义无反顾地帮有着鲨鱼纹身的他;热烈的青春想知道冻的感觉,所以她会说“我希望香港下雪。
〞青春就要有这样浪漫不切实际的梦想。
片中一个重要的情节就是刘子佩作为水货客反复过关,一开始我以为这只是为了满足影片类型元素的需求;但关卡、隔膜的镜头和概念逐渐渗透进全片,初入社会兼职时候的浅景深,父亲的集装箱住所与背后灯火通明的高楼;此时此刻这个关卡不只是地域之间的隔膜,而是母女之间、父女之间、阶层之间、文化之间、是16岁刘子佩的青春与这个成人世界的巨大隔膜;就算她看似每天都经过,但都只不过是假装镇定,她从来都不曾轻松;放生鲨鱼是想放飞自我,想要去到没有关卡、不需要被频繁检查的地方。
2019《过春天》

2019《过春天》
走水。
我当时看到这个名字的时候,也是对它充满好奇心,想一探究竟,过春天到底是什么!然后就果断买票观影。
我决定通过莱克斯奈德节拍器来讲这部电影,更能帮我再捋一遍电影。
不得不说这部电影的整体架构,甚至有些镜头都让我觉得神似《天才枪手》。
在影片的一开头是就女主佩佩穿着校服过海关的一幕。
由此交代,佩佩的身份是个早晚往返深圳和香港两地间的类似于候鸟生活的学生。
紧接着,有一个全景的十字路口,当时的佩佩是顺着人流走动。
与影片中期,同一个十字路口片段唯一的区别在于,佩佩这次是与人流向背的,在我看来这个镜头暗示着佩佩此时脱离了人群大流走上了”走水这一灰色地带,不再通过兼职和自己手作手机壳还有贴膜等正规途径来攒自己和好友Jo去日本旅行的钱。
接着,是一系列青春感十足的片段,自身代感十足。
展开电影的第一段关系脉络她们迟到逃课撒谎找借口,在学校里的社交圈子做些小生意,参加觥筹交错的游艇聚会。
在朋友之间,佩佩可能因为自身家庭环境的缘故,处于一个相对自卑,被动的地位。
在Jo和Jo的朋友面前,她有些格格不入以及内向。
Jo和佩佩的感情由亲密无间走向破裂,是顺应电影情节发展推动的,符合节拍器的节奏。
后面一个段,在交代佩佩的家庭背景。
家庭的拮据紧凑使佩佩夹在看似奢华实质又窘迫的生活缝隙里。
她拥有不完整的家庭,嗜酒又好赌的母亲,在社会底层边缘讨生活的生父。
但影片并没有用太多直接矛盾冲突去表达这种家庭所带来的不愉悦。
更多的是一个又一个深夜里,伴。
《过春天》观后感500字

《过春天》观后感500字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观后感吧。
快来参考观后感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过春天》观后感500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很幸运的捡到了时间去看这部电影。
佩佩的16岁过的单纯而不简单,为了挣钱可以胆大心细路子野,生活中这样的姑娘真的是狠角色。
所以看到妈妈被骗钱可以对着成年人就上去打,最后狠起来可以绑满手机过海关,真是孤勇且赤诚。
佩佩的`16岁又很少女,有阳光有校园有漂亮的好朋友,带着她玩山玩水,分享自己的恋爱和忧愁小秘密。
电影里所有给两个女孩子的镜头都很抓人,大概是太开心了,真的真的太真诚太开心了,又热烈又好看,堪比烈日骄阳,堪比冬日白雪,就连最后的撕头发都很好看,因为喜欢足够浓烈,对待身边人足够真诚,所以被伤害的时候也就格外痛苦。
佩佩的16岁没有太多的爱情,有因为钱发酵和破碎的友情,有因为友情被钱催化的同事情,有因为没有钱而找不到落脚处的亲情。
看到有影评提到佩佩对于组织、认同感的深切渴望,所以在她第一次和花姐们吃饭的时候很开心的在笑,而且后来熟练了之后干的越来越起劲和胆大,大概是大家说的带着爱意在做自己认同的事情,所以格外的开心,也应该是觉得自己终于找到自己的归属,所以自然的开心。
佩佩羡慕阿JO的家庭美满,虽然后来啊jo告诉他留学没有那么顺利,家里弟弟得到一切父母希望自己到了年纪嫁个人就好。
其实还是很佩服16岁的佩佩,大概是一个人奔波于深圳和香港所以练出来的胆大和勇敢,走路带起的风都有脆生生的水汽,还有独属于16岁的一腔孤勇。
电影从佩佩16岁的第一天开始,她的第一天不是过生日吃蛋糕,是手机贴膜倒卖手机壳赚钱,以及终于可以去合理兼职了。
印象最深的一句台词还是花姐的七仔看了佩佩身份证之后那句十六岁,卜卜脆。
真是特别好特别清脆的年纪,爱的赤诚讨厌的赤诚成长的直接。
警察端了深圳窝点之后16岁的佩佩仿佛从烈火里走过,生活依然是赶着晨光上学迎着末班车过关回家,但是没有了朋友没有了带货没有了未生已死的爱情,和朋友的日本之旅成为了一张寄来的明信片,电影最后佩佩和妈妈爬山,然后佩佩抬手抓流星/飞机的时候,16岁的佩佩仿佛剥下来身上成人性的那一面,还是那个喜闹每天的简单16岁女孩。
《过春天》影评

《过春天》影评《过春天》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电影,通过对人生的深度思考和描绘,带给观众一种温暖的力量。
影片以细腻的画面、真实的演技和扣人心弦的剧情,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充满希望与温情的世界。
它不仅仅是一部朴实的记录片,更是一次关于人性和情感的深度反思。
在《过春天》中,导演通过鲜明的对比展示了生活中的微妙而又坚毅的人性。
影片主人公小明是一个小学生,他对生活充满了无限的热爱和追求。
尽管面对家庭的贫困和生活的艰辛,小明依然保持着积极向上的态度。
他通过充满希望的眼神和坚定的笑容,将身边的人都感染了,他们也因此变得更加勇敢和坚强。
这种以微笑面对困境的精神,使得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无不感受到一种充满希望和温暖的力量。
影片中的情感线也是该片的一大亮点。
小明与邻家女孩小月之间的友谊和成长过程,打动了观众的心。
两个孩子在困境中相互扶持、共同成长,他们的友谊成为了他们心灵中最强大的动力。
小月用她的坚强和乐观沐浴着小明,而小明的真实和善良也感染了小月。
两人之间的纯真友谊,无论是在生活的快乐时刻还是在困境面前,都让观众深深感受到了人性的美好和温情。
影片对于人性和社会问题的深度思考也是《过春天》的一大亮点。
观众在欣赏影片的同时,也无法避免对生活的困境和不公平问题进行思考。
尽管电影通过小明和小月的故事充满了希望,但是其中隐含的贫困和社会不公的现实,让观众对社会问题产生了警觉。
影片刻画了被贫困束缚的小明一家,以及一些与他们熟悉的人物,他们的故事触动了观众的心灵,激起了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与关注。
总的来说,《过春天》用温暖的笔触和真实的情感展示了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温情与希望。
影片通过对主人公小明和小月的生活细节的描绘,勾勒出了一个微小而坚毅的人性,将观众带入一个温馨而充满希望的世界。
不仅如此,影片深入思考了贫困和社会不公的问题,引发了观众对当代社会问题的思考与关注。
作为一部有温度的影片,《过春天》在影评界也收获了广泛的好评,它的价值远不止于娱乐本身。
《过春天》电影影评

《过春天》电影影评在电影《过春天》中,有三个小细节令人印象深刻。
其一,家里失火,母亲却将其视为打牌会旺的福兆;其二,佩佩第一次打工时,每小时薪资仅为 35 元,而当店里另一名员工询问她家住何处时,她只说很远,却并未提及深圳;其三,阿豪将流星当作飞机许愿,并说:“只管信,不要问。
”这三个细节深刻地描绘了电影中这个社会群体的心理特征。
“只管信,不要问”,这是这个社会群体的心理侧写。
他们在生活中看不到希望,缺乏归属感,对生活感到麻木。
因此,他们选择相信眼前能抓住的东西,无论是麻将、当小三、参加游艇派对、走私还是冒险。
女孩渴望拥有稳定的生活,不再被关卡和检查所束缚。
在这个割裂的社会中,每个痛苦而麻木、缺乏身份认同的人,内心或许都有着这样的渴望。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青春片,更是一部反映社会和时代的优秀作品。
通过寥寥几笔的侧面描写,影片勾勒出了人心。
最近,我看到了一条辛辣的评论:“被消费主义诱奸的女孩。
”这是知乎上一位朋友对 18-22 岁大学生欠债 5 万至 30 万这一现象的曝光。
我认为,这部电影讲述的也是一次诱奸,不过不是“消费主义”,而是生活,是整个世界对一个女孩的诱奸。
电影中多次出现一条年幼的鲨鱼。
阿豪的纹身也是鲨鱼,他渴望成为一条鲨鱼,依靠自己的拼搏(犯罪)改变命运。
走私头目则说:“社会就是这样,大鱼吃小鱼。
”而佩佩自己就是那条年幼的鲨鱼,还未长大就被放入海中,去颠沛流离,去寻找自己的命运。
这让我想起了我非常喜欢的一句名言:“人们认为生活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做一条鲨鱼,要么躺下被鲨鱼吃掉。
”佩佩和阿豪在走私组织中以为自己终于成为了鲨鱼,但那时的她太年轻,不懂得所有命运馈赠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她只是被生活诱奸了,就像许多无处可归的青少年一样。
看了导演的文章,我才知道她拍摄这部电影的初衷是想拍摄那些在深圳和香港生活的孩子。
她采访了两年,积累了数万字的素材。
她看到香港的父母将孩子丢在深圳,这些孩子在 7、8 岁时就开始独立生活和上学,这已经让他们的心理开始扭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春天观后感影评长篇
早在春节前就听过好几部关于“春天”的电影,《四个春天》和《过春天》,听上去春光满满,明媚又灿烂。
有影评人说,这预示着国产电影的春天真正到来了,希望如此吧。
以前看电影喜欢做功课,想要尽量做好准备,如此才能尽可能完备地理解各个情节和角色。
后来渐渐认识到,所谓的“完备”与“完美”,到最后都会变成妄想和徒劳。
因此,与其费尽心思努力得100分,不如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局限,去享受学习和经历的过程。
后来看电影,我都尽量不去看剧透和剧评。
我对“过春天”三个字的理解,经历了一番波折的脑内小剧场演绎。
一开始对字面意思的理解,有点像“过日子”,联想到北大吴飞教授在《浮生取义》里的本土概念。
因此,我以为有人把春天“过”出了诗情画意,“过”出了明媚浓郁,“过”成了日常生活。
哪知道自己完全偏题了,根本不过“过日子”意义上的“过春天”,而是隐喻走私“水客”成功躲过海关的搜查。
这个隐喻实在是好听、可爱得很。
不过如果我留意英文名的话,也许就不会有这番小剧场了。
英文名叫《TheCrossing》,颇流露出跨界的含义。
再结合影片的地域背景,很容易聚焦到影片的主题上来,跨越香港—深圳地域文化成长起来的个体青春故事,这也是最吸引我的地方。
女主角佩佩是晚上住在深圳,白天学在香港的“单飞仔”,所谓“单非”,是指在
特定社会环境下所产生的特殊家庭结构,一般情况下多是丈夫为香港人,妻子却不是香港永久居民的组合。
根据香港《基本法》,在香港出生的孩子自然拥有香港永久居留权。
往简单地说,佩佩不过是需要每天上学通勤,但有两点尤为值得注意。
第一,通勤连接的两端,是两座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差异巨大的城市。
想想那些北漂“社畜”,君在朝阳东,我在海淀西的异地恋;租房住在五环外,上班却在内城里……对成年人来说,这样的现实已经令人沉重唏嘘,更何况一个十六岁的伶仃少女。
第二,电影不止在地域文化的大背景上着笔,更是落脚到其家庭成长的具体轨迹。
时代、地域背景和少女个人的家庭结构和文化结合,宏观和微观相融合,由此显得深浅有序,相得益彰。
同时,它的表现手法十分克制,并不一鼓作气、直截了当告诉观众“单飞仔”少女家庭离异,而是断断续续的描摹。
镜头一会儿转至香港辛苦工作的父亲,一会儿切回深圳家里沉迷麻将的母亲,从而拼凑出这个女孩家庭的全貌:香港的父亲有家有室,关心无能;深圳的母亲对她漠不关心。
孤独和成长,是青春电影永恒的主题。
电影开场的半小时交代清楚佩佩成长的城市背景和家庭情况后,往后的故事便有了铺垫和起点。
她既不属于深圳,也不属于香港。
既不认同身边的母亲,也很难在远处的父亲身上得到父爱。
这种境遇与《狗十三》略相似,都是爹不疼娘不爱的类型,在成长的重要时期,不仅没有被投射到相应的关注,反而充满了误解和压抑。
然而相比《狗十三》里少女相依相
偎的狗狗,《过春天》里的这一寄托总算是个同龄人了——出身香港的富家千金Jo。
有人陪伴是值得庆幸的,抛开家庭阶层和城市地缘的差异,两位少女的友谊青春甜蜜,纯粹美好。
电影的表现画面也将这一小清新特点发挥到了极致,绝对不输类似的日剧和偶像剧。
两人端着奶茶爬上天台,规划着去日本看雪的旅行计划,连下榻温泉酒店后的每一个程序步骤都精心计划好。
可是问题是,佩佩连机票钱都攒不够。
因此,电影在友情的元素上,铺陈了阶级差距这一元素。
好朋友Jo的身上,有许多令佩佩无法企及的身份标签和符号资本:出国党、富家千金、早恋、party达人。
Jo光芒万丈,引人注目,佩佩懵懵懂懂,土里土气,宛然乡下来的小丫头。
一次偶然的过海关,一位在party上有过一面之缘的吊儿郎当小混混,佩佩的青春开始了一段刺激的体验——走私水货。
借助于“单飞仔”独特的身份,走私便有了广阔的便利空间。
她不仅能赚够去日本的机票钱,而且可以得到更大的认同感和满足感。
也正因为走私,她和阿豪(Jo的男朋友)有了共同的秘密,相互帮助扶持,甚至发展出暧昧关系。
说起三人的暧昧关系,观影过程中我不断联想到《血观音》里面棠真、林翩翩和Marco的三人关系。
两个人谈恋爱,中间夹着个闺蜜真是太尴尬了!因为说不定哪天,作为第三方的闺蜜就不知不觉就介入其中,无法自拔了。
棠真是如此,
佩佩也是如此。
编剧、影评人史航评论这部电影,“这部电影三分钟就会触及一次贫困,然而一分钟就会触及一次青春”。
我对此相当有共鸣,觉得他的这句表达十分精妙。
男主阿豪的第一次出场,是在Jo带佩佩去参加的邮轮party上,他的亮相身份是佩佩的男友。
毕竟是Jo带着佩佩去的,再看看这些人的娱乐方式和行为表现,即使观众认定他们是和Jo类似的富家子弟也不会有太大偏颇。
然而,正是在那次无心插柳柳成荫的走私活动后,一些看似富家子弟的人身份才昭然若揭。
他们只是看上去光鲜亮丽,大部分人都是躲在作坊里的职业水客,Jo的男友阿豪便是其一。
往更细节的背景看去,阿豪不仅是职业水客,他还是摆大排档摊主的儿子,只是个卖大排档的。
触及底层人的成长,影片在表达上有了更广阔的着力点。
当阿豪站在飞蛾山俯瞰香港,呐喊着“IamtheKingofHongkong”,实在令人动容。
挣扎着的底层出身,只要有一丝能够突破向上的机会,他都会大胆一试,哪怕自己也只是个新手,却怎么也要试试。
不试,又怎么会知道结果如何呢。
飞黄腾达,也许只在一念之间(结果当然是被大boss花姐发现了,刚好又被抓一锅端了)。
而佩佩的好朋友·富家千金Jo,也并没有表面看上去那么光鲜亮丽,本来规划好留学的人生版图,到头来只是一场梦,父母根本不会送她出国。
影片塑造的其他人物中最浓墨重彩的,应该就是走私贩子老板花姐了。
花姐看上去热情仗义,频频夸奖佩佩“颇有我年轻时候的风范”,笼络人心。
实则心狠手辣,美其名认佩佩作干女儿,留给她更多的赚钱机遇,实际上只是看中了她便利的“单飞仔”身份,以实现更大的走私利益。
影片的另一位重要人物,是佩佩醉心麻将的母亲。
老实说,《武林外传》“祝无双”倪虹洁放在深圳—香港的故事里,画着精致成熟的妆,风情万种的样子,我居然觉得还挺合适(好看)的。
但我认为影片对于母亲的塑造,前后有点脱节。
明明前面的背景一再强调母亲不务正业的人物特点。
她日夜颠倒地在家打麻将,麻友们抽过的烟头扔满了阳台的盆栽,甚至烟头引发家里失火。
在个人关系上,她公然在周末带男性回家(emmm),见佩佩和Jo在家便以50块钱为由将佩佩和Jo打发出门。
到此,影片塑造出的母亲形象离“称职”“关怀”这样的字眼有千里之遥。
然而,当佩佩走私被抓提保候审后,镜头切换到佩佩躺在家里的床上,在客厅里传来母亲悲愤的埋怨,“我闯了一辈子,就是希望她能过得好”。
尽管我很喜欢影片末尾佩佩带着母亲一起爬山飞蛾山的情节,似乎预示了佩佩经历了真正意义上的“过春天”,母女之间也有一种“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感觉。
但原生家庭里母女关系的调解和幸福是不是来的太快了一些?
总的来说,《过春天》十分出色。
剧本、演员、摄影、灯光等等,无论是作为新
人电影还是作为同类型的青春题材商业片,它都毫不逊色,甚至在表达的层次上超过许多以往的狗血校园青春电影。
遗憾的是,尽管这部电影有着时下流行的标签,“女性导演+处女作+新人演员+李少红+田壮壮+一众明星宣传背书”,但票房表现上却不如人意。
唉,一声叹息啊!拜托观众都去支持一下,绝对物有所值的啊!
主创团队中有两位成员最让我敬佩,一位是导演白雪,一位是女主孙尧。
白雪专业出身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毕业之后成家立业,闲不住便回炉深造了MFA (这个在职艺术硕士真的读得很有分量了)。
故事脚本灵感既来源于自己生在西北、长在深圳的经历,同时也参考了许多同龄朋友的创作想法。
女主角孙尧出生于1994年,刚从中央戏剧学院毕业。
虽说青年女演员扮演女高中生已经是业界常态,但表现力各有千秋啊。
即使化妆特效能加分,有些演员的骨相、气质、眼神总是能让观众看出些违和感。
而孙尧,无论是从外形条件还是从表演技艺上,都完美贴合十六岁女高中生佩佩的形象。
记得之前网友们夸新垣结衣十年如一日的神颜,类似的,我认为孙尧毫无违和感、百分百地塑造出了佩佩的形象,也算是“神颜、神气质和神演技”了!
有许多人夸佩佩和阿豪相互绑手机的高级情欲戏,在闪烁着红光的布景里,两人近身相贴,明明做着走私违法的事情,却满是暧昧、激情和含蓄的味道。
镜头甚至有意地营造出两人kiss的错位,仿佛下一秒两人就会一发不可收。
不过对我
来说,故事的情境背景是我最感兴趣的部分,所以这场高级的情欲戏,就还是不夸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