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三历史大一轮复习(必修一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练习题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单元测试题:第一 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选择题:(共20题,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分封制也称分封制度或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宗族姻亲、功臣子弟、前朝遗民分封领地和相当的治权。
分封一词的“分”字,是说受封的诸侯是由中央王朝分出去的。
“封建”一词的“建”,是说由王室派出的受封者所建立的是国家。
这说明西周分封制( )A. 主张建立若干独立的诸侯国家B. 否认诸侯国对周王的隶属关系C. 肯定诸侯国是周王室的臣属地D. 使诸侯国彻底独立于周王室2、关于秦朝设郡的情况,史学界一直有不同的看法。
根据以上史料能够推定的是( )A. 秦朝设郡数目不一B. 秦朝没有设立洞庭郡C. 洞庭黔中两郡范围重合D. 秦朝对湘西设郡管理3、明朝《宛署杂记》中记载:“岁时元旦拜年:晨起当家者,率妻孥,罗拜天地,拜祖祢,作匾食,奉长上为寿。
烧阡张:各家祖先,俱用三牲熟食,货草纸细剪者为阡张,供其前。
俟三日后焚而彻之。
惟佛前则供用果面,阡张至元宵罢,乃焚。
元旦出游,道逢亲友,即于街上叩头。
”下列对材料中习俗解读有误的是()①起源于明清之际②与宗法制密切相关③主要活动是郊游④成为了中国的传统节日。
A. ①②③④B. ②③④C. ①③D. ②④4、“夏朝设秩宗,商朝设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
”这表明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A. 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B. 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C. 国家与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结合D.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5、2002年,在湖南湘西龙山县里耶镇秦代古城一号井,出土了三万六千枚的秦简牍,属于秦时县一级政府的部分档案,内容包括政令、各级政府之间的往来公文、司法文书、吏员簿、物资登记和转运、里程书,涉及秦的南郡、巴郡、洞庭郡,苍梧郡等。
其中洞庭郡等资料从未见诸文献记载。
对该考古研究解读有误的一项()A. 考古发现只有和以往文献记载相吻合才有可信度B. 为我们研究秦代历史提供非常珍贵的第一手材料C. 该考古发现可填补研究秦代历史的史籍之缺D. 将极大丰富我们对秦代政治经济制度的认识6、自秦朝建立以来.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一直是古代政治体制演进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其实质是()A. 强化职能和提高行政效率B. 稳定统治秩序巩固国家统一C. 不同集团和阶层的利益之争D. 权力分配和权力结构的调整7、唐高宗时的薛元超以父荫袭爵后擢升宰相,却因“不以进士擢第”而抱憾终身;唐宗室子弟李洞因屡困于科场,曾赋诗:“公道此时如不得,昭陵恸哭一生休。
2018--2019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单元试题: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选择题(共25小题 50分)1.清朝学者万斯大说:“古之时,诸候之嫡长子为世子,嗣为诸候,其余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
”材料主要说明了A.大、小宗都有血缘关系 B.诸候的庶子都不能取得政治权力C.宗法关系是维系政权的纽带D.各级政权被一家一姓所掌控2.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谈及周代的宗法制度时说:“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于天,争乃不生。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里的“天”是指A.辨别是非善恶的天理B.表现自然现象的天道C.决定嫡庶身份的天命D.确定继承人选的天子3.一位西方学者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
”中国人强调姓而忽视名所反映的实质是A.个人观念淡漠B.男尊女卑思想严重C.宗法观念浓厚D.儒家伦理道德强大4.史学家吕思勉在论述中国古代的“国体”时,把中国历史划分为三个时代: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
其中“封建时代”的主要制度是A.禅让制B.分封制和宗法制C.皇帝制和三公九卿制D.三省六部制5.据《司马迁·太史公自序》载: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上述现象出现在整理人:龚哲山(福建莆田五中历史组)A.春秋战国时期B.七国之乱时期C.靖康之变之时D.靖难之役之时6.下图(图略)是江苏镇江丹徒区出土的一件青铜器——宜侯矢簋。
簋内底有铭文120余字,大意为西周康王册封矢为宜侯,并赏赐他鬯酒(一种香酒)、铜器、弓箭和土田、山川、奴隶等。
该文物的价值包括①说明了铭文最早使用于丹徒区②体现了西周完整的宗法结构③佐证了西周实行过分封制④反映了西周的青铜冶炼技术A.①③④B.①②③C.③④D.②④7.夏曾佑认为:“中国之有周人,犹泰西(泛指西方国家)之有希腊。
”他这样说的依据可能是A.周和希腊政治制度相同B.周和希腊分别奠定了中西文化的基础C.东、西方文化同时形成D.当时东西方文化交流频繁8.宋代程颢、程颐和张载都强调说,“管摄天下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须是明谱系、世族与立宗子法。
2018届高三历史大一轮复习(必修一-)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练习题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一、选择题01.(2016年全国新课标2卷27)福建各地族谱中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这说明乾隆年间()A. 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B.大量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D. 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02.(2016年江苏卷单科历史1)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
这些说法体现的是()A.家族和睦B.等级秩序C.贵族世袭D.宗法观念。
03.(2016年海南卷单科历史3)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
这一现象反映出A.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B.“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C.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D.官民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04.(2016年上海卷单科历史4)公元前1046年,武王率兵在牧野打败商军,建立周朝。
这一年处在()A.公元前10世纪上半叶B.公元前10世纪下半叶C.公元前11世纪上半叶D.公元前l1世纪下半叶05.(2016年上海卷单科历史5)探究因果关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技能。
根据提示,右表中应填入()①使用铁器和推广牛耕提高了生产力②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③农民起义频繁④各国竞相实施富国强兵的变革A.①②B.②③C.③④ D.①④06、(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24)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
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A.河南B.河北C.陕西D.山东07、(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
这表明()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08.(2015·江苏高考)《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
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1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过关训练 新人教版

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过关训练新人教版(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杨宁一曾说道:“总体看来,周天子虽表面上为天下共主,但实际上控制力有限,各诸侯国实际上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
”这表明西周作为一代王朝的最本质特征是( )A.统一性与集权性B.分散性与松散性C.统一性与制衡性D.独立性与落后性B[题干中“周天子虽表面上为天下共主,但实际上控制力有限,各诸侯国实际上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说明其具有分散和松散的特性,故B项正确。
] 2.礼是指较固定的行为准则,敬鬼神节仪尤成为原初的礼的核心部分;但春秋时,礼经人为理性化而被灌入政治人文主义内容。
这一变化主要体现了( )A.人的自觉意识觉醒B.社会等级秩序的恢复C.礼制社会功能加强D.孔子地位的社会认可C[根据材料中“礼经人为理性化”得出不是人的自觉意识觉醒,故A项错误;礼从敬鬼神节仪到灌入政治人文主义内容体现不出社会等级秩序的恢复,故B项错误;春秋时,理性化的礼被灌入政治人文主义内容,表明礼为社会政治服务,故C项正确;孔子的社会地位认可是在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时,故D项错误。
]3.(2017·黄冈质检)1978年,湖北随县一座战国时期大型贵族墓葬,出土了大量文物,特别是有象征天子权威的全套青铜编钟和九鼎八簋(guǐ)。
经考证,墓主是曾国国君乙,故称“曾侯乙墓”。
战国时期的其他诸侯墓葬中,也发现过编钟或九鼎。
这些考古发现突出说明当时( )A.经济大发展使贵族陪葬品更加丰富B.物质的富足刺激了精神生活的需求C.青铜是当时财富和权势的主要象征D.森严的等级秩序遭到破坏D[材料没有体现出当时经济的大发展,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当时物质的富足,故B项错误;青铜编钟象征天子的权威,但不是材料的主旨,故C项错误;贵族墓葬出土了有象征天子权威的全套青铜编钟和九鼎八簋,天子权威受到挑战,森严的等级秩序遭到破坏,故D项正确。
高中历史必修1第一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测试(一)

5601.《孟子• 告子》载:“诸侯朝天子曰述职。
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这段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春秋时期诸侯争霸B.战国时期兼并战争C.西周初分封制D.西周末王室衰微2.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谈及周代的宗法制度时说:“任天者定,任人者争。
定之以天,争乃不生。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里的“天”是指A.辨别是非善恶的天理B.表现自然现象的天道C.决定嫡庶身份的天命D.确定继承人选的天子3.编钟是我国古代的重要乐器。
春秋之前,王公贵族在家里悬挂编钟是有严格规定的,所谓“王宫悬(四边悬挂) ,诸侯轩悬(三面悬挂) ,卿大夫判悬(两面悬挂) ,士特悬(单面悬挂)” ,逾制则会招致杀身之祸。
这反映出当时的社会A.等级制度森严B.宗法色彩浓厚C.文化生活丰富D.法律制度严苛4.到了秦、汉统一,由封建转为郡县,古人称“化家为国” ,一切贵族家庭都倒下了,只有一个家却变成了国家。
这里“化家为国”指的是A.分封制的瓦解B.郡县制的实行C.封建制度的确立D.郡国并行制的实施5.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封建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指A.全国有统一的货币、度量衡B.全国有通行的统一文字C. 以皇权至高无上为最基本的原则D. 中央机构对地方机构实行直接有效的行政管理6.汉武帝时《出界律》规定:诸侯王只能在自己的封地活动,绝对不能私出国(诸侯国)界。
这一规定的根本目的是A.强化君主专制B.加强思想控制C. 防止诸侯割据D.加强中央集权7.唐中宗曾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直接封拜官职,但因心怯,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被称为“斜封墨敕”,这表明唐代A. 中书省和门下省形同虚设B.丞相权力得到空前强化C.三省制对皇权有一定约束D.严格执行集体决策机制8.宋真宗写手诏立宠爱的刘氏为贵妃,派人送给宰相李沆颁布,李沆看后,居然当着使者的面,用烛火将诏书烧了,并让其回话说:李沆认为不可。
2018--2019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单元检测题: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西周政治里有着浓厚的贵族色彩,形成了‘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
”这表明( )A.周天子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 B.周天子掌握了高度集中的政治权力C.西周的分封制以宗法制为核心 D.西周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解析本题考查西周时期的宗法制和分封制。
题干材料“贵族色彩”说明当时政治受世袭势力的影响较大,这些势力属于西周分封制的产物;西周的分封制以王族为主,因此这种地方分权体制体现了西周的分封制以宗法制为核心的特征。
答案选C项。
答案 C2.吕思勉先生曾把古代中国划分为“部落时代”“封建时代”和“郡县时代”。
其中与“封建时代”对应的是( )A.西周 B.秦朝C.西汉 D.宋代解析三个时代分别代表了不同的社会形态,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其中“封建时代”代表奴隶社会,取其“封邦建国”之意,即分封制,其典型时期是西周时期。
答案 A3.西周时期确立的宗法分封制,有力地巩固了奴隶制国家政权,形成了“天下共主”的局面。
但该制度并非典型的中央集权制度,主要是因为宗法分封制( ) A.分封诸侯建立诸侯国,各诸侯国互不统属,都听命于周天子B.依靠血缘宗族建立起严格的等级秩序,排除了异姓贵族参与政权C.使土地和人口层层向下分封,中央权力随之逐渐弱化,形成“国中有国”的局面D.激化了西周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加速了西周的灭亡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中央集权”的含义,指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即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把地方权力集中于中央。
而依靠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实行层层分封,地方拥有很大的独立性,形成“国中有国”的局面,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答案 C4.历史学家童书业说:“春秋中年以后,封建组织渐渐向统一国家转移,因之宗族观念的一部便被国家观念所取代;到了战国,‘治国平天下’的学说大张,于是世族制度便不由得不完全崩溃了。
2018--2019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单元检测卷: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选择题:(共20题,共50分。
每小题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诗经》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句话反映了中国古代制度的沿革,这种制度是( )A.分封制度B.宗法制度C.井田制度D.世袭制度2、治国初期的中央王国有资格但无手段控制或管理自身直辖领土之外的任何一片较大地区,于是与各地方首领签署封建契约式协定,以求至少在名义上扩大中央王国的权威。
”这段材料反映了西周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是()A.京法制 B.分封制C.皇帝制 D.三省六部制3、台湾史学家许倬云在《文化与亲缘——中国人双重认同的根源》一文中说:“战国纷争之际,各国都恪守着天下定予一的信念,他们争论的出发点是如何统一,却不是是否统一。
文中的“信念”源自()A.中国人对统一的渴望 B.分封制的影响C.由西周发展而来的文化认同 D.各国统治者变法自强4、许倬云在《中国古代社会史论》中指出:“春秋的诸侯国不是-个纯粹的政治机构.国家就像一个放大了的家庭,国君君临天下但并不治民。
”这表明当时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 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 B. 地方相对独立C. 国家体制尚未健全D. 固化家国一体5、《左传?桓公二年》云:“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
”与材料中政治制度相关的人生理念是()A.“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 B.“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C.“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D.“为先祖主者,宗人之所尊也”6、秦朝丞相李斯在峄山的纪功刻石中说“追念乱世,分土建邦……攻战日作,流血於野”。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再次发生,秦朝实行()A.三公九卿制 B.郡县制C.什伍连坐制 D.焚书坑儒7、历史记载,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郡县,封泰山,禅梁父,刻石颂秦德。
颂词称“皇帝临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饬。
二十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宾服,亲巡远方黎民,登兹泰山,周览东极”云云。
2018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构想检测:必修一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课时作业1 含答案 精品

课时作业1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时间:45分钟,总分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天子有天下谓之天下,诸侯有国谓之国。
然有国者不可以称天下,有天下者或可以称国,故诸侯谓之邦国,天下谓之王国。
”该材料主要说明()A.专制王权的高度集中B.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等级森严C.分封制与宗法制内在联系加强D.宗法制下礼乐制度的直接影响解析:分封制的核心是规定了西周的最高统治者周王与被分封的地方诸侯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从而形成了“天下共主”等级森严的局面,故选B项。
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之一是尚未形成高度集权的局面,排除A项;C、D两项与材料不符。
答案:B2.在西周的分封制下,受分封的偏远诸侯国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一些大诸侯不断向周围的夷、戎、狄等少数民族用兵,进而兼并其土地,进行文化渗透。
这主要说明分封制() A.将建立地方政权与加强周朝统治结合起来B.巩固了西周国家政权,拓展了疆域C.使统一的社会制度在各诸侯国中普遍实行D. 在当时起到了促进民族融合的作用解析:A项材料不能体现。
B、C项均误读材料。
由“向周围的夷、戎、狄等少数民族用兵”“进行文化渗透”等可知,分封制对民族融合起到了促进作用,故D项正确。
答案:D3.(2017·武汉模拟)丁山先生在《宗法考源》中说:“宗法之起,不始周公制礼,盖兴于宗庙制度,……宗法者,辨先祖宗昭穆亲疏之法也。
”而王国维先生指出:“殷以前无嫡庶之制”,“商人无嫡庶之制,故不能有宗法”。
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宗法制在西周以前已经产生B.嫡长子继承制是判断宗法制的依据C.宗法制只存在于统治阶层中D.关于宗法制的起源目前存在着争议解析:宗法制在西周以前已经产生是丁山先生的观点,只反映了材料部分信息,故A 项错误;嫡长子继承制是判断宗法制的依据是王国维先生的观点,只反映部分信息,故B 项错误;丁山先生和王国维先生都没有提出宗法制只存在于统治阶层中,与材料无关,故C 项错误;丁山先生和王国维先生关于宗法制起源的观点是不同的,由此可见存在争议,故D 项正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一、选择题01.(2016年全国新课标2卷27)福建各地族谱中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这说明乾隆年间()A.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B.大量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D.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02.(2016年江苏卷单科历史1)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
这些说法体现的是()A.家族和睦B.等级秩序C.贵族世袭D.宗法观念。
03.(2016年海南卷单科历史3)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
这一现象反映出A.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B.“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C.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D.官民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04.(2016年上海卷单科历史4)公元前1046年,武王率兵在牧野打败商军,建立周朝。
这一年处在()A.公元前10世纪上半叶B.公元前10世纪下半叶C.公元前11世纪上半叶D.公元前l1世纪下半叶05.(2016年上海卷单科历史5)探究因果关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技能。
根据提示,右表中应填入()①使用铁器和推广牛耕提高了生产力②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③农民起义频繁④各国竞相实施富国强兵的变革A.①②B.②③C.③④ D.①④06、(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24)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
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A.河南B.河北C.陕西D.山东07、(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
这表明()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08.(2015·江苏高考)《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
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A.分封制B.三公九卿制C.郡县制D.郡国并行制09.(2014·广东文综·12)“宗”是一个会意字。
在甲骨文中,宗字作“”,“”象宫室屋宇之形,“”可能表示()A.祖先牌位B.皇帝宝座C.青铜兵器D.铁制农具10.(2017•豫晋冀三省调研)《史记•殷本纪》中引孔安国云:“至人以人事观殷,大龟以神灵考之,皆无知吉者。
”《尚书•盘庚》云:肆予冲人,非废厥某,吊由灵各,非敢违卜,用宏“兹贲。
”这反映出商朝()A.专制王权的高度集中B.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C.商业贸易的相对发达D.自然崇拜有广泛影响11.(2016•河南信阳调研)《礼记》云:“婚姻者,合二姓之好。
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
”可见,古时婚姻()A.强调夫妻同心的物质追求B.带有浓厚的宗法色彩C.强调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D.明确男女的家庭分工12.(2017•四川成都诊断)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召集各诸侯国于葵丘会盟。
盟约提出:不准把水祸引向别国;不准因别国灾荒而不卖给粮食;不准更换太子;不准以妾代妻;不准让妇女参与国家大事。
该盟约反映了各诸侯国()A.积极拥戴周天子B.维护宗法统治秩序C.互相协作促进统一D.走上了和平共处之路13.(2017•重庆巴蜀中学诊断)《史记•齐太公世家》、《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讲述了姜齐以及田齐的兴衰史。
公元前386年,周安王正式册命田和为齐侯,自此田氏在形式上取得了齐侯的合法地位。
这反映了()A.贵族政治逐渐瓦解B.周朝统治基础有所扩大C.分封制度逐渐恢复D.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14.(2017•湖北黄冈质检)春秋时期,诸侯王曾多次接受并重用大夫荐举的官员,将相往往由国君从平民中提拔任命,中下级官吏则通过“养士”和“军功”培养。
这表明()A.世官政治受到了冲击B.君主的选官权旁落C.察举制开始形成D.官员举荐人才成为时代共识15.(2017•湖南长郡中学调研)王家范先生认为,西周是中国真正进入“文明时代”的关键,后世的中国文明,其深基正是从这里扎下了根。
西周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是()A.等级分明的礼乐制度B.“封建”式的地方管理方式C.世代公卿的选官制度D.“四方”臣服中央的国家观念二、非选择题16.(2016•海口一模•26)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家政统于家长”的中国封建宗法制度下,不忠不孝是十恶之首。
家长对子女不仅有主婚权,而且《大清律例》有关惩治“子孙违反教令”罪的条例中,已把处死权赋予封建家长了。
直到解放前,还有家族对“不贞”女子执行死刑的情况。
家庭又把向国家交纳田税赋税以及服差役当作重要的责任,宗法制家庭成为维护封建国家的有力因素。
随着一体化结构的强化,封建统治者也有意识地加强宗法制度。
宋明以后,宗法制度的家族组织同构作用强化到这种地步,以至于在结构形态上也和国家社会组织一样由三个子系统组成。
——摘编自金观涛、刘青峰《兴盛与危机——论中国封建社会的超稳定结构》材料二直到晚清时期,传统的中国家庭同一个微型王国一样,家长拥有君主之权威,他有权实施家法并操纵家庭成员的生死大权。
政府承认家庭的这种全能作用,而且不干涉家庭内部的父子、夫妻和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
但是,随着外国学说和政治哲学的传入,许多研究西学的学者开始推行这样一些基本观念:家长的权利逻辑上隶属于国家,个人拥有不可剥夺的、不受家长控制的权利;男女作为国家的基本分子,是平等的。
这些观点,动摇着家庭关系的根基,在年轻人中间广为流行。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中国家族制呈现出的基本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家庭中家长地位受到冲击的原因。
(((答案考点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材料叙述的就是在清代定居在台湾的福建籍宗族回乡请祖先牌位的历史事实。
其实,这反映出的就是中国人浓郁的宗法情结,宗法情结是中国人们思想中的重要一部分,只有稳定的时候台湾人才会回大陆来请祖先牌位,说明它们在台湾已经定居下来。
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A选项本末倒置,族谱的修订没有移民也会进行;C选项说法过于绝对,不能从材料中看出内地宗族全都整体开始迁移台湾;D选项说法与材料表达含义相反,既然能回乡请祖先牌位,说明交流没有受阻。
【考点定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宗法制【名师点睛】本题聚焦的就是海峡两岸之间的现实关系,透过历史的视角以文化的角度来明确两岸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用宗法情结来架设两岸之间关系的桥梁。
针对福建和台湾的地理关系,利用中国人的宗法情结,表现出历史上两岸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对现实产生积极地影响。
题目的难度不大,考点也是比较明显,不是理论性的知识考察。
2.【答案】D【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宗法制【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宗法制的特点和影响。
宗法制对后世的影响主要有这几个方面:1)宗法制影响了后世人们对列祖列宗的崇拜。
(2)后世的百家姓系列丛书、家族家谱的修订、各地宗祠家庙的建立以及民间存在的尊宗敬祖、认祖归宗、祭祖扫墓等社会风俗,都是宗法制的历史遗存。
3)当今,其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等思想,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4)但它过分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使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
这与现代的平等和法制意识多少有些违背。
3.【答案】B【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早期政治制度•宗法制的影响【名师点睛】本题以对官员的称谓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宗法制影响的理解和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宗法制的影响有: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证王权的稳定,保证贵族的特权;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建立封建等级政治结构;家国同构的国家结构;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易于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等。
宗法制属于主干知识,是海南历史高考的高频考点,这启示我们复习备考一定要把握教材主干知识,吃透高考高频考点。
4.【答案】D“ (“” “ “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商周时期的牧野之战的具体时间。
牧野之战材料给出的时间是公元前 1046 年,按照公元纪年法来看,1046 年比 1000 要大,还是公元前的计算方式,所以它发生 在公元十一世纪;46 年比 50 小,但因为是公元前,所以是下半叶,因此本题选择 D 选项。
【考点定位】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西周的建立【名师点睛】公元纪年法是按照基督教中耶稣的诞生之日作为公元元年,发生在这一年之后 的时间称为公元后,一般省略为公元,发生在这之前的称之为公园前。
公元前的时间按照顺 序来排,数字就比元数少了 1,也就是说 1000 年是公元 11 世纪。
上下半叶按照和五十的大 小去比较,比五十小就是下半叶,反之就是下半叶。
公元前在元数上与公元后没区别,但是 上下半叶正好相反。
5. 【答案】D【考点定位】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社会大变革【名师点睛】台湾的历史学者往往把中国历史分为三个大变革时期,第一个就是春秋战国时 期;第二个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第三个就是中国近代。
这三个变革时期最重要的特点就 是从经济政治文化到社会全方位的变化,这种变化都是一种历史的发展和进步,生产力水平 的不断提高的表现。
我们要将这三个时期对比分析,总结规律,对未来有指导作用。
6. [思路点拨]①审题干,找题眼: 周礼” 雅言”,即在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都要用周礼,说周话“雅言”)。
②审设问,找关联:设问是“起源于 ,即与之相关联的是哪个地方或哪类地区。
周礼” 雅言”均是西周的文化名片,代表西周的文化特色和水平,故“周礼”“雅言”应起源于周的王畿,即周王直接统治的地区。
③审选项,找答案:周王直接统治的地区在今陕西一带,而河南、河北、山东是当时所分封的主要诸侯国所在地,故 A 、B 、D 三项不可能为正确答案。
答案 C[解题感悟]解答此题可灵活迁移运用生活中的一些知识打开思路。
我国现在推广的普通话是以北京音为 标准音的,“雅言”相当于现在的普通话,由此判断“雅言”最早起源于什么地方,答案信 手拈来7. 答案 C解析 战国时期东方六国的墓葬仍然存在明显的等级差别,而秦国仅君主墓葬明显高于其余 墓葬,这充分表明战国时期秦国率先由等级序列明显的分封制走向了集权统治,故选C 项。