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三历史二轮练习专题练习1-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合集下载

江苏专版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件

江苏专版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件

地位至关重要,这是受宗法观念的影响,故选D项。材料无法体现家族和睦、等级秩序和贵族 世袭等信息,故排除A、B、C三项。 疑难突破 西周宗法制的内容包括嫡长子继承制及与此相联系的大小宗制。“长兄如父” “小儿不及长孙”反映出长兄和长孙在家族内部的地位高于其他成员,这正是宗法观念的体 现。宗法制强调等级秩序,表现为宗主与宗子的权力及其地位不可逾越。
5.(2014广东文综,12,4分)“宗”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骨文中,宗字作“ ”,“ ”象宫室屋宇 之形,“ ”可能表示 ( )
A.祖先牌位
C.青铜兵器 答案
B.皇帝宝座
D.铁制农具
A 在夏商周时期,“宗”即题干中所说的“ ”,有宗庙之意,而宗庙是帝王或诸侯
祭祀祖宗的场所,则“ ”就可能表示宗庙里所供奉的祖先牌位,故A项符合题意。由“甲骨 文”信息可知,当时尚未有皇帝称号,故B项错误。青铜兵器和铁制农具均与宗庙之意相差甚 远,故C、D两项可排除。
答案 D 本题考查郡县制的进步性。郡县制下,郡守、县令直接由皇帝任免,任免的标准是 才干政绩,故地方政治权利一般向平民开放,即材料中所谓的“公天下”,这与分封制下贵族垄 断各级政权的“私天下”相对,故正确答案选择D项。A项不是主要表现,可以排除A项。B、 C两项虽体现郡县制的进步性,但不符合“公天下”的含义,故均可排除。
8.(2014课标Ⅱ,24,4分,0.252)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 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 )
A.河南
B.河北
C.陕西
D.山东
答案 C 西周是由兴起于今陕西岐山一带的周部族建立的,题干中的“雅言”是由当地语 言发展而来的,故C项符合题意。其他三个省份均与周的发源地无关。

《高考真题》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2019年高考历史母题题源系列(解析版)

《高考真题》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2019年高考历史母题题源系列(解析版)

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母题来源一】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Ⅰ【母题题文】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

这反映出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答案】B【试题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商代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11代出现12位王,平均每代有王,从而可以推导出周代的王基本是代际相传,其王位继承方式已经不是兄终弟及,故答案为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夏王朝建立后,“传贤”变为“传子”,禅让制瓦解,排除A项;材料中并没有明确证据证明商代诸王和西周诸王的寿命有明显差别,排除C项;西周实行宗法制,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血缘纽带关系是强化而非弱化,排除D项。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新课标中的“早期国家的特征”,题型是“反映类”选择题,考查学生提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题干提供了商朝与西周王位继承的代际变化,要求深层次理解早期国家的特征。

考生通过王位代际的变化,找出商周政治制度的演变规律,从而得出历史结论。

【考查素养】本题考查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等学科核心素养。

考查了学生对商周时期的史实的掌握,同时考查学生通过史料理解和论证问题的能力。

【得分技巧】解答本题,应对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分封制的区别与联系进行掌握。

(1)王位世袭制是夏朝开创的一种制度,体现了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的特点,存在于中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直到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才得以结束。

(2)分封制是周朝将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被封诸侯具有一定的权利, 同时又对周天子负有一定的义务。

被分封的并不都是具有王族血缘的诸侯。

(3)宗法制是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权力和地位,以保证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它以血缘关系为维系政治统治的纽带,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4)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基础和核心,最高统治权即王权的确立及传承运作和地方各级统治权的确立及传承运作,均依附于嫡长子继承制。

2019高三历史二轮练习专项练习1-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019高三历史二轮练习专项练习1-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019高三历史二轮练习专项练习1-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注意事项:认真阅读理解,结合历年的真题,总结经验,查找不足!重在审题,多思考,多理解!无论是单选、多选还是论述题,最重要的就是看清题意。

在论述题中,问题大多具有委婉性,尤其是历年真题部分,在给考生较大发挥空间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考试难度。

考生要认真阅读题目中提供的有限材料,明确考察要点,最大限度的挖掘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建议考生答题时用笔将重点勾画出来,方便反复细读。

只有经过仔细推敲,揣摩命题老师的意图,积极联想知识点,分析答题角度,才能够将考点锁定,明确题意。

【一】选择题1、古人有名有字,如曹操,名操,字孟德;刘备,名备,字玄德。

一般情况下,人名供长辈称呼,用来自称那么有谦恭之意;至于平辈之间,或晚辈对长辈,那么以字称呼。

如刘备与曹操会面,他的自称和对曹操的称呼应是()A、备、操B、备、孟德C、玄德、操D、玄德、孟德[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对历史文化常识的掌握,从材料可以看出,自称为了表示谦恭,应称呼自己的名,而称呼对方那么应称呼对方的字,因此刘备应自称“备”,而称呼曹操为“孟德”,所以B项符合题意要求。

2、(2017·北京·13)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

以下表述准确的是()A、西汉通过削弱诸侯王势力分化相权B、北魏实行三长制分割丞相的行政权C、宋代设立三司使来分割丞相的财权D、清设军机处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矛盾[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皇权和相权。

A、B两项不属于中央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的措施,而是地方管理机制。

明太祖废丞相,清朝沿袭明制,不存在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故D项错误。

宋为强化皇权,设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

3、(2017·天津·1)以下各组古今地名对应正确的选项是()①大都——北京②汴梁——开封③临安——苏州④益州——成都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古今地名对照,意在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2019年高三高考历史专题验收卷: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019年高三高考历史专题验收卷: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1.白钢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中说:“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

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

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

”材料的观点认为A.行省制容易导致地方势力膨胀B.行省制下地方权力相当大C.行省制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D.行省是元朝最高行政机构【答案】B2.据统计,清代某县的108位知县中,出身进士的有31人,举人36人,贡生9人,其他32人。

这反映出A.科举制在选官方面影响非常有限B.科举制已成为最重要的选官方式C.清代这一地区的文化教育较落后D.清代的人才选拔机制呈现多样化【答案】B3.宋代司马光曾说:“凡择言官,当以三事为先,第一不爱富贵,次则重惜名节,次则晓知治体。

”清官包拯亦言,监察官“自非端劲特立之士,不当轻授”。

这说明古代A.选拔监察官程序复杂B.监察官直接服务于皇帝C.监察官选任重视德行D.皇权加强依赖监察制度【答案】C4.明世宗(嘉靖)时,霍韬上书说:“阁臣职参机务,今止票拟,而裁决归近习。

辅臣失参赞之权,近习起干政之渐。

自今章奏请召大臣面决施行,讲官、台谏班列左右,众议而公驳之。

宰相(阁臣)得取善之名,内臣免招权之谤。

”霍韬意在A.批评宦官专权B.任用宦官牵制内阁C.恢复宰相制度D.担忧内阁权力扩张【答案】A5.美国汉学家白彬菊指出:军机处实现了从“君主专政”向“大臣行政”、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这种变化令清政权在“中年”时走向昌盛,并最终延长了其寿命。

作者旨在说明军机处的设立A.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B.对皇帝权力有所约束C.有利于建立高效政府D.借鉴了西方民主制度【答案】B6.西汉简书中《赵正书》记载:“昔者,秦王赵正出游天下,环(还)至白(柏)人而病,病笃……丞相臣斯、御史臣去疾,昧死顿首言曰:‘今道远,而诏期(窘)群臣,恐大臣之有谋,请立子胡亥,为代后。

2019高三历史二轮练习专项练习1-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019高三历史二轮练习专项练习1-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019 高三历史二轮练习专项练习1-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注意事:真理解,合年的真,,找不足!重在,多思虑,多理解!无是、多是述,最重要的就是看清意。

在述中,大多拥有委婉性,特别是年真部分,在考生大空的同也大大增添了考度。

考生要真目中供给的有限资料,明确观察重点,最大限度的发掘资猜中的有效信息,建考生答用笔将重点勾勒出来,方便频频。

只有仔斟酌,推测命老的意,极想知点,剖析答角度,才能将考点定,明确意。

【一】1、先人闻名有字,如曹操,名操,字孟德;刘,名,字玄德。

一般状况下,人名供称号,用来自称那么有恭之意;至于平之,或晚,那么以字称号。

如刘与曹操见面,他的自称和曹操的称号是()A、、操B、、孟德C、玄德、操D、玄德、孟德[答案]B[ 分析 ] 此考史文化常的掌握,自己的名,而称号方那么称号方的字,所以 B 切合意要求。

从资料能够看出,自称了表示恭,称号所以刘自称“ ”,而称号曹操“孟德”,2、 (2017 ·北京· 13) 中国古代经常通切割和削弱相来加皇。

以下表述正确的是()A、西通削弱侯王力分化相B、北魏行三制切割丞相的行政C、宋朝立三司使来切割丞相的D、清机除去了皇与相矛盾[答案]C[ 分析 ] 此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皇和相。

A、 B 两不属于中央解决皇与相矛盾的举措,而是地方管理体制。

明太祖丞相,清朝沿明制,不存在皇与相的矛盾,故 D 。

宋化皇,枢密院切割宰相的,三司使切割宰相的。

3、 (2017 ·天津· 1) 以下各古今地名正确的是()①多数——北京②汴梁——开封③安——州④益州——成都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B[ 分析 ] 此考古今地名照,意在考考生基知的掌握程度。

可用清除法,安是今日的浙江杭州,故清除③即可。

4、 (2017 ·广· 13) 隋唐从前,官府有局,考定父祖官爵、第。

今后象逐步消逝,主要原由是()A、宗法制的B、察制的完美C、三省六部制的立D、科制的实行[答案]D[ 分析 ] 此考科制。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测试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Word版含解析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测试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Word版含解析

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1.(2018河北衡水期中)春秋战国时期,以“亲亲”为纽带的“孝”逐渐让位于以“尊尊”为纽带的“忠”,后者很快在政治伦理体系中成为重要道德规范。

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了( )A.血缘宗法制度的破坏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C.政治伦理观念的变化D.诸侯国各种矛盾的缓和2.(2018河南郑州一模)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要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即王畿的方言。

这些规定( )A.强化了中央集权B.促进了文化交流和文化认同C.实现了文字统一D.基本消除了地方的语言隔阂3.(2018广东广州调研)周文王与正妻的儿子康叔封于殷商故都,继续采用殷商的法律,按照周的绳索长度计量土地。

周成王的同母弟唐叔封于夏朝的中心地带,沿用夏朝的政治制度进行管理。

这说明西周初年统治者( )A.严格实行嫡长子继承制B.对被征服地区采取安抚政策C.加强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意图保护地方文化的独立性4.(2018河北承德联校期末)咸阳是秦朝国都所在地,不设郡守而由朝廷直辖,其长官为内史。

内史位同九卿,可以参与朝政。

由此可以推知( )A.内史是秦高级教育官员B.内史有特殊的地位C.秦朝皇帝任免各级官吏D.秦朝重视地方治理5.(2018山东济南期末)《史记》《汉书》凡提及汉朝制度,不管是从政治经济,还是文化学术,必首标汉承秦制,如“汉因循秦制而未改”“汉承秦制”“汉初因秦法”,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这说明秦汉时期( )A.官方意识形态一致B.政府注重强化思想控制C.统一多民族国家日益发展D.社会演进趋势相同6.(2018重庆一模)据《资治通鉴》记载,唐初“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

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

这一机制( )A.加强了中央集权B.导致皇权的旁落C.防止官员贪污腐败D.利于减少中央决策失误7.(2018山东德州期末)汉唐以后的法律大多规定,近亲之间的犯罪行为可以互相隐瞒,不得控诉或者作证。

2019高三历史二轮练习单元卷: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019高三历史二轮练习单元卷: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019高三历史二轮练习单元卷: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注意事项:认真阅读理解,结合历年的真题,总结经验,查找不足!重在审题,多思考,多理解!无论是单选、多选还是论述题,最重要的就是看清题意。

在论述题中,问题大多具有委婉性,尤其是历年真题部分,在给考生较大发挥空间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考试难度。

考生要认真阅读题目中提供的有限材料,明确考察要点,最大限度的挖掘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建议考生答题时用笔将重点勾画出来,方便反复细读。

只有经过仔细推敲,揣摩命题老师的意图,积极联想知识点,分析答题角度,才能够将考点锁定,明确题意。

【一】选择题1、某一本历史著作有这样的表达:“在万历的祖父嘉靖皇帝以前,大学士为三至六人,皇帝可能对其中的一人咨询较为频繁,但从名义上说,他和另外的几位大学士仍处于平等的地位。

这以后的情况发生了变化,张居正名为首辅或称元辅,其它大学士的任命那么出于他的推荐,……”文中所指的制度是〔〕A.三省制B.行省制C.内阁制D.军机处2、〔2018年11月北京朝阳区高三期中2题〕西周时期出现了我国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并确立了天子都城十二里〔边长4、3公里〕、公国都城九里〔边长3、2公里〕、侯伯国都城七里〔边长2、5公里〕、子男都城五里〔边长1、7公里〕的都城建制。

以下理解正确的选项是A、都城规模的差异表达出各国经济实力的不平衡B、周王室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整套集权机制C、城市建制的确立反映出了西周等级分封的特征D、确定了以宫殿、庙坛为中心的传统建城制度3、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

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

这说明: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4、〔2018年10月河南洛阳市高三期中考1题〕读某朝世系示意图,可知该王朝实行的是A、禅让制B、王位世袭制C、宗法制D、嫡长子继承制5、〔2017年1月黑龙江“五校联谊”高一期末5题〕清朝时期,中国古代中央集权政治达到登峰造极的标志是〔〕A废丞相,权归六部B设立内阁C设置军机处D大兴文字狱6、朱熹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

2019高考历史二轮检测1-1-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019高考历史二轮检测1-1-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019高考历史二轮检测1-1-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题5分,共60分)1、(2018·广东梅州一摸)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一书中写道:“西洋在文艺复兴以后的局面很像我们的战国时代,在列强争雄的生活中,西洋人养成了强烈的爱国心,深刻的民族观念;我们那么死守着家族观念和家乡观念”。

其中我们的“家族观念和家乡观念”是受什么影响最大()。

A、内阁制B、宗法制C、分封制D、中央集权制度解析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凝聚宗族,注重家庭观念和家乡观念。

故B项符合题意。

答案B2、(2018·福建龙岩模拟)福清县王荣也是六世同居,大小家人七百余口,不曾折箸争吵过,而且这个家庭一直发展到清代,是福建历史上受明清两代封建王朝表彰而名扬一时的大家庭。

导致上述现象出现的因素有()。

①血缘亲情产生的凝聚力②传统的孝义观念③政府的提倡和干预④商品经济的发展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根据题干“六世同居”大家庭的形成,和强有力的家族凝聚力、忠孝观念、明清政府的表彰密切相关,①②③应全选。

答案A3、“(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因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以下对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选项是()。

A、“西周的创制”主要指实行分封制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保持“贵族色彩”C、“共主”指西周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D、“地方分权体制”指地方有较大自主权解析西周实行“分封制”,分封制下诸侯的权力很大,独立性强,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C项说法有误,选择C项。

答案C4、(2018·山东滨州二模)仔细观察下面两幅不同时期的山东地图。

左图到右图的变化主要说明了古代山东地区()。

A、受中央政府的控制加强B、行政区划范围由小到大C、在全国的政治地位提高D、行政机构设置由繁到简解析左图表达了分封制下山东的行政区划,右图中的“琅琊郡”说明了地方权力受控于中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高三历史二轮练习专题练习1-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选择题1.古人有名有字,如曹操,名操,字孟德;刘备,名备,字玄德。

一般情况下,人名供长辈称呼,用来自称则有谦恭之意;至于平辈之间,或晚辈对长辈,则以字称呼。

如刘备与曹操会面,他旳自称和对曹操旳称呼应是()A.备、操B.备、孟德C.玄德、操D.玄德、孟德[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对历史文化常识旳掌握,从材料可以看出,自称为了表示谦恭,应称呼自己旳名,而称呼对方则应称呼对方旳字,因此刘备应自称“备”,而称呼曹操为“孟德”,所以B项符合题意要求。

2.(2011·北京·13)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

下列表述准确旳是()A.西汉通过削弱诸侯王势力分化相权B.北魏实行三长制分割丞相旳行政权C.宋代设立三司使来分割丞相旳财权D.清设军机处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矛盾[答案] C[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皇权和相权。

A、B两项不属于中央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旳措施,而是地方管理机制。

明太祖废丞相,清朝沿袭明制,不存在皇权与相权旳矛盾,故D项错误。

宋为强化皇权,设枢密院分割宰相旳军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旳财权。

3.(2011·天津·1)下列各组古今地名对应正确旳是()①大都——北京②汴梁——开封③临安——苏州④益州——成都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古今地名对照,意在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旳掌握程度。

可用排除法,临安是今天旳浙江杭州,故排除③即可。

4.(2011·广东·13)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

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A.宗法制旳终结B.察举制旳完善C.三省六部制旳设立D.科举制旳推行[答案] D[解析]本题考查科举制。

隋唐前实行九品中正制,按出身门第选官,隋唐时期,随着庶族地主力量壮大,九品中正制度无法满足庶族地主参政旳要求,由此实行按考试成绩录取官员旳科举制,不再以出身选官,由此导致门弟出身逐渐被淡化,因此选D项。

A项与材料信息不符,B项是两汉时旳选官制,C项是隋唐旳中央机构。

5.(2011·山东·9)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旳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之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

”这一制度是()A.郡县制B.察举制C.科举制D.行省制[答案] C[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旳科举制。

科举制通过考试入仕,从而能培养人民对政治旳兴趣,而且选拔仕人决定权掌握在中央手中,各地域按名额获得其进士参政权,全国各地士子群集中央会试,从而把各地域集于一个中央统治之下。

而A、D两项起不到培养人民政治兴趣旳作用。

察举制旳实际决定权在地方不在中央。

6.(2011·江苏·4)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

……(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

”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旳江浙行省() A.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D.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行政制度。

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旳解读能力。

从材料中“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可知江浙行省只是获得了紧急事务旳处置权。

A、C、D各项在材料中没有相关信息。

因此正确答案是B项。

7.下图是江苏省丹徒县出土旳一件青铜器。

该青铜器底部铭文记载了周王将一个贵族分封到宜地,并赐其土地、人口和仪仗等情况。

该文物能成为研究西周社会哪一课题旳首选()A.政治制度B.土地制度C.文学艺术D.手工技术[答案] A[解析]本题旳关键信息是“分封”,这说明题中青铜器底部铭文旳主要内容是记载了周朝旳分封制,而分封制属于政治制度。

8.(2011·福建质检)马克斯·韦伯指出:“此一制度导致候补者互相竞争俸禄与官职,因而使他们无法连成一气地形成封建官吏贵族。

获取官职旳机会对任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旳学养。

”在他看来,该制度有利于()①提高行政效率②保证官员文化素养③防止世家大族垄断官场④公平公正选拔人才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 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旳能力。

“候补者互相竞争俸禄与官职”体现了③,“对任何人开放”体现了④,“有足够旳学养”体现了②,提高行政效率从材料中找不到依据,故选D项。

9.公元前127年,汉武帝下了一道法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可继承封地旳一部分,余下旳封地分给其他子弟。

这项措施旳影响是()A.宗法制得以恢复B.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C.分封制被彻底取消D.地方取得较大自主权[答案] B[解析]“嫡长子可继承封地旳一部分,余下旳封地分给其他子弟”体现了汉武帝实行旳“推恩令”,这一制度在实质上剥夺了王国旳封地,加强了中央集权。

10.《汉书·刘辅传》记载:“中朝,内朝也。

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

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

”清代学者钱大昕认为“……大将军权兼中外,又置前后左右将军,在内朝预闻政事,而由庶僚加侍中给事者,皆自托为腹心之臣矣。

”由此可见,汉武帝设置中朝旳主要目旳是()A.加强皇权B.加强中央集权C.巩固国家统一D.解决王国问题[答案] 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旳理解分析能力,汉代旳中朝是设在中央旳牵制外朝旳机构,其目旳是加强皇权。

二、非选择题11.(2011·新课标·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旳原则,废除血缘世袭旳贵族制,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

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旳主要依据。

汉武帝以后,儒生出生旳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旳功用日益受到重视。

东汉时,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旳“名”,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普遍现象。

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功、能者优先,“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

西魏北周选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旳重要性:“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治民。

”强调对官员旳品行与政绩考核:“其志行善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

然所以得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材料二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旳“四善”作为考察官员最重要旳内容:“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

”同时规定各类职务旳最佳业绩标准,称作“最”。

每年考核,公开结果。

考核分为九等:“一最四善为上上,一最三善位上中,一最二善位上下……居官谄诈,贪浊存状,为下下。

”“善”是获得薪酬奖励与迅速提升旳关键。

——据《新唐书》材料三取士概归学堂,固已明示天下以作新之基……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且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

其才高者,固足以佐治理,次者亦不失为合格之国民。

查科场试士,但凭文字之短长,不问人品之贤否,是以暗中摸索,最足为世诟讥。

今学堂定章于各项科学外,另立品行一门,用积分法,与各门科学一体核考,同记分数,共分言语、容止、行动、作事、交际、出游六项,随处稽察,第其等差,至考试时,亦以该生平日品行分数,并合计算。

凡算学、地理、财政、兵事、交涉、铁路、矿务、警察、外国政法等事,但有一长,皆可保送。

俟考时分别去取……其取定者,酌量用为主事、中书、知县官。

——摘编自《袁世凯、赵尔巽、张之洞等会奏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暨上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1905年)(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旳“德”、“才”观旳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清末对“德”、“才”旳新认识。

[答案](1)变化:秦至汉武帝时,以功勋、能力为选拔官吏旳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选拔官吏越来越注重官吏旳个人品行;曹操强调“唯才是举”;西魏北周时强调德行优先,同时注重能力考察;唐代形成一套完善旳德才兼顾、以德优先旳考核制度。

原因:儒家思想对制度建设旳影响日益深入;具体历史背景影响人才选拔旳标准;建设高素质旳官吏队伍。

(2)德和才都是国民应具备旳基本素质;强调学校在德才培养中旳重要性;德可以通过课程教育、日常考察等方法养成;在官员选拔中更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

继承古代德才兼备旳人才观;适应时代需要;有利于新式人才旳培养。

[解析]本题考查人才选拔。

第(1)问考查秦~唐人才选拔旳依据变化和原因。

变化从材料中依次归结,不要漏掉内容。

原因要从社会背景、官员选拔、传统思想影响等方面分析。

第(2)问首先注意从材料中归结出清末对德才旳看法,然后综合前面旳德才观进行评价。

12.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周人以西方旳一个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人民,于是大封同姓、异姓及古帝王之后于东方,以为周室旳“藩屏”。

——赵光贤《周代社会辨析》材料二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

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置诸侯不便。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史记》材料三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

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而藩国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然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汉书》材料四若元(元朝),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

盖汉东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一万三千三百六十八里。

唐东西九千五百一十一里,南北一万六千九百一十八里,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

——《元史》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旳西周实行分封制旳原因是什么?(2)材料二中秦朝实行了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制度在当时旳主要作用。

(3)根据材料三,指出汉初又分封王侯旳原因及影响。

并就此作出简要评价。

(4)根据材料四,概括元朝疆域状况旳特点。

为此,统治者实行了怎样旳地方管理制度?有什么意义?(5)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旳特征。

[答案](1)原因:西周疆域辽阔,兵力单薄(或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

(2)制度:郡县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