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古代中国和西方的政治制度

合集下载

《步步高》2013届高考历史人教版大一轮课件第一单元第1讲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步步高》2013届高考历史人教版大一轮课件第一单元第1讲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特点
(1)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高无上,地方无条件服从中央,
本 讲
中央集体对皇帝无条件负责。
栏 目
(2)中央与地方割据势力之间、中央内部皇权与相权之间

的矛盾,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下的两对基本矛盾。

2.影响
(1)积极
①随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秦朝国力日益增强,形成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中国成为
栏 目
(2)带有浓厚的原始迷信色彩,王权和神权密切结合,

形成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3)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
结合,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政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4)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史论结合·重点深化
第1讲
史料一 在考古中发现了大量的新石器时代的大规模
为分裂割据提供了条件。
史论结合·重点深化
第1讲
二 宗法制问题 主题 1 大宗与小宗
图解
本 讲 栏 目 开 关
说明 划分大宗、小宗的依据是血缘关系的亲疏、嫡庶 之别,大宗、小宗是相对的,并不是一层不变,每一宗都 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史论结合·重点深化
第1讲
主题 2 宗法制的影响
确立了土地、财产、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
知识整合·有序识记
第1讲
知识整合·有序识记
一、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本 1.从禅让到王位世袭
讲 栏
(1)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王位传承的方式有父子相传 和
目 开
兄终弟及。
关 (2)夏商的政治特点:王权具有 神秘 色彩。
①中央:设有相、卿士等,掌管政务。
(3) 夏商的行政制度 ②地方:封侯和伯,定期向商王纳贡,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
商周政体中,君主权力不是绝 对的,其中的原始民主遗存对君主的 权力有制约作用。国家遇到大问题时 ,君主要征求自由人即“国人”的意 见,“国人”可以通过舆论来干预朝 政。这些原始民主遗存,在春秋各国 的政治中仍有一定影响。
(2)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体制 春秋战国时期,为适应社会变化的需要,各国进行了重大改革,君主
在总结西周以来分封导致“天下 共苦战斗不休”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秦 始皇否定了分封诸子的建议,在全国范 围推行郡县两级制的地方行政机构,设 置郡守、郡丞、郡尉,另设郡监御史负 责监察。郡县主要官吏由中央直接任命
发挥着重要作用,各级官僚
机构以文书行政,还建立了以邮驿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以保障皇帝和中 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
新编部编版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目录 第一单元 政治体制
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 第2课西方政治体制的产生和演变 第3课中国建立共和制的曲折历程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第五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第六单元货币与财税制度
专制加强,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体制开始产生。
2.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建立 (1)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体制
秦朝的统一结束了长期战争的混 乱局面,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君主专制 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皇帝制度是秦朝 政制的核心。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组 成中央政府,国家大事由公卿廷议,最 后由皇帝裁决。
1. 先秦时期的政治体制 (1)商周时期的政治体制
商朝实行内外服政体,西周推行贵族等级分封制政体。周天子和各级 贵族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周代分封制是较内外服更进一步的政治体制,诸 侯虽然享有封地的统治权,但是仍然需要服从周天子的政令,承担对周王室 的义务。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相结合,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 ,是西周政体的基本特征。

4.30第一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4.30第一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览庶政,大臣专权自恣(放纵)”的状况,采取的措施是 ( C
A.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管理朝政
B.实行科举制,扩大统治基础 C.废除丞相,强化君主专制 D.大兴文字狱,禁锢知识分子思想
邦德历史中考研究中心
2.军机处
原因: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 威胁皇权。
职责:参与军国机要政务, 但只能上传下达、跪受笔录 。 影响:极大提升了行政效率,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考点一:先秦 1、禅让制 尧,年老了。
有人推荐他的儿子丹朱继位,尧不同意,因为丹朱很
粗野,好闹事。
后来大家都推举虞舜,说他是个德才兼备、很能干的
人物。
尧很高兴,考验了三年,非常满意,将帝位禅让给舜。
邦德历史中考研究中心
2、世袭制 相传禹因治水有功,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 按照禅让制的原则要传位给伯益。 谁知禹死后,启征伐伯益,将其击败后继位,成为中
邦德历史中考研究中心
1.(2015年陕西卷) “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乃今皇帝, 一家天下。”这则纪功石刻说的是( A ) A.秦始皇统一六国 B.秦始皇统一文字 C.元世祖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 D.元世祖奠定了今天中国行政区域划分的基础
邦德历史中考研究中心
2、三公九卿制
官职
职权
百官之首, 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执掌奏章和诏令, 负责监察百官. 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影响
①丞相 ②御史大夫 ③太尉
互相牵制; 权力总于皇帝;
邦德历史中考研究中心
2 . (2015 年江苏扬州卷 ) 秦朝时设立的负责监察百
官的中央官职是(
A.丞相
C )
B.太尉
C.御史大夫
D.司隶校尉
邦德历史中考研究中心
3、郡县制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PPT课件57 人教课标版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PPT课件57 人教课标版

重合法性”。这可不仅仅是统战。
——《奠基者》
根据以上材料你认为周初分封的意图是什么?
为了进行有效统治
西周初年的周人有一系列的动作:再编组、大迁徙、广殖民、泛分封 。总之 该镇压的镇压,该安抚的安抚,该酬劳的酬劳,该收编的收编。现 在西周统治者可以高枕无忧了吧?
策略只是“术”,制度才是“政” 。 制度建设才是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 。
本钱,还捞到了油水,得到了赏赐,不少蛮族从此与中原诸国平起平坐。
周用一张空头支票换取了各方国对新政权的承认和支持,赎买了异动之心
和武装力量,既建立了自己的统一战线,还巩固了自己的领导权。事实上
,只要方国承认自己是周人所封,就至少在名义上认同周的领导,何况受
封最多的还是姬姓。正是方国的加盟,周的政权才有了天命和人心的“双
3、只因没留下文字?——学者的质疑
1)“古史辨”派,顾颉刚:夏存在,禹是动物,是神话。
2)西方学者:
顾先生的观点影响很大,尤其是国外影响更大。国外部分学者认为 夏文字尚未发现,因此对夏只能作为传说,不能作为信史看待。
——《夏史和夏代文明》詹子庆著,李学勤主编,上海科技出版社, 2007/04,P10
——以上均引自孟世凯《商史和商代文明》服与外服
目前卜辞中所见方国六十多个,与商王朝关系有友好,也有敌对战争,常是 商王征伐的对象。侯国五十多个,侯是王在外地的耳目,卜辞中的许多侯大多数 臣服于商,故被商王征伐者少。伯有近四十个,从卜辞中看侯、伯在商王朝无多 大差别。
纵观商代各地晚期文化,可以看到一种现象,在商王武丁之后,商王朝周边的一些 地区,原本较为浓厚的商文化因素有所减少,各地本地的文化特色却日渐鲜明。这种文 化与东周时期各列国的文化各自形成特色的情况如出一辙。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知识补充:原始民主传统与礼乐制
第3页史料阅读
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有君而为之贰,使 师傅保之,勿使过度。是故天子有诸侯,诸侯有卿,卿有侧室, 大夫有贰宗,士有朋友,庶人、工、商、皂隶、牧、圉皆有亲 暱以相辅佐也。善则赏之,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
——《左传·襄公十四年》
1.加强对官员管理,提 高行政效率。 2.保障政令传达,加强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 3.利于制度传承,为汉 承秦制提供条件。 4.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2016·新课标全国Ⅲ卷文综·25)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 “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 ,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 ,是因为汉初 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宗正 皇室宗族
治粟内史 租税、 财政
少府 皇家财政、官府手工业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三)在地方,把郡县制推向全国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
郡县制与分封制的不同
郡县制
划分标 准
以地域为划分基础
郡县直属中央管
与中央 关系
辖,官员由中央 任命,不能世袭
分封制
以血缘为划分依据
封国内诸侯享有 世袭统治权、有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知识补充:原始民主传统与礼乐制
人教版教材必修1第6页历史纵横
为更好地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西周还制定了各种礼乐制度。 礼乐制度就是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活动,例如祭 神、结婚、丧葬等,制定一些规则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 不同等级的贵族要行不同的礼仪。周礼成为维护等级制度、防 止僭越行为的工具,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

古代中西方政治制度

古代中西方政治制度
隋唐:出现藩镇割据 北宋:路转州运县使三管级理制地。方兵赋权税收,中设央通判,文官任地方长官,
元代:行省制度
(2010年潍坊模拟)17世纪西方人认为:“(中国)这一制度提
供了这样一种保障,即政府以个人的才能为基础,而非欧洲那
样——为世袭权力所支配,故该制度不失为一种民主和平等的
制度。”该制度是( )
主要原因: 受宗法制的传统影响,中国人重视血缘和家族观念; 小农生产方式的影响; 彰显家族声誉,弘扬传统美德。 作用: 凝聚亲族;扬正统观念;规范人际社会关系;巩固统治。
材料二 在现代的侨乡家谱中,都普遍记录了不同时代出洋人的姓 名……出洋时间与原因……同故乡故国的联系与贡献等内容。有些还 辟有专章、专传介绍,这就为他们的后裔寻根问祖提供了可靠的根据, 也就更增加了他们对故国故乡的依恋之情。有人对福建省的家谱资料 进行研究,了解到福建移居台湾的最早记载是两宋之交的苏姓。 ……从有关家谱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移民的人数、成分、原因,他们的 婚姻状况、分布特点及与大陆的关系等。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现实,分析家谱在当今的作用。 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利于团结广大海外侨胞;有利于实 现和巩固国家完全统一。 材料三 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欲考族制组织法, 欲考各时代各地方婚姻平均年龄,平均寿数,欲考父母两系遗传,欲 考男女产生两性比例,欲考出生率与死亡率比较……等等无数问题, 恐除了族谱家谱外,更无他途可以得资料。”为此他提出广收家谱并 对家谱进行研究。 依据上述材料,说说如何辩证地看待家谱的学术价值。 家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可以拓展史料来源;家谱隐恶扬善的笔 法和孤证会影响其史料价值。
A.军功爵制
B.郡县制
C.察举制
D.科举制
解析:从题干的时间17世纪来看,只有B、D符合该时间段,

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积极:“尊宗敬祖” “认祖归宗” “寻根祭祖” 现象,有利于加强民族和国家的凝聚力;
消极: 家族本位,人情关系,任人为亲,传宗接代、 重男轻女的思想。
孰对孰错
天子永远都是大宗 嫡长子永是大宗 非嫡长子永是小宗 诸侯的大宗、小宗地 位是相对的
(√) (×) (×)
(√)
分析下图,并结合教材P6图示,探寻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①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②确立严格的大
2、内容:宗、小宗体系③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④大宗
与小宗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是君臣关系。
3、特征:①最大的特点:嫡长子继承制(核心)
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带有浓重的宗族统治色彩
4、作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有利
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几个子女都想争王位,请问王位该传给谁?又是根据什 么制度来确定的?
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宗(本义):宗庙,祖庙
宗,尊祖庙也。 《说文》
——
宗法:就是以家族为中心, 按血统远近区别亲疏的法则。
(2014广东文综)“宗”是一个会意 字。在甲骨文中,宗字象宫室屋 宇之形,“T”可能表示( ) A祖先牌位 B皇帝宝座 C青铜兵器 D铁制农具
2、目的: 进行有效统治
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古帝王后代
*
3、内容
②诸侯权利和义务 权利: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税
义务:镇守疆土、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5、特点: 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诸侯权利和义务相统一。
6、实质: 西周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分封制是权力的分配
宗法制是分配的原则
1.二者是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的国家治理体系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的国家治理体系

三、中国古代的基层社会治理1.社会教化与治国理念凸显国家意志:(1)利用宗法观念构筑“家国一体”的爱国意识。

(2)封建统治老利用儒家思想维护专制统治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成为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

历代封建统治者基本采取重儒、尊儒措施,儒学中的忠君爱国、维护统一等思想深入人心。

(3)社会教化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儒家伦理是社会教化的主要内容。

2.户籍制度:战国公元前375年,秦孝公实行“为户籍相伍”,标志着国家大规模制定户籍的开始3.古代的基层组织与基层社会治理:(1)古代的基层组织。

①从秦汉到明清,县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

②秦汉时期,县下设乡和里,实行乡里制度。

③唐朝: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村正。

④明朝:实行里甲制,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长、里长。

(2)中国古代的基层监督机制。

①秦汉时期:什伍组织,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

②唐朝:实行邻保制度,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之间相互监督。

③北宋:实施保甲制。

④明朝:推行十家牌法,十家总编为一牌,由十家轮流收掌,每日沿门按牌察看动静,发现有面生可疑之人,就向官府举报。

⑤清初:实行里甲制,后改推行编制严密的保甲制。

四、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1.中国古代的民族交融现象:(1)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进入阶级社会后民族交融的初步发展时期,诸侯国间频繁的兼并战争,大大加强了华夏民族与周边民族的联系,这些民族产生了民族认同观念。

(2)秦汉时期:我国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初步形成。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第一个民族大交融的高潮时期。

(4)隋唐时期:隋唐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大大加快,民族交融得到新的发展。

(5)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第二个民族大交融的高峰时期,其中元朝更为突出。

元朝的统一使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并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回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